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析】“互联网金融 三农”的五大模式

合集下载

“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现状及建议

“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现状及建议

“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现状及建议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向“互联网+”转型升级。

金融服务作为“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不断地变革和创新。

而“三农”是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利用“互联网+”金融服务来促进“三农”发展,已成为当前的热点话题。

1. 我国“三农”面临的问题一是融资难,融资成本高。

由于农村信用体系不完善,农户融资难度大,贷款利率高。

二是金融服务不足。

传统金融机构主要聚焦于城市,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不足,金融产品缺乏特色化和差异化。

三是金融知识欠缺。

农民对金融知识了解不足,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和使用能力有限。

2. “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情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一大批农村地区也开始使用互联网,而“互联网+”金融服务也逐渐延伸到农村地区。

一是农产品电商平台的兴起,为农产品销售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方式;二是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发展,为“三农”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三是金融科技公司推出了一系列面向农村地区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农业保险、农村小额贷款等。

二、建议1. 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当前,农村金融机构仍面临着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等问题,需要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补充和人才培养。

农村金融机构应加强与互联网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借助技术手段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2. 推动“互联网+”农产品销售政府应引导和鼓励农民和农业合作社利用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提高销售渠道多样化和销售方式现代化。

要加强对电商平台的监管,保障交易安全和农产品质量。

3. 加强金融知识普及和教育政府可以通过农村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的金融知识宣传和教育。

农村金融机构也要加强对农民的金融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金融素养。

4. 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农村信用体系是农村金融服务的基础,政府可以引导和支持农村金融机构与互联网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共同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农民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

互联网+金融的五大模式

互联网+金融的五大模式

互联网+金融的五大模式当前,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了金融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金融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互联网+金融的五大模式应运而生,为金融行业的创新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本文将针对互联网+金融的五大模式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在线支付与第三方支付在线支付和第三方支付是互联网+金融的最基础、最常见的模式之一。

通过线上支付平台,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进行支付,无需传统的现金或刷卡方式。

第三方支付则提供了一个中间平台,将消费者、商家和银行等各方链接在一起,实现资金的安全、快捷流转。

二、互联网金融平台互联网金融平台是互联网+金融的另一个重要模式。

这些平台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提供多种金融服务,如贷款、理财、债券等。

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用户可以方便地进行投融资活动,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和便捷性。

三、众筹与众投众筹与众投是互联网+金融的一种创新模式。

通过互联网平台,个人或企业可以向广大用户募集资金,用于项目的开展和实施。

众筹和众投模式打破了传统融资的限制,创造出了更多的资金来源,为创业者和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四、互联网保险互联网保险是互联网+金融的一种创新形式。

传统的保险模式需要通过保险代理人或银行等渠道销售保险产品,而互联网保险则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保险产品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

这种模式提高了保险产品的销售效率,降低了成本,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的购买体验。

五、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区块链技术是互联网+金融的新一代模式。

区块链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技术,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信息共享等特点。

在金融领域,区块链可应用于数字货币、智能合约、供应链金融等多个方面,提高了金融交易的安全性和效率。

总结起来,互联网+金融的五大模式为金融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创新。

在线支付和第三方支付提高了支付的便捷性;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了更多的金融服务选择;众筹与众投为创业者和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机会;互联网保险使保险购买更加便捷;区块链技术为金融交易带来了更高的安全性和效率。

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问题的发展研究

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问题的发展研究

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问题的发展研究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其服务范围不断扩大,从最初的小额贷款、消费分期到如今的股票、基金等金融产品,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了金融服务的一个重要领域。

然而,尽管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给了普通百姓更多的金融机会和便利,但是在农村和农民中,互联网金融的影响和服务仍然十分有限。

因此,本文将探讨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问题的发展研究。

目前,农村信用环境差、缺乏金融服务需求、金融机构行为规范差等问题是造成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问题的主要原因。

1.农村信用环境差农村信用体系相对薄弱,农民的信用记录缺失,很难得到传统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因此,很多农村居民选择借贷,而这时一些不规范的小贷公司就开始出现。

这些小贷公司借贷流程简单,利息高,暴力催收等不良行为屡见不鲜,这对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缺乏金融服务需求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较于城市较低,农民们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不高。

此外,由于传统金融机构的发展也比较缓慢,在缺乏金融服务的情况下,农民们也不会主动地寻求其他金融机构的服务。

这种现象在以前的一些城乡划分比较明显的地区尤为明显。

3.金融机构行为规范差一些金融机构存在不合理的收费,不符合合同约定的情况。

我们还经常可以听到不尽职业责任的投资炒股者在每日固定时间发布建议,规定需要持股的数量,带头炒作股票等民间金融活动,这些不规范的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互联网金融对农民的服务。

