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
《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及习题与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及习题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2be08f8aeaad1f346933f86.png)
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及习题与答案绪论基本知识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一般而言,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而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思考题1.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
“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文学批评笔记
![文学批评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50ea0165b84ae45c3a358c0d.png)
中国文学批评史绪论一、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一)研究对象以中国历代(先秦迄近代)文学批评家的理论著作或篇章为依据,研究、探讨、总结文学创作与文学鉴赏的基本规律。
(二)学科性质以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中文艺学的三大分支、五小分支为指导,辨析“中国文学批评史”与“中国古代文论”(中国文论)课程命名的优劣。
所谓“中国文学批评史”,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理论和思想的历史。
1、历史悠久2、内容丰富3、富有特色二、百年来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建设与历史发展(一)作为学科意义上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产生的原因1、“五四”时,文学史的编纂浪潮影响、刺激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诞生。
2、中外学术交流对于中国文学批评学术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二)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建设与历史发展1、草创(20s)1914年至1919年,黄侃在北京大学开设《文心雕龙》课(即《文心雕龙札记》),是古代文论研究的开端。
1923年,范文澜在南开大学开设《文心雕龙》课,讲稿后来修订出版,成为《文心雕龙》研究的里程碑。
1927年,陈中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标志着现代形态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正式形成。
2、第一次高潮(30-40s)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1934,罗根泽《周秦两汉文学批评史》1934,方孝岳《中国文学批评》1934,40年代中后期,朱东润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郭著下卷、罗著魏晋南北朝、隋唐、晚唐五代分卷陆续推出。
3、平稳发展(50-60s)郭绍虞《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史》,黄海章《中国文学批评简史》,刘大杰《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册)4、辉煌发展(70s末以来)通史,敏泽《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蔡钟翔《中国文学理论史》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80年代初,文学思想与文学批评相结合,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
【精品】笔记整理(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笔记——应付考研考博)
![【精品】笔记整理(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笔记——应付考研考博)](https://img.taocdn.com/s3/m/85f5513f647d27284b735190.png)
先秦时期第一章:先秦的文学观念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一:先秦的文学观念(文史哲不分,诗乐舞合一,无明确的文学观念。
战国中期前,文章主要指学术。
战国中期后,文学与学术逐渐分离的趋势。
)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保留在《国语》、《左传》等,献诗讽谏说,观诗知政说。
)三:诗、乐、舞三位一体与“诗言志”的提出(先秦时,“诗言志”的“志”主要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
战国中期后,百家争鸣,“志”的含义逐渐扩大。
“诗言志”的实质是把文艺看作是人的心灵的表现。
与西方的模仿说差异大。
)第二章:孔子和儒家的文学观一: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克己复礼之“礼”是融入“仁”的新“礼”。
)文学观:以“诗教”为核心,政治伦理观念浓厚。
文学理论批评:对《诗经》的评论为主。
1 文艺与道德修养:修身必先学诗、学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2文艺与政治、外交:借助赋诗(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3文学批评的标准:中和之美(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4文学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说(诗可以兴……。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
)5文学的内容与形式:以内容为主导,形式与内容并重(辞达而已矣)6雅乐与郑声:提倡雅乐,反对郑声。
(斥郑声对后世戏曲、小说等地位不高有影响)二:孟子“与民同乐”的文学观及其文学批评方法论文艺美学思想:与民同乐(在“仁政”与“民本”的思想前提下提出来的,以人性善论为哲学基础)文学批评方法:(针对“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的主观臆断解诗方法而提出)以意逆志(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而加以钩考。
即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知人论世(解决“以意逆志”的方法。
