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四章汉族综合艺术精品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鼓舞是以击奏乐器伴奏,踏节而舞的形式。由于我国的击奏乐器中鼓 的种类和样式最多,又常用于舞蹈的伴奏,故称此类歌舞为“鼓舞”。鼓 舞的历史很长,先秦典籍《尚书·益稷》中便有“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 记载,可见在远古时期鼓舞就已出现。鼓舞一般用鼓作主要伴奏乐器,配 以其他击奏乐器。鼓舞中,鼓点在舞蹈中起重要的作用。汉族的腰鼓舞为 典型的鼓舞,秧歌和花鼓中也有采用鼓舞形式的舞蹈。
我国民间的曲种有400多个品种,其中汉族曲种有300多种,占70%以上。 汉族曲种按说、唱的比例不同可分为基本只说不唱的、有说有唱的和基本只 唱不说的三大类。第一类包括评书、评话、相声和快板快书等,第二类如苏 州弹词、陕北说书等,第三类包括单弦牌子曲、四川清音等。虽然在第一类 曲艺中有时也会有音乐成分,如相声中的“唱”,但民族音乐学一般只研究 后两个类别中的音乐部分。
音乐学界一般将我国属于第二类和第三类的曲艺形式分为鼓词、弹词、道情、 牌子曲、琴书、走唱、杂曲等七个类别。其中,有的类别是按其伴奏乐器划 分的(鼓词、琴书)、有的按其表演形式分类(走唱)划分,有的又是按其 音乐来源分类(道情、杂曲)。虽然划分标准不统一,但这一体系却综合了 汉族说唱艺术的某些共同特点。
说唱音乐唱腔有单曲体、联曲体、板腔体和综合体四种不同的结构形 式。
1.单曲体:这是说唱音乐中最简单的结构形式。一个段子只用一个曲调或一个 曲调反复若干次演唱。曲调重复时,根据唱词、情节的不同内部可有小的变 异,但整体上没有大的改变。属于杂曲类的曲种多采用这种结构形式。
第二节 (一)概述
2.联曲体:联曲体用若干不同的曲牌组成一个套曲来演唱一个段子。不同的曲 牌有不同的唱词格式,有二句、三句、四句或更多句的,各句的字数亦有不 同,用于表现不同的情绪。在实际演唱中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和唱词的格律选 用不同的曲牌。其音乐特点是灵பைடு நூலகம்多变,对比性强。
3.板腔体:板腔体则是由一包括上、下句的曲调为基础,通过速度、节奏、旋 律的扩充或减以及调式调性等变化,演化成一系列的板别,由这些板别构成 某一曲种的音乐。曲艺音乐中的基本板式有慢板、中板、稍快的中板、快板 和散板,其变化的层次和戏曲唱腔一样,一般为“散板-慢板-中板-快板-散 板”,有时也会采用“慢板-中板-快板-散板”或“慢板-中板-快板”等变化 形式。板腔体唱腔的特点是伸缩自如,灵活变通,具有很强的戏剧性。
花鼓流行地区一般过去都比较穷,十年九灾,贫苦的农民不得不出外卖艺乞 讨为生。花鼓通常由一、两个人用走唱的形式表演,没有管弦乐的伴奏,舞 蹈、鼓点也比较简单。如安徽凤阳花鼓通常由两个妇女表演,一个打花鼓, 一个敲小锣,她们挨门挨户唱花鼓,也说些奉承话和吉利话。表演完毕,主 人给她们一些钱、粮。流行广泛的《凤阳歌》 (曲谱4-6)便是乞讨生活 的写照,这首乐曲虽然产生在乞讨之中,但没有眼泪也不显悲伤,采用铿锵 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流露出一种欢娱之情。人们在欣赏它的曲调和节奏之 后,能进一步体会到隐藏在欢娱之情背后的苦涩和艰辛。
