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抗菌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是指针对抗菌药物的使用,制定的一系列指导原则,旨在规范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减少药物滥用和不合理使用,以达到减少抗菌药物耐药性产生和传播的目的。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药物选择:根据感染部位、病原体种类和药物特点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2.药物剂量和疗程:根据患者年龄、体重、病情和药物特性等因素,确定药物的剂量和疗程,以保证疗效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3.药物给药途径: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特性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如口服、注射、局部使用等。
4.药物联合应用:避免不必要的药物联合应用,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和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发生。
5.药物选择性使用:避免不必要的广谱抗生素应用,优先选择针对具体病原体的窄谱抗生素。
6.药物预防性使用:避免不必要的药物预防性使用,如手术前的抗生素预防性使用等。
7.药物监测和评估:对患者的药物治疗效果和药物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管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管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管理是指在医疗实践中,合理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并对其进行有效
的管理和监测。
这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 抗菌药物选择:根据病原体的类型、药物的抗菌谱、病情的严重度和患者的个体特征等因素,选择最合适的抗菌药物。
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考虑药物的安全性、耐药性情况以及患者可能
存在的过敏史等因素。
2. 抗菌药物使用: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体重、肾功能、肝功能等因素调整剂量。
同时,应注意用药时间,遵循药物的给药途径、频率和疗程。
严禁滥用抗菌药物或擅自中断治疗。
3. 药物联合应用:对于某些严重感染或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可能需要同时使用多种抗菌药物,
以增强疗效。
药物联合应用时,应根据药物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风险,合理搭配抗菌药物,
并定期进行治疗效果和药物浓度监测。
4. 药物管理:抗菌药物进入医疗机构后,需要进行有效管理,包括药品采购、储存、配发和使
用等方面。
同时,需要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的监测机制,及时评估和调整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防止滥用和不当使用。
5. 耐药性监测:与抗菌药物的应用和管理密切相关的是耐药性监测。
医疗机构应建立耐药菌监
测系统,对患者感染部位的细菌进行药敏试验,并及时报告和分析耐药菌的流行情况。
这有助于及时调整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策略,减少耐药菌的传播。
总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管理需要医务人员遵循规范的治疗指南,并在整个过程中密切监测
患者的病情和药物效果,以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有效管理。
此外,也需要加强抗菌药物
的研究和开发,以应对日益增多的耐药菌和感染问题。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1.合理使用:根据病原体的类型和抗菌药物的药理特性,选择相应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对于细菌感染导致的疾病,应根据耐药性情况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对于病毒感染导致的疾病,应避免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
2.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如年龄、性别、体质、肝肾功能以及孕妇等特殊人群,调整抗菌药物的剂量、频次和给药途径等,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3.适当时机:抗菌药物的使用应在经过临床诊断明确感染的基础上进行。
在无法确定感染类型和病原体时,尽量避免不合理的广谱抗菌药物使用,通过培养和药敏试验等方法确认细菌感染的概率,再开始使用抗菌药物。
4.多药联合:对于复杂的感染,如严重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等,可以考虑使用多种抗菌药物联合治疗,以增加治疗的有效性。
然而,多药联合需密切监测患者的药物代谢、毒副作用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5.确定治疗疗程: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综合考虑病原体的毒力和致病机制,确定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
对于急性感染,一般疗程为7-14天;对于慢性感染、难治性感染或脆弱患者,疗程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6.监测治疗效果:使用抗菌药物后应定期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指标等,以评估治疗的效果。
如果症状没有改善或者病原体依然存在,可能需要修改治疗方案。
7.防止抗菌药物的滥用:抗菌药物的滥用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
为了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应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宣传,提高他们对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和合理使用的意识,避免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
总之,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病原体的特性以及药物的特点,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不仅可以有效治疗感染,还能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导致的细菌耐药性问题,对于临床医疗具有重要意义。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全文)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全文)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保护公众健康,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我国所有医疗机构和临床医生在抗菌药物的处方和应用中。
第三条抗菌药物的管理应当坚持科学合理、规范用药、精准施治的原则。
第二章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第四条将抗菌药物分为三个级别进行管理,分级依据包括但不限于药物的特性、耐药性等因素。
第五条第一级抗菌药物为常规使用的抗菌药物,可以由甲级医院的临床医生合理使用。
第六条第二级抗菌药物为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必须由医疗机构的专家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方可使用。