深入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遭遇等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另:“知言养气”说,对后世“文气”说有奠基作用。
三:荀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1天行有常自然观对文学思想的影响(人定胜天,重视文艺可以产生积极社会效果,主张文艺创作从现实出发,要创新)2明道、言志、抒情相结合的文学观之形式(“道”乃社会政治之道和哲学自然规律之道;重先王、后王之道;重言志中的抒情)3文艺与政治:《乐论》:音乐→人心→治道;“礼别异、乐合同”;“以道治欲”(影响汉儒“发乎情,止乎礼”及宋儒“存天理灭人欲”)第三章:庄子和道家的文学观一、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对“象”的论述,对创作客体的论述;对“虚静”的论述,对审美主体提出的要求)君子人南面之术的政治观,以“清静”、“无为”为旨趣,对文学采取否定态度。
中国文学批评史重点
![中国文学批评史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3df86514a300a6c30c229f9d.png)
1.为中国文论奠定基础的是儒家和道家文艺思想其主要论域分别是文艺的外部规律和文艺的内部规律。
2.“诗言志”说出自《尚书·尧典》朱自清先生称之为中国文论的“开山纲领”。
“志”的内涵是指与政教相联系的人生态度与理想抱负。
3.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为政治教化服务因此在美学思想上孔子强调美与善的结合即“尽善尽美”。
4.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方法论主要是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
为后世“文气”说奠定基础的是孟子的养气说。
6.荀子的文学思想已包含了后世“明道---征圣----宗经”思想的萌芽。
荀子在《乐论》中还从人格修养的角度提出“以道制欲”的重要命题。
7.汉代儒家文艺思想的纲领性文献是《礼记·乐记》和《毛诗大序》。
8.司马迁的文学思想主要体现为发愤著书和实录精神。
9.扬雄认为汉大赋在其社会作用方面表现出劝而不止的缺陷因而讥之为雕虫小技。
10.班固指出汉乐府民歌的特点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因而可以发挥“观风俗,知厚薄”的认识作用。
11.王充谓《论衡》的主题就是“疾虚妄”。
12.《文心雕龙》中被刘勰称之为“文之枢纽”的几篇文献是《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
13.在审美观上钟嵘《诗品》以“自然英旨”即自然美作为最高美学原则。
他还指出获得这种美的途径“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14.唐初魏征倡导南北融合,亦即“气质”与“清绮”并重的文学观为唐代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5.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倡导汉魏风骨,直接启发了殷璠关于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均备”说的提出。
16.王昌龄诗论专著是《诗格》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关于诗歌意境的论述。
他指出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
17.皎然诗论专著《诗式》把能否创造诗禅合一的诗境看作是决定诗歌艺术水平高下的关键。
18.新乐府诗形式上的主要特点是不再沿袭乐府古题而是“即事名篇,无复依傍”。
在创作方法上要体现“直书其事”的实录精神。
19.韩愈的古文理论主要由以下几个观点构成:文以明道、气盛言宜、不平则鸣、陈言务去。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考试重点笔记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考试重点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bf4a5a8cb7360b4c2f3f6456.png)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诗言志《尚书·尧典》“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指诗歌表现出与政教相联系的人生态度与理想抱负,实质是把文艺看作是人的心灵表现。
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最好的手段。
1.文艺与思想道德修养《论语·泰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礼乐是以仁为中心道德修养的几个必经阶段。
2.文艺与外交活动《论语·子路》“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不学诗,无以言”《诗经》在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十分突出,表达自己的意图,体现一定的礼节都需要借助赋诗来实现,如果不懂《诗经》不能灵活引申运用诗的意义,在政治外交活动中就无法听懂别人的意图,也无法委婉表达自己的要求,善于熟练运用“赋诗”的方法,则能比较顺利取得政治外交的胜利。
3.文学批评的标准《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无邪即是归于正,提倡中和之美,内容与文学语言都应该委婉曲折,不能过于激烈过于只露。
4.文学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说《论语·阳货》“子曰:小子河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之名。
”兴:审美作用诗歌生动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兴奋,感情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美的享受观:认识作用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道德风尚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
观客观内容,也观诗人的主观意图。
群:团结作用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怨: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对不仁的现象通过诗歌加以揭发。
5.文学内容与形式《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内容为主导,内容与形式并重,言有物,言有序。
中国文学批评史重点整理
![中国文学批评史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7918736d43323968001c924e.png)
