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政治生活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教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中政治政治生活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教案新人教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第三课,第五课的内容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六课的内容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本课的内容则是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的另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同时,由于民族和宗教问题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在本课还安排了有关国家的宗教政策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识记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民族自治机关的主要自治权,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必要性。

根据我国国情和实践说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正确性和优越性,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有关自治权的规定,用实例说明我国民族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正确认识我国民族政策,拥护和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增强民族观念,增强维护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和优越性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四、学情分析
1、针对本框在教材中是第二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关于民族的一些基
础知识,让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是本框的难点,通过对概念的分解加深学生的理解;
3、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国情的必然选择是本框的重点,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历史知识、
地理知识来突破,以老师启发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4、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同样是本框的重点,可以结合前面对民族区域自治含义的分
析,帮助学生理解。

五、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结构的过程
1、这个过程依赖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2、学生的建构活动必然受外部环境的刺激影响,从而它是一个社会建构。

3、这种理论,为本节课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型“教学模式”设计,即教学设计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分析探究,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参与,学生达到主动建构知识结构的目标,其模式如下:
本节
课运用的教
具有:投影、多
媒体 六、课前准备
1、热点材料搜集与整理
2、导学案的印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创设情境:播放歌曲《天路》
教师: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照目标,理解学
案的有关要求,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其预习情况解决疑惑。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
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前提:国家的统一领导
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自治权:我国自治机关在行使一般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核心内容)
“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新型民族关系
3、实践证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和数字,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1、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 复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再次强调本节课的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和优越性,
而民族问题和通常和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要求学生预习宗教政策的相关内容。

多媒体展示课堂巩固练习,以检测课堂效果,并及时纠错,以期取得课堂的最大收
益。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1、同学们把优化丛书上相关的知识做一做,以巩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知识点。

2、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发下去的导学案把下一框我国的宗教政策的有关知识点预习一下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政治理论性较强,离学生生活较远,
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在课前本人尽管注意让
学生收集相关的材料,包括一些视频资料、歌曲以及相关的时政材料,但有些问题仍然阐述
不够到位。

在理论性较强的问题上,对教师的要求本身就较强,所以课前应该做好更充分的
准备。

学案3-3-2
7.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学习要求】了解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民族自治机关及其自治权 理解 【学习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坚实基础和重要意义 【自学提纲】
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1)自治机关
(2)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 。

①含义
②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③其范围、内容十分广泛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含义: 必然性: 优越性: 地位: 基本民族政策,基本政治制度
为什么?
(1)
(2)
(3)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著的优越性
1、
2、
3、
4、
【知识测评】
一、单项选择题:
1、自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区人大主任、区政府主席均由藏族公民担任。

五十年代以来,中央政府向西藏投入400多亿元;1994年以来,中央和其他省市克服种种困难,援助西藏建设了62项工程。

这表明我国政府的政策和原则在西藏得到了真正
贯彻落实。

A. 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B. 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
C. 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政治平等
D. 民族团结各民族经济平等
2、自1965年以来,西藏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

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共制定了220件地方性法规和单行条例,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这一事实表明()
A.制定地方性自治法规是民族自治机关自治权的重要体现
B.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平等的重要体现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D.西藏人民享有高度自治权
3、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指的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的()
①人民代表大会②人民政府③人民检察院④人民法院
A、①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以______________为前提和基础的。

A.民族的平等B.民族的团结C.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D.党的统一领导
5、2004年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20周年。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是()
①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②有利于民族自治区享有高度自治权,更好地发展经济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这一规定表明: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有权制定民族区域自治法,行使自治权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都是中央统一领导下的特别行政区
D、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都是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
二、简答题
2005年5月27日,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各族人民的根本
利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我国必须始终坚持这一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

回答为什么我国“必须始终坚持这一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
1—6 BABCCD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

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