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综合资料之一

合集下载

《秋天的怀念》知识点

《秋天的怀念》知识点

《秋天的怀念》知识点
《秋天的怀念》是中国作家钱钟书所写的一篇散文,以怀念秋天为主题。

作品以真实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美景与人们对秋天的情感表达,透露出了作家内心深处的思考与感慨。

本文将从作品中提炼出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对其进行详细解析。

首先,作品中的描写以秋天的景物为主线。

作家通过描绘秋天橘黄色的落叶、枯黄的草地和空气中弥漫的土壤气息,再现了秋天的自然景色。

这些描写形象地展示了秋天的特征,例如大自然的变迁、季节的循环,以及秋天所带来的萧索与静寂。

读者可以从中了解到秋天所特有的景象和氛围。

总之,《秋天的怀念》是一篇通过描绘秋天的美景和情感表达,探究秋天意义的散文。

通过这篇作品,读者可以了解到秋天的景色与特点,感受到秋天给人们带来的思考和情感体验。

同时,作品中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深入的思考,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审美与人生的思考方式。

这些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读者深入体验这篇作品的艺术魅力,并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秋天的怀念》知识点归纳

《秋天的怀念》知识点归纳

《秋天的怀念》知识点归纳知识点归纳:一、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作家。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后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二、故事背景《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高位截瘫。

后来,在他的许多文章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的。

《秋天的怀念》便是怀念母亲的文章。

本文写于1993年。

三、理解词义暴怒无常:形容一个人的脾气坏到了极点,时常极端愤怒,变化不定。

猛地:突然、忽然。

侍弄:方言,经营、照管、喂养的意思。

狠命:使劲、拼命,表示用尽全力。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捶打:用拳头或器物砸。

田地:这里指地步,指不好的处境或境况。

翻来覆去: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

絮叨:来回的说,指说话啰嗦。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②段):写双腿瘫痪后的“我”暴怒无常,母亲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我”。

第二部分(第③一⑥段):写“我”答应母亲到北海去看菊花,但 悄悄出去的母亲却带着牵挂永远离开了“我们”兄妹。

第三部分(第⑦段):母亲离世后的又一年秋天,“我”和妹妹去北 海看菊花,“我们”懂得了母亲让“我们”“好好儿活”的含义。

五、问题归纳1.如何理解“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通过“砸玻璃”和“摔东西”两个细节,具体写我双腿瘫痪之后内心的痛苦和暴怒无常,并用“我”的暴怒无常来衬托母亲的坚韧顽强。

秋天的怀念的知识点 (1)

秋天的怀念的知识点 (1)

《秋天的怀念》知识点一、文学常识《秋天的怀念》作者是当代作家史铁生,这是一篇叙事散文(体裁)。

二、内容理解(一)情节1、文章反复写“看花”的原因有哪些?(1)“看花”是本文的中心事件,也是本文的线索。

(母亲央我看花—我答应看花—母亲去世不能陪我看花—我和妹妹看花)(2)妈妈央我看花是希望我早日摆脱瘫痪给我带来的阴影,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和希望。

看花是母爱的体现。

(3)结尾写我去看花,说明我已重新振作起来,开始新的生活,并完成母亲的遗愿。

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

(4)母亲生前爱花,反复写看花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2、叙述方式:插叙1、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1)内容:补充交代母亲爱花,爱生活,为了儿子放弃自己的兴趣、放弃对生活的享受,表现出母亲的无私。

(2)结构:为下文母亲央我看花及我用看花的方式缅怀母亲做铺垫。

2、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1)内容:补充交代母亲病情的严重。

在重病的情况下,她仍无微不至、不厌其烦的关心我,开导我,更表现出母亲的坚强和隐忍。

(2)结构:为下文母亲离世做铺垫。

3、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1)内容:补充交代无亲临终前仍牵挂自己的儿女,为儿女操劳,表现母爱的无私伟大。

