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桃花源记》中考试题汇编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及答案()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d249d6ec77da26924c5b0b0.png)
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 初二语文《桃花源记》《推敲》专项复习.(2004 •肇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 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
此人 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令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①此人 为具言所闻 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①停数日,辞去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 .(07重庆市,15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 衣著,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
此人 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 )悉如外人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仿佛若有光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004-2012年八年中考语文真题汇编:桃花源记
![2004-2012年八年中考语文真题汇编:桃花源记](https://img.taocdn.com/s3/m/b2851917bb68a98271fefa92.png)
2013年初中毕业生学业模拟考试语文参考答案卷面书写5分:①卷面整洁,书写规范、清楚即可得满分。
②卷面虽有修改痕迹,但仍保持整洁、规范,也可得满分。
③严格控制3分或3分以下的评分。
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30分)1.(3分)D2.(3分)B3.(3分,每空1分)C A B4.①君子好逑②直挂云帆济沧海③安得广厦千万间④奉命于危难之间⑤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⑥但使愿无违⑦一夜乡心五处同鸡声茅店月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水中藻、荇交横(评分标准:共8分,每空1分,有错、漏、添字者,则该空不得分。
)5. (1)(3分,每空1分)《童年》关羽(关云长)勤劳、忠厚、诚恳、任劳任怨等(2)(3分)C6.(第1、2小题每题2分,第3题3分,共7分)(1)(2分)温州炎亭海鲜美食文化节落下帷幕。
(2)(2分)情似(如)春酒载(承)乡情。
(评分标准:其他答案能符合“对联”特点,“宽对”即可。
)(3)(3分)①表达人们希望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的美好愿望②希望子孙具有乖顺、勤劳的美好品质。
(答“希望子孙健康乖巧可爱”也可)(评分标准:答出1点得2分,得出2点得满分)二、现代文阅读(29分)(一)雾霾来袭(10分)7.(3分)雾霾指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非水成物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并造成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的视程障碍的天气现象(3分)(评分标准:能说清楚雾霾天气的形成及特点即可,但缺少“导致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0米”一句扣1分)8.(3分)C9.(4分)参考示例:①减少出行,非要出行尽量不开车;②人人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做污染环境的事;③看到别人做污染环境之事要及时劝告、阻止;④建议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并努力监督污染源减排。
(评分标准:答出1点得2分,答出2点即得满分,其他建议符合要求的也给分)(二)落红(19分)10.(3分)(1)红的飘落,气势磅礴,撼人心魄。
(2)爱是牢固而长久的。
(3)并不是生命终结与死亡,而是生命的复归与起点,一份不灭的精神与顽强的生命力。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及答案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29c5baaba0d4a7302763ad5.png)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一.(2004·肇庆)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令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①遂与外人间隔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D.①停数日,辞去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二.(07重庆市,15分)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悉如外人(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经典试题汇编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经典试题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b4332c17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57.png)
《桃花源记》经典试题汇编(一)【甲】桃花源记(节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小国寡民(选自《道德经》)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2.解释加点的字词。
(4分)(1)豁然....开朗(2)阡陌交通(3)使民重死而不远徙.(4)虽有甲.兵1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4分)(1)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2)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4.【甲】【乙】两文的作者从相似的角度分别对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展开了想象,请(二)(2014·常州市)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苏杭多产梅。
或曰:“梅以曲、以欹①、以疏为美。
”固②也。
然梅之欹之疏之曲,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
有以文人画士孤癖③之隐明告鬻④梅者,斫⑤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⑥:而江浙之梅皆病。
桃花源记中考阅读题及答案2013年
![桃花源记中考阅读题及答案2013年](https://img.taocdn.com/s3/m/604b6d0c5f0e7cd184253670.png)
桃花源记中考阅读题及答案2013年【北京卷】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第12-14题。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2)未果,寻病终寻: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翻译:(2)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翻译:14.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答:12.答案:(1)与人世隔绝的地方(2)不久13.答案:(1)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2)就顺着原路(回去),处处作了记号。
