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教学_品读_体味_审美_以_永遇乐_京口北固亭怀古_为例_周志强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论:从目的看,如果用典只是为了炫耀自 己 书 看 得 多 ,那 是 “掉 书 袋 ”;从 效 果 看 ,如 果 典 故用得晦涩难懂, 以辞害意, 这样用典就是毛 病。 而辛弃疾博闻强识,对历史掌故非常熟悉, 在表达自己曲折复杂的情感时,典故信手拈来, 而又曲尽其妙。 这样的用典就非常好。
大家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自由朗读本词, 仔细体会用典的妙处。
备答:看到的只是夕阳之下,荒草杂树掩映 中的民宅陋巷,传说那是刘裕的旧居。 他由此想
到了宋武帝刘裕在京口起兵,建立功业的事迹。 情绪由深沉变得高昂起来。
5.“想 当 年 :金 戈 铁 马 ,气 吞 万 里 如 虎 ”,气 概非凡。 将“金戈铁马”改成“千军万马”如何?
备答: 两者的不同在于前者显示出了部队 的战斗力, 无坚不摧; 后者强调的仅是部队人 数、场面。 而辛弃疾欣赏的正是那种强悍、驰骋 中原,所向披靡的威武气势,从某种程度上说, 这也是词人心志的形象表现。
56 备课·设计
创 意 无 限 /rbhz@
情、 现实可悲 【用拓跋焘典】(激昂中见沉郁) — —— 自 比 廉 颇 【用 典 】(悲 愤 抑 郁 兼 含 期 待 )。 【下 阕:忠愤、悲抑】
在老师指导下朗读, 读出诗词的节奏和情 感的变化。
二、典故品读:比较以见其妙 3.引用典故是 这 首 词 重 要 的 特 征 。 有 人 批 评辛弃疾用典过多,他自己也承认。 现在,我尽 可能依据平仄把这首词改动一下,不用典故,大 家 来 看 看 效 果 会 有 何 不 同 ? PPT 呈 现 :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豪杰雄主。 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有 道人龙蛰处。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筹谋草草,欲图逞武,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 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将军老矣,尚能战否? 备答:这样一改,最大的问题是怀古的意味淡 了。 题目是京口北固亭怀古,自然是要有相关的古 人古事 ,借此表情达意 。 本词用典 ,实属应当 。 如果 不具体指明孙权、刘裕、刘义隆,那么词句含义就 显单薄,因为只要提及这些人物,其事迹、形象就 会大大丰富诗词内涵,给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 4.结 合 课 文 的 注 释 ,谈 谈 你 对 辛 弃 疾 运 用 廉颇“尚能饭否”一典用意的理解。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 再给出廉颇的 相 关 材 料 。 PPT 呈 现 : 长平之战:赵王信秦之间,以赵括代固守不 战的廉颇,结果惨败。 致邯郸被秦兵围一年多, 幸得魏楚相救,赵得免。 赵燕鄗之战: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 之 谋 ,曰 “赵 壮 者 尽 于 长 平 ,其 孤 未 壮 ”,举 兵 击 赵。 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 围燕。 燕割五城请和。 备答 :辛 弃 疾 和 廉 颇 有 很 多 相 似 :(1)才 能 与命运:用,则兴;弃,则衰。 荣辱兴衰,系于一 身。 (2)忠:一心为国事而忧,光明磊落,心胸坦 荡 。 (3)愤 :不 能 为 国 效 命 之 因 ,有 小 人 背 后 使 坏 。 (4)老 :老 当 益 壮 ,壮 心 不 已 。 但 不 得 其 位 ,难 谋其事,徒有满腔报国志,空负匡救天下才。
请一位同学朗读这几句词, 读出由深沉的 叹息到慷慨激昂的语气。
教师总结:借古讽今,上阕缅怀追思了历史 上与京口相关的英雄人物孙权、刘裕,恰恰表明 了现实中缺少这样的英雄与明主。 读着这样的 诗句,我们会感到,辛弃疾有才能而无处施展的 沉郁愤懑!
6. 辛弃疾一 生 以 北 伐 收 复 中 原 为 己 任 ,可 是南渡后被长期闲置,苦无机会。 照理,他应该 对主动北伐、 渴求功业的宋文帝刘义隆持肯定 的态度,但词中似乎并不赞成刘义隆,我们可以 从哪些词语中看到这样的态度? 对这个问题你 如何理解?
