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天凉”循经感传诱导方法及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针灸针法

针灸针法

双手进针法
指切法 挟持法 舒张法 提捏法 指切进针法:以押手拇指或食指之指甲切按在穴位旁,
刺手持针将针紧靠指甲缘刺入皮下。
提捏进针法:即用押手拇食两指将腧穴部位的皮
肤捏起,刺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的穴位,特别是面部腧穴的进针
舒张进针法
用押手拇食两指或食中两指将腧穴部 位皮肤向两侧撑开使之绷紧,刺手持 针从其间将针刺入。 此法多适用于腹部腧穴的进针
影响得气的因素
• 患者 • 体质(类型) 病情 • 医生 • 取穴、方向/角度/深度、 手法 • 用心失专 • 环境(温度、噪音)
针刺得气的方法
(一)候气法(留针候气法) 用针之法,以候气为先 (二)催气法 催促经气速至针下的方法 提插、捻转、循、按、飞、刮、搓、颤、捣、弹…… (三)守气法 使气留守勿去的方法。 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 (四)调气法 广义:调整人体经络之气,使失去平衡的阴阳之气得到调理归于平秘。 狭义:应用手法调整经气方向。
进针法
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当刺之时,必先 以左手压按所针之处。 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 而徐入,不痛之因 。
押手、刺手 • 单手进针法 • 双手进针法 • 管针进针法(略)
单 手 进 针
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 紧靠穴位,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 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 指随势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 要求的深度。
定位
• 正指正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 刺之无殆。 • ——《灵枢· 九针十二原》
揣穴:揣、循、按、摸
(分拨、旋转、滚摇)
消毒
1、医者之手 2、穴位(头针、三棱针)

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名解】1、实验针灸学:实验针灸学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根本理论、针灸作用原理、针灸作用规律,指导临床实践的一门学科;(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产生的新兴穿插学科,是针灸学科的重要组成局部。

实验针灸学的根本研究方法是实验。

)2、经脉现象:亦称经络现象,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经络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包括循经感传,循经皮肤病,循经神经血管反响、循经感觉障碍等现象。

3、循经感传:系指用针刺,艾灸、低频脉冲电或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胀,麻等“得气〞感,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场,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现象,能通过大脑感知的现象。

分显性与隐性感传。

4、乏感传期:是指假设针刺时间过长,尽管刺激未停顿,感传也会向针刺穴回流,最终消失的现象。

5、循经皮肤病:是指沿经脉循行路线出现的呈带状的皮肤病损,因为是看得见或摸得着的循经现象,也有人称为可见的经脉现象。

6、循经感觉障碍:是指沿着经脉循行路线自发出现的疼痛、异常感觉或其他感觉障碍的现象,是病理状态下的经络现象之一。

7、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每种感受器通常只对一种特定的能量变化最敏感,即一种感受器对于某一种形式的刺激具有很低的阈值。

这种形式的刺激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8、感受器的适应:当某个恒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仍在继续作用,但感受器对刺激的敏感性会逐渐降低,发放冲动的频率逐渐减弱,感觉也随之减弱,这种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9、感觉阈〔强度阈值〕:作用于穴位的适宜刺激必须到达一定的刺激强度和一定的持续时间,才能引起穴位感受器的兴奋,产生相应感觉。

通常将引起某种感觉所需的最小强度称为感受阈或强度阈值。

〔引起感受器兴奋所需的最短时间,称为时间阈值。

〕10、牵涉痛:是许多疾病的一种常见病症,是指内脏病变时,疼痛往往可扩散到受同一或紧邻的脊髓节段所支配的皮肤区,此处皮区的疼痛称为牵涉痛。

针灸名家张缙谈烧山火、透天凉

针灸名家张缙谈烧山火、透天凉

针灸名家张缙谈烧山火、透天凉1烧山火1)烧山火手法概述烧山火手法属于常用复式补泻手法之一,是热补法的代表性手法。

最早在《素问·针解》篇中记载:“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

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

气实乃热也。

”在《灵枢·终始》篇中也记载:“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

”可见当时已有虚实补泻和针刺取热的概念。

其后,金代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的论述,成为后世热补手法的要点。

烧山火手法的名称最早见于明代徐凤的《针灸大全》所载《金针赋》中:“考夫治病之法有八。

一曰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

除寒之有准……皆细细搓之。

祛病准绳。

”明代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中曰:“烧山火能除寒,三进一退热涌涌……凡用针之时,须捻运入五分之中,行九阳之数……渐渐运入一寸之内,三出三入,慢提紧按。

若觉针头沉紧,其针插之时,热气复生,冷气自除。

未效,依前法再施也。

”对烧山火手法的操作和主治范围作了较为细致的描述。

其后的历代医家虽根据各自的临床体会和经验手法各有侧重,但皆以《金针赋》、《针灸大成》中所载针刺手法为准绳。

当前,以国家规划教材为准的经典烧山火术式操作方法是将穴位的可刺深度分为浅、中、深三层(天、人、地三部),先浅后深,每层各做紧按慢提九数,然后退回至浅层,称为一度。

如此反复操作数度,再将针插至深层留针。

在操作过程中,可配合呼吸补泻中的补法,出针时按压针孔。

该术式操作手法主要是参考《金针赋》“烧山火”手法而定,但语言过于简练,对具体操作中的细节问题没有详细阐述,实际操作过程中仍使人存在诸多疑惑,所以深入研究“烧山火”手法的术式操作过程是必要的。

2)张缙教授烧山火手法简介张缙教授在针刺补泻手法的研究中指出,补泻应针对总的机体机能状态而选择,虚者宜补、实者宜泻,但这都需要通过调气解决。

医生需要用针激发经气或使气至病所,经气的调节机制便自己启动。

针灸补泻12手法图解

针灸补泻12手法图解

针灸补泻12手法图解1.烧山火(补法)这种方法是采用三进一退、一进三飞、提插、九六、呼吸、迎随、开合等法中的补法组成的。

以产生热感为目的。

《金针赋》中说:“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

《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说:烧山火,能除寒,三进一退热涌涌……”指出按本法操作,可以产生热感,治疗寒证。

操作方法:令患者自然的鼻吸口呼,随其呼气,用单指押手法将针进至天部,右手拇指向前连续飞3次或9次,以催其气至(如针下沉紧,则轻提1~2分或轻微回转以解除滞针),即将针插至人部,操作方法与天部相同;然后即将针急插至地部,仍按天部的方法操作。

飞毕,候到针下气至沉紧时,用针尖拉着有感应的部位,在1分上下的范围内急(重)插慢(轻)提3次,促其产生热感如有热感则用推法守气,促其热感放散传导,如无热感则将针退至天部,另行操作)。

