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广东省深圳龙岗区六校联考初三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化学试题理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5届广东省深圳龙岗区六校联考初三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化学试题理试题
考生请注意:
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制作下列物品所用的主要材料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A.纯羊毛衫B.木制桌椅C.纯棉毛巾D.食品保鲜膜(袋)
2.下列四个图象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合理的是
A.向盐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B.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C.向FeCl3和HNO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
D.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铝
3.工业中合成SO3的反应:2SO2+O2加热
2SO3。
一定条件下,在一密闭容器内投入SO2、O2、SO3、V2O5四种物质,
在不同时刻测得各物质的质量(单位为g)如下表所示。
说法错误的是
甲乙丙丁
t11005805
t26055a b
t340c d5
A.丁物质一定是V2O5
B.d=15
C.丙物质是O2
D.t3时,生成乙75g
4.下列除杂质(括号中为杂质)的试剂或方法错误的是
A.CO2(O2)——通过灼热的Cu网
B.C(Fe)——加足量稀盐酸溶解,过滤
C.CO2(CO)——点燃
D.FeSO4溶液(CuSO4)——加入过量铁粉,过滤
5.X、Y、Z三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关系为Y>Z=X
B.X中含有少量Z,可以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纯X
C.将溶质质量分数为25%的X溶液从t 3℃降温到t1℃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
D.t3℃时,向盛有等质量X、Y、Z固体的三只烧杯中分别加水配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质量大小为X>Y>Z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食用碘盐可预防贫血
B.合成材料特指合金、合成纤维、合成橡胶
C.使用一些新型的、可降解的塑料,可适当减少“白色污染”
D.人体缺少必需微量元素会得病。
因此要尽量多吃含这些元素的营养补剂
7.“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列不利于“绿水青山”措施或行为是()
A.工业“三废”需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B.农业上需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
C.生活污水应集中处理和排放D.生活垃圾可就地掩埋或焚烧
8.狗不理包子是天津地方特色美食,其食材瘦肉中富含的营养素为( )
A.糖类B.维生素C.油脂D.蛋白质
9.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示意图,由此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A.30℃时,不能配制出相同质量分数的甲、乙、丙溶液
B.50℃时,乙溶液的质量分数为40%
C.一般情况,气体的溶解度曲线与丙相似
D.50℃时,将甲的饱和溶液的温度降低,不会析出晶体
10.液态水变成气态时体积膨胀,此过程中水分子发生的变化是()
A.体积增大B.质量增大C.个数最多D.间距增大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11.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
下列是物质的一些性质:①还原性②吸附性③助燃性④易升华⑤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请选择恰当的序号填空。
用途
活性炭用于
防毒面具干冰用于
人工降雨
一氧化碳用
来冶炼金属
稀盐酸
能除锈
氧气能
支持燃烧
相应性质活性炭______干冰______一氧化碳______稀盐酸______氧气______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12.实验室有一瓶碳酸钙和氯化钙粉末组成的均匀混合物,小科用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和该混合物反应(所得溶液均为不饱和溶液),四组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请分析计算:)
实验组别一二三四
稀盐酸质量/g100.0100.0100.0100.0
混合物质量/g 3.0 6.09.012.0
所得溶液质量/g101.9103.8105.0a
剩余固体质量/g00m n
(1)原混合物中碳酸钙与氯化钙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
(2)求表中m的值____________ (要求写出完整的过程)。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3.研究表明,木糖醇是一种理想的蔗糖替代品.它具有甜味足、溶解性好、防龋齿,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的优点.如图是木糖醇和蔗糖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在人体体温37℃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木糖醇_____蔗糖(填“>”“<”或“=”)。
(2)40℃时,将30g木糖醇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为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60℃时木糖醇和蔗糖的两种饱和溶液,欲使它们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且仍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_____(写出其中的一种)。
(3)现有2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蔗糖溶液,若使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加一倍,应向溶液加入蔗糖_____g,或蒸发掉水_____g。
14.我国科学家研究出碳化钼(Mo2C)负载金原子组成的高效催化体系,使水煤气中的CO和H2O在120℃下发生反应,反应微观模型如下图所示。
反应微观模型中,除钼外还有______种元素,有_______种单质分子。
该反应过
程中:
①构成催化剂的各原子_______(填“有”或“没有”)变化。
②金原子对______(填“CO”或“H2O”)起吸附催化作用。
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
15.生活中的食品包装内常附带有一小包干燥剂(其主要成分为生石灰),可小明买回食品打开包装后却发现食品内的干燥剂结成了小块,对此他产生疑问:此干燥剂是否依然还能起到干燥作用?并对此做出猜想如下:
猜想一:此干燥剂没有变质,仍能起到干燥作用。
猜想二:此干燥剂变质已经失效;
猜想三:此干燥剂可能部分变质;
设计实验如下表所示: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取少量此干燥剂加入_____,感觉温度变化_____说明此干燥剂中存在有生石灰
取少量干燥剂,加入适量的稀盐酸观察现象_____说明此干燥剂中含有_____;
由此小明可以做出如下结论:食品包装袋内的干燥剂部分变质;在此过程中生石灰变质的反应原理是________。
16.有A、B两瓶未知无色液体,分别是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为鉴别出两种无色液体,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甲、乙、丙三种实验方案。
甲、乙、丙三种方案中,不可行的是_____,原因是
_____。
请写出丙方案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小红同学把丙方案反应后的废液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过滤,得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同学们对滤液成分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
滤液中除了Na+,还含有什么离子?
