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宁波市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对策研究——基于互联网金融的视角

合集下载

关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几点思考

关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几点思考

为阻碍农 民及 时 获取 市场 信 息 的最大 瓶颈 。
3 村 金融 市场 不够 发 达 . 农
我 国 目 的证 券 市场 主要 集 中在 大 中城 市 , 城镇 前 小 和农 村 的证券 市场 很 小 甚 至没 有 。在 农 村 , 民能够 见 农 到 的金 融 机 构 只 有 邮政 储 蓄银 行 、农 村 信 用合 作 社 等 等 , 本 上看不 到 证 券公 司 或 资产 管 理公 司 的分 支机 构 基 或 营业厅 。这 种现 状不 利 于农 民进行 投 资理财 。 4 民缺 少 投资 理财 的相 关 知识 . 农
2 2 这说 明农 村居 民纯 收入 中 , 产性 收入 的绝 对数 . %。 7 财 值 和 比例 还有 很大 的增 长空 间 。 随着 股市 等 金 融市 场 的 繁荣 , 姓投 资 理 财热 情 高 百 涨 , 20 到 07年 1 月 初 , 深 两 市 投 资者 开 户 数超 过 1 O 沪 . 2 亿户 , 基金 投 资账 户 数超 过 90 万 个 , 投 资 者绝 大 多 00 但 数都 是城 镇居 民 。要 增 加 农 民的财 产性 收入 , 还有 许 多 工作要 做 。
息 化 的基础设 施 落后 。 村 电话 和 电视 目 都没 有完全 农 前 普及, 网络 普及 率更 低 。有 的地 方 虽然 已经上 网 , 是 网 但
络使用费与农 民的收入不成 比例。据(0 7 < 0 年中国农村 2
互 联 网 调查 报 告 》 示 , 止 到 20 年 6月 , 7 7 显 截 07 在 . 亿 3 农村居民中, 农村 网 民规模 为 34 万 人 , 71 互联 网普 及 率 仅 为 51 而 同期 我 国城 镇 网 民规 模 达到 1 5 . %; . 亿人 , 2 互 联 网普 及 率 已达到 2 . 城 乡 “ 字鸿 沟 ” 1 %, 6 数 明显 。同时 ,

农村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

农村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

农村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初期引言:近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收入水平得到提升,而农村金融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农村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机制,为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体系提供借鉴。

提出问题:农村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机制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农村金融体系如何发挥对农民收入增长的积极作用?系列论述:1. 农村金融促进农业增产农村金融通过提供和支持农业生产的贷款,使农民能够购买更多的农业生产资料和技术装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产品产量,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2. 农村金融扶持农业转型升级农村金融不仅仅提供资金支持,还在农业技术培训、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它引导农民走向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提升农民收入。

3. 农村金融推动农村工商业发展农村金融不仅满足农业金融需求,也支持农村工商业的融资发展。

农民可以通过借贷来创办企业、发展农村产业,增加就业和收入来源,促进农村经济动能转换。

4. 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旅游业随着农村旅游的兴起,农村金融扮演着支持角色。

他们可以提供资金支持、保险机制等,帮助农民发展乡村旅游项目,进一步增加农民的收入。

5. 农村金融助力农民个体户增收农村金融提供了小额贷款、信用贷款等服务,帮助农民个体户发展农村工商业,开展农产品加工、物流等业务,开拓收入渠道,提高农民个体户的收入。

6. 农村金融服务农业保险农村金融通过农业保险项目,为农民提供风险保障,减轻因自然灾害或疾病等因素造成的损失。

这种风险分担可以让农民更大胆地投资和经营,增加了他们的收入来源。

7. 农村金融促进农民理财农村金融可以向农民提供各种投资理财产品,如农村银行定期存款、农村信用社基金等。

这种理财方式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的投资收益,还提供了风险分散的机会,进一步增加农民的收入。

8. 农村金融服务农民养老保障农村金融机构也可以为农民提供养老保障服务,例如设立养老金储蓄账户。

2014年大创计划结题答辩项目名单

2014年大创计划结题答辩项目名单

刘才华 于恒 宋海龙 陈瑞杰 张博伟 李千千 刘天锋 冯耀辉 朱艾佳 孙北昴 张晓 许天 任蕾蓉 刘腾飞 张楚瑶 胡丹丹 高溪泽 陶平松 王延鹏 崔琳 兰超 赵宪 王冲 崔凯旋 孙健 冯莹 谭哲 王一帆 刘丰喜 金旭 李学玲 吴子需 赵新 周涛 胡旭 王晓铎 夏贝贝 王业明 苏亚军 高小超 郜永瑞 李娜
沈阳化工大学201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结题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工业与艺术设计系 工业与艺术设计系 工业与艺术设计系 工业与艺术设计系 化学工程学院 化学工程学院 化学工程学院 化学工程学院 化学工程学院 化学工程学院 化学工程学院 化学工程学院 化学工程学院 化学工程学院 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环境与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工程学院 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王姣、韩雪峰 金志浩 金丹、林伟 王欢、金志浩 王翠华 王莹 梁 峰 陈晓东 刘满福、皮玥 徐庆官 贾冰 曹迪 李万发 李贺 季丹丹 王运滨、韩晓静 韩世迁 肖于波,宋广庆 孙鹏、唐凯 信红波、马坤 刘岩松、王福英 康洪君 刘春艳(小)、石满 祥 崔晗 殷淑秋、高伟华 葛树强 杨海霞、孙霞 邢杰、王贵成 李金凤、史凯丰 徐承韬、蔡胜年 郭仁春、汪滢 蔡庆春 曹顺 张占胜 王贵成、巩常军 刘欢、崔晗 符秀辉 封禄田 姜新东 关瑾 王传胜 石中亮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互联网金融概论》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3998)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互联网金融概论》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3998)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互联网金融概论》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3998)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互联网金融概论》2021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3998)盗传必究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长尾理论”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是()。

A.规模不经济B.范围不经济C.范围经济D.规模经济2.以下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金融中介在筛选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技术创新项目时具有信息成本优势B.中国监管当局对互联网金融创新和发展的相对宽容态度促进了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C.中国金融体系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为互联网金融提供了土壤D.由于中国传统金融体系建设的相对落后,中国互联网金融也同样处在世界相对落后水平3.关于比特币的论述,以下不正确的是()。

A.比特币与实体货币存在兑换关系B.比特币与金属货币一样,没有发行机构,且发行量有限C.比特币是持有者的资产,同时也是比特币发明者的负债D.比特币具有去中心化、超主权的金融特征4.决定第三方支付机构发展高度的是()。

A.支付系统的安全与效率B.用户基础C.覆盖的支付场景D.提供的支付服务5.民间信用产生的背景不包括()。

A.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B.个体以及小微企业缺乏抵押品或者信用记录C.银行等正规融资机构领域出现的“二八定律”现象D.银行存款、理财产品、股市等难以满足部分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和风险偏好6.网络股权众筹投资的原则不包括()。

A.合理配置资产B.集中投资C.风险估测D.充分调研7.互联网金融对金融稳定的积极影响不包括()。

A.激励金融机构提升服务质量和降低服务成本B.降低信息的获取成本C.减少金融资源错配现象D.刺激银行从事更高风险的投资活动8.分业监管的缺点不包括()。

A.易导致官僚主义B.易引起“监管套利”C.易出现重复监管与监管真空D.监管成本较高,规模不经济9.在金融风险评估方法中,压力测试用于衡量()。

A.流动性风险B.信用风险C.市场风险D.操作风险10.关于财富管理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增加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建议

