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儒家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儒家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目录
内容摘要 (2)
关键词 (2)
一、儒家思想之精要 (2)
(一)儒家思想的及其主要内容 (2)
(二)儒家的教育思想 (4)
二、当代中国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9)
三、儒家教育思想的显现及当代评价 (10)
四、结语 (13)
参考文献 (13)
浅谈儒家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学生:甘鑫指导老师:彭伟
内容摘要:随着世界各国整体综合实力的上升,文化教育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作为一家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思想流派,儒家教育思想历来为人们重视。

儒家传统的教育思想是否还值得我们去发掘和应用?或者说儒家的教育思想是否对现代教育有过或仍有着某种程度的影响?本文力图通过对儒家的教育思想主要是孔子思想中有关教学内容、治学态度、教学经验和方法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及国内外历史评价等方面的论述,从而采取一种批判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最终为新世纪的教育和文化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精神资源和财富。

关键词:孔子儒家教育思想中国教育
一、儒家教育思想之精要
(一)儒家思想及其主要内容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提起儒家,不得不先说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
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被后人奉为”圣人”。

孔子作为一个大思想家,在中国历史上乃至在世界上都曾一度引起过轰动性的影响。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西周社会以血缘氏族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崩溃瓦解,而基于文化认同的”诸夏”民族共同体正在形成。

这是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最初发生的年代,古典成为时尚,一些人开始思考天道、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问题,原先由贵族所垄断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渐流入民间。

孔子正是这时代精神的代表人物与集大成者,遂开战国诸子百家之先河。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爱人。

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

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

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

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

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

为儒家的:”五常”之一。

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
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

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

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

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不远游”,”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

孝被后世之儒定为繁琐仪式,《礼记》中规定父母死后”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哭泣无数”以至”身病体羸”变成精神和肉体的自我摧残。

宋明时代把孝道作为道德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理学家朱熹提倡父权绝对化。

孝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中,剔除宣扬封建主义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养老”,将孝亲与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主张死后薄葬节用等。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

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也许是受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以及十年文革时期对儒家特别是孔子的大肆批判的影响(如五四时期的”打倒孔家店”,文革时期的”批林批孔”),很多人都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厌烦、排斥乃至有意无意的疏远。

然而,历史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谁也不能阻止有着蓬勃生命力和真理性事物的发展和进步,而儒家的发展也同样如此。

在经历了长期的肯定和倍受瞩目,又经历了近代以来的否定批判和倍受冷落鄙弃之后,历史的车轮进入到改革开放的春天;而儒家的思想在经历了如此长期、复杂和坎坷的遭遇后,也迎来了她生命中的第二个春天;她正在逐步地为新时代的人们所了解、熟悉和关注,透过她饱经风霜的脸庞,我们渐渐读懂了她那深沉、忧郁而又闪烁着睿智光辉的眼睛。

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历史的辩证法吧。

在现代教育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儒家传统的教育思想是否还值得我们去发掘和应用?或者说儒家的教育思想是否对现代教育有过和仍有着很大程度的影响?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就让我们通过对儒家教育思想各方面的论述和考察,比如教学目的和内容、治学态度、教学经验和方法以及它的影响及历史评价,从而对儒家的教育思想,主要是孔子的教育思想.有一个更为深入全面的了解。

(二)儒家的教育思想
1.关于教育内容及目的
儒家的教育内容又包括哪些方面呢?主要是四方面,即”文、行、忠、信”。

孔子教的”行”“忠”“信”是属于宣传奴隶制的道德规范方面;而整理古典文献,则是孔子教学内容属”文”的一面。

那末相比之下,这几方面的内容中哪一方面显得更为重要呢?孔子主观上认为文化知识在他的全部思想中只是占据比较不重要的地位,但是这一工作客观上对中国文化传播和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却比在行、忠、信方面要大的多。

可以说,以后历代推传的六经,基本上是经过孔子和他的后学不断整理、补充和发挥而流传下来的。

司马迁曾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对此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矣。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

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

孔子主观上认为”文”在他的全部思想中占比较不重要的地位,相对来说更为推崇”行”“忠”“信”,也就是政治和伦理道德方面的践行,这是孔子的本意。

然而后人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穷经”中去。

特别是到了汉代,由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一跃而上升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取得了其他各家无可比拟的优越地位,而儒家思想和典籍也自然成为选拔和任用官吏的唯一标准。

