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与浮》结构
最新整理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教学设计
学生通过日常生活和已有的知识经验, 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已有一定的 认知和解释, 但还比较浮浅和模糊, 甚至会出现错误。 学生很容易把沉浮的原因 归结为物体的轻重和大小, 鉴于此, 教材安排了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 改变它 们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变的内容,从而纠正学生一些错误的前概念。 教学目标:
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里,
还是浮的吗?如果把三块、四块甚至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它们在水中是沉
还是浮?
6、提供材料回形针 10 枚,木块 3 块,学生实验。
7、组织交流,概括: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大,在水中
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生改变的。
8、小结:把刚才切分和叠加这两个实验联系在一起,我们得到了什么
体,把它们的体积变小,在水中的沉浮状态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
(补充:这里也可以用质量来概括,即同一种材料的物体,把它们的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用变量控制实验进行研究。学生通过识别变量、 控制变量、运用典型的结构材料进行验证,反 思变量控制实验的结果。
第3课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表面上看研究的是形状与沉浮的关系,实际上 研究的仍然是:轻重不变的情况下,体积与沉 浮的关系。
什么样的体积才是真正的影响物体沉浮的体积? 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隐含了阿基米德原理。
本课是深人研究时间测量的第一课。他们将开始 对计时工具进行研究,学习内容涉及到时间测量 工具的发展史。
教学建议
搜集一些相关的计时单位的资料,教师可以确定 资料收集的主题。
观察竹竿在太阳光影的变化规律,可以组织学生 用画图的方式记录。
在探究过程中,如果时间充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 制作圭表或日暑,然后用自己制作完成的“太阳 钟”进行计时。
让学生意识到时间是可以被感受、估计和计量的。 学生将通过感受1分钟、10分钟来感知时间的长短,
并且意识到我们的实际行为很容易使自己估计时 间时发生偏差,因此需要准确地、客观地计量时 间。
教学建议
活动 要与趣味游戏相结合。 本课是学生研究时间的第一课,教师们要给予 学生充分的体验时间。
第2课 太阳钟
本单元教学建议
通读教材,了解修订的意图。 由于缺少统一配置的教学器材,所以希望教师
发挥聪明才智,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灵活选 用合适的材料。 对每一个实验教师都要事先进行实践,做到胸 有成竹。 希望避免两手空空地进行本单元的教学。
第二单元 热
热是一种能量形式。然而,在小学阶段,让小学 生探究“热”,更主要的还是观察和思考一些与 物体冷热程度有关的现象一热现象。
让冷水变成热水,关注冷水除了温度升高了, 还有其他的变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 解释(或推测)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 沉和浮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沉和浮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学过程:一、观察物体的沉浮: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
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
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
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
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与浮》教材分析
《沉与浮》全章分析与《浮力》整节分析20100513660 张怡课程标准要求:1、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如大小、轻重、形状、颜色、冷热、沉浮等。
2、认识某些材料的性质(导电性、导热性、沉浮性等),并根据这些性质分类,将性质与用途相联系。
3、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力,如重力、拉力、浮力等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将《沉与浮》全章与《浮力》全节作如下分析:一、《沉与浮》全章分析第一节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感官认识,打下基础)知识点: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沉浮;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他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无关科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第二节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重点。
实验探究影响沉浮的因素)知识点:同体积的物体,质量越大,在水中越易下沉;同质量的物体,体积越小越易下沉。
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第三节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对前一节实验结论的应用)知识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排开的水量有关科学方法:实验法第四节造一艘小船(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融入科学史,联系实际,让学生更易理解)知识点:通过改变物体的体积或者改变所用的材料增加小船的装载量科学方法:科学抽象第五节浮力(教学重点。
引入概念,抽象认识)知识点:认识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物体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科学方法:科学抽象、实验探究第六节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浮力吗(进一步理解物体在水中的受力情况)知识点: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浮力。
物体下沉的原因是因为重力大于浮力。
科学方法:对比实验法第七节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难点。
知识拓展,意识到液体的不同也会影响到物体的沉浮)知识点:同一个物体放在不同的液体中,会出现不同的情况,有的沉,有的浮。
