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舞台美术人才培养的目标及方法——中国舞台美术教育联盟系列会议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演艺杂

S t a g e D e s i g n
舞台美术
新时代舞台美术人才培养的目标及方法
——中国舞台美术教育联盟系列会议综述
宋牧原
(中央戏剧学院,北京 100710)
【摘 要】 基于中国舞台美术教育联盟成立等相关会议研讨,分析新时代舞台美术人才培养目标、方法。

【关键词】 舞台美术;中国舞台美术教育联盟;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方法;目标DOI:10.3969/j.issn.1674-8239.2021.h1.021
The Goal and Method of Cultivation of Stage Art Talents in the New Era
SONG Mu-yuan
(The Central Academy of Drama, Beijing 100710,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hina Stage Art Education Alliance and other related conference discussion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goals and methods of cultivation of stage art talents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stage art; China Stage Art Education Alliance; cultivation of stage art talents; teaching reform; method; goal
中国舞台美术教育联盟(C h i n a S t a g e A r t Educational Alliance,以下简称“联盟”)是由在中国开设戏剧影视美术专业的相关院校组成的非营利性教育组织,于2020年10月成立,总部设在中央戏剧学院。

“联盟”的发展目标是增进戏剧影视美术教育方面的交流;为开设戏剧影视美术专业的院校师生搭建一个教学、创作和研究的平台;促进全国戏剧影视美术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戏剧影视美术教育体系。

“联盟”成立及第一次会议,以及之前中央戏剧学院举办的舞台美术系客座教授暨教学实践指导专家聘任座谈会,围绕“新时期舞台美术人才培养”进行研讨,从新时代对舞台美术发展的要求出发,就当下需要怎样的舞台美术人才、新时代应该如何培育理想的舞台美术人才等问题展开讨论。

讨论的中心理念在于“大融合”,主要体现在按需所设、优势互补、跨界融合、资源共享等方面。

本文梳理分析新时代舞台美术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法。

1 教育培养目标、要求
1.1 教育培养的目标
(1)舞台美术艺术家和工作者的融合
关于教育培养的目标,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副
系主任胡佐教授提出,“应该培养配合演出的工作者,还是引领时代的艺术家?”引起专家们的深刻讨论。

客座教授、著名电影美术指导、北京现代舞团顾问柳青说到:“舞台美术教育不仅要拓宽学生的思维和视野,更应当培育他们的可塑性和均衡能力。

”艺术追求和实际工作需求有时是两个不同层面的要求,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进行有机融合,在教学中合理引导,启发学生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创作方式。

(2)普及教育和精英教育的融合
座谈会和“联盟”成立第一次会议中,都涉及当下舞台美术教育的定位问题。

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主任张庆山教授谈到,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的教学工作正在逐渐实现本科教育的普及化和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的专业化。

会议中专家们也承认,如今全国各地的很多院校都设置了舞台美术或影像美术的系别,舞台美术教育也逐渐放开社会门槛。

但是,舞台美术极强的综合性和艺术性又对舞台美术毕业生提出极高的要求,提高人才的质量迫在眉睫。

因此,必须改革舞台美术的教育培养模式和观念,重点培养复合型人才。

普及教育和精英教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2021年第1-2期 总第178期 月刊
No. 01-02, 2021monthly No. 178
1.2 多学科、多领域融合
舞台美术是一个综合性行业,需要具有拓展视野的复合型人才。

优秀的舞台美术人才,不仅需要在某个领域有过人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还应当具备全能全才的操作实践能力,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和气魄。

这对舞台美术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1)专业学科与跨界融合
舞台美术是综合性的艺术,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因此,舞台美术教育培养的学科设置方面需要实现大融合。

它不能仅仅局限在舞台设计、灯光设计、造型设计等基本的舞台美术的专业相关的教学,更应当扩展视野,加强艺术鉴赏、新媒体技术应用、传统书画、新材料装置等多元化的学科扩展,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

同时,舞台美术教育的学科设置中应当加入导演、编剧、演员、舞蹈、戏曲等课程,使舞台美术的创作能够多视角进行。

(2)戏剧与多领域的融合
舞台美术确实存在一个“剧场”的大前提,但是现代剧场的概念已经突破原有的镜框式舞台,由此也要求舞台美术应当突破舞台,突破剧场,突破戏剧的行业。

同时,国家积极倡导“融媒体”的理念,舞台美术的教育也不能仅仅局限在戏剧、舞剧、歌剧等领域,而应当放开所有的桎梏,积极接纳所有的新生领域,不仅是电影、电视剧领域,还应该融合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旅游小镇、商业演唱会、广告和动画、视频制作和声音设计等不同的领域,多层次、多方面开拓学生思路和视野,以使学生适应影视美术行业、旅游演出行业,甚至室内设计、广告和建筑行业的需求,实现多角度、多元化的就业方向。