第七条第三级抗菌药物为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必须由国家卫生主管部门授权的专家组评审通过后方可使用。
第三章抗菌药物的处方和使用第八条临床医生在处方抗菌药物时,应当按照抗菌药物的等级进行选择,遵循抗菌药物使用的原则。
第九条临床医生应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调整抗菌药物的种类、用药剂量和使用时长。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设立抗菌药物使用监测系统,及时监测抗菌药物的处方和使用情况。
第十一条抗菌药物使用监测系统应当定期报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并根据需要进行分析和评估。
第四章对违规行为的处理第十二条对于违反本办法的医疗机构或临床医生,将根据违规程度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第十三条对于违规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医疗机构应当进行教育和告诫,必要时进行责任追究。
第五章监督和检查第十四条国家卫生主管部门将加强对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进行监督和检查。
第十五条对于发现存在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医疗机构,将依法予以处罚,并公开通报。
第十六条对于发现医疗机构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管理不规范问题的,应当及时通知医疗机构并要求整改。
第六章附则第十七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简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指导原则
简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指导原则是指在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时要考虑药物选择、用药剂量、用药途径、疗程以及联合用药等原则,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并减少药物耐药性和不良反应。
以下是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详细讨论。
1.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根据致病菌的敏感性结果,选择对致病菌敏感、具有良好组织渗透性、能达到治疗药物浓度和不良反应相对较小的抗菌药物。
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药物过敏史、肾功能、肝功能、年龄等因素,并且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计病原菌进行合理的药物选用。
2.合理确定用药剂量:用药剂量的确定要根据患者的体重、肾功能、肝功能等因素来确定,以达到治疗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特殊群体如老年人、儿童、孕妇和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用药剂量的选择需要额外慎重,可能需要调整剂量或者延长用药间隔时间。
3.合理选择用药途径: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个体情况,合理选择用药途径,包括口服、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局部使用等。
对于不需要立即起效的疾病,可以选择口服给药,而对于需要迅速起效或者无法口服的疾病,可以选择静脉给药。
同时,还应注意用药途径对药物浓度的影响,不同途径的用药剂量可能有所不同。
4.合理确定疗程: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致病菌的类型、患者的耐药性等因素,合理确定抗菌药物的疗程。
对于急性感染,一般建议用药7-14天。
对于慢性感染或复杂感染,可能需要更长的疗程。
同时,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需要监测疗效并及时调整疗程。
5.注意联合用药: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联合使用不同类别的抗菌药物以增强治疗效果。
例如,在治疗严重感染或多重耐药菌感染时,联合用药可以提供广谱的覆盖,减少耐药菌的机会。
但是,需要注意合理选择联合用药的药物,避免不必要的药物联合使用。
6.监测疗效和不良反应: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疗程,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同时,需要注意抗菌药物使用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肾脏损伤、肝脏损伤等,并及时采取对应措施。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一、引言抗菌药物是指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真菌、病毒或原虫等微生物的药物。
在临床上,抗菌药物的应用广泛,对于治疗感染病、手术预防性使用以及医疗器械和医疗环境的消毒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强,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已成为医务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抗菌药物分类抗菌药物可分为抗生素、抗真菌药、抗病毒药和抗寄生虫药。
抗生素又可分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磺胺类等。
各类抗菌药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适应症,医务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原体类型和药敏试验结果来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三、正确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1. 根据病原体的类型和药敏试验选择抗菌药物,避免盲目使用广谱抗生素。
2. 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或医嘱使用抗菌药物,不可随意更改药物剂量和用药时间。
3. 注意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和用药时间,保证药物浓度在有效范围内。
4. 结合患者的病情和用药效果,及时调整抗菌药物的种类和剂量。
5. 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严格控制用药费用,避免造成药物的浪费。
四、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与禁忌症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肝肾损害、神经系统损害、肠道微生态平衡破坏等。
不同的抗菌药物有不同的禁忌症,在使用前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和病史,严格遵守禁忌症,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用药反应。
五、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1. 感染病的治疗:根据感染的部位和病原体类型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避免不必要的复合疗法。
2. 手术前预防性使用:对于需要实施清洁-无菌手术的患者,可根据手术类型和术前体征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进行预防性使用。
3. 医疗器械和环境的消毒:在医疗环境中,对医疗器械和环境进行消毒灭菌,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
