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潜口古民居群商业化策划方案(修订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潜口古民居群商业化策划方案
目录
前言 (3)
1 潜口古民居区域概括 (4)
1.1 自然地理概况 (4)
1.1.1 地理位置 (4)
1.1.2 地质地貌 (4)
1.1.3 交通通讯 (4)
1.1.4 人居环境 (4)
1.2 特色资源 (5)
1.3 旅游开发现状 (5)
2 潜口古居民群旅游开发SWOT分析 (6)
2.1 旅游开发条件和机遇 (6)
2.2 旅游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 (9)
3 潜口古镇旅游资源分析及其评价 (10)
3.1 旅游资源分析 (10)
3.1.1 潜口古镇自然旅游资源 (10)
3.1.2 潜口古镇人文旅游资源 (12)
3.1.3 潜口古镇民俗旅游资源 (17)
3.2 旅游资源评价 (18)
3.2.1 与周围人文旅游景点的比较 (18)
3.2.2 与省内其他徽派聚居区比较 (18)
4 徽派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19)
4.1 策划背景 (19)
4.2 策划思路:建立徽派文化保护区 (19)
4.3 实施方案 (19)
4.3.1 建立徽派文化保护区 (19)
4.3.2 设置缓冲隔离带 (20)
4.3.3 加强环境保护和绿化 (20)
5 潜口古镇市场开发战略 (21)
5.1 市场分析 (21)
5.1.1 安徽省旅游客源市场概述 (21)
5.1.2 黄山市客源市场分析 (24)
5.1.3 潜口古镇近两年市场分析 (24)
5.2 市场定位 (25)
5.2.1 产品特色与客源市场定位 (25)
5.2.2 海内外营销战略 (25)
5.3 营销组合战略 (25)
5.3.1 产品现状 (25)
5.3.2 潜口古镇旅游产品结构的规划 (26)
5.4 分销渠道 (29)
5.4.1 可供选择的旅游产品中间商 (29)
5.4.2 销售渠道选择策略 (29)
5.4.3 主要旅游产品销售渠道建议 (31)
6 潜口古民居群旅游产品 (31)
6.1 旅游产品组合设计 (31)
6.1.1 主要推出的旅游产品线路组合 (32)
6.1.2定价目标 (33)
6.1.3 定价策略 (34)
6.1.4促销策略 (35)
6.1.5促销方案 (36)
6.2 潜口古民居群“农家乐+民宿”模式 (38)
6.2.1 营销背景及现状 (38)
6.2.2营销目标 (38)
6.2.3 目标营销人群 (39)
6.2.4swot分析 (39)
6.2.5营销方式 (40)
前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愈向往走出喧闹的城市投奔自然,以期返朴归真、陶治情操、宁静安神,潜口古民居群旅游应运而生。
潜口,古称阮溪、潜川。
安徽黄山市徽州区辖镇。
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以潜口民宅而闻名,有国家历史文化遗产项目唐模景区。
“潜”字亦有两层含义,其一为纪念陶渊明(名潜)在此隐居,其二指此地为众山之口,有万峰潜伏于后。
是谓之潜川或潜口。
潜口地处徽州区前往黄山的交通要道。
是安徽省旅游文化名镇、安徽省环境优美乡镇,是安徽省第一批“扩权强镇”试点镇之一,为黄山市重要建制镇之一。
潜口面积约3平方千米,房屋约占三分之一。
土地以黄红壤为多,水田大部分为梯田,灌溉水源是水塘。
古徽州潜口古民居群商业化旅游是以潜口古民居群的自然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奇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
