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良好数感 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ANGDAIJIAOYANLUNCONG
2018年01月
培养良好数感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平丽娟
(福建省武夷山市余庆小学福建武夷山354300)
在数学学习中,良好的数感可以让学生很快地进入相应的知识、概念以及问题情境中,并且能使学生做出迅速的反应,得出最深入的理解以及最准确的解题策略。
在当前新课改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良好数感,对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在生活情境中诱发学生的数感
小学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小学生在课本中学到的数学知识,能够很快的应用到日常生活问题的解决上,比如低年级的加减乘除知识,学生可以将这些知识应用与日常购物、计数等方面,逐渐使学生形成数感[1]。
因此教师如果要培养学生的数感,就应让学生学会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的理解,然后由具体再到抽象,逐渐诱导学生产生数感。
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比如在教学完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千克、克、吨”后,可以让学生在放学之后,观察自己生活中各种物体是用什么单位来表达重量的,比如苹果常用克为单位、车辆常用吨为单位等等,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与课本知识相关的事物,能够更加深入的体会重量的含义,以逐渐形成良好数感。
二、在探索实践中体验与发展数感
新课程小学数学为学生提供更加有趣并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这些学习内容要求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猜测验证以及合作交流等实践探究行为,不断地深化体验,从中发展自己的数感。
1.在手脑并用活动中发展数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为学生提供一些需要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往往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感知,因为手、脑感官同时被调动,能够使小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并且激发小学生的实践及操作动机,促使学生利用各种实践操作来更加深刻的理解数学知识内容,并且从中获得深刻体验以便发展数感[2]。
比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教学“移多补少”这一知识点,就可以组织学生采取摆放火柴的方法去理解知识点,学生在操作中逐渐发现,当两行的火柴数量差的个数为双数,可以移动一行的火柴,使两行的火柴个数相同,并且移动的个数是两行相差个数的一半。
反之,如果两行火柴的相差个数是单数,就不可能通过移动使两行的火柴个数保持一致。
在这一知识的教学中,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与思考,不仅满足学生主动探究的需求,还使学生能够发现现实问题的多样性以及了解其中的规律,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培养及发展。
2.在比大小及估算中发展数感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常常会发现低年级的学生对数学中百以内的数字运算能够准确把握,但是如果是千、万的数字,往往很难获得正确的计算结果。
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在实际教学中,
可以采取比大小以及估算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建立数感。
比如在全校学生总人数的估算中,很多学生虽然知道有几千人,但是到底有多少却不知道,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缩小范围进行估算,如可以先估计一个年级段的人数,然后得出班级的平均人数,之后就可以得出全校学生的具体人数了。
同样的方法还可以用于不同正方体大小体积的估算中,通过引导学生建立小数据估算大数目的学习思想,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发展。
3.在生活实践应用中内化数感
具体来说,数感属于一种高级的心智技能,不是教师简单的通过知识讲解就可以形成及培养的,而是要求学生结合现实实际,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通过生活实践来不断消化知识,并且将数感逐渐内化为自身的技能[3]。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要培养学生的数感,就应让数学回归生活,打破传统数学课堂单一的知识概念讲解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通过将数学思想及方法用于生活问题的解决,逐渐内化学生的数感体验。
例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运动会这一校园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运动会与数学”的专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先体验,然后探究如下问题:运动员的号码编排怎样进行?怎样编制运动员的进场次序及路线?用何种方法统计各个运动员编号的冠军次数?水与食物的供给与运动员的夺冠涉及哪一数学问题?在该实践探究活动中,涉及诸多的小学数学知识点,并且问题都是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设计。
学生可以采取小组探究实践的方式来完成以上的数学问题,这样在学生解决问题时,就能够细致的考虑到问题的方方面面。
在学生实践探究后,学生不仅对相关的数学知识获得深刻的理解,而且还能够深刻地体会数学知识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学生通过体验生活中的数学,能够不断内化数感。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对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课程的实际内容,为学生精心设计数感培养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数感发展环境。
此外,教师还应明白学生的数感形成及培养并非一朝一夕的,只有学生坚持长期的学习与实践,才能够逐渐形成良好数感,以便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范淑华.在动感、美感、情感的课堂中培养数感[J].中国校外教育,2015,12(32):94.
[2]李芳芳.加强计算教学提升儿童数学素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5(12):183.
[3]杜昕静.浅谈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语言的运用[J].艺术科技,2013,23(06):301.
【摘要】良好的数感是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手段。
数感主要形成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以及明确数概念的基础上,是学生
将数学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联系及沟通的桥梁。
在数学学习中,数感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依赖学生长期的体验以及教师
合理的引导。
基于此,文章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探讨小学生良好数感培养的方法,希望为相关教师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数感小学数学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517(2018)01-0071-01
课程与教学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