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美刺说:出处《诗经》。
美是赞美,刺是讽刺,当时的人已经认识到了文学作品有批判和歌颂两大功能,尤其是认识到文学的批判功能。
这种用诗歌来颂美匡恶的思想,到了汉代《诗大序》中就发展成为“美刺说”观志观风说:出处《左传》《国语》。
实际是与诗言志说和美刺说紧密相连的,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对前两种学说的解释。
观志就是通过诗歌观察作者的思想感情;观风就是通过诗歌观察民风民情。
诗是人民思想感情的抒发,通过诗歌可以宣导民情,补察时政,对统治者起箴规劝谏的作用。
三不朽: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还提出三不朽的说法。
原文是:太上有立德(德指建立一个民族、一个政权,主要是指治国),其次有立功(立边功和武功),其次有立言(著书立说,指文化学术类的),以其为不朽。
这一认识成为后世儒家文学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赋诗言志”: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
出处:《尚书•尧典》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诗言志的意思是:诗歌的本质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达,人们可以通过诗来表达对社会生活的观点和态度。
后世儒家学者特别把言志的“志”解释为与政教有关的思想,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断章取义”方法:当时人们赋诗言志的时候,往往不管原诗的内容,只取其某一点的相同或类似一、杂文学观念二、儒家文学观核心是“人伦道德”1、孔子“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言之无物,行而不远”;“文犹质也,质犹文也”;兴观群怨;重视礼乐“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谈学诗的重要性时提出“兴观群怨”说。
即诗有启发感染的作用。
诗有认识社会,了解政治得失的作用。
诗在社会生活中有交流感情的作用,诗有讽刺和批评不良的作用。
“文质彬彬”:出自《论语。
雍也》。
孔子对文学的形式和内容都很重视。
孔子认为就一个人来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引申到文学作品也是同样。
(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
中国文学批评史基本知识点
![中国文学批评史基本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99d3087b9d528ea81c779df.png)
绪论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一般而言,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而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第一章先秦两汉文学理论1.先秦两汉的诗论往往与乐论互通。
2.“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为孔门四教之一。
3.先秦诸子提到的“文学”都是泛指学术与学问,文学只是其内涵之一。
4.汉儒将文学与学术区别开来,大致把学术称为“学”,把文学称为“文”。
5.现存篇幅较长、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文论资料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所载吴公子季札观乐而发的一大段议论。
6.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道、墨、法三家对文艺都有不同程度的否定。
7.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8.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9.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10.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庄子》。
11.“非乐”与“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12.《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13.“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14.先秦典籍中,《墨子》、《庄子》、《荀子》和《左传》、《国语》、《尚书》等都有“诗言志”的说法。
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一)
![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一)](https://img.taocdn.com/s3/m/c79ef2e7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03.png)
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笔记(一)简介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是一部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历史进行回顾和梳理的著作。
作者汇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和演变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和阐述。
北方学派北方学派是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该学派主张“文以意为本”,注重对文学中的思想性进行探索和解读。
在该学派的影响下,不少文学理论家开始对文学的社会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行为主义批评行为主义批评是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个较为前卫的流派。
该学派主张将文学作为行为的反映,通过对文学中人物行为的观察和分析来揭示文学的意义和内涵。
该学派对于文学创作中的行为倾向和社会背景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新时期批评新时期批评是近年来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个热点。
该批评致力于解读和评价当下文学中的新现象和新趋势,关注文学与社会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同时,新时期批评也面临着来自文化多元化和个体化的挑战。
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是一部对中国文学批评发展态势的全面梳理和回顾。
