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革命军老牌主力师“七彪”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民革命军老牌主力师“七彪”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一师——国民党中央军胡宗南系统“种子师”
隶属于第1军,代表人物:刘峙、徐庭瑶(代)、胡宗南、李铁军、范汉杰(副师长)、李文(副师长)、黄杰(旅长)、张灵甫(团长)。

结局:1946年8月在临浮战役中被八路军陈赓部消灭。

1928年7月25日,根据编遣决议,以第2、第22、第71三个师缩编为第1师,师部于江苏徐州成立,辖三旅六团(23342人)。

师长由第1军团总指挥刘峙(江西庐陵人,保定官校二期步科)降任。

11月,第2旅经校阅被评为“模范旅”(其第3团成绩名列全国第一)。

1929年3月2日,师长刘峙升任第1军军长,仍兼第1师师长职(后又升任第2路军总指挥、湖北部队编遣特派员等职,仍兼师长职)。

时蒋桂战争爆发,本师集结于安徽安庆,继入湖北武穴讨桂。

同年9月,师改两旅六团,裁撤第1旅旅部,以第2旅改称第1旅,第3旅改称第2旅。

10月26
日,兼师长刘峙升任第2路军总指挥,由副师长徐庭瑶(安徽无为人,保定官校三期步科)代理师长。

时本师先后参与讨冯、讨唐诸役,转战鄂、豫两省,历时四月之久。

1930
年3月回驻徐州。

5月中原大战爆发后开赴豫东,于陇海路参战。

1930年6月7日,代师长徐庭瑶因负伤后送,由第1旅旅长胡宗南(浙江镇海人,黄埔官校一期步科)代理师长。

同时本师调往津浦路作战。

时西北军孙良诚部以悍勇闻名,本师于油菜坊一役击败之,虽阵亡第2旅5团团长陈焰等官兵,但震慑孙氏颇巨(后孙部每闻第1师均避让,津浦线上南京方面各师均自号为第1师以恐吓之)。

8月战于泰安,继配合友军攻占济南,随后返回陇海路,截断西北军西撤退路,使其大败。

中原大战结束后,奉命进驻河南开封,清剿豫东南地区之土匪。

11月8日,代师长胡宗南真除师长。

同时纳编独立第12旅为本师独立旅,师改三旅九团制甲种师。

1931年5月开赴河北配合东北军击溃石友三部,继又入赣围剿红军。

“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后本师入苏,先后驻防于南京、常州、无锡,以作参战之预备力量。