于是读书人为了博取功名,便不能不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研究和钻研六经中去。

而由于当时的经学译著又特别繁多,面对浩繁的经书,一个人从小时起跟老师学习经书,即所谓的师法,再到后来自成一家之言,往往直到年老方能穷尽一本经书。

这也就是所谓的”皓首穷经”。

这也是汉代及以后历代朝廷官吏以老年人居多的重要原因。

这种风气流传深远,直到宋代才得到一些改观。

可以说,历史跟孔子开了一个大玩笑,而这又决不仅仅是一个玩笑。

中国近代贫穷落后、被动挨打,被列强肆意践踏和分割的屈辱历史的出现,我想应该与这一风气与现象有着某种程度的联系,而这又绝非孔圣人的本意。

后人却非要将这笔帐算到孔子及其代表的儒家头上,这对孔子来说,真是未免有些太不公平了。

关于儒家的教育目的,冯友兰先生在他的文章《论孔子》中曾给予了简洁明确的论述,那就是”他的教育,主要是使学生通晓古代的典籍(文),熟悉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社会制度及贵族的威仪(礼),有艺术修养(诗、乐),并特别注重贵族的道德实践(行)”。

2.治学态度
关于儒家的治学态度,我们不妨抄录《论语》中的几句话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3)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论语·雍也》)
(4)过则勿惮改。

(《论语·子罕》)
(5)吾恐闻义不能徙,闻善不能改。

(《论语·述而》)
(6)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论语·述而》)
(7)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8)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死之将至。

(《论语·述而》)
(9)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10)十室之邑,比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学也。

(《论语·公冶长》)
我们从以上的十句话中总结出几个字,用以概括儒家的治学态度,那就是求实、勤奋、严谨、直率和从容。

所谓求实,在第一句和第四句中可以看出;而勤奋则可有第二句、第八句和第十句中得知;至于严谨则可以从第三句、第五句和第七句中看出;而直率和从容则可由第六句和第九句中获知。

对比一下我们的现代教育。

的确,我们的现代教学环境是越来越优越了,教学手段也越来越先进了,像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网络教学等等不胜枚举;而现代教学方法也是花样繁多,层出不穷。

然而我们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真的提高上去了吗?未见得。

我们的教育显得太功利性了,初中、高中片面地追求高升学率,而大学的门槛虽然似乎放低了没,但那一年甚一年的高额学费却犹如一道无形的山横亘在学生和家长面前。

我们的教育显得太浮躁了,老
师的心里似乎已不仅仅是教学,还要经商、炒股;学生的心里也不再只是学习,及时行乐的思想似乎占据了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心。

在假期期间我曾做过一番调查,结果令我大吃一惊:在我所在乡镇的一所初中里,80%以上的学生竟然视学业若无物,特别是初三、初四的学生,两极分化尤为严重。

一个班里的学生,真正认真听课做笔记的只有前面十来个同学(有望升学的),而后面这一大片则各行其是,睡觉者有之,听录音机者有之,看闲书者有之——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现代教育?真是不可思议。

而这绝非仅仅是一个特例。

我想,也许我们的现代教育所缺乏的,正是儒家教育思想中的那种求实、勤奋、严谨、直率和从容的精神,这是每一个做学问者所应具有的精神,也是每一个成就事业的人所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和基础。

在讨论了儒家的治学态度后,我想重要的还不止是这些,还有儒家教育思想中的教学经验和方法。

这些教学经验和方法,有很多至今仍闪烁着熠熠的光芒。

3.儒家的教学经验与方法
儒家的教学经验与方法可谓多种多样,形式各异。

特别是《论语》中许多论述这方面的名言警句更是数不胜数。

像”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强调了时时注意复习所
学知识的重要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则强调学习与思考的结合,要讲学习到的东西进行消化吸收,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强调要博闻强记,增长各方面的知识,并且注重去践履那些具有真理性和规律性的东西,将知和行充分统一起来。

另外,孔子还特别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发挥他们不同的个人才能和特长。

除此之外,经过总结、归纳和概括,大致还有如下几条:
(1)除了教育学生理(诗)的字面意义,增加文学、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外,孔子开创了死书活读的说诗途径,这一方法得到孟子和荀子的继承。