增加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建议

增加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建议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十二五”规划建议完善了这一提法,提出“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这一新提法用“居民”替换了“更多群众”,就是要让全体公民都能拥有财产性收入,要让财产性收入在城乡普遍化,其实质是让全体老百姓都能来分享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的成果;充分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造福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科学发展理念,是党和国家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一、财产性收入是导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主要因素导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主要因素不可能是劳动收入,而只能是财产收入;据有关资料,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最高省与最低省的收入差距以及收入最高行业与最低行业的收入差距大约都在3倍左右或更多一些;但是,由于所有制结构和财产关系的日益多元化,最富裕阶层和最贫穷阶层在财产占有上以及由此产生的收入上的差距,却很可能是以百倍甚至万倍来计的;劳动收入的差距与财产收入的差距相比,只是小巫见大巫;由于财产性收入是以居民富余的财产为投资基础的,“钱生钱”、“物生钱”效应是财产性收入的内在增长机制,用于财产性投资的资产数量越大,所获得的利润就越多;因此,从财产性收入的人群分布来看,它更多集中在高收入群体;据国家统计局城市司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收入最高的10%家庭财产总额占城镇居民全部财产比重已经接近50%,收入最低的10%家庭财产总额所占比重约为1%;由于高收入阶层手中拥有大量“余钱”,他们已成为投资理财的主要群体,自然也是财产性收入的主要流入地;这无疑会导致财产性收入增长越快,贫富差距也将越严重;二、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重点是农民从一组数据中可以看出,1990年至2009年,在全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中,财产性收入增长了21.7倍,呈现出了高速增长态势;而农村居民的人均财产性收入与城镇居民的人均财产性收入相比,在绝对数上有很大差距;如,1997年,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23.61元,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则为124.39元;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100.5元,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则增至244.01元;2009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仅为167元,而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增至500多元;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主要来源于土地、房屋和资金等三方面;来自土地的财产性收入主要是通过土地征用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获得的收入;来自住房的财产性收入主要是通过房屋出租、出售和拆迁补偿等方式获得的收入;来自资金的财产性收入主要是通过储蓄、民间借贷和投资股票、债券、证券等渠道获得的收入;一是从土地收益来看,土地作为农民最重要和最主要的财产,由于产权主体不清晰,产权内容不明确,导致土地市场化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在土地征用过程中,相比土地增值总额,农民得到微不足道的收入和补偿;有资料显示,土地用途转变增值的权益的分配中,地方政府大约得60%-70%,村集体组织得到25%-30%,失地农民只得到5%-10%,甚至更少;由于土地流转程序缺乏制度规范,土地流转规模不大,农民自发流转收益难以保障;土地撂荒现象严重;二是从住房收益来看,农村现行的宅基地制度使农民房产难以形成财产性收入;土地管理法限制了农村住宅商品性;城市的房地产居民都有清楚的房产证,可以转让,可以抵押,有完全的产权功能,但是,庞大的农民家庭拥有的房产资源就是一种死的资产;当前有一种怪现象就是,城里有钱人有几套房子闲置,外出打工的农民农村的房子也常年闲置,这两种闲置都是资源的浪费,但有着重要的差别;城里有钱人的房产虽然不住,他的资产价值却在增长;农民的房产不住就白白闲在那里,让老鼠打洞;因为农民宅基地是按人口分的,不要白不要,多年的倾向就是过多的占用;农户新建住宅不拆旧宅,住新占旧大量存在,一户多宅的问题十分突出,据在陕西礼泉县农村调查,村庄规模在200户左右的村子,闲散的空宅院和按规定应该收回的宅基地都在50户以上,每户宅基地按0.4亩计算,可以腾省出20亩地;由于一些农民长期在城市打工,其宅基地和房屋长期闲置,形成了不少空心村和空房户,实际是地产和房产的浪费;在农村住房出租方面,目前仅限于城郊农民;三是从资金收益来看,金融性财产性收入是以金融票据、证券契约等形式将财产资本化的所得,但在农村目前缺乏合适的金融市场与金融工具以将未来收入做票据化、证券化变现的情况下,农民很难获得这部分收入增长;一是农民储蓄存款不多;农民存款所占比例不到30%,二是农民资产规模小、专业知识不够、承受风险能力差;考虑到银行利率逐年下降,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缓慢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农民想要获得丰厚的投资回报收入,在现阶段是困难的;股票、证券、债券等投资,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周边农村,多数农村基本上还属于未开垦的处女地;三、提高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建议1、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稳定农民对承包地拥有长期物权的前提下,促进土地流转和变现,使农民获得稳定的收入;清晰界定农户宅基地产权属性,推进宅基地流转、置换方式创新,让农户分享土地升值的收益;2、深化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系,加快建立集体资产产权界定和登记制度、流转和评估管理制度,使集体资产增值收益成为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来源;3、实行差别式税收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我国广大农村居民的财产收入比较单一,主要是银行利息,对这种有可能使农村居民获得数量有限的财产性收入的途径,建议政府考虑免收税费;而对那些更有可能为富人获得数量庞大的财产性收入的渠道,政府则宜于根据暴利程度的不同采取累进税率,比如限制炒房收入;4、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在农村设立各类新型金融组织;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支持有条件的农民合作组织开展信用合作,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积极鼓励金融机构进行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创新,根据农民资金额小、金融知识有限、风险承受能力不强等特点,开发出符合农民理财需要的金融理财产品,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安全的投资渠道;5、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以及教育、医疗、建房等费用的不断攀升,农民只能通过预防性储蓄和手持现金来规避风险,以提高自我保障的安全感,导致金融资产过度集中在储蓄形式上;通过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和增加公共财政支出范围等措施,建立新型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程度,一方面使得低收入阶层能够积累财产,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低收入阶层参与资本市场获取财产性收入提高风险承受能力,从而使农民能够获取更多的财产性收入;6、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增加贫困人口财产性收入的首要任务在于增加这一群体的财产;无财产就无所谓的财产性收入;就目前1500元标准计算,全国贫困人口总数将达9000多万甚至上亿;加大这一群体的扶贫力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建议国家将居住在土空洞、危漏房、独居户实行大搬迁,提高补助标准,彻底改变他们的居住条件;。

普惠金融与城乡收入差距

普惠金融与城乡收入差距

现代经济信息338普惠金融与城乡收入差距涂瑞楠 张 超 宁波大红鹰学院金融贸易学院摘要:利用2005-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普惠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结论表明: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负向作用,我国目前普惠金融发展是有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

最后基于惠普金融发展的角度,针对如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普惠金融;城乡收入差距;实证分析中图分类号:F832.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04-0338-01一、引言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工作报告中强调今年工作内容的重中之重就是“大力发展普惠金融”。

我国“十三五”规划将普惠金融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方面的作用纳入重要研究议题,可见研究普惠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变量选取与计量模型的构建(一)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本文研究所涉及的相关数据来自2006-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

1.被解释变量。

城乡收入差距(GAP),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比值来表征。

2.解释变量。

普惠金融指数(FII),参照联合国人类发展署关于人类发展指数的测算方法。

3.控制变量。

经济发展水平(PGDP),以人均GDP 作为代理变量;城市化水平(PURB),以城镇人口与总人口的比值作为代理变量;政府支出(GOV),以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与GDP 的比值作为代理变量;高等教育水平(EDU),以普通高校师生比为代理变量。

(二)模型构建考虑到本文研究目标,文章选取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建模,且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干扰,将所有变量作对数化处理,如下:(1)其中,表示地区在t 期的城乡收入差距水平,表示待估系数向量,X it 表示影响城乡收入差距水平的因素;表示不可观测的地区固定效应;表示独立同分布的随机误差项。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本文使用Stata12软件对面板数据分别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1。