猜想一:含有OH﹣、Cl﹣、CO32﹣
猜想二:含有OH﹣、C1﹣、Ba2+
猜想三:含有_____(填离子符号)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的硫酸钠溶液无明显现象猜想一正确
(评价交流)
①你认为同学们的结论_____(填“正确”或“不正确”),理由是_____。
②同学们经过讨论后一致认为:若将硫酸钠溶液换成足量的_____,就能确定滤液中的离子成分。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D
【解析】A、纯羊毛衫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B、木制桌椅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C、纯棉毛巾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D、食品保鲜膜(袋)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点睛∶塑料,橡胶,合成纤维均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2、C
【解析】
A、向盐酸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加入,溶液的pH会越来越大,当氢氧化钠过量时,溶液的pH>7,不符合题意;
B、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氯酸钾会分解生成氧气,固体的质量会减少,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与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氢氧化铁溶于硝酸,故反应刚开始无沉淀生成,当硝酸反应完后,才开始生成沉淀,符合题意;
D、铝会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
4243
2Al+3CuSO=Al SO+3Cu,54份的铝能置换出192份的铜,固体质量增加,溶液质量减少,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铝,溶液质量会先减少后不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B
【解析】
A、丁物质在t1和t3时刻的质量都是5g,所以b=5g,丁物质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由2SO2+O2加热
2SO3可知,一
定是催化剂V2O5,故A正确;
B、甲物质的质量减少,乙物质的质量增大,所以乙是三氧化硫,甲、丙是二氧化硫和氧气,从t1到t2时刻,甲物质减少了40,乙物质增加了50,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丙物质减少了50-40=10,从t1到t3时刻,甲物质减少了60,所
以丙物质应该减少10g
60g=15g
40g
⨯,d=80-15=65,故B错误;
C、甲物质的质量减少,乙物质的质量增大,所以乙是三氧化硫,甲、丙是二氧化硫和氧气,从t1到t2时刻,甲物质减
少了40,乙物质增加了50,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丙物质减少了50-40=10,由2SO2+O2加热
2SO3可知,二氧化硫
和氧气的质量比是128:32=4:1,所以丙物质是O2,故C正确;
D、根据B选项分析可知,d=6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c=100+5+80+5-40-65-5=80,t3时,生成乙的质量=80g-5g=75g,
故D正确。
故选B。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质量增加的物质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质量不变的物质,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
4、C
【解析】
A、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网时可与铜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而二氧化碳不与铜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不符合题意;
B、铁能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水,碳不与稀盐酸反应,再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不符合题意;
C、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这是因为会引入新的气体杂质,且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符合题意;
D、过量铁粉能与CuSO4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再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
除杂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5、D
【解析】
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3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关系为Y>Z=X,正确;
B、由溶解度曲线可知,X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且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大。
Z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故X中含有少量Z,可以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X,正确;
C、由图可知,t1℃时,X的溶解度为25g,那么该温度下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
25
25100
g
g g
×100%=20%,故将溶质质量分数为25%的X溶液从t3℃降温到t1℃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20%,正确;D、由图可知,t3℃时,三种固体的溶解度关系为X>Y>Z,故t3℃时,向盛有等质量X、Y、Z固体的3只烧杯中分别加水配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质量大小为Z>Y>X,错误。
故选D。
6、C
【解析】
A、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元素,缺乏会患甲状腺肿大,食用碘盐可预防甲状腺肿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B、合成材料特指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金属于金属材料,故选项说法错误。
C、便用一些新型的、可降解的塑料,可适当减少“白色污染”,故选项说法正确。
D、即使是必需元素,也有一个合理摄入量的问题,摄入不足或过多均不利于人体健康,不能尽量多吃含这些元素的营养补剂,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7、D
【解析】
A、工业“三废”需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有利于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B、农业上需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能减少化肥和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不符合题意;
C、生活污水应集中处理和排放,有利于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D、生活垃圾就地掩埋或焚烧,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不利于保护环境,符合题意。
故选D。
8、D
【解析】
瘦肉中富含蛋白质,而不是糖类、维生素、油脂,故D。
9、C
【解析】