背景画面应该以苍茫的远景来显示阔大的 境界和暗淡。 “佛狸祠下,一 片神鸦社鼓”可设为远景。
呈现名家的《永遇乐》词意画,在深入理解 词意、感知词人情感的基础上,齐读全词。
方案二 一、指导朗读:美读以通其意 导入:检查预习 1. 说 说 朗 读 《 永 遇 乐·京 口 北 固 亭 怀 古 》 的
注意点有哪些? 备 答 :(1)把 自 己 想 象 为 抒 情 主 人 公 ;(2)注
意 情 感 的 变 化 、词 的 风 格 、语 气 口 吻 等 ;(3)还 要 注意词的韵脚、句子的节奏和情感变化。 这首词 叹息意味较浓,读的时候需要拉长语调。 本词押 仄声韵, 仄声决定语调是收缩而不是拉长。 所 以,应将语调的拉长放到非韵脚的地方,如“无 觅”“总被”“可堪”“四十三年”“一片” 等地方, 而强化韵脚仄声的收缩。 这样处理,不仅使人觉 得词人感慨之深沉,气概之阔大,又很好地表现 了词人面对现实的无奈之情。
备答:“总被”就是无一例外,强调这是一种 常态,寄予了更深更丰富的感叹意味;“已被”只 着眼于一人和眼前的一点现实。 结合前文 “千 古”一词,我们看到这里隐含一种对比:江山永 恒,人事无常。 放眼历史长河,词人借此寄予了 “世无英雄”的深沉叹息。
4.北固亭上,词人没有看到孙权遗 迹 ,只 见 到了什么? 他的情绪有怎样的变化?
2.读 好 这 首 词 ,一 定 要 理 清 这 首 词 情 感 的 变 化 脉 络 ,请 完 成 下 面 的 填 空 题 。 PPT 呈 现 :
朗读本词应注意情感变化:登高长叹,世无 英 雄 【用 孙 权 典 】(情 感 :深 沉 、悲 慨 )— —— 对 刘 裕 的追慕【用典】(情感:昂扬)【上阕:志与才的显 露 】— —— 对 当 权 者 的 劝 诫 【用 刘 义 隆 典 】(情 感 : 惋 惜 和 自 负 )— —— 忆 过 去 火 热 岁 月 , 感 岁 月 无
备答:从 “草 草 ”和 “赢 得 ”(“只 落 得 ”的 意 思)两个词可以看出。 还可以从“封狼居胥”和 “仓皇北顾”的对比中见出。 辛弃疾支持北伐,但 反对草率盲目的举动。 (要让学生结合课文注 释, 懂得这是暗讽张浚北伐近事, 又是表达隐 忧。 辛弃疾既是提醒当权者,又有着隐然自任的
备课·设计 55
画什么? 备答:画面主体为登高远眺,仰天长叹的词
人形象。 (板书) 12. 请 根 据 这 首 词 的 内 容 进 一 步 设 计 词 人
形象的其他细节,如他的装束、眼神等,并结合 具体语境,思考画面的背景构成。
备答:人物手握长剑为好。 词中无句不言军 事,无词不谈收复。 “握剑”表现了词人英武之 气,更能显示其力量和收复之心的急切。 其眼神 应是复杂的:坚定、自信、忧虑、沉痛……
要让涉世不深的学生真切体会到作者内心 之痛,披文入情是关键。 方案一抓住“四十三年” 这个点,剖析四十三年的沉重意味,体会收复之 心的坚决与急切, 是教师要提供的理解和感知 的“桥梁”。 把这些功夫做足,才有可能对最沉痛
2013 . 7
自负。 ) 7.“可 堪 回 首 ”怎 样 理 解 ? 备 答 :(1)对 象 是 南 渡 到 如 今 共 四 十 三 年 的
时光。 (2)如果将“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看 做是对长期苟安后, 原本渴求收复的民心渐废 的客观现实的一种形象表达,那么,它便与昔日 “烽火扬州路” 的大好局面构成对比,“可堪回 首”之叹息就不言而喻了。
备答:这里是借代手法。 孙权在京口建立吴 都,“舞榭歌台”正是英雄功成名就、风流自赏的 形象体现,它和下文的“风流”(流风余韵)互相 映衬, 饱含了词人对英雄及其业绩心向往之的 追慕。
3.这 里 的 “舞 榭 歌 台 ”似 乎 仅 与 孙 权 相 关 , 那“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中的“总被”能否改成 “已被”呢?
