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立枯病发病原因与防治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立枯病发病原因与防治对策
作者:马晓明
来源:《新农村》2018年第03期
江滨农场是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为主的国营企业,水稻种植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80%,因此水稻高产是农场职工增收的基础。
农场水稻栽培有秧田和大田两个阶段,经验告诉我们“秧好八成粮”。
但近年来立枯病频发。
导致部分种植户不能实现壮秧下地,或者死苗的问题,直接或间接造成经济损失。
所以我们对本地区立枯病发生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梳理分析,进一步总结该病发病规律。
以期为今后农场乃至整个寒地稻作区防治立枯病提供理论指导,从而为培育壮苗保驾护航。
1致病病原菌
“死苗”是农民对立枯病的形象描述。
它是一种真菌病害。
主要是由半知菌亚门立枯丝核菌侵染引起。
该真菌侵染能力强。
寄主广泛。
已知有160多种植物可被侵染。
主要形态是菌丝带隔膜。
早期无色,发育完全时浅褐色至黄褐色,直角的分枝,基部略有缢缩。
病菌成熟期。
许多菌丝交织在一起形成菌核。
菌核暗褐色,不规则,疏松质地,表面粗糙。
自然条件下不常见,仅在酷暑高温条件下产生。
担子没颜色,单胞,圆筒形或长椭圆形。
2-4个小梗顶生,每个小梗上产生一个担孢子。
椭圆形的担孢子,也是没有颜色,单胞,大小为6-9微米×5-7微米。
2发病症状
2.1芽腐。
出苗前或刚出土时发生,幼苗的幼芽或幼根变褐色,病芽扭曲、腐烂而死。
在种子或芽基部生有霉层。
2.2针腐。
多发生于幼苗立针期到2叶期,病苗心叶枯黄。
叶片不展开。
基部变褐,有时叶鞘上生有褐斑。
病根也逐渐变为黄褐色。
种子与幼苗基部交界处生有霉层。
茎基软弱。
易折断。
育苗床中幼苗常成簇,成片发生与死亡。
2.3黄枯、青枯。
多发生于幼苗2.5叶期前后,病苗叶尖不吐水。
叶色枯黄、萎蔫,成穴状迅速向外扩展,秧苗基部与根部极水稻立枯病烂秧易拉断,叶片打绺。
在天气骤晴时,幼苗迅速表现青枯。
心叶及上部叶片“打绺”。
幼苗叶色青绿,最后整株萎蔫。
在插秧后本田出现成片青绿枯死。
3发病原因
3.1病原菌侵染。
调酸消毒不到位或者壮秧剂质量不好,水稻育秧苗床常年积存的病菌侵染水稻秧苗所致。
目前已经证实,主要是半知菌亚门瘤座菌目镰孢菌属下6种镰孢菌及鞭毛菌亚门霜霉目腐霉菌属的腐霉菌等真菌共同引发病害。
3.2不利的气象条件。
温湿度突变,此类一般称青枯病。
水稻播种后气温下降,阴雨寡照天气易造成此类立枯病的发生。
本地区水稻播种时间一般在4月8至18日。
这时外界天气反复不定,可能出现连续降温、多雨天气。
但作物生长发育生物学下限温度为10度,若是持续低温。
水稻幼苗生长速度慢。
营养物质积累少。
自身抵抗外界病菌侵染能力变弱。
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发生青枯。
若是连续低降温或多雨后气温骤然升高,这么大的昼夜温差。
同时苗床湿度大。
造成水稻秧苗营养不良长成弱苗。
地下部根系生长不好,吸水能力差,但突然的高温引起水分快速蒸发,幼苗吸收水分和叶片蒸腾比例失调。
导致水稻幼苗发生青枯甚至秧苗枯死。
这样的立枯病发病早一般1叶以后就显症。
3.3壮秧剂使用不当。
从水稻置床开始,床土的调酸消毒一定要彻底。
现在随着壮秧剂的使用,此环节工作效率大大提升,但是质量参差不齐。
很多种植户为了省事。
没有拌出小样进行二次或多次混均匀,更有甚者直接将壮秧剂散摆好并装好土的秧盘之内。
这样的操作显然会造成壮秧剂使用不匀。
产生药害、肥害的情况。
或者是稻苗出苗不齐。
长势不匀。
达不到壮苗标准,遇到刚才提到的不良天气从而造成立枯病、青枯病的发生。
另外一些农户存在混拌不均匀壮秧剂或者混拌后没有闷土的作业。
播种时间和摆盘装土间隔过长。
造成肥料挥发损失、调酸效果不理想。
通过调查发现水稻幼苗处于2.5叶期酸碱度明显偏高。
这种情况下易于立枯病菌等土传病害的繁殖和入侵。
3.4播种作业不达标。
因当前本省水稻以移栽方式为主,许多种植户认为机械插秧植伤率高,容易缺苗。
后期需要补苗。
为了保证秧苗数量。
他们在播种中人为增加播种量,正推荐一公顷播芽种60公斤左右,但实际很多种植户私自加大到75-90公斤/公顷。
这样的稻种,在秧盘里叠罗汉。
没有足够的生长空间,互相争夺营养。
如果出现昼夜温差大的天气,温度升高秧苗易徒长。
秧苗地下部根系生长不良,地上部得不到有效的养分,形成徒长苗。
干重或鲜重下降,这种弱苗抗病性低。
如遇病原菌侵入则会发生立枯。
同时播后覆土过厚易造成“顶盖”现象。
覆土过薄易造成“干籽、干芽”现象。
最终导致秧苗生长参差不齐。
秧苗素质差。
抗病性差。
4防治对策
立枯病防治应该在精心置床、拌匀壮秧剂和播种环节基础上。
用“三结合”的方式。
主要是调酸+杀菌+叶面补充营养。
同时没得病是应该积极预防。
得病后可以用此配方:77%固体硫酸均匀拌土,一个360平方米大棚用30公斤。
用5-6公斤小样混拌到50-60公斤土中。
选用含有甲霜灵、恶霉灵成分的杀菌剂1000倍液,前面人撒硫酸。
后面人用药液喷,之后叶面补充营养选择腐殖酸、氨基酸叶面肥+芸苔素(2克)+米醋(4~5两)。
一般水稻1.1叶以补充营养为主,苗床不建议施用氮肥,建议用腐殖酸、氨基酸类肥料。
这类肥料一般为混悬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