为解决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问题,应该引导、推广和规范互联网金融服务,增加农民的金融知识与服务需求,提高金融机构的行业道德水平,推进改革开放,创新金融产品。

1.引导、推广和规范互联网金融服务要通过提供更多的政策扶持和金融资金支持,鼓励更多的互联网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市场,开展普及金融知识的宣传工作,教育农村居民管理好个人资产,理性消费,规范互联网金融市场。

同时,建立银行、自然人和平台之间的交易安全机制,建立洗钱预防和反洗钱体系等制度和机制。

P2P网贷 “三农”金融资产端模式解析

P2P网贷 “三农”金融资产端模式解析

P2P网贷“三农”金融资产端模式解析“三农”(农村、农业、农民)是目前P2P网贷行业比较热门的资产端。

近年来,我国“三农”政策利好不断,“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竞争适度、风险可控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更是在政策文件中被提及,中央释放出惠农、强农、富农的强烈政策信号。

在此经济和政策背景下,P2P网贷平台纷纷进入“三农”金融市场,甚至不少平台将其业务重心向“三农”金融转移。

(一)P2P网贷“三农”金融市场分析我国农业覆盖范围较广,包括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农产品消费等环节,在每个环节都有融资需求的企业;与农户息息相关的是农作物的种植,也许小的农户并不存在种植农作物资金短缺的问题,但是对于大型种植户来说从种植到销售各环节都可能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

因此在“三农”金融市场,P2P网贷平台提供的服务范围比较广,服务的对象包括种植养殖户、农资企业、农机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经销商、农产品批发商等,提供的服务包括信用贷款、质押贷款、抵押贷款、应收账款贷款、联保贷款等。

下表中列举了目前从事“三农”金融业务的P2P网贷平台,主要包括:杉易贷、翼龙贷、理财农场、贷贷兴隆、财大狮、希望金融、三农金服、惠农聚宝等,平台的借款期限一般在24个月以内,借款利率在5-18%之间,还款方式多以“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为主。

表1:部分“三农”金融产品说明平台资产端产品期限还款方式杉易贷货押贷、农批贷、农户联保贷1-14个月一次性还款按期付息到期还本按期待等额本息翼龙贷翼农贷24个月以内/理财农场种植贷、经销商贷、零售贷、农机贷1-24个月按月还息,到期一次性还本贷贷兴隆兴农贷1-12个月按月等额本息还款按月付息到期还本财大狮/ 30-180天一次性还本付息希望金融惠农贷2-12个月一次性还本付息三农金服1-24个月每月还息,到期还本惠农聚宝果蔬贷、粮食贷、农机贷、土地贷、农产品供应链金融1-12个月一次性还本付息资料来源:盈灿咨询、网贷之家(二)P2P“三农”金融资产端获取渠道分析我国农村地域分布比较广泛,这也成为了P2P网贷平台开展借贷服务的难点。

浅析基于互联网的农业金融发展模式

浅析基于互联网的农业金融发展模式

浅析基于互联网的农业金融发展模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业金融也在其中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一、网上贷款模式
这种模式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建立线上贷款渠道,为农民和农业企业提供快速便捷的贷款服务。

该模式的优点在于方便迅速,审核速度快,可以帮助农民和农业企业解决资金难题。

二、风险共担模式
这种模式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将投资人与农民和农业企业联系起来,形成一种互补的关系,共同承担农业投资的风险。

该模式的优点在于提高了投资效率,降低了投资风险,使得投资更加安全可靠。

三、信息共享模式
这种模式是通过互联网平台,在农业生产、管理、销售等全过程中进行信息共享,加强农业生产与市场的联系。

该模式的优点在于缩短了信息传递的时间,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产业链的协调发展。

四、现代技术运用模式
这种模式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将现代科技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增加了农产品的产值及质量。

该模式的优点在于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发展。

基于互联网的农业金融发展模式的应用,为农业金融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对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未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农业金融发展模式也将会不断优化和完善,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互联网金融与三农服务

互联网金融与三农服务

互联网金融与"三农服务"
一、互联网金融概述
1、互联网金融的先进性
(1)客户体验至上
(2)开放包容
(3)平等普惠
2、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1)社会参与度更高,客户服务口径更大
(2)营销与服务更精准高效
(3)交易成本更低
(4)透明度更强
(5)操作更实时便捷
3、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
(1)第三方支付
(2)大数据金融
(3)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P2P
(4)互联网金融门户(金融产品搜索引擎)
(5)信息化金融(纯网络银行)
(6)众筹模式(网络资产交易平台)
二、金融服务三农的特点与难点
(一)“三农”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1、“三农”的含义
2、发展“三农”的战略意义
(1)加快城市化进程
(2)普惠金融与公平性
(二)农村金融市场的特征
1、小额分散
2、风险高
3、市场潜力巨大
4、金融抑制程度高
三、如何利用互联网金融与提升"三农服务"水平
1、利P2P平台提供小额贷款服务
(1)互联网与小额信贷技术的突破
(2)信用评分模型与成本优势
(3)大数据与风险控制
2、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支付服务
(1)金融科技让支付更便捷
(2)移动支付大有作为
3、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个人理财服务
(1)互联网理财的渠道优势
(2)标准化理财产品
(3)理财与普惠金融。

