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概念的心理现实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汇概念的心理现实性
作者:陆勋林
来源:《科教导刊》2011年第29期
摘要词是最小的具有心理现实性的意义单位之一。
许多具体的概念具有双重表征: 词和意象,意象赋予概念强烈的心理现实性。
隐喻和联想也使概念具有心理现实性。
关键词词汇概念心理现实性意象隐喻
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识码:A
Lexical Concepts as Psychological Realities
LU Xunlin
(Changzhou University, Changzhou, Jiangsu 213164)
AbstractThe word is the smallest unit of meaning which is a psychological reality. Many concrete concepts are symbolized by words as well as images. Images enable concepts to be psychologically real. Metaphor and association have the same effect.
Key wordslexical concepts; psychological reality; images; metaphor
概念是一种意义范畴,语符是概念的载体,词是表征概念的典型形式,称作词汇概念(lexical concepts)或词汇化概念(Saeed 2000: 34)。
Sapir(2001: 28)说:词是最小的具有心理现实性的意义单位之一,词义被分解,就可能失去完整性而不能被把握。
Fodor(1998: 27)把意义简单而不能缩小的概念称作基本概念,与自然语言中简单的基本词汇对应。
具体的基本概念是以经验为基础的意义范畴,经验主义哲学把通过感觉获得的概念称作简单概念,例如物体的颜色、气味、滋味、硬度等。
Locke(1959: 32)说,简单概念由简单明白的词表征,其意义不是合成的,如白色是能被观察到的雪或牛奶的颜色。
本文主要探讨词汇概念的心理现实性,即人们如何在心理上感受到词汇意义的存在。
1 意象赋予词汇概念心理现实性
Sapir把表征物体、行为、品质等具体范畴的概念称作具体的基本概念。
许多具体的基本概念具有双重表征——词和意象,意象赋予概念强烈的心理现实性。
意象具有感觉信息的特征,与外部世界的实体具有相似关系,人们能在心理的三维空间中审视代表概念的意象。
大脑
中能呈现连续旋转的物体的映像,这种映像与现实世界中对应的旋转物体相似。
人们能想象交通灯的颜色、汽车的喇叭声和废气的气味。
意象和词语可能同时呈现在心智世界中。
当人们想起往昔的明月时,思维中可能还有The moon was so bright之类的内部言语。
记忆中存储了意象,与这些意象对应的词语就易被检索。
笔者曾注意到,有的低年级小学生在学习用书面语表达思想时,有时用简图代替写不出的文字,例如用房子的简图代替“屋”字。
这表明儿童的大脑中存在着房屋的意象,这种意象赋予概念心理现实性。
抽象的概念倾向于以词汇为表征形式,也可能有意象或事件的支持,从而获得较强的心理现实性。
例如,儿童常通过看图识字的方式学习知识和语言,许多幼儿能画出树、大象、猴子等实体的简图。
儿童常借助故事的形式学习“诚实”、“爱国”等抽象的词汇化概念,例如,在西方文化中,幼年华盛顿和榆树的故事用以例解honesty,烈女贞德的事迹用以说明patriotism.
2 词的隐喻用法的心理现实性
隐喻是另一种使概念获得心理现实性的表达方式。
隐喻的实质是根据一个经验领域理解另一个知识领域(Lakoff & Turner 1989: 135)。
在隐喻思维中,源概念(source concepts)的显著意义特征被归属于目标概念(target concepts),从而突出目标概念。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金子的“珍贵”特质被归属于时间。
隐喻诉诸听话者的经验或常识,若有一位父亲说:My daughter is an angel; 他预期听话者已经了解西方文化中“天使”的丰富含义,自然能理解父亲对女儿的赞美之词。
当Romeo and Juliet中的主角Romeo说:Juliet is the sun, 读者立即明白:Juliet是Romeo 生活中的光明,给他带来幸福。
隐喻诉诸想象力,使人们强烈地体验到创造性语言的感染力。
读到英语文学中的隐喻the eye of the heaven (太阳), the mind’s eye (想象力),我们不禁赞叹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理解力。
这种隐喻没有民族文化的局限性,它诉诸人类的想象力,唤起存储在记忆中的相关意象,使我们怀着欣喜品味其含义。
隐喻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过程,语言使用者通过识别源概念和目标概念之间的类比关系,发现表达思想的捷径,从而使纷繁的思绪变得简单明了,使捉摸不定的抽象概念变得形象化。
明喻具有类似的效果。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孔子通过比喻将“流水”的特征指派给“时间”,无形的时间似乎有形,像流水一样匆匆消逝。
人们不仅能感受到、仿佛还能见到不断逝去的光阴,以致对流逝的岁月产生无尽的感慨。
这一经典比喻引起无数人的共鸣,使时间概念获得强烈的心理现实性。
3 词义联想的心理现实性
词汇概念的心理现实性也产生于词义联想过程。
认知科学将联想阐释为大脑神经网络节点连通的方式。
词汇之间的各种联系在联想过程中自然呈现,如并列、搭配、同义、对比等意义关系。
在自由联想中,一个首先被激活的概念自然地激活其它相关概念。
例如,人们可能由snow 联想到white, 后者是前者的固有属性;由white可能联想到black,这两个词经常同现而且有对比关系。
儿童可能由snow联想到winter, snow-covered houses, Santa Claus, Christmas 等,因为这些概念组合经常在图片或电视节目中出现,成为儿童的知识来源之一。
联想促进语言理解,我们通过联想捕捉概念之间的联系;这些联系是隐含的,心灵发现它们时会产生顿悟。
我们可能凭直觉发现、也可能通过心理推算获得这些联系,例如:(1)He had a heart of
stone. (2) He gave me a stony look. (3) She was shocked into stony silence. 例(1)和(2)的理解过程是自动的,我们十分熟悉石头“硬”、“冷”的属性,因此自然能理解例句所描述的“像石头一样硬和冷的心”和“冷冷的目光”。
我们可能通过心理推算才能理解例(3):除了冷硬的特征,石头无生命、不动,这与人麻木、呆滞的表情相似,因此例(3)可理解为“她被惊呆了,一声不吭。
”
概念带有人类认知的主观印记,语言所表达的不是简单明白地存在于世界中的实体,而是人类所理解的世界中的实体。
研究词汇概念的心理现实性有助于我们理解词汇意义的心理学基础,从而促进语言学习。
参考文献
[1]Saeed, J. I. Seman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Sapir, E.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Locke, J. 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M].Vol. II. New York: Dover Publishers, Inc.1959.
[4]Fodor, J. A. Concepts: Where Cognitive Science Went Wrong[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5]Lakoff, G. & M. Turner. The Power of Poetic Metaphor[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