(2)结构:为下文我懂得母亲没说完的话做铺垫。

插叙的作用:1、内容:补充交代,使内容更内容充实丰富、中心鲜明。

2、使文章波澜起伏。

3、塑造人物形象4、结构:与上文……照应;为下文……铺垫。

(二)人物形象母亲:1、每当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悄悄”,"偷偷”,“眼边红红的”等词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情感?母亲“悄悄地出去”,是因为母亲充分体谅“我”痛苦心情,所以在“我”发脾气时,悄悄地躲出去,给“我”空间,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痛苦。

《秋天的怀念》 知识清单

《秋天的怀念》 知识清单

《秋天的怀念》知识清单一、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 年 1 月 4 日—2010 年 12 月 31 日),中国作家、散文家。

1951 年出生于北京。

1967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 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 1972 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 3 次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老屋小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

二、文章背景《秋天的怀念》这篇散文是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写于 1981 年。

当时,史铁生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而母亲默默地承受着他的坏脾气,始终对他关怀备至。

然而,母亲却在他还未走出困境时离世,这让他在多年后深感愧疚和怀念。

三、字词积累1、瘫痪(tān huàn):由于神经功能发生障碍,身体的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运动的能力。

2、暴怒无常:脾气非常恶劣,时常极端愤怒,变化不定。

3、沉寂(chén jì):十分寂静。

4、侍弄(shì nòng):经营照管(庄稼、家禽、家畜等)。

5、捶打(chuí dǎ):用拳头或器物撞击物体。

6、央求(yāng qiú):恳求。

7、絮絮叨叨(xù xù dāo dāo):形容说话啰嗦,唠叨。

8、诀别(jué bié):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9、淡雅(dàn yǎ):素净雅致;素淡典雅。

10、高洁(gāo jié):高尚纯洁。

11、烂漫(làn màn):颜色鲜明而美丽。

12、翻来覆去(fān lái fù qù):形容一次又一次。

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

四、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2 段):写“我”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母亲默默地承受着“我”的坏脾气。

《秋天的怀念》学习资料

《秋天的怀念》学习资料

《秋天的思念》学习资料《秋天的思念》学习资料《秋天的思念》学习资料时间:2023-02-05 11:09:21 学习资料投诉投稿秋天的思念教案推举度:《秋天的思念》教学反思推举度:《秋天的思念》读书笔记推举度:《秋天的思念》读后感推举度:《秋天的思念》读后感推举度:《秋天的思念》学习资料《秋天的思念》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于1981年创作的散文。

此文表达了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思念,对母亲无尽的爱,对母爱的赞美,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懊悔之情,及对先年对母亲不解的懊悔,令人格外感动。

全文语言平淡、文字朴实,没有经过细心的编织与雕琢,但却句句含情,字字如金。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秋天的思念》学习资料,仅供参考,欢送大家阅读。

一、文常《秋天的思念》体裁:散文,选自《史铁生作品集》。

: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

代表作: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

与背景史铁生(1951—2023),当代作家。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原籍河北涿(zhuō)县,1951年诞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市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进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

2023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出血逝世。

史铁生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二、字词残疾;焦躁担忧;憎恨(zēng);暴怒无常;砸碎;墙壁;安静瘫痪(tān huàn);侍弄(shì);捶打;整宿(xǐu);翻来覆去唰唰啦啦;憔悴(qiáo cuì);央求;神色;喜出望外;絮絮叨叨豌豆;仿膳;踩扁;敏感;诀别;淡雅;浅薄;泼泼洒洒;烂漫创伤(chuāng)词语解释:1、瘫痪(tān huàn):由于神经机能发生障碍,身体某一局部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活动力气。

秋天的怀念知识点

秋天的怀念知识点

秋天的怀念知识点秋天,是一个充满诗意和哲理的季节,也是许多文人墨客喜欢描绘和思考的对象。

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这篇散文,以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生动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关于母爱的感人故事,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知识点。

一、作者与创作背景史铁生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在 21 岁时双腿瘫痪,从此与轮椅为伴。