手法用毕,随其吸气缓慢将针拔出,急扪针穴。

此法如在天部或人部操作时,已见到患者皮肤发热或出汗或自觉针穴附近甚至全身有热感时,即不必继续操作。

手法熟练时,不利用呼吸和九数操作也能产生热感。

留针与否应根据病情而定(图1)。

适应证:中风脱证,瘫痪麻痹,风湿痹证,肢冷便溏,阳痿偏坠,腹痛腰酸等一切虚寒证。

有时以发汗解表之目的,用于外感风寒。

临床应用本法,针风池、合谷,可以发汗解表,治疗外感风寒;针梁丘、膝眼、足三里,可以温散寒湿,治疗风寒湿引起的膝关节炎等都有明显效果。

图1 烧山火法2.透天凉(泻法)这种手法是采用一进三退、三飞一退、提插、九六、呼吸、迎随、开合等法中的泻法组成的。

以产生凉感为目的。

《金针赋》中说:“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

”《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说:“透天凉,能除热,三退一进冷冰冰……”指出按本法操作,可以产生凉感,治疗热证。

“免费学中医”活动开启,转发本篇文章到朋友圈或者今日头条,私信作者“头条领课”,可免费获得600余分钟高清视频,20余种珍藏实战技巧操作方法:令患者自然的鼻呼口吸,随其吸气用舒张押手法,不捻不转缓慢将针进至地部(俗名偷针刺法),右手拇指向后连续捻六次,候到针下气至沉紧时,然后将针急提至人部,再由人部向地部有感应的部位,连续的慢(轻)插急(重)提六次。

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精品-doc】

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精品-doc】

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精品-doc】第五章针刺补泻及补泻手法针刺补泻是在得气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虚实状态采用的相应补泻手法。

针刺补泻手法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医生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必须认真学习,加强训练。

第一节针刺补泻一(针刺补泻的概念和范畴概念:根据疾病的虚实状态,确定的以补虚泻实为目的的两类针刺手法。

范畴:补泻原则、补泻手法、补泻效应。

(一)补虚泻实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正虚邪实是疾病的基本病机,补虚泻实、扶正祛邪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

同理,也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

中医治疗,根据补虚泻实的治则,采用相应的方药,达到治疗目的:针灸治病,也是根据补虚泻实的治则,采用补虚泻实的针刺手法,达到治疗目的。

因此,补虚泻实,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

(二)针刺补泻是针对病证虚实而实施的针刺手法凡是能扶助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手法叫补法。

凡是能疏泄邪气,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手法叫泻法。

(三)补泻手法要达到补虚泻实的效应补泻手法必须在得气的基础上进行,获得补虚泻实的临床效应。

衡量补泻效应的指标:针刺感应,脉证变化。

1(针刺感应(针刺泻法)实证:针下沉紧涩滞针下徐缓舒和。

(针刺补法)虚证:针下虚滑空虚针下徐和有力。

烧山火寒证针下热感透天凉热证针下凉感2(脉证变化通过补虚或泻实的针刺手法,脉象平和,症状缓解,寒证或热证消失。

二(迎随是针刺补泻的原则迎者逆也,随者顺也,迎随有逆顺之意。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

”逆经气来时而施,为泻为迎;顺经气去时而施,为补为随。

《灵枢?小针解》解释“迎随”时说:“其来不可逢者,气盛不可补也;其往不可追者,气虚不可泻也。

……知其往来者,知气之逆顺盛虚也。

”指出要根据经气的逆顺、盛虚来进行补泻,经气来时,经气充盛,不可用补法,只能用泻法,称为迎;经气去时,经气亏虚,不可用泻法,只能用补法,称为随。

《灵枢?终始篇》说:“泻者迎之,补者随之。

张缙教授针刺手法精要

张缙教授针刺手法精要
6针刺手法的核心内容
6.1古典经络理论和循经感传规律性的研究 在《十一脉灸经》中,把“经”叫作“脉”,在《内经》的成书过
程中,就由“脉”转换为“经”,并与“络”结合最后定型为“经 络”。经脉在人体循行有两个系统:一是肺肝流注。肺肝流注 (+灵枢•经脉》第十)由手太阴经起至足厥阴肝经止,如环无端 的循行是营血流注模式。二是井合流注。以《灵枢•本输》第 二为代表,《灵枢•根结》第五,《灵枢•卫气》第五十二中之标 本,其共性为经气向心而行。井合流注才是指导针灸的经络理 论。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循经感传的研究中,黑龙江针麻 协作组总结出循经感传有八个规律:普遍性和潜在性,趋病性 和效应性,可激性和可控性,循经性和变异性。这八个规律性之 间也相互联系&
・96・
-老中医经验・
Journal of External Therapy of TCM Apr 2021,30(2)
张缙教授针刺手法精要
张云1张缙2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530001; 2.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36)
摘要张缙教授是我国中医针灸手法集大成者,毕生致力于针刺手法的研究,尤其精研于《针灸大成》,并取得了丰硕 的成果,为我国针刺手法的规范化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起草制定了毫针针刺操作手法的标准。笔者有幸于2014年 拜于张缙教授门下,跟随老师系统学习针刺手法,并苦练基本功,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张缙教授对针刺手法 的研究做一总结,以期抛砖引玉,让更多的针灸从业者研究针刺手法,将这一针刺手技代代相传,更好地实现“拯救之法, 妙用者针”。
套取热取凉手法的经典命名和经典术式&这里也提意,只有在对原文“含英咀 华”之后,才能达到"明心见性”的境地,才能体会到国学中文字 的妙用。杨继洲用“玄机秘要”名其书,想即此之意&

从刺激量角度浅谈复式补泻手法作用

从刺激量角度浅谈复式补泻手法作用

64内蒙古中医药第38 卷2019 年10 月第10 期Inner Mongoli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38 No.10 2019从刺激量角度浅谈复式补泻手法作用都鹏飞(泰州市中医院江苏泰州225300)摘要复式补泻手法除了能够达到补虚泻实、寒热温凉的效果外,由于其为多个单式手法综合而成,操作过程复杂,操作时间 长,所以具有较大的刺激量,利用这个特点,临床上将复式手法应用于一些慢性、顽固性疾病的治疗,取得了 一定的疗效。

关键词复式补泻;刺激量;烧山火;透天凉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9)10-0064-02针刺需要有一定的刺激量才能到达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刺 激量的大小并不能代表补泻的性质"-21,刺激量大未必是泻法,刺激量小未必是补法,比如同是提插补法,重插轻提幅度大、频 率快、时间长则刺激量大,相反,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间 短则刺激量小。

