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解析学案:专题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必修Ⅰ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考纲解读】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14高考在线】
(2014·福建卷)图2示意1972—2011年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不同朝向冰川面积的变化(单位:平方千米)。

读图回答3~4题。

图2
3.造成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暖B.地壳抬升
C.流水搬运D.风力侵蚀
4.若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将导致()
A.冰蚀作用增强B.绿洲面积增大
C.干旱程度加剧D.流域面积扩大
(2014·江苏卷)索科特拉岛曾经与非洲的索马里半岛相连,岛上有许多奇特的动植物。

图7是索科特拉岛位置图。

读图回答13~14题。

图7
13.某年7月,一艘油轮在该岛以东附近海域泄漏大量原油,油污带可能漂向()
A.印度西海岸
B.澳大利亚西海岸
C.非洲东海岸
D.越南东海岸
14.岛上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反映了该岛的气候特征是()
A.温暖湿润
B.温和干燥
C.高温多雨
D.高温干燥
(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图3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

读图完成8~9题。

图3
8.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

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A.地处赤道附近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D.地形复杂
9.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鼠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A.气温日较差大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重点知识梳理】
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与环境变迁
1.生物的进化、灭绝与环境的关系
在掌握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重点抓住以下几条线索:
(1)时间变化:从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加以记忆)。

(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
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

(3)植物变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再根据这几条线索充实相关知识就能使记忆牢固深刻,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二、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形式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等形式来进行的。

水循环生物循环地壳物质循环
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
下渗、径流(地表径流、地下径
流)
吸收作用、光合作
用、分解作用
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
沉积、固结成岩、变质、重熔
再生
物质循环简图
能量
太阳能(蒸发、水汽输送)、重力
能(降水、径流) 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
意义①使水体不断更新,维持全球
水的动态平衡;②缓解不同纬
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③
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不断
塑造地表形态
①促进自然界物质
和化学元素的迁移
运动,能量的流动、
转化;②联系自然地
理环境中的有机界
和无机界
①形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②
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各种
自然景观;③实现了地区之间、
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能量传

三、自然地理环境中整体性的表现
整体性的表现举例说明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
四、物质循环图的判读
常见的物质循环示意图有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大气环流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和生物循环示意图等。

物质循环示意图能充分反映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因而是近年来高考考查的重点。

攻克该难点,同学们要关注物质循环的“过程”和“环节”,平时复习物质循环运动过程时,首先要把握其运动变化的方向,其次要注意运动和变化的循环性,并抓住循环的重点环节。

1.地壳物质循环图
重点理解箭头的方向和含义。

如岩浆岩指向沉积岩的箭头的含义是外力作用;岩浆岩、沉积岩指向变质岩的箭头的含义是变质作用等。

2.大气环流图
(1)热力环流图:
注意冷却、受热对气压分布的影响,高空气压与近地面气压的不同。

(2)季风环流图:
注意比较各箭头含义的差异。

如海洋吹向陆地的气流温暖湿润,陆地吹向海洋的气流低温干燥。

(3)三圈环流图:
①注意把三圈环流与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结合起来学习;②理解高、中、低纬三个环流的高度不一的原因:低纬度地区,地面受热较多,对流旺盛,对流层高度高,低纬环流高度较高;反之,高纬度地区,地面受热较少,对流层高度低,高纬环流高度较低。

3.水循环图
①图中包含水循环的三种类型;②注意各箭头的含义,即水循环的环节。

4.生物循环图
理解各箭头的含义,即植物、动物、微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随堂训练】
读图,回答1~2题。

1.最适合上图的图名为()
A.区域整体性示意图
B.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示意图
C.区域差异性示意图
D.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示意图
2.图示地区葡萄特别甜的原因是()
①生长期日照时间长②气温日较差大③土壤肥沃④水源充足
A.①③B.①②
C.②④D.③④
我国东部某校学生进行野外研究性学习时,依据地质工作者发现的不同古生物化石,绘制了下面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3~4题。