了解人们能在死海上漂浮的原理科学方法:观察法、对比实验法第八节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教学难点。
理解液体的轻重会影响物体的沉浮)知识点:马铃薯在轻的液体中会沉下去,在重的液体中漂浮。
相同体积的物体轻重不一样。
了解比重计的原理科学方法:观察法、探究实验从全章的知识结构看,是一个由浅到深,由学习知识到应用知识,由具体实际到抽象认识的过程。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 沉和浮 ppt课件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实验记录单
第( )小组
实验一:观察更多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 沉和浮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实验记录单
第( )小组
实验二:观察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重量和体积减小时,在 水中的沉浮情况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 沉和浮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实验记录单
第( )小组
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把它的重量 和体积变大,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也不会发 生改变。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 沉和浮
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 改变它们的重量和体积大小, 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 变的。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 沉和浮
香蕉、杨梅、桔子、葡 萄、钢笔、圆珠笔、三角板、 涂改液……它们在水中是沉还 是浮?
实验二:观察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重量和体积减小时,在 水中的沉浮情况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 沉和浮
通过苹果实验,我
发现当苹果的重量和体
积变小时,在水中的沉
浮状态
。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 沉和浮
把橡皮切出一半、 四分之一、八分之一、 和更小的块。 小刀使用注意安全,物体 不能切得太小、太碎。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 沉和浮
固体胶 图钉 铅笔 水笔 水彩笔 量角器 直尺 圆规 剪刀 卷笔刀
按摩球 玻璃球 溜溜球 围棋子 玩具汽车 玩具手枪 塑料人偶 陀螺 磁卡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 沉和浮
磁铁
操作方法:必须将物体轻轻从水面放入 水里,物体要完全浸在水中,而不是把物 体扔进水中,也不是放在水面上。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 沉和浮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 沉和浮
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 沉和浮
教科版五下科学第一单元《沉和浮》知识点
教科版五下科学第一单元《沉和浮》知识点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把物体轻轻地放入水中,(只要物体不沉入水底,都属于浮)。
如回形针、橡皮、小石块在水中是(沉)的;泡沫、带盖的塑料空瓶、小木块在水中是(浮)的。
2.(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变)。
如一个回形针是沉的,两个串在一起还是沉的。
一块木块是浮的,分成一半还是浮的。
第二课《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1.对于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我们判断在水中的沉浮时,往往采取改变一个因素,控制其它因素不变的的方法来研究。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
(体积大,重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重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3.(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即在(体积不变)下通过(改变自身的重量)来实现沉浮的。
”沉浮子”是靠(改变体积)来实现沉浮。
第三课《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1.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这是因为橡皮泥(浸入水的体积发生改变),导致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发生了变化:2.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所(排开的水量)有关。
全部沉入水里的物体排开的水量就是物体自己的体积,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排开的水量指物体在水下面部分的体积。
3.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船排开的水量(越大),越容易浮在水面上,装载量也(越大)。
第四课《造一艘小船》用橡皮泥造一艘装载量比较大的船方法一:重量不变的前提下把船造得尽量大,使船排开的水量大;方法二:做些船舱,放物品时使船身保持平稳。
第五课《浮力》1.把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小学科学五下第一单元沉与浮
⼩学科学五下第⼀单元沉与浮⼩学科学五下第⼀单元沉与浮2010~2011下学期桂雅路⼩学五年级科学科教案设计第⼀单元学⽣学情分析:学⽣对所学知识已经有了⼀定的认识,并掌握了⼀些观察⽅法,具有⼀定的动⼿能⼒,⼩组活动有明确的分⼯,科学技能正在形成中。
1、物体在⽔中是浮还是沉教材内容简析:本课内容分为三个活动:1、观察物体的沉浮。
此活动⽬的让学⽣认识物体的沉、浮现象;2、观察更多物体在⽔中的浮沉。
此活动的⽬的让学⽣在了解更多的物体的浮、沉现象时,产⽣物体的浮沉与物体的⼤⼩、轻重是否有关的问题,通过观察,产⽣疑问和进⼀步探究的愿望;3、观察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中的沉浮。
此活动的⽬的是研究同⼀种材料在体积、重量改变时,沉浮现象是否改变的问题。
教学⽬标:1、科学概念:⑴认识物体的沉浮现象;⑵了解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中的浮沉与物体的⼤⼩、轻重⽆关。
2、过程和⽅法:⑴经历观察和猜测不同物体在⽔中的浮沉;⑵经历探究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中的浮沉过程。
3、科学态度:⑴培养学⽣团结协作的态度和科学探究态度;重点:经历探究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中的浮沉过程。
