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实验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测试题(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化学学习中常用梳理、归纳、类推等思维方法,以下是某同学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①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②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不变,在化学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不变的物质一定是催化剂;③因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有新物质生成,所以生成新物质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④燃烧能放热,所以放热的变化都是燃烧;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所以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一定不变。

其中不正确的数目有
A.2个
B.3个
C.4个
D.5个B
解析:B
①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 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氧化物,必须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如KCl不是氧化物,故不正确;
②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不变,在化学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不变的物质不一定是催化剂,有可能不参加反应,故不正确;
③因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有新物质生成,所以生成新物质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正确;
④燃烧能放热,但放热的变化不一定是燃烧,如生石灰和水反应放热,故不正确;
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所以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一定不变,正确。

不正确的数目有3个;故选B。

2.下列实验方案的设计中,不能达到目的是
A.比较二氧化碳含量
B.比较温度对微粒运动速度的影响
C.研究MnO2的催化作用
D.区分硬水和软水 B
解析:B
A、向空气和人体呼出气体中加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人体呼出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空气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高,不符合题意;
B、冷热水的质量不同,无法比较温度对微粒运动速度的影响,不能达到目的,符合题意;
C、分别在两支试管中加入10mL 6%的过氧化氢溶液,其中一支试管加二氧化锰,一支不加,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加入二氧化锰的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不加二氧化锰的,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可以研究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不符合题意;
D、在等量的硬水和软水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肥皂水,肥皂水在硬水中易起浮渣,在软水中泡沫较多,可用于区分硬水和软水,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中国正在准备建设空间站,下图是某空间站能量转化系统局部示意图,其中水电解系统及燃料电池系统中的溶液均采用KOH溶液,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这套能量转化系统中的水不可以循环使用
B.燃料电池系统产生的能量实际上来自于太阳光
C.燃料电池水电解系统中负极产生的气体可以作为燃料使用
D.水电解系统中的溶液采用KOH溶液,是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A
解析:A
A、由图可知,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燃烧时又能生成水,故水在电解时作为反应物,在燃烧时又成为生成物,可以循环使用,选项A错误;
B、由图可知,光电转换器将太阳光转化为电能,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故燃料电池系统产生的能量实际上来自于太阳光,选项B正确;
C、燃料电池水电解系统中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可以作为燃料使用,选项C正确;
D、水的导电性很差,KOH溶液的导电性很强,故水电解系统中的溶液采用KOH溶液,是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选项D正确。

故选A。

4.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单质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所以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B.点燃氢气前需要验纯,所以点燃可燃性气体前都需要验纯
C.分子和原子都是不带电的微粒,所以不带电的微粒都是分子和原子
D.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8,所以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B
解析:B
A、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单质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但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金刚石和石墨的混合物等,故选项错误;
B、点燃氢气前需要验纯,为防止发生爆炸,点燃可燃性气体前都需要验纯,故选项正确;
C、分子和原子都是不带电的微粒,但不带电的微粒不一定都是分子和原子,也可能是中子等,故选项错误;
D、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8,但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也可能是离子,故选项错误。

故选B。

5.发生火灾时,下列自救方法不合理的是()
A.室内起火时,不要急于打开门窗
B.身上着火时,不要乱跑,可以就地打滚使火熄灭
C.撤离时,可以用水浇湿毛巾,捂住口鼻,低姿快速离开
D.人在高层时,迅速跳楼逃离D
解析:D
A、室内起火时,不应立即打开门窗,因为打开门窗加速空气流通,增加氧气含量,使火势更旺,故正确;
B、身上着火时,不要乱跑,可以就地打滚使火熄灭,故正确;
C、由于燃烧产生大量烟尘,为了防止烟尘被吸入体内,用湿毛巾堵住口鼻,由于温度高烟尘会聚集在上方,所以要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故正确;
D、不能跳楼,由于楼层很高,跳楼会造成可能更坏的结果,故错误;
故选D。

