琢玉几度秋 谁解其中味 ——写在《监利人》创刊四周年之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琢玉几度秋谁解其中味
——写在《监利人》创刊四周年之际
文/ 安频
《诗经·卫风·淇奥》中写了这么几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监利人》的同仁们,给《监利人》慷慨赐稿的作家朋友们,还有人数更多的《监利人》的热心读者们,就是这么一群文采风流的君子,我们殚精竭虑,激情满怀,对《监利人》这块璞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使其渐成荆山之玉,虽不是洁白无瑕,亦可谓璀璨夺目。

金玉有本质,焉能不坚强?四度春秋,我们心怀梦想并躬身前行,矢志不移,勤耕不辍。

个中艰辛,难以言尽。

但令人欣慰的是,当我们随手拿起一本《监利人》杂志时,都能感觉到她那沉甸甸的份量……
艰难的历程
春荣秋衰,花开花落。

从2011年7月东湖之滨的《监利人》创刊号首发,到2015年6月柘木乡柘木村之野的四周年特邀作家恳谈会,我们无一例外地钟情于这本飘散着油墨香味的《监利人》,看着这么一份真正属于监利人“自己”的刊物,从呱呱坠地,到步履矫健,一年一个刻度地生长着。

真乃四年风雨不寻常,费思量,自难忘!
《监利人》走到今天,四年日月,太难太难,真的不容易!
借问难在何处?首当其冲是经费筹集之难。

四年前创刊时,是监利(武汉)经济发展促进会拨付了一万元启动资金,之后,有监利县政府几年来共补贴10万元,另有武汉奥深集团李松柏先生及武汉等地的监利籍老板、监利县有关职能部门、乡镇场政府伸出援手,慷慨解囊。

但对于至今已经出刊41期的出版印刷、人员工薪、差旅通讯、房租物流、设备添置与维修等耗费来说,无异杯水车薪,早已捉襟见肘。

怎么办?我们只得四处化缘,哪怕是说尽好话:向各位老板说好话,向印刷公司说好话,向有关职能部门说好话。

为此,低三下四地也在所不辞。

只要杂志能够一期又一期的印出来,就是成效!正如一位广州给我们捐资的老板所言:“这本杂志,完全是在乞求中办的,没有政府买单,没有财团买单,很难维持下去。

”我接着说:“是啊,现在我们的状况是自编自导自出自亏。

不瞒您说的,搞得不好,一夜之间就销声匿迹了。

这不是危言耸听,也许有今天就没有明天了!一年好说,二年好熬,三年四年就难上加难了!”
此外,是没有太多的人能理解了。

这本以赠阅方式而发行的杂志,尽管早在三年多前就由湖北省新闻出版局批准了正式刊号,我们四年来都按期免费给全国各地监利籍有关人士分别寄发杂志,尽力尽心,推介监利,弘扬监利。

我们在“游子风采”中采访教授、医生、军人、退休干部等七十余人,做到了一不收一分钱,二不接受吃请,三不接受礼品。

但有那么几位原定接受我们采访的监利人,是因为我们看准了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作出了引人瞩目的成就,等到我们去了之后,他们借口因事多,或借口不喜张扬等等,让我们吃了闭门羹,使我们受累受气。

另如一位县直单位的领导,过去我们都相互帮助,关系还算是不错的了。

去年,我请求采访宣传他们单位,他满口答应,但当我提出要他们赞助一点费用时,他马上翻脸,连说了二个“不需要宣传”了,便扬长而去,使得我颜面尽失,伤心到了极点……
像这样的事例远远不止这些!
诚然,人各有志,不能强人所难,对于他们的不愿接受采访、出点宣传费用的做法,我们是表示理解与尊重的。