实际上,复式补泻手法由多个单式手法综合而 成,操作过程复杂,操作时间长,其刺激量往往远大于单式手法,根据这个特点,临床上将复式手法应用于一些慢性、顽固性 疾病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1关于复式补泻手法源流关于补泻手法,早在《黄帝内经》就有记载,如《灵枢•九针 十二原》“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讲的是单式徐疾补泻;《素问•离合真邪论》“呼尽内针,静以久留……候吸引针……各在 其处,推阖其门……故命曰补”,其中杂合了呼吸、留针、开阖三 种方式进行补法操作。

可见《内经》中就已经有了详细的复式补 泻操作。

但复式补泻手法更加系统化,更加完善、兴盛还是在元 明时期,如元代窦汉卿《标幽赋》记载了“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 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的凉热操作法,而明代徐凤《针灸 大全》首次记载的《金针赋》则是对明以前元代针法的总结A其 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复式补泻手法,如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 阴、阴中隐阳、子午捣臼等。

学习《针灸甲乙经》临床应用指南歌诀

学习《针灸甲乙经》临床应用指南歌诀
学习《针灸甲乙经》临床应用指南歌诀
甘肃灵台朝那皇甫谧医学研究所 甘肃省平凉市四十里铺镇正德堂门诊 甘肃灵台县朝那皇甫谧针灸养生理疗馆
郝定国 郝晓明刘永娥 边立兵
摘要:本篇主要依据《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经脉篇十二经,十五络,奇经,八脉,以及输穴、 经穴、荥穴、井穴、合穴、募穴,郄穴等,其次参考五院合编《中医针灸学概论》以及《针灸选 穴指南》等书。自编歌诀形式简明扼要的记述了针灸学十分之一的十几个部分。一.针灸用具及 方法;二.针灸事故障碍;三,针灸理论;四.五行在经络内容应用;五.经络的生理病理;六.十二 经循行路线;七.十二经十五络奇经八脉始终穴位点;八.经络穴位总数目;九.五输穴及荥、合、 原、募、郄、经穴主治属类;十.八刚在针灸经络中重点应用;十一.针灸对急性病要穴应用;十 二.八会穴针灸临床应用;十三.四要穴临床应用等部分:十四.十二要穴临床应用等部分。十五. 四海八穴治未病。以期让学者便于记忆,喜欢针灸的人了解针灸,让学习针灸的人热爱针灸,让 教学针灸的人参考利用,让中国的针灸为全世界人类健康服务。
关键词:针灸,十二经,十五络。奇经,八脉。五输穴、荥穴,井穴,合穴、募穴、郄穴、 经穴,五行。八刚。四要穴。十二精要穴等。
临床针灸指南歌诀: 针灸治病,经传千古,始于《内经》,成在《明堂》,精于《甲乙》。先说针具,金属组成, 柄根体尖,长短有分。适其身穴, 临床治病,疏通经络,气血和顺。 在说灸法,其物用艾,艾 通经络,无处不通。二物备齐,其理必通,临症患者,视其胖瘦。 男女老少,必遵其人,温和 谦虚,一视同仁,医德必行。医患神通,在施其针,针灸禁忌,医心必明。虚实补泻,手针细心, 透天凉术,一退三进。谓之泻法烧山火术,三退一进,谓之补法,补泻之法,视其病情。针灸 同施,艾再针柄,点然三壮,其效必应。 若有晕针,医患勿惊,先服汤水,再去其针。其晕必 效,一次治病。进针出针,手法必精。针刺之法,其方四种。指切进针,浅穴短针。拼指进针, 深穴长针。舒张进针,腹部肌松。挟指进针,皮肤捏起,适用切骨,直刺斜刺。角度不同,横刺 平刺,沿皮选针,其方其法,记在心中。若有滞针,肌肤涩紧,由于紧张,片刻可松,若有弯针。 针力不匀,另换新针,勿强使用,若遇折针,取其残留。若有血肿,误伤血管,热敷必消,无需 顾忧。针后遗感。循经按揉,其它针法,刺血三棱,皮肤病患,梅花七星。另有灸法,姜蒜盐 面,置于穴位,上用艾绒,还有艾条。上下循经,使用灵活,普灸全身,先上后下,先背后腹。 再循四肢,痛点宜灸,此法最良,祛病延寿,提高免疫。适用大众,针灸说明,再谈理论,针灸 治病,中医基本。 阴阳五行,消长转化,对立依存,无病体真,有病克行。五行生克,相侮相 乘,亢则生害,承则相扶,内则脏腑。外则脉经,十二经络,奇经八脉,贯行全身,内通脏腑。 外接经脉,有诸于内,必形于外,甲乙经日,夫经络者。决其生死,处其百病,调其百脉,辨其

烧山火与透天凉操作手法真传(纯干货手法)

烧山火与透天凉操作手法真传(纯干货手法)

烧⼭⽕与透天凉操作⼿法真传(纯⼲货⼿法)烧⼭⽕、透天凉,如武林中之绝世秘籍,⾼⼿施之出神⼊化、炉⽕纯青,于顽⿇冷痹等寒热痼疾,可有拔刺⾎污之效,本⽂讲述各针灸⼤家于此⼆者针法迥异之处,领略⾼⼿华⼭论剑,针道奇⽞。

黄帝问⽈: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

岐伯对⽈: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实乃热也。

满⽽泄之者,针下寒也,⽓虚乃寒也。

——《素问·⼩针解篇》⼀⽈烧⼭⽕:治顽⿇冷痹,先浅后深,凡九阳⽽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

⼆⽈透天凉:治肌热⾻蒸,先深后浅,⽤六阴⽽三出三⼊,紧提慢按,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皆细细搓之,去病准绳。