6.下图为教材中的部分实验,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甲实验可检验氢气的纯度,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则氢气不纯
B.乙实验通过A烧杯中酚酞变红,可说明分子不断运动
C.丙实验塑料瓶变瘪既可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可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D.丁实验铜片上白磷燃烧,热水中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接触氧气C
解析:C
A、甲实验可检验氢气的纯度,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则氢气不纯;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乙实验通过A烧杯中酚酞变红,可说明分子不断运动;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丙实验中盖上瓶盖振荡后软塑料瓶变瘪,可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不可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D、丁实验铜片上白磷燃烧,热水中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接触氧气;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下列物质与空气充分混合后,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A.P2O5B.面粉C.镁粉D.H2A
解析:A
A、P2O5没有可燃性,与空气充分混合后,遇明火不会发生爆炸,符合题意;
B、面粉具有可燃性,与空气充分混合后,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不符合题意;
C、镁粉具有可燃性,与空气充分混合后,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不符合题意;
D、H2具有可燃性,与空气充分混合后,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我们所学的概念之间通常有如下三种关系
下面概念之间的关系判断错误的是
A.化学变化与燃烧是包含关系
B.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是交叉关系
C.化合物与氧化物是并列关系
D.混合物与单质是并列关系C
解析:C
A、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化学变化。

二者是包含关系,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氧化反应是物质与氧气的反应,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有的化学反应既是氧化反应又是化合反应,二者反应是交叉关系,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化合物有多种元素组成,其中氧化物是含有氧元素和另外一种元素的化合物,二者是包含关系,不是并列关系,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二者是并列关系,故D
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推理是常用的化学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化合物中含有不同种元素,所以含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都是化合物
B.甲、乙两物质燃烧均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甲、乙两物质的元素组成一定相同
C.化学反应常伴随能量的变化,所以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由化学反应提供的
D.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所以化合物中非金属元素一定都显负价A
解析:A
A、化合物中含有不同种元素,所以含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都是化合物,正确;
B、甲、乙两物质燃烧均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说明甲乙中一定含有碳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甲、乙两物质的元素组成不一定相同,错误;
C、能量不一定由化学反应提供,可以由风能、水能等提供,故错误;
D、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所以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但非金属元素不一定都显负价,如在氢氧化钠中氢元素显+1价,故错误。

故选:A。

10.座式酒精喷灯的火焰温度可达1000℃以上,使用时,向预热盘中注入酒精
(C2H5OH)并点燃,待灯壶内酒精受热汽化从喷口喷出时,预热盘内燃着的火焰就会将喷出的酒精蒸气点燃。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预热过程中,分子的运动速率发生了改变
B.燃烧过程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C.壶内酒精受热汽化从喷口喷出的过程中,分子的体积发生了改变
D.熄灭喷灯可用湿布盖灭,其主要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C
解析:C
A、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所以预热过程中,分子的运动速率发生了改变,故A正确;
B、酒精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所以燃烧过程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故B正确;
C、蒸发过程中,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而不是分子的体积发生了改变,故C错误;
D、熄灭喷灯可用湿布盖灭,其主要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故D正确。

故选:C。

11.下列有关燃烧以及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家中煤气阀门未关而引起泄漏,应立即打开排气扇
B.高压水枪灭火,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用嘴吹燃着的蜡烛,蜡烛熄灭,原因是温度降低至石蜡的着火点以下
D.氢气和氮气混合遇明火易发生爆炸C
解析:C
A、泄漏的煤气与空气充分接触,遇火燃烧将会产生爆炸,因此立即打开排气扇是绝对不可取的,故说法错误。

B、用高压水枪灭火,是因为水蒸发时吸收热量,能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故错误。

C、用嘴吹燃着的蜡烛,蜡烛熄灭,原因是温度降低至石蜡的着火点以下,故正确;
D、氢气是可燃性气体,但氮气不能支持燃烧,遇到明火不会发生爆炸,故错误。

故选:C。

12.下列对比实验能达到目的是
A.探究温度对微粒运动速率的影响
B.探究CO2能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
C.对比选择实验室制CO2的酸
D.对比MnO2和Fe2O3的催化效果A
解析:A
A、图中实验,除了温度不同外,其它条件相同,可用于探究温度对微粒运动速率的影响,故选项对比实验能达到目的。

B、图中实验,纸花变红也可能是水造成的,不能用于探究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酸性物质,故选项对比实验不能达到目的。

C、图中实验,酸的种类不同、碳酸钙的状态不同,不能用于对比选择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故选项对比实验不能达到目的。