黄山市自然风光迷人,古村落星罗棋布,有着世外桃源般的意境,一座座青山绿水环抱的村落中,点缀着幢幢粉墙黛瓦、飞檐翘角的徽派建筑,村前田园遍布,到处弥漫着茶香、果香和稻香……“人尚古衣冠”的淳朴民风依然在这里延续,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深深浸润着这方热土,是中外游客回归自然、体验风情的美好家园。
由黄山至歙县的沿途有“古建长廊”之称,潜口明代民宅是其杰出代表。
离开黄山温泉后乘车下行约六十公里至紫霞峰下,便可见到,故又称“紫霞山庄”,系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庄面积一万六千平方米,采取原拆原建的方法,将散落在附近的十座典型的明代建筑集中一处,形成了今天独具风格的明代山庄。
这十余座明代古建筑是荫秀桥、石牌坊、善化亭、乐善堂、曹门厅、方观田宅、司谏第、吴建华宅、方文泰宅、苏雪痕宅等。
“古徽州、新黄山”将成为我市旅游发展的主旋律,如何打造好古徽州、特别是古徽州旅游品牌,将是我市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又一个重点。
古徽州古民居迷人的魅力、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和谐安详的人文环境,为打造“古徽州”旅游品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进一步整合潜口古徽州古民居群商业化旅游资源,打破区域及行政壁垒,在国内外市场炒热古徽州精品旅游线,打造古徽州旅游盛宴,营造黄山市潜口古民居旅游目的地整体的良好形象。
潜口古民居群商业化总体策划方案
1 潜口古民居区域概况
1.1 自然地理概况
1.1.1 地理位置
千年古潜口,雏形于秦代,全面积38.5平方公里。
耕地面积约1.6万亩。
与徽州区的岩寺镇、西溪南镇、呈坎镇、歙县的郑村镇接壤,下辖潜口、澄塘、坤沙、唐模、东山、蜀源6个行政村,129个村民组,1.4万人口,镇政府驻呈歙旅游公路,为黄山市重要建制之一。
距市府所在地——屯溪21Km,区府所在地——岩寺5Km,黄山风景区36Km。
潜口境内地势平缓,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文风昌盛,民风淳朴,交通便捷,地理位置显要,环境资源丰富。
潜口与徽州区府所在地岩寺唇齿相依,是江、浙、沪、赣等地区前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黄山的必经主道之一,是屯溪、岩寺区域经济辐射圈内的呼应地、新视点。
1.1.2 地质地貌
潜口镇境内地势平缓,风光秀美,气候宜人,文风昌盛,民风淳朴,交通便捷,地理位置显要,环境资源丰富。
潜口镇与徽州区府所在地岩寺镇唇齿相依,是江、浙、沪、赣等地区前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黄山的必经主道之一,是屯溪、岩寺区域经济辐射圈内的呼应地、新视点。
1.1.3 交通通讯
潜口镇交通便利,村村实现“三通”(通柏油路、通电话、通电);205国道南北穿境而过;黄山至千岛湖旅游公路东西横贯全镇大部;合铜黄高速公路对接口于潜口;皖浙赣铁路近在咫尺,有歙县站、岩寺站和黄山站货客两用;黄山机场全天候起降大中型客机,相连全国14个大城市,并与香港、日本、韩国等航线相通。
潜口镇融入黄山交通立体网络大格局已初步形成,给广大客商投资潜口或旅游带来轻松、便捷和效率。
1.1.4 人居环境
潜口镇域内森林覆盖率达到72%,空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潜口镇境内小(二)型水库4座,蓄水量110万立方米,有日供水200吨自来水公司一个;平
畈区平均海拔180米,无霜期226天,年均温19℃,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是理想的生活、工作地。
境内有中学一座。
距潜口21公里的市府有全日制高等院校一所,中等职业、技校等教育学校近百所,师资力量雄厚,可提供各类水准和教育和适用性培训。
1.2 特色资源