“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现状及建议

“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现状及建议

“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现状及建议互联网+金融服务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改进传统金融服务模式,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高效、智能化的金融服务。

而“三农”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总称,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基础。

随着互联网+金融服务的不断发展,如何将其应用到“三农”领域,满足农民和农村经济的金融需求,成为了当前的重要课题。

1. 金融服务需求存在痛点三农金融需求主要包括融资、支付、结算、风险管理、保险等方面。

但目前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着融资难、融资贵、信息不对称、金融产品单一、风险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这些痛点制约了农户和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2. 传统金融模式滞后传统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布局不足,服务网络不完善,金融产品匮乏,企业经营及农户生产经营中所需资金难以融通,这造成了农村金融服务缺乏活力。

3. 缺乏金融科技支持农村金融技术水平相对滞后,缺乏金融科技支持,导致服务效率低下,与现代化金融服务的发展不相适应。

1. 加强互联网+金融技术应用各金融机构应加大对互联网+金融技术的投入,提升金融科技水平。

建立全面的信息化系统,通过互联网技术为农村用户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2. 搭建农村金融服务平台政府和金融机构可以共同打造农村金融服务平台,整合各类金融资源和服务,提高服务的覆盖范围和质量。

通过平台化的金融服务模式,实现农村金融需求的全面满足。

3. 推动农村金融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开展农村金融创新项目,例如针对农业特色产品的金融产品、农村小额信贷等。

同时要加强金融科技创新,推动金融科技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的深度融合。

4. 完善监管机制针对互联网+金融服务,加强监管,防范金融风险,保障农村金融服务的安全和稳定。

5. 提高金融服务的包容性和普惠性通过加强金融教育,提高农民金融意识,培育金融消费习惯。

拓展金融服务的覆盖面,让更多农村地区和农户能够享受到互联网+金融服务。

三、结语“三农”是国家的重要基础,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是“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

“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现状及建议

“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现状及建议

“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现状及建议互联网+金融服务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金融服务相结合,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而“三农”则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总称,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互联网+金融服务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对“三农”领域的金融服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将就互联网+金融服务在“三农”领域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当前互联网+金融服务在“三农”领域的现状1. 互联网金融产品种类丰富,但覆盖面有限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产品种类越来越丰富,包括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P2P网络借贷、互联网保险等多种形式。

但是在“三农”领域,这些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覆盖面相对较窄,很多农民无法享受到相关的金融服务。

2. 农村金融基础设施薄弱,金融服务能力不足相比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的金融基础设施较为薄弱,金融服务能力不足。

农村金融机构少,距离较远,金融产品种类相对单一,很多农民无法享受到适合自身需求的金融服务。

3. 农民金融素养较低,对互联网金融接受程度有限相较于城市居民,农民对金融知识的了解和接受程度相对较低,对互联网金融服务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障碍。

这也导致了“三农”领域的互联网+金融服务的推广和应用难度较大。

互联网+金融服务在“三农”领域的建议1. 加大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加大对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的数量和分布,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能力。

还可以采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农村金融服务网络,提高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和效率。

2. 推动互联网+金融产品向“三农”领域延伸要推动互联网+金融产品向“三农”领域延伸,设计和推出更加符合农民需求的金融产品,让农民能够更方便地享受到互联网金融服务。

可以开发适合农村市场的农业保险产品,推动农村金融服务的多元化。

3. 加大对农民金融素养教育的投入要加大对农民金融素养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对金融知识和互联网金融的了解和接受程度。

创新三农服务模式 做实三农金融服务

创新三农服务模式  做实三农金融服务

创新三农服务模式做实三农金融服务创新三农服务模式——实现三农金融服务的全面发展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科技的不断应用,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也呈现出了一定的创新和发展。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农村金融服务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和提升。

在这个背景下,创新的农村金融服务模式不断涌现,为实现农村金融服务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一、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1. 农村电商加强三农金融服务:农村电商将产地直供、农产品销售与金融服务有机结合,打通农产品销售链条中的金融瓶颈。