D、图中实验,过氧化氢的浓度不同、催化剂的种类不同,不能用于对比二氧化锰和的氧
化铁的催化效果,故选项对比实验不能达到目的。

故选A。

13.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过程中的常用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化学变化中常伴随发光放热现象,所以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分子、原子可以构成物质,所以物质一定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C.化合物是含有不同元素的纯净物,所以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D.物质燃烧一般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因此灭火一定要同时控制这三个条件C
解析:C
【解析】
A、化学变化中常伴随发光放热现象,但有发光放热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通电时灯泡发光发热,由于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说法错误;
B、分子、原子可以构成物质,但物质不一定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还可能是离子构成的,故说法错误;
C、化合物是含有不同元素的纯净物,所以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故说法正确;
D、物质燃烧一般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但是灭火只要控制一个条件就行,故说法错误。

故选:C。

14.下列实验设计不是利用控制变量法的是()
A.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B.探究溶质在水中的溶解速率
C.探究条形磁铁周围磁场的分布
D.探究液体压强特点C
解析:C
【解析】
A. 探究铁生锈的条件,设计铁钉只和水接触,铁钉只和氧气接触、铁钉与氧气和水接触的实验,故利用了控制变量法,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 探究溶质在水中的溶解速率时,设计相同溶质放入冷水,相同溶质放入热水等,通过对比说明影响溶质溶解的速率,故利用了控制变量法,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 探究条形磁铁周围磁场的分布的实验中,采用等效替代的方法,用铁屑取代小磁针,通过观察铁屑的分布得到磁场的情况,故没有利用控制变量法,此选项符合题意;
D. 探究液体压强特点,需要保持两个物理量不变,研究另一个物理量对液体压强的影响,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某气体由氢气、一氧化碳、甲烷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点燃气体后,在火焰上方罩一冷面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把烧杯迅速倒转过来,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下列对气体组成的推断正确的是()
A.可能只有氢气一种气体
B.可能只有甲烷一种气体
C .三种气体一定都存在
D .一定是氢气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B
解析:B
点燃气体后,在火焰上方罩一冷面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说明气体燃烧生成了水;把烧杯迅速倒转过来,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即该气体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A 、该气体不可能只有氢气一种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B 、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可能只有甲烷一种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C 、三种气体不一定都存在,如可能只含有甲烷一种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D 、该气体不一定是氢气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也可能是甲烷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 。

二、填空题
16.合理利用燃料、正确运用然烧与灭火的化学原理对生产、生活非常重要。

(1)目前,人们使用的然料大多来自煤、_____、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2)市面上有一种新型家用干粉自动灭火球。

这种灭火球接触到火焰3~5秒后自动炸开,释放的粉末覆盖在燃烧物上使火焰熄灭,其灭火原理是_____。

(3)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在空气不流通的空间里聚集到一定浓度后,一旦遇到明火就会发生爆炸,称为“闪爆”。

下列物质可能会发生“闪爆”的是_____。

A CH 4
B CO
C N 2
D 面粉
(4)我国南海海底埋藏着丰富的“可燃冰”,“可燃冰”主要为甲烷的水合物,是未来重要的能源。

若氧气充足时,CH 4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石油隔绝氧气AD 【分析】煤石油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资源;根据灭火的原理进行分析解答;甲烷是可燃性气体面粉是可燃性粉尘在空气不流通的空间里聚集到一定浓度后一旦遇到明火就会发生爆炸称为闪爆;根据
解析:石油 隔绝氧气 AD 42
22C H +2O CO +2H O 点燃 【分析】
煤、石油、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资源;根据灭火的原理进行分析解答;甲烷是可燃性气体,面粉是可燃性粉尘,在空气不流通的空间里聚集到一定浓度后,一旦遇到明火就会发生爆炸,称为“闪爆”;根据甲烷充分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进行书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1)目前,人们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故填:石油;
(2)如图所示为某品牌新型家用干粉自动灭火球。

灭火球接触到火焰3~5秒后自动炸开,释放的粉末覆盖在燃烧物上使火焰熄灭,其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故填:隔绝氧气;
(3)甲烷是可燃性气体,面粉是可燃性粉尘,在空气不流通的空间里聚集到一定浓度后,一旦遇到明火就会发生爆炸,称为“闪爆”,故填:AD 。

(4)CH 4充分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反应方程式为:4222CH +2O CO +2H O
点燃
故填:4222CH +2O CO +2H O 点燃。

17.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中,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化学密不可分。

