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受贿犯罪法律适用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受贿犯罪法律适用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新型受贿犯罪概述 • 新型受贿犯罪的法律规定 • 新型受贿犯罪法律适用的疑难问题 • 新型受贿犯罪法律适用的实践案例分析 • 新型受贿犯罪法律适用的防范与对策
新型受贿犯罪概述
01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新型受贿犯罪是指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之便,通过非直接财物收受、以其他名义 变相收受、利用影响力受贿等手段,获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
受贿行为的界定
非物质利益
传统受贿行为通常以财物为对象,但新 型受贿犯罪中,受贿行为可能涉及非物 质利益,如提供职务晋升、获取项目合 同等。确。
VS
隐形受贿
一些公职人员通过亲属、朋友等关系人收 受他人财物,或者利用职权为他人谋取利 益后不直接收受财物,而是通过其他方式 间接获取利益。这些隐形受贿行为给取证 和定罪增加了难度。
案例五:收受物品未办理权属变更受贿
收受物品,未办理权属变更,构成受贿。
行为人收受他人提供的贵重物品,但未办理权属变更手续 ,以此来规避法律追究。然而,即使未办理权属变更,行 为人收受物品的行为本质上仍是受贿行为,因为其收受了 与职务行为相关的不正当利益。
新型受贿犯罪法律
05
适用的防范与对策
完善法律法规,明确犯罪界限
新型受贿犯罪的刑罚与责任
刑罚种类
根据受贿罪的情节轻重,刑罚可以包括有期徒刑、拘役、 罚金等。
刑罚幅度
刑罚的幅度根据受贿数额、情节严重程度等因素确定,一 般情况下,数额巨大或者情节特别严重的受贿罪将面临更 重的刑罚。
刑事责任年龄
一般情况下,受贿罪的刑事责任年龄为16周岁以上。
刑事责任能力
受贿罪的刑事责任能力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应当具备 辨认自己行为的能力,并具备承担刑事责任的能力。
明确受贿犯罪的定义和构成要件,确保法律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根据新 型受贿犯罪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及时修订相关法律法规,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
针对新型受贿犯罪手段隐蔽化、复杂化的特点,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解释和适 用指导,确保司法机关能够准确认定和惩处犯罪行为。
加强执法力度,严惩犯罪行为
加大对新型受贿犯罪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行贿受贿、权钱 交易等腐败行为,形成高压态势,让腐败分子无所遁形。
加强执法机关之间的协作配合,建立健全线索移送、案件协 查、联合办案等机制,形成打击新型受贿犯罪的合力。
提高公众法律意识,防范犯罪行为发生
加强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新型 受贿犯罪的认识和警惕性,增强法治 意识和廉洁意识。
VS
鼓励和支持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反腐败 斗争,通过举报奖励、保护举报人等 措施,激发公众参与反腐败的积极性 。同时,加强对举报人的保护,防止 打击报复现象的发生。
新型受贿犯罪法律
03
适用的疑难问题
犯罪主体的认定
国家工作人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受贿罪的主体是国家 工作人员。然而,在新型受贿犯罪中,一些非国家工作人员 也可能涉及受贿行为,这给犯罪主体的认定带来了困难。
公职人员与私人企业合作
在一些案件中,公职人员与私人企业或个人进行合作,通过 权力寻租、利益输送等方式受贿。这种情况下,如何准确认 定犯罪主体,区分公职人员和私人企业的责任,是一个需要 解决的问题。
THANKS.