14.答案要点:①自然环境优美②社会安定和平③百姓生活和乐【福建省南平卷】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4分)①阡陌交通()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③无论魏晋()④处处志之()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2.文中体现“村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①②。
(2分)13.选文第①段中.作者虚构了一个怎样的理想社会?(2分)【答案】10.(4分)①田间小路②妻子及儿女③不要说,(更)不必说④做标记11.(4分)①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2分,重点考查“俨然”“属”的理解,1分,语言表达1分)②村中人告诉(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2分,重点考查“语”“足”的理解,1分,语言表达1分)12.(2分)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3.(2分)答题要点:环境优美,物产富饶,和平安宁,人们安居乐业,幸福快乐。
(如只答到“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给1分。
)(答到三点满分,意近即可)2009广东汕头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9~20题。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2.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桃花源记中考题(含答案)
![桃花源记中考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f9f2d921eb91a37f0115cde.png)
《桃花源记》中考题小测〔1〕10分11. 下面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通风换气B. 政通人和C. 通宵达旦D. 博古通今12. 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2分〕〔1〕缘:_________________〔2〕俨然:__________________1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3分〕<1>渔人甚异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林尽水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 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桃花源记》中考题小测〔2〕9分25.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4分〕26.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选择答案,将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
〔〕〔2分〕A. 选文中加点的“俨然〞的意思是整齐的样子,“妻子〞指的是妻子、儿女。
B. 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
C.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D.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27. 下面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节选,选择对其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将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
〔〕〔3分〕相命肆①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②王税。
荒路暧③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④豆⑤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2013年八年级桃花源记中考试题及答案
![2013年八年级桃花源记中考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dd5b649336c1eb91a375db4.png)
2013年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一)一、[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
颖脱不羁,任真自得。
尝著《五柳先生传》日:“环堵①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②也。
”其自述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尝)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每一醉,则大适③四融然④。
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性不解音,而畜⑤素琴一张,弦徽⑥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注]①环堵:四壁。
多用以形容居室简陋。
②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③适:满足。
④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⑤畜:同“蓄”。
⑥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微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1)渔人甚异之异: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3)颖脱不羁羁: (4)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辍: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
(1分)3.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与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
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9~12题。
(13分)〔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及答案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a3b2992102de2bd96058889.png)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一.(2004·肇庆)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令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①遂与外人间.隔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D.①停数日,辞去.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二.(07重庆市,15分)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悉.如外人(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魏、晋..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及答案定稿版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及答案定稿版](https://img.taocdn.com/s3/m/71249d6e7f1922791688e8f2.png)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及答案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一.(2004·肇庆)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令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①遂与外人间隔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D.①停数日,辞去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二.(07重庆市,15分)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悉如外人(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中考试题汇编《桃花源记》参考答案