(1)用适当的化学符号填空。

①汽水中含有的一种酸_____。

②天然气主要成分甲烷_____。

③发酵粉的主要成分小苏打_____。

④不同的碱具有相似化学性质是由于溶液中都含有相同的_____。

(2)2017年3月19日无锡国际马拉松赛事的囗号是:“人在画中跑”,这幅美丽的画卷指的就是太湖。

某同学对太湖水的水样进行了相关研究。

①可以采用_____来测定湖水的酸碱度。

②自制简易净水器净化湖水,其中活性炭起到_____和过滤的作用。

③日常生活中为了降低水的硬度,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

④下图中表示节水标志的是_____(填字母)。

H2CO3CH4NaHCO3O
H-pH 试纸吸附加热煮沸B
解析:H 2CO 3 CH 4 NaHCO 3 OH - pH 试纸 吸附 加热煮沸 B
(1)①汽水中含有的酸是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的碳酸,化学式为:H 2CO 3;
②天然气主要成分甲烷的化学式为:CH 4,
③发酵粉的主要成分小苏打是碳酸氢钠,化学式为:NaHCO 3;
④不同的碱具有相似化学性质是由于溶液中都含有相同的氢氧根离子,表示为:OH -。

(2)①可以采用pH 试纸来测定湖水的酸碱度;
②自制简易净水器净化湖水,其中活性炭起到吸附和过滤的作用;
③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是:在生活中是加热煮沸,在实验室中是蒸馏;
④A 、该图示表示为禁止吸烟,不符合题意;
B 、该图示表示为节约用水,符合题意;
C 、该图示表示为循环使用,不符合题意;
D 、该图示表示为腐蚀品,不符合题意。

故选B 。

18.2017年5月我国海域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

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是资源量丰富的高效清洁能源,能释放出天然气。

(1)生活中,可以利用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获得热量。

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工业上,可以利用甲烷获得氢气,其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①图1所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图2横线处补全相应微粒的图示_____。

CH4+2O2CO2+2H2OCH4+H2OCO+3H2
解析:CH4+2O2点燃
CO2+2H2O CH4+H2O
一定条件
CO+3H2
(1)甲烷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CH4+2O2点燃
CO2+2H2O;
(2)①根据微观示意图,该反应反应物为甲烷和水,生成物是一氧化碳和氢气,化学方程
式为:CH4+H2O 一定条件
CO+3H2;
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个数及种类不变,因此图2横线处应补全的相应微粒图示为:。

19.2019年3月21日,位于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化工园区的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发生化学储罐爆炸事故。

(1)苯甲醚是该公司的产品之一。

已知苯甲醚的化学式为C7H8O,写出苯甲醚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事故发生24小时后,根据事故地下风向3500米处现场快速监测结果,参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均满足二级质量浓度限值。

以下哪些物质属于需要监测的大气污染物_____(填数字序号)。

①CO2
②CO
③SO2
④NO2
(3)下列哪些情况可能会引发爆炸_____(填字母序号)。

A H2和O2混合后点燃
B CO还原CuO时先点燃酒精灯,再通入CO
C 发现厨房天然气泄露,立即开灯检查
D 面粉厂工人在面粉加工车间抽烟2C7H8O+17O214CO2+8H2O②③④ABCD
解析:2C 7H 8O+17O 2点燃14CO 2+8H 2O ②③④ ABCD
(1)苯甲醚中含有碳、氢元素和氧元素,苯甲醚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 7H 8O+17O 2点燃14CO 2+8H 2O 。

故填:2C 7H 8O+17O 2点燃14CO 2+8H 2O ; (2)二氧化碳不是空气污染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均属于空气污染物,故填:②③④;
(3)A 、氢气是可燃性气体,H 2和O 2混合后点燃可能会发生爆炸,符合题意; B 、一氧化碳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发生爆炸,CO 还原CuO 时先点燃酒精灯,再通入CO ,可能会发生爆炸,符合题意;
C 、天然气与空气混合后的气体遇火、电火花或加热等易爆炸,不能立即开灯检查,否则会产生电火花,可能发生爆炸,符合题意;
D 、面粉厂工人在面粉加工车间抽烟可能会发生爆炸,符合题意;故填:ABCD 。