采茶歌曲的内容大多描写茶山的风光和再现茶农生活,也有以民间传说为 题材的歌舞小戏,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董永卖身》、《补缸》、 《送哥卖茶》等。“采茶”的音乐除茶农唱的茶歌外,还吸收了当地的山 歌、小调和明清俗曲的曲调。《斑鸠调》 (曲谱4-5)原为赣南民歌,后 被收入采茶,成为舞蹈歌曲。它有五段词,生动地描写了斑鸠、锦鸡、青 蛙、燕子和蝉虫的鸣叫声,表现了自然的美好和盎然的生机。
第二节 (一)概述
4.牌子曲类:牌子即曲牌,把一些曲牌按一定的规律串联起来讲唱故事,就是 牌子曲。此类曲种所用的曲牌有许多是共同的,如《银纽丝》、《太平年》、 《剪剪花》、《罗江怨》、《太平年》等。它们的曲式结构也有基本相同, 都是在曲头和曲尾之间插入若干曲牌而成的。“单弦牌子曲”、“河南大调 曲子”、“兰州鼓子”、“四川清音”、“扬州清曲”是这一类中的重要曲 种。
祭孔乐舞一般采用古代的八佾之舞,用64个人排成8行进行表演。其辞为 四个字一句,共八句32言。每个字配以一个两板的长音演唱,32个字唱 64板,以合64这个数字(曲谱4-8)。
祭孔乐舞的表演形式是歌乐舞综合一体性的表演,音乐的速度缓慢、节奏 规整、旋律朴素。祭孔乐舞使用的乐器都十分古老,基本上是按照古代雅 乐的建制配置的。
第一节 (二)舞种及代表作品简介
复习讨论题: 一. 舞蹈歌曲有哪些不同的类型? 二. 秧歌主要流行在哪些地区?有哪几种不同的表演形式?秧歌的音乐又包括哪 些不同类别? 三. 有哪些汉族歌舞形式在我国南方流行?它们各有何特征? 四. 应当如何评价祭孔乐舞?
第二节 (一)概述
说唱又称曲艺,是以民间讲唱文学为基础的一种包括文学、表演和音 乐三方面的综合艺术形式。包括了唱腔和器乐两种成分的说唱音乐是曲艺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花鼓:花鼓主要流行在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江西等省,原为民间 小调,因用鼓伴奏而称为花鼓。目前很多地方的花鼓已经发展为花鼓戏, 流行的有湖南花鼓戏、湖北天沔花鼓戏等。
第一节 (二)舞种及代表作品简介
花鼓有三种表演形式:1.表演者自行击鼓,击鼓动作是舞蹈的组成部分。 如安徽的凤阳花鼓、湖北的天沔花鼓(又称“三棒鼓”)、福建和台湾的车 鼓等。2.表演者只歌舞而不击鼓。如江苏的苏南花鼓、扬州花鼓和安徽的花 鼓灯。3.小型歌舞的综合表演。如江西的夹湖花鼓便包括了打莲湘、走马灯、 打花鼓等数种小型歌舞。
花鼓在湖南各地都很盛行。《铜钱歌》 (曲谱4-7)是湖南地花鼓中 的舞蹈歌曲,它对奉行拜金主义的富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用幽默的语言表 露出穷人不为贫困所困扰的乐观主义精神。
第一节 (二)舞种及代表作品简介
曲调采用由羽、宫、角、徵、微升徵五声构成的湖南特性羽调式,第六乐 句用加垛法丰富了歌曲的表现力,最后停在微升徵上,非常有特色。
第一节 (一)概述
我国各民族人民都能歌善舞,民间舞蹈品种纷繁,音乐风格各异。由 于在民间的实际表演中歌和舞很难彻底分开,有歌便有舞,有舞就有歌, 我国音乐学界把民间流行的各种舞蹈称为民间歌舞。民间歌舞历史悠久, 是一种音乐、舞蹈相结合的艺术形式。从音乐和舞蹈结合方式的角度,可 将我国民间歌舞划分为鼓舞、跳乐和踏歌三个类别。