![中考试题汇编《桃花源记》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233fc3ca300a6c30c229f79.png)
中考试题汇编:《桃花源记》参考答案一、1、①邀请②妻子儿女③于是,就④都,全⑤值得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①余人)皆出酒食。
(②渔人)停数日,(③渔人)辞去。
3、第一问如:桃花源人过的是人们和睦相处、与世隔绝的生活。
第二、三问略。
二、1、D(2分)2、知了长久不停地叫,猿猴接连不断地啼。
(2分)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分)4、田园生活(乡村生活)(1分)采菊东篱下(1分)悠然见南山(1分)5、奇(清急)(0.5分);异(高、险)(0.5分);沉缅山水(寄情山水,热爱山水)(1分);安宁、闲适(1分)三、1、①整齐的样子②田间小路③寻找④随即,不久(2分,每个0.5分)2、厌恶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逃禄为耕。
(1分,意思对即可。
)3、第一句是反映出避乱而出走,明曰“秦时”,实为东晋,战乱频仍,不堪重税,民不聊生;第二句是渔人就桃源人的“问今”而答,而且是“具言”,怎一个“乱”字了得,从听者的“皆叹惋”既与“秦时乱”相呼应,又可反映出“具言”的沉重;第三句是一种嘱咐、叮咛,如与“外人道”,这块静土何以独存,再一次表现出对外面的时局的恐慌。
(4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分)5、围绕“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战乱频仍,赋役沉重,民不聊生;从陶渊明追求无富无贵,无君无臣的社会思想,少有大济苍生之愿望,现实的黑暗使他难以施展其志,只能是憧憬出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的理想社会”来考虑即可。
(3分)四、1、3分 D 2、2分不足为外人道也。
3、3分(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能准确完整通顺地译出全句的给满分;字句不必拘泥相同;漏译或错译句中的“今”、“是”、“何世”、“乃”、“知”、“无论”任何一个扣0。
5分,扣完为止。
)五、1、.⑴交错相通⑵有时(2分,答对一处给1分)2、⑴渔人进入桃源,发现桃源中人生活美满。
⑵写洞庭湖春天的景色,同时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汇编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c5abd6e09b89680203d8253c.png)
中考试题汇编:《桃花源记》一、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5分)①便要.还家()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③遂.与外人间隔()④咸.来问讯()⑤不足.为外人道也()2、下面句子有三处省略,请用序号标出来,并对应写出省略的内容。
(3分)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3、你认为桃花源人过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你喜欢这种生活吗?为什么?(4分)二、[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林尽水原,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A.屋舍俨然..自乐:愉快的样子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连接..:整齐的样子怡然B.水皆缥碧..:平和的心态窥谷忘反.:同“反”,返回..:青白色望峰息心C.有时见.日:同“现”互相轩邈..:高大横柯.上蔽:树木D.阡陌交通..:交错相通负.势竞上:凭依皆生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2、翻译句子: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2分)3、选文甲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势的,《三峡》一文也有一处是写水势的,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个句子是:。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及答案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e0b2ab7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6d.png)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桃花源记》的作者是谁?A. 李白B. 杜甫C. 陶渊明D. 王维答案:C2. 《桃花源记》中,渔人是如何发现桃花源的?A. 迷路B. 跟随蝴蝶C. 跟随鸟群D. 跟随蜜蜂答案:A3. 《桃花源记》中,桃花源的入口是什么?A. 瀑布B. 山洞C. 悬崖D. 河流答案:B二、填空题4. 《桃花源记》中,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发现那里的居民生活非常_________,与外界隔绝,自给自足。
答案:安逸5. 渔人离开桃花源时,桃花源的居民告诉他不要_________。
答案:泄露三、简答题6. 请简述《桃花源记》中渔人再次寻找桃花源却未能找到的原因。
答案:渔人离开桃花源时,桃花源的居民告诉他不要泄露桃花源的秘密,并且渔人沿途做了标记。
但当他再次寻找时,却找不到了,可能是因为桃花源本是虚构的,或者是因为桃花源的居民不希望被外界打扰,所以故意让渔人找不到。
四、阅读理解题7. 阅读《桃花源记》全文,回答问题:(1)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桃花源的居民是如何对待他的?答案:桃花源的居民热情地招待了渔人,邀请他到家中做客,并告诉他桃花源的由来。
(2)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他做了哪些事情?答案:渔人离开桃花源后,他沿途做了标记,并向太守报告了自己的经历。
太守派人跟随渔人去寻找桃花源,但最终没有找到。
五、作文题8. 以“我心中的桃花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答案:(略)注:作文题答案略去,考生需根据题目要求自行写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桃花源记》中考试题汇编编辑整理:十河中心中学刘兵舰(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3题。
(10分)(2013年玉溪市)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2)处赴志之志: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1)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3.文章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先写渔人如何发现桃花源,再写,最后写。
(2分)4.作者在文中描绘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参考答案』1.(1)妻子和儿女(2)作标记(或:做标记)2.(1)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又向前划去,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2)人们就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
3.他去桃花源中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花源复寻桃花源的情况。
4.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1分)反映了当时人们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愿望。
(1分)(二)阅读《桃花源记》,按要求回答问题。
