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广西新高考地理试卷(选择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广西新高考地理试卷(选择性)
一、选择题:本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河北某化妆刷企业从我国传统毛笔制作工艺中挖掘生产技艺,打造国内知名自主品牌,推出的国风系列等匠心产品深受欢迎。
该企业通过跨境电商和海外展会等途径打开了国际市场,但业界认为目前其走出的只是产品。
据此完成1~2题。
1.该企业能成功打造匠心产品,主要得益于()
A.企业文化底蕴深厚B.企业管理制度规范
C.生产技艺融合创新D.当地政府大力扶持
2.目前该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是()
A.关税壁垒B.品牌认可度低
C.产能不足D.产品性价比低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葡萄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
葡萄的种植、修剪、疏果、采摘、包装等生产环节用工需求大,吸引了邻近的五个传统农业县数万劳动力前来务工。
据此完成3~4题。
3.邻近五县劳动力向建水县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县际间()
A.农业结构差异B.文化习俗相近
C.人口分布不均D.交通联系便捷
4.人口流动有利于建水县在乡村振兴中()
①加快生产智能化
②增进民族交融
③推进产业专业化
④改善生态环境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居民的出行方式会受人口密度、交通设施配置、出行目的等因素的影响。
如图示意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不同区域及各区域内居民出行方式占比情况。
该市计划引导居民更多采用步行、骑自行车等健康出行方式。
据此完成5~6题。
5.综合图中各种出行方式的占比情况,推测甲、乙、丙分别代表()
A.市区、泛马德里、中心城区
B.中心城区、泛马德里、市区
C.泛马德里、中心城区、市区
D.泛马德里、市区、中心城区
6.引导马德里居民更多采用健康出行方式的有效措施是()
①提高燃油价格
②美化道路景观
③降低公交价格
④增加共享单车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分布于皖南地区的上溪群地层,其岩石是砂岩受侵入岩浆高温的影响,在固态下发生弱重结晶形成的,保留了原岩的部分结构。
早期研究认为该地层是元古宙古老大陆的一部分;后来有地质学者在该地层中发现了寒武—奥陶纪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为认识该地层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证据。
如图为地质年代示意图。
据此完成7~8题。
7.上溪群地层岩石的形成先后经历了()
A.沉积作用—变质作用—成岩作用
B.成岩作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
C.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变质作用
D.变质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
8.根据所发现的古生物化石,推测上溪群地层区()
A.属于太古宙时期形成的古老大陆
B.由寒武纪早期板块碰撞隆升而成
C.属于元古宙时期形成的古老大陆
D.由古生代中晚期板块碰撞隆升而成
极北之城——朗伊尔城(78°12′N,15°30′E)常住居民仅约2000人。
在极夜期间,城里居民会举办很多团体活动以应对漫长黑夜与严寒的考验。
在阳光重返小城后的3月8日,当地会迎来全年最重要的、持续一周的太阳节。
据此完成9~10题。
9.当地居民在极夜期间举办很多团体活动,主要是为了()
A.增加旅游收入B.增进身心健康
C.减少能源消耗D.减少户外活动
10.太阳节首日,当地居民看到太阳升起的方位是()
A.正南B.东南C.正东D.东北
在华北平原某盐碱地,有研究小组于返盐、积盐现象最严重的季节开展“打孔灌沙”实验:选四块相隔不远、性状一致的平整样地,对其中三块地按相同的密度和孔径、不同的深度打孔并填满砂粒;在向四块样地定量漫灌后,观测土壤含盐量的变化情况。
如图为灌溉后第25天的土壤含盐量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11~13题。
11.据图可知,T2~T4的()
A.下层土壤含盐量均高于T1
B.表层土壤含盐量明显低于T1
C.土壤含盐量与土壤深度成正比
D.表层土壤含盐量与打孔深度负相关
12.本实验中,在地表打孔灌沙是为了()
①促进表层土壤水分下渗
②提高表层土壤含水量
③抑制下层土壤水分上返
④降低下层土壤蒸发量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3.推测本实验开展的时间是在()
A.2月B.5月C.8月D.11月