1932年5月中、日两国停战后,开赴皖、赣两省再度围剿
红军。

10月河口一战,本师坚守不退,使红25军进攻受挫。

11月追击红4方面军入川,先后于漫川关、炉丹村告捷。

此役,独立旅第2团团长李庞殉职。

1933年2月开赴甘肃天水整训。

1934年2月,本师组建西北补充旅、骑兵团各一,师扩为四旅十三团(30000余人)。

1935年1月,本师入川堵截红军,经广昭、松潘两役大伤元气,开回天水整补。

1936年3月重新入陕,驻于潼关,既而派遣第1旅入晋配合晋军堵截红军。

4月25日,师长胡宗南升任第1军军长,仍兼第1师师长职。

同时师属西北补充旅、骑兵团改由第1军直辖。

同年6月两广事变发生后,本师开赴湖南长沙,以慑湘局。

7月,本师调整建制,以第1、第2团编为第1旅,第3、第4团编为第2旅,第5、第6团编为第3旅。

9月回陕,在咸阳以第3旅、独立旅改编编第78师,师缩编为两旅四团。

10月入甘,山城堡一役遭红28军阻击,第1旅第2团团长杨定南殉职。

西安事变时再度入陕,驻于凤翔。

1937年3月按调整师编制改组(第三期,因抗战爆发而终止)。

4月24日,兼师长胡宗南辞去兼职专任第1军军长,调第95师师长李铁军(广东梅县人,黄埔官校一期步科、柏林陆军学院)接任师长。

5月,本师移驻徐州、连云港守备战略要点。

同年8月因抗战全面爆发而开赴上海,于杨行、蕴藻浜、刘行、新泾等地抗击日军,历时61天经四次补充仍无法阻止日军,遂于11月撤抵苏州,继又于无锡抗击日军三昼夜。

淞沪一役,第1旅副旅长兼第2团团长杨杰、第2旅第4团团长李友梅先后殉职。

师于扬州补充兵力后开赴浦口,继因南京失守而开赴河南信阳休整。

1938年1月入陕,于西安接收新兵。

5月12日,师长李铁军升任第1军军长,由第1师副师长李正先(浙江东阳人,黄埔官校二期步科、陆大将甲二期)递升师长。

时本师开赴河南兰封参战,以配合友军之进攻。

6月撤往汜水。

9月参加武汉会战,于罗山击退日军,立下战功。

10月返西安,守关中。

1939年3月,本师缩编为三团制。

11月移防潼关,依天险与日军隔黄河对峙。

1942年3月,师补充团编入第8战区突击兵团序列,脱离
建制。

10月15日,师长李正先升任第1军副军长,仍兼第1师师长职。

1943年6月30日,兼师长李正先升任第16军军长,由第1师副师长杲春湧(江苏邳县人,黄埔官校五期步科、陆大将乙四期)递升师长。

1945年3月,本师开赴贵州赤水整训。

4月接受中国战区参谋长魏德迈将军之检阅,颇受好评。

9月15日,师长杲春湧调任第1军军部附员,调第1战区司令长官部炮兵指挥官黄正成(浙江杭县人,日本陆士中国队二十二期炮科、德国炮校)接任师长。

10月,本师移驻陕西华县。

1946年4月根据《陆军整编计划》整编为第1旅,旅辖两团(7000余人),师长黄正诚改任旅长。

同年7月,本旅开赴山阳、紫荆关堵截由中原突围之新四军。

8月入晋,驻于临汾。

9月在浮山、陈堰村遭八路军之晋冀鲁豫第4纵队、太岳军区第24旅等部伏击,于23日全军覆没。

第2团团长王亚武殉职,旅长黄正成、副旅长戴涛、第1团团长刘玉树被俘。

国军第1师属于刘峙—胡宗南系统“种子部队”,在新军阀混
战、十年内战和抗日战争初期表现突出,不愧为“天下第一师”。

不过,1939年11月移驻潼关后,直到1944年6月豫湘桂战役爆发才参加抗战,导致战斗力锐减。

1946年解放战争
爆发不久,即被黄埔军校“大师兄”陈赓消灭。

看来,在精锐
的部队,一旦脱离战争,那也会迅速退化为二流部队。

黄杰、张灵甫在第1师表现平平,在第2师、74军却表现抢眼,
看来胡宗南第1师不是缺乏将才,而是缺乏帅才。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二师——国民党中央军关麟征系统52军“种子师”之一
隶属于52军,代表人物:顾祝同、上官云相、汤恩伯、黄杰、郑洞国、赵公武、刘玉章、韩德勤(副师长)、陈明
仁(参谋长)、范汉杰(参谋长)、王敬久(旅长)、王仲廉(旅长)、钟松(团长)。

