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因质疑而生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因质疑而生动
——关于如何培养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质疑意识的研究宋代教育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可见,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

学会质疑是创新的开端,学会质疑是启智的关键。

所以只有教学生学会质疑,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才能。

那么在当下实行的教育改革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呢?
(一)学好课内基础知识是前提。

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

掌握一定量的知识是产生质疑意识的前提,古人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博采众长,涵摄百家,这是质疑意识产生的前提。

郭沫若推翻陈见,横空出世,为曹操和武则天翻案,首先得益于他博大精深的历史知识。

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尊重前辈和他人的研究成果,努力学习,汲取营养。

只有学好课内的基础知识,又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才能厚积而薄发,形成敏捷的思维,产生各种真知灼见,从而质疑问难。

(二)培养学生质疑习惯是基础。

1、培养学生“敢问”的精神
“敢问”是一种良好的心理行为。

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生在提问中往往会产生“我提的问题恰当吗?”“我的问题太肤浅,
同学会讥笑我吗?老师会批评吗?”等的心理。

教师应经常向学生说明多问的好处,及时表扬敢于提问的学生,鼓励学生多问。

学生不论提出什么问题,有的甚至是很不合适的,只要他们态度认真,老师也不批评他们,使学生解除思想顾虑。

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问,进而做到善于发问。

2、指导学生“会问”的方法
语文课堂上,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不住要领,有时冥思苦想也提不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关键处加以引导,发挥主导作用。

我们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处地方质疑:
①从课题质疑。

②从记叙文的要素处质疑。

(3)从文章的思路处质疑。

(4)从文章的重点词句处质疑。

(5)内容矛盾处质疑。

(6)从内容没有写清楚(或没写完)处质疑。

(7)从语句重复处质疑。

(8)文章的细节描写处质疑。

(9)内容顺序有所变动处质疑。

(10)从过渡段处质疑。

(11)标点符号处质疑。

(12)从插图处质疑。

(13)从自己认为不懂、奇怪的地方质疑。

(三)把发现质疑贯穿于教学活动中是关键。

1、自学生疑,沟通求疑信息。

自学生疑,是放手让学生自学,在自学中,学生用“圈、点、划、批”等办法勾出疑难,待下一步讨论排疑。

在这一环节里,学生通过自学能挑出其中的疑点,就会产生急于解决的心理,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情况及知识的认知情况,以便集中力量,解决问题。

如教学《比金钱更重要》一文时,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学生会纷纷提
问:是什么比金钱更重要?为什么说它比金钱更重要?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在一开始就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索中。

2、鼓励质疑,引导自主探究。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丰富多变的。

它应该成为学生阅读、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创新的过程。

高明的教师能针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各具特色的表现进行及时、准确,符合个性的评价、引导,既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同时体现人文关怀,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如在教学《爷爷与小树》时,因为对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自然段这个概念。

因此,在上课刚开始时,我就先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并问学生:“你们发现这篇课文在编排上和我们学的前几篇有什么不一样吗?”不一会儿,一个学生就举手回答:“老师,为什么这课文是一组一组分开的呀?”“老师,我也发现了”……这时,很多学生都坐在座位上频频点头称是。

因此,我灵机一动,顺着学生的问题,请学生说说从哪儿看出课文是分成一段一段的。

学生们通过观察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

有的说:“我们发现有几个地方开头空了两格。

”有的说:“我们还发现课文把讲冬天的句子分在一起,把讲夏天的句子分在一起……”这时,我让孩子们为这“分了的”一组句子取名字,孩子们取的名字有“一节”“一段”“一组”等等。

我在充分肯定和鼓励孩子们的想法后,告诉孩子们它已经有了一个大家都叫惯了的名字“自然段”。

我从学生的提问质疑中挖掘教学契机,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但发现了自然段的形式,还发现了自然段的本质。

3、读中释疑,深化求疑成果。

教师应扣住课文重点、难点设疑,以读促读,在读中“启发释疑”。

同时,也鼓励学生在读中有所发现,产生新疑,使他们始终保持“愤”、“悱”状态。

我听过这样一堂公开课。

教师在深情并茂地范读课文后问学生:“老师读得好不好?”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为什么把课文的最后一句读得那么大声?”“(课文最后一句是:小鸟在枝头高唱:“红领巾真好!”)只见教师沉思片刻后微笑地请那位学生坐下并说:“你听得真用心,连老师哪里重读都听出来了。

那么,老师为什么要把最后一句读得这样大声呢?请同学们自己读的时候好好想想,你认为该怎么读,等一下再告诉老师好吗?”后来,老师又再次请刚才那位学生发表意见,非常圆满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我觉得这个学生提出的意见非常有意思,看得出他是动脑了,而且是用心去学的。

对于学生这种有个性、有创造的“意外”,这位教师并没有忽略不计,而是热情激励、顺势牵引。

那么,受到鼓舞和激励的就不只是那位提问的学生,而是全班的学生。

4、创造质疑,拓宽思维。

这一环节,是学生对课文的再思考,再质疑。

这种思考、这种质疑一般已超出课文要求理解的层次(需要理解的内容一般都在前面三个环节中解决了),带有非常明显的创造性质。

如教学《狼和小羊》,在教学总结时,教师语言诱发,学生又提出了以下的疑问:“狼向小羊身上扑去,是不是把小羊吃掉了呢?”老师根据这个同学的疑问展开讨论,一部分同学的回答是,可一部分学生的看法则相反,理由有:“狼向前扑的时候,由于用力过猛,一头撞在前面的树上昏倒了”;
“狼向前扑的时候,掉到前面的陷阱里去了”;“狼向前扑的时候,前腿碰在石头上撞伤了”等等。

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思维。

综上所述,鼓励“发现”,善于“质疑”,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于破除传统的注入式与接受型教育模式有很大的创新价值。

它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与健康个性的形成,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质疑,让学生精彩,让课堂生动,它演绎着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智慧!
桑植县细砂坪乡学校陈玉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