通过对各个学派的探讨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批评的演变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文革时期批评文革时期是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阶段。
在这一时期,许多作家和知识分子在政治运动的影响下被迫离开文坛,文学创作受到了极大限制。
批评也被限制在一定的框架内,批评文学作品的重点转向了形式和意识形态的问题上。
“后现代”批评“后现代”批评是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个相对新兴的流派。
该学派主张重新审视和挑战传统的文学范畴和权威,关注文学领域中的多元性和异质性。
该学派的出现,反映了当代中国文学创作和文化环境的多元化和复杂性。
东方主义批评东方主义批评是中国文学批评中的一个较为特殊的流派。
该学派关注中国文学和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试图借鉴西方文化批评的现代方法,挖掘中华文化中的共性和特殊性。
该学派对于文学与文化的交流和互动具有深刻的理解和探索。
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通过对百年来中国文学批评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回顾和梳理,展现了中国文学批评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 30页 打印
![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 30页 打印](https://img.taocdn.com/s3/m/a2790a2158fb770bf78a5539.png)
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一、古代经传里保存的文学理论批评资料(次重点)识记:美刺说:出处《诗经》。
美是赞美,刺是讽刺,当时的人已经认识到了文学作品有批判和歌颂两大功能,尤其是认识到文学的批判功能。
这种用诗歌来颂美匡恶的思想,到了汉代《诗大序》中就发展成为“美刺说”言志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
出处:《尚书•尧典》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观志观风说:出处《左传》《国语》。
实际是与诗言志说和美刺说紧密相连的,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对前两种学说的解释。
观志就是通过诗歌观察作者的思想感情;观风就是通过诗歌观察民风民情。
三不朽: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还提出三不朽的说法。
原文是:太上有立德(德指建立一个民族、一个政权,主要是指治国),其次有立功(立边功和武功),其次有立言(著书立说,指文化学术类的),以其为不朽。
理解:春秋时代所谓的“赋诗言志”的内涵: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
出处:《尚书•尧典》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诗言志的意思是:诗歌的本质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达,人们可以通过诗来表达对社会生活的观点和态度。
后世儒家学者特别把言志的“志”解释为与政教有关的思想,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断章取义”方法:当时人们赋诗言志的时候,往往不管原诗的内容,只取其某一点的相同或类似吴公子季札评论诗乐所表现的文艺观:吴公子季札在鲁国听乐观风,他能从诗乐中听出各国民情风俗和周政的盛衰,(《周南》、《召南》)。
他提倡“中和之美”,这种中和之美的审美理想,逐渐发展成儒家诗乐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礼记、乐记》关于“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论述开后世儒家文论的传统先秦时代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认识:诗是人民思想感情的抒发,通过诗歌可以宣导民情,补察时政,对统治者起箴规劝谏的作用。
这就是《礼记、乐记》中关于“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论述。
这种见解开后世儒家文论的传统。
(完整版)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张少康本笔记整理
![(完整版)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张少康本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36e32bb50912a21615792917.png)
中国文学批评史纲要(张少康本)一、孔子的文艺思想孔子的文艺思想可以用“诗教”来概括,具体包括五个方面:(一)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1、文艺与道德修养:孔子在论述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时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的基本原则。
“兴于诗”。
“兴”是兴起之意。
修身要先从学诗开始。
从学习《诗经》到掌握礼的各种原则规定,就是从具体感性认识进一步提高到理性认识,使自己立身行事,严格地遵循礼的规定。
“成于乐”。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最后的完成,还要通过音乐的陶染。
这个“乐”,是浸透了仁的精神的先王之雅乐。
2、文艺与政治外交:孔子对文艺在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当时人们在政治、外交活动中为了表达自己的意图,体现一定的礼节,都需要借助于赋诗来实现。
(二)文学批评的标准:“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孔子借此句来概括《诗经》的特征。
孔子认为《诗经》各篇的内容都是合乎他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和审美标准的。
“思无邪”从审美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他赞美《关雎》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就是一种“中和”之美。
(三)文学的社会作用:“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孔子对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等乃至知识学习方面,都做了充分的肯定。
(四)文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1、文质彬彬说:“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质”是指人的内在品格,“文”指人的外在仪表。