案例报告 浙江农村居民收入问题研究报告

案例报告 浙江农村居民收入问题研究报告

浙江农村居民收入问题研究报告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课题研究报告浙江农村居民收入问题研究课题负责单位:浙江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课题负责人:洪玉张兴华课题组成员:张祖民张申龙李吾增葛小娥内容提要:浙江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已连续16年位居全国各省区首位;本文从分析和研究浙江农村居民收入发展轨迹、现状、收入构成着手,探寻浙江农村居民在较高的收入基础上继续保持高于全国平均增速的原因,并进一步探讨浙江农村居民收入的发展潜力,提出在高基数上如何持续稳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浙江农村居民收入问题研究改革开放20年来,浙江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980年的元增加到2000年的元,绝对额增加了近20倍;特别是最近4年来,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增幅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而浙江农村居民收入仍保持较快增长;同时应该看到,浙江农村居民收入在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也存在着收入差距较大、部分农户收入不稳定甚至年度间时有减收等问题;本文从分析和研究浙江农村居民收入发展轨迹、现状、收入构成着手,探寻浙江在收入较高的基础上继续保持高于全国平均增速的原因,并进一步探讨浙江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潜力,提出在高基数上如何持续稳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一、浙江农村居民收入的现状和结构分析一浙江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总体情况1980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2000年达到元,绝对额增加了近20倍;浙江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自1985年以来已连续16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不包括直辖市;回顾20年间浙江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快速增长的“六五”时期;因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在搞好粮食生产和农业多种经营的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土地,涉足非农产业,扩大了农村居民收入来源;“六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达%;2、暂时调整的“七五”时期;由于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农村经济出现了阶段性波动,收入水平增速明显放慢,5年间,人均纯收入由元增加到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平均每年递增只有%;3、稳定增长的“八五”、“九五”时期;“八五”时期前三年,由于全省外部经济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农村经济逐渐走出低谷,尤其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浙江农村经济又进入了新一轮的活跃期,农村居民收入在较高的起,但从1997年以后,收入增三年的平均增长速度为%,比;,收入增长具有共性;后10,收入水平和收入增长速度图1 1990-2000年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图(元)24681012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10年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波动在逐步地减小,1990-1993年最高增速与最低增速差为个百分点,而1994-1997年增长速度差仅为个百分点,说明了浙江农村居民进入了稳步增长期;从收入结构看主要有以下特点:1、劳务收入成为推动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主动力,在收入中的主体地位日益显现;进入90年代,尤其是近3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改革的不断深化,浙江农村居民收入来源于家庭经营的主体地位日益弱化,而来源于劳务收入的主体地位日渐突出,为浙江农村居民增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见表1;表1 浙江农村居民收入构成表单位:元、%从历史数据和上表可以清楚地看出,90年代以前,家庭经营收入在农村居民收入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1990;90年代后,随着对收入增长的推动力减弱,1999年的%表明对总收入增,平均每年下,成为浙江农村%上升到%,平均每年上升年家庭经营收入和劳务收入-60-40-20020406080100120140从上图可以明显地看出,,2000年超过了家庭经营收入比重,对收入增;2,家庭经营二、1990年农村居增长幅度,4;1990199519961997199819992000从上图可以看出,家庭经营二、三产业占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与农业产业收入的走势相反,呈逐年稳步上升的趋势;并且在农业产业收入出现下降的情况下,该项收入仍保持了稳步增长;如1996-2000年农业产业收入从人均元减少到元,而同期的二、三产业收入却从人均元增加到元,抵销了因农业产业减收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影响,为浙江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作出了积极贡献;3、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发展“优高”农业,稳定农业收入;在“九五”以前农业收入稳步增长,对浙江农村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作出了积极贡献,如1990年,该项收入人均为元,占全部收入比重为%,最高的1996年收入为元,比重为%;在“八五”末期和“九五”初期,农业产品开始过剩,价格下跌,出现“卖难”现象,伴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从农业产业中得到的收入呈逐年下降的态势;1996年,农业产业收入人均为元,其后逐年下降,1997-1999年分别为元、元和元,与上年相比,下降幅度分别为%、%和%;从2000年开始,为稳定农业产业收入,减缓其下滑趋势,浙江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积极发展“优高”农业;2000年农村居民从农业产业得到的收入人均为元,比上年同期下降%,减幅明显趋缓;部分地区从效益农业中获得了较多的收益,增加了农民收入,如德清县积极发展“水精灵”青虾养殖,获得了较好的收益,据测算,2000年该县农民从效益农业中增加收入人均近1000元,占当年纯收入20%;三浙江农村居民收入在全国的位置及其特点1、浙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16年居全国省区首位;从2000年全国农村住户调查资料看,浙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居上海、北京之后列全国第三位,已超过第四位广东省将近600元;由于上海、北京是直辖市,城市化水平高,农业人口少,与他们可比性不大,实际上浙江已连续16年居全国省区农民收入首位;2、浙江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是在高基数之上的稳步快速增长;2000年全国多数省市区农民收入增长在2%左右;北京、天津、浙江、山西和新疆收入增长速度在5%以上;我省增速居北京、新疆之后列第三;北京市作为首都、直辖市总体经济发展速度很快,GDP增长达11%和浙江持平,而新疆属于恢复性增长,因为前年该省农民收入是下降的;全国有6个省区农民收入下降,分别是东北三省、陕西、宁夏和广西;东部沿海较发达省区则保持了较快增长,浙江、福建、山东等省农民收入增速靠前;由东北三省、河北、河南、山东、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川等11个粮食主产区省农民纯收入为2150元,增长%,增速比全国低近1个百分点;西部大开发划定的12个省区市农民收入为1615元,是全国平均收入水平的72%,增长%;3、浙江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质量较高;近几年来,浙江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主要由非农产业收入的增长来推动;2000年浙江农民从非农产业获得的收入为元,比全国平均元高出元,非农产业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达到%,全国平均为%,高出个百分点;浙江比上年增长%,比全国平均增长%高出个百分点,从增加的绝对额来看,浙江人均增加元,是全国平均增加元的倍;上述数据表明,浙江收入增长主要是依赖于农村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处于较高的产业层次,质量优于全国;不仅如此,浙江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吸收了大量外来劳动力就业,也有利于其他地区增加收入;二、浙江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中存在的问题浙江农村居民收入总体上的持续稳定增长是通过平均数表现出来的,但实际上平均数掩盖了不少深层次的问题,如收入差距、地区间收入不平衡以及总体增长背后的部分农户减收等问题;为了深入探究这些问题,我们采用了动态发展资料与静态截面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已有的资料进行再加工,进行深入剖析;为此我们利用2000年农村住户调查资料进行重新分组作为截面资料,结合前几年的有关资料进行对比,对收入差距、地区间收入不平衡等问题进行剖析;同时利用2001年上半年浙江农村居民现金收入数据,对总体增长背后的部分农户减收状况和成因进行深入分析;一农村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扩大;1、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80年代中期以前,浙江农村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一直在以下,个人收入差距不明显;进入1985年以后,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1985年基尼系数为,1990年上升到,1995年再次出现加速上升势头,1998年的基尼系数已上升为,1999年高达,成为改革开放20年来个人收入差距最大的一年;2000年我省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有所缓和,基尼系数降至,但仍是第三个高差距年;2、“两极”差距悬殊;从农村居民纯收入五等份分组情况来看:高收入阶层占整个收入的比重上升,低收入阶层则下降,差距悬殊;1980年,最低收入20%农户占全部收入的份额为%,最高收入20%农户的份额为%,两极差距为倍;1990年最低收入20%农户的份额下降至%,而最高收入20%农户所占的份额上升%,两极差距扩大为倍;1997年最低收入20%农户的份额进一步降至%,比1996年又下降了1 个百分点,收入最高的20%农户占全部收入的比重为%,比1996年又上升了个百分点,两极差距进一步扩大到倍;在1999年,最低收入20%农户的人均收入仅为元,而最高收入20%农户的人均收入则高达元,两者差距高达倍,2000年收入最低的20%农户收入所占收入的份额为%,比1999年的%上升个百分点;相应地,收入最高的20%农户收入所占份额为%,比1999年的%下降个百分点;最高收入农户收入份额与最低收入农户收入份额之比也由1999年的:1降至2000年的:1;虽然2000年“两极”差距有所缩小,但这几年的总体情况仍表明农村贫富“两极”差距在继续扩大,高收入农户占农村社会财富的份额在上升,而低收入农户则相对贫困化;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如区位因素、劳动力素质、资产存量等,但上述因素往往是很难一下子改变的,因此,我们认为农村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及农户经营结构调整引起的收入结构调整是导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村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居民必须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一部分人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取得了良好的收益,而另一部分人失去了商机,造成产品价值不能实现;二是家庭经营第一产业收入的下降,对低收入农户的影响程度要远远高于高收入农户;三是农产品价格下跌,使农业经营户收入下降;二地区间农村居民收入不平衡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类型,通常把浙江分成三个经济地带;即浙东北、浙中、浙西南经济地带;前几年在分析浙江经济地带时把浙东北划入以乡镇集体企业为主的经济区域,浙中则是个私企业为主的经济区域,而浙西南则划入主要以农业收入和外出打工收入为主的经济区域;从目前的情况,浙中个私企业发展模式已逐步外扩至浙东北地区,所不同的是浙东北地区毗邻杭州、上海两大都市,农村企业体制逐步呈现多元化,两大都市的经济辐射更为广泛、强烈;浙西南虽然个私企业发展也较快,但从数量和规模上都无法和其他两个区域相比;1995-2000年,浙东北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由3056元增加到4959元,增长%,浙中地区由2915元增加到4144元,增长%,浙西南地区由2197元增加到3033元,增长%;三个地区收入差距由1995年的::1扩大到2000年的::1;地区差距呈不断扩大之势;我们通过分析三个经济地带农村居民各项收入的高低来描述浙江不同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差异见表2;表2 