结局:1949年5月撤往台湾,1952年10月编入第33师。

1928年7月25日,根据编遣决议,以第3、第14、第54
三个师以及第9军教导团缩编为第2师,师部于安徽蚌埠成立,辖三旅六团(17862人)。

师长由第9军军长顾祝同(江
苏安东人,保定官校六期步科)降任。

本师成立之初分驻宿县、蒙城、阜阳整训。

1929年1月,于蚌埠进行军事演习时不慎发生实弹射击事件,负责演习之旅长——黄国樑、涂思宗被撤职。

同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本师作为先头部队进占武汉。

6月,第6旅与第3师第9旅互换番号。

9月移驻汉口时,裁撤第5旅旅部,师改两旅六团。

10月15日,师长顾祝同升任第1军军长,仍兼第2师师长职。

时蒋冯战争爆发,本师战于临汝。

11月开赴南京,卫戍首都。

12月沿津浦线追击石友三部。

1930年2月收编新编第19师第3旅第6团一部为本师补充团。

5月中原大战爆发。

本师同晋军胶着于陇海路,先后战于砀山、民权。

民权一役,第4旅第7团团长侯克圣殉职。

同年8月,陇海路形势逆转,本师奉命后撤。

于野鸡岗遭到西北军孙良诚部突袭,损失惨重。

继又在民权遭晋军突袭,被迫撤守商丘。

第4旅第8团团长赵强华因失民权而被军法处决。

9月,本师于休整后配合友军切断平汉路,包围新郑之西北军第7军。

东北军入关助战后,进占新郑。

中原大战结束后,本师移防潼关。

12月入甘,安定西北。

1931年1月,增编独立旅,师改三旅九团。

同时军委会拟
以第10师师长杨胜治调任本师师长,旋以杨氏病重而作罢。

同年4月,本师移防河南焦作。

5月4日,师长顾祝同升任国民政府警卫军军长,调参军处参军上官云相(山东商河人,保定官校六期步科)接任师长。

6月7日,师长上官云相升任第9军军长,由第2师副师长楼景越(浙江诸暨人,黄埔官校一期步科)递升师长。

7月,本师开赴平汉路北段配合东北军夹击石友三叛军。

8月,开赴河南信阳、潢川围剿红军。

12月26日,师长楼景越调任警卫军第1师师长(未到任),调第4师副师长汤恩伯(浙江武义人,日本陆士中国队十八期步科)升任师长。

1932年1月,本师于商潢公路北进时遭红军伏击,一度败退潢川。

战后调往开封休整。

3月1日,师长汤恩伯调任第89师师长,调第1师第2旅旅长黄杰(湖南长沙人,黄埔官校一期步科)升任师长。

同时本师调整建制,原独立旅改称第5旅,所属第3团调归第80师,师改三旅六团。

6月,本师开赴鄂豫皖苏区参与对红军的第4次围剿。

8月同红4方面军一部激战于悟仙山,第6旅第11团团长周良殉职。

师以损失过重而再次调整建制,第4旅缩编为独立团,第5旅改称第4旅,师改两旅五团。

9月进占河口。

10月,师以主力驻潼关整补,第4旅驻于洛阳。

1933年1月日军发动榆关事变,本师奉命北上参战。

3月抗击日军于古北口之南天门,战至5月撤防,驻河北怀柔整补。

6月进驻北平。

1934年2月增编补充旅(原保定编练处第1旅)。

3月,师以第4旅编入剿匪军第1支队,由副师长惠济率领南下江西围剿红军。

同年10月,增编骑兵团。

1935年1月,第4旅归建。

6月因中日双方签定之《何梅协定》而撤出北平,改驻徐州、蚌埠。

7月按调整师编制改组(第一期)。

1936年3月26日,师长黄杰调任税警总团总团长,由副师长郑洞国(湖南石门人,黄埔官校一期步科)代理师长。

8月召开调整师检讨会议,并完成改组。

12月西安事变发生,本师集结于潼关,对西安采取攻击态势。

1937年1月事变解决后回驻徐州。

5月12日,代师长郑洞国出任师长。

同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补充旅改编为独立第20旅脱离建制。

8月,本师开赴平汉线北段之满城、保定、新安镇修筑工事。

9月,同日军战于保定,继而撤守邢台。

11月入林县山区开展游击,成功偷袭日军安阳机场。