“文质彬彬”要求人既具备“仁”的品格,又有“礼”的文饰。
还提出“辞达而已矣”。
(《卫灵公》)孔子主张要文质合一,文质相符。
2、尽善尽美观:“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中国文学批评史-读书笔记
![中国文学批评史-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3c5f19125fbfc77da369b182.png)
水调歌头(题剑阁)崔与之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
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
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边锋镝,天道久应远。
手写留屯奏,炯炯寸心丹。
对青灯,搔白发,漏声残。
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
梅岭绿阴青子,蒲涧清泉白石,怪我旧盟寒。
烽火平安夜,归梦到家山。
冯川《死亡恐惧与创作冲动》首先,冯老师的书写的实在太好了。
冯老师在书名中即明确指出了自己的结论——死亡恐惧是创作的冲动。
在得出这个结论之后,整本书便开始讨论与死亡相关联的许多概念。
于是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十分尴尬的现象——结论与原因(冯川在书中论述的原因)并没有太大关系,或者说,结论在臆想或认定之后便被撇置一旁没有太多可说的。
这种自结论到原因的思辨方式曾被罗素批评过。
所以我们只能看到关于原因的种种阐释——对死亡的辨析。
而死亡确实已经被太多的人谈论过了。
实际上冯川只是将弗洛伊德的性欲升华理论纳入到了死亡,逃避死亡,反抗死亡的序列,其关系是死亡——英雄主义、偶像崇拜、不朽、自恋、性欲等等(在这等等之中,冯川并没有谈到对死亡的终极反抗——自杀,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了),而弗洛伊德的理论正是其在序言中说要反驳的。
这在人类的生命历程中是可以解释的,对死亡的恐惧总是出现在性欲之前,对死亡的恐惧是人性的原始图腾,与生命相伴而来。
对弗洛伊德来说,则是将死亡的理论往前推进了一步,解释到了性冲动这一点上,所以现在大谈死亡恐惧所造成的机械运动在弗洛伊德面前只能算作是一种退步了。
这样就出现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逻辑漏洞,当甲包括乙而得出丙时。
我们说甲可以得出丙而乙也可以得出丙,如果不论证甲乙之间的关系,这种争辩是毫无意义的。
冯川并没有像荣德一样对弗洛伊德入室操戈,而是将弗洛伊德的理论吸纳为自己的理论,这是书中的又一个遗憾。
我在读书之前一直期待的灵的逆袭并没有出现,因为我一直认为弗洛伊德的理论在其主要解决的伦理问题方面并不是万能的。
冯川解释创作动机时说,但这一说法(指弗)却很难令人信服,因为在性压抑并不那么厉害的中国古代文人身上,以及性压抑已经得到解放的今日西方学者如福科等人身上,创作冲动都并没有因性欲的满足而消除。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880247b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41.png)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知识点一、古代经传里保存的文学理论批评资料(次重点)识记:美刺说:出处《诗经》。
美是赞美,刺是讽刺,当时的人已经认识到了文学作品有批判和歌颂两大功能,尤其是认识到文学的批判功能。
这种用诗歌来颂美匡恶的思想,到了汉代《诗大序》中就发展成为“美刺说”言志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
出处:《尚书•尧典》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观志观风说:出处《左传》《国语》。
实际是与诗言志说和美刺说紧密相连的,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对前两种学说的解释。
观志就是通过诗歌观察作者的思想感情;观风就是通过诗歌观察民风民情。
三不朽: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还提出三不朽的说法。
原文是:太上有立德(德指建立一个民族、一个政权,主要是指治国),其次有立功(立边功和武功),其次有立言(著书立说,指文化学术类的),以其为不朽。
理解:春秋时代所谓的“赋诗言志”的内涵: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
出处:《尚书•尧典》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诗言志的意思是:诗歌的本质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达,人们可以通过诗来表达对社会生活的观点和态度。
后世儒家学者特别把言志的“志”解释为与政教有关的思想,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断章取义”方法:当时人们赋诗言志的时候,往往不管原诗的内容,只取其某一点的相同或类似吴公子季札评论诗乐所表现的文艺观:吴公子季札在鲁国听乐观风,他能从诗乐中听出各国民情风俗和周政的盛衰,(《周南》、《召南》)。
他提倡“中和之美”,这种中和之美的审美理想,逐渐发展成儒家诗乐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礼记、乐记》关于“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论述开后世儒家文论的传统先秦时代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认识:诗是人民思想感情的抒发,通过诗歌可以宣导民情,补察时政,对统治者起箴规劝谏的作用。
这就是《礼记、乐记》中关于“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论述。
这种见解开后世儒家文论的传统。
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
![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fd7e640c844769eae009edab.png)
为明代是阳明学派流行的时代。阳明学派从理学转变为心学,正和南宋蹈常习故
的风气绝不相同。理学精神是传统的,所以当时象薛这样,甚至谓“自朱子后
斯道大明,无烦著作,直须躬行”。心学精神是反抗传统的,所以当时象李贽这
样,甚至以为“《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由于这种
清人说来无不求其着实,求其切实,决不是无根据的游谈,无内容的浮谈。
而清代的文学批评,其成就也正在于是。对于文集诗集等等的序跋,决不肯
泛述交情以资点缀,或徒贡谀辞作为敷衍,于是必根据理论作为批评的标准,或
找寻例证作为说明的材料。尽管他所根据的理论可能是不正确的,所找寻的例证
也可能是不全面的,但是他的方法他的态度总是比较切实而着实的。至于论诗论
隋唐到北宋,是文学观念复古期。这两个时期造成中国文学批评分途发展的现象。
前一时期的批评风气偏于文,重在从形式上去认识文学;后一时期的批评风气又
偏于质,重在从内容上去认识文学。因此,这两个时期的批评理论,可以说是跟