(3)历史和当代的融合
舞台美术的创作需要广泛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需要新的思维方式。

因此,舞台美术教育培养需要继承历史传统,同时立足当代特点。

四川师范大学服装与设计艺术学院表演系主任兰凌目前从事历史服装解构和重现的工作,强调继承历史传统对于舞台美术创作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山西省京剧院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郝斌武在中国传统书法和文人画方面都有深刻的研究,并且将之与舞台美术创作结合,融入新的时代元素,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理论。

(4)民族地方特色和国际方向的融合
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都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和文化遗产,但是很多地方剧种丰富、地方文化特色鲜明的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戏剧的舞台美术创作存在青黄不接的现象。

新一代的年轻人对地方文化和地方剧种不了解,老一代的手艺者无法走出创作定势,甚至出现断代和后继无人的现象。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教育培养要结合民族地方特色和国际视野,广泛开展地区文化研究,培养人才对不同民族文化的综合掌握能力,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和传承地方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将创新、前沿的设计理念和思路融入文化创作中,以全新的方式进行展示,突破传统、合理创新的同时,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

(5)市场和艺术的融合
舞台美术不是一个独立工作的部门,还会受到观众群体、上级领导、主管部门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原福建省杂技团团长陈健康就福建省的舞台美术形势进行分析,许多音响、灯光从业者都成立公司,兼职从事设备租赁的生意。

而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占堆表示,少数民族文艺创作中首先要考虑剧目的受众群体,不能随心所欲。

这就要求舞台美术的教育培养处理好市场导向和艺术追求的问题,既能保证经济来源的稳定、创作作品受欢迎,又能实现艺术追求。

(6)为人处事的融合
新时代优秀的舞台美术人才,在拥有丰富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独特艺术视角、艺术品味的同时,更需要具备真才实干的实践能力、不能仅仅纸上谈兵,才能做到“稳赢”。

因此,学校的教学不仅要教会如何做事,更要教导如何做人,高校毕业生常常存在眼高手低、孤芳自赏的浮躁状态,也有遇到困难就踟蹰不前、甚至一蹶不振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人才培育的过程中分享人生经验,教师的亲身分享会在学生心中埋下一颗种子,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在教育培养中融入人生的道理,培养学生的韧性,提高自我生存的能力,包括对环境的适应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2 教育培养的融合方法
2.1 教育培养的手段
(1)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实践教育一直是舞台美术教学改革的重点,没有实
S t a g e D e s i g n 舞台美术
践的舞台美术创作就是纸上谈兵。

但是,理论的指导和整合同样重要,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创作则缺少权威性和系统性。

二者是舞台美术创作的两大支柱,是舞台美术教育培养的两个基础手段,缺一不可。

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融合,是取得高质量教育成果的前提,是衡量舞台美术教育培养成果的标准,也是新时代优秀的舞台美术人才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2)线上和线下的融合
如今是“互联网+”时代,是互联网结合传统行业进行优化升级转型的新发展时代,舞台美术教育领域也应当发挥互联网教学和传统教学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

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不仅能够将教学地点的影响缩减到最小,而且能够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在线上展现实践创作成果和系统的理论体系,扩大学生的视野,而且有助于普及教育的推进,缩小地方和中央舞台美术人才的差距。

同时,传统的舞台美术教学必不可少。

因为就舞台美术行业来说,合作沟通和传统师徒关系中的默契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显得弥足珍贵,重要的实践积累也离不开线下教学指导中的真操实练。

因此,实现舞台美术教育培养线上和线下共同推进,是提高整体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

(3)学校与社会的融合
北京舞蹈学院艺术设计系教授韩春启指出,“校内实践和社会实践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需要考虑如何在学校和社会之间搭建一个桥梁。

” 虽然舞台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都带有实践的部分,但指导教师们在座谈会中依旧指出,如今各院校的毕业生普遍存在社会适应力不足、创作不考虑实际情况以及专业划分过于精细导致综合能力不足等问题,多是学校实践与社会实践脱节导致的。

在教育培养的过程中,采用学校实践和社会实践两种手段共同推进,联合培养,有助于缩短实际工作中的磨合期,使学生在工作中摆脱生活压力的同时,还能保持自己的艺术性。

2.2 教育培养融合的途径
(1)院校与院校的联合
院校与院校的联合,包括中央院校和地方院校的联合、戏剧院校和戏剧院校的联合、戏剧院校和其他类院校的联合三个方面。

院校的联合不仅仅是学术方面的交流,更应当相互汲取教学经验。

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院长敖日力格表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既定的教育模式会限制自身的发展和视野,因此联合地方院校的举措,对于突破教育瓶颈具有重大的意义。

”各个院校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文化理念,包括美术类、影视类、音乐类、舞蹈类、综合类甚至理工类大学。