1938年3月,本师参加徐州会战,先后在利国驿、枣庄、峄县、兰陵作战,为台儿庄战役之大捷出力颇多。

5月撤往归德整补。

同时,骑兵团建制撤消。

7月4日,师长郑洞国调升第31集团军高参兼第98军副军长,调第40师副师长赵公武(广东大埔人,黄埔官校潮州一期步科,中央官校高教四期、陆大将甲一期)升任师长。

8月,本师参加武汉会战,于江西瑞昌东北地区作战20余日,以损失过重而撤往湖南醴陵,接受安徽保安部队之兵源补充。

11月开赴新墙河南岸据守。

1939年9月,本师开赴永安休整。

1940年2月于金井缩编为三团制师。

6月移防广西柳州。

11月移驻湖南衡山。

1941年3月,本师再返广西,驻于田东。

8月入滇,先后驻防于富宁、文山,担负中越边境之警备。

1942年7月15日,师长赵公武升任第52军副军长,由第2师步兵指挥官刘玉章(陕西兴平人,黄埔官校四期步科、中央官校高教四期)递升师长。

1943年2月,本师第5、第6两团与第25师75团、第195师583团对换番号。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9月,开赴越南海防受降。

11月船运秦皇岛,为抢占东北,同东北民主联军先后战于锦西、北镇、朝阳。

1946年3月开赴沈阳休整。

5月攻占本溪、宫原。

6月驻于鞍山、辽阳整训。

10月战事再起,先后在安东、宽甸、浑江作战。

12月在辑安与友军会师。

1947年2月解友军第195师通化之围,再于梅河口解工兵第2团之围。

4月回驻沈阳,继赴本溪整训。

5月增援四平,东北民主联军撤围后回驻本溪。

1947年6月23日,师长刘玉章升任第52军副军长,仍兼第2师师长职。

11月,本师攻占海城、大石桥。

12月29日,兼师长刘玉章辞去兼职专任第52军副军长,由第2师副师长平尔鸣(陕西兴平人,黄埔官校四期经科)递升师长。

同月,本师于沈阳外围击退东北民主联军之进攻。

1948年2月再于白塔铺告捷,3月,师长平尔鸣升任第52军副军长,仍兼第2师师长职。

4月,本师分驻十里河子、苏家屯、兰旗。

7月参与辽南之扫荡作战。

9月回驻辽阳。

10月攻占鞍山,继克营口,旋因东北战局失利,海运西撤葫芦岛,再经上海撤往江苏常州整补。

其第5团留驻营口之部队为东北野战军歼灭。

师以第5团建制不全,而将官兵分补第4、第6两团,另以第52军人力团改编为第5团。

12月15日,兼师长平尔鸣辞去兼职专任第52军副军长,由第2师第4团团长郭永(湖南澧县人,陆二师教导五期、中央官校高教十期)递升师长。

1949年4月,本师进驻上海。

5月于月浦、杨行、顾十房阻击中国人民解放军,终因战局不利而撤往台湾。

6月移防澎湖。

7月移防再次开赴台湾,担负中坜至新竹一线之海防。

9月10日,师长郭永升任第52军副军长,仍兼第2师师长职。

11月本师移防舟山群岛。

1950年9月1日,兼师长郭永辞去师长兼职专任第52军副军长,调第52军参谋长侯程达(辽宁辽阳人,中央官校十一期步科、步校四期)接任师长。

1951年12月,本师参与驻台军队之检阅,成绩名列第一。

1952年10月1日,第2师与第40师一部并编为第33师(师长侯程达)。

国民革命
军陆军第二师之历史至此结束。

国军第2师先后隶属于顾祝同、汤恩伯、黄杰、郑洞国,但是最终却成为关麟征的基干力量。

第2师在黄杰率领下参加了长城抗战,在郑洞国率领下参加了保定战役、台儿庄战役,后来在赵公武、刘玉章旗下成为抗日劲旅和内战主力,也成为中央军精锐在解放战争的“漏网之鱼”。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三师——国民党中央军李玉堂系统“种子师”
隶属于第10军,代表人物:钱大钧、毛炳文、陈继承、李玉堂、赵锡田、韩德勤(旅长)、陈明仁(旅长)、李仙洲(旅长)、王仲廉(团长)、吴绍周(团长)、方先觉(团长)
结局:1944年8月,在孤军坚守衡阳47天后向日军投降。