六、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挑战与对策1. 超大剂量抗菌药物的使用:超大剂量抗菌药物的使用会增加患者的药物负担,易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下列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下列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治疗各种细菌感染疾病。
但是,在使用抗菌药物时,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以避免药物滥用和耐药性的产生。
下面就是一些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药物:
1. 青霉素类药物:青霉素是最早被广泛应用的抗菌药物之一,能够有效治疗多种细菌感染。
青霉素类药物一般适用于治疗链球菌、肺炎球菌等革兰阳性细菌感染。
2. 强力霉素类药物:强力霉素类药物广谱抗生素,对多种细菌感染都具有一定的疗效。
此类药物适用于治疗革兰阳性细菌和革兰阴性细菌引起的感染。
3. 氨基糖苷类药物:氨基糖苷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革兰阴性细菌感染,如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引起的感染。
4. 头孢菌素类药物:头孢菌素类药物是第三代抗生素,适用范围广泛,对多种细菌感染有较好的疗效。
头孢菌素类药物适用于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疾病的治疗。
5. 喹诺酮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性感染,对革兰阴性细菌感染有较好的杀菌作用,常用于治疗泌尿道感染和呼吸道感染。
总的来说,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对于临床治疗非常重要。
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药物种类和剂
量,避免药物的滥用和不当使用,以减少耐药性的产生,保障患者的疗效和安全。
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共同抵制耐药菌的产生。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ppt课件
预防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可能有效;长期预防用药, 常不能达到目的
患者的原发疾病可以治愈或缓解者,预防用药可能有效。 原发疾病不能治愈或缓解者(如免疫缺陷者),预防用药应 尽量不用或少用
通常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普通感冒、麻
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
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
7
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原则 广谱、有效(杀菌剂而非抑菌剂)、能覆盖手术部 位大多数病原菌。 杀菌剂剂量要足够。 根据药物半衰期决定用药次数。 宜静脉给药,一般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
8
手术切口类别标准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 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 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 阴道、口咽部手术
静脉曲张等一般中小清洁手术,原则上可不用抗 菌药物。如需使用,可术前0.5-1小时内或麻醉 开始时使用一个剂量。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 或失血量大(>1500 ml),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介 入治疗术可参照处理。
乙类:如心脏、胸部、头颅、骨、关节及有人 工植入的大型清洁手术,以第一线抗菌药物为主。 在糖尿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等情况下的介入治疗可 参照此类用药。
4
抗菌药物的联合治疗
凡使用一种药物能够达到治疗目的时,不要使用第二种 和第三种。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指症
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混合感染。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重症感染(例如:感染性心内膜 炎、败血症等)。 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 (例如结核病、慢性骨髓炎等)。 联合用药时可以减少毒性反应。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原则抗菌药物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作用的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上的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然而,抗菌药物的应用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以下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一些原则。
1.权威指南:临床抗菌药物应用应遵循权威的指南,如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指南。
这些指南基于充分的证据,提供了具体疾病的治疗建议,包括抗菌药物的选择、剂量、使用时间和使用途径等。
2.抗菌谱:抗菌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感染的微生物特点。
临床抗菌药物可覆盖常见致病菌、特定病原体以及不同感染部位的感染。
抗菌谱宽的药物可以应用于多种感染,但需慎用,以免导致耐药菌株的出现。
3.敏感性测试:对于复杂感染或高度病原性菌株引起的感染,应进行敏感性测试,以确定最佳的抗菌药物选择。
敏感性测试可以指导个体化治疗,减少耐药菌株的选择压力。
4.选择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应尽量遵循“谨慎、必要、合理”的原则。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化验结果,确定是否需要使用抗菌药物。
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的发生。
5.合理用药:抗菌药物的选用要根据患者的个体特点,包括年龄、性别、肝肾功能、禁忌症等。
不同人群对抗菌药物的耐受能力有所不同,应根据患者的情况调整剂量和用药途径。
6.治疗时限:抗菌药物的使用不宜过长或过短。
过长的使用时间会增加患者的负担,并增加耐药菌株的选择压力;过短的使用时间则可能导致感染复发。
应根据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确定合理的治疗时限。
7.联合用药:一些严重感染或耐药菌株引起的感染,可能需要联合应用多种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联合用药可以增加药物的抗菌谱,对抗菌药物耐药的菌株更具杀菌作用。
联合用药应遵循相互作用、毒副作用和药物选用的原则。
8.监测疗效: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后,需要通过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化验指标的变化进行监测。
根据治疗效果的评估,可以调整治疗方案,包括更换抗菌药物或调整剂量。
9.预防措施:为了防止感染的发生,应根据感染的特点采取预防措施。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是临床治疗感染症的重要工具,然而其应用需要遵循一系列基本原则,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减少耐药性的发展,以及最大程度地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
以下是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1.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指根据病原菌与药物的敏感性,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医生在开具处方时应根据病情严重程度、患者的情况和药物的毒副作用等因素综合考虑,避免盲目、过度或不足使用抗菌药物。