着它对于文学的认识而改变它的主张的。至于以后,从南宋一直到清代,才以文
学批评本身的理论为中心,而文学观念只成为文学批评中的问题之一,我们假使
这样讲,是说文学批评必须在文学相当发展之后,才能产生,才能发展,才
能完成。可是,事实又不完全如此。文学批评和文学又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因为
这两种都是离不开社会,离不开人生的。所以文学批评的产生虽在文学之后,但
是只须文学在发展中有一点缺点,自然会有人看到而指出、而纠正。同时,也只
须文学在社会中发生了一些作用或影响,也自然会有人肯定它的成绩的作用。所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研笔记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研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bef3843336c1eb91a375d9b.png)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案第一讲本讲重点:1、中国文学批评发展的历史分期2、礼乐文明与文学观念3、“文学”、“文章”及两者之关系一、前言中国文学批评史也就是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史。
当下,西化之风日炽,对于传统理论则有忘本之虞。
在此情形下,我们很容易一味附和某些专家的“失语说”(曹顺庆等)。
这显然是一个话语陷阱,它利用民族主义的情绪,完成了对学术资源的有效征用。
在我看来,“忘本”主要表现为不能有效完成传统文论的现代转换,而不能简单归咎于少建了几所国学院。
传统理论的活力最终体现在阐释现实问题的能力上,而不是一个纯粹用于摆设的古董。
面对层出不穷的文学与文化现象,传统文论如何有效融入理论话语之中,并发挥其理论活力,显然是其完成现代转换的必由之路。
李泽厚、汪晖等学者是成功地完成这种转换的典型。
正如我们教材的扉页上所说的,“博晓古今,可立一家之说;学贯中西,或成经国之才”。
真正的学者大多学贯中西,但如何“学贯中西”则值得我们深思。
有一点毋庸置疑:要有效征用古代文论资源,必须先熟悉它,完全了解它。
这就需要我们沉入其中,下一番苦功夫。
在进入正式内容之前,我们需要先谈谈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历史分期问题。
郭绍虞先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商务印书馆1934)的自序和总论中,对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分期提出如下看法:“自周秦以迄南北朝,为文学观念演进期。
自隋唐以迄北宋,为文学观念复古期。
南宋金元以后直至现代,庶几为文学批评之完成期。
”显然,郭先生将文学批评史划分为演进、复古、完成三个时期。
他认为:“文学观念之演进与复古二时期,恰恰成为文学批评分途发展的现象。
前一时期的批评风气偏于文,而后一时期则偏于质。
前一时期重在形式,而后一时期则重在内容。
所以这正是文学批评之分途发展期。
至于以后,进而为文学批评之完成期,则一方面完成一种极端偏向的理论,一方面又能善于调剂融合种种不同的理论而汇于一以集其大成。
由质言,较以前为精确,为完备;由量言,亦较以前为丰富为普遍。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重点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重点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26fb8501376baf1ffc4fad74.png)
中国文学批评史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掌握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了解掌握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发展史;了解掌握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基本特点和表现形态。
教学重点:百年来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建设与历史发展教学难点: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基本特点教学学时:2学时一、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一)研究对象:以中国历代(先秦迄近代)文学批评家的理论著作或篇章为依据,研究、探讨、总结文学创作与文学鉴赏的基本规律。
(二)学科性质以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中文艺学的三大分支、五小分支为指导,结合学科发展实际,辨析“中国文学批评史”与“中国古代文论”(中国文论)课程命名的优劣。
所谓“中国文学批评史”,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理论和思想的历史。
1、历史悠久。
2、内容丰富。
3、富有特色。
二、百年来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建设与历史发展(一)作为学科意义上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产生的原因1、“五四”时,文学史的编纂浪潮影响、刺激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诞生。
郭绍虞在《建立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一文中回忆自己写作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缘起时说:“五四时期,我就开始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了,我当时的想法是要写一部中国文学史。
后来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发现有许多文艺理论的材料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我也就把注意力集中到这个方面而写起中国文学批评史来了。
”(《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下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郭绍虞的经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当时撰写中国文学批评史的陈中凡、罗根泽、方孝岳、朱东润等都是当时声望颇著的文学史家,所以文学史编撰对文学批评史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2、中外学术交流对于中国文学批评学术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日本汉学家铃木虎雄曾于1916年来华留学两年,这一时期,中国国内对批评史的个案研究已经起步许多报刊都刊登有关批评史的研究文章,铃木自然受到一些濡染和启发。