通过对接金融机构,提供贷款、分期付款等金融服务,降低农产品销售流通成本,同时提高农民收入。

2. 农村互助金融:通过互联网平台的搭建和大数据分析,构建农民之间的互助共济体系。

通过农民自愿缴纳一定的费用,建立起互助基金,用于应对自然灾害、疾病等风险。

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减轻农民的风险压力,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 农村信用社协同发展:将传统的农村信用社与互联网金融相结合,构建起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金融服务体系。

通过引入互联网技术,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提供个性化的贷款、理财服务,帮助农民更好地规划和管理财务。

二、金融科技在三农金融服务中的应用1. 大数据风控:通过收集农户的生产、消费、信用等数据,建立农户信用档案和评估模型,以此为基础提供精准的信贷服务。

同时,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农产品价格和需求,提供农产品市场引导和农产品价格险。

2.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区块链技术可实现对农产品的溯源管理,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度。

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更加准确地记录农村土地流转、农产品质量检测、农民收入等信息,提供可信的农业金融服务。

3. 人工智能助力风险管理: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农产品市场进行大数据分析和预测,提供风险评估、预警等服务。

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智能理财,根据农户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目标等进行资产配置,实现个性化的财富管理。

“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现状及建议

“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现状及建议

“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现状及建议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金融服务逐渐向“互联网+”发展,传统金融服务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成为了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这种趋势下,“互联网+”金融服务不仅在城市市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逐渐辐射到了农村市场,为“三农”带来了新的金融服务模式。

本文将从“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出发,提出一些建议。

一、现状分析“三农”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是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统称,其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农业稳定和社会稳定。

当前,“互联网+”金融服务已经开始在“三农”领域发挥作用,体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互联网+”金融服务为“三农”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

传统金融服务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相对滞后,很多农民难以享受到金融服务,而“互联网+”金融服务通过手机、网络等渠道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金融服务,大大提高了金融服务的便捷性。

“互联网+”金融服务为“三农”带来了更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传统金融服务主要以存款、贷款、理财为主,而“互联网+”金融服务不仅提供了传统金融产品和服务,还推出了支付、保险、基金等更多元化的金融产品,满足了“三农”的多样化金融需求。

“互联网+”金融服务为“三农”带来了更加公平的金融服务。

传统金融服务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信贷风险大等问题,很多农民难以获得贷款支持,而“互联网+”金融服务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加强对“三农”信用评估和风险管理,降低了贷款门槛,提高了金融服务的公平性。

与此“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由于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信息化水平相对滞后,很多农民缺乏对“互联网+”金融服务的了解和接受,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农村金融市场相对薄弱,金融需求多样化,但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供给不足,无法满足“三农”的多样化金融需求。

农村金融风险相对较高,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和市场因素影响较大,金融风险难以评估,银行和金融机构对“三农”缺乏信心,不愿意进行金融支持。

“互联网金融+农业”的运作模式研究

“互联网金融+农业”的运作模式研究

“互联网金融+农业”的运作模式研究“互联网金融+农业”通过应用互联网技术为农业融资带来一条新的路径。

本文基于融资流程的差异,将“互联网金融+农业”运作模式划分为五种典型,即P2P 网络信贷农业融资模式、众筹农业融资模式、基于大数据的小额信贷农业融资模式、农业产业链融资模式、传统金融机构“触网”农业融资模式。

通过对各个模式的流程梳理与SWOT方法运用,发现基于大数据的小额信贷风险相对较低,众筹融资模式最有利于初创农业企业的发展,产业链融资模式依赖农业产业链核心企业的上下游协同关系,P2P网络信贷融资模式的信用甄别仍面临挑战,相对而言,传统金融机构“触网”农业融资模式虽具有庞大的优质客户群,但创新不足。

标签:互联网金融;农业金融;大数据一、引言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金融从2010年起就在我国实现了爆发式的发展,其概念更是渗透到“三农”领域,为解决我国农民、农村和农业方面的问题提供了全新的广阔思路。

自2004年起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3年聚焦“三农”,并在2016年明确表示要“引导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在农村规范发展”,创新农村各级各类融资主体的融资方式。

作为金融与互联网联姻的全新模式,互联网金融在收集农村金融需求信息、改善农村融资成本、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作用被寄予了厚望,那么当前互联网金融是如何为农业服务,有哪些典型的互联网金融农业服务模式,各个模式有什么异同点和优势?这一系列问题有待于深入研究。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互联网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相关研究日益增多,他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其展开研究:第一,“互联网金融+农业”的内涵。

郑联盛(2014)指出了互联网金融的本质、特点、发展模式和风险,以及其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影响。

他认为互聯网金融的本质是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兴金融模式;第二,“互联网金融+农业”的发展现状。