2. 个体化用药
不同患者对抗菌药物的代谢和耐受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在给药剂量、频次和疗
程上应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调整用药方案,避免用药过量或过少导致治疗失败或不良反应。
3. 严格控制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不应过早或过晚使用,而应在确诊感染症后尽早给予有效的抗菌治疗,但同时需注意避免无效使用,防止药物滥用引发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4. 防止交叉感染
在医院等医疗机构中,交叉感染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为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传播,医护人员应遵守严格的洗手和消毒制度,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避免在患者之间传播耐药细菌。
5. 不应滥用抗生素
抗生素是一类特殊的抗菌药物,其滥用会导致耐药性的加剧,临床上应该根据
病原体的类型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避免不必要的广谱抗生素使用。
在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时,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循以上基本原则,确保抗菌药物的
有效性和安全性,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展,从而更好地保障患者的健康。
同时,公众也应增强对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认识,避免盲目使用或自行中止抗菌药物治疗,共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范围广
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范围广一、引言抗菌药物是指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广泛用于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
它们在人类健康领域中扮演重要角色,对抗各种细菌感染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广泛范围,并从不同角度分析其重要性。
二、临床领域中的抗菌药物应用2.1 外科手术在外科手术领域,抗菌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术前预防感染。
手术患者在接受手术前,常常会接受一定程度的抗菌药物,以减少手术期间以及术后的感染风险。
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预防手术切口感染、深部组织感染等手术相关感染。
2.2 感染性疾病抗菌药物在治疗感染性疾病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对于细菌性肺炎、尿路感染、皮肤感染等常见感染性疾病,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可以迅速控制和治愈疾病。
此外,对于严重感染如败血症、肺炎等,抗菌药物更是生死攸关的救命药物。
2.3 免疫抑制患者免疫抑制患者包括器官移植术后病人、癌症患者等,他们的免疫系统已经削弱,容易受到各种细菌感染的威胁。
抗菌药物在这些患者身上的应用非常广泛,无论是预防性应用还是治疗感染,都是至关重要的。
抗菌药物可以预防或治疗由于免疫抑制而导致的感染,提高免疫抑制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三、抗菌药物的分类抗菌药物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包括抗生素、抗真菌药物、抗病毒药物等。
具体分类如下:3.1 抗生素抗生素是最常见和广泛使用的抗菌药物类别。
它们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抗生素可以进一步分为不同的类型,包括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磺胺类、四环素类等。
每种抗生素针对不同类型的细菌有不同的作用机制。
3.2 抗真菌药物抗真菌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真菌感染,如念珠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感染等。
抗真菌药物的选择与抗生素有所区别,需要根据真菌的种类和感染的部位来决定。
3.3 抗病毒药物抗病毒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病毒感染,如流感、艾滋病毒感染等。
抗病毒药物的研发相对较晚,但在治疗病毒性感染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4.1 防止滥用滥用抗菌药物会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使抗菌药物的疗效下降。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感染的重要工具,然而过度和不正确的应用导致了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增加,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保护公众健康并减少耐药性的发展,制定和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至关重要。
1.临床用药指南的制定:医疗机构应根据疾病特点、抗菌药物特点和最新的治疗指南,制定相应的临床用药指南。
此指南应明确推荐的首选和备选药物,并规定抗菌药物的使用适应症、剂量和疗程等。
2.抗菌药物使用评估:医疗机构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评估系统,跟踪和评估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通过对每个病例的抗菌药物使用进行审核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不恰当的使用行为。
3.临床用药监测和反馈:医疗机构应建立临床用药监测系统,监测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和耐药性的发展趋势。
定期反馈监测结果给临床医生和相关医务人员,增加他们对抗菌药物耐药性问题的认识和意识。
4.医师培训和教育:医疗机构应加强对临床医师和相关医务人员的抗菌药物使用培训和教育。
培训内容包括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原则、耐药性的形成机制以及感染预防和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提高医师和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意识,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水平。
5.多学科协作:医疗机构应建立多学科的协作机制,包括感染科、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药学部门等。
这些部门应定期举行会议,共同制定和评估临床用药指南,监测抗菌药物的使用和耐药性情况,并提供必要的反馈和建议。
6.强调预防控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应强调预防控制的重要性。
医疗机构应加强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减少细菌感染的发生率,从根源上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需求。
7.药物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该制度应包括抗菌药物的采购、储存、配发和退还等方面的规定,以确保抗菌药物的质量和安全。
通过建立和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可以更好地保护公众健康,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性的发展。