2000年浙江三个经济地带农村居民收入情况单位:元、%1、浙东北劳务收入总体水平大大高于其他两个经济地带;以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为主体部分的浙东北地区2000年劳务收入工资性收入达到元,占纯收入比重达%,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比其他两个经济地带高出将近20个百分点;该地带即是历史上所称江南鱼米之乡,也是新中国乡镇企业最早发展地区;进入“九五”时期,通过企业的改制,科技的进步,该地区仍保持浙江经济发展的龙头地位;浙东北地区仅劳务收入一项收入就已超过了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总额;从该地区劳务收入构成看,从本地企业得到的劳务收入占了%,也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地区;而外出打工收入仅占全部劳务收入的%,在全省三个经济地带中是最低的,这也印证了浙东北地区农村劳动力普遍在本地就业的传统;2、浙中、浙西南劳务收入仍偏低;这两个经济地带2000年劳务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和%,绝对水平也偏低,尤其是浙西南地区,劳务收入只有元,只占全省平均水平的%;一般认为该地区外出打工较为普遍,但数据显示看,这项收入也不高,这可能与该地区农业从业人员比例高,外出劳动力往往打一些粗工或间断性打工有关;据对衢州市柯城区姜家山乡大塘头村调查,该村总人口1103人,2000年外出打工人数接近300人,但一般只是到衢州市内干一些粗重活和零活,而且季节性很强,平均每人全年打工收入仅1000元左右,摊到全村人口上,人均打工收入只有272元;3、浙中地区农村家庭经营非农产业收入比重大;这与该地区家庭个私企业较为发达的表象是相符的;2000年家庭经营非农产业收入人均达元,占纯收入比重为%,接近劳务收入的比重,比全省平均高个百分点;浙中地区劳务收入中的外出打工收入比重也高于其他两地区,这与该地区县与县之间劳动力频繁流动所带来的收益有关;如全国着名小商品市场——义乌小商品城,在义乌小商品城中经商的人中30%以上是邻近的东阳市人;乐清、永嘉、瑞安等个私发达的县市都吸收了大量邻近欠发展县市农村劳动力,因而总体上提高了浙中经济地带农村居民外出打工劳务收入;三部分农户减收问题在近几年农村居民收入总体增长的态势下,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每年均有一定比例的农户收入比上年下降;1999年有%的农户收入比上年下降,2001年上半年有%的家庭现金收入是下降,这些家庭收入下降的平均幅度是%,其中下降30%以上的占%;在收入下降户中,工资性收入下降%,家庭二三产业收入下降%,出售农林牧渔业收入下降%,家庭非经营性收入下降%;农户收入下降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农村居民收入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收入有很大的不稳定性,虽然他们有自己的承包田,但我省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耕地以外的非农产业,在目前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这种单家独户的经营方式,收入来源很不稳定;从农业产业上看,农产品的生产周期较长,尤其是农业结构调整,农户获得农产品出售收益也不一定是每年同一时间;从非经营性看,收入来源主要是入股分红、被征用土地的补偿收入、亲友赠送收入,这些收入更具不确定性;三、浙江农村居民增收前景展望和对策建议一增收前景展望如上所述,浙江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主要依靠劳务收入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非农产业收入的提高;2000年这两项收入已占人均纯收入的%,超过三分之二;这表明浙江农村居民收入非农化程度已经非常高,之所以还称他们为农民,是因为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仍生活在农村;农村居民收入非农化程度高说明他们的收入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农民靠天吃饭的自然经济形式了,而更主要的是与整个宏观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了;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展望浙江农村居民增收的前景,就不能仅仅从农村本身来分析农民增收问题,更应该放到浙江经济发展大环境中来探讨;以下我们根据农村居民收入构成四大部分来展开一些讨论;1、劳务收入;目前一般意义上的劳务收入概念也就是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2000年浙江农村居民来自各种劳务性的收入达到元,占全部纯收入的%,尚不足50%;而全国农村居民收入最高的上海市2000年这项收入已占全部收入的%,绝对额达4310元,该项收入就超过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全部纯收入;因而浙江农村居民增收的着眼点还是主要应该放在劳务收入增长上;只有不断提高劳务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农村居民总收入水平才可能稳步增长;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劳务收入从1995年超千元到2000年超双千元只用了 5年时间见表3;从1996年到2000年劳务收入平均年递增%;以此速度测算,到“十五”期末2005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劳务收入一项将达3200元以上;表3 不同年份浙江劳务收入水平及占纯收入比重2、家庭经营收入;包括家庭经营农林牧渔业收入和家庭经营非农产业收入两部分;首先来看家庭经营农林牧渔业收入;从80年代初开始到“八五”末期和“九五”初,家庭经营农业指农林牧渔产业收入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至1996年达到峰值元,比1985年增长了倍;从1996年开始农业收入逐年下降,其中1998年和1999年分别比上年减少%和%见表4;表4 1985-2000年浙江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单位:元分析农业收入的增加和减少,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农产品价格的涨落,如果说90年代以前农业收入增长主要依靠产量的增加,那么90年代以后农业收入的增加更主要的是依靠农产品价格的提高;1996年农业收入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是因为当年物价指数的奇高,当然也包含农产品价格的大幅提高;而“九五”时期后几年农业收入的下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产品价格的回落;近几年浙江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较大,较为明显的是粮食面积大幅减下来了,经济作物面积却没有同比例增加;2000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为万亩,总产量万吨;分别比1995年减少万亩和万吨;今年浙江以取消粮食定购任务、放开粮食购销市场为主要内容的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更使浙江粮食面积大幅度减少,预计2001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只有万亩,比去年减少万亩;粮食面积的大幅减少,势必影响农业收入;虽然从今年的实际情况看,由于蔬菜面积大幅增加,农民从种植业得到的收入下降不明显,但也没有看到明显的增收效应;其他牧业、渔业生产由于受到外省生猪、家禽的冲击和渔用柴油的涨价等因素的影响,从近期看,很难能够有较明显的增收;根据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的普遍规律,GDP中农业份额必将进一步减少,农村居民收入中农业收入比重也将继续下降,这几年浙江农村居民收入的构成也印证了这一点;至于农业收入的绝对额,可能还会有反复,但已不可能有很大的增长;预计2002年和2003年会有所增长,以后可能仍将减少;在测算农业收入中,要考虑的一个因素是随着我省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农业人口基数将会逐年减少,因而在总收入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农业人口基数的减少,人均农业收入会增加;综合上述因素,我们测算2005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从农业产业所得收入在1100元左右;其次是家庭经营非农产业收入;该项收入和劳务收入一样是我省农村居民增收的主动力;1997-1999年该项收入对农村居民增收的贡献率平均接近50%,这主要得益于这三年浙江家庭个私企业的超常规发展;正如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对浙江诸暨市的调查表明的一样,该市非农企业达到万个,基本上是家庭企业,每个企业从业人员不到5人;这种家庭作坊式的个私小企业在一定发展阶段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卓有成效;但这只是一种初级的发展阶段,这种模式在一定的阶段、特定的地域能够取得成功;浙江2000年家庭经营非农产业收入人均元,占人均纯收入的%,不到四分之一;我们认为这一比例是比较合适的;浙江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特点,浙东北集体企业多,浙中个私企业多,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可能要求全省各地“家家机器响,户户推销忙”;从成本角度考虑,一家一户的非农产业经营模式必然增加成本;今后这种家庭企业必然要通过入股、收购等形式走向联合,以期产生更大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从我们调查的数据看,家庭经营非农产业的增收效应不会无限扩大;极有可能经过一段时期,该项收入贡献率会降低,而在企业工作的劳务收入贡献率继续提高;3、财产性收入;主要指金融资产所有者提供资金或将有形非生产性资产作为回报所得的收入;随着浙江农村居民金融资产的增加,这项收入中的利息、股息将稳步增长,特别是近几年土地征用补偿有可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有较大幅度增长,这一点从2001年数据中就可反映出来;2001年前三季度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土地征用补偿收入达元,比上年同期增长倍;但土地征用补偿这类收入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近几年浙江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国家征用土地大量增加,广大城市郊区和城镇边沿的农村居民从经济上受益较多;这种情况可能会延续5-10年,因此总体上今后几年内浙江农村居民会因此受益;4、转移性收入;包括家庭非常住人口寄带回、亲友赠送、各种救济金、救灾款等;这项收入约占我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左右;由于我省外出从业人员较多,不少人常年在外经商,经济基础比较稳定,因而寄带回的收入也比较稳定和可靠;其他如救济金、救灾款等年际间虽有变化,但对总收入影响不是很大,因而不作具体分析;综合农村居民收入四个方面构成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十五”时期浙江农村居民收入将会延续“九五”以来的增长态势;工资性收入仍将保持10%左右的高速增长;家庭经营收入中农业收入基本保持稳定或微幅增长,非农产业仍将维持3-4年的繁荣局面,之后该项收入份额将下降;财产性收入将会出现较大幅度增长;转移性收入低速增长;预计,2005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将达5500-5600元之间;二对策建议1、想方设法提高低收入农户收入;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2000年最低收入20%农户人均纯收入只有元,只有全省平均的%;这部分农户主要分布在浙西、浙南一些县内,如青田、缙云、文成、泰顺、景宁、永嘉、衢州部分县市,也有部分农户虽所处地区总体经济状况良好,但由于各种因素如疾病、文化程度低、受灾等致贫;对于浙江这样的富省存在这些较为贫困的农户,省委、省政府已经对此高度重视,并从今年开始正式实施“百乡扶贫计划”;从农民增收角度讲,这是真正抓到点子上;只有最低收入层次以及次低收入层次的农民收入上去了,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全省农民总体收入水平;2、关注年度间减收农户;由于农村居民收入的不稳定性,年与年之间同一农户收入差距较大;每年均有一定比例的农户收入比上年减少,这本不足为奇;但如果收入减少农户比例过大,就不得不引起重视;如今年上半年我省有%的农户现金收入下降,平均下降幅度为%;由于总体上农民收入是增加的,说明其他%的农户必然是增收的,这样一增一减,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可能会继续扩大;特别是纯农户的问题更加严重,粮食购销市场化对粮农是一种挑战;由于我省生产的粮食品质不高,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差,没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外来高品质粮食会给我省的地产粮产生一定的冲击,影响粮农的收益,农民虽然已经可以自由选择不种粮食了,但对于种什么能赚钱缺乏把握,相当部分仍会选择种粮食;贫富“两极”差距的过分扩大将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其他一些制约经济增长的矛盾尚未根本解决,如农副产品价格还没有走出周期波动的圈子,效益农业能否持续良性发展给农民增加收入还是个未知数,农业结构调整风险大、成本高,今年效益农业中的优质农副产品很可能成为明年的过剩产品,产生新的“卖难”,给农户造成新的损失;。