——《⾦针赋》【烧⼭⽕】操作⽅法:将所刺腧⽳的深度分作浅、中、深三层(天、地、⼈三部)。

(1)进针时,医者重⽤指切押⼿。

(2)令病⼈⾃然地⿐吸⼝呼,随其呼⽓时,将针刺⼊浅层(天部)得⽓。

(3)得⽓后,重插轻提,连续重复9次(⾏九阳数)。

(4)再将针刺⼊中层(⼈部),重插轻提,连续重复9次(⾏九阳数)。

(5)其后将针刺⼊深层(地部),重插轻提,连续重复9次(⾏九阳数)。

此时,如果针下产⽣热感,少待⽚刻。

(6)随病⼈吸⽓时将针1次提到浅层,此为⼀度。

如果针下未产⽣热感可随病⼈呼⽓时,再施前法,⼀般不过三度。

(7)⼿法操作完毕后,留针15~20分钟,待针下松弛时,侯病⼈吸⽓时将针快速拔出,急按针孔。

【透天凉】操作⽅法:将所刺腧⽳的深度分作浅、中、深三层(天、地、⼈三部)。

(1)在进针时,医者轻⽤押⼿。

(2)令病⼈⾃然地⿐呼⼝吸,随其吸⽓将针刺⼊深层(地部)得⽓。

(3)得⽓后,轻插重提,如此6次(⾏六阴数)。

(4)再将针提⾄中层(⼈部),轻插重提,连续6次(⾏六阴数)。

(5)再将针提⾄浅层(天部),轻插重提,如此6次(⾏六阴数)。

此时,针下产⽣凉感,称为1度。

如果针下未出现凉感,可将针1次下插⾄深部,再施前法。

但⼀般不超过三度。

凉感不论在地部、⼈部或天部出现,可停⽌⼿法操作。

刺法灸法学讲解

刺法灸法学讲解

1.概论♣砭石:东方 / 九针: 南方 / 灸:北方,灸师:唐代。

♣九针的名称镵(皮肤针)/圆/鍉/锋(三棱针)/铍/圆利/毫/长(芒针)/大(火针)* 《内经》:徐疾、呼吸、开阖补泻等“泻者迎之,补者随之”* 《难经》:营卫补泻,提插补泻* 窦汉卿《针灸指南》:首先提出十四字手法♣泉石心《金针赋》:用十四字加以总结继承 / 首先烧山火,透天凉等“治病八法”和“飞经走气”四法♣杨继洲《针灸大成》首先提出“刺有大小”“十二字手法”“下手八法”/“平补平泻”和“大补大泻”的区别* 灸法的历史:《曹氏灸方》七卷为最早的灸法专著。

三、名词解释.1 揣穴:为了求得定位准确,可用手指指甲在所选腧穴处按压,揣摸,以探求病人的感觉反应,这种取定穴位的方法,称为揣穴。

2押手:辅助针刺或按压针刺部位的手3 行针:行针亦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病人产生针刺感应,或调节针感强弱,或使针感向某一方向传导、扩散而采取的操作方法。

4平刺:又称横刺、沿皮刺。

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角或沿皮肤以更小的角度刺入。

适于皮肉浅薄处穴位,如头面部。

5平补平泻法:针刺得气后,施行均匀、平和的行针动作6动留针法:是针刺入腧穴后,在留针过程中间歇进行行针操作、施以各种手法的方法,称为动留针法7晕针: 针刺过程中的晕厥现象,称为晕针6闪罐法:用闪火法将火罐吸拔于应拔部位,随即取下,再吸拔、再取下,反复吸拔至皮肤潮红,或罐体底部发热为度。

7弹法: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的催气方法。

8天灸:是采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处,使其局部皮肤自然充血、潮红或起疱的治疗方法。

9得气:又称气至,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现代也称针感。

10角法11导气法12横透法13砭石15刺手:一般将持针的手称为刺手,临床上一般为右手18麦粒灸:用麦粒大小的艾炷施行的艾炷灸19静留针:毫针刺入腧穴后,让其自然地留置一段时间,期间不再施行任何针刺操作手法。

阳陵泉的应用

阳陵泉的应用

1. 瘀血胁痛
瘀血胁痛者取泻阳陵泉外,可辅以血会膈俞,配三阴交以活血。跌仆损伤者,尚可取阿是穴。诸穴相伍有通经活络,行血祛瘀之功。
2. 肝郁胁痛
肝郁胁痛者取泻阳陵泉通调气机外,尚辅肝之原穴太冲感肝之募穴期门,以疏肝理气。诸穴相任共奏疏肝解郁、通络止痛之功。
3. 湿热胁痛
湿热胁痛者多与今之胆囊炎有关。阳陵泉、支沟泻之能和解少阳而清热化湿。期门、日月是肝胆之气募集之处,泻之能疏利肝胆的气血。诸穴相任共达清热化湿、疏肝利胆之效。
例四:
潭咏玲,女,46岁,1995年4月12日诊。病案号:12428。主诉:斜颈二年余。患者述两年多来,颈向右侧偏斜,伴有头晕,坐立不能持久。二年多来多方求医无效。诊见患者性情抑郁,语低气怯,头部向右偏转90°,右侧胸锁乳突肌僵硬,舌红苔白脉弦细。遂针阳陵泉,太冲,均用泻法。行针期间,患者头向正中偏转45°,又加用颈夹背穴,左侧用补法,右侧用泻法。针一次后,头部基本位于正中,持续四小时,随继针10次,头部位于正中,余症状消失。随访,未再复发。
2. 下肢瘫痪,属于驰缓性者,本穴针感由不明显逐渐转为明显,便针感逐渐走达远处,则示病情好转。外伤性截瘫,本来针感应该是不明显的,如果患肢自感针感明显,或仍存在有传导感觉者,则属幻肢感。临床应注意观察,以免同正常针感混淆。
(二) 补泻
筋病之实,多取本穴治之;筋病之虚,多配补肝、肾经有腧穴施治。胆病多阳亢火旺,胆腑病多实证,肝胆同病亦多实证,故临床本穴多用泻法,少用补灸。
按:古有“治痿独取阳明”之说,故选用足阳明经穴阴市用补法,以调补阳明气血。加用补阳陵泉,以舒筋活络,通条气血,则筋脉得养,痿证自消。
(四) 痉证
对症治疗,取泻本穴多用于治疗下肢筋脉拘急,以收舒筋解痉之效。整体治疗,取泻阳陵泉,合谷,太冲,共奏疏风祛邪,息风解痉之效。对于因失治、误治、或汗下太过,机体极度虚弱,经筋失其濡养,导致气血虚弱之破伤风,和素体气血亏虚,或因亡血,或产后血亏,不能荣养经筋,或汗下太过,导致阳气阴血两损之痉病,均不可施本穴。

循经感传实验报告

循经感传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循经感传现象是中医针灸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指的是当刺激人体穴位时,所产生的特殊感觉沿着经络循行路线传导的现象。

近年来,循经感传现象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本实验旨在探讨循经感传现象的规律和特点,为针灸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目的1. 观察和记录受试者在接受穴位刺激时的循经感传现象;2. 分析循经感传现象的规律和特点;3. 探讨循经感传现象的生理机制。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20名身体健康、无神经系统疾病的大学生作为受试者,其中男性10名,女性10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