拿一句俗一点的话来说,“买卖不在仁义在”,都是监利人,都还是老乡嘛!
无声的誓言
是畏葸不前、偃旗息鼓,还是迎难而上、勇往直前?作为《监利人》的办刊人,秉承的是我们的荆楚先祖那种“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我们也是经历了98抗洪斗争洗礼的、具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的监利人!开弓没有回头箭,克服种种困难、坚持办好刊,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当然,我们没有闪光的表白,只有无声的誓言。

那就是我们坚持底线,顽强工作的行动。

吃苦不言苦,吃亏不算亏,吃气呢?你给我气呕,我则笑脸相迎,看你还好不好意思啊?——就说说近一年办刊过程中的两件小事吧——
2014年11月份,我们前往记武汉协和医院,采访生殖中心主任医师刘义博士。

那天下午,我们来到协和医院生殖中心,坐在病区走廊里的长椅上,一直等到近六点,昏昏欲睡间,一位采编老同仁因饥饿而突发胃病,疼痛得窝成一团地伏在靠椅上。

但一看到穿着白大褂的刘义博士从身边走过去。

他顾不得胃痛,强打精神,笑脸相问,在刘义博士的办公室里喝几口茶水就开始采访了,一直到天黑里才挤地铁回家服药。

后来,那篇《在这里,生命的诞生是必然的》刊出后,引起很大反响,家乡的不孕患者纷纷找到号称”送子男“的刘义医生求治而喜得儿女!
年近七旬的张友德先生,退役前是海军驻湖北转业干部移交工作办公室主任,为他这位老水兵的军人情结、及以自身的言行举止排除干扰,严格自律,尽职尽责,用正能量影响人、感染人的事迹所感动,今年3月,我们前往中大长江紫都花园三期某栋某室去采访他。

但在那篇《艰难的历程幸运的人生》见刊后,我们在贴上微信及网站时,发觉他家的具体地址公之于众了,并且因他的人格力量与军人身份,文章由多家军地网站转载。

在他及家人要求我们删除家庭住址时,我们慎重地考虑到此系当事人的个人隐私,应予尊重。

于是,具体运作网络的编辑,便夜以继日、不厌其烦地与一家又一家网站联系,直到所有网站都删除了其住址,才松下一口气。

为此,张友德先生及其家人多次来电对我们表示感谢。

可观的效果
四年的辛勤耕耘,换来了丰硕的收获。

成绩也好,成效也罢,成果亦可,说成“成功”也未尝不可。

而本刊自2012年始,一年一度地推出了纪念周年的部分文章,因此,前三年的种种就不用赘言了。

这里,又得用一组数据,用以说明近一年来的作为吧——
一是三个“三”:我们除了在武汉及监利县城早有发行站之外,还在监利乡镇创立了三个发行联络站:三洲、柘木及朱河,尤其是三洲站的陈书雄先生,在胜任于三洲镇人大的正常工作之余,热心于《监利人》杂志的分发及组稿工作,为推介三洲籍的名人如孝感矿业老板张振翼先生亲赴孝感,为推介三洲镇的学校、企业尽心尽力,令人钦佩。

柘木乡政府谢岳城先生,为《监利人》的发行与推介提供活动场所、提供稿源作了大量工作。

另一个“三”是,实现了三个突破:突破区域性,走出去到广东、湖南等地采访组稿的突破;突破籍贯限制,从写监利人到写外地人的突破,如恩施等地的企业名人,以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

还一个突破是近期将在广西、蕲春等地办特刊,推介监利籍玻铝建材老板、李时珍等古代文化科学名人。

还一个“三”是“三个深入”:深入到乡村农户中了解情况,走访调查,掌握稿源;深入到作者群中了解发现新的撰稿人,培养乡村土记者、通讯员;深入到历史人文等材料中选题,写出较有份量的文章。

为了联络友谊,我们在今年春节前,还组织编辑人员到中国人民解放军15军军史馆参观,接受传统教育,与《农民日报》、《湖北日报》记者加强联系,学习办刊经验,受邀专程去十堰参加老乡团拜会。