20.碳元素是组成许多物质的基本元素,回答下列含碳元素物质的相关问题: (1)倡导“低碳”生活,主要是为了减少_____的排放量。

(2)为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科学家将CO 2和H 2在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反应,转化为水和甲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别很大,主要原是_____。

CO2CO2+4H2CH4+2H2O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解析:CO 2 CO 2+4H 2 Δ催化剂CH 4+2H 2O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1)“低碳生活”倡导低能量、低消耗,主要是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2)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和甲烷,化学方程式为:CO 2+4H 2 Δ催化剂CH 4+2H 2O ;
(3)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较大,主要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21.我们通过对化学的学习,初步感知化学的奇妙。

(1)没有化学科学的发展,就没有今日丰富多彩的世界.下列事实与化学没有密切联系的是 _____ (填字母序号)
A 新材料的研制
B “神十一”飞天轨道的设定
C 新药品的合成
D 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2)化学变化是改造物质世界的途径之一,通过化学变化实现物质与能量的相互转化。

①镁条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 _____ 能和 _____ 能,写出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_____ 。

最能说明镁条燃烧是化学变化的现象是 _____ (用字母序号表示,下同),烟花、照明弹中用到镁粉作燃料,其原因是镁条燃烧时 _____
A 发现耀眼白光
B 放出大量热
C 生成白色固体
②举出一个储存能量的化学变化的例子 _____ 。

(3)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学科。

①世界万物都是由及其微小的粒子构成。

如水由 _____ 构成,一个水分子由 _____ .构成。

②科学家已经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观测到原子和分子,而且实现了对原子和分子的移动和_____ ,以及复制、改造和创造分子。

B热光镁+氧气氧化镁CA蓄电池充电水分子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排列
解析:B 热光镁+氧气点燃
氧化镁 C A 蓄电池充电水分子 2个氢原子和1个
氧原子排列
(1)下列事实与化学没有密切联系的是
A 新材料的研制与化学有关;
B “神十一”飞天轨道的设定与化学无关;
C 新药品的合成与化学有关
D 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与化学有关
故选B。

(2)①镁条燃烧时,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写出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镁+氧气点燃
氧化镁。

最能说明镁条燃烧是化学变化的现象是:C 生成白色固体;
烟花、照明弹中用到镁粉作燃料,其原因是镁条燃烧时:A 发现耀眼白光
②举出一个储存能量的化学变化的例子:蓄电池充电,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3)①世界万物都是由及其微小的粒了构成。

如水由水分子构成,一个水分了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②科学家已经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观测到原子和分子,而且实现了对原子和分子的移动和排列,以及复制、改造和创造分子。

22.能源与环境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1)科学家预言,氢能源将成为21世纪的主要绿色能源,而水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物质,依据如图请你写出获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含硫煤燃烧排放的SO2会引起“酸雨”现象。

为减少大气污染,向煤中掺入生石灰(CaO),在氧气参与反应和高温的条件下,用来吸收SO2,只生成硫酸钙(CaSO4),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绿色化学”的特点之一是“零排放”。

一定条件下,一氧化碳和氢气可以按照不同比例反应,若只生成一种产物就能实现“零排放”,不可能符合这一要求的产物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 甲醇(CH4O)
B 甲醛(CH2O)
C 乙醇(C2H6O)
D 乙醛(C2H4O)
(4)目前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已经超出了0.03%,这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人们一方面想限制其排放量,另一方面又想对它进行再利用。

超临界流体(一种介于气态和液态之间的状态)CO2是目前应用最广的超临界流体,可用作某些物质的溶剂,以替代一些对环境和健康带来危害的有机溶剂。

下列关于超临界流体CO2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

A 超临界流体CO2与干冰(固体二氧化碳)的化学组成不同
B 超临界流体CO2与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不同
C 超临界流体CO2替代有机溶剂可以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D 超临界流体CO2的物理性质与二氧化碳气体有所不同2H2O2H2↑+O2↑2CaO+2SO2+O22CaSO4CDBCD
解析:2H2O 催化剂
2H2↑+O2↑ 2CaO+2SO2+O2
高温
2CaSO4 CD BCD
(1)由图表信息可知,水在光催化剂的作用下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则反应原理为:
2H2O 催化剂
2H2↑+O2↑;
(2)向煤中掺入生石灰(CaO),在氧气参与反应和高温的条件下,用来吸收SO2,只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