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检测试题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检测试题答案
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江上
(宋)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1)第二句中“低徊”一词很富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2)这首诗中的三,四两句于寻常的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做简要分析。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本诗作于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骆宾王因上疏论事触犯武则天,被诬而下狱。
(1)诗中的“玄鬓”指的是________,“南冠”指的是________。
(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梁甫行
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1)这首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社会景象?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4.古诗文阅读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春郊
唐钱起
水绕冰渠渐有声,气融烟坞晚来明。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
(1)这两首诗都是写春天,但春的阶段有所不同。
第一首诗的阶段是,第二首诗的阶段是。
(2)借物抒怀是诗歌中常用的手法,请结合两首诗中的“风”这个物象,简要分析作者所表
达的思想感情。
5.古诗文阅读。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晁端友
寒林残日欲栖乌①,壁里青灯乍有无。
小雨愔愔②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③。
【注释】①欲栖乌,意为“乌欲栖”,乌鸦要归巢了。
②愔愔(yīn):寂静无声。
③刍:喂牲畜的草。
残刍,意为草料不多了。
(1)该诗以________为线索,由“残日”、“________”、“卧听”等词可明。
(2)这首诗是诗人旅途所见所感,诗人表达了怎样情感?请简要分析。
6.(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乱花渐欲迷人眼”中“欲”在句中意思是________。
(2)这首诗描写的是初春之景,下面哪个选项中的诗句也是描绘初春景色()。
A.带雪梅初暖,含烟柳尚青。
(孟浩然)
B.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
(王维)
C.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武元衡)
(3)从这首诗中的颔联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7.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春晚①书山家屋壁
贯休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睛。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注】①春晚,即晚春,此时正是山家农忙春耕季节。
(1)贯休的诗善用叠词,请你说说第三句“蒙蒙”、“泠泠”两个叠词妙在哪里。
(2)结合注释和诗句,说说这首诗写出了雨后山民怎样的心情。
8.两首诗都借用“黄金台”的典故,所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燕昭王
(唐)陈子昂
南登碣石馆①,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②,驱马复归来。
【注】①碣石馆:即碣石宫。
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以亲师事之。
②已矣:结束了。
9.请你参与小雨和小王的学习过程,帮他们完成对话。
夜半闻横管
(宋)程俱①
秋风夜搅浮云起,幽梦归来度寒水。
一声横玉静穿云,响振疏林叶空委。
曲终时引断肠声,中有千秋万古情。
金谷②草生无限思,楼边斜月为谁明。
【注】①程俱:在南宋小朝廷为官,正直敢言,颇著气节。
②金谷:即金谷园,位于中原洛阳。
(1)小雨说:我觉得这是一首律诗,不是很严谨的律诗,从句数、字数、对偶、押韵可看出。
小王说:我来印证你的话:
(2)小王问:此诗对笛声的描写很多,说说描写笛声的主要表现手法和作用吧。
小雨说:好吧!
10.古诗阅读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①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注)①驿亭:古代旅途歇息之处。
秦观在1096年被贬谪至郴阳道,夜宿驿亭。
(1)结合知识卡片及背诵积累,可推测出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A.龟虽寿
B.浣溪沙
C.如梦令
D.采桑子
(2)“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相见欢
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①悲风吹泪过扬州②。
注释:①倩:请人代自己做。
②扬州:当时为南宋杭击金兵的前线。
(1)词中一个“________”字,概括了国土沦丧的现实;“簪缨”一词运用借代手法,代指________。
(2)“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借物抒情,读来催人泪下,请简要赏析。
1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少年行(其二)
【唐】王维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1)诗中少年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
(2)最后一句“纵死犹闻侠骨香”中运用“________”和“________”两词,以顿挫的用笔,更有力地展示了少年的内心世界。
1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螺川早发
(明)王猷定
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
长江流远梦,短棹拔残星。
露湿鸥白衣,天光雁字青。
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
【注释】①螺川:螺山,委婉如螺,在江西境内,南临赣江,风景秀丽。
②王猷定(yóu)(1598—1662),字于一,号轸石,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散文大家,诗人。
他出身于官宦之家,祖父辈科名显达,但他并不追逐功名利禄。
③棹(zhào):船桨。
④孤亭:这里指螺江。
(1)诗中哪些自然景物表现了“螺江早发”的“早”?
(2)“景中有情”是这首诗的艺术特点,请结合诗句作赏析。
14.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赠从弟(其二)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1)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2)诗的题目是“赠从弟”,内容是歌咏松柏,作者有何用意?
