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及护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及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护理干预措施。
方法:选取PICC置管后出现静脉血栓的乳腺癌患者病例资料90份进行分析,归纳其原因。
另选取行PICC的乳腺癌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
对照组实施PICC的基础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干预护理措施。
观察两组患者静脉血栓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情况。
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PICC选用材料、选择的穿刺静脉、PICC导管留置时间等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观察组患者的静脉血栓发生率、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结论:对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进行早期护理干预显著地降低了置管静脉血栓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增加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也体现了护理干预工作的知识价值,达到了较好的干预效果。
【关键词】乳腺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静脉血栓;原因分析;护理干预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在无菌操作下,将特制的管道经上肢浅静脉置入上腔静脉与右心房入口处,建立有效静脉通道的一种输液技术[1],比较适用于持续静脉输液及刺激性药物的输注。
近年来,PICC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治疗途径,为保证化疗的顺利完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其并发症之一的静脉血栓形成一直困扰着医护人员[2],国外研究显示,肿瘤患者初次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23.3%.,多次.置管的发生率为38%[3]。
基于此认识,笔者分析了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分析,并探讨了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08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科行PICC,置管后出现静脉血栓的乳腺癌患者病例资料90份进行分析,分析PICC置管静脉血栓的形成原因。
归纳分析出其原因后,另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科行PICC 的乳腺癌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39~76)岁,平均(51.5±6.0)岁。
全部病例均实施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前均未接受化疗或放疗。
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
两组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与分型、转移情况与手术方式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通过分析90份PICC置管后出现静脉血栓的乳腺
癌患者病例资料,其原因可以归纳为:
1.2.1 血液高凝状态肿瘤细胞通过细胞因子或其他促凝因子的作用,激活凝血酶原,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抗凝血酶原Ⅲ、蛋白C、蛋白S水平下降或缺乏,使抗凝活性降低;肿瘤细胞表达纤溶系统调节蛋白,使肿瘤患者纤溶系统活性减低,纤维蛋白原升高,引起血浆黏度升高,促进红细胞聚集。
所有上述因素均导致血液呈现高凝状态。
1.2.2血管内皮损伤肿瘤细胞可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起血小板粘附与聚集或沉积于血管内膜,使其功能受损;加之内皮细胞、血小板和肿瘤细胞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化疗药物对血管内皮的损伤,又或者在PICC置管时导管对血管内膜的损伤,常引起局部血管反应性炎症,导致细胞粘附聚集而发生静脉血栓。
1.2.3导管护理方法不正确停止输液特别是高渗静脉内营养液或抽取血标本后,未及时用足量生理盐水封管或者化疗间歇期未执行每周冲洗导管。
1.3护理方法
1.3.1对照组实施PICC的基础护理。
1.3.2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干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①严格掌握PICC适应证和禁忌证。
置管前后密切监测凝血功能,必要时给予华法令预防性治疗;患者手术侧的肢体、上腔静脉综合征及上腔静脉系统有静脉血栓的患者禁忌行PICC,既往有血栓形成史者应严禁行PICC。
②正确选择穿刺部位,掌握规范置管方法,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伤。
穿刺部位及血管的选择是穿刺成功的保证,尽可能选择贵要静脉置管,不宜选择头静脉;穿刺时动作轻柔、准确,力求一次成功,避免反复多次静脉穿刺及粗暴送管,以免损伤血管内膜。
③置管后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指导。
嘱患者置管侧肢体适度活动,避免置管侧肢体做过度外展、旋转运动;在输液及睡眠时避免长时间压迫置管侧肢体,致血液流动缓慢。
④PICC置管后的巡回观察。
观察置管侧上肢肢体有无肿胀、疼痛、皮温增高及皮肤颜色变化,及时发现静脉血栓的症状,尤其是隐匿症状,如患者主观感觉置管侧肢体、腋窝、肩臂部酸胀疼痛时,应给予高度重视。
⑤PICC 导管维护。
输液前先回抽血再输液,防止导管内栓子进入血管内;保持导管通畅,正压封管。
拔管时,先回抽血,抽出导管内或导管末端可能有的血栓,防止拔管后栓塞;对于无出血倾向者,可给予阿司匹林、丹参、华法令预防静脉血栓发生。
⑥出院指导。
嘱患者避免剧烈活动,且带管侧上肢勿负重;穿衣时先穿置管侧,脱衣时后脱置管侧,衣袖不可过紧;保持置管处皮肤清洁、干燥,每周更换敷料
及通管;若发现敷料有污染或局部有红、肿、热、痛及管内见回血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到医院处理。
1.4 随访及观察指标患者出院后,嘱患者每月门诊随访。
记录患者住院及随访期间的静脉血栓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住院期间的护理满意度。
1.5 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标准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置管侧肢体肿胀及肌肉酸胀、疼痛、皮温增高、皮肤颜色发绀,测量臂围增加。
如果有头晕、头痛、呼吸困难、咳嗽、咯血、发绀,胸闷、胸痛、肢体活动异常等征象,提示可能发生其他脏器的栓塞。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一经发现可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
其他并发症参照相应的疾病诊断标准。
1.6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及率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ICC一般情况观察组与对照组PICC选用材料、选择的穿刺静脉、PICC 导管留置时间等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2.2 护理效果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比较如表1所示,其中2组患者静脉血栓均均为上肢静脉血栓,均表现为置管侧上肢肿胀,皮肤发红,皮温增高,并经彩超确诊为静脉血栓;其他并发症包括穿刺后局部渗血、静脉炎(机械性、化学性)、感染等。
观察组患者的静脉血栓发生率、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3讨论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技术的诞生为需要长期静脉输液的患者提供了一种简单、安全、可靠的静脉输液选择,它避免了反复静脉穿刺所致的机械性静脉炎或化疗药物外渗的化学性静脉炎与组织坏死,同时患者可以自由活动,且导管维护方便,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优于颈内静脉置管。
然而,随着肿瘤患者应用PICC输入高渗性或刺激性药物的普及,PICC并发症引起医务人
员的关注,其并发症主要包括穿刺后局部渗血、静脉炎(机械性、化学性)、感染、静脉血栓等,且以静脉血栓较为常见[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