吴文君和王淑珺(2015)基于互联网金融视角,通过实证分析研究农村P2P小额信贷融资模式发展背景与现状,并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从风险控制、法律监管等角度对农村P2P小额信贷融资模式的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建议;皮姗姗(2016)等探讨了互联网背景下众筹现状及发展战略创新;李宏畅和袁娟(2015)则聚焦于产业链金融,认为可以通过拓宽农业新型渠道销售,创新营销方式,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等措施;第三,“互联网金融+农业”发展的不足。

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互联网金融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提供金融服务的行为。

三农是指农民、农村和农业的简称。

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现状是指目前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地区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情况。

通过对该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可以制定出针对性的对策,推动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发展。

1. 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由于农村地区资源相对集中、信息不对称且交易成本高,传统金融机构并不愿意进入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导致农民难以获得便捷、快速的金融服务。

2. 金融产品不合适: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农民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基础金融服务上,但目前市场上大部分金融产品都面向城市消费者,不适合农民的需求。

3. 信息不对称:农村地区信息不对称严重,农民对金融知识的了解和接触相对较少,因此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造成金融风险。

1. 加强金融服务供给:鼓励和引导传统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并通过政府扶持和优惠政策等手段推动金融机构扩大在农村地区的服务范围和提升服务质量。

推动互联网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建立分支机构或合作伙伴关系,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

2. 开发符合农民需求的金融产品: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和风险偏好,开发适合农民的金融产品,包括农业贷款、农业保险、农产品交易平台等。

加强对农民的金融教育,提高他们的金融素质和风险意识,使其能更好地利用金融服务。

3. 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起完善的金融服务网络,包括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金融服务模式,为农民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加强信息披露和风险管理,提高农民的金融参与度和信任度。

4. 加强监管和防范风险: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建立监管制度和规范,规范互联网金融市场秩序。

加强对金融机构和农民的风险防范教育,提高风险防范和化解能力,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面临着金融服务供给不足、金融产品不合适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需要加强金融服务供给、开发符合农民需求的金融产品、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和加强监管和防范风险等对策来推动互联网金融服务三农的发展。

我国农村金融信息化的五种模式分析

我国农村金融信息化的五种模式分析

我国农村金融信息化的五种模式分析农村金融信息化与城市金融信息化相比,无论是人才、资金、技术、组织活力方面都存在明显劣势,如何整合积极因素,回避消极因素,是推动农村金融信息化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毛泽东选集》中,组建党的优秀领导集体,并从思想上、组织上武装全党,这种方法十分管用。

当然,我们这里使用的是专业术语。

一、外包模式出于成本或者技术能力的考虑,中小金融机构将金融系统的设计与维护外包给金融IT公司,以集中精力做好金融业务。

这样做,可以节约时间成本,尽快缩短与竞争对手的差距,也可以节约财务成本。

1.外包可以分为战略层次外包、战术层次外包和一般层次外包。

战略层次的外包使发包方面临着较大风险,有失去核心技术的可能。

我们要看到,战略层次的外包是金融IT市场发展的一种高级阶段,不但市场上有技术能力卓越的金融IT 公司,而且诚信理念坚如磐石。

这种外包关系有一定的条件,如:(1)长期合作伙伴关系;(2)双方都秉承双赢的合作策略,任何一方都不会利用自身的优势损害对方利益;(3)双方各有自身的战略重点,认识到自身不可能也不必要去侵占合作方的市场,双方是合作关系;(4)双方在各自擅长的领域都具有核心竞争力。

农村金融机构将项目外包给金融IT公司时,金融IT公司可能获得优势地位。

如果金融IT公司滥用这种优势地位,金融机构的利益就会受到严重威胁。

其次,金融IT公司必须具有业界领导能力,具有对异常事件的响应能力。

此外,金融IT公司要具有相当的规模,以便增强诚信的基石。

我国金融IT公司的规模还不大,金融IT上市公司主要有恒生电子、东华合创、南天信息、信雅达等少数公司。

截至2008年9月30日,恒生电子上市公司的总资产7.9亿,股东权益6.0亿,主营业务收入4.0亿,总股本29702万份,以2008年9月30日11.8元/股的价格计算,公司市值约35亿。

恒生电子主要长处在于基金软件和呼叫中心业务。

事实上,即使恒生电子也难以与其他金融机构开展战略层次上的外包。

互联网+农业的五大流派

互联网+农业的五大流派

互联网+农业的五大流派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领域也逐渐开始融入互联网的潮流,形成了多个流派。

以下介绍互联网+农业的五大流派。

一、农产品电商流派这是互联网+农业的最早应用领域,通过电商平台进行在线销售。

解决了农业产销难的问题,让农产品的价格更为公平合理。

同时,在线售卖给消费者的农产品,质量也很有保障。

目前,已有一些知名的农产品电商平台,例如淘农网、京东到家农业、苏宁农场等。

二、智慧农业流派又称物联网农业,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升级,通过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智能化管理。