大兴安岭北部某山间洼地土壤水分充足、氮素匮乏,植被由低矮灌草、苔藓和地衣组成。
近30年来,某种具有固氮功能的阔叶乔木侵入该地并逐渐占据优势,影响当地植被物种组成和垂直结构。
该种乔木生长区域在空间上零散分布,被称为“树岛”。
据此完成14~16题。
14.推测该种乔木能侵入洼地的主要原因是当地()
A.降水增加,土壤变湿
B.地势变低,地表积水增多
C.气候变暖,土壤变干
D.植被覆盖增加,蒸发减弱
15.研究发现树岛内苔藓与地衣逐渐消亡,是因为树岛内()
A.地表光照减弱B.地表温度升高
C.表层土变湿润D.土壤氮素减少
16.近30年,随着树岛数量和面积的增加,该洼地植被()
A.产生的凋落物减少B.积累的有机物增多
C.演替过程发生中断D.与地带性植被一致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2分。
17.(2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90年代,为应对国际粮食市场竞争加剧的冲击,美国某家庭农场因地制宜设计经营了首个“玉米迷宫”,通过趣味体验吸引游客,增加了农场收入。
很快玉米迷宫就风靡北美。
最初的玉米迷宫由农场主自行设计、栽种、维护和运营;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农场经营玉米迷宫更加高效;现在北美经营玉米迷宫的部分家庭农场已发展为集农业生产、休闲娱乐、研学科普为一体的新型农场。
图1为北美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玉米迷宫分布示意图,图2为某玉米迷宫实景。
(1)概括图中玉米迷宫的空间分布特征,指出影响其分布的主导因素。
(2)从营造体验环境的角度,分析选择种植玉米来修建迷宫的优势。
(3)列举地理信息技术在玉米迷宫从设计到运营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4)广西是我国最大的甘蔗产区,有人提议“通过发展‘甘蔗迷宫’助力本地甘蔗产业转型升级”。
分析该提议是否可行,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
18.(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a示意欧洲部分区域一种典型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形势。
冬季受该气压形势控制时,瑞士中部高原地区(图b)风速较大,最大风速位于莱芒湖区,时速可超过100千米。
这种风会使瑞士中部高原地区出现逆温层,逆温层下方常有层云(低空中呈层状的云层)形成;当有其他条件配合时,莱芒湖畔局地还容易出现冰冻现象。
如图为莱芒湖畔某次发生冰冻时的街景。
(1)结合图示,分析莱芒湖区大风的形成过程。
(2)说明冬季受该气压形势控制时,瑞士中部高原地区层云的成因。
(3)指出除大风外,莱芒湖畔局地出现冰冻现象所需的自然条件。
19.(1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
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2018年3月8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要点)
材料二:2023年,我国自主研发的兆瓦级波浪能发电装置“南鲲”号投入试运行,成功为南海多个岛礁供电。
“南鲲”号采用大量新结构、新工艺,日最大发电量2.4万度。
可满足3500户家庭一天的用电
需求。
随着我国兆瓦级波浪能发电技术日臻成熟,大型波浪能发电装置规模化应用将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材料三:波浪能流密度是表征波浪能资源丰富程度的指标。
如图为我国南海某岛礁附近海域月均波浪能流密度变化图。
(1)说明图所示波浪能的特点及其开发利用上的困难。
(2)简要论述大型波浪能发电装置规模化应用对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作用。
2024年广西新高考地理试卷(选择性)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河北某化妆刷企业从我国传统毛笔制作工艺中挖掘生产技艺,打造国内知名自主品牌,推出的国风系列等匠心产品深受欢迎。
该企业通过跨境电商和海外展会等途径打开了国际市场,但业界认为目前其走出的只是产品。
据此完成1~2题。
1.该企业能成功打造匠心产品,主要得益于()
A.企业文化底蕴深厚B.企业管理制度规范
C.生产技艺融合创新D.当地政府大力扶持
【解答】解:企业文化底蕴深厚虽然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题干中强调的是该企业从我国传统毛笔制作工艺中挖掘生产技艺,并未直接体现企业文化的深厚,A错误。
企业管理制度规范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但题干中并未提及该企业的管理制度是其成功打造匠心产品的关键,B错误。
题干明确指出该企业从我国传统毛笔制作工艺中挖掘生产技艺,这表明该企业通过融合传统技艺与现代生产技艺,实现了生产技艺的创新,这种创新使得该企业能够成功打造匠心产品,深受市场欢迎,C正确。
