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食野味而中毒的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为食野味而中毒的案例
近日,北京市通州区疾控接报一起蘑菇中毒事件,两名老人在食用公园采摘的野蘑菇后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前往医院急诊就诊。
专家介绍,北方地区虽然不如南方蘑菇种类繁多,但仍有毒蘑菇分布,每年都会发生中毒事件,北京6-9月属蘑菇中毒高发季,城市公园中也曾发现剧毒蘑菇,市民应拒采拒食。
9月16日,通州区疾控中心接报一起野生毒蘑菇中毒事件,两名老人在周边公园遛弯时采摘了树林中的野蘑菇食用,约3小时后出现不同程度大汗、流涎、手抖等神经精神症状,前往医院急诊对症治疗。
经之后的流调与初步鉴别,两人食用的是华北地区常见的一种丝盖伞类神经精神型毒蘑菇。
“见小人儿”“躺板板”,每年蘑菇中毒高发季,网上就会流传诸多云南地区的蘑菇中毒段子,其实毒蘑菇不仅长在南方山区,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北京市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卫生所副所长马晓晨介绍,北京地区的蘑菇中毒事件高发季在6-9月,每年都会有散发病例。
野蘑菇一般生长在山区、树林中,因此房山、门头沟、怀柔、密云等郊区较为常见。
近年来,随着城市绿化植被增加,城市公园里也会长出蘑菇,在亦庄的一个公园就曾发现过一种剧毒蘑菇。
马晓晨告诉记者,蘑菇喜欢潮湿的环境,可以在腐败的树木中生长,一旦在一个地方生长,之后每年都会出现。
网上有不少分辨毒蘑菇的文章,但存在知识误区,野生蘑菇的种类繁杂,很多毒蘑菇在外形上跟可食用的野生菌很相似,即便是专业人员也未必能靠肉眼辨认,有时需要借助仪器。
民间流传辨别毒蘑菇的方法,如看颜色和形状、看生长环境、用银器辨毒、看分泌物、看有无生蛆生虫等均不可靠,如不仔细辨别、鉴定,容易发生误采误食的中毒事件。
北京地区蘑菇中毒事件相对较少,一是因为蘑菇种类较少,二是因为本地人没有食用野蘑菇的习惯。
从中毒案例看,有部分人是对蘑菇心存好奇,一部分人向往回归自然的饮食方式,还有一些老人原先就有采食野蘑菇的习惯,跟着孩子来到北京,看着路边蘑菇眼熟就吃了,结果不幸中毒。
“最保险的方法就是不要采,一旦采就有可能错认。
”马晓晨说,蘑菇中毒的症状五花八门,一般短时间内就能发病,有些剧毒蘑菇可能导致肝功能损害,而肝功能损害最初的症状可能只是拉肚子,不容易发现,因此,一旦食用野蘑菇后出现恶心、呕吐、拉肚子、出汗、视力模糊等症状,无论轻重,要立即去医院就诊,最好保存有食用蘑菇的照片,提供给医生及专业人员鉴别。
毒蘑菇:肉褐鳞环柄菇
黄盖鹅膏
欧氏鹅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