关于对提高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思考

关于对提高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思考
距,推动经济增长。
当前我国财产性收入占居民可支 配收入的比重较低,且增长较慢 ,成为制约居民收入增长的重要
因素。
研究提高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 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
义。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探讨提高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意义、现状及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 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实现共同富裕。
研究展望与建议
完善政策环境
政府应加强对居民财产性收入的保障,完善相关 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确保居民的财产权益得到 充分保障。同时,应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减 轻居民的税负,增加居民的实际收入。
提高教育水平
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水平,增强 居民的投资理财能力。可以通过开展金融知识普 及教育、加强专业培训等方式,提高居民的投资 理财意识和技能。
财产性收入与经营性收入在性质和来源上有所不同。经营性收入主要来自商品生 产和流通环节,而财产性收入主要来自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等非生产性领域。
财产性收入的类型
01
02
03
04
利息收入
指居民将资金借贷给其他居民 或机构而获得的利息收入。
租金收入
指居民将房产或其他资产出租 给其他居民或机构而获得的租
金收入。
关于对提高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 的思考
汇报人: 2023-11-26
• 引言 • 财产性收入概述 • 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现状及问题 • 提高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途径与
策略
• 案例分析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01
引言
研究部分,提高财产性收入有助于 促进居民收入增长,缩小收入差
通过深化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 民更加充分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 流转权,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2009年本科生优秀科研成果评选专家评审结果

2009年本科生优秀科研成果评选专家评审结果

C005 科研论文《海峡西岸经济区电子信息制造业进出口波动研究》 叶丽 C008 科研论文《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反倾销会计问题研究》 C013 科研论文《循环经济下汽车回收再制造业发展状况研究》 C022 理论文章《积极推动农村理财市场发展》 D001 科研论文《论我国保险广告的发展》 D002 科研论文《传媒社会责任与构建和谐社会》 D005 科研论文《电视辩论节目的困境及对策》 E004 科研论文《湖北省投资、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 A007 科研论文《PPP融资模式在我国廉租房建设中的应用》 张琦 葛沙沙 张丽帆 袁雨晨 袁满 徐剑飞 谢俊 吴文生
社会调查《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状况剖析-基于对四川省宣汉县的 黄强 调查研究》 胡袁载 李颖 熊适 姚娇娇 曹石川 孙晓蒙 曲秀轶
A044 科研论文《谈重商主义与我国对外贸易政策调整》 B012 科研论文《探视权的主体问题探析》 B013 科研论文《关于网络名誉侵权纠纷主体的探讨》 B015 科研论文《预期违约与解除权的行使》 B016 科研论文《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之浅探》 B017 科研论文《行政合同性质分析》 B018 科研论文《法院调解:定纷止争的温和出口》
年级
成果出版、发表、鉴定情况
评定等级
三等 三等 三等 三等 三等 三等 三等 三等 三等 三等 三等 三等 三等 三等 三等 三等 三等 三等
B019 科研论文《浅析科斯定理与排污交易制度》 B021 科研论文《论行政相对人权利的保障》 B023 科研论文《探讨生育权性质的有关问题》 B025 科研论文《论我国酌定不起诉制度的缺陷与重构》 B026 科研论文《西部大开发与生态保护法律措施研究》 B027 科研论文《骗取出境证件罪的认定和思考》 B028 科研论文《浅议志愿者侵权责任承担》 B031 科研论文《第三人侵害债权构成要件的内涵新解》 B032 科研论文《事实婚姻的法律效力》 B033 科研论文《解读经济法责任》 B034 科研论文《几点关于我国民事纠纷调解机制的构想》 B035 科研论文《论公序良俗原则》 B036 科研论文《失语者的诞生》 B037 科研论文《从产权视角透析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 B038 科研论文《美国涉外破产承认与协助制度探析》 B039 科研论文《浅谈驰名商标之淡化与反淡化》 B040 科研论文《论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 B041 科研论文《试论刑事诉讼中对被害人权利保护》