三、试写韵语:示范以得其趣 绝望的诗常常是最美的诗。 辛弃疾的遭际, 让人唏嘘不已! 怀才不遇的悲剧之所以令人扼 腕,在于并非事不能成,而是种种因素使其有志 不得伸,有力无处使,徒然地面对岁月的流逝, 人生的老去。 诗歌的美, 不仅美在情感, 还美在语言的形 式。 它讲究语言节奏,也讲究句末押韵,还讲究选 择最简练生动的词语传达丰富的思想情感。 5. 我 们 学 过 或 接 触 过 辛 弃 疾 很 多 诗 歌 ,如 《水 龙 吟·登 建 康 赏 心 亭 》《破 阵 子·为 陈 同 甫 赋 壮 词以寄之》等。请以这两首词为基础,引用某些语 言(语典),用韵语的形式,尝试为辛弃疾画像。 课堂交流并讨论学生作品。 备答:“酒入豪肠, 七分化作月光。 剩下的三 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这是 余光中赞李白的名句。 我借用此句式,为辛弃疾画 像:酒入愁肠,七分化作剑光,梦里叱咤醉沙场。 剩 下的三分,染白了髭须,断鸿声里看夕阳。 【设计理念】 教学的内容应以课文的特点来确定。 古代 诗文,经历了时光的淘洗而留存至今,是因为它 们集中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文化特质。 文化的核 心有二:一为价值观,二为审美观。 古诗文以最 能体现汉语言之美的形式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价 值观和审美观, 是语文学科最重要最宝贵的教 学资源。 因为语文学科的责任,就是要让每一个 孩子骨子里对中国文化有深刻认同感。 我以为古诗文教学离不开 “品读”“体味” “审美”三个关键词。 品读,感受汉语之美,获得 驾驭语言的能力;体味,感受人性之美,获得人
8.据此理解,我们在朗读的时候 ,应 该 把 最 痛切的口吻读出来, 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应当 重读?
备答:“一片”最为痛切,要重读。 教师总结:上阕主要是追慕英雄,表现自我 的理想抱负; 下阕把主要笔墨集中到现实、自 身,语气沉痛。 沉痛之极,发出令人不忍卒读的 叹息:“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上阕:才 志不凡;下阕:悲抑忠愤。 (板书) 重读课文,注意表达情感的变化。 二、体味作者人格之美 9.从 整 首 词 看 ,“四 十 三 年 ”是 一 个 情 感 的 触点, 这个时间概念引发了词人最为沉痛的叹 息:自己就像老将廉颇,徒有一腔报国之志,却 没有报国的机会。 可是,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是辛 弃疾被正要北伐的权相韩侂胄起用, 担任镇江 知府,为什么还会有此叹息呢? 备答:四十三年一万五千六百多天,他时时 刻刻生活在渴望与失望的煎熬中, 由英气勃勃 的年轻人,变成头发花白的老人,时光无多,完 成心愿的可能也越来越小。 且韩侂胄也并未重 用他,韩看重的只是词人的声望而已! 10. 你 能 结 合 注 释 说 说 词 人 借 廉 颇 典 故 表 达了什么思想情感吗? 备 答 :(1)忠 愤 ;(2)隐 忧 ;(3)不 甘 ;(4)无 奈…… 教师总结:典故运用得好,往往能够起到言 简义丰、拓展境界的效果。 三、设计词意画,表现词境之美 11. 如 果 请 大 家 为 《 永 遇 乐·京 口 北 固 亭 怀 古》配上一幅画,使词画相配,相得益彰,你们会
备课·设计 57
2013 . 7
生借鉴的教益;审美,感受艺术之美,获得艺术 表现的经验。 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立足高处, 着眼人的发展与塑造。
读诗,就是要深味个中滋味。 两个方案从不 同的角度来解决这一难题。 方案一侧重理清情 感脉络,把握词人情感,尽可能体味词人人生的 况味; 方案二侧重品读典故, 体会辛词用典特 色,从而深入领会词人内心苦闷。 两个方案的设 计,都着眼于对课文深入的把握,而设计的思路 是要体现语文本色。 语文课堂就应该多一点咬 文嚼字,少一点泛泛而谈;多一点情感体验,少 一点空洞说教。
■ 周志强
方案一 一、品读感受辞采之美 今 天 学 习 《永 遇 乐·京 口 北 固 亭 怀 古 》,检 查
预习。 1.题 目 传 递 了 哪 些 信 息 ? 备答:登临地点、词作类别(怀古词)。 2.登临访古,通常要觅古迹。 即寻觅词中所
称 “舞 榭 歌 台 ”,可 是 舞 榭 歌 台 只 是 寻 欢 作 乐 的 场所,把缅怀英雄业绩的历史遗存称之为“舞榭 歌台”合适吗?
而辛弃疾欣赏的正是那种强悍驰骋称舞榭歌台可是舞榭歌台只是寻欢作乐的中原所向披靡的威武气势从某种程度上说场所把缅怀英雄业绩的历史遗存称之为舞榭这也是词人心志的形象表现
创 意 无 限 /rbhz@
古诗文教学:品读·体味·审美
— — — 以 《 永 遇 乐·京 口 北 固 亭 怀 古 》 为 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