2. 实验仪器:毫针、脉冲电刺激仪、皮肤电极、电子秤、计时器、温度计等。

3. 实验方法:(1)受试者取坐位,放松身心,保持呼吸均匀。

(2)选取足三里、合谷、曲池、内关等穴位作为刺激点。

(3)使用毫针对受试者进行穴位刺激,刺激强度以受试者能够耐受为宜。

(4)观察并记录受试者在接受穴位刺激时的循经感传现象,包括感觉类型、传导速度、传导距离、持续时间等。

(5)使用脉冲电刺激仪对受试者进行电刺激,观察并记录循经感传现象的变化。

(6)对受试者进行皮肤电极测量,记录刺激点的皮肤温度变化。

四、实验结果1. 受试者在接受穴位刺激时,大部分出现循经感传现象,主要表现为酸、麻、胀、重等感觉。

2. 循经感传现象的传导速度较快,平均为每秒2-5cm。

3. 循经感传现象的传导距离与刺激强度、穴位位置等因素有关,一般可达20-30cm。

4. 循经感传现象的持续时间较长,平均为10-20分钟。

5. 电刺激可以增强循经感传现象,使传导速度和距离明显增加。

6. 皮肤电极测量结果显示,刺激点的皮肤温度在刺激过程中逐渐升高,说明刺激过程中存在能量传递。

五、实验讨论1. 本实验结果表明,循经感传现象在人体中普遍存在,与中医针灸学中的经络理论相吻合。

2. 循经感传现象的传导速度、距离和持续时间等特征,为针灸临床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孙申田教授循经透刺法治疗项背筋膜病1例

孙申田教授循经透刺法治疗项背筋膜病1例

中医中药182孙申田教授循经透刺法治疗项背筋膜病1例于国强1 杨添淞 1 王 丰1 孙申田2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402黑龙江中医院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01【摘 要】筋膜炎或筋膜病、肌纤维组织炎、纤维性肌痛等病因多由于长期慢性劳损,致颈、肩、背部气血运行不畅,复感风寒湿邪侵袭,阻遏太阳筋脉,以致气血凝滞,经筋不畅,络脉不通,不通则痛,故发为病,归属中医“痹症”范畴。

本文对孙申田教授循经透刺法治疗项背筋膜病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筋膜病;循经透刺;隔经透刺;慢性疲劳综合症;经筋理论患者黄某,男38岁。

于2016年3月13日初诊。

主诉:颈项部及背部疼痛3个月余。

患者3个月以来,时感颈项部及背部疼痛、左肩背部自觉有肿胀酸痛感,劳累后症状明显加重,休息后略有缓解,但亦感沉重、酸痛,采用按摩、拔罐、理疗等方法治疗,症状略有缓解,但仍时有加重。

近日来由于工作量增加,劳累加重,颈项部及背部疼痛更加严重,难以忍受,休息后症状不见缓解,疼痛昼夜无休,夜晚安静时症状尤甚,严重影响工作及生活。

现患者颈项部疼痛、后背僵硬不适。

伴有心烦、乏力、眠差等症状。

既往健康。

查其表情痛苦,神志清楚,面色少华,颈项部肌肉紧张,左侧棘突旁肩甲部斜方肌压痛明显,压痛点局限无放射,有软组织突出触感,肩关节活动自如。

颈椎X线检查提示:无异常。

舌质淡,苔白滑。

西医诊断:项背筋膜炎,中医诊断:痹病。

治宜舒筋通络,安神镇痛。

针刺治疗。

双侧选穴:风池、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肩井、秉风、天宗、百会、情感区、昆仑。

操作: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背俞穴采用循经透刺法[1],针刺要求针与皮肤表面呈15°角循经向下刺入腧穴,施以平补平泻手法,沿上述腧穴透刺后,针刺部位的皮肤发红充血呈条或片状,其效果最佳;肩井、秉风、天宗采用隔经透刺法,方法同前;百会、情感区手法要求捻转稍加提插,由徐到疾,捻转速度在200转/分钟以上,连续3-5分钟。

循经感传的测定

循经感传的测定

五、注意事项
环境温度,22—24℃
电流强度以感觉强烈 但无疼痛为度
黑龙江中河医南药中大医学学硕院士学位论文
探测循经感传特征
中医河药南中医医科学大院学
方法: 选择一条感传>肩、髋关节的经脉 测定感传速度,观察感传线有无客观变化 手指按压经脉,观察有无阻滞现象
黑龙江中河医南药中大医学学硕院士学位论文
THANKS
循经感传的测定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循环免疫复合物测定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传热系数测定实验报告传热系数测定实验传热测定实验吸收传质系数的测定传热系数的测定填料塔总传质系数测定
中医河药南中医医科学大院学
循经感传的测定
针灸推拿学院 王培育 基础医学院 杜彩霞
黑龙江中河医南药中大医学学硕院士学位论文
实验流程
中医河药南中医医科学大院学
黑龙江中河医南药中大医学学硕院士学位论文
记录
中医河药南中医医科学大院学
方法:
感传<腕、踝关节,
以“-”表示
感传>腕、踝关节,<肩、髋关节 以“+”表示
感传>肩、髋关节,<经脉全长 以“++”表示
感传=经脉全长
以“+++”表示
黑龙江中河医南药中大医学学硕院士学位论文
实验流程
中医河药南中医医的测定方法, 了解循经感传的基本特征
二、实验对象
健康成人
三、实验材料
四、实验步骤 五、注意事项
黑龙江中河医南药中大医学学硕院士学位论文
实验流程
中医河药南中医医科学大院学
三、实验材料
探测电极 无关电极 G6805电针治疗仪 生理盐水 75% 乙醇棉球
黑龙江中河医南药中大医学学硕院士学位论文

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之立论依据

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之立论依据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中 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之立论依据
张 缙 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 2008年10月
一、前言 “针刺手法”是一个体系。它包括了:单式 手法和复式手法,它的基本理论即循经感传理论, 针刺得气和针刺补泻,以及相适应的进针法和基 本功训练。 最重要的复式手法只有两类,一类是热补凉 泻的烧山火与透天凉手法;一类是飞经走气,气 至病所的龙虎大段通经接气手法。 我国在针刺手法系列研究上是有序进行的 和全方位推进的,从而为针刺手法制定规范,打 下了坚实的科研基础。
先浅后深
用三才法,将穴分为天、人、地三部,先由天部施术,递次由浅入深, 在人部、地部施术。每部要插针(主操作)三部共三次,然后一次提针(从 用力方向 属动作)回到天部,这三次与一次相比较,也寓意为慢。由浅入深则寓意由 由外向内 外向内 速度要慢 在天、人、地三部中的每一部都要用插针或插捻针相结合,其力度要用九阳 用力程度与六阴比要强 之量,体现古代的量化理念。 指上法要反复操作,一般以三次为度,但不限于三次。 “慢提”有轻提之意,乃是一种从属性操作; “紧按”有重按之意,这是主操 作。速度要慢,力度要强。 反复操作 紧按是向下用力
《内经〃灵枢》中 “徐疾”之原文
“徐疾”的医理 “徐疾”在操作 上的特色 《难经》对“徐疾”的补充 是进出针时要在针上用力
推而内之是谓补(热) (七十八难) “推”是用力进针 “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 用力程度重,用力方向向内,要“徐 内” 。以“推”法领军,这是一综合用 力趋势。 先浅后深 由“徐入”脱化 三进一退 而来 慢提紧按(向内用力插针) 先浅后深 三进一退 慢提紧按
《内经》上三篇有关 取凉取热内容互参示意表:
《九针十二原》 原 文 徐而疾则实 疾而徐 则虚
《灵枢〃小针解》 原 文