这一沉重的打击让他陷入了痛苦和绝望之中,但他的母亲始终默默陪伴、悉心照料,并给予他无尽的爱和鼓励。

《秋天的怀念》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文中饱含了他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无尽的愧疚。

二、文章主题这篇文章的主题是母爱与生命的感悟。

作者通过回忆与母亲相处的点滴,尤其是母亲在身患重病的情况下,依然无微不至地关心着自己,表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同时,也通过自己在母亲离世后的反思和成长,传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未来的希望。

三、人物形象1、母亲母亲是文中最主要的人物形象,她是一位慈爱、坚强、隐忍的女性。

她默默承受着自己身体的病痛,却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照顾儿子的情绪和生活上。

她想方设法地鼓励儿子重新振作,却又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儿子敏感脆弱的心灵。

例如,当儿子发脾气时,她“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现了母亲的小心翼翼和对儿子的理解包容。

2、“我”文中的“我”是一个双腿瘫痪后陷入绝望和暴怒无常的年轻人。

在母亲的关爱和影响下,最终走出了心灵的困境,变得坚强和成熟。

四、写作手法1、细节描写文中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和表达情感。

比如,“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通过“躲”“听”“进”“看”等一系列动作,细腻地表现了母亲的担忧和关爱。

2、对比手法作者通过自己前后的心态变化进行对比,突出了母爱的力量和生命的意义。

在母亲离世前,“我”自暴自弃,对生活充满绝望;而在母亲离世后,“我”理解了母亲的苦心,开始重新审视生命,变得坚强和乐观。

秋天的怀念知识点

秋天的怀念知识点

秋天的怀念知识点秋天,总是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味,它既不像夏天那般热烈奔放,也不像冬天那样寒冷萧瑟,而是以一种温和而深沉的方式展现着自己的魅力。

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以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描绘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知识点。

从文学体裁来看,《秋天的怀念》是一篇散文。

散文的特点在于形散神聚,作者往往围绕一个核心主题,自由地组织材料,抒发情感。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对母亲的怀念为核心,通过回忆与母亲相处的点滴,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生命的无常。

在语言运用方面,文章的语言朴素而真挚。

作者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却能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愧疚和对母亲的深深思念。

比如“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通过简单的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作者双腿瘫痪后内心的烦躁和绝望。

文中还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例如,“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这一细节,展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和关爱,她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儿子受伤的心灵。

从情感表达上,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文章的一条重要线索。

一开始,作者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对母亲的关心视而不见,甚至发脾气。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母亲离世后,作者才逐渐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对自己曾经的行为感到无比愧疚和悔恨。

这种情感的转变,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的成长和对母爱的领悟。

此外,文章还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它让我们明白,生命中总会有挫折和困难,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希望,要勇敢地面对生活。

同时,也要珍惜身边的人,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在写作手法上,作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式。

秋天本是一个容易引发人伤感的季节,作者选择在这个季节里怀念母亲,更增添了文章的悲凉氛围。

对于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来说,理解文章的主题是关键。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复习资料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复习资料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秋天的怀念》复习资料一、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说说为什么取题为《秋天的怀念》。

答案:1、在“秋天”的背景下写人叙事;“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表达了作者身残志坚的信念和对母亲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二、课文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感人的力量,这主要体现在一些细节中。

文中哪些细节最让你感动?为什么?可以参考下列细节,也可以自己找一些。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答案:动作描写。

“躲出去”是不忍心看儿子受折磨;“听着我的动静”是担心儿子想不开。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答案:动作、语言描写。

母亲为儿子所承受的苦难而痛心,母亲用她坚强乐观的态度鼓舞对生活充满绝望的儿子要好好活着,母亲这种伟大而无私的爱让人深深感动。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答案:动作描写。

一个“挡”的动作,表明母亲不想让多愁善感的“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产生伤感痛苦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神态描写。

“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

在这里充分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

三、课文中两次出现“好好儿活”这个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个“好好儿活”表明母亲强忍着痛苦,劝儿子要坚强,也是在鼓励自己要战胜病魔,让人感受到母亲的坚忍和母爱的深沉无私。

