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莒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精校 Word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级阶段性检测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l00分,考试时间为90
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商代对神的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认为占卜、祭祀是与神灵沟通的有效手段,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
这表明商代( )
A.贵族统治受到削弱
B.商王权力受到很大制约
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商王借此强化王权专制
2.阅读“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示意图”(下图)图中的空白方框中应该填写( )
A.天子 B.卿 C.士大夫 D.诸侯
3.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
造成上述“分散性、松散性”的制度因素是( )
A.三公九卿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度
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上述材料表明分封( ) A.进一步扩大周王室统治区域 B.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统治体系
D. 使王位世袭制进一步发展完善
5.《礼记•乐记》云:“礼乐政刑,其极一也。
”它表现在婚丧、祭祀等一系列活动上,要按规定的“礼仪”办事,等级不同的阶层所享受的“礼乐”待遇也是不同的。
这些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
A.稳定和巩固统治秩序
B.规范统治阶级的行为
C.团结和凝聚家族亲情
D.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
6.春秋初期诸侯遍行采邑(封地),中后期始行县一郡制度,“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战国时边地繁荣,始于郡下设县,形成郡一县两级制。
这一历史现象( )
A.造成分封制彻底崩溃
B.说明官僚政治已完全取代贵族政治
C.强化了君主专制独裁
D.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集权趋势
7.秦代以前,卿大夫以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
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
玉,群臣莫敢用”。
这一变化主要说明了( )
A.皇帝独尊的至上地位
B.皇权至上不可僭越
C.秦王赢政的巨大功绩
D.皇位世袭不可转移
8.秦统一中国后,采用分工的原则,使中央政府能维持有效的运作,以管理庞大的帝国。
其中履行监察职责的是( )
A.丞相 B.郡守 C.太尉 D.御史大夫
9.秦朝在巩固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措施中,其根本性的保障措施是( )
A.郡县制 B.三公九卿制 C.监察制度 D.统一货币
10.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然而“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这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B.分封制有利于加强王权
C.郡国并行有利于消除内乱D.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统一
11. 在秦朝,采取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朝议”的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这对于政治决策的重大意义是()
A.安抚群臣,为君主效力 B.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
C.展现民主,体现君主关怀 D.进行廷辩,显示大臣才能
12.公元前127年,汉武帝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得封地为列侯。
这一规定( )
A.强化了汉初的郡国并行体制
B.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C.巩固了刘姓宗室的血缘亲情
D.增强了地方封国的实力
13.唐太宗时期,大臣封德彝建议将征兵年龄从21岁提前到18岁,虽然相关诰敕经皇帝签署并下发到门下省,但给事中魏征坚决不肯署名,最终诰敕没有颁行。
材料反映出唐代( )
A.三省六部制加强了君主专制
B.三省体制有利于科学的决策
C.给事中负有起草诰敕的职责
D.门下省权力远远超越中书省
14.“它创立了一种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它具有双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地方,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
”据此判断,“它”的设置( )
A.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B.较好的发挥了地方的独立自主
C.标志着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成熟
D.改变了绝对专权的政治大环境
15.有学者统计,北宋载人《宋史》的官员中46. 1%来自寒门,从南宋两个年份的进士题名录来看,非官员家庭出身的进士一个占56.3%,一个占57.9%。
这说明两宋时期的科举制( )
A.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
B.从根本上结束了贵族政治
C.进一步扩大了统治基础
D.选拔官员更注重公平公正
16.洪武十三年,丞相胡惟庸被公开处死后,朱元璋编撰了一系列皇谕钦训:《臣诚录》记录了212 名违背君命的亲王、高官、皇族和宦者的名氏:《相鉴》记录了历史上82
名“贤”相和26名“奸”相。
朱元璋采取以上措施的根本目的在于( )
A.震慑官员 B.强化君权 C.罢除丞相 D.整治朝纲
17.“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明太祖在位时曾再三对百官诉苦。
至明成祖时,为改变皇帝过于劳累的局面,采取的措施是( )
A.设枢密院
B.设立南书房
C.设置殿阁大学士
D.设立内阁
18.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代前期满洲贵族参与处理军国大事的制度,遵循“从来国家政务,
惟宗室协理”的原则,其中的亲王皆是太祖、太宗子孙,他们成为皇帝依赖的群体,也是清朝前期皇权的重要分享者。
由此可知,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 )
A.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征
B.表明清初满族贵族享有民主权利
C.恢复了西周的宗法体制
D.是清朝集权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
19.清代某机构,其职能原为承命拟旨,参与军务,后逐渐演变为全国行政运行的中心。
此机构的设置( )
A.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出现于康熙年间,以票拟形式参与机务
C.取代前朝内阁,成为最髙行政机关
D.与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形成三足鼎立
20.柏拉图说社会中没有知识、没有教养、没有政治智慧的下层群众掌握政治权力,政治生活的狂热使得他们很容易丧失理性,进而做出草率的、不合理的政治决策。
”作者意在说明雅典
A.抽签选举的局限
B.多数人暴政的实质 .