《刺法灸法学》试题及答案

《刺法灸法学》试题及答案

山东中医药大学《刺法灸法学》考试试题姓名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 分,共 40 分 )A 型题 (20 分) :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针刺手法发展的鼎盛时期一般被认为是:()A. 春秋战国时期B. 隋唐时期C. 金元明时期D.明末清初时期2 砭石在《内经》时代主要用于哪些病种的治疗?()A. 内科病B.妇科病C.外科病D.神经科病3.古代医家中提倡针药并用,曰“针灸不药,药不针灸,尤非良医”的医家?()A. 孙思邈B.王焘C.葛洪D. 张仲景4.徐疾补泻手法主要源于古代哪部著作?()A. 《灵枢·九针十二原》B. 《灵枢·口问》C. 《针经指南·气血问答》D.《难经·七十八难》5.临床常用的毫针规格是根据什么来确定的?()A. 针身的长短与粗细B. 针根 +针柄的长短与粗细C. 针柄的长短与粗细D. 根据腧穴定位的同身寸6.“候气”的含义是?()A. 留针等待经气之法B. 催促经气速至之法C.气至病所之法D.守气之法7.醋调贴敷用药有何作用?()A. 激发药性B. 保持药性C. 收敛药性D. 引药归经8.“短刺”之“短”为何意?()A. 接近“骨”的含义B. 使用短针的含义C. 针刺浅表之义D. 接近“皮肤”之义19. “齐刺法”主要适应于何种病症?()A. “寒气小深”之痹痛B. “寒气博大”之痹痛C.病位表浅之痹痛D. 各类疾病10. 头皮针的主要适应范围是什么?()A. 脑源性疾病B. 外感性疾病C. 传染性疾病D. 感染性疾病E.以上全不对11.头皮针中顶颞前斜线的定位是从哪个穴位到哪个穴位?()A. 前神聪 - 悬厘B. 百会 - 前顶C. 百会 - 悬厘D. 百会 - 曲鬓12.头皮针中颞前线的定位是从哪个穴位到哪个穴位?()A. 前神聪 - 悬厘B.百会-前顶C.颔厌-悬厘D.头维-曲鬓13.头皮针中额旁2线的定位是从哪个穴位到哪个穴位?()A. 神庭向前额方向 1 寸B.眉冲向前额方向1寸C. 本神向前额方向 1 寸D.以上都不对14.头皮针中顶中线的定位是从哪个穴位到哪个穴位?()A. 前神聪 - 百会B.百会-前顶C.通天-正营D.前顶-后顶15.耳穴“神门”位于耳廓表面的哪个区域中?()A. 耳甲腔B. 耳甲艇C.三角窝D.耳舟16.耳穴“交感”位于耳廓表面的哪个区域中?()A. 对耳轮上脚B.对耳轮下脚C. 三角窝D.耳轮17.耳穴“屏间”位于耳廓表面的哪个区域中?()A. 耳甲腔B. 耳甲艇C. 三角窝D.耳垂18. 耳穴“风溪”位于耳廓表面的哪个区域中?()A. 耳甲腔B.耳轮C.三角窝D.耳舟19. 耳穴“肝”位于耳廓表面的哪个区域中?()A. 耳甲腔B.耳甲艇C.三角窝D.耳舟220. 下列哪类疾病适应于采用皮内针刺法?()A. 急性病证B.慢性病症以及经常发作的疼痛性疾病C. 热症以及原因不明类疾病D. 寒症以及原因不明类疾病B 型题 (12 分) :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透邪法,在温病中的临床应用

透邪法,在温病中的临床应用

透邪法,在温病中的临床应用透邪法,在温病中的临床应用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温邪由外侵犯人体,治疗以驱邪外出为主,透邪立足于祛邪的基础上,贯穿于温病卫气营血的各个阶段治疗。

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及医案,对透邪的本质、作用机理以及在温病各阶段的临床应用,进行阐述和探讨。

一、透邪法的含义及作用机理:广义“透邪法”,是指驱邪外出的方法,具有祛邪的含义;狭义“透邪法”,即通过轻清透达、散发之品,使邪气由表而解或由里达外、由深出浅而解的一种治法,本文所阐述的透邪法是指后者,其作用在于“通畅气机、疏通表里、透邪外出”,使邪气有外达之机,多寓于其他治法之中。

温邪,根据性质,可分为“温热”和“湿热”两大类,虽然它们的发病及传变特点各异,但一般都具有火热的性质,这种特性就决定了在治疗温病时,需要顺应邪势,因势利导,透邪外出。

另外邪热久羁,郁遏气机,使气机不畅,故应通畅气机,透邪外出,即《内经》“火郁发之”之义。

根据发病类型,可将温病,分为“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

新感温病,发于表,传变趋向由表入里,故发病初起治以解表透邪,使新感之邪透达于外,防止病邪传里,达到早期治疗的目的,正如:叶天士,所说:“在表初用辛凉轻剂……透风于热外”。

伏邪温病,发于里,热郁化火,以里热证候为基本特点,治疗时除苦寒直折以外,还应当佐以清透,使里郁之邪向外透解,以免进一步内陷为患。

在病邪的传变过程中,①、卫分阶段,应:宣表透邪,用:辛凉芳香、轻清宣透之品,疏泄腠理,轻宣肺卫,透邪外出;②、气分阶段,应:清热透邪,用:辛寒透热之品,清透气分邪热,使气分之邪热向外透达,从表而解;③、营分阶段,应:清营透邪,用:轻清凉透之品,配以清营凉血之药,使郁闭营血之邪热透出气分而解。

总体而言,透邪是选用轻清芳香的药物,使邪气在传变的过程中,具有向浅表透达的趋势,即由里达外、由深出浅,从而达到驱邪外出的目的。

二、透邪法的分类及临床应用:1、宣透法:即宣散透邪,是用芳香轻清宣透之品疏泄腠理,透邪外出。

实验针灸学复习题

实验针灸学复习题

实验针灸学复习题复习题绪论1、实验针灸学定义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和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针灸学科的一个新的分支,也是研究针灸学神经生物学机制的重要基础。