难点:对现象的分析。
课前准备:学⽣准备:⼩⼑、红萝⼘、⼩⽯块、泡沫块、萝⼘、橡⽪、带盖⼩空瓶、透明胶。
教师准备:蜡烛、⽔槽、回形针、⽊块(每组3个)。
教学过程:⼀、引⼊:1、检查课前学⽣准备情况:实验材料是否带齐,表扬准备好的学⽣。
2、将⽊块放⼊⽔中,会看到什么现象?(演⽰)3、将⽯块放⼊⽔中,会看到什么现象?(演⽰)4、什么叫浮?什么叫沉?(引导学⽣说出物体⾃⼰被⽔托露出⽔⾯叫浮,被其他物体⽀撑出露出⽔⾯时不叫浮;⾃⼰能沉没与⽔底叫沉。
)⼆、探究活动图⼆1、浮、悬浮、沉。
⑴让学⽣说出下图⼀中,那种情况是浮?那种情况是沉?⑵图⼆中,那种属于浮?那种属于沉?2、观察更多的物体在⽔中的沉浮⑴学⽣按课本P2观察实验出⽰排列观察材料:⽯块、…………⑵学⽣分别对这些材料的沉浮进⾏猜测,并把猜测填⼊课本的表⾥。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沉与浮》知识点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沉与浮》班级姓名.1.1、只要物体不沉入水底,就说明这个物体是浮的。
1。
1、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实心),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即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不变)。
1.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沉;在重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
(体积大、重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重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1。
2、潜水艇的原理是靠改变自身重量实现上浮和下潜。
1。
3、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1.5、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觉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托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1.5、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1。
5、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浸入水中的体积)有关。
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也就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1。
6、阿基米德发现了自然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原理——阿基米德定律,即: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水的重力。
1.6、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它受到的重力时,会下沉;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它受到的重力时,会上浮;1。
7、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1.7、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当液体中溶解了足够量的其他物质时,如盐、糖、味精等,有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1。
7、死海淹不死人的原因是因为海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等物质.1.8、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一般情况下,液体越重,其产生的浮力会越大。
液体越轻,其产生的浮力会越小.1。
8、物体比同体积的液体重,在液体中下沉;物体比同体积的液体轻,在液体中上浮。
1.8、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所以马铃薯在清水中下沉,在浓盐水中上浮。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与浮》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与浮》知识点总结第一篇: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与浮》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沉与浮》知识点总结1、只要物体不沉入水底,就说明这个物体是浮的。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实心),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即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它们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不变)。
3、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沉;在重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
(体积大、重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重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4、潜水艇的原理是靠改变自身重量实现上浮和下潜。
5、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6、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觉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托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7、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8、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浸入水中的体积)有关。
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也就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9、阿基米德发现了自然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原理——阿基米德定律,即: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水的重力。
10、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它受到的重力时,会下沉;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它受到的重力时,会上浮。
11、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
12、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