例如,利用物联网技术监控土壤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对作物生长周期进行精准控制,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同时,智慧农业还可辅助农民进行病虫害防治,提高防治质量。

目前,智慧农业也已经应用于传统种植技术中以及设施农业上。

三、农业金融流派互联网+农业金融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改变传统农村金融服务的过程。

通过金融科技手段,将现有的农业金融体系进行优化和升级,包括深化农业保险、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推动现代农业金融体系的建立等。

目前,已有一些农业金融平台,例如泰安保险、渤海保险等。

四、农产品溯源流派在食品安全成为全民关注的情况下,农产品的溯源问题也成为了一个议题。

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将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都记录下来,实现可追溯性。

消费者可以在购买商品时查询商品的溯源信息,从而让消费者更加放心地购买农产品。

目前,大多数农产品溯源平台都依托于移动互联网技术。

五、智慧养殖流派智慧养殖是通过各种智能化技术手段对动物养殖进行精准管理。

利用传感器技术对养殖环境进行监测,通过数据分析来优化养殖方式,提高养殖效率。

同时,通过智能设备辅助养殖者进行管理,提高生产质量。

目前,智慧养殖应用于牛、羊、猪、鸡等多种动物的养殖管理。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途径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途径

三农金融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途径□ 朱 畅摘要: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网上银行、移动支付相继出现,推动了农村金融服务业发展,但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仍存在不少问题,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无法满足农民在融资方面的需求。

因此,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如何更好地将互联网技术与农村金融相融合、更好地服务三农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服务业存在的问题(一)“三农”客户小额贷款融资难。

近几年,政府持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各大金融机构为追求自身利益,更倾向于进行大额贷款,不重视农户的小额贷款,资金流向城市,使得农户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陷入了贷款融资难的局面之中,一方面满足不了农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剧了资金供求失衡。

(二)农村金融网点覆盖率低。

近些年,农村金融网点有所增加,但与城市网点相比,农村网点数量仍相对不足,某些边远区域还缺少自助银行,存取款极其不便,影响了“三农”客户的储蓄和借贷行为,农户转而投向某些民间金融机构进行融资,尽管能缓解一部分资金需求的压力,但民间金融机构一是偿还利率普遍较高,二是法律保障和管理体系不完善,较易发生非法经营行为,造成纠纷,这样不仅损害了农户利益,而且影响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

(三)传统农村金融产品单一。

传统的农村金融产品品种较为单一,金融业务仍然以存、贷、汇为主,缺乏针对“三农”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竞争力不强,同时由于传统农村金融体系融资规模较小,融资方式比较落后,融资渠道也较为单一,不能很好地满足“三农”客户的金融需求。

(四)农村金融创新环境不够完善。

一是监督制度尚未健全。

目前普惠金融政策刚刚兴起,相关的法律制度还不健全,国家一系列激励扶持政策还并不完善。

二是目前农村信用环境不良,信用制度有所缺失,增大了农村贷款的信用风险。

三是农户仍习惯去金融网点办理业务,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互联网金融功能尚未在“三农”客户中普及。

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优势分析(一)服务更灵活,发展更迅速。

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有哪些

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有哪些

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有哪些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金融不断触网,金融科技不断得到发展,拓展至农村金融领域,诸多新型平台及模式出现。

根据日前发布的《中国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7》显示,当下农村互联网金融模式主要有3类。

首先是基于电商平台的链式金融模式。

这种模式依托自身电商平台优势,建立线下实体体验店或电子商务服务站,并发力完善自有农村物流体系。

在此基础上,电商平台积累了农户消费者购买数据及销售者和供应商的信用数据,并根据数据优势建立一套信用风控模型从而推进农村金融服务。

其次是基于农业产业链的链式金融模式。

该模式以“三农”服务商为主,它们在农业产业领域深耕多年,通过累积多年的线下资源优势、客户信用数据累积优势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打通自有供应链关系,从而建立特有的农村互联网金融生态圈。

以“三农”服务商为核心的农业互联网金融平台,为全产业链上下游提供投融资、支付等综合服务,并贯穿农业产业化的全过程。

最后是涉农互联网金融平台模式,主要是P2P网贷平台和众筹平台。

其中,P2P网贷平台由于受2016年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以及网贷监管政策密集下发的影响,其存量平台正持续减少。

相比之下,众筹平台在农村金融领域发展不温不火。

对于农业众筹平台发展较为缓慢的原因,报告指出,一方面是因为农产品相较其他产品具有滞后性,且受基础设施和天灾虫害影响较大,管理仓储、物流及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率难以保障,这也是大部分农产品众筹一般都选择即将到达成熟期的农产品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因为一些普通品类的农产品选择众筹往往多此一举,加之电商渠道越来越发达,投资者基本不买账。