第一节 (二)舞种及代表作品简介
儒教推崇的礼乐不是单纯的声乐、器乐或舞蹈的表演,而是将音乐与 特定的祭祀典礼仪式结合在一起的仪式性音乐。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 都十分重视祭祀典礼中的仪式性音乐,国家有专职的乐工团体操演此类音 乐,这类音乐也称雅乐。20世纪早期的辛亥革命,使中国封建制度终于寿 终正寝,宫廷中用于祭祀典礼的雅乐迅速消失了,现在只是在一些大的孔 庙祭祀活动中仍然可以看到与宫廷雅乐相似的祭孔音乐, 现在山东曲阜孔 庙的祭孔活动还基本保留着清代祭孔音乐的原状。
2.弹词类:属于此类的曲种都用弹拨乐器琵琶、三弦伴奏,故名。弹词主要流 行在南方,有“苏州弹词”、“扬州弹词”、“长沙弹词”、“福州弹词” 等曲种。弹词音乐的曲调性很强,唱腔委婉细腻。曲目既有长篇故事,也有 短篇的抒情小段“开篇”。
3.道情类:最早起源于道教宣讲教义的说唱形式“道家唱情”。因为用长竹筒 单面蒙皮制成的渔鼓和上端分开的长条竹板制成的简板伴奏,所以又叫“渔 鼓”。主要曲种有“河南坠子”、“陕北道情”、“陇东道情”、“青海道 情”、“湖北渔鼓”、“湖南渔鼓”、“广西渔鼓”等。其曲调简朴,音乐 具有吟诵性。
4.综合体:有些曲种主要采用板腔体,但有时也加用一些曲牌,如梅花大鼓有 时在中段加用不同的曲牌,只在开始和结束的部分采用板腔体。又如苏州弹 词,基本的腔调也是板腔体,但在开篇中也加用若干曲牌,这种结构形式, 可以称为“综合体”。
第二节 (一)概述
说唱音乐中的器乐包括过板音乐和唱腔伴奏两类,前者包括前奏、引 子和各种大小过门,伴奏的手法又有随腔伴奏、对比伴奏和接尾伴奏三种手 法。“闹场”用的前奏曲(民间称为“板头曲”)往往是独立的器乐独奏曲 或合奏曲,如河南大调曲子的板头曲都是《老八板》的变体,除当作说唱音 乐的前奏外,也可作为器乐曲来演奏。
5.祭孔乐舞:以孔子为宗师的儒家把恢复尧、舜、禹时期的原始公社制度视 为最高的政治理想,极力推崇西周初期建立的国家礼乐制度,儒家思想基 本上围绕这个政治理想和所推崇的国家制度展开。周武王灭了商纣以后, 其继任者在周公人等帮助下,认真总结了商纣灭亡的经验教训,思考着如 何巩固和维护天子、诸侯、大夫、士、庶民、奴隶所构成的金字塔式的等 级制度问题,他们认为:要想从根本上维护这个等级制度,就必须首先熄 灭低等级位置上的人对高等级位置向往的欲望,因为正是这个欲望才激起 并支配着人们反抗等级制度的行为。他们发现,特定的音乐具有熄灭人的 欲望的独特功能,能使人进入无欲无求的状态,于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 就和谐无争了,这样,当然也就不会出现违背这个等级制度的行为,礼的 制度也就从根本上得到了维护。通过音乐平息人心,从而实现维护礼的等 级制度的国家管理系统即西周的“礼乐制度”。儒家推崇礼乐的思想却为 历代统治者采纳,礼乐思想也成为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指导思想。