孔子说,学了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草木鸟兽之名”(《阳货》)。

他认为学习
《诗经》,可以感发志气,考见得失,团结大家,发抒抑郁;其中有些原理可以用来事父、事君,并可以从中学到关于动植物方面的知识。

(2)在对待教师与学生的要求上,孔子及其弟子和继承者都曾作过非常精彩的论述,并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对教师的要求上,孔子是这样说的,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也就是要求教师必须肯于勤奋学习,孜孜不倦,而对教育学生则要求不知疲惫,循循善诱;这反映了对教师治学态度的严格要求。

曾子曰:君子攻其恶,求其过,疆其所不能;去私欲,从事于义;可谓学矣。

日旦就业,夕而自省思以殁其身,亦可谓守业矣。

君子既学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习也;既习之,患其无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行也;既能行之,贵其能让也。

君子之学,致此五者而已矣。

由此可见,曾子认为一位称职的教师必须具备五方面的条件,即博学、勤习、求知、践行和谦让。

这五方面的要求可谓一环紧扣一环,环环相扣,逐一累进,最终达到”让”的最高境界。

《荀子·致士篇》说:”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

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

故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

”荀子在这段话中,认为作为教师必须具备他所列举的四条件之一,但他并不把博习放在其中,可以说是他与曾子的不同之处。

另外,孔子还曾经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这是一种能够就已有知识加以发挥和推理的本领。

他认为”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论语·述而》)可见孔子相比之下更重视理性认识。

在对于学生学习方面的要求上,孔子及其代表的儒家也有独特的见解。

孔子特别重视通悟,《论语》记载的一个故事可以说明:“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而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论语·公冶长》)他又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可见,孔子特别重视启发和感悟学生,力求使他们做到举一反三,
闻一知十,虽然带有某种程度的理想性质,但对于我们的现代教育有着很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比如说现在新创的启发式教学法,就是如此。

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孔子注重启发,注重思考,尤其是在教的问题上,这是一个原则,不能使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

《礼记·学记》中说:”君子之教渝也,开而弗达,开而弗达则思。

”,”开而弗达”是要求教师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

这也就是教师所举的一隅,也就是《孟子·尽心下》篇所谓:”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这是一种活泼的教育方法,而不是呆板的死记硬背式的机械传授。

但正如嵇文甫先生所说,”这种教育容易导致到天才教育的歧途。

”《礼记·学记》中就说”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孔子曾这样说过:”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论语·季氏》)又说:”性相近,习相远也;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论语·阳货》)
可见孔子把学习者分为四类: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者,困而不学者。

生而知之者,即所谓的”上智”;困而不学者,即所谓的下愚,也就是民。

通过以上两句话,我们可以从中明显地看出孔子的二元论的认识论立场:他提出有生而知之者,即所谓的先天认识论;又说”性相近,习相远”,即是所谓的后天认识论。

赵先生认为,孔子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这是把人、民阶级差别绝对化的结果。

”生而知之”当然属于”人”的阶级,就是”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也是”人”的阶级内部的事,这种人的天性是相近的,但因所”习”不同,而可以相远;教育对他们来说是有效的。

而民却没有学的资格,因为孔门的教育内容也是属于”人”的,这里面没有民的份儿。

《论语》曾记载一个故事,说樊迟请学稼与圃,孔子背后却骂他是小人。

虽然孔子顽固地坚持”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但他在招收门徒时,还是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
在这里,没有受教育可能的人就也有了受教育的机会了,只要交纳最低限度的学费。

而”有教无类”无疑是一种进步的主张和民主思
想,它突破了严格的阶级和阶层的种种限制与束缚,开创了全民教育的活泼局面。

(3)孔子在教学上是一个主张实践的人。

他曾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在这里,孝、弟、谨言、爱众、亲仁全是行,即是实践,这些全做过之后再来学文,也不为晚,归根到底还是以实践为主。

子夏也曾说过:”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全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
由此可见,孔子及其弟子都非常重视伦理道德的践行,包括事亲、事君、交友等,能做到上述要求者,也就是”学”了,充分证明了儒家教育重视实践的特征。

(4)孔子关于教育的思想和方法,还具有重视现实,注重客观实在的特点,这在当时是非常进步的。

他曾说过:”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述而》)
还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这就是说,凡有一定特长的人,孔子都认为是老师。