参与武汉城市圈荆州商会筹备工作,推荐常务会长、副会长、监事、常务理事等人选,协助有关文件的修改与完善。

二是将微信、网站搅得风生水起。

为了使《监利人》在网络上争得一席之地,我们聘用专人负责,并购置了新电脑等设备。

《监利人》微信从2014年5月开通以来,发布公众微信570多条,关注人数(公众号)已突破2万3千人,很多文章的点击率都在2万以上(其中有2条的点击率超过10万)。

特别是监利吧转载的几篇文章,点击率突破100000+(十万加的意思是点击率超过十万以后,不再显示数据,用加号表示)、《监利人》杂志网站于2015年1月1日正式开通,并同步转发《监利人》公众微信,同时接受作者自由投稿,倍受关注。

《监利人》杂志有数十篇文章,被人民网、中国日报网、凤凰网及多家网站,于《楚天都市报》、《湖北音乐》等网站、杂志转载,对提高监利的知名度、传播正能量尽到了我们的微薄之力。

《监利人》的逐步壮大,诸多新老作家功莫大焉。

目前,我们有特约记者3人,特约通讯员23人。

像万东方、李光荣、陈勇、陈振林、王生文、陈代明、唐建晖、陈爱民、孙永久、熊传甫、胡跃飞、郭春华、袁作军等作家,还有专门撰写家乡风物的乡土作家高凤华、回溯陈友谅历史的专栏作家谢金城等。

他们才思敏捷、倚马可待,或独出机杼,或波澜老成,出现在他们生花妙笔之下的文章辞赋,为《监利人》的百花园里增添了五彩斑斓的景观。

具有人文情怀的《监利人》的同仁们,除了在广告页上登载百晟、天邑、新天地、滨江未来城等房地产商的高楼大厦、而起到的促销作用之外,更看重的是社会效益。

2015年,在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的季节,湖北省育才助学基金会举办捐助监利一中贫困学子的活动中,我们特地邀约湖北省育才助学基金会副理事长李明访谈,并根据访谈撰写出《托起家乡贫困学子的成才之梦》的重点文章免费发表。

我们还请来监利籍书法家邱正德、刘一刀等先生挥毫泼墨,书写书法作品十余幅以期义卖助学,并请湖北大学国际与公共学院院长刘文祥教授借来湖大会议中心的场地召开捐资助学的大会。

另外,我们对于零星的慈善援助活动也在所不辞。

如:多次为残疾人送钱送米,为桥市镇因果寺重建捐款近万元,赴监利县特教学校送去庆祝六一儿童节的礼物,帮助监利老乡找武汉名医看病23次,其中刘红利、徐三平、田斌群、赵时雨、张卫兵等医生热情接待帮助监利老乡的行为,令我们感动。

还帮助监利籍学生读本科5人,研究生4人,帮助监利籍的子女就业9人,帮助失去联络的领导、同学、老乡等取得联系有十余人次(有的已经失联二十余年而得以重新相聚,畅叙友情),等等。

说到《监利人》同仁们的人文情怀,这次东方之星在监利水域翻沉后的救援行动中,《监利人》主编、编辑及特约作者们在十天十夜的报道、捐物、甘当志愿者,与外地工作专班及部分受难者亲属接触,尽力做些事情,献出了《监利人》的爱心,受到了各界好评。

那几天,通过我们一系列的爱心行动,让外地来监家属和工作专班、中外记者等认识监利人,了解监利人,感受到监利人的热情、温暖和关爱。

《红楼梦》开卷第一回中,曹雪芹自题一绝,其中有“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两句。

《监利人》的同仁们,《监利人》的新老作家们,《监利人》的广大读者们,国内外监利籍的故乡游子们,都同样如痴如醉地钟情于这么一份我们监利人自己的杂志,痴心不改地为其发展、壮大而尽心尽力。

有道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让我们不离不弃,甘做辛勤灌园叟,使她在监利文化的百花园中花香四季,常开不败!
(责任编辑:杨忠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