1928年7月25日,根据编遣决议,以第32军军部、第20、第21、第69师缩编为第3师,师部于上海成立,辖三旅六团(16610人)。

师长由第32军军长钱大钧(江苏吴县人,日本陆士中国队十二期炮科)降任。

本师成立之初于江南地
区清剿红军游击队。

9月移驻江苏苏州,仍担负防区清剿任务。

1929年1月14日,师长钱大钧因“师内高级军官擅离职守”被撤职查办,调第8师副师长兼第22旅旅长毛秉文(湖南湘乡人,保定官校三期步科)升任师长。

6月,第9旅与第2师第6旅互换番号。

9月移驻徐州,裁撤第7旅旅部,师改两旅六团。

10月26日,师长毛秉文调任第8师师长,由第3师副师长陈继承(江苏靖江人,保定官校二期步科)递升师长。

11月粤桂战争爆发时,本师南下援粤,在三水阻击桂军侵犯。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后先后在陇海路、津浦路作战。

5月以俘虏增编一补充团。

9月以损失过重撤往陕西华阴整补。

1931年1月,第10师28旅改编为本师独立旅,师改三旅九团。

3月入赣,在广昌同红军作战。

7月,师长陈继承升任第1军军长,仍兼第3师师长职。

同月,本师北上配合东北军围剿石友三叛军。

1932年5月18日,兼师长陈继承辞去兼职专任第1军军长,由第3师第8旅旅长李玉堂(山东乐安人,黄埔官校一期步
科、陆大将讲一期)递升师长。

同时,独立旅调归第80师脱离建制,师改两旅四团。

7月本师入鄂,参加对红4方面军的第四次围剿。

8月在黄安解友军之围。

9月攻占红军鄂豫皖根据地政治中心——新集。

1933年11月“福建事变”发生后,先后攻占水口、古田。

1934年1月进驻福州。

7月参与对红军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

8月攻占朋口。

9月,第8旅于温坊遭红1军团重创,旅长许永相以指挥作战不利被军法处决。

红军长征后,本师于闽西绥靖地方,并负责监视广东陈济棠部之动向。

1935年10月按调整师编制改组(第二期)。

1936年6月“两广事变”发生,本师奉命攻粤。

陈济棠部瓦解后移驻江西宜春、袁州整训。

9月召开调整师检讨会议,并完成改组。

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本师于10月间加入淞沪战场抗击日军,先后在朱北宅、车坊地区作战近一月,因损失过重撤往武汉休整。