2、实验针灸学研究内容3、针灸对机体的作用(1)镇痛作用(2)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作用(3)对失调的脏腑器官功能的调整作用实验证明针灸对机体各个脏腑器官均能发挥多系统、多层次、多水平、多靶点和多途径的调衡作用,从而可以分别获取诸如镇痛、抗休克、抗感染、止痉等不同的效果。

4、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5、影响针灸效应的基本因素6、实验针灸学的研究内容7、实验针灸学的任务8、实验针灸学的在针灸教学中的作用9、针灸专业人才应具备的条件两个基础和三个能力两个基础即传统针灸学和现代科学的基本知识,三种能力即继承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

10、学习实验针灸学的基本方法与观点(一)基本方法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要进入积极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状态,并尽可能在解决实际问题(如课题研究)中应用所学的科学思维方法。

(二)基本观点1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2功能与形态结构结合的观点3理论联系实际、科学分析问题的观点3临床实验与动物实验相结合的观点5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11、实验针灸学的发展史第一章1-112、穴位的含义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并散发于体表的部位,是与脏腑经络之气相通并随之活动变化的感受点和反应点。

13、穴位的功能感受刺激/反应病症14、感受刺激的特点是什么1 、穴位可以感受多种形式的刺激2 穴位对不同形式的刺激有不同的适应性3 穴位对不同形式刺激的感觉阈不同:15、穴位病理反应的定义穴位诊断法穴位病理反应:脏腑器官疾病通过经络的作用,在体表某些穴位出现的各种异常变化。

16、穴位病理反应的分类穴位病理反应的表现形式分三大类:1、感觉异常1)痛觉过敏:穴位自发性疼痛、穴位压痛2)知热感度异常:上升或下降:上升,实证;下降,虚证知热感度定义:脏腑病变相应经脉之井穴或原穴对热的敏感发生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10g,生姜9g,甘草6g,大枣6枚,煅龙骨15g(先煎),煅牡蛎15g(先煎),胡桃肉9g,黑芝麻18g。

7剂,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2016年5月20日二诊,头发掉的少了,汗也没以前多了。

效不更方,上方继服10剂。

服完之后,已无掉发。

嘱其母注意不可让其贪凉受风寒,如果感冒后切不可用激素大发汗。

例2:王某,男,9岁,2017年3月8日初诊。

肤白,体瘦,好动,家长诉其上幼儿园不爱吃饭,常肚子疼,大便干,小便清,经常尿床,冬天手足不温。

因为好动,汗特别多,易感冒。

出汗后吹风就头痛,用手抓头来缓解,头发掉落,睡眠欠安、易惊,常说梦话。

查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弱。

辅助检查血常规、微量元素、头颅CT均未见异常。

中医诊断为脱发,营卫不合,肾气亏虚。

治当调和营卫,补肾益气。

方用桂枝龙骨牡蛎汤加减。

桂枝10g,芍药10g,生姜9g, 甘草6g,大枣4枚,煅龙骨15g(先煎),煅牡蛎15g (先煎),白薇6g,制附子6g,黄芪12g。

7剂,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2017年3月16日二诊,汗出减,饮食稍增,仍喊腹痛。

原方倍芍药缓急止痛,再加焦楂曲各10g,生白术12g,续服10剂。

2017年3月28日三诊,食欲渐开,大便顺畅,未腹痛,汗出减少,除体育课外头也基本不痛,挠头也不掉头发,尿床减少。

上方加益智仁12g,山药18g,续服10剂。

半个月后电话询之,诸症皆除。

2 体 会头发的生长与先天肾气的盛衰最为密切。

《素问·上古天真论》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素问·六节藏象论》谓:“肾者……精之处也,其华在发……”《诸病源侯论》《外科正宗》等则认为头发的生长和气血的多少相关,发为血之余,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治脱发要重视脾胃;又肝藏血,主疏泄,调节情志,肝肾精血同源,治疗需调肝补肾;再结合痰浊、水饮、瘀血的局部阻塞而施治。

小儿脏腑娇嫩,营卫气血欠成熟,饮食、起居不慎会导致营卫失调出现脱发。

《灵枢·营卫生会篇》云:“人受气于谷……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可见营卫的生成、输布、代谢与五脏六腑有关,调和营卫即能调整脏腑功能。

黄元御在其《四圣心源》中说:“夫须发者,营血之所滋生,而实卫气之所发育……当于营卫二者双培其本枝,则得之矣。

”小儿体质纯阳,脏气轻灵,随拨随应,因此治疗慎用大辛大热、大寒大苦、以及毒烈之品。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主治失精家,伴有目眩、发落、失眠多梦等。

桂枝汤主治太阳中风证,可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或时自汗出,或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或与他经并病而表证未罢者。

柯韵伯在《伤寒杂病论附翼》中评价桂枝汤“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解肌、发汗、调和营卫第一方也”。

尤在泾更言其“外证得之调营卫,内证得之和阴阳”。

龙骨和牡蛎收敛止汗、镇心安神,颇能契合病机。

二药煅用,以加强其收敛止汗的功用。

例1是典型的病后营卫失调,虚阳浮越而成多汗、脱发久不愈。

《小儿卫生总微方论·汗论》云“小儿有遍身营汗出者,营卫虚也”。

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调其营卫,摄其虚阳,加入胡桃肉、黑芝麻既能补肾精乌发,又能调整中药的口味,患儿服药依从性好,故而取得很好的效果,药尽脱发和多汗皆愈。

例2除有营卫不和的多汗、脱发、反复感冒外,还有经常尿床。

《经方实验录》中姜佐景就载有其根据陆自量先生《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之治验篇》的经验,用桂枝汤调和营卫治疗尿床的记录,疗效斐然。

酌加缩泉丸之益智仁、山药补肾气、固精缩尿,终收全功。

再加上手足不温、夜惊,仿《小品方》二加龙骨牡蛎汤意加白薇、附子。

白薇陶弘景谓其能疗惊邪、风狂,有安神定志作用,与龙骨、牡蛎共用协同作用,加强镇惊安眠;附子补肾阳,通行十二经络,暖手足。

前后用药月余,包括脱发在内的诸症也次第消失。

[参考文献][1] 冯世纶,张长恩.解读张仲景医学经方六经类方证[M].北京:中国军医出版社,2011:83-84.[2] 王洪图,王长宇.王洪图内经讲稿[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55-457.[3] 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5-16.[4] 黄元御.四圣心源[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55-156.[5] (清)吴谦.医宗金鉴[M].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01.[6] 曹颖甫,姜佐景.经方实验录[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77.[收稿日期]2019-01-23临证心得“透天凉”是通过针刺操作,至患者自觉某一局部或全身有凉感的一种针刺手法,有泻阳退热作用[1]。