当液体中溶解了足够量的其他物质时,如盐、糖、味精等,有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13、死海淹不死人的原因是因为海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等物质,造成了水的浮力大,所以沉不下去。
为什么叫死海?因为海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等物质,水太咸了,湖边很少长草,水里没有鱼,一片死气沉沉,所以得了死海的名称。
14、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一般情况下,液体越重,其产生的浮力会越大。
2020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 附复习要点 《沉和浮》
2020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梳理知识点复习要点第一单元沉和浮第一单元:沉和浮1、由(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轻重和体积大小),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不会改变。
橡皮擦在水中是沉的,切成小块后在水中还是沉的。
木块在水中是浮的,多个木块粘在一起在水中还是浮的。
2、四个小球体积一样,但红色球最重,它是沉入水中的;褐色球最轻,它是浮在水面的。
说明:(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四个圆柱体一样重,但黄色体积最大,它是浮在水面部分最多;红色球最小,它是沉入水中部分最多。
说明:(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以上三图(空瓶是浮的,但是装水后会沉),说明什么?说明:(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潜水艇是如何控制沉浮的?潜水艇是通过改变它的(重量)来达到沉浮自如的。
3、同一块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和圆柱体,放入水中都是沉的,因为它们放入水中的排开水量是一样的(都是25毫升)。
但捏成船形却能浮起来!因为它们的排开水量变大了!(30毫升)量)也随之增大。
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沉入水底,测出测力计的读数。
6、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
空气中的重力:1.25N水中的重力:0.8N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重力-拉力=1.25-0.8=0.45N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时就(上浮)(如图处于静止状态);如用手把泡沫放入水中间,手拿开后,浮力大于重力时,泡沫会上浮,从水中上升到水面。
当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物体全部浸入水中后,浮力不再改变!因为它的排开水量不再改变。
7、(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8、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这就是造成马铃薯沉浮变化的原因。
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要点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小学科学五下《沉和浮》单元思维导图
浮↑排开的水量大
在水中 的沉浮
排开 的水量
排开的水量小,装载量小 排开的水量大,装载量大
小船装载 量的秘密
方向:竖直向上
浮力
大小
漂浮:浮力=重力
与
上浮:浮力>重力
排 开
浮力=重力+测力计的拉力 的
水
下沉:浮力<重力
量
有
关
浮力=重力-测力计的拉力
改变液体的性质, 改变沉浮
比重
原因
不同材料的物浮体力, =重力+测物力体计在比的同该拉液体力体积中的浮液;体轻, 沉浮不同 浮力=重力-测力物计体的在比拉同该力液体体积中的沉液。体重,
教科版五下《沉和浮》单元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思维导图 与轻重、体积无关,与材料有关 同种材料
大的易浮 小的易沉 同重量
规律
轻的易浮
异种材料Leabharlann 重的易沉 同体积应用
控制变量法
减小体积,减轻重量,沉浮不变
压载舱排水 浮↑
潜水艇
压载舱进水 沉↓
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
沉↓排开的水量小
增大体积,增加重量,沉浮不橡变皮泥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科学知识点梳理(含答案)
五年级下册全册科学知识点梳理《沉与浮》单元概念1、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浮。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变。
3、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物体容易沉, 轻物体容易浮;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容易沉,体积大的容易浮。
4、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5、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时就上浮,浮力小于物体受到的重力时就下沉。
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6、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四分之一大小放入水中就是沉。
7、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四分之一大小放入水中也是浮。
8、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中也是沉。
9、一块泡沫塑料在水中是浮的,把两块泡沫塑料粘在一起放入水中是浮。
10、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的轻重、大小无关。
1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做成体积大的形状容易浮在水面上。
12、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水量。
13、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可以改变它在水中的浮力大小。
14、物体在水中排开的水量越少,受到的浮力越小。
排开的水量越多,受到的浮力越大。
15、用一定量的橡皮泥造船,把船造得大些,装载得货物就多些。
16、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一样的。
17、当小船漂浮在水面静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
18、浮力的方向与重力的方向相反。
19、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的大小,主要与物体密度有关。
20、漂浮在水面的泡沫,被拉入水中后,泡沫塑料受到的浮力=重力+拉力。
21、将铁块放入水中时,因为铁块重力大于浮力,所以沉在水底。
22、在水中搬石头比在陆地上搬石头要重。