【2013年黄石市】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渔人甚异.之(异:认为……奇特非凡) B.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C.处处志.之(志:记住)D.寻.病终(寻:不久)[来源:]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欲穷其.林其.人端视容寂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犹鱼之.有水也C.不复出焉.万钟于我何加焉.D.乃.不知有汉乃.重修岳阳楼[来源:]3.下面对选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来源:]A.误入桃花源的渔人惊异地看到,这里土地肥美,生活和乐,没有压迫,没有纷争,老幼幸福愉快,人人融洽友好,这完全是中国农耕文明时代“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可以推知,他们感叹的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和逃脱了外界的纷争与祸乱。
C.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了它的似有似无,寻觅而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来源:] D.这篇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记叙层次清楚,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语言简洁平易,朴实自然。
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2分)(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2分)『参考答案』1.C (通“讠志”,做标记)2.A (A.指示代词,那B. 前者代词,这;后者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C.前者兼词,“于之”,从这里;后者助词,表疑问语气D.前者副词,竟;后者连词,于是)3.B (“‘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错误。
)4. ⑴村里的人见到渔人,就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
(主要评分点为省略的“村里的人”、“乃”、省略的“渔人”、“所”,每点0.5分,共2分)⑵村里人的祖先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
(主要评分点为省略的“村里人的祖先”,“妻子”、“绝境”、“焉”,每点0.5分,共2分)(三)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6—19题。
(共10分)【2013年河南省】(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二)水益涩①,曳②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
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③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
桑畦麦陇④,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⑤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⑥“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注:①涩:不通畅。
②曳:拖,拉。
③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
④陇:通“垄”。
⑤牧竖:牧童。
⑥髹(xiu)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异渔人甚异之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B.舍便舍船屋舍俨然C.去停数日,辞去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D.道不足为外人道也策之不以其道(《马说》)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语段(一)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4.根据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
(4分)『参考答案』1.C(2分)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不要)说魏朝和晋朝。
(翻译出大意,1分;“无论”译对,1分。
共2分)3.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
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意思对即可。
2分)4.①山阻水隔,很难进入。
②自然环境优美,田同风光如画。
③人们生活安宁和乐。
(多基本与世隔绝,民风淳朴。
意思对即可。
每对一处1分,共4分)(四)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9题(16分)(厦门市)[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SHZXZX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陶渊明《桃花源记》[乙]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①。
考渊明所记,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则渔人所见,似是其子孙,非秦人不死者也。
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旧说南阳有菊水,水甘而芳,居民三十余家,饮其水皆寿②,或.至百二三十岁。
……近岁道稍通,渐能致五味③,而寿益衰,桃源盖此比也欤。
使武陵太守得至焉,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
常意天地间若此者甚众,不独桃源。
——苏轼《和桃源诗序》注释:①多过其实:很多都夸大其词。
②寿:长寿。
③五味:这里指日常的调味品。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1)无论..魏晋()(2)便扶.向路()(3)止.言先世避秦乱来此()(4)或.至百二三十岁()2.找出与甲文“具答之”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A.辍耕之垄上 B.无丝竹之乱耳C.奉命于危难之间 D.属予作文以记之3.翻译下列句子。
(4分)(1)不足为外人道也。
(2)又云杀鸡作食,岂有仙而杀者乎?4.通读甲乙两文,完成(1)—(2)小题。
(6分)(1)甲、乙两文写再寻“桃花源”,各有怎样的结果?请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2分)(2)对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苏轼认为“世传桃源事,多过其实”,你对《桃花源记》有何看法?请简要说说。
(4分)『参考答案』1.(4分)要点与评分:解释准确,每个1分。
(1)不要说,(更)不必说 (2) 沿,顺着 (3)通“只”,只有 (4)有的(人)2.(2分)D3.(4分)要点与评分:翻译准确,表达通顺。
每小题2分。
(1) (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2)又说杀鸡作为食物,哪里有仙人杀生的?4. (1)(2分)要点与评分:用原文回答2分,摘抄正确才能得分,有错别字扣1分。
示例:甲文再寻桃源,“不复得路”。
乙文再寻桃源,“则已化为争夺之场久矣”。
(2)(4分)要点与评分:明确表达看法1分,能结合甲文或乙文阐述理由2分,表达1分。
例一:我觉得桃花源是陶渊明心灵的真实存在。
桃花源里景美人美,没有纷争。
虽然看似一个似有似无,亦真亦幻的所在,但它是陶渊明心灵酿出的一杯美酒,是他留给后世美好的向往。
所以我们直到SHZXZX 今日仍以“世外桃源”来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例二:我和苏轼的看法相似,世上所传说的桃花源很多都是夸大其词的。
当太守找到桃花源,那里早已变成名利争夺场了。
陶渊明文中渔人太守后再寻桃花源,结果是不复得路,后世人遍寻不得,以致无人问津。
是因为桃花源只是他心灵和理想的一种寄托,而非现实的存在。
例三:我认为桃花源寄寓了陶渊明对于理想世界的一种美好愿望。
这是对现实的不满,也是对现实的弃绝。
桃花源中是一个没有赋税,人人平等的社会,“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幼皆有所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