宁波象山农村电商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宁波象山农村电商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宁波象山农村电商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宁波象山是一个山美水美的宜居之地,也是一个农产品丰富的地方。

在这片土地上,农村电商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热点。

本文将围绕宁波象山农村电商发展现状及对策进行研究,探讨农村电商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对策。

一、农村电商发展现状宁波象山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这里物产丰富,农产品优质。

在这样的条件下,农村电商发展呈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1、发展态势良好。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农村电商逐渐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在宁波象山,农村电商的发展态势良好,吸引了不少农户和企业的加入。

2、产品品种多样。

宁波象山的农产品种类繁多,有水果、蔬菜、茶叶、畜禽产品等。

在农村电商平台上,这些产品品种也得到了很好的展示和销售。

3、销售渠道广阔。

农村电商打破了传统的销售模式,使得农产品可以通过电商平台直接面向全国甚至全球的消费者,销售渠道更加广阔。

4、政府支持力度大。

宁波象山的政府对农村电商发展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如电商扶贫政策、农产品电商补贴等,以促进农村电商的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虽然农村电商在宁波象山的发展态势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1、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部分农产品在销售过程中存在质量问题,这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体验和信任度。

2、农产品包装较为简单。

部分农产品的包装较为简单,不能够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包装和外观的需求。

3、物流配送不便。

象山地处偏远,交通不便,部分农产品的物流配送存在困难。

4、农产品定价不合理。

部分农产品的定价不合理,过高的价格阻碍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5、电商平台建设不足。

部分农村电商平台在技术、设计方面存在不足,难以提供良好的购物体验。

三、发展对策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来推动宁波象山农村电商的发展:1、提高农产品质量。

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监控和管理,建立健全的质量追溯体系,促进农产品质量的持续提升。

发展财富管理 促进居民财产性收入稳定增长

发展财富管理 促进居民财产性收入稳定增长

发展财富管理促进居民财产性收入稳定增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居民家庭财富呈现爆发式增长。

据测算,截至2019年我国居民家庭投资资产达200万亿元,其中储蓄存款超过70万亿元。

我国投资资产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住房资产比重过高,金融资产比重过低。

在居民财产中,主要以不动产、车辆、收藏品为主。

据人民银行调查,截至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住房拥有率达96%,比美国高32.3个百分点;我国居民住房资产占家庭总资产的59.1%,与此相反金融资产占比过低,而在金融资产中,主要以现金、存款为主,占比超过85%,高于美国32.3个百分点,高于北欧国家19至39个百分点。

另据《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负债情况调查》,中国居民非金融资产占总资产比例近68%,高于美国25%,英国48%,德国、意大利和澳大利亚60%左右。

二是间接融资比重过高,直接融资比重过低。

2018年末,企业资金来源存量中,贷款占比48.3%,债券和股票占比27.4%。

截至2019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存量251.31万亿元,其中,银行本外币贷款占比高达70%,企业债券余额23.47万亿元,占社会融资总规模的9.33%,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7.36万亿元,占社会融资总规模的2.93%,企业债券加股票合计占社会融资总额的12.27%。

可见,我国企业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

三是理财业务同质化较严重,为客户实现财富保值增值能力有待提升。

从调查看,银行理财占比10%,证券、基金存量占社融存量比也已接近20%。

一方面,理财公司连接客户,另一方面,理财公司与需要资金的实体经济相连,处于资金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中间环节。

如何把银行、证券及保险公司的经纪业务,转变为提升服务能力、为客户财产实现保值增值能力,仍需业内思考。

据人行成都分行对四川省1600户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情况开展的专项问卷调查显示,分金融资产持有类型看,存款占比最高为43.4%,股票占比为5.6%,银行理财产品和互联网理财产品占比为20.6%,公积金占比为11.9%,同时受P2P平台爆雷和理财、基金信托产品收益率下滑影响,居民家庭对高风险资产的持有意愿减弱。

浅析农村集体经济下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方法

浅析农村集体经济下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方法

浅析农村集体经济下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方法农村集体经济是指村民、社区以集体组织形式进行生产、经营、管理和分配经济利益的经济组织形式。

在农村集体经济中,农民作为集体经济的主体,其收入水平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目前,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农民财产性收入仍需要进一步增加。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农村集体经济下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方法。

一、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完善金融体系农村金融服务是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手段之一。

当前,农村金融体系不够完善,金融服务不够到位,已成为限制农村财产性收入增加的瓶颈。

因此,应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完善金融体系,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具体措施包括:1、促进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发展农村金融市场。

2、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和风险补偿机制,降低农村贷款利率。

3、加强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和管理,防范金融风险。

4、加强对贫困户和创业农民的金融扶持,提高他们的财产性收入。

二、发展农村电商,打造“互联网+农业”当前,互联网营销已经成为农产品销售的新趋势,电商模式也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因此,建立农村电商体系,打造“互联网+农业”,能够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具体措施包括:1、鼓励各地发展农村电商,支持农产品线上销售。

2、为农产品电商提供资金、技术等支持,推广互联网营销模式。

3、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检验和认证,提高买家对农产品的信任度。

4、整合农产品发展资源,推广农产品品牌,打造一批优秀的农产品电商平台,提高农民收入。

三、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强品牌建设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和品牌的建设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途径。

当前,农产品品牌建设和质量提升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创新方式和措施,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增加。

具体措施包括:1、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和质量认证,实施有机认证、绿色食品认证等,提高农产品品质和附加值。

2、发扬地方特色,推广农产品品牌,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溢价。

农村居民收入提高的有效途径有哪些

农村居民收入提高的有效途径有哪些

农村居民收入提高的有效途径有哪些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

在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探索农村居民收入提高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农村地区往往拥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是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

例如,某些地区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可以重点发展优质水果、蔬菜种植;有的地方山林资源丰富,可以发展林下经济,种植中药材、养殖家禽家畜等;还有一些地区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传统手工艺,可以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和手工艺品制作。

为了推动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政府可以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引导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实现规模化经营。

同时,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此外,还应注重品牌建设,通过举办农产品展销会、利用电商平台等方式,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二、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是增加收入的重要保障。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农村劳动力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技能缺乏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就业和增收空间。

因此,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政府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村劳动力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如电工、焊工、厨师、美容美发等。

同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培训结束后,要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信息服务,搭建就业平台,促进他们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

三、推动农村电商发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农村电商成为农村居民增收的新渠道。

通过农村电商平台,农民可以将自己生产的农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收入。

要发展农村电商,首先要加强农村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网络覆盖率和网速。

其次,要培养农村电商人才,包括网店运营、客服、物流配送等方面的人才。

政府可以组织开展电商培训,鼓励大学生村官、返乡创业青年等参与农村电商发展。

农民理财的现状及理财能力提升对策研究1

农民理财的现状及理财能力提升对策研究1

农民理财的现状及改善对策研究——以河南省为例摘要:最近几年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较快,农民渴望财产增值的愿望也逐渐曾强,但他们的理财意识淡薄,理财渠道也比较狭窄,通过调查研究本文认为农村土地产权权能残缺、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落后、金融产品创新进程缓慢、农民金融理财知识缺乏、科学理财意识淡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金融改革进程缓慢、金融改革法律缺位等是造成农村理财困境的主要原因,对此本文研究建议从两个层面改善农民的理财现状、提高农民的理财能力:一、从社会层面,应切实采取措施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改善农村金融理财环境和条件、提高农民金融理财风险防范能力、加强适合农民投资理财产品的开发、转变农民的投资理念、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和相关法律的制定等对策措施;二、从农民层面,农民应积极学习金融理财知识、灵活规划财产提高理财收益、敢于进城理财、切莫最求收益忘记风险、通过科学消费提高生活质量等。