A、30℃时,不能配制出相同质量分数的甲、乙、丙溶液错误,因为没有指明是否是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B、50℃时,乙溶液的质量分数=
40g
140g
⨯100%≈28.6% ,40%错误,故选项错误;
C、一般情况,气体的溶解度曲线与丙相似正确,因为气体的溶解度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故选项正确;
D、50℃时,将甲的饱和溶液的温度降低,不会析出晶体错误,因为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0、D
【解析】
液态水变成气态时体积膨胀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的间距增大,故选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11、②④①⑤③
【解析】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用于防毒面具;干冰易升华,吸收大量的热,可以用于人工降雨;
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盐酸能与金属氧化反应,所以可用稀盐酸除铁锈;氧气具有助燃性,所以能支持燃烧。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12、5:1 1.25 【解析】
根据图表中数据分析,每消耗3.0g 混合物,溶液增加1.9g ,第三次加入混合物9.0g ,溶液增加质量为5.0g ,小于1.9g ×3,说明混合物剩余,稀盐酸完全反应,第一、二组稀盐酸还有剩余。
由于第三组混合物剩余,稀盐酸完全反应。
【详解】
(1)由第一组数据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00.0+3.0g-101.9g=1.1g. 设3.0g 混合物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
3222CaCO +2HCl =CaCl +H O +CO 10044x
1.1g
↑ 44 1.1g
=
100x
x=2.5g
混合物中碳酸钙和氯化钙质量之比为2.5g :(3.0g-2.5g )=5:1。
(2)第三组中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00.0g+9.0g-105.0g-m=4.0g-m 。
设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y
322210044y
(4.0-m)g
100y
CaCO +2HCl =CaCl +H =
44(4.0-m)g 100(4.0-m)g y=
O 4
O +C 4↑
9.0g 混合物中的碳酸钙质量=100(4.0-m)g +mg 59.g 644
0⨯
=,m=1.25。
答:(1)混合物中碳酸钙和氯化钙质量之比为5:1。
(2)表中m 的值为1.25。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3、> 不饱和 降温到30℃ 25 100 【解析】
(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在人体体温37℃时,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木糖醇>蔗糖;
(2)40℃时,木糖醇的溶解度大于60g ,所以将30g 木糖醇放入50g 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为不饱和溶液,60℃
时木糖醇和蔗糖的两种饱和溶液,欲使它们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且仍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是降温到30℃;
(3)解:设加入蔗糖的质量为x,200g10%+x
200g+x
⨯
=20%,解得x=25g。
设蒸发水的质量为y,200g10%
200g-y
⨯
=20%,解得y=100g。
故现有2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蔗糖溶液,若使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加一倍,应向溶液加入蔗糖25g,或蒸发掉水100g。
14、 4 1 没有CO CO+H2O CO2+H2
【解析】(1)根据微观示意图分析解答;(2) ①根据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解答;②根据由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分析解答;③根据一氧化碳和水在120℃和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氢气解答。
(1)反应微观模型中,除钼外还有C、H、O、Au共4种元素,有1种单质分子;(2) ①构成催化剂的各原子没有变化;②金原子对CO起吸附催化作用;③一氧化碳和水在120℃和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H2O CO2+H2。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
15、一定量的水中管壁温度升高有气泡产生碳酸钙CaO+H2O=Ca(OH)2;Ca(OH)2+CO2=CaCO3↓+H2O
【解析】
本题主要探究氧化钙是否变质的相关实验
【详解】
(1)氧化钙能于水反应,所以加入一定量的水。
(2)氧化钙于水反应能产生热量,管壁温度升高。
(3)盐酸与碳酸钙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实验现象有气泡产生。
(4)生石灰变质的反应原理1生石灰遇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CaO+H2O=Ca(OH)2 然后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Ca(OH)2+CO2=CaCO3↓+H2O
注意:生石灰遇水放出大量的热
16、甲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都是显碱性溶液,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BaCl2+Na2CO3═BaCO3↓+2NaCl OH﹣、C1﹣不正确无明显现象,说明溶液中不含有钡离子,无法证明溶液中是否含有碳酸根离子稀硫酸【解析】
显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
稀硫酸和碳酸盐反应生成盐、水和二氧化碳,和溶于水的钡盐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
【详解】
(1)甲、乙、丙三种方案中,不可行的是甲,原因是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都是显碱性溶液,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故填:甲;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都是显碱性溶液,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2)丙方案中氯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233BaCl +Na CO BaCO +2NaCl ═
(3)【作出猜想】
猜想一:含有碳酸钠过量时含有OH ﹣、Cl ﹣、CO 32﹣
猜想二:氯化钡过量时含有OH ﹣、C1﹣、Ba 2+
猜想三:氯化钡和碳酸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钡恰好完全反应时含有OH ﹣、C1﹣。
故填:OH ﹣、C1﹣。
【评价交流】
①同学们的结论不正确,理由是无明显现象,说明溶液中不含有钡离子,无法证明溶液中是否含有碳酸根离子。
故填:不正确;无明显现象,说明溶液中不含有钡离子,无法证明溶液中是否含有碳酸根离子。
②同学们经过讨论后一致认为:若将硫酸钠溶液换成足量的稀硫酸,就能确定滤液中的离子成分,这是因为加入稀硫酸,如果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钡离子,如果产生气泡,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根离子。
故填:稀硫酸。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