1925年铃木出版《支那诗论史》(实为三篇长文:《周汉诸家的诗说》、《魏晋南北朝的文学论》、《格调、神韵、性灵三诗说》),由日本京都弘文堂刊行,并很快由北新书局易名为《中国文艺批评史》出版了汉译本,比国内陈中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还要早出两年。
文学批评史笔记
![文学批评史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57814c08762caaedc33d432.png)
中国文学批评史学术上提出“文学批评”这一概念,分为现当代和古代。
中国古代理论和批评在狭义上是评论、赏析。
“中国文论”、“古代文论”基本上等同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
专题一: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总体特征(与西方相比)一、与西方文论相比,中国文论起始早,内容丰富。
1、西方文论大致情况(1)、西方文论在18世纪以前,其经典著作寥寥无几,不发达,除了古希腊时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古罗马时期贺拉斯的《诗艺》。
“诗学”这个概念不仅仅是研究诗歌的,而是相当于文艺学、艺术学。
十八世纪以后,西方文论如雨后春笋,十分繁荣。
尤其是二十世纪,这一个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
例如:康德、黑格尔;康德提出“三大批判”,他的《判断力批判》是相当重要的美学著作。
(2)、西方二十世纪文论的大致发展脉络:俄国(以作品为中心的文批)俄国的“形式学派”二十世纪初出现。
所谓“形式学派”,注重文艺形式、语言形式,主要是研究诗歌。
它重新追问“什么是文学”,追寻文学的本质,追问什么是文学的性质,确立文学的本质性特征,也就追问了“什么是文学性”。
它从语言本身来看,文学的语言与一般的语言不同,从中确定了文学性。
例:“腿不仅可以用来走路,也可以用来跳舞的。
”说明文学性语言不是指向功利性的目的,日常语言则带有实用性、目的性,文学语言是指向审美的本身。
文学作品有实用功能,但不是它的本质性目的。
这一学派突破了以前的观点。
俄国的“形式学派”对后来西方文论产生重要影响,英国的“新批评派”(以作品为中心的文批)、法国的“结构主义”都受俄派的影响。
英、法英、法则不局限于诗歌,而是拓展到叙事性文学中,如小说、戏剧。
(相比较,中国的先锋派和新写实派在对一题材、内容展现时,则采用不同于以往的叙事方式。
例如:莫言小说)(3)、六十年代以后的西方文论六十年代以后,西方产生了接受美学也叫读者学。
产生了后现代主义文论。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作为后现代主义的一个标志。
后现代主义提倡的解构,不同于以往的建构和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1、确立文学批评的标准。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应当尽量委婉曲折,既雅且正、合乎儒家政治伦理要求,纯正没有邪念。
)2、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修身当先学诗,学礼可以立身,人性完善依靠音乐的陶冶。
看到了诗礼乐教化的作用。
)3、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兴观群怨说”(兴,“感发志意”,诗歌的艺术形象激发人精神兴奋,获得美的享受,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有启发感染的作用;观,“观风俗之盛衰”,侧重指诗歌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群,“群居相切磋”,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加强团结;怨,“怨刺上政”,指诗歌反映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判。
)4、文学艺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a、文学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看到了诗礼乐队培育人道德修养的作用,把它们作为道德修养的辅助手段,而对它们作为艺术的审美特征与审美作用则有所忽略。
)b、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文质彬彬”(文华与质朴相得益彰。
文质并重);“绘事后素”(先有对仁的理解,再谈礼乐。
质先于文);“尽美矣,又尽善也”(美先于善)c、内容上强调中和之美。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用仁义道德的要求约束人的情感表达,哀乐之情都不能过分);“思无邪”;“温柔敦厚”。
d、形式上讲究“辞达”。
(文辞能清晰、完全的表达意思,看不出技巧痕迹,是很难达到的境界)5、孔子文学批评的特点:零散;文辞质朴;以仁义道德为基础,以尽善尽美为标准,以中和之美为审美趣味,强调教化功能。
《孟子》1、以意逆志。
(语出《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意:读者之意;作者之意。
志:诗传达的深层情感。
逆:迎也;钩集考证;推求。
要求解释者不要拘泥于表面文字而损害了对词句内容的理解,也不要拘泥于词句而损害对作者本意的理解,要用自己对作品通篇大意的体会去推测作诗者的本意,这才能正确地理解诗。
是极富探究性的、从个人角度阐释作品的活动,能动性大。
)2、知人论世。
(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以意逆志的补充,世:世之治乱的政事。
对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的时代有一定的了解,结合这些方面来对作品进行考察,才能把内容情感。
作者和作品要二者一体,视界融合,消解作品、作者和读者的距离。
)当时“赋诗言之”普遍,但常断章取义,造成对诗歌原意的破坏,孟子思考并提出解决的批评方法,即“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
3、知言养气。
(知言:善于通过言辞来分析说话者的心理与本质。
养气:培养自我的道德修养。
浩然之气:儒家仁义道德的信仰去培养自身,提高修养。
气与言的关系:①从评论角度,指读者之气与作品之言,读者提高自身修养,可以增强对作品的理解;②从创作角度,指创作者之气与创作的作品语言,要写出好文章和美而正的言辞,就要在自身道德修养上下功夫,养成浩然之气才可写出浩然之文章。
)4、特点:以性善论为基础,为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体系建立奠定基础;与《论语》不同,重视文学批评方法的提出,影响深远;比《论语》更具逻辑论证性,更深入、全面,针对某一问题会举例分析、方法总结。
“发愤著书”说。
(司马迁从个人阅读体验出发,提出的对创作动机的解释。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从屈原的创作动机“怨愤”从而谈到文人们的发愤著书“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戹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髌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作也”。