潜口镇不仅是一个农业示范大镇,也是生态旅游名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潜口民宅、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扩充申报地——唐模和华东休闲养生游第一村——蜀源,以粉墙黛瓦、马头墙为特色的徽派建筑掩映在青山绿水间,成为众多电影、电视剧的外景拍摄基地。
雪里蕻、贡米、竹笋、水果、马蹄、山珍、苗木等资源十分丰富。
潜口民宅被安徽省文化厅授予徽州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
习基地。
唐模村曾获得全国文明村、唐模景区荣获安徽省优秀文明景区等荣誉称号。
蜀源养生旅游度假村则被誉为华东养生旅游第一村。
1.3 旅游开发现状
潜口镇充分发挥地理环境优美、名胜景点众多,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及交通便捷的独特优势,认真实施“旅游富镇”发展战略,着重抓好潜口、唐模、蜀源三个文化古村落的旅游开发,叫响唐模小西湖、潜口民宅、蜀源优昙谷等知名景点品牌。
镇党委、政府发动全镇上下齐抓共管,做到软硬两手抓,使旅游开发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唐模景区全年门票收入达28万元,蜀源养生游仅“五一”黄金周游客量增大。
唐模村获得全国文明村、唐模景区荣获安徽省优秀文明景区、黄山市十大景区等荣誉称号。
蜀源养生旅游度假村则被誉为华东养生旅游第一村,特别是唐模景区正在加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将有力地促进我镇旅游业的发展。
2 潜口古居民群旅游开发SWOT分析
2.1 旅游开发条件和机遇
潜口古民居群发展旅游业有着前所未有的条件和机遇,发展旅游业的支撑因素很多,但同时也存在较大的不利因素和风险,现将各方面的因素列于下表进行分析。
表2—1旅游开发条件机遇分析
因
素
有利条件不利条件机遇风险
区域经济环境黄山市及其周边地
区的GDP和人均
GDP持续增长,旅
游者可自由支配时
间和货币在不断增
长,居民用于旅游
的消费支出比例不
断增大,以及黄山
民特别喜爱节假日
休闲游。
城镇居民为适应住房改革
不得不将多年的积蓄用于
买房,在几年内都将影响
旅游市场消费,但小尺度
的近郊旅游所受影响不会
太大。
黄山城市化发
展已成定制并
正在付诸实施,
潜口即将成为
黄山徽州区边
缘的古镇之一,
城市化发展,投
资力度的加大
为潜口古镇旅
游发展提供了
前所未有的机
遇。
扩大内需,拉动
经济增长的目
标能否实现,决
定了这几年内
旅游者购买力
的大小。
潜口古
镇的城市化将
破坏古镇的原
生态环境,保护
不力和不按规
划实施都将毁
灭旅游业。
吸引力由于旅游产品定位
为徽派文化旅游,
使潜口旅游产品在
安徽省独具特色,
在黄山市具有不可
替代性,使潜口古
镇旅游一开始就具
有区域特色和文化
古民居群周边环境受到一
定程度的破坏,古镇仅一
条主街道,且复旧还要投
入大量资金,镇周围及山
上生态环境差,基本上缺
乏大面积的森林绿化,严
重影响游客的感知。
90年代以来国
内旅游市场的
全面启动,国内
旅游者对新开
发的旅游地的
好奇心,黄山市
国内旅游市场
出现兴旺局面。
宣传促销力度
不够,促销经费
匮乏,以及经营
管理者不懂旅
游,管理水平不
高,没有在游客
心中树立起良
好的感知形象。
特色,对安徽省及其周边以及海内外游客都有吸引力。
世徽州文化研究已成为热点,在大陆内地开发出一个保护较完好的古镇,对世界都有吸
引力。
形象
作为徽派文化观
光、休闲地的主题
形象突出,特色鲜
明,是一般风景名
胜区所难以比拟
的,这将对海内外
游客产生持续的吸
引力。
尽管规划对古民居群的旅
游形象定位准确,但在实
施和经营管理中,可能使
主题形象模糊或有损形
象,会使古镇沦为一般旅
游地。
旅游者厌倦了
传统旅游方式,
而期待新的旅
游项目。
文化休
闲旅游将成为
下个世纪初的
热点。
古镇旅游资源
以文化旅游资
源为主,自然旅
游资源贫乏,必
须加以弥补,使
人文与自然旅
游资源能较好
地融为一体,填