15.古诗阅读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诗中所写送别的季节是________。
(2)“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句中哪个字最能体现离愁?试找出来并简要分析。
1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以________为线索,融情于景,抒发诗人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结合诗的意境,谈谈诗人最爱湖东白沙堤的理由。
1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甲)月夜忆舍弟①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②,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③未休兵。
(乙)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①本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中,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人散处河南、山东等地。
舍弟,指自己的弟弟。
②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
断人行: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
③况乃:何
况,况且。
(1)下列对两首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两首诗都是五言律诗,都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所做,表达的情感却并不完全相同。
B.两诗首联都在写景,都描述了国都沦陷时萧条破败的景象,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C.两诗颔联都运用了拟人手法,都将主观情感移情于物,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D.两诗都提到了“家书”,也都同时提到了战争。
可见诗人既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
E.甲诗尾联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宽慰:毕竟是战乱,家信不能寄达弟弟手中也是可以理解的。
体现出诗人豁达的心胸。
(2)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人在甲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18.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后面小题
登城
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1)“雨映寒空半有无”中的“映”和“半有无”写出了雨的什么特点?
(2)三、四句运用________手法,展现了一輻雨映寒空、山深树幽的江南画卷.流露出作者________的心情。
19.古诗阅读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①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注)①驿亭:古代旅途歇息之处。
秦观在1096年被贬谪至郴阳道,夜宿驿亭。
(1)结合知识卡片及背诵积累,可推测出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A.龟虽寿
B.浣溪沙
C.如梦令
D.采桑子
(2)“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20.古诗词鉴赏。
阅读《饮酒(其五)》,完成各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请说说“此中有真意”中“真意”的含义。
(2)本诗中诗人的精神追求与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表现的颇为相似,请结合他们这两首作品说说其相似点。
【参考答案】
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1)运用拟人手法。
“低徊”本来是指人的徘徊沉思,这里用来表现含雨的暮云低垂而缓慢移动的情形,静中有动,情趣横生。
(2)在孤云低垂、青山缭绕、无路可行之际,却忽然看见远处忽隐忽现的帆船驶来,这告诉人们:山重水复之际,往往也是柳暗花明之时;困难与黑暗中往往蕴含着希望和光明。
2.(1)蝉;自己
(2)表明自己的品行高洁,却无人相信,希望友人为自己表白。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前四句意思是,深秋季节西墙外寒蝉不停地鸣唱,蝉声把我这囚徒的愁绪带到远方。
怎堪忍受正当玄鬓盛年的好时光,独自吟诵白头吟这么哀怨的诗行。
西陆:指秋天。
南冠:楚冠,这里是囚徒的意思,指自己被诬而下狱。
玄鬓: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比喻自己正当盛年。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骆宾王屈居下僚十多年,而刚升为侍御史的骆宾
王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他敢抗上司、敢动刀笔,于是被当权者以“贪赃”与“触忤武后”的罪名收系下狱。
此诗是骆宾王身陷囹圄之作,“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一句表明自己的品行高洁,却无人相信,希望友人为自己表白。
故答案为:(1)蝉;自己。
(2)表明自己的品行高洁,却无人相信,希望友人为自己表白。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答题时应注意,对诗歌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诗歌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