第二处的“好好儿活”既是母亲临终前的无尽的嘱托,又是“我”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探寻与思考,即永不放弃,顽强执着地活出有意义的生命。

四、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加点词蕴含的情感。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答案:1.“一直”:长期以来,总是。

“我”沉浸在双腿瘫痪的巨大痛苦中,根本没有去关注母亲,内心难过忧伤和遗憾自责。

《秋天的怀念》学习资料

《秋天的怀念》学习资料

《秋天的怀念》学习资料《秋天的怀念》学习资料《秋天的怀念》中国当代作家史铁生于1981年创作的散文。

此文叙述了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对母亲无尽的爱,对母爱的赞美,以及史铁生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悔恨之情,及对先年对母亲不解的懊悔,令人十分感动。

下面和店铺一起来看《秋天的怀念》学习资料,希望有所帮助!一、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2010),生于北京,作家。

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后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二、故事背景《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的作者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高位截瘫。

后来,在他的许多文章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的代价铺就的。

《秋天的怀念》便是怀念母亲的文章。

本文写于1993年。

三、理解词义暴怒无常:形容一个人的脾气坏到了极点,时常极端愤怒,变化不定。

猛地:突然、忽然。

侍弄:方言,经营、照管、喂养的意思。

狠命:使劲、拼命,表示用尽全力。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捶打:用拳头或器物砸。

田地:这里指地步,指不好的处境或境况。

翻来覆去: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

絮叨:来回的说,指说话啰嗦。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②段):写双腿瘫痪后的“我”暴怒无常,母亲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我”。

第二部分(第③一⑥段):写“我”答应母亲到北海去看菊花,但悄悄出去的母亲却带着牵挂永远离开了“我们”兄妹。

第三部分(第⑦段):母亲离世后的又一年秋天,“我”和妹妹去北海看菊花,“我们”懂得了母亲让“我们”“好好儿活”的含义。

《秋天的怀念》知识要点复习资料

《秋天的怀念》知识要点复习资料

《秋天的思念》一、文中母亲几次提出要带我去看菊花,仅仅是因为母亲喜欢花吗?为什么母亲要带我去看菊花?1、是想让“我〞从菊花傲雪凌霜的精神中受到启示,勇敢面对挫折,顽强活下去。

2、北海公园是“我〞童年的乐园,母亲希望重游北海唤起我美好的回忆,使我在不幸的生活中振作起来三、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3分〕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痛……〞①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

②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

第三处:“别人告诉我……〞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

四、将第三段中加横线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3分〕①“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就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

②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五、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3分〕①“秋天〞是背景,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

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

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六、文章题目是《秋天的怀念》,则作者都思念了什么?①母亲;②母亲给作者的“好好儿活〞的人生信念;③与母亲在一起的日子;④母亲对作者的理解和关爱;⑤母亲说过的“好好儿活〞那句话七、本文以细节感人,试结合选文分析你认为最精彩的三处地方〔见笔记〕八、如何理解开头段中“咱娘俩在一块,好好活儿活,好好儿活〞的含义,结尾段中“我俩在一块,要好好活〞的含义?九、文末为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开的烂漫〞?结尾重复母亲“好好活儿〞的话,有什么深意? a菊花象征母亲菊花一样的精神品质,b也揭示了文章主旨,说明“我们〞实现了母亲生前的遗愿,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c照应题目。