补旅游形象空
白,否则,旅游
风险大增。
区位条件与可进入性区位条件优良,有
直达或提供多处便
捷的通达线路,距
离黄山市区都有直
达路线。
区位条件和可进入性太
好,对发展旅游业也未必
是好事,因为它很难留住
过夜客,减少了游客的逗
留时间,每位游客的平均
产出值也会降低,潜口必
须以特色留住客人。
优良的区位条
件和可进入性
为潜口的周末
和其它节假日
夜间的餐饮娱
乐的发展提供
了机遇,可以以
特色吸引回头
客,即使不过
夜,也会使其多
次消费。
游客对旅游地
一旦不满意,可
马上重新选择
新的旅游目的
地,也可能使这
里难以留住游
客,同时旅游者
对旅游地的不
满会以口耳相
传的方式更快
地传播,为古镇
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市场竞争态势在黄山近郊的同类
旅游景点中,潜口
区位条件最好;文
化内涵丰富;也最
有海外影响力;又
是刚开发出的新旅
游地;这些都使潜
口古镇在与同类的
宏村、西递镇古镇
竞争中处于优势。
同时,潜口古镇具
有明确的目标市
场。
在黄山周围,旅游资源富
饶,空间分布密集,新开
发的景点和旅游项目较
多,市场分割厉害,市场
竞争激烈。
文化观光旅游
对近期中国游客的吸引力
不太大,所以潜口不能搞
单纯的观光旅游。
将潜口开发为
集文化观光、文
化休闲、娱乐为
一体的特色旅
游地,有助于奠
定它在徽州区
旅游地的领头
地位。
并通过它
可以将唐模古
镇、蜀源景区等
景点连为一体,
形成农业生态
观光、度假休闲
和文化旅游的
综合型旅游区。
近几年来,旅游
者可能会喜欢
雪山、森林等生
态旅游地和温
泉、滑雪等健身
度假类旅游产
品,而这类产品
随着旅游开发
的深入会不断
增多。
环境
在当地政府努力
下,古镇基本得到
保护,在古镇尚有
大片土地未被利
用,保证古镇能与
田园风光融为一
体,规划区内无工
业污染。
古镇周围部分山地森林植
被有明显破坏的痕迹,古
镇周边绿化还有待加强,
严重影响感知和形象。
规划的实施和
当地政府对旅
游业的重视是
改变环境的大
好时机,绿化规
划应优先实施。
绿化规划不能
有效地实施,古
镇面貌不能复
旧,古民居群城
市化街道,必然
毁坏古镇的旅
游业。
旅游服务潜口古镇尚有较多
的存量土地可用于
旅游设施的开发,
以满足高、中、低
由于古镇尚未开发,旅游
服务设施基本上还不具
备,为早期开发和吸引游
客增大了难度。
在规划实施时,
采取各种方式
引进资金,建立
灵活的管理体
服务设施的投
入所需资金量
大,使投资者的
风险大增。
设施档游客的需求。
制,建立和完善
服务设施系统。
旅游服务与管理当地居民对旅游者
的热情友好;服务
者热情尽职;当地
政府对旅游管理高
起点的要求。
人力资源严重匮乏,对旅
游服务与管理不熟悉,政
府公务员和管理者,以及
今后的服务者都要经过系
统培训。
在大力开发古
镇的同时,开发
人力资源,引进
人才,为古镇旅
游发展储备人
才;投资者也会
带来不少的人
力资源,对古镇
发展是一机遇。
低级的服务、管
理将在游客中
产生严重的负
面影响,对消费
者的需求不能
正常理解,将带
来经营风险。
2.2 旅游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
·投资者的文化素质很重要,投资者一定要对旅游和文化有特别兴趣,招商引资方能产生共鸣,投资者才有投资的可能性。
·古镇一条古街的部分破坏很大,面临较重的撤迁任务。
·通街留不住人,休闲游览空间缺乏。
·古镇街道与周围建筑物不协调,缺乏与周围建筑的缓冲地带。
·缺乏一个游客问讯中心来明确、提高古镇的文化价值。
·对于文化类景点来说,导游的作用是特别重要的,它关系到游客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对古镇文化的认同。
古镇明显缺乏高水平的导游讲解人员和导游册子。
·在旅游策划完成后,古镇应有一个管理规划,以实施强有力管理。
·古镇的恢复尚需付出艰辛的劳动,各类标识和附属设施,应当进行高水平制作。
·绿化规划能否实施,是旅游发展的关键所在。
3 潜口古镇旅游资源分析及其评价
3.1 旅游资源分析
3.1.1 潜口古镇自然旅游资源