23、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铜块,因为排开的水量相同,所以它们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
24、把大小不同的石块浸没在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不同。
25、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是不一样的。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说课稿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一篇教科书。
本单元共安排了4课,分别是《沉与浮》、《影响浮力的因素》、《沉没的物体》和《救生圈和救生衣》。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沉与浮》这一课。
《沉与浮》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并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沉浮现象。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对于生活中的沉浮现象也有了一定的认知。
但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还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接触到一些关于沉浮的错误观念,需要在课堂上进行纠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并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沉浮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实验、观察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乐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爱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2.教学难点: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沉浮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交流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沉浮现象,引发学生对沉浮现象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沉浮现象: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沉浮现象。
科学说课稿沉与浮
科学说课稿沉与浮一、说教材本文《沉与浮》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它属于“物体与物质”这一单元,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探索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观察、思考、实验等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
本文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沉浮现象的观察:通过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表现,引导学生发现并描述沉浮现象。
2. 影响沉浮的因素:探讨物体的大小、重量、形状等因素对沉浮的影响。
3. 浮力原理:介绍浮力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浮力与物体沉浮之间的关系。
4. 应用实例:介绍沉浮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只、救生圈等。
5. 实践活动: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验证沉浮现象,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学生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沉浮现象及其影响因素,理解浮力原理。
2. 技能目标:能够观察、描述沉浮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沉浮现象。
3. 情感目标:培养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提高探究科学的兴趣。
4. 行为目标:学会与同伴合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沉浮现象及其影响因素,浮力原理。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自主探究沉浮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1. 说教法:采用启发法、问答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 说学法:分析学生特点,运用阅读法、练习法等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3. 说教学过程:详细说明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新授、巩固、拓展等环节。
4. 我为什么要这样设置此课:阐述本课设置的亮点,如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实践能力等。
四、说教法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计划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沉与浮的科学原理。
1. 启发法:- 我将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沉浮现象背后的原因。
例如,我会问:“为什么有些物体可以浮在水面上,而有些物体却会沉到水底?”通过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探索。
五年级科学下册沉和浮单元概述教科版
沉和浮一、单元概述石块放人水中,沉下去了;木块放人水中,浮起来了。
沉和浮是学生见过的十分熟悉的现象。
一方面,学生对于“沉和浮〞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
另一方面,对于“沉和浮〞他们也有着许多似懂非懂的问题,例如“在水中,钢铁会沉下去,用钢铁制造的轮船却为什么能浮呢?〞“潜水艇为什么既能潜人水下,又能浮出水面呢?〞人们对浮沉现象的关注已经有几千年了。
外表上看是一些物体在液体中上浮而另一些物体下沉,实际上涉及了许多变量。
这些变量包括物体的体积、重量和液体的密度,归根结底,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它排开的液体的重量有关(阿基米德定律)。
有许多人试图去寻找一个简单的规那么来解释这个现象,如他们通常说:“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些不精确的概念同样存在于学生的认识中。
本单元将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和浮的许多问题。