玄鬓的含义,露重打湿了翅膀,飞不远了,寓指自己仕途不得志;风太大把蝉的叫声淹没了,寓指自己上书言事被压制。
在这里,蝉是“我”,“我”亦是蝉,“我”与蝉融为一体了。
“南冠”指身陷囹圄的自己。
(2)本题考查体会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没有人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
这句诗人喻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地还被诬陷入狱,“无人信高洁”之语,也是对坐赃的辩白。
这首诗与一般的咏蝉诗不同,感情真挚而充沛。
全诗借蝉的高洁品行,“寓情于物”,抒发了自己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
3.(1)这首诗歌通过“草野”“禽兽”“柴门”“狐兔”等景物,描绘了边海人民的贫苦生活。
(2)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的悲观失望。
【解析】【分析】(1)这首诗歌中的“草野”“禽兽”让人想到边海的人民在荒野草丛林木中长期与野兽同居生活的景象;“柴门”“狐兔”通过描写柴门简陋凄清、狐狸兔子从屋檐下飞来窜去的景象,反衬出边海人们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边海人们的恐惧与凄楚。
所以诗歌以白描的手法全方位地展现了边海人们的痛苦生活。
(2)这首诗歌是诗人被贬到贫困的海边,在自己生存的艰难不幸的环境中,看到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逐渐体会到下层人民的痛苦,有感而发而写下的一首慷慨激愤之作。
因此诗歌通过描写边海农村的残破荒凉景象,展现了边海人们的痛苦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及对社会的悲观失望。
故答案为:⑴这首诗歌通过“草野”“禽兽”“柴门”“狐兔”等景物,描绘了边海人民的贫苦生活;
⑵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的悲观失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4.(1)暮春;早春
(2)《春兴》中那和煦的春风,像是给入眠的思乡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信息,寄托着作者的思乡之情;《春郊》中,东风好象非常乐意充当温暖的春天的使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春光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1)《春兴》开头两句,从春天的景物写起。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这是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
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转为一片翠
绿,枝头的残花已经在雨中落尽,露出了在树上啼鸣的流莺。
这是一幅典型的暮春景物图画。
《春郊》根据“水绕冰渠渐有声”,可知这首诗描写的是早春的景色。
(2)《春兴》根据最后两句诗的意思“昨天晚上一夜春风吹起了我的思乡之梦,在梦中我再一次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可理解为春风寄托着“我”的思乡之梦。
《春郊》最后两句诗的意思是“东风好象非常乐意充当温暖的春天的使者,向花草汇报春天的到来”,由此可知诗人对美好春光的喜爱与赞美。
故答案为:⑴暮春;早春;
⑵《春兴》中那和煦的春风,像是给入眠的思乡者不断吹送故乡春天的信息,寄托着作者的思乡之情;《春郊》中,东风好象非常乐意充当温暖的春天的使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春光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5.(1)时间;青灯
(2)晁诗表现了诗人旅途中所感受到的孤单寂寞、前路茫然(纷乱惆怅)之情。
“寒林残日”,乌鸦归巢,明灭的油灯营造了冷清的气氛,体现了诗人的孤寂之情;从“假寐”到“卧听”的动作转换可见诗人深夜难以入眠,前路茫然,纷乱惆怅之情。
【解析】【分析】(1)首句写到“残日”表示太阳将落,是黄昏时分;第二句描绘了油灯(青灯)忽闪忽明的场景,点明了时间是夜晚;三四句写夜雨愔愔,诗人不能入眠而听到马嚼着残余草料的声音,点明时间是半夜。
由此可见时间推移是全诗的线索。
(2)本诗刻画了一个羁旅在外、孤单寂寞、夜不能寐、疲惫不堪的游子形象。
题目中的“宿”“旅馆”表明了诗人羁旅漂泊的游子身份;“寒林残日”,乌鸦归巢,再加上明灭的油灯营造出的冷清气氛,体现了诗人孤寂的心情;表示动作的词从“假寐”到“卧听”,可见诗人深夜难以入眠,纷乱惆怅之情;“疲马” “残刍”表现马非常疲倦,这也表现了诗人旅途之中的奔波劳累。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时间;青灯;
⑵晁诗表现了诗人旅途中所感受到的孤单寂寞、前路茫然(纷乱惆怅)之情。
“寒林残日”,乌鸦归巢,明灭的油灯营造了冷清的气氛,体现了诗人的孤寂之情;从“假寐”到“卧听”的动作转换可见诗人深夜难以入眠,前路茫然,纷乱惆怅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6.A
解析:(1)想要
(2)A
(3)围绕“通过莺燕表达诗人对西湖春天的喜爱之情”回答,意对即可
【解析】【分析】(1)句意为:鲜花缤纷,几乎要迷人眼神。
欲:想要,即将。
(2)A.描写了初春的阶段。
从“梅”“初暖”“柳尚青”,等词可以看出,因为只有初春的时候梅花才在,柳叶还没有开始变青。
B.描写的是暮春时节。
诗句中“桃花红欲燃”,三月时,桃花怒放,绮丽芬芳,称“桃月”,可以看出写的是暮春。
C.写的是暮春时节。
诗句中的“杨柳阴阴”写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变得苍翠浓郁,“残花落尽”写枝头的残花也在雨中全都落尽,可以看出写的是暮春时节。
故选A。
(3)本诗的颔联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这一联中,“几处”是好几处,甚至也可以是多处的意思。
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