这需要医疗机构中各个部门的协作和共同努力,也需要医务人员的积极参与和持续的培训。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办法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办法抗菌药物在临床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控制和杀灭细菌感染。
然而,由于抗菌药物的不当使用可能导致多种问题,如细菌耐药性的产生、药物副作用的增加等。
因此,正确合理地应用抗菌药物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抗菌药物的选择、使用方法、剂量控制等方面介绍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办法。
一、抗菌药物的选择在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时,首先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原菌类型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对于已知的病原菌,应尽可能选择对其具有高度敏感性的抗生素,以提高治疗效果。
另外,还需要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过敏史等因素,避免使用患者已知对某些抗生素过敏的药物。
二、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法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法包括给药途径、用药时间和用药频率等。
一般而言,抗菌药物可以通过口服、静脉输注、皮下注射等途径给药,具体选择途径需要结合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特性来确定。
另外,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严格遵循医嘱,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和剂量服药,避免因漏服或过量使用导致治疗效果不佳。
三、抗菌药物的剂量控制合理的抗菌药物剂量是保证治疗效果和减少药物副作用的关键。
一般情况下,抗菌药物的剂量取决于患者的体重、肝肾功能等生理特征,以及感染的部位和严重程度等病情因素。
医生在开具抗菌药物处方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调整药物剂量,避免过量或过少使用导致疗效不佳。
四、抗菌药物的疗程控制抗菌药物的疗程控制是指在治疗感染病情时,应按照规定的时间持续使用抗菌药物,不可过早停药或过长使用。
一般而言,抗菌药物的疗程取决于患者的疾病种类和病情严重程度,一旦开始使用抗菌药物,应按照医生的建议完成整个疗程,避免药物的提前停用或滥用。
五、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医生可能会选择将两种或多种抗菌药物进行联合应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在进行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时,需要考虑两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因素,避免不必要的并发症和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生。
六、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患者需要定期进行不良反应的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的副作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4年版
1.选择抗菌药物的原则:根据病原菌的敏感性、药物的安全性和病患的使用经验等因素进行选择。
要选择能有效杀灭或抑制病原菌生长和复制的药物,且要尽量避免使用多种抗菌药物联合治疗。
2.指征的判断:根据不同感染部位和病情轻重等因素,判断是否需要应用抗菌药物。
一般来说,只有在确诊为细菌感染或极有可能是细菌感染时才需要应用抗菌药物。
3.抗菌药物的药物动力学和药物相互作用: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时需要考虑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如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4.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法: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选择适当的剂量和给药方法。
要注意合理调整剂量和给药时间,以达到良好的药效和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5.抗菌药物的时机和疗程:治疗细菌感染需要在感染早期应用抗菌药物,避免延误治疗。
治疗疾病的疗程要足够长,以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不得过早停药。
6.养护使用抗菌药物:为了减少耐药性的发生,临床医生要严格按照药物的法定使用范围和用药原则,避免滥用抗菌药物。
要注意合理选择抗菌药物,避免过频、过量的应用。
7.药物监测和不良反应的处理:在应用抗菌药物期间,要及时对药物浓度进行监测,以保证疗效。
同时要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时处理并加以预防和控制。
8.社区抗感染共识:医生要积极参与社区抗感染工作,与相关部门合作,制定并推广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政策,减少感染的发生,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
以上是2024年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主要内容,通过遵守这些指南,医生可以更加合理地应用抗菌药物,减少药物的滥用和耐药性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保护患者的健康。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管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管理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和管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适应症和禁忌症: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并注意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是指某种抗菌药物适合治疗的疾病或感染,禁忌症是指某种抗菌药物不适合治疗的疾病或感染。
2. 细菌药敏试验:在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之前,应进行细菌药敏试验,明确细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度和耐药性情况。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对患者感染细菌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避免对耐药菌株的不必要使用。
3.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在应用抗菌药物时,应遵循合理使用原则,即选择适当的药物、适当的剂量、适当的疗程,并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调整。
避免滥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4. 监测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在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通过实验室检查,评估抗菌药物对细菌的杀菌效果,判断治疗是否有效。
同时,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的不良反应,避免患者出现不必要的治疗风险。