1938年4月参加徐州会战,先后在砀山、商丘抗击日军,战后撤往安徽涡阳整补。

6月8日,师长李玉堂升任第8军军长,由第3师第8旅旅长赵锡田(江苏涟水人,黄埔官校二期步科、陆大将甲三期)递升师长。

8月,本师于鄱阳湖岸阻击日军,后退守覆盆山。

10月坚守武宁。

11月奉命退入湘鄂赣边区开展游击。

1939年3月沿修水河岸布防,阻击日军。

同时以补充团官兵分补其余三团,补充团裁编。

5月撤至修水整训。

1940年1月移驻湖北通城。

3月再返修水。

5月入浙,驻于金华。

旋开赴安徽歙县整编,师缩编为三团制。

7月16日,师长赵锡田调升第10军副军长,由第3师副师长胡蕴山(湖南益阳人,黄埔官校三期步科)递升师长。

时本师驻于湖南沅陵。

10月开赴衡阳整训。

1941年8月2日,师长胡蕴山因病调任军事参议院参议,由第3师副师长周庆祥(山东夏津人,黄埔官校四期步科)递升师长。

9月参加第二次长沙会战,于金井遭日军重创。

师于捞刀河南岸紧急收容后开赴长沙,坚守东山、浏阳河阵地四昼夜,使日军进犯长沙之企图落空。

师以保卫长沙有功而获颁荣誉旗。

第9团团长朱滨秋则因丢失阵地被军法处决。

12月日军再犯长沙,本师依托城垣坚守不退,再次挫败日军企图,促成第三次长沙会战之大捷。

1942年2月移驻衡山。

1943年11月参加常德会战,激战于外围之德山,并接应常德友军突围。

师以损失过重开赴衡阳整补。

是役,师参谋处主任陈飞龙、第9团团长张惠民先后殉职。

1944年6月,日军进犯衡阳。

本师以惨重之代价困守城池四十七天,终因援军不至,残部于8月8日由师长周庆祥率领向日军第68师团投降。

是役,第7团团长鞠震寰殉职。

长衡会战结束后,第10军副军长余锦源收容突围官兵于四川巴县进行整顿,以资重建第10军之基础。

第3师曾在李玉堂第10军成为“泰山军”中居功至伟,在抗日战争期间大红大紫。

可惜,孤军固守衡阳47天,内无粮弹外无救兵,被迫投降。

虽然第3师终以悲剧结束,但是其丰功伟绩受到国共两党一致称赞,颇为难得。

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四师——国民的中央军汤恩伯系统“种子
师”
隶属于第13军,代表人物:徐庭瑶、冷欣、汤恩伯、王万岭、陈大庆、石觉、关麟征(旅长)、马励武、张耀明(团长)、杜聿明(团长)、戴安澜(团长)
结局:1949年1月在北平接受和平改编
1930年11月10日,国民政府于中原大战后整顿军队。

以教导第2师在河南开封改称第4师,辖三旅六团。

师长由原第1师副师长徐庭瑶(安徽无为人,保定官校三期步科)担任。

本师成立之初驻于杭州从事整补工作,并陆续扩编两个补充团。

1931年2月曾抽调第10旅于赣东北配合友军进攻红军方志敏部。

7月配合东北军围剿石友三叛军。

9月开赴湖北武汉围剿红军第2军团。

同时扩编特务团、骑兵团各一。

1932年1月,第12旅于天门遭红军重创,旅长张联华被俘。

2月,师以第12旅损失惨重而开赴蚌埠整训。

同年6月,开赴皖西围剿红4方面军,先后在霍邱、金家寨与红4方面军主力作战。

10月回驻蚌埠。

12月30日,师长徐庭瑶升任
第17军军长,由第4师副师长邢震南(浙江嵊县人,保定官校二期步科)递升师长。

同时,本师第11旅与两个补充团改编为第25师脱离建制,特务团由第17军直辖,师改两旅五团(另一补充团)。

时本师开赴江西金谿,曾于红军交战于五府山。

同年10月浒湾一役,重创红3军团。

12月再占资溪。

1933年12月21日,师长邢震南调任参谋本部高级参谋,由第4师副师长冷欣(江苏兴化人,黄埔官校一期步科、陆大正十三期)代理师长。

时福建第19路军另立政府,本师奉命入闽平变,于1934年1月占南平。

2月,福建政府瓦解,师入江西,驻于青州。

1934年3月3日,代师长冷欣调任剿匪军第10纵队参谋长,由第10纵队司令官汤恩伯(浙江武义人,日本陆士中国队十八期步科)兼任师长。

时国民政府对红军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开始,本师与友军通力合作,经沙县、泰宁、新桥、瑞金、广昌诸役,迫使红军开始长征。