秋天的怀念资料

秋天的怀念资料

秋天的怀念资料
1. 秋天的特点:秋天是四季中的一个季节,通常是夏季过后,冬季来临之前的时期。

秋天的特点包括天气凉爽、阳光较为柔和、日夜温差大等。

同时,秋天也是收获的季节,许多水果和庄稼会在这个季节丰收。

2. 秋天的景色:秋天是一个多彩斑斓的季节,大自然的景色也变得十分美丽。

红、黄、橙色的落叶覆盖了大地,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迷人。

此外,一些特有的植物,如菊花、苹果等也成为秋天的标志。

3. 秋天的活动:秋天有许多独特的活动,如:赏月、登山、野营、摘苹果等。

此外,一些传统的节日也与秋天有关,如中秋节和感恩节等。

4. 秋天的食物:秋天有许多美味可口的食物,如苹果、葡萄、柿子、瓜果、栗子等。

此外,秋天也是一些传统美食的季节,如糖葫芦、柿饼、月饼等。

5. 秋天的感受:秋天给人一种宁静、温馨的感觉,也常常让人陷入对过去的怀念。

秋天的凉风拂面,使人心情愉悦,同时也能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转变。

以上是关于秋天的怀念资料的一些常见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秋天的怀念知识点集锦

秋天的怀念知识点集锦

《秋天的怀念知识点集锦》秋天,是一个充满诗意和怀念的季节。

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感悟,成为了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秋天的怀念》的知识点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文章。

一、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 年 1 月 4 日—2010 年 12 月 31 日),中国作家、散文家。

1951 年出生于北京。

1967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 年去延安一带插队。

因双腿瘫痪于 1972 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 3 次透析维持生命。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2010 年 12 月 31 日凌晨 3 时 46 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 59 岁。

史铁生的作品以关注人生困境和生命意义为主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代表作有《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等。

二、文章背景《秋天的怀念》写于 1981 年,当时史铁生双腿瘫痪已经七年,母亲也在这一年去世。

在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中,他写下了这篇文章。

文章通过回忆母亲在自己身患重病时的悉心照顾和关爱,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愧疚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在经历人生苦难后的成长和对生命的感悟。

三、文章结构1. 第一部分(1-2 段):引出对母亲的怀念。

作者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色,营造出一种凄凉、忧伤的氛围,为下文回忆母亲做铺垫。

2. 第二部分(3-6 段):回忆母亲在自己身患重病时的悉心照顾和关爱。

这部分内容详细描述了母亲对“我”的关心、鼓励和支持,以及母亲在面对自己的病痛时的坚强和隐忍。

3. 第三部分(7 段):表达对母亲的感激、愧疚和怀念之情。

作者在结尾处通过对菊花的描写,象征着母亲的坚韧和高洁,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四、人物形象1. 母亲- 慈爱:母亲对“我”的关心和照顾无微不至,她总是默默地承受着“我”的坏脾气,耐心地安慰和鼓励“我”。

- 坚韧:母亲在自己身患重病的情况下,仍然坚强地照顾着“我”,她没有被生活的苦难打倒,而是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母爱的伟大。

秋天的怀念课文概括

秋天的怀念课文概括

秋天的怀念课文概括《秋天的怀念》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讲述了一位母亲对儿子真挚的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怀念。

文章以秋天为背景,描绘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1. 引言文章开篇描述了一个秋天夜晚的场景,作者因为生病而情绪低落,望着窗外的树叶发呆。

母亲在这个时候走进房间,关切地询问儿子的身体状况,开始了他们之间的对话。

2. 母亲的关爱母亲关心儿子的身体状况,担心他的健康,不断地为他祈祷。

她用自己的母爱温暖着儿子的心灵,给予他力量和勇气。

3. 我的暴躁作者在病中变得暴躁,常常发脾气,对母亲的态度也很不友善。

但是母亲从不计较,一直默默地照顾着他,用无私的爱包容着他的一切。

4. 母亲的秘密母亲在照顾儿子的过程中,透露出了一个秘密。

原来她自己患有重病,身体状况很不好。

但是她为了照顾儿子,强忍着病痛,不告诉任何人。

这个秘密让儿子感到震惊和愧疚,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对母亲更加感激和敬爱。

5. 母亲的坚强母亲虽然身体状况不好,但她始终保持着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心态。