5. 抗菌药物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包括规范抗菌药物的申请和审批流程、使用抗菌药物的监测和评估、抗菌药物的储存和处方管理等方面。
同时,加强医务人
员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培训和宣传,提高他们的抗菌药物应用水平和意识,防止不合理使用引起的问题。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遵循什么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遵循什么原则抗菌药物在临床医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过度或错误使用抗菌药物可能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加重患者的病情,甚至导致治疗失败。
因此,在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以下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需要遵循的原则:1.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病原菌类型、耐药性、病情严重程度、病史、过敏史和肾功能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对目标病原菌具有良好疗效的药物。
同时,应避免无故使用广谱抗生素,应首选窄谱抗生素,以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压力。
2. 根据病原菌进行药物敏感性测试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进行病原菌的药物敏感性测试,以确定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状况。
根据敏感性测试结果,调整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案,确保药物对目标病原菌具有杀菌或抑菌作用。
3.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剂量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体重、肾功能、年龄等因素,合理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案,以确保药物能够达到有效浓度,同时避免药物在体内积聚导致毒副作用的发生。
4. 控制使用抗菌药物的时机和疗程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原菌的特性,控制药物的使用时机和疗程。
避免过早停药或过度使用抗菌药物,以避免抗生素耐药性的发生,同时避免因长期使用抗生素而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
5. 关注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在应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肠道异常反应等,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应关注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药物之间产生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中需要遵循一系列原则,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减少抗生素耐药性的发生。
医护人员在应用抗菌药物时,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进行用药,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近年来,随着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加强,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成为医学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话题。
抗菌药物的使用既是一种利器,也是一把双刃剑。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能够有效控制感染病情,但滥用或不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则容易导致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
本文将从抗菌药物的分类、临床应用的原则以及挑战与应对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抗菌药物的分类抗菌药物可分为抗生素和化学合成药物两类。
抗生素是一类来自于微生物对抗其他微生物的生理或代谢产物的药物。
常见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等。
化学合成药物则是人工合成的药物,如磺胺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等。
根据结构和机制的不同,抗菌药物还可进一步分为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糖肽类、利福霉素类等,每类抗菌药物都有不同的抗菌谱和临床应用。
二、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在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时,医生和临床药剂师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以确保药物的合理应用:选择最适宜的药物、使用适当的剂量和疗程、按时给药、以及进行合理的监测。
首先,根据患者病情、致病菌以及耐药情况等因素,选择最适宜的抗菌药物。
不同的抗菌药物在不同的细菌谱和感染部位有不同的疗效,因此,对于不同类型的感染,选择药物应根据抗菌谱和敏感性检测报告来进行。
其次,使用适当的剂量和疗程。
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疗程应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进行调整。
过低的剂量可能导致治疗失败和耐药性的产生,而过高的剂量则可能导致不良反应。
再次,按时给药。
严格按照规定的给药时间和间隔来给药有助于维持血药浓度在治疗范围内,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对于需要间歇给药的药物,如氨基糖苷类,也要根据患者的肾功能进行适当的调整。
最后,进行合理的监测。
抗菌药物治疗期间要进行适当的监测,包括临床症状、白细胞计数等,并根据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变化来调整治疗方案。
三、抗菌药物应用的挑战与应对在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是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增强。
细菌的耐药性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的重大问题。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是指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其在临床上的应用需严格遵循指导原则。
本文将详细介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包括目的、适应证、禁忌证、给药方式、特殊情况下的应用、疗程及注意事项等方面。
抗菌药物的应用目的为治疗细菌感染,缓解患者症状,改善病情。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感染部位、感染病原体类型等因素,综合考虑后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医生应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明确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包括感染部位、感染病原体类型及患者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禁忌证则包括过敏史、严重肾功能不全等。