京韵大鼓的唱腔为板腔体,唱词基本句式为7字句和10字句,垛句运用十分 频繁。主要有慢板(4/4)、紧板(1/4)两种板式,中间可以加垛板和住 板。慢板(4/4)是主体板式,速度可变化,中间可插入其他唱腔,也可以 加入韵白和散白。慢板的唱腔有平腔、挑腔、落腔、长腔、甩腔和拉腔6种。 平腔是基本唱腔,音域不宽,曲调变化不大,用于叙事,下句落音为宫。如 骆玉笙演唱的《剑阁闻铃》中的慢板 (曲谱4-9)。挑腔是将旋律推向高 音区的富有表现力的唱腔,歌唱性强,大多用于唱段开始的上句中,落音为 宫。落腔常用于挑腔之后,旋律下行,缓慢而迂回,落在徵音上。长腔是比 较长的拖腔,用于上句,曲调抒情委婉,落音为商。甩腔用于一大段的结束 处,位于下句,音域宽,常为两个八度连续下行,落音为宫。拉腔用在甩腔 前面,因其落音为变宫,具有不稳定的感觉。
第二节 (二)曲种及代表作品简介
1.京韵大鼓及其代表作:京韵大鼓又称“京音大鼓”,它是从河北河间一带流 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成的一种曲艺形式。1870年前后,“木板大鼓” 传入京、津,因带有乡下口音,被称为“怯大鼓”。著名大鼓艺人刘宝全 (1869-1942)把“怯大鼓”改用北京话演唱,正式定名为“京韵大鼓”。
第二节 (一)概述
1.鼓词类:鼓词类主要流行在北方,因演唱者兼奏书鼓(一种直径小于30厘 米,高约3厘米的双面鼓)而得名,又称“大鼓书”。鼓词类包括数十个不 同曲种,其中有流行在河北、京、津一带的“京韵大鼓”、“乐亭大鼓”、 “木板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山东的“犁花大鼓”、“胶 东大鼓”,东北的“奉调大鼓”,此外尚有浙江的“温州鼓词”、湖南的 “长沙大鼓”等。除鼓之外,鼓词类曲种还常用三弦、四胡、板和琵琶等乐 器伴奏。
跳乐亦称跳月、跳弦、跳脚,是指没有歌唱而纯用乐器伴奏的舞蹈。 从《 诗经·王风·君子阳阳》篇的记载来看,此种歌舞形式在先秦时也已经 出现了。目前流行的民间歌舞中,也有这种形式。
第一节 (二)舞种及代表作品简介
各地“采茶”的表演形式纷繁多样,有十多人集体表演的,也有二人 对舞的。但普遍的表演形式有二:一种是一男子举灯头引路,众女子手提 花篮相跟起舞;二是由三人(一丑二旦)化装成茶童和茶女表演,边歌边 舞。
7.杂曲类:此类曲种都是从民歌小调发展来的,大都只用一两个基本曲调反复演 唱,而不联用各种曲牌。属于这个类别的曲种有“天津时调”和浙江的“莲 花落”。
第二节 (一)概述
说唱音乐唱腔有说唱结合、叙事抒情结合、咬字润腔结合三个突出的 艺术特点。
说唱艺术中的“说”带音乐性,强调语言的节奏、旋律也随着语言的 字调和句调而起伏。说唱艺术中的“唱”带语言性,具有口语化的特征。说 中有唱,唱中又有说,结合得非常密切。其方式有唱中有说、似唱似说、半 说半唱和说唱结合四种。第一种歌唱性强,但旋律中含有语言音调;第二种 是语言音调的歌腔化的结果;第三种一般是前半句说、后半句唱;第四种则 是说一段、唱一段穿插进行的形式。
5.琴书类:因用扬琴伴奏而得名,其音乐抒情优美,除扬琴外,还可加入二胡、 三弦、筝等乐器伴奏。主要曲种有“四川扬琴”、“北京琴书”、“贵州文 琴”、“云南扬琴”等。
6.走唱类:此类曲艺多为二人表演,其特点是将说唱和舞蹈艺术结合起来,有很 强的综合性。表演者手持扇子、手绢等道具,扮演各种角色。主要曲种有流 行在东北的“二人转”、安徽的“凤阳花鼓”和浙江的“宁波走书”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