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由此,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故答案为:⑴想要
⑵ A
⑶围绕“通过莺燕表达诗人对西湖春天的喜爱之情”回答,意对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句中词语的理解。
解答本题首先要了解这句诗的的句意,然后根据句意来揣摩词语的意思。
⑵本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解答本题首先要通读诗句,结合诗句中具体的词语来分析所写之景,根据景物推断所写时节。
⑶本题考查结合诗句分析作者思想情感。
解答本题要结合具体诗句,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或所描写的景象,来具体分析是人的思想情感。
7.(1)“蒙蒙”,状雨后庭花宛若披上轻纱、朦朦胧胧的情态;“泠泠”,描摹春水流动的声韵之美。
叠词的运用,不仅在造境、绘形、模声、传情上各尽其宜,而且声韵悠扬,具有民歌的音乐美。
(2)表达了山民雨后放晴忙于春耕的喜悦之情。
【解析】【分析】(1)从描写景物特征以及语言特色(音律、节奏)角度分析。
“蒙蒙”,描绘出雨后庭花宛若披上轻纱、看不分明的情态;“泠泠”的流水,是那么清脆悦耳,描摹春水流动的声韵。
这些叠字的运用,不仅在造境、绘形、模声、传情上各尽其宜,而且声韵悠扬,具有民歌的音乐美。
在晚唐绮丽纤弱的诗风中,这诗给人以清新健美之感。
(2)晚春是山家大忙的季节,然而诗人却只字不言农忙而着墨于写宁静,由宁静中见农忙。
晚春又是多雨的季节,春雨下得及时,天晴得及时,农夫抢墒也及时,不言喜雨,而喜雨之情自见。
故答案为:⑴“蒙蒙”,状雨后庭花宛若披上轻纱、朦朦胧胧的情态;“泠泠”,描摹春水流动的声韵之美。
叠词的运用,不仅在造境、绘形、模声、传情上各尽其宜,而且声韵悠扬,具有民歌的音乐美。
⑵表达了山民雨后放晴忙于春耕的喜悦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
答题时应注意,炼字往往具有简练精美、形象生
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⑵本题考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答题时应注意,从关键诗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作答的切入点。
从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
8.李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末句运用“黄金台”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誓死报国的爱国热情(或:表达了将士们为报答君王的知遇之恩而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陈诗描写了诗人登临碣石山顶凭吊黄金台的感慨,发出“昭王安在哉”的慨叹,表达对燕昭王仰慕、怀念的深情,抒发了世事沧桑的感喟(或:流露了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痛苦心情)。
【解析】【分析】“黄金台”位于碣石坂附近。
相传燕昭王置金于台上,在此延请天下奇士。
未几,召来了乐毅等贤豪之士,昭王亲为推毂,国势骤盛。
甲诗中“黄金台”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誓死报国的爱国热情;乙诗中额“黄金台”引发诗人的抒怀之情,集中表现出燕昭王求贤若渴的风度,也写出了诗人对明君的盼望。
据此分析比较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李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末句运用“黄金台”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誓死报国的爱国热情(或:表达了将士们为报答君王的知遇之恩而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陈诗描写了诗人登临碣石山顶凭吊黄金台的感慨,发出“昭王安在哉”的慨叹,表达对燕昭王仰慕、怀念的深情,抒发了世事沧桑的感喟(或:流露了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痛苦心情)。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古诗借用典故作用的能力。
古诗经常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
答题时要结合典故内容和诗歌主旨分析典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9.(1)这是一首律诗,共8句,每句7个字,是七言律诗。
押ei\ing韵;又不是很严谨的律诗,没有一韵到底。
而且2,3两联要讲究对仗,它也没有
(2)此诗运用夸张修辞,描写笛声穿云振林,树叶尽落和蕴含千秋万古之浓情来表现笛声强烈高亢、悲伤沉郁。
(或:此诗二联描写音乐效果声振叶落,从侧面表现笛声的高亢强烈;三联则正面描摹,笛声中蕴含的感情悲伤沉郁)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分析律诗的韵律特点。
这是一首律诗,共8句,每句7个字,是七言律诗。
押ei\ing韵;又不是很严谨的律诗,没有一韵到底。
而且2,3两联要讲究对仗,它也没有。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和作用。
此诗运用夸张修辞,夸写笛声穿云振林,树叶尽落和蕴含千秋万古之浓情来表现笛声强烈高亢、悲伤沉郁。
(或:此诗二联描写音乐效果声振叶落,从侧面表现笛声的高亢强烈;三联则正面描摹,笛声中蕴含的感情悲伤沉郁)。
在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故土,萋萋秋草让人产生无限惆怅之情,今夜斜射的月光同样照耀着过去在北方所住的楼房。
七、八两句含蓄地写出了诗人家国之思的沉痛、孤寂之情。
故答案为:⑴这是一首律诗,共8句,每句7个字,是七言律诗。
押ei\ing韵;又不是很严谨的律诗,没有一韵到底。
而且2,3两联要讲究对仗,它也没有。
⑵此诗运用夸张修辞,描写笛声穿云振林,树叶尽落和蕴含千秋万古之浓情来表现笛声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