根据评估结果,医生可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选择抗菌药物时,医生应根据感染病原体类型、感染部位及患者状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在药品选择上,应优先考虑抗菌谱广、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的药物。
同时,应充分考虑患者耐药性及药物经济成本等因素。
给药剂量和方式需遵循药品说明书的规定,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进行适当调整。
一般情况下,抗菌药物的使用疗程较长,患者应按照医生的要求按时服药。
在特殊情况下,如患者过敏、严重肾功能不全等,医生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对于过敏患者,应避免使用致敏药物;对于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应选择对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
抗菌药物的疗程应根据实际病情来定,同时考虑药物半衰期、肾功能、年龄等因素。
一般情况下,抗菌药物使用至患者症状缓解、感染指标恢复正常后即可停药。
但若患者病情较重或存在耐药性感染,医生可适当延长疗程。
遵循医嘱: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严格遵循医生的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切勿随意更改剂量或停药。
定期复诊:患者应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进行复诊,以便医生能够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不良反应监测:若在使用抗菌药物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如发热、恶心、腹泻等,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耐药性监测: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可能导致菌种耐药性的产生,因此,在用药过程中应定期进行耐药性监测,以确保证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一、单选题1、根据卫生部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38 号文,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C)得抗菌药物,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A、30%B、40% C、50% D、75%2.乳妇在应用何种抗菌药时可继续哺乳(B)。
A、四环素类B、青霉素类与头孢C、THBD、磺胺类3、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情况下,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可(C)。
A.维持24-48小时B.维持24-72小时C.维持72-96小时 D.立即停药4、肝功能减退得感染患者,应避免使用(C)。
A、去甲万古霉素B、头孢她啶C、利福平 D、头孢曲松5、预防用药用于何种情况可能有效 (D)。
A、用于预防任何细菌感染B、长期用药预防C、晚期肿瘤患者D、风湿热复发6、预防用抗菌药物药缺乏指征(无效果,并易导致耐药菌感染)得就是(D)。
A、免疫抑制剂应用者B、昏迷、休克、心力衰竭患者C、普通感冒、麻疹、病毒性肝炎、灰髓炎、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有发热得患者D、以上都就是7.抗菌药物得选择及其合理使用就是控制与治疗院内感染得关键与重要措施,一下哪项不正确?(D)A、病毒性感染者不用B、尽量避免皮肤黏膜局部使用抗菌药物C、联合使用必须有严格指征D、发热原因不明者应使用抗菌药物8.根据患者肾功能减退程度以及抗菌药物在人体内排出途径调整(A)及方法。
A、给药剂量B、给药时间C、停止用药9.老年人与儿童在应用抗菌药时,最安全得品种就是(C)。
A、氟喹诺酮类B、氨基糖苷类C、β内酰胺类D、氯霉素类10.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价格相对较低得抗菌药物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中属于(A)。
A、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B、限制使用抗菌药物C、特殊使用抗菌药物D、以上都不就是11.青霉素G最常见得不良反应就是(D)。
A、肝肾损害B、耳毒性C、二重感染D、过敏反应E.胃肠道反应二、多选题1、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包括(ABCDE)。
A、选用品种B、剂量C、给药次数D、给药途径、疗程E、联合用药2、经验使用抗菌药物得不合理应用表现在诸多方面(ABC DE)。
A、无指征得预防用药B、无指征得治疗用药C、抗菌药物品种、剂量得选择错误D、给药途径、给药次数不合理E、疗程不合理3、下列药物中,属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得就是(AC),属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得就是(BD)A、头孢菌素B、喹诺酮类C、克林霉素D、氨基糖苷类4、根据卫生部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38 号文,氟喹诺酮类药物得经验性治疗可用于(ABC),其她感染性疾病治疗要在病情与条件许可得情况下,逐步实现参照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或本地区细菌耐药监测结果选用该类药物。
A、肠道感染B、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C、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D、以上都不对5、卫生部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38 号文主要内容有哪些?(ABCD)A、控制Ⅰ类切口预防用药,加强预防性应用得管理B、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得临床应用C、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D、加强微生物检测与细菌耐药监测,建立预警机制6、医疗机构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得分级管理原则,建立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得处方权限。
医生开具“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时,应具有( B )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开具“特殊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时,应具有( C )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A、住院医师B、主治医师C、副主任医师D、主任医师7.《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分哪四部分?(ABCD)A、“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得基本原则”B、“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得管理”C、“各类抗菌药物得适应证与注意事项”D、“各类细菌性感染得治疗原则及病原治疗”E、以上都不就是8、抗菌药物在哪些情况下可采取注射给药得途径(ABCDEF )A、不能口服或不能耐受口服给药得患者B、患者存在明显可能影响口服药物吸收得情况C、所选药物有合适抗菌谱,但无口服剂型D、需在感染组织或体液中迅速达到高药物浓度以达杀菌作用者E、感染严重、病情进展迅速,需给予紧急治疗得情况F、患者对口服治疗得依从性差9、肝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得应用( ABC )A、肝功能减退患者应避免使用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酯化物等。
B、肝功能减退时需谨慎使用红霉素、克林霉素等,必要时减量给药。
C、经过肝肾清除得药物,肝肾功能减退时,需减量使用,如β内酰胺药物。