C.轮番而治的危害
D.直接民主制的弊端
21.伯里克利执政时期,雅典民主政治步入了“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为保障雅典公民积极参政议政,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利
B.取消五百人议事会资格限制
C.给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D.给参政议政的公民发放工资
22.在一般情况下,古雅典妇女只被称为城市妇女,政治上与被剥夺了权利的男性犯罪
公民处于相近的地位。
这是由于( )
A.妇女缺少财产权 B.雅典法律较为完善
C.妇女没有公民权 D.民主属于全体男性
23.在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所有的官职(十将军除外)向全体公民开放,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抽签选举的方式担任政府中的各级官职。
这表明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方式是( )
A.间接民主 B.直接民主C.人人平等 D.机会至上
24.公元前3世纪,罗马阿奎里亚法规定:“若某人非法杀死另一人的奴隶或牲畜,应当以去年奴隶或该牲畜的最高价格赔偿受损害人;若某人非法损坏了另一人的物品,应以近三年该物品的最高价赔偿之。
”该规定说明罗马法( )
A.保护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确保公民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C.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注重维护商业交易的公平性
25.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骨头,他须偿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
可以减半。
这体现了《十二铜表法》的实质是( )
A.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体现法律至上观念
C.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D.维护广大平民利益
2018级阶段性检测考试
历史试题 2018.10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共50分,其中26题18分, 27题20分,28题12分)
26. (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元史》记栽: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
——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和唐代中后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并分析其影响。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代行省制的特点及影响。
(8分)
27.(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夏商西周时期,政治上确立了以王为核心的王权统治。
在父系大家族的基础上,以宗法制度为主体,按照亲疏远近,从王国到诸侯国,按地区建立起层层政权机构,由大大小小的奴隶主世代相袭垄断着各种官职。
王朝的官由王任命,诸侯由王册命,诸侯国的官由诸侯任命,实行的是阶级性、等级性非常明确的世官制。
两汉时,由皇帝下诏指定举荐的科目,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按科目要求考察和举荐人才;应举者按不同科目进行考试,考试由皇帝出题策问,或由丞相、九卿等策试;根据对策成绩高、低分别授官。
这种选官方式尽管不尽完善,易出弊端,但相比世官制应该说是一大进步。
——摘编自姜国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变化浅谈》
材料二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
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
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栽:“隋代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
”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
——摘编自郭强《中国古代选举制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汉时期实行的主要选官制度,并分析作者认为它“相比世官制应该说是一大进步”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魏晋时期相比,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有哪些发展,并简要概述科举制推行的积极意义。
(12分)
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如果我们接受“民主是个好东西”论,那么与希腊文明同时演进的中国文明就将以其集权性质而成为坏东西.但这显然是高度贫智的结论.邓公已经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因此,任何制度的好坏优劣,都必须以是否有利于发展为标准来作出判断.按照这个标准来评判,维持了中国五千年高速发展的集权制度肯定是好东西,而由于内部分裂而瓦解,最终在时髦的基督教手中进入中世纪的西方文明肯定是坏东西.
看得出来,那位断定“民主是个好东西”的学者采取了多数中国“精英”的思维方式,轻率而幼稚地决定忘记掉马克思的所有观点,而宁愿以一种感性的视野来分析理论问题.不过,当他如愿以偿地忘记了已经不太时髦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之时,他也就无法看
到真正的历史规律乃是:任何社会都不可能像考(英语四级考试)一样,在区区
几个固定的选项中选择某种合意的政治组织形式;相反,一切政治组织形式都是历史地形成的,首先取决于经济组织形式,而经济组织形式则是由该社会所处的特定生存环境所决定的;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组织形式的多样性,政治组织形式也必然是多样化的.
--整理自《联合早报网》作者认为:政治制度具有多样性,评价其优劣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结合一、二单元相关史实,论证作者观点的合理性.(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
2018级阶段性检测考试历史参考答案(2018.10)
一、选择:CDBAA DADAD BBBCC BDAAD DCBAC
二、非选择
26.
28.观点:政治制度具有多样性,评价其优劣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论证: ①古希腊靠海多山的自然条件和小国寡民的社会条件孕育了直接的、原始的民主政
治.
②中国地处内陆,大河流域孕育了小农经济,其分散性的特征使其需要强大政权的保护,集权政治应运而生.
③民主政治符合希腊当时的国情,推动了古希腊工商业的繁荣,也创造出高度发达的文学艺术,成为西方文明的源头.因此民主政治对古希腊来说是一个“好东西”.
④集权政治适应了当时中国的国情,保护和促进了传统经济的发展,使中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因此集权政治对古代中国来说是一个“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