3.E—D—C之间的地质构造为()
A.背斜B.向斜
C.断层D.断块山
4.通过考察,学生做出了如下记录,错误的是()
A.AB坡植被状况比BC坡要好
B.该地岩层主要是沉积岩
C.D处岩层可能蕴含丰富的石油资源
D.B处山脉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下图示意第四纪中国重大环境演变事件关系,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Ⅰ、Ⅱ、Ⅲ代表的地理事件分别是()
A.海进与海退、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区域干旱化趋向
B.海进与海退、区域干旱化趋向、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
C.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海进与海退、区域干旱化趋向
D.区域干旱化趋向、海进与海退、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
6.气候冷暖交替对我国地理事物变化的影响是()
A.气候暖湿有利于黄土堆积
B.气候冷干有利于黄土侵蚀
C.最暖时期海平面显著上升
D.最冷时期温度带显著北移
下图是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

读图回答7~9题。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土层厚度、水热条件
B.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
C.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矿物养分
D.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特征、肥力特性
8.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 A.是岩石的作用B.是气候的作用
C.是生物的作用D.是地形的作用
9.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曾联合下文,投资10亿多元抢救三峡库区4 000万立方米沃土,这是国内迄今为止最大的土地搬迁项目。

下列四幅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地点土壤厚度最大的是(均位于库区)()
A.甲 B.乙
C.丙 D.丁
一考古学家在下图所示岛屿发现:该岛屿没有树木和大型动物,连家养的猪、狗也没有;地层中有大量的海豚骨头(海豚生长在深海中),而鱼骨头却极少。

据此回答10~12题。

10.该岛古代居民的生活用水主要来源于()
A.①②处 B.②③处
C.①③处 D.②④处
11.一般来说,鱼类是海岛居民的主要食物,鱼骨头一般会占当地垃圾的90%以上。

该岛古代居民食物中缺少鱼类的原因可能是()
A.位于寒暖流交汇处,不适合鱼类生长
B.海岸线险峻,不适合浅海捕鱼
C.亚热带海域,不适合热带鱼类生长
D.海岛居民不喜欢食鱼
12.该岛古代居民食海豚说明当时该地森林资源丰富,能够建造大型船只,进行远洋捕捞。

右图中的________环节可示意现在该岛森林资源枯竭的原因。

()
A.① B.②
C.③ D.④
澳大利亚东侧分布着大片的生物礁。

近年来,这些生物礁的缔造者——珊瑚却在大量死亡。

据研究,这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及全球气温升高有关。

读图回答13~14题。

13.图中Ⅰ、Ⅱ两地纬度大致相同,但气候却差别很大,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B.植被
C.洋流D.下垫面
14.下列关于该地珊瑚大量死亡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都会发生变化
B.地理环境中各要素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特征都是不变的
C.只有气候因素变化才能使生物因素发生变化
D.澳大利亚的自然带具有整体性特征
【高频考点突破】
考点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例1.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 600 m。

R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500 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 mm。

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

(1)R河大峡谷呈现出谷底荒漠、北壁林木苍翠、南壁植物稀少的景观,分别说明其成因。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

【变式探究】自然界中某种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一系列要素的变化,并影响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人类活动也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

据此回答(1)~(2)题。

(1)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会引起该地区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这种变化包括()
A.地表温度年变化越来越小
B.岩石风化速度加快、程度加剧
C.羊八井地热温度升高
D.山地针叶林带分布海拔降低
(2)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对尼罗河河口地带产生的负面影响有()
A.土壤肥力提高B.洪涝灾害加剧
C.三角洲面积减小D.渔业产量逐年上升
考点二、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与环境变迁
例2、1亿2千多万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风景秀丽、气候湿润的浩瀚湖区,水中鱼虾成群,水龟出没,蛙声阵阵,天空中不时有鸟儿和翼龙滑翔而过。

湖岸上,类似银杏、松柏的高大乔木形成片片森林,树木之间遍布小的蕨类植物,栖息于树枝上的鸟群发出欢快的鸣叫。

体长十几米的蜥脚类恐龙正昂起长长的脖子,漫不经心地吞食高处的树叶;个体较小的食草恐龙在草丛中咀嚼着低矮植物的叶片,一只体长1米左右,身披绒毛,前肢很短而后肢长的兽脚类恐龙,甩动两条强劲有力的后腿,疾奔几步,追上一只拼命逃跑的蜥蜴,将其一口吞下;身材很小的哺乳动物捕食着各种昆虫。