潜口镇充分发挥地理环境优美、名胜景点众多,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及交通便捷的独特优势,认真实施“旅游富镇”发展战略,着重抓好潜口、唐模、蜀源三个文化古村落的旅游开发,叫响唐模小西湖、潜口民宅、蜀源优昙谷等知名景点品牌。
镇党委、政府发动全镇上下齐抓共管,做到软硬两手抓,使旅游开发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唐模景区全年门票收入达100万元,蜀源养生游仅“五一”黄金周游客量增大。
唐模村获得全国文明村、唐模景区荣获安徽省优秀文明景区、黄山市十大景区等荣誉称号。
蜀源养生旅游度假村则被誉为华东养生旅游第一村,特别是唐模景区正在加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将有力地促进我镇旅游业的发展。
唐模景区
潜口镇主要旅游景点唐模景区始建于隋唐、培育于宋元、盛于明清。
它以拥有众多品位较高的徽派古建筑,特别在选位、营造、完善生存空间、规划布局等整体方面的一系列举措堪称徽派古村落之典范。
它通过两年来的旅游开发,以千年古樟之茂、中街流水而美、“十桥九貌”之胜、名家石刻之雅、同胞翰林之誉而名闻遐迩于我市。
唐模一景
景区共分为两部分:具有典型江南水乡色彩和浓郁古徽州建筑风格唐模水街,民居夹岸而建。
一条40余米长的避雨长廊临水而设,并设有“美人靠”。
周围古桥、古树、古井、古祠,共同为您营造一幅静止的“清明上河图”。
江南水口园林的经典——檀干园。
它建于清初,占地十余亩。
园内三塘相连,拥有三潭印月、湖心亭、白堤、玉带桥、笠亭等胜景为您述说一个个动人的典故、传说。
尤为珍贵的是境亭内珍藏的宋、元、明、清的十八位名家石刻,让您领略一下古徽州文化的博大精深。
唐模景区的旅游开发起步于1998年,历经几年的努力,已初显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旅游收入逐年上升。
为做大做强唐模旅游文章。
如今,唐模景区已成立具有经济实力的上海复星公司在徽州区假期旅游经营投资有限公司的分公司。
蜀源景区
位于黄山南麓的蜀源村,四面环山、古木参天,一水环绕似玉带贯穿全村,因地形酷像四川盆地,故名为蜀源;又因村口观音山上遍植昙花、桃花,故有“优昙谷”、“小桃花源”之赞誉。
三月蜀源
蜀源村历史悠久,文风昌盛,兴于隋唐、盛于明清。
大自然的千古沧桑为蜀源造就了人间仙境般的风光,悠久的文化历史又给蜀源留下了观为叹止的文物古迹。
其中罕见的“古全景西湖图”门罩砖雕堪称绝佳精品。
还有古桥六重形成的“小桥、流水、人家”之意境,和尚寺、尼姑庵、都天庙、天灯阁、虎栅、观音庙、仑麓泉、板桥仙迹等又为蜀源增添了一份神秘。
村内至今还存有乾隆年间刘
镛的墨迹,历代文人名士迭出。
建国以前,七品以上的官员57人。
建国后,大学生114位。
民风日盛,普通百姓的书法造诣都让人赞叹不已。
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新一代蜀源人,以“黄山二创”为契机。
狠抓环境整治,进一步美化、绿化村容村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恢复景点工作,发展休闲养生游。
蜀源休闲养生中心现已成功接待来自上海、南京、合肥等地游客近千人次。
游客对蜀源村的生态环境之佳、服务质量之高、村风民风之淳朴都赞不绝口。
3.1.2 潜口古镇人文旅游资源
以下景点的级别,是依据景点自身的资源价值,资源特色、在黄山市历史文化中地位以及对国际国内客源市场的吸引力大小综合评定的。
潜口塔
潜口塔,又称“潜口锥”。
建于明嘉靖23年(公元1544年)是一座富有徽州文化特色的古塔。
潜口塔座落水口要处,造型别具,四面八角,外七而内四层。
全塔高约60米,底层直径10.4米,以上逐层按94%递减,到顶层直径7.2米,形成立锥体。
塔内各层均有不同风格的神像、壁画和历代书法家手迹(现已不存)。
塔顶采用葫芦穹顶,这种营造手法,不仅是艺术的构思,而且取“收日月之精英,纳天地之正气于仙壶之中中”,万物滋生而不息之意。