针对农村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报告认为将呈现出以下5种趋势。

一是涉农互联网金融平台更加注重资产开发、资金来源寻求机构化;二是网络运营+渠道下沉成为农村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必由之路;三是农村电商业务在农村互联网金融中的重要性将日益凸显;四是农村消费金融业务进一步崛起;五是政策将持续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发展农村互联网金融,但需警惕农村非法集资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业分析】“互联网金融三农”的五大模式
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金融供给最为薄弱的环节。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借助互联网渠道和电子化手段降低涉农交易成本、减少三农金融服务的信息不对称,开拓县域蓝海市场,已成为近期互联网金融创新的热点之一。

传统银行、电商巨头、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市场、新兴互联网公司等各大参与方,纷纷以移动支付、网络理财、P2P、众筹、在线供应链金融等开展布局。

虽然市场呈现百花齐放之势,但从业务模式看,大致可分为以互联网巨头为代表的电商+涉农金融模式,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代表的农业产业链+金融模式,以商业银行为代表传统三农金融互联网化模式,以农产品交易市场为主导的产地(销地)市场平台+三农金融模式,以及以P2P、众筹等为代表的新兴网络金融模式五大类。

一、电商+涉农金融模式
以阿里巴巴、京东为代表的互联网电商巨头,利用其流量优势、平台优势和技术优势,在为农民和农业企业提供集产品展示、交易撮合、营销配送、资金结算为一体的县域电商服务的同时,将便捷支付、小额信贷、投资理财等金融服务嵌入电商消费场景中,并以此填补了大量农村金融服务的空
白。

阿里巴巴启动了千县万村计划,利用大数据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分析,以借呗、花呗产品满足农民小额消费金融需求,以余额宝、招财宝等产品满足其投资理财需求,并通过网商银行推出旺农贷。

同时,作为邮储银行的战略投资者,其近4万个网点将成为阿里布局农村金融的关键。

京东在2015年全面启动农村电商“3F战略”,即工业品进农村战略(Factory to Country)、生鲜电商战略(Farm to Table)和农村金融战略(Finance to Country)。

通过自营式的县级服务中心和加盟式的乡村合作点,京东开展“县-村”两级三农电商布局,目前已覆盖山东、安徽、江苏等省的600多个县,囊括10万重点行政村。

凭借线下渠道和客户基础,京东近期推出农村信贷品牌“京农贷”,主要包括农资信贷和农产品信贷两大产品线,旨在采用数据分析和订单融资模式,满足农资购买环节的生产资料融资需求和农产品收购环节的农产品融资需求。

图1 阿里与京东涉农金融布局情况对比概况起来,大型综合电商平台的海量县域客户群体,高频次的消费场景以及由交易积累的大量数据信息,已成其切入三农互联网金融的有效途径。

二、农业产业链+金融模式
传统农业市场高度分散,大部分利润被中间流通环节蚕食,
业务和盈利方式相对单一。

而通过互联网技术开展产业链整合,缩短流通环节,并通过数据收集、分析、挖掘和交叉认证,在真实全面掌握产业链上下游客户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信息的基础上,为其量身匹配基于真实交易的在线金融服务,成为农业龙头企业互联网金融创新的一个新兴热点。

以大北农为例,其通过猪管网信息平台覆盖600万头猪的养殖信息;通过搭建涉农电商平台-农信商城,发展农资交易及生猪交易服务;在对养殖户经营情况实时掌控和经销商的长期了解的基础上,搭建农信网作为大北农的资信管理平台,并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涉农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农信网先后嫁接了农富贷、农银贷、农富宝、扶持金四个服务板块,满足农业产业链上的支付、融资和投资理财等多元金融需求,仅2014年发放贷款就超过11亿。

目前,大北农通过猪联网-农信商城-农信网三大平台,已形成一个完整的农业产业链互联网金融生态圈。

图2 智慧大北农涉农金融体系此外,包括新希望、正大、通威、金正大、伊利等农业龙头企业,或通过自身财务公司,或与商业银行、P2P公司等合作,纷纷围绕自身产业链开展三农互联网金融创新。

可以说,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禀赋,凭借多年积累的线下渠道、数据信息与客户资源,依托互联网迅速进入农村金融服务商行列,并提供独特的产业链金融服务。

从国际上看,无论是孟山都,还是ABCD
四大粮商(美国ADM)、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法国路易·达孚(LouisDreyfus),国际农业巨头基本都是走的产业链+涉农金融发展模式,这也是未来国内涉农龙头企业的发展方向。

三、商业银行线上化服务三农模式
目前,作为服务三农金融的主力军和国家队,以农业银行、邮储银行等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开始由以物理网点经营为主的1.0重资产模式,向线下网点+在线金融服务平台联动的2.0 线下线上联动模式转型,并通过移动金融、电商金融和网络小贷全面推进。