就是有一定错误的人,他认为也可以作为反面教员。

这一思想非常了不起,在当时来说是非常新颖独特的,开了以不善者为师的先河。

(5)孔子非常重视阙疑。

他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这样才是真正的知。

(6)孔子还特别重视推理,但又认为从经验得来的东西,只引申类推,还不能达到知识的最高标准。

知识的最高标准,不是仅有许多经验,还要于经验中发现贯穿其中的东西。

这就是所谓的”以一贯之”(《论语·卫灵公》)。

发现了”一”,才可以把许多表面上不相联系的事物贯穿起来,成为完整的知识。

这里的”一”就是从经验中发现的事物的客观规律。

《论语》说孔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意就是猜度,也就是主观的成见。

”毋意”也就是不要有主观的成见;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是小人。

后来,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

一般地说,”言而有信”是应该的,人们常说”言而无信,不知其可”。

但也要分具体情况,比如说医生对重症病人隐瞒病情,这就不能说是”言而无信”,而是出于对病人的保护考虑。

也就是说,”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就是”毋必”;孔子说他自己是”无可无不可”(《论语·微子》)。

他认为行为的标准是可变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是因时因地而异的。

”无可无不可”也就是所谓的”毋固”;孔子善于向别人学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就是”毋我”。

通过绝四,才能避免主观成见的困扰和束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发现隐藏在事物背后的客观规律,真正做到”一以贯之”。

(7)孔子注重分科,注重因材施教。

孔子的弟子分为四科。

《论语·先进》说:”德行:颜渊、闵子蹇、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可以说,孔子开创了分科教学的先例,现代教育中的分科教学可以从中找到其影子。

像德行科类似于现在的思政教育专业;言语科类似于现在的逻辑学专业;政事科相当于现在的行政管理专业;而文学则类似于现在的中文专业。

另外,孔子依据不同学生各自不同的禀赋和特长,将他们分配到不同的专业中去,就像现在我们的培养特长生,使学生将其不同的特长和本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为他们日后的成就事业打下坚实牢固的基础。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汲取的。

(8)孔子认为一个人学成致用,需要经过四个阶段。

《论语·子罕》说”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孔子自述为学进程说:”吾十五而立,四十而不惑。

”(《论语·为政》)所谈与上述阶段基本上相同,”可与共学”与”有志于学”同属第一阶段,即开始学习的阶段。

”可与适道”为第二阶段,是选定正确方向的阶段。

”可与立”与”而立”为第三阶
段,是志向坚定不可动摇的阶段。

”可与权”与”不惑”为第四阶段。

立,如果说是处常,要求有原则性;权则是处变,要求有灵活性。

权的本意是秤锤。

秤锤必须随时移动,然后才能与所称量的物重相平衡。

光懂得原则性,不懂得灵活性,是处理不好事情的。

二、当代中国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这一点毫无疑问。

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并承认,我国的教育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当代中国的教育问题是社会的最大问题,其中最严重的问题是:
(一)教育产业化,市场化。

教育发展与改革中诸如以钱择校,学校高收费,乱收费等问题屡见不鲜。

(二)师生关系金钱化。

现代社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上下级关系,更不是身份从属或人身依附关系,而实质是一种商品买卖关系。

学生出学费,购买学校的知识商品及相关服务,教师出卖知识、技能,从学校获得工资。

在这里,学校是交易的场所;学生是买方,是顾客,是上帝;教师是卖方,是需要推销的一方。

学校教育纵然有免费与义务的成份,也只是买单者变为了国家,国家尽其对学生的应尽义务而已,并没有改变师生之间商品买卖关系的实质”。

(三)教育腐败、学术腐败。

当今高校的学术腐败,多数与权力有关。

就是说,表现为“学术腐败”的案例,其实多数属于“行政腐败”或者“权力腐败”。

毕竟,腐败以权力为前提,一般师生的弄虚作假,不论是教授造假抑或学生抄袭,因无权力依恃,无法闹出太大动静。

就近期曝光的辽宁大学副校长抄袭案来看,其人在学界籍籍无名,如系普通教授,安居一隅,
不但申请项目无望,就连发表论文亦难乎其难,更不用说是发表在官费官办、别无分店的《哲学研究》上了。

(四)学校体制的衙门化。

在国内,一切都是论级别的,就是和尚也是有级别的,一般庙里的是主持是局级,小头目是科级,大庙主持地市级,厅部级的都有,而学校校长也不例外,一般名牌大学校长都是厅部级,而社会上只要是具有影响力的社会结构部分都是被政府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