虽然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题干中并未提及政府扶持是该企业成功打造匠心产品的主要原因,D错误。
故选:C。
2.目前该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是()
A.关税壁垒B.品牌认可度低
C.产能不足D.产品性价比低
【解答】解:关税壁垒是国际贸易中常见的障碍,但题干中并未提及该企业因关税壁垒而面临困难,A 错误。
题干中提到“业界认为目前其走出的只是产品”,这表明尽管该企业已经打开了国际市场,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认可度仍然较低。
品牌认可度低是该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面临的主要困难,B正确。
产能不足通常会导致企业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但题干中并未提及该企业存在产能不足的问题,C错误。
产品性价比低通常会影响产品的销售,但题干中并未提及该企业的产品性价比低,此外,题干提到该企
业的匠心产品深受欢迎,这也间接表明其产品具有较高的性价比,D错误。
故选:B。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葡萄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
葡萄的种植、修剪、疏果、采摘、包装等生产环节用工需求大,吸引了邻近的五个传统农业县数万劳动力前来务工。
据此完成3~4题。
3.邻近五县劳动力向建水县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县际间()
A.农业结构差异B.文化习俗相近
C.人口分布不均D.交通联系便捷
【解答】解:农业结构差异是导致劳动力流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建水县葡萄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与邻近五个传统农业县的农业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这种差异导致了劳动力向具有更高经济效益的建水县流动,A正确。
虽然文化习俗相近可能促进人口流动,但题目中并没有强调文化习俗作为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原因,文化习俗相近更多是影响人们的交流和社会融合,而非直接推动劳动力流动,B错误。
人口分布不均可能是一个地区内部的问题,而不是导致县际间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原因,C错误。
交通联系便捷是劳动力流动的一个有利条件,但题目中并没有明确指出交通联系的便捷性是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原因,D错误。
故选:A。
4.人口流动有利于建水县在乡村振兴中()
①加快生产智能化
②增进民族交融
③推进产业专业化
④改善生态环境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解答】解:人口流动主要是劳动力的流动,这与生产智能化关系不大,①错误。
邻近五个传统农业县的数万劳动力向建水县流动,加强了不同民族间的交流,有利于增进民族交融,②正确。
建水县葡萄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吸引了大量劳动力,有利于推动葡萄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实现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③正确。
人口流动主要影响社会经济方面,对生态环境的直接影响较小,④错误。
故选:C。
居民的出行方式会受人口密度、交通设施配置、出行目的等因素的影响。
如图示意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不同区域及各区域内居民出行方式占比情况。
该市计划引导居民更多采用步行、骑自行车等健康出行方式。
据此完成5~6题。
5.综合图中各种出行方式的占比情况,推测甲、乙、丙分别代表()
A.市区、泛马德里、中心城区
B.中心城区、泛马德里、市区
C.泛马德里、中心城区、市区
D.泛马德里、市区、中心城区
【解答】解:根据图上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步行和公共交通在丙区域占比最高,步行达到40%,公共交通达35%,这通常意味着丙区域可能是一个人口密度较高、生活设施较完善的区域,便于居民步行出行,中心城区经济水平高,基础设施完善,所以丙为中心城区;私家车在甲区域占比最高,骑行占比最少,这通常与人口密度适中、但交通设施可能相对不完善的区域相匹配,居民更多地选择私家车出行,泛马德里距离城中心较远,私家车出行多,所以甲为泛马德里;乙区域私家车和步行占比高,这可能是因为该区域居民生活便利,有足够的道路和停车设施支持私家车出行,距离中心城区较近,也适合步行,符合“市区”的特征,综上所述,甲、乙、丙分别代表泛马德里、市区、中心城区,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6.引导马德里居民更多采用健康出行方式的有效措施是()