体现了古代潜口人的审美意识和追求,也为后人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潜口塔
潜口民宅
潜口民宅,又名紫霞山庄,坐落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紫霞峰南麓。
潜口民宅是徽州明代汉族民居的徽派建筑群。
在一个小山峦上展示出各类不同古民居风貌,颇具匠心,潜口民宅从建筑类型划分有洞社、宅第、小桥、路亭、牌坊。
在时间跨度上,从明弘治八年延续到明中晚期。
清初名流黄宗羲、施闰章、梅庚、靳治荆等均涉足此地,并有题记于此。
潜口民宅
1982年5月,国家文物局批准建立“明代民居建筑群”,并列入全国文物保护计划。
按照“原拆原建、集中保护”的原则,将散落于歙县境内民间且不宜就地保护的明清古建筑进行集中保护,明清建筑民居群别于1990年和2007年建成并对外开放,建成潜口民宅一座古建筑专题博物馆。
1988年1月13日,潜口民宅徽派建筑群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潜口民宅博物馆是研究中国古建筑史和建筑学的珍贵实例,被誉为“我国明代民间艺术的活专著”,“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高度和谐统一的典范”,著名古建筑专家、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先生曾叹之日:“观皇宫去北京,看民宅到潜口”。
乐善堂
乐善堂,祠堂名。
又称耄耋厅。
位于徽州区潜口村,1987年拆迁入潜口明居博物馆。
建于明代中叶。
二进三开间,无楼。
大门内有第二道门,高门槛,门扉四扇,平时启用左、右单扇,逢年过节
或婚丧嫁娶等重大活动时开中间对扇。
前进有左、右厢房,厢房有两扇门,一扇朝大门,一扇朝天井。
后进为大统间,有24根木柱,均呈梭形,柱础覆盆状。
脊柱下有莲花盘斗,上有叉手。
檐柱与金柱之间用月梁,梁上设驼峰,雕如堆云,上置护斗、瓜柱,承单步梁,梁外端雕成奔浪。
天井四周檐坊下有斗拱排列,地坪全用方砖拼铺。
该堂规模不大,但不失富丽。
司谏第
司谏第,宅居名。
位于徽州区潜口村,为明永乐年间谏官、吏科给事中汪善后人的私宅厅房,后为家祠。
建于1500年,第宅门前的"司谏第"仿额为初建时旧物。
明间阑额上有"劲节高标"四字匾额。
享堂中悬明成祖敕谕匾额一方。
另有《奉政大夫汪公祠堂记》碑刻。
现存享堂三间,通面阔8.2米,进深8米。
五架梁,加前后单步。
设廊,未用卷。
廊柱间加施乳耐、札牵。
乳耐中央以"驼峰"垫于护斗之下,护斗十字出拱,上复札牵。
外檐补间铺作位于月梁阑额之上,外跳五铺作出双抄,二跳头出二缝斜拱承仿,一跳头横向施枫攀埋转七铺作重拱出上昂。
昂尾自护心出,昂首翘起,直抵四跳交互斗下,上承罗汉仿,交互斗十字开口,横亦出瓜子拱,纵向四跳卷头彭)以单云"耍头",耍头与四抄华拱尾部相。
瓜柱下木垫、叉头单步梁和斗拱胸有精美的雕刻,整个厅堂体现了初建筑风格。
司谏第
曹门厅
曹门厅,祠堂名。
位于徽州区潜口村,1986年拆迁至潜口明居博物馆。
建于明弘治年间。
原为汪氏敦本堂的分祠,堂屋被毁,现存门厅五间及廊庑。
通面阔19.75米,进深12.5米,平面呈凹形,中间为天井水池。
阑额上加用补间铺作,以栌斗出双抄五铺作,一跳头并出45度斜拱承檐槽,以代令拱。
拱头卷杀分瓣苍劲有力。
该厅不但在覆盆础、梭柱(断面椭圆形)、斗拱、雀替等构造式样上体现明中期特点,而且在一些构件上沿袭了宋、元以来的"禅宗样"古法,如把大斗凹角刻作凹人的海棠瓣,宋法称为"讹角斗";有的在大斗下加垫板,古称"照板"等。
曹门厅
石牌坊
建于明嘉靖年间,牌坊正面无题字,只雕着一个龇牙咧嘴的“鬼”,手里拿着一支笔,脚上踏着一只方形大斗,“鬼”与“斗”合起来为“魁”。
牌坊背面刻了月宫桂树图。
表明立坊者方氏期望家族子弟多出文魁星,去蟾宫折桂,光宗耀祖。
石牌坊﹐使我们领略到中华智能光芒。
它继续激励着后人﹐用勤劳的双手和凝聚的力量振兴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