关键词:农民;金融;理财;意识;转变;Research 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ruralfinance-- Taking He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farmers property income rapid growth, farmers desire wealth desire is increasing, but the financial consciousness, financing channel is narrow,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rural land property rights, incomplete rural financial market development lags behind, slow progress of financial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farmers' financial knowledge, scientific management consciousness is weak, the rural social security system is not perfect, the process of financial reform, financial reform law vacancy is a major cause of rural financial predicament, this paper study suggests that we should improve farmers' financial management situation and ability from two aspects: one, from the social level, we should take practical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rural land system, improve rural financial environment and conditions, improve farmers' financial risk prevention capacity, strengthen the development of farmers for investment products ,change farmers’ investment ide as, speed up the measures of rural financial reform and related law; two, from the farmer level, farmers should learn financial knowledge, flexible planning property improvement fiscal revenue, dare to finance, don’t for income forget risk, through scientific consumpt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Keyword: farmers; finance;financial management;consciousness;change;前言农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成员,农民富则国家强,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村稳则社会和谐安稳。

宁波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调查

宁波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调查

宁波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调查村级集体经济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地位、增强基层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物质基础。

为了进一步理清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思路,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最近,我们就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宁波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取得积极进展2000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村级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扶持途径和经营管理模式,村级集体经济有了新的发展。

2005年全市村级集体总收入(不包括依法属于村集体的土地征用补偿和上级补助收入)达20.2亿元,比2000年的12.8亿元增长58%,平均每村可用收入达62.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810元,比2000年增加54%。

近几年,市委、市政府的主要措施是:(1)采取综合措施,夯实集体经济发展基础。

2000年,宁波市专题召开全市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座谈会,出台《关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增加村级收入的若干意见》,指导各地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实现途径和运行管理模式,并落实有关扶持政策措施。

2000―2002年“固本强基”工作中,整治了200多个问题村,扶持落实了5000余个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

近三年又连续下派农村工作指导员,帮助和指导村基层组织围绕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通过全市上下的努力,宁波市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摆脱了“九五”期间的徘徊局面,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6%。

2005年全市村级集体总资产达249亿元,净资产179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138%和120%。

(2)适应新的形势,拓展集体经济发展途径。

面对农村集体企业转制、电管体制改革、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等带来的村级集体减收压力,各地在巩固资源开发、小水电开发和开展社会化服务的同时,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新办法、新途径。

一是做好物业开发租赁文章。

充分发挥农村净资产宅基地的融资作用——以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调查研究为例

充分发挥农村净资产宅基地的融资作用——以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调查研究为例
( ) 活 创 业 之 路 , 宽 融资 渠 道 一 激 拓

开 展 宅 基地 抵 押 试 点 的 必 要 性
农 村 一 直 以来 都 有 抵 押 担 保 缺 失 , 用 体 系 不 完 善 的 问 题 。 往 往 金 信 融 机 构 的 滞 后 , 影 响 制 约 着 经 济 的 发 展 , 农 民 的 基 本 权 益 得 不 到 会 使 保 障。 农 民 的 融 资难 问题 更 加 严 峻 化 。 来 自于 国研 中心 农 村 部 专 家 们 的 结 论 显 示 , 有 少数 企 业 获 得 银 行 授 信 额 度 ,0 的 企 业 认 为 授 信 额 度 规 只 5%
象排摸 , 清晰贷款需求。江北 区政 府一方面将政 策 下 到达接 到村 镇、 街 道村 镇 以全 方 位 的宣 传 ,摸 清 需 求 群 体 , 一 方 面 摸 清 辖 区 内有 创 业 意 另
愿 、 在创业等转贷。 正
宅 基 地 抵 押政 策 的 出现 , 会 成 为 整 个 农 村 土 地 制 度 改 革 的 一 个 突 将 破 口和 契 机 。从 发 展农 村 金 融 的 角 度 看 , 基 地 的 抵 押 对 于 农 民 致 富 和 宅
宅基地抵押的破冰 , 使沉睡的资产得 以唤醒。农民只能 自用 , 不能转
让、 押、 抵 出租 , 现 在 的 融 资 , 速 了土 地 的增 值 收 益 。农 民能 够 依 法 享 到 加 有 处 分 自己财 产 的权 利 , 财 产 权 得 以 实 现 。 政 策 适 应 了 市 场 发 展 的 需 是


叁 7— —一
— —
充 分 发 挥 农 村 净 资 产 宅 基 地 的 融 资作 用
以 浙 江 省 宁 波 市 江 北 区调 查 研 究 为例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的调查与分析——基于衢州、丽水、宁波、绍兴等地的调研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的调查与分析——基于衢州、丽水、宁波、绍兴等地的调研
模式 。
运 用典 型抽 样 和 随 机 抽 样 相 结 合 的方 的基 础 ,也为 其它 区域提 供 了可借 鉴的
法 ,对 浙 江 四地 的 城 乡 居 民 进 行 了 实 地 调 查 , 试 图 了 解 浙 江 省 目前 城 乡 居 民 收
数 正在逐 年攀升 ,最 近几年 更是接 近 0 .
的 额 外 支 出 , 这 些 余 出 的 资 金 投 入 到 农
【 关键 词】

_ j

收 入 差 距 ; 城 乡居 民 ; 贫 富 差 距


引 言
本 次调 查 采用 问卷 与访 谈 的形工 的劳 动成果 ,为 距 非 常 大 , 同 时 也 有 近 1 4的 居 民 认 为 农 村 居 民进 城 工 作 提 供 法 律 保 障 是 农 村 差 距 较 大 。 因 此 , 有 超 过 六 成 的 居 民 认 居 民 收 入 提 高 的 另 一 因 素 。 这 为 城 乡 居 为 当前 城乡居 民收入 差距 过大 ,成 为 了 民 收 入 水 平 差 距 进 一 步 缩 小 提 供 了坚 实 主 流 声 音 。 数 据 如 表 2所 示 : 我 们 知 道 ,近 年 来 , 我 国 的 基 尼 系
示 ,0 年我 国城 乡居 民收入 比为 3 3 : 9 . 3
MOD R U I E S 坝 代 商 业 E NB S N S
倍 数 。 因 此 ,这 也 充 分 暴 露 我 国 日前 择 “ 场 经 济 体 制 ” 和 “ 农 村 财 政 支 体 却 不 得 不 接 收 不 够 完 善 的 社 会 保 障 , 市 对
平 差 距一 直是 公众 关注 的 热点 话题 。
本 文 在 对 衢 州 、 水 、 宁 波 、 兴 的 丽 绍 实 地 调 查 基 础 上 ,通 过 ssI . ps 5 0对 O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机制与影响效用研究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机制与影响效用研究

营销界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机制与影响效用研究文/李青 卫玉成本文从数字普惠金融、农民收入影响要素相关概念入手,从数字普惠金融天然优势方面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发展的积极影响,提出了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区域农民增收的实现路径。

引言政府相关文件针对乡村振兴作出要求,加大政策保障和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

因此,拓宽农民群体的增收渠道、促进农村地区的家庭收入增长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

优质的金融服务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保障,为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创建农民增收渠道,在农村地区开展有效的金融服务业务,推广因地制宜的金融服务产品势在必行。