①提高燃油价格
②美化道路景观
③降低公交价格
④增加共享单车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解答】解:提高燃油价格虽然可能减少私家车的出行,但它并不是直接鼓励健康出行的方式,而且可能给居民带来经济压力,①错误。
美化道路景观则可以改善出行环境,使得步行和骑自行车等健康出行方式变得更加舒适和吸引人,②正确。
降低公交价格虽然可能增加公共交通的使用率,但马德里居民选择公交出行的比例较少,与直接鼓励健康出行方式关系不大,③错误。
增加共享单车是鼓励健康出行方式的直接有效手段,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出行选择,同时也促进了环保和节能,④正确。
故选:D。
分布于皖南地区的上溪群地层,其岩石是砂岩受侵入岩浆高温的影响,在固态下发生弱重结晶形成的,保留了原岩的部分结构。
早期研究认为该地层是元古宙古老大陆的一部分;后来有地质学者在该地层中发现了寒武—奥陶纪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为认识该地层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新证据。
如图为地质年代示意图。
据此完成7~8题。
7.上溪群地层岩石的形成先后经历了()
A.沉积作用—变质作用—成岩作用
B.成岩作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
C.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变质作用
D.变质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
【解答】解:上溪群地层的岩石是由砂岩在受侵入岩浆高温的影响下,在固态下发生弱重结晶形成的,这明确指出了岩石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变质作用;而变质作用之前,砂岩需要先形成,这就需要经历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因此,上溪群地层岩石的形成先后经历了沉积作用(砂岩的形成)、成岩作用(砂岩的固化)和变质作用(在岩浆高温影响下发生的弱重结晶),所以,上溪群地层岩石的形成先后经历了:
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变质作用,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8.根据所发现的古生物化石,推测上溪群地层区()
A.属于太古宙时期形成的古老大陆
B.由寒武纪早期板块碰撞隆升而成
C.属于元古宙时期形成的古老大陆
D.由古生代中晚期板块碰撞隆升而成
【解答】解:题目中提到,在上溪群地层中发现了寒武—奥陶纪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这些化石的存在意味着该地层在古生代时期就已经形成,并且当时的环境适合这些古生物生存;根据图片中的地质年代示意图,寒武纪和奥陶纪都属于古生代,而根据化石的种类和地质时期,可以推断该地层是在古生代中晚期由板块碰撞隆升而形成的,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极北之城——朗伊尔城(78°12′N,15°30′E)常住居民仅约2000人。
在极夜期间,城里居民会举办很多团体活动以应对漫长黑夜与严寒的考验。
在阳光重返小城后的3月8日,当地会迎来全年最重要的、持续一周的太阳节。
据此完成9~10题。
9.当地居民在极夜期间举办很多团体活动,主要是为了()
A.增加旅游收入B.增进身心健康
C.减少能源消耗D.减少户外活动
【解答】解:极夜期间,由于日照时间极短或没有,不适合进行旅游活动,因此举办团体活动并不是为了增加旅游收入,A错误。
极夜期间,日照时间极短或没有,居民长时间处于黑暗和寒冷的环境中,这可能对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举办团体活动可以帮助居民增进身心健康,通过社交活动减少孤独感和心理压力,B正确。
举办团体活动可能会增加能源消耗,如照明、取暖等,而不是减少能源消耗,C错误。
举办团体活动是为了在极夜期间提供更多的社交和娱乐机会,而不是减少户外活动,D错误。
故选:B。
10.太阳节首日,当地居民看到太阳升起的方位是()
A.正南B.东南C.正东D.东北
【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朗伊尔城位于北纬78°12',在极夜结束后的极昼期间,太阳会始终在地平线以上。
由于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对于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来说,太阳始终从东北方向升起,在西北方向落下,所以,在太阳节首日,当地居民看到太阳升起的方位是正南方,A正确,
BCD错误。
故选:A。