学生将探究不同物体的浮沉,形成他们关于对物体是上浮还是下沉现象的解释,而且能够明白物体与被放液体间的相互关系。
当学生开始理解了他们所观察的结果之后,他们将鉴别出导致物体上浮或下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描述的语言可能和科学家精确的定义不很相同,但通过这些探究可以修正或完善他们的想法,使他们在理解上得以提高。
这个探究过程会使学生认识到他们也可以弄明白事物的规律。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有关物质的密度,它是物质固有的特性之一。
密度是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它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本单元还有一些很重要的具体概念:当把物体放人一种液体,相同体积下物体与液体重量的不同将决定作用在物体上的浮力的大小。
相同体积下,比液体重的物体会下沉,比液体轻的物体会上浮。
本单元的编写思路是: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继而研究影响沉浮的变量(体积大小、重量、液体的密度),最后形成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有关沉浮现象的本质解释。
本单元设计的对物体沉浮的解释有两条途径,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是用密度的概念解释沉浮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与浮》全章分析与《浮力》整节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
1、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如大小、轻重、形状、颜色、冷热、沉浮等。
2、认识某些材料的性质(导电性、导热性、沉浮性等),并根据这些性质分类,将性质与用途相联系。
3、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力,如重力、拉力、浮力等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将《沉与浮》全章与《浮力》全节作如下分析:
一、《沉与浮》全章分析
第一节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感官认识,打下基础)
知识点: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沉浮;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他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无关
科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
第二节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重点。
实验探究影响沉浮的因素)
知识点:同体积的物体,质量越大,在水中越易下沉;同质量的物体,体积越小越易下沉。
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
第三节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对前一节实验结论的应用)
知识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排开的水量有关
科学方法:实验法
第四节造一艘小船(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融入科学史,联系实际,让学生更易理解)
知识点:通过改变物体的体积或者改变所用的材料增加小船的装载量
科学方法:科学抽象
第五节浮力(教学重点。
引入概念,抽象认识)
知识点:认识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物体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科学方法:科学抽象、实验探究
第六节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浮力吗(进一步理解物体在水中的受力情况)
知识点: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浮力。
物体下沉的原因是因为重力大于浮力。
科学方法:对比实验法
第七节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难点。
知识拓展,意识到液体的不同也会影响到物体的沉浮)
知识点:同一个物体放在不同的液体中,会出现不同的情况,有的沉,有的浮。
了解人们能在死海上漂浮的原理
科学方法:观察法、对比实验法
第八节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教学难点。
理解液体的轻重会影响物体的沉浮)知识点:马铃薯在轻的液体中会沉下去,在重的液体中漂浮。
相同体积的物体轻重不一样。
了解比重计的原理
科学方法:观察法、探究实验
从全章的知识结构看,是一个由浅到深,由学习知识到应用知识,由具体实际到抽象认识的过程。
这个过程既融入了科学史,又联系了生活实际,让学生对
浮力产生多视角的认识,体现了科学探究精神,达到了课标的要求。
是对五年级上册《运动和力》这一章的具体知识延伸,也为学生对力的学习添上丰满的一笔。
二、《浮力》整节分析
本节知识点:
1、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浮力
2、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的关系
与其他小节的联系:
在前两节的学习中,学生对物体的沉浮与排开的水量这一知识点有了初步的了解,有了感官上的认识。
在这一节的学习中,将用实验数据来证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引入浮力这一名词,为后两节讨论浮力与液体的轻重之间的关系打下基础。
本节内容之间的联系:
感受浮力(感性认识,具体实际,是前提、基础,引起学生兴趣)→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实验探究,理性认识)→得出结论,本节知识点(泡沫塑料块浸没在水中的体积越大,收到的浮力越大)→测量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进一步理解浮力大小与排开水量的关系,让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结论,使学生对科学知识记忆深刻)
本节内容层层递进,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实践上升到抽象认识,体现了科学探究精神,符合学生认知心理。
科学内容:
物体在水中收到的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有关,排开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学生的疑难问题:
在测量浮力大小的实验中,怎样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到浮力,滑轮的使用。
教学目标:
1、知道浮力是生活中常见的力
2、学会分析物体在水中的受力情况
3、理解影响浮力大小的各种因素
教学重点:
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水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拉力;滑轮的原理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