她告诉儿子,即使生活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地面对,勇敢地活下去。

母亲的坚强意志和乐观态度感染了儿子,让他重新振作起来。

6. 秋天的回忆在秋天的季节里,作者开始回忆起母亲对他的爱和关怀。

他想起母亲在秋天为他采摘的果实和欣赏的景色,想起母亲在秋天为他读的故事和唱的歌曲。

这些回忆让作者更加珍惜母亲的存在和他所拥有的一切美好回忆。

7. 结尾文章结尾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他感谢母亲给予他那么多的爱和关怀,让他在生命中最困难的时刻得到了支持和鼓励。

他也怀念母亲在秋天带给他的一切美好回忆,这些回忆将永远铭刻在他的心中。

最后,作者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和敬爱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天的怀念》综合资料之一
一.教材简介。

《秋天的怀念》写了在我因双腿瘫痪而暴怒无常时,母亲耐心地安慰我;为了让"我"散心,母亲想法设法帮我去北海,可是母亲已重病缠身,母亲带着重病的身体,最终没能满足我而死去。

母亲在临终前,还在念叨生病的儿子和未成年的女儿。

母亲的深切关怀今生已无法报答,只有无尽的思念缠绕心中。

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教学本课,应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

二.教材分析。

1.抓四件事,事事真情。

1)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

抓住作者对母亲神态、动作的描写。

“悄悄躲出去,偷偷地注意我,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体会母亲抚慰我的细致和体贴。

抓住作者对母亲语言的描写“咱娘儿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2)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

着重引导学生重读“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等词,体会母亲的坚强与无私。

3)母亲央求“我”看花。

学习时引导学生抓住几个关键词:“央求、喜出望外、高兴、絮絮叨叨、敏感”来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从而体会母亲深沉而无私的爱。

朗读时随母亲心情的变化语速时而缓慢,读出央求的语气,时而欢快读出如释重负,充满希望的语气,结尾时欢快的语调要戛然而止,在朗读中幻化出母亲因失言而重陷痛苦的现实与无奈中的画面。

4)母亲的临终嘱托。

引导学生在品读中想象母亲生命垂危时对两个孩子的无尽的牵挂。

朗读时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勾画出一个形容憔悴,为儿子付出全部自己却病得大口大口吐血,临终前却依然挂牵着自己的孩子的普通却伟大的母亲形象。

2.读四句话,句句揪心。

1)常说的话。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

“总是”一词,表现母亲时时把带“我”出去当作一件重要的时,而根据我身体的实际,除了看花,母亲没有办法想出第二种更让我觉得可以干的事情来。

2)双关的话。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表面上写的是劝慰“我”,不使我失去生活的勇气,但实际上母亲说的是“俩”,母亲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病,但为了让儿子好好活着,先自己好好活着。

对于母亲这些话外话的意思,“我”因为自己的原因,根本就没有想过,直到后来妹妹告诉我,我才知道。

3)多说的话。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

她比我还敏感。

“絮絮叨叨”一词,表现了母亲因为儿子的答应而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以下的很多话,都是不知所措的表现,以至于说漏了嘴。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一句,一方面表达了母亲过分的快乐,另一方面更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已经无所不在,竟然连在说话方面的用词都注意到了,所谓“爱之深”。

4)最后的话。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母亲的一生最牵挂的就是“我”和妹妹,她在生命的最终,“呼吸困难”、“昏迷”的时候,她想到了只有“我”和妹妹,于是,一幅伟大母亲的图画就这样赫然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3.赏一个景,情景交融。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妹妹也懂。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引导学生注意前面语句中的重点词语,那是作者细心观察体会到的,也是令他记忆犹新形象;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妹妹的陪伴下看了菊花。

“黄色的花淡,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之所以浓墨重彩地写这些菊花,也正是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怀念,菊花中有母亲的音容笑貌,菊花中有母亲的殷切嘱托:“咱娘儿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母亲的言行体会母亲的爱。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四句话。

四.教学建议:二课时。

五.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于1969年插队延安,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1971年到1981年在
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

1979年开始创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96年11月,史铁生的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浙江《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五万元)。

小说记述他在初残后工作于街道小厂时的经历。

有人称誉它:“怀旧但不感伤,冲淡悠远,充满寓意。


1997年当选北京作协副主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