在华北平原某盐碱地,有研究小组于返盐、积盐现象最严重的季节开展“打孔灌沙”实验:选四块相隔不远、性状一致的平整样地,对其中三块地按相同的密度和孔径、不同的深度打孔并填满砂粒;在向四块样地定量漫灌后,观测土壤含盐量的变化情况。
如图为灌溉后第25天的土壤含盐量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11~13题。
11.据图可知,T2~T4的()
A.下层土壤含盐量均高于T1
B.表层土壤含盐量明显低于T1
C.土壤含盐量与土壤深度成正比
D.表层土壤含盐量与打孔深度负相关
【解答】解:根据图上信息可知,表层0﹣10出门,T1土壤盐含量最高,A错误。
根据图上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T2、T3、T4的表层土壤含盐量(即最左侧的点)分别是1.8克每公斤、
2.0克每公斤和2.2克每公斤,而T1的表层土壤含盐量是1.6克每公斤,因此T2~T4的表层土壤含盐量
并不明显低于T1,B错误。
根据图上信息,土壤含盐量并没有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持续增加,因此土壤含盐量与土壤深度并不总是成正比,C错误。
根据图上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打孔深度的增加(T2的5厘米到T4的20厘米),表层土壤含盐量也在增加(从1.8克每公斤到2.2克每公斤),这表明表层土壤含盐量与打孔深度是负相关的,D正确。
故选:D。
12.本实验中,在地表打孔灌沙是为了()
①促进表层土壤水分下渗
②提高表层土壤含水量
③抑制下层土壤水分上返
④降低下层土壤蒸发量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解答】解:打孔并灌沙可以使土壤表层与深层之间形成通道,有利于表层的水分通过这些通道下渗到深层土壤,①正确。
由于水分会下渗到深层土壤,所以表层土壤的含水量并不会因此提高,②错误。
由于打孔灌沙形成的通道允许水分向下流动,因此它可以阻止下层土壤中的水分向上移动(即“返盐”
现象),③正确。
虽然打孔灌沙可能影响土壤的水分状况,但它并不直接降低下层土壤的蒸发量,④错误。
故选:A。
13.推测本实验开展的时间是在()
A.2月B.5月C.8月D.11月
【解答】解:华北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返盐、积盐现象最严重的季节通常是降雨较少的季节,因为这时蒸发作用较强,而土壤中的水分又不足以补充蒸发所失去的水分,导致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
2月是冬季,降雨较少但气温也较低,蒸发作用相对较弱,A错误。
5月是春季,降雨开始增多,但气温也逐渐升高,蒸发作用逐渐增强,因此,返盐、积盐现象最严重的季节应该是降雨减少且蒸发作用较强的季节,B正确。
8月是夏季,降雨丰富,蒸发作用虽然强但雨水能够及时补充土壤中的水分,C错误。
11月是秋季,降雨减少但气温还未明显下降,D错误。
故选:B。
大兴安岭北部某山间洼地土壤水分充足、氮素匮乏,植被由低矮灌草、苔藓和地衣组成。
近30年来,某种具有固氮功能的阔叶乔木侵入该地并逐渐占据优势,影响当地植被物种组成和垂直结构。
该种乔木生长区域在空间上零散分布,被称为“树岛”。
据此完成14~16题。
14.推测该种乔木能侵入洼地的主要原因是当地()
A.降水增加,土壤变湿
B.地势变低,地表积水增多
C.气候变暖,土壤变干
D.植被覆盖增加,蒸发减弱
【解答】解:题干提到该地区是“大兴安岭北部某山间洼地”,并且“土壤水分充足、氮素匮乏”,近年来,某种具有固氮功能的阔叶乔木侵入了这个区域并逐渐占据优势,气候变暖可能导致蒸发作用增强,从而使原本水分充足的土壤变得相对干燥,这为需要一定干燥条件的阔叶乔木提供了生长的机会,C正确。
题干中已明确提到土壤水分充足,且没有信息表明降水有所增加,A错误。
“地势变低,地表积水增多”与题干描述不符,题干说明这是一个山间洼地,但并没有提及地势发生变化或积水增多,B错误。
“植被覆盖增加,蒸发减弱”与题干信息相悖,因为植被覆盖增加通常会增强蒸发作用,而不是减弱,D错误。
故选:C。
15.研究发现树岛内苔藓与地衣逐渐消亡,是因为树岛内()
A.地表光照减弱B.地表温度升高
C.表层土变湿润D.土壤氮素减少
【解答】解:阔叶乔木的树冠会遮挡阳光,导致树岛内地表的光照减弱,这对依赖充足光照的苔藓和地衣来说是不利的,A正确。
“地表温度升高”在树岛内部由于遮挡阳光可能会略微降低,而不是升高,B错误。
“表层土变湿润”与题干描述不符,因为阔叶乔木的侵入可能使土壤变干,而不是变湿润,C错误。
题干中提到这种乔木具有固氮功能,所以土壤中的氮素应该增加而不是减少,D错误。
故选:A。
16.近30年,随着树岛数量和面积的增加,该洼地植被()
A.产生的凋落物减少B.积累的有机物增多
C.演替过程发生中断D.与地带性植被一致
【解答】解:树岛的增加意味着更多的树木生长,这通常会导致更多的凋落物产生,A错误。
凋落物增加,分解者的活动也会相应增强,所以有机物的积累量不一定增加,B错误。
树岛的增加实际上是植被自然演替的一个过程,而不是中断,C错误。
随着具有固氮功能的阔叶乔木的侵入和扩散,洼地的植被将逐渐与该地区的地带性植被相接近,这是一种自然的演替过程,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