主体要件
受贿犯罪的主体通常是国家机关工作 人员、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及 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
客体要件
受贿犯罪的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 行为的廉洁性和公正性。
行为要件
受贿犯罪的行为包括收受他人财物、 非法收受回扣、手续费、侵占公款等 。
结果要件
受贿犯罪的结果是指国家工作人员的 职务行为受到不正当影响,严重损害 了公共利益。
与传统受贿犯罪的区别
01
手段不同
传统受贿犯罪以直接收受现金为主,而新型受贿犯罪手段更为隐蔽、多
样化。
02
涉及对象不同
传统受贿犯罪主要涉及直接行贿人和受贿人,而新型受贿犯罪可能涉及
第三方中介、亲友等。
03
法律责任不同
新型受贿犯罪在法律责任上与传统受贿犯罪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因其隐
蔽性更强,查处难度更大,因此对公职人员的自律要求更高,对法律监
职务行为存在关联。
案例三:以委托理财为名受贿
以委托理财为名,行受贿之实。
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以委托理财为名,将公款 或公共资金交由特定人员进行投资理财,并从中获取 不正当利益。这种行为既侵犯了公共财产权益,又构 成了受贿罪。
案例四:以交易形式收受贿赂
以交易为幌子,收受贿赂。
行为人以正常的市场交易为幌子,通过暗箱操作、内 幕交易等手段,收受他人的贿赂。这种行为隐蔽性强 ,但实质上仍是以权力换取经济利益,构成受贿罪。
犯罪所得的认定与追缴
犯罪所得的界定
新型受贿犯罪中,犯罪所得可能不仅仅是现金、财物等有形资产,还可能包括股权、房产、艺术品等 无形资产。如何准确界定犯罪所得的范围和价值,是一个重要问题。
跨境追缴
一些受贿分子将犯罪所得转移至境外,以逃避法律制裁。这种情况下,如何跨境追缴犯罪所得,加强 国际合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需要注意保护涉案人员的合法权益,防止滥用追缴措施 。
管的要求也更为严格。
新型受贿犯罪的法
02
律规定
相关法律法规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该法是新型受贿犯罪的主要法律依据,其中详细规定了受贿罪的构成要件、刑罚 和责任等方面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该法对于商业贿赂等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了规定,与受贿罪相关,起到了补充和 辅助的作用。
新型受贿犯罪的构成要件
特点
新型受贿犯罪手段隐蔽化、多样化,往往借助中介、亲友等第三方进行,以规 避法律制裁。
新型受贿犯罪的形式
非直接财物收受
公职人员通过收受礼品、消费卡、股权等非直接现金方式,获取 不正当利益。
以其他名义变相收受
公职人员以借款、赞助、投资等名义收受他人财物,实质上是变相 受贿。
利用影响力受贿
公职人员利用职权、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亲友、中介等第三 方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
新型受贿犯罪法律
04
适用的实践案例分
析
案例一:利用职务之便通过投资获利
利用职务之便,通过投资获利进行受贿。
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以投资为名,获取高额回报,实际上并未承担相应风险。这种行为本质上是以权力换取经济利益 ,符合受贿罪的构成要件。
案例二:收受干股型受贿
收受干股,享受股份分红。
行为人收受他人提供的干股,即未实际出资 而获得的股份,并享受股份分红。这种行为 实际上是变相受贿,因为行为人通过收受干 股获得了经济利益,而这部分经济利益与其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新型受贿犯罪概述 • 新型受贿犯罪的法律规定 • 新型受贿犯罪法律适用的疑难问题 • 新型受贿犯罪法律适用的实践案例分析 • 新型受贿犯罪法律适用的防范与对策
新型受贿犯罪概述
01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新型受贿犯罪是指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之便,通过非直接财物收受、以其他名义 变相收受、利用影响力受贿等手段,获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
受贿行为的界定
非物质利益
传统受贿行为通常以财物为对象,但新 型受贿犯罪中,受贿行为可能涉及非物 质利益,如提供职务晋升、获取项目合 同等。确。
VS
隐形受贿
一些公职人员通过亲属、朋友等关系人收 受他人财物,或者利用职权为他人谋取利 益后不直接收受财物,而是通过其他方式 间接获取利益。这些隐形受贿行为给取证 和定罪增加了难度。
案例五:收受物品未办理权属变更受贿
收受物品,未办理权属变更,构成受贿。
行为人收受他人提供的贵重物品,但未办理权属变更手续 ,以此来规避法律追究。然而,即使未办理权属变更,行 为人收受物品的行为本质上仍是受贿行为,因为其收受了 与职务行为相关的不正当利益。
新型受贿犯罪法律
05
适用的防范与对策
完善法律法规,明确犯罪界限
新型受贿犯罪的刑罚与责任
刑罚种类
根据受贿罪的情节轻重,刑罚可以包括有期徒刑、拘役、 罚金等。
刑罚幅度
刑罚的幅度根据受贿数额、情节严重程度等因素确定,一 般情况下,数额巨大或者情节特别严重的受贿罪将面临更 重的刑罚。
刑事责任年龄
一般情况下,受贿罪的刑事责任年龄为16周岁以上。
刑事责任能力
受贿罪的刑事责任能力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应当具备 辨认自己行为的能力,并具备承担刑事责任的能力。
明确受贿犯罪的定义和构成要件,确保法律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根据新 型受贿犯罪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及时修订相关法律法规,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
针对新型受贿犯罪手段隐蔽化、复杂化的特点,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解释和适 用指导,确保司法机关能够准确认定和惩处犯罪行为。
加强执法力度,严惩犯罪行为
加大对新型受贿犯罪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行贿受贿、权钱 交易等腐败行为,形成高压态势,让腐败分子无所遁形。
加强执法机关之间的协作配合,建立健全线索移送、案件协 查、联合办案等机制,形成打击新型受贿犯罪的合力。
提高公众法律意识,防范犯罪行为发生
加强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新型 受贿犯罪的认识和警惕性,增强法治 意识和廉洁意识。
VS
鼓励和支持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反腐败 斗争,通过举报奖励、保护举报人等 措施,激发公众参与反腐败的积极性 。同时,加强对举报人的保护,防止 打击报复现象的发生。
新型受贿犯罪法律
03
适用的疑难问题
犯罪主体的认定
国家工作人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受贿罪的主体是国家 工作人员。然而,在新型受贿犯罪中,一些非国家工作人员 也可能涉及受贿行为,这给犯罪主体的认定带来了困难。
公职人员与私人企业合作
在一些案件中,公职人员与私人企业或个人进行合作,通过 权力寻租、利益输送等方式受贿。这种情况下,如何准确认 定犯罪主体,区分公职人员和私人企业的责任,是一个需要 解决的问题。
THANKS.