体现了司马迁以手中之笔为武器,同黑暗现实斗争的不屈精神,指示生活在黑暗社会的进步文人,当政治上遭到困厄,壮志难酬时,通过著书立说来抒发心中的愤懑,这对封建时代许多遭到迫害打击的志士仁人无疑是巨大的激励和鼓舞。
并不把文学看做美刺讽喻的工具,而是个人情感志向的抒发。
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如韩愈“不平则鸣”,欧阳修“穷而后工”等。
)文学的自觉(魏晋南北朝文学进入自觉时代,对文学自我本质体性的认识)1、文学批评把文学从广义的文章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门类。
2、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并且这种区分体现在对各种体裁的体制、风格有了明确的辨析、描述。
(对文学的认识很清晰,是文学自觉的重要标志,对文学艺术形式的认识越来越深入细致。
)3、对文学审美特性有自觉的追求。
(1)语言形式美:沈约四声八律对对偶、典故、平仄等表现技巧的研究与讲究,辞藻华丽(2)情感审美表现为“诗缘情”,爱好强烈的情感表现。
(曹植“雅好慷慨”)(3)以情感动人为美,尤其喜欢欣赏悲剧性情感(悲剧之美),是其时代特征。
(4)欣赏自然真切的景物描写。
魏晋南北朝文论特点:1、侧重诗缘情2、文学批评与创作的关系更密切3、文学是独立于学术之外的独立门类4、文学批评家、文学理论开始兴盛5、侧重于创作论、作家风格、文体论、文学发展的评论。
曹丕《典论·论文》(中国文学批评是撒谎能够最早的单篇论文,讨论各种文体的法则,提出要求,总结规律。
)1、文学的价值与作用——“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提高了文学的地位,把文章与人之生死、荣乐相提并论,看到文章的价值。
2、作家的气质、个性与风格的关系——“文以气为主”,认为气质的不同、个性的不同与文体风格的不同是有一定联系的,要有创作个性,强调作家先天的禀赋(过于强调,忽略后来的经历以及社会对作家的影响)3、文体论——四科八类(“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4、文学批评论:把品评人物与评论文学联系起来,提出“文人相轻”的观点,对一些批评现象(“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暗于自见,谓己为贤”“审己以度人”)进行归纳论述,并对之进行批评。
陆机《文赋》(巧而乱碎,逻辑结构并不严密,较为散乱)1、文体十分法(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诔铭箴颂论奏说),对文体特征加矣界定和说明。
2、创作构思的系统探索,对创作构思的准备、构思、表达过程作了细致的分析,有系统论述。
(准备:心静—心物对应,情致随景致变化而变化—知识的积累;构思:想象—精神自由、内敛,不受时空束缚,身体安静,神思遨游—物象由混沌到清晰—积累各家之言,但要有创新;表达:意辞相适、定去留、立警策、戒雷同、济庸音)3、艺术标准:应(文章旋律协调,有丰富多样性的美);和(整体和谐的美);悲(文章要有充沛的情感,以悲为美);雅(高雅、以雅正为美);艳(华丽的形式,包括文辞、格律、声调等艺术美)。
4、创作过程的弊病:创作过短,缺少整体美,情感不丰,格调不高,缺乏艺术形式。
5、灵感:描述灵感来时的特点,“应感之会”,文章之通塞决定于灵感之有无,灵感之获非人力所能左右,而应顺乎自然。
(没有描述灵感为何而来,论理性较弱)6、《文赋》的意义:对当时形式主义的文风起推波助澜的作用,“六朝重绮靡之弊”,只重发乎情,忽视止乎礼;论创作以道家为主,论功用以儒家为主的儒道结合之文艺思想特征;对情感的强调自“诗言志”以来揭开新的一章,将情与志分开而言。
刘勰《文心雕龙》(体大虑周,第一部体系完备、逻辑严密的文学批评著作)1、文之枢纽:文学本原论,“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原道》),师乎圣(《征圣》),体乎经(《宗经》),酌乎伟(《正伟》),变乎骚(《辩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
”“道”指自然之道,即自然本身,天地万物本来就存在的,无神秘化色彩,是自然规律。
“文”是指自然经纬错综变化的状况、现象,如人的生存状态。
【道—心—言—文明(人文)从文学创作如何而来的角度可理解为自然规律—情志—语言文字—文学作品,而从审美角度则可理解为自然美—美感—表现形式—艺术美。
】2、论文叙笔:文体论,除上述5篇,上篇中20篇都为文体论,将文体分为约20种,《明诗》放在第一篇,将诗看得较重要,认为诗是“有韵之文”,另有《诠赋》等。
3、割情析采:创作论,由《神思》到《物色》,对文体、风格、语言等进行论述,最有价值。
4、时序与知音:文学发展与鉴赏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认为文风会受世风的影响,社会现象的种种变化会带来文学风貌的变化,文学发展随时代兴废而变,文学兴衰随时代更迭而变化,与时代的治与乱有关。
同时认为“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即真正的知音是有丰富创作经验或鉴赏经验之人,才能减少偏见。
《神思篇》为创作论首篇,论述艺术、维中的想象问题。
1、”是指创作时的精神状态,“思”是指作家的想象构思,“神思”是指人的精神与身体可以分开,一种虚静的精神状态。
2、“神与物游”是指构思达到精妙,神要与物相融,自然交融,主客体情感交流,是艺术想象的基本特征。
“游”是指神受到物的变化而变化,但神与物是互动的,双向的,物也受到神的影响,“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文中对构思的描述十分细致,包括辞令与情志的表达,做志气与辞令(并非为作品中的语言文字,而是与想象画面相符合的语言,用语言文字去“绘画”)。
3、“神与物游”的开展的条件:虚静的精神状态,知识经验的积累。
4、创作过程中带有规律性的现象:言不尽意(思、意、言三者即构思中形成的意象、作家的主观意图、语言文字的表达三者之间有差距),构思的迟与速,博见与贯一(主旨统一,有中心思想)对创作有利。
对创作构思的重要性、创作主体的迟与速、文学创作手法等有所论述。
钟嵘《诗品》(第一部论诗专著,被称为“百代诗话之祖”)分上中下三卷,品评了汉魏至齐梁122位诗人的五言诗,以时代来排列,不以优劣来排,都有评语,言简意赅。
三卷皆有序言,后人将之并在一起,称为《诗品序》,自述作书缘由,全面阐述作者的文学观念,五言诗的特点,肯定其地位、发展过程,对诗歌本质进行探讨,有诗话的批评特征,与《文心雕龙》都体现了文学批评自觉时代的文学成就。
一、定品第的批评方法。
分三品论诗人,对每一位作家、作品进行分析,把最具个性色彩的地方进行评价,对其优劣之处进行品评,把每位作家的个性摆在首位,与曹丕把作家个性风格联系起来有相通之处。
《诗品》主要评价作家作品中独特的韵味,个人才情、风味、技巧为其着重品味,而不过于注重于其思想内容,这是时代风气。
二、论诗的本质。
1、“物感”:气之动物,物之感人诗的产生:气—物—人心—诗,把诗看作是人心对于气、物的互为感应的产物,赋予诗更广更深的哲学意义,与自然万物联系在一起,在刘勰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说明自然景物的变化与人的情感的联动关系(连动的、互动的)强调诗歌具有微妙的感染作用,通过情感力量来感天地、动鬼神。
2、“怨悱”:认为诗歌的作用是表达情感,包括社会各个侧面的怨悱之情(聚会的欢乐、愉悦与悲伤,带有缺憾性、缺失性的悲感),“以悲为美”的审美倾向是当时时代的审美倾向,悲伤的感情易感染人,打动人,即“审悲快感”(艺术技巧上的愉悦与内容的悲伤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