循经感传是指用针刺反应沿经脉路线传导,并能通过大脑感知的经络现象[2]。

笔者在临床中将“透天凉”手法与循经感传结合,即在进行“透天凉” 操作时一旦患者局部出现凉感后,迅速施以特定手法以诱导“透天凉”针感快速循经感传,直达病所。

以治疗实热性病证,诚如《灵枢·九针十二原》谓:“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1 “透天凉”手法首先将腧穴进行常规消毒;然后按照针刺部位深浅的不同分别选用常用规格0.28mm×40mm或0.28mm×50mm的毫针刺入腧穴深层(即地部),细细搓之[3]使局部有酸胀感;接着将毫针行捻转泻法6次,慢慢上提(行针速度愈慢则疗效愈佳)至穴位中层(即人部);按照《针灸大成》“再推进一豆,谓之按,为随也”的要求,再次行提插泻法6次,注意“紧提慢按”[3],即提针时保持针体的沉紧度;最后慢慢上提至浅层(即天部),行捻转泻法6次。

整个操作过程必须始终保持得气状态,即保持患者针刺部位的酸胀麻感。

据临证观察,多数患者仅需经过一次操作即可在腧穴局部产生凉感、吹风感、麻凉感等针感。

如未奏效,可重复操作,总以得凉感为度。

2 循经感传诱导法嘱患者意守病位,比如治疗牙痛时,让患者注意力“透天凉”循经感传诱导方法及临床应用万健民(甘肃医学院中医药系中医临床教研室,甘肃 平凉 744000)[中图分类号]R249.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814(2019)06-0748-02调脏舒秘汤加减治疗慢传输型便秘临证探析范艺缤1,魏照洲1,唐学贵2,吴至久2,王邦林3(1.四川省南充市中医医院,四川 南充 637000;2.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四川 南充 637000;3.四川省盐亭县人民医院,四川 盐亭 621600)[中图分类号]R249.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814(2019)06-0749-02[基金项目]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专项(2018QN063)[通讯作者] 唐学贵集中于牙痛部位。

医者操作时嘱患者同时配合深呼吸,吸气时医者“慢按”针体,呼气时则“紧提”针体。

当针刺腧穴距离病位较近时,随呼吸操作3次即可,而当针刺腧穴距离病位较远时,可随呼吸操作5~7次。

操作后病位处产生凉感或舒松感,则提示手法操作成功。

以牙痛为例,患者在合谷穴用本法操作后疼痛处出现凉感,意味着手法成功。

临床见到个别病例虽未出现凉感,但症状明显减轻者,此为 “隐性感传”[4],亦可视为手法成功。

若局部既无凉感,亦无疗效则视为手法失败。

3 验案举隅风火牙痛案。

某女,62岁。

1天前左侧上齿龈部红肿,面颊肿胀,痛苦面容,热饮或热食后疼痛加重,张口咀嚼困难,微恶风。

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诊断为风火牙痛。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选取手阳明大肠经合穴—合谷进行“透天凉”手法操作,待穴位处针刺产生凉感时,诱导“透天凉”循经感传至牙痛病位,即刻牙痛消失,遂摇大针孔,呼气时起针,遂告痊愈,随访未再复发。

偏头痛案。

某女,56岁。

3天前与他人吵架后出现左侧头部胀痛,时轻时重,难以忍受。

刻诊左侧头部胀痛,心情郁郁不乐,伴口干口苦,两目干涩,饮食乏味。

舌淡苔薄白,脉弦数。

诊断为头痛,肝火上炎。

治以清肝胆火,通络止痛。

首先选取足少阳胆经合穴—足临泣进行“透天凉”手法操作,待穴位处针刺有凉感时,诱导“透天凉”循经感传至头痛部位处,患者即刻感觉头痛减轻。

留针15min,头痛消失,遂摇大针孔,呼气时起针,肝胆之火遂泻。

又因本病出现目涩等肝阴受损之症,故再取足厥阴肝经合穴—太冲,针刺后行捻转补法9次,留针15min后,目涩减轻,遂起针,扪闭针孔。

1次即愈,次日随访未再发作。

口腔溃疡案。

某男,35岁。

近日工作紧张繁忙,前一天进食辛辣后,次日出现舌头疼痛不适,舌体转动不灵,前来就诊。

刻诊舌痛疼痛,转动不灵。

检查:舌头左侧舌边靠后有2个粟米大小圆形溃疡,表面有灰白色假膜,舌质红苔略黄,脉弦滑。

诊断为口疮,肝胃郁热。

治以清泻肝胃,降火止痛。

取足少阳胆经合穴足临泣、足阳明胃经腧穴内庭,分别施以“透天凉”手法操作。

针刺至局部有凉感时,诱导凉感循经感传至患处,舌痛旋即减轻,舌体转动亦较前灵活许多。

留针15min后疼痛消失,惟余局部略感不适,随即摇大针孔,起针。

2天后随访未见发作,病告痊愈。

急性咽炎案。

某女,32岁。

2日前受凉后出现咽痛不适,头身酸楚疼痛,发热恶寒,鼻塞,服用感冒药(具体不详)有所好转,但咽痛仍然明显,遂来就诊。

刻诊咽痛,发热恶寒,大小便正常,睡眠可。

查体示咽后壁红赤,有颗粒状突起,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

诊断为喉痹,风热证。

治以疏风清热,解毒利咽。

取手太阴肺经荥穴—鱼际,先行“透天凉”手法操作,待局部有凉感时,诱导凉感传至咽喉部,患者咽喉即感舒爽。

留针15min后咽痛消失,摇大针孔后起针。

次日随访未再复发,遂告痊愈。

4 总 结“透天凉”手法首见于泉石心的《金针赋》,属针刺复式手法中“取凉”的代表性手法。

后世在此基础之上发展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流派,但其核心均是通过捻转、提插、呼吸等针刺泻法而达到泻阳退热。

关于“透天凉”的本质,《素问·针解》云“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

因此,手法是通过在“天、地、人”不同层次的操作,使局部气虚,失去温煦而产生凉感。

而这种凉感,基于腧穴与所属经络、脏腑的关联性,通过诱导则可以循经感传至病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国志·魏书·方技传》记载了通过患者意守而达到诱导循经感传的过程:“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

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

”《针灸甲乙经》中也记载了“热病刺陷谷,足先寒,寒上至膝乃出针”这一建立在意守基础上的循经感传过程。

由此可知,诱导“透天凉”循经感传的关键在于患者意守,即集中注意力于病位,仔细体会,此乃决定循经感传能否诱导成功的主要因素。

《灵枢·五十营》描述了呼吸与人体气血运行速度的关系:“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