农村居民为获取金融服务,必须克服生产经营风险高、缺少抵押资产、缺失征信信息、居住分散等天然阻碍,而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的运用打破了这一瓶颈。

数字普惠金融由普惠金融发展而来,是指通过互联网及信息技术手段向社会各阶层提供金融服务(如在线支付、网络贷款、互联网基金等),具有覆盖区域广、服务成本低廉、服务对象数量更多等明显优势,将其合理运用到农村中小微企业、农业经营、加工、销售以及农业生产资料投入等方面,将激发庞大的农村市场经济活力,进而促进农村居民增收。

相关概念一、数字普惠金融数字普惠金融是指所有借助数字手段且具有普惠性质的金融活动。

数字技术是指借助互联网及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大数据分析与处理、云计算等技术促进数字金融信息共享。

普惠的基本含义是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

电商的兴起带动了数字金融的发展,数字金融借助互联网平台拓展金融业务。

数字普惠金融可以使每个人都能获得金融服务机会,为贫困、低收入人口和微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是改善农村金融困境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二、农民收入增长国外相关文献表明,农业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信贷投放、农民就业行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物质资本要素及基础设施均会对农民收入产生影响。

国内学者认为,人力资本、劳动力转移、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进步、农业产业发展、国家财政金融政策等因素都会影响农民收入。

数字赋能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机理与路径研究

数字赋能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机理与路径研究

数字赋能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机理与路径研究目录一、内容简述 (2)二、数字赋能农村共同富裕的背景和意义 (3)三、数字赋能农村共同富裕的机理 (4)3.1 数字技术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5)3.2 数字技术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机理 (7)3.3 数字技术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应用机制 (8)四、数字赋能农村共同富裕的路径研究 (9)4.1 基础设施建设路径 (11)4.2 数字产业发展路径 (11)4.3 农村公共服务数字化路径 (13)4.4 社会治理数字化路径 (14)五、案例分析 (15)5.1 典型案例介绍 (17)5.2 案例分析结果 (19)5.3 经验启示 (19)六、对策与建议 (20)6.1 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21)6.2 培育数字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2)6.3 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 (24)6.4 加强数字化社会治理体系建设 (25)七、结论与展望 (27)7.1 研究结论 (28)7.2 研究展望 (29)一、内容简述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其在推动农村共同富裕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价值。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数字赋能如何促进农村共同富裕,并分析其内在作用机理与实施路径。

文章开篇即指出,数字赋能是借助数字技术,提升农村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的效率和效益,从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

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农村共同富裕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而数字技术的应用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数字赋能对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了数字技术在农村的应用现状,包括电子商务、远程医疗、智能农业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文章从理论上阐述了数字赋能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如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信息共享等方式,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选取了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地区进行案例研究,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共同富裕视域下金融投资行为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机制及政策建议

共同富裕视域下金融投资行为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机制及政策建议

共同富裕视域下金融投资行为对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机制及政
策建议
许默焓;裴璇;陆岷峰
【期刊名称】《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1
【摘要】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是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

文章基于“中国社会综合状况调查”2021年数据,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实证检验金融投资行为对城乡居民家庭收入的影响。

结果表明: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比仍然较低;在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方面,既存在总量问题,也存在结构问题;金融投资行为会显著提高城乡居民家庭的收入且金融投资的收益率存在城乡差异;家庭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家庭金融投资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因此,应进一步增强城乡居民投资理财意识,鼓励金融机构加强金融产品创新,构建新型城乡金融服务体系,推动普惠金融持续发展。

【总页数】15页(P32-45)
【作者】许默焓;裴璇;陆岷峰
【作者单位】辽宁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工业大学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2.39
【相关文献】
1.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影响与机制分析——基于共同富裕背景下再分配视域的实证研究
2.共同富裕视域下社会力量参与城乡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机制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3.共同富裕视域下农地流转政策执行偏差与妇女土地权益保护机制探析
4.共同富裕视域下数字金融对城乡消费差距空间收敛的影响研究
5.城乡融合发展视域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和路径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1 4卷 第 3期 2 0 1 5年 9 月
浙 江 工 商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报
V o 1 . 1 4 No . 3 S e p . 2 01 5
J o u r n a l o f Z h e j i a n g B u s i n e s s T e c h n o l o g y
Ab s t r a c t :I n t e r n e t f i n a n c i a l d e v e l o p me n t h a s c r e a t e d f a v o r a b l e c o n d i t i o n s f o r i n c r e a s i n g t h e p r o p e r t y i n c o me o f r u r a l r e s i d e n t s .Th e p r o p e r t y i n c o me o f ur r a l r e s i d e n t s i n Ni n g b o i s s l o w, a n d t h e p r o p o r t i o n o f p r o p e t r y i n c o me i s l o w. I n t e ue r t f i n a n c e i s c o n d u c i v e t o i mp r o v i n g t h e wa g e s o f r ur a l r e s i d e n t s ,e a s e f i n a n c i n g d i ic f u l t i e s ,a n d b r o a d e n i n v e s t me n t a n d f i n a n c i n g c h a n n e l s .Ni n g b o s h o u l d v i g o r o u s l y d e v e l o p ur r a l El e c t r o n i c Co mme r c e, p r o mo t e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I n t e ac r t f i n a n c e ,i mp r o v e ur r a l r e s i d e n t s ’f i n a n c i l a ma n a g e me n t a wa r e n e s s a n d s k i l l s ,i mp r o v e t h e ur r a l e c o n o mi c a n d s o c i a l d e v e l o p me n t c o n d i t i o n s ,a n d c o n t i n u o u s l y i mp r o v e t h e p r o p e ty r i n c o me . Ke y wo r d s:r u r a l r e s i d e n t s ;p r o p e r t y i n c o me;I n t e r n e t f i n a n c e
重 低 。互联 网金 融 有利 于于 提 高农 村 居 民工 资性 收 入 , 缓 解 融 资难 , 拓 宽理 财 渠 道 。宁波 应 大 力发展 农村 电商 , 促 进 互联
网金 融 发展 , 提 升农 村 居 民投 资理 财 意 识 和技 能 , 完善 农 村 经 济社 会 发展 条件 , 不 断提 高财 产性 收 入 。
— —
F r O m t h e Pe r s p e c t i v e o f I n t e r n e t F i n a n c e
S HU S u - p i n g
( Z h e j i a n g B u s i n e s s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s t i t u t e , ̄ n g b o 3 1 5 0 1 2 ,C h i n a )
增加 宁波市农村居 民财产 性收入 的对 策研 究
基 于 互 联 网金 融 的 视 角
舒 苏 平
( 浙 江工 商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浙 江 宁波 3 1 5 0 1 2 )
摘要: 互联 网金 融发 展 为 增加 农 村 居 民财 产性 收 入 创 造 了有 利 条件 。 宁波 农 村居 民财 产 性 收入 增 长缓 慢 , 财 产性 收入 比
党 的 十七 大 、 大八大报告相继提 出“ 增 加 居 民 财 产性 收 人 ” 。财产 性 收 人 已逐 渐成 为 城 乡 居 民收
入 的 重要 组 成部 分 。 浙 江省 《 关 于促 进 城 乡居 民收
财产 性收 入具 有十 分重要 的现实 意义 。居 民财产 性 收入 主要是 通 过 交易 、 出租 财产 权 或 进行 财 产 营运 所 获得 的利 息 、 股息 、 红利 、 租金 、 专利 收 入 、 财产 增
关键词 : 农 村居 民 ;财 产 性 收入 ;互 联 网金 融 中图 分 类号 : F 3 2 3 . 9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1 — 9 5 6 5 ( 2 0 1 5 ) 0 3 — 0 1 5 — 0 5

Co unt e r me a s ur e s t o I nc r e a s e Pr o p e r t y I nc o me o f Rur a l Re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s i d e nt s i n Ni n g b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