具体来看,一是以移动金融为依托,改善农民支付环境。

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银行分支机构和自助设备的稀缺,移动支付作为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发展领域和重要突破口,在推动金融服务向三农欠发达地区的覆盖和渗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农行在四川等地试点推出“银讯通”等移动金融新模式,打造了升级版的村级社区银行,使农户足不出村即可享受到小额存取现、转账结算、代缴费等金融服务。

邮储银行推出农村手机支付业务“汇易达”,借助手机贴膜技术实现手机支付、转账、水电费缴纳等基础服务。

银联商务推出“助农取款”工程、“福农便利商圈”工程、“全民付”便民缴费、涉农企业金融服务等多个项目。

二是以涉农电商平台为依托,开展在线涉农综合金融服务。

工行“融e购”、建行“善融商
务”等电商平台,开辟了特色农产品频道或专区,并利用交易数据开展融资服务。

上海农商行、北京农商行等在官方网站推出绿色农产品主题商城,并匹配支付、信贷等综合金融服务。

三是以大数据为依托,开展小额网络贷款服务。

农行以核心企业交易数据为依据,为蒙牛等农业龙头企业的上下游客户提供在线融资。

建行与全国棉花交易市场等电子商务平台合作,为棉农提供基于电子仓单、电子订单数据测算的网络融资服务。

华夏银行与农资交易网络平台“云农场”数据对接,为在“云农场”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农户提供线上贷款、线上还款的网络化全自助服务。

本质上,传统金融机构已告别过去简单的线下业务线上化,开始积极借鉴互联网公司思维和特点,利用大数据、电商等新兴模式和技术开展涉农金融服务,进一步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信息不对称。

四、农业品交易市场平台+涉农金融模式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快速发展,农产品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先后涌现出山东寿光、北京新发地等一批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包括产地市场、销地市场和集散地市场在内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的建立,在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专业化、规模化和信息化发展的同时,也催生了大量的金融发展机遇。

以中农网为例,其旗下包括广西糖网、昆商糖网、中国茧丝交易网、中农易果等子平台,拥有超过10万家的专业市场上下游客户。

一方面,交易平台针对不同品种、不同
标准地提供居间贸易、现货挂牌等多元化的农产品网上交易模式;在生鲜农产品领域,建立了集成担保、结算、质检、仓储、运输、报关、商检第三方服务的生鲜农产品综合电子商务和现货交易平台。

同时,其依托电商平台和市场ERP系统交易数据,通过担保授信、货物预售、代理采购、延期支付等方式,形成了中农网立体及多元化的涉农供应链平台金融服务体系。

目前中农网已与23家银行达成战略合作,获得总授信额度逾40亿元,年融资额逾70亿元。

据统计,从2000年到2013年,我国亿元以上农业批发市场由1142个快速增长到2013年的1708个,成交额也从366.5亿元增长到2.26万亿元。

随着专业市场电子化与信息化进程提速,以专业市场交易链条关系和交易流水数据为基础,开展金融服务,将大有可为。

五、P2P、众筹等新兴模式
伴随P2P、众筹等新兴网络融资模式的兴起,部分平台开始探索涉足农村金融领域。

从P2P来看,宜信早在2009年就推出了面向贫困农户的公益型产品“宜农贷”,2010年推出满足农民生产和发展需求的“农商贷”。

截至2015年初,两者共放款约9亿元。

翼龙贷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O2O模式,有效地把农村金融需求与城市富余资金相结合,为农副食品加工、农产品生产、特色农业等提供融资项目撮合,其近90%借款用户为农业生产
者,目前服务已覆盖全国1500个县,交易额超60亿元。

图3 宜信“宜农贷”流程图从众筹看,国内第一家农业众筹平台“尝鲜众筹”于2014年3月上线,设有农产品众筹和农场众筹两大板块。

2014年4月,定位于F2F(农场到家庭)的“大家种”上线,通过互联网让农业生产者和城市消费者建立长期供求关系,为农场提供稳定的销路和市场。

5月,阿里巴巴启动首个互联网定制私人农场“耕地宝”。

2015年以来,各种农产品众筹类项目更是呈现井喷式发展,本质上就是将农产品的生长、种植、养殖等信息整合到网上,进行预售模式(销售前置),从而打破农产品原有的零售流程,进而实现“订单经济”。

图4 阿里聚土地流程示意图虽然目前涉农P2P和众筹资金规模仍然较小,但随着农村信用环境的改善、土地流转制度的完善以及体验经济的崛起,未来市场潜力巨大。

展望未来,在国家“四化”同步引导下,随着农村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民网络一族不断扩大、以及农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速,“互联网+金融+三农”将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