主体要件
受贿犯罪的主体通常是国家机关工作 人员、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及 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
客体要件
受贿犯罪的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 行为的廉洁性和公正性。
行为要件
受贿犯罪的行为包括收受他人财物、 非法收受回扣、手续费、侵占公款等 。
结果要件
受贿犯罪的结果是指国家工作人员的 职务行为受到不正当影响,严重损害 了公共利益。
与传统受贿犯罪的区别
01
手段不同
传统受贿犯罪以直接收受现金为主,而新型受贿犯罪手段更为隐蔽、多
样化。
02
涉及对象不同
传统受贿犯罪主要涉及直接行贿人和受贿人,而新型受贿犯罪可能涉及
第三方中介、亲友等。
03
法律责任不同
新型受贿犯罪在法律责任上与传统受贿犯罪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因其隐
蔽性更强,查处难度更大,因此对公职人员的自律要求更高,对法律监
职务行为存在关联。
案例三:以委托理财为名受贿
以委托理财为名,行受贿之实。
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以委托理财为名,将公款 或公共资金交由特定人员进行投资理财,并从中获取 不正当利益。这种行为既侵犯了公共财产权益,又构 成了受贿罪。
案例四:以交易形式收受贿赂
以交易为幌子,收受贿赂。
行为人以正常的市场交易为幌子,通过暗箱操作、内 幕交易等手段,收受他人的贿赂。这种行为隐蔽性强 ,但实质上仍是以权力换取经济利益,构成受贿罪。
犯罪所得的认定与追缴
犯罪所得的界定
新型受贿犯罪中,犯罪所得可能不仅仅是现金、财物等有形资产,还可能包括股权、房产、艺术品等 无形资产。如何准确界定犯罪所得的范围和价值,是一个重要问题。
跨境追缴
一些受贿分子将犯罪所得转移至境外,以逃避法律制裁。这种情况下,如何跨境追缴犯罪所得,加强 国际合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需要注意保护涉案人员的合法权益,防止滥用追缴措施 。
管的要求也更为严格。
新型受贿犯罪的法
02
律规定
相关法律法规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该法是新型受贿犯罪的主要法律依据,其中详细规定了受贿罪的构成要件、刑罚 和责任等方面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该法对于商业贿赂等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了规定,与受贿罪相关,起到了补充和 辅助的作用。
新型受贿犯罪的构成要件
特点
新型受贿犯罪手段隐蔽化、多样化,往往借助中介、亲友等第三方进行,以规 避法律制裁。
新型受贿犯罪的形式
非直接财物收受
公职人员通过收受礼品、消费卡、股权等非直接现金方式,获取 不正当利益。
以其他名义变相收受
公职人员以借款、赞助、投资等名义收受他人财物,实质上是变相 受贿。
利用影响力受贿
公职人员利用职权、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亲友、中介等第三 方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
新型受贿犯罪法律
04
适用的实践案例分
析
案例一:利用职务之便通过投资获利
利用职务之便,通过投资获利进行受贿。
行为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以投资为名,获取高额回报,实际上并未承担相应风险。这种行为本质上是以权力换取经济利益 ,符合受贿罪的构成要件。
案例二:收受干股型受贿
收受干股,享受股份分红。
行为人收受他人提供的干股,即未实际出资 而获得的股份,并享受股份分红。这种行为 实际上是变相受贿,因为行为人通过收受干 股获得了经济利益,而这部分经济利益与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