即使同样属于戏剧影视类院校,办学特色和教学特点也不尽相同。

院校间的联合教学可以实现广泛性和多样性,开拓学生的视野和思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院校与院团单位的联合
将学校教育与地方社会实践接轨,切实考虑实际工作中的舞台美术需求,一方面促使院校的学生提前接触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困难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和基本生存能力,成为社会切实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地方人才有机会到高等院校进修,接触新思路和新方法,开阔思路和视野,带动文化产业的创新,成为高质量的人才。

在这个过程中,也实现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有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利于新兴文化的扩散和学习,同样是一本万利的事情。

院校与院团单位对人才进行联合定向培养,不仅可以解决大量的就业问题,还可以保证长久高效的人才输出。

2.3 教育培养融合的方式
(1)流动性和广泛性
在全国范围内举办流动性的讲座、展览、演出、论坛、研讨会、比赛等活动,带动地方对舞台美术行业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加强地方院团和剧院的舞台美术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提高地方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积极投身舞台美术事业。

因此,要求教育培养融合方式必须具有极大的流动性和广泛性,不能仅仅集中在几个重点城市。

(2)参与性和合作性
院校之间联合举办展览、进行科研项目研究,地方院团联合院校创作演出,院校和地方间的学术交流研讨,包括与其他领域的跨界合作,都需要广泛的参与性和合作性,不能一家独大,交流平台本身也需要共同管理和出谋献计,才能保证舞台美术教育成果形式和内涵的多样性,才能保持长久的活力和新鲜的血液。

(3)共享性和便捷性
在舞台美术教育培养的平台中,无论是专业院校的
2021年第1-2期 总第178期 月刊
No. 01-02, 2021monthly No. 178
教材、资料和授课、讲座,还是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和演出,都应当具备共享性以及获取的便捷性,这样才能高效地保证资料的查阅。

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建立强大丰富的数据库和检索系统等来实现,并且逐步加入工作机会和就业、比赛活动等板块,缩小舞台美术教学的局限性,形成一个切实可用、高效的舞台美术教学工具。

3 结语
中央戏剧学院刘杏林教授说:“教育的成果有赖于学生的质量和师资的高度”。

面对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舞台
美术的教育培养应当及时调整、适当变革,立足实践,结合时代,放眼未来,实现舞台美术教育的大融合,发展“大舞美”“融舞美”,为新时代的舞台美术行业培育高标准、高质量的人才;面对时代的变化和要求,舞台美术行业的从业者应当积极掌握专业知识,并且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创作出既符合当代、又具有前瞻性的优秀作品。

(编辑 王 芳)
之外,加入了许多新技术、新事物的呈现,如不用停电自动更换电线的机器人、无人机洒药(图2)、瓜果蔬菜的生长过程、探索养牛场(图3)等。

Vlog以其鲜明的特色和呈现吸引了观众的视线,特别是很多农村以外的观众,使他们大开眼界,了解了新农村的新风貌。

除了挖掘别致新奇的内容之外,还要在不影响Vlog 整体质朴风格的情况下,以别致新奇的拍摄手法给观众提供不同视角的“新鲜感”。

笔者利用镜头与镜头之间的各种衔接方式增加动感,比如让相机从紧贴遮挡物的位置缓慢升起或摇出,让画面从全黑迅速过渡到拍摄的主体,让近景快速转变为远景,极大地增强镜头的运动感;比如在场景结束时将镜头上摇拍向天花板,然后下一场景再从天花板将镜头摇回;或是直接将镜头甩向地面、侧面,等到动作结束时已经“甩”到了下一个场景;甚至还可以通过沿镜头轴线快速旋转作为镜头之间的衔接。

这样一类运动镜头,无论是对于观众日常生活的经验还是传统的电影电视,都是比较少见的,因此,能够给观众带来新奇时尚的体验感。

另外,为体现短视频“短”的主要特性,在节目内容比较多时,将其分割成若干Vlog,分多次上传播放,缩减每一次Vlog的时长。

这样一种短小精悍的视频风格,也是区别于新闻专题片或是纪录片的特点;在拍摄、编辑的过程中,缩短单个镜头时长,加快镜头剪辑的速
(编辑 杜 青)
作者简介:
陆柏,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参与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融媒体中心栏目制作多年。

陈岩,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副教授,戏剧与影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影视批评、电影叙事、电影美学等。

度,更加适应网络短视频的节奏,争取让每一秒的画面都得到高效率地使用,呈现出一种别样的诠释方式与体验视角。

4 结语
经过较长时间的Vlog创作实践,江苏省徐州市铜山融媒体中心形成了以主观化叙事模式为框架,亲密感和体验感为内容的Vlog创作模式,并利用恰当的拍摄、剪辑技巧,展示出了现代农村的新面貌、新技术和新产业,得到了更大网上观众的认可。

相信Vlog这一短视频类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视频行业规模增长的关键动力。

(上接第75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