D、由肾脏排泄得药物,肝功能减退时也需调整剂量,如氨基糖甙类。
三、填空题1、紧急情况下,医师可以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处方量应当限于1天用量。
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得原则。
3.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有指征方可应用抗菌药物。
4、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属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一般情况下,应一日2~4次给药。
5、目前临床上使用得头孢菌素类药物分四代,其中对革兰氏阳性菌最用最强得就是第一代头孢菌素。
6、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18岁以下患者禁用。
7、根据卫生部相关要求,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 ,使用强度不超过40DDD,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应大于30% 。
8、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就是否正确合理,主要表现在那两方面:有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选用得品种及给药方案就是否正确、合理。
9、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尽可能选择针对性强、窄谱、安全、价格适当得抗菌药物。
10、哺乳期患者接受抗菌药物后,某些药物可自乳汁分泌,通常母乳含量不高,不超过哺乳期患者每日用药量得1%。
11、抗菌药物得临床应用就是否合理,基于有无抗菌药物应用指针;选用得品种及给药方案就是否适宜。
12、对于轻、中度感染得大多数患者,应予口服治疗。
13、β -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等时间依赖性抗菌药,应一日多次给药,喹诺酮类等浓度依赖性抗菌药可一日给药一次。
14、联合用药时宜选用具有协同或相加作用得药物联合,通常采用2种药物联合,3种及3种以上药物联合仅适用于个别情况。
15、预防用药得目得:预防特定病原菌所致得或特定人群可能发生得感染。
16、手术切口得分类:Ⅰ类切口(清洁手术)、Ⅱ类切口(清洁-污染手术)、Ⅲ类切口(污染手术)、Ⅳ类手术(污秽-感染手术)。
17、妊娠期抗菌药物得应用需考虑药物对母体与胎儿得影响。
四、判断题1.应尽量选择单一抗菌药物预防用药,避免不必要得联合使用。
(√)2.哺乳期患者应用任何抗菌药物时,均宜暂停哺乳。
( √ )3.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需要中级以上职称得医师开具。
( ×)4. 头孢菌素类用药期间禁止饮酒或限用含乙醇饮料。
( √ )5. 医师处方权与药师药物调剂资格取消后,在3个月内不得恢复。
( × )6.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
( √)7.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得医师,应作出取消处方权处理。
( ×)8. 肾功能不全时,头孢曲松及头孢哌酮亦需减量应用。
( × )9.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主要由肾排泄,肝功能减退者不需调整剂量。
( √)10.引起过敏性休克最常见得药物为青霉素。
( √ )11.抗菌药物得给药剂量一般按照抗菌药物得治疗剂量给药,治疗重症感染与抗菌药物不易达到部位得感染,抗菌药物剂量宜加大。
(√)12.为保证药物在体内能发挥最大药效,杀灭感染灶病原菌,应根据药动学得原则给药。
( × )13.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48-72小时。
( × )14.妊娠期禁用利巴韦林。
(√)15.哺乳期患者可使用头孢菌素等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甙类。
(×)16.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类进行分级管理。
(√)ﻫ17、手术病人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可有效预防手术切口感染得发生。
(×)18、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可有效预防继发感染得发生。
(×)19、术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应静脉给药,1小时滴完,可放在大瓶液体内慢慢滴入。
(×)四、简答题1.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得基本原则?答:(1)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2)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3)抗菌药物得经验治疗;(4)按照药物得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5) 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定。
2.简述抗菌药物得联合应用指针?答:(1)病原菌尚未查明得严重感染。
(2)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得严重感染,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及2种以上复数菌感染,以及多重耐药菌或泛耐药菌感染。
(3)需长疗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得感染。
(4)毒性较大得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时剂量可适当减少。
3.小儿患者在应用抗菌药物时应注意哪些?答:(1)氨基糖苷类;该类药物有明显耳、肾毒性,小儿患者应避免应用。
(2)糖肽类:该类要有一定肾、耳毒性,小儿患者仅在有明确指针时方可选用。
(3)四环素类:可导致牙齿黄染及牙釉发育不良,不可用于8岁以下小儿。
(4)喹诺酮类:由于对骨骼发育可能产生不良影响,该药应避免用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
4、肾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得选用方案?答:(1)主要由肝胆系统排泄或由肝脏代谢,或经肾脏与肝胆系统同时排出得抗菌药物用于肾功能减退者,维持原治疗量或剂量略减。
(2)主要经肾排泄,药物本身并无肾毒性,或仅有轻度肾毒性得抗菌药物,肾功能减退者可应用,但剂量需适当调整。
(3)肾毒性抗菌药物避免用于肾功能减退者,如确有指征使用该类药物时,需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以调整给药方案,达到个体化给药;也可按照肾功能减退程度(以内生肌酐清除率为准)减量给药,疗程中需严密监测患者肾功能。
(4)接受肾脏替代治疗患者应根据腹膜透析、血液透析与血液滤过对药物得清除情况调整给药方案。
5.抗菌药物得不合理应用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无指征得预防用药;(2)无指征得治疗用药;(3)抗菌药物品种、剂量得选择错误;(4)给药途径、给药次数不合理;(5)疗程不合理。
6、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分为哪三级? 答: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及特殊使用。
非限制使用——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得抗菌药物;限制使用——与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相比较,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级药物使用;特殊使用——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得抗菌药物;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得抗菌药物;新上市不足5年得抗菌药物,疗效或安全性方面得临床资料较少,不优于现用药物得抗菌药物;价格昂贵得抗菌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