11月,本师移防湖北枝江整补。

12月开赴长沙,进攻红军萧克部。

1935年1月回驻城陵矶。

同年6月于通城击败红军徐彦刚部。

8月整编为调整师。

9月30日,兼师长汤恩伯升任第
13军军长,由第4师副师长王万龄(云南腾越人,黄埔官校一期步科)递升师长。

同时,师骑兵团调归第13军直辖。

10月按调整师编制改组(第二期),并逐步装备德械。

同时奉命入晋,协助晋军堵截红军。

12月移驻陕西绥德。

1936年8月召开调整师检讨会议,并完成改组。

11月入绥,配合友军在百灵庙重创伪蒙军,取得大捷。

此后本师驻于集宁、卓资山,镇守绥东。

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

8月于河北南口抗击日军,经十天作战,以损失过重撤往河北易县,再退安阳。

是役,第12旅副旅长张本禹殉职。

10月8日,师长王万龄升任第13军副军长,仍兼第4师师长职。

时本师入晋,于东阳关、黎城、榆杜等地袭扰日军,以策应同蒲路作战之友军。

12月10日,兼师长王万龄调任第85军副军长,由第4师副师长陈大庆(江西崇义人,黄埔官校一期步科)递升师长。

时本师于沁县、沁源、长子、长治等地节节抗击日军。

1938年1月以长期作战未经补充而开赴河南南阳整补。

2月再赴归德接收新兵。

4月参加徐州会战,经峄县、台儿庄诸役,重创日军第63联队,为台儿庄之大捷出力颇多。

峄县一役,第12旅23团团长陈纯一殉职。

武汉会战时于阳新、
通山抗击日军。

10月撤往湖南平江,再开邵阳整补。

12月,本师缩编为三团制。

1939年1月5日,师长陈大庆升任第85军副军长,由第4师副师长石觉(广西桂林人,黄埔官校三期步科)递升师长。

2月本师开赴枣阳整训。

5月于桐柏山区遭日军猛攻,撤守新城。

10月开赴湖阳、太平、新市布防。

11月,本师列入第2期整训部队。

1940年1月参加冬季攻势,曾以所属两团反攻桐柏山区。

4月参加枣宜会战,经沁阳、湖阳两战,击退当面之日军,并适时发动反击,缴获颇丰。

11月,本师开赴河南南阳整训。

1941年2月参加豫南会战,配合友军在确山、仪封抗击日军。

9月,主动出击驻长台关之日军,于查山重创日军第29旅团之一部。

1942年2月,移驻临汝。

1942年3月28日,师长石觉升任第85军副军长,由第4师副师长蔡剑鸣(广西桂林人,黄埔官校三期步科、陆大将乙三期)递升师长。

本师长驻临汝。

1944年4月豫中会战事起,驻河南之国军大败。

本师虽于
登封一度击退日军,然于大局无济于事,被迫弃守临汝。

10月开赴重庆。

11月移驻贵阳。

1945年4月,本师改换美械。

7月1日,师长蔡剑鸣升任第13军副军长,由第4师副师长骆振韶(浙江永康人,黄埔官校六期辎重科)递升师长。

时本师空运广西柳州,并奉命戍守之。

9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进驻广东广州,旋即开赴香港。

10月海运秦皇岛,击退山东之八路军,连占山海关、绥中、葫芦岛、锦州、义县。

1946年1月移驻热河平泉。

2月解平泉以西友军之围。

6月国共内战全面爆发。

7月,本师攻占承德。

10月入察,占赤城。

11月于怀来同友军会师后回驻热河承德,戍守热西。

1947年5月,师主力于于宽城、八里罕击退晋察冀野战军之一部,另以一团坚守隆化。

1948年6月又于承德挫败晋察冀野战军之进攻企图。

9月,师长骆振韶升任第13军副军长,仍兼第4师师长职。

11月10日,兼师长骆振韶升任第13军军长,由第4师副师长郑邦捷(浙江南田人,中央官校七期步科)递升师长。

时本师撤守通县,再退北平,担负广渠门防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