正是一幅“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景象。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此文描述的地质年代是()
A.元古代B.古生代
C.中生代D.新生代
(2)该时期出现的银杏、松柏等高大乔木属于()
A.被子植物B.裸子植物
C.孢子植物D.蕨类植物
(3)有关这一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这一时期的地层中含有恐龙化石
B.晚期出现了人类
C.晚期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D.这一时期末期三叶虫等大量海生无脊椎动物灭绝了
【变式探究】右图①②③④⑤依次代表地球发展史的五个代,关于这五个代的叙述,正确的是(图中数字代表距今年代,单位:亿年)()
A.从①到⑤的名称依次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B.地层中含有三叶虫化石的是②
C.地层中含有恐龙化石的是③
D.④地质年代被称为被子植物时代
考点三、考查物质循环图
例3、下图表示岩石圈与水循环的关系。

A、B、C表示三大类岩石,甲、乙、丙、丁为海陆间循环各环节,箭头a、b、c、d为岩石圈与水循环各环节的作用。

读图回答(1)~(2)题。

(1)A、B、C中,其形成与水循环类型有密切关系的组合正确的是()
①C—海陆间循环②B—海陆间循环③B—陆地内循环④C—陆地内循环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2)若乙为水汽输送,a、b、c、d的含义和下列地理现象成因相符的是()
①a—四川盆地多夜雨②b—云贵高原多地下河③c—东非高原形成热带草原气候④d—长江三角洲的形成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当堂巩固】
读“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图”,回答1~2题。

1.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最密切的是()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2.此图可以说明()
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地理环境中碳循环,往往跨越圈层界限③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独立而存在④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处在不断的循环之中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下图示意“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过程”。

据此完成3~5题。

3.若图中的字母和数字序号①~⑥共同构成了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则表示沉积岩的是()
A.a B.b C.c D.d
4.若图中的字母和数字序号①~⑤共同构成了生物循环过程,则表示自然地理环境生产功能的环节是()
A.①B.②C.③D.④
5.若图中的字母和数字序号①~④共同构成了海陆间的水循环过程,且字母b表示海洋上空,则塑造地表形态最明显的环节是()
A.①B.②C.③D.④
下图所示均为“我国著名林木景观示意图”。

读图完成6~7题。

6.图中各景观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丁——风力侵蚀,千沟万壑
B.乙——雪域高原,冻土广布
C.丙——土壤贫瘠,水源充足
D.甲——冬冷夏热,光照充足
7.图中各地林木主要特征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根系发达——常年太阳辐射强
B.乙地叶成针状——常年降水丰富
C.丙地四季常青——常年温度较高
D.丁地生长较快——常年高温多雨
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气、生相互作用图”,据此完成8~9题。

8.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
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
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
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增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
9.该示意图体现了() 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
下图反映了不同地质时期某地自然环境的变化。

据此回答10~12题。

10.三幅图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甲、乙、丙B.乙、甲、丙
C.丙、乙、甲D.乙、丙、甲
11.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水热条件的变化B.地壳运动
C.植被类型的变化D.岩浆活动
12.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主要体现了()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C.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D.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为西部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让西部面临人类活动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课题。

图甲和图乙分别是“我国西部内陆某河流域的区域划分图”及“土地类型面积较长时期的变化统计资料图”。

据此完成13~15题。

13.关于图甲中Ⅰ区域土地类型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高草地减少,旱地增多
B.灌木林增多,旱地减少
C.高草地增多,旱地增多
D.灌木林减少,旱地减少
14.关于Ⅰ区域土地类型变化对该河流域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河流径流量增加B.土地荒漠化加剧
C.水土流失严重D.洪涝灾害多发
15.该流域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错误的是()
A.合理控制上游地区的用水量
B.调整农业产业结构C.上游大力发展灌溉农业D.进行全流域合理开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