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济宁市邹城二中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济宁市邹城二中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庄子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那么逍遥是否就是超越小知小年,突破限制?庄子在《齐物论》篇中又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似乎又要反对执著追求大知大年了,然则我们应如何了解庄子的意思?
“逍遥”,自然是指对任何依待与条件的超越和破除。

然而这理解只是初步的。

从客观的现实世界来看,任何事情都必然是已被置于因果网络之中。

而所有现实存在又皆有其实际条件之依待,有果必有所依之因。

要说有待,一切事物都是有待的,就算列子御风亦有待于风。

那么,庄子所讲的破除依待是如何可能的?郭象《庄子注》认为,逍遥之义必须从圣人的修养境界上立言。

逍遥所描述的是心灵观照宇宙万物的境界,而非对客观外在世界的经验描述。

放在境界上讲,则“一逍遥一切逍遥”,宇宙万物从逍遥境界观照而言都自尔而独化,自生自在。

这种观照的境界,乃一艺术境界,而非道德修养境界。

这种境界即道家无己、无功、无名的“去碍”,从而达致庄子所言“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一种含真抱朴、各适其性、天机自张的道家之境。

所以,从无待逍遥而言,则大鹏小鸟皆同。

郭象说:“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

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


然而这里或会产生一个问题:反观《逍遥游》的文本里,庄子似乎有意抬高大鹏列子彭祖大椿,而贬低斥鹞宋荣朝茵蟪蛄,即庄子所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岂不是与郭注“各适自性,逍遥一也”的说法矛盾吗? 郭象认为,这当中不仅没有矛盾,而且还透露了庄子的精义。

因为在庄子那里,所谓大小、长短、夭寿、高下之差乃是由于对待比较而成,是我们成心的知见。

正是由于出自比较,则小年固然不及大年,然而大年却永远可以有一“更大之年”去与它相比,则大年亦成小年了。

可见落在对待关系之中,有待是必然的,永远无法逍遥。

我们必须平齐是非,抛却时待,正如《齐物论》中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既然“莫寿于殇子”,则如何“小年不及大年”?可见《逍遥游》中的讲法不可执实。

其实,逍遥若是一精神境界,则无论是彭祖还是蟪蛄皆可逍遥,端视其有否为物所累而已。

我们要明白“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之说所透露的超越自身限制的意思,却不应执实于此。

郭象说:“夫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世岂识之哉?徒见其戴黄屋,佩玉玺,便谓足以缨绂其心矣;见其历山川,同民事,便谓足以憔悴其神矣,岂知至至者之不亏哉?”“圣人……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

”真正的圣人,“出世”而未尝不“入世”,“入世”又未尝不“出世”。

所以郭象认为尧才是真正的逍遥,正因为他不似许由自限于深山之中,与俗情世界对立为二。

相反,尧虽在庙堂之上,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
无为而治天下,不以柱梏为桎梏——连桎梏之为桎梏也被超越了,便做到真正的无待,真正的逍遥。

(有删改)
1.下列关于“逍遥”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逍遥”,指对任何依待与条件的超越和破除,只有平齐是非,抛却对待,才能逍遥。

B.“逍遥”不是对客观外在世界经验描述,而是心灵观照宇宙万物的一种艺术境界。

C.“逍遥”不属于道德修养境界,所以从逍遥境界来看,宇宙万物都自尔而独化,自生自在。

D.“逍遥”即通过无己、无功、无名的“去碍”,达到含生抱朴、各适其性、天机自张的道家境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针对庄子《逍遥游》《齐物论》中的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提出疑问,然后逐步论证真正的“逍遥”。

B.文章第二段从理解“逍遥”的境界的角度,论证了庄子所讲的破除依待是如何成为可能的。

C.文章第三段论证了郭象对“逍遥”的认识与庄子在《逍遥游》中的观点并不矛盾。

D.文章结尾用尧和许由两个入世者的正面事例,论证了即使居庙堂之上,也可以实现真正的逍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虽然大鹏、小鸟都是自由的,但大鹏高远的境界仍然值得小鸟羡慕。

B.既然庄子还说过“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那么对他在《逍遥游》中“小年不及大年”的这一讲法就不可执实。

C.“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之说,透露的是超越自身限制的意思,不应认为这是主张有大小对待。

D.真正的圣人,既“入世”又“出世”,其心不为物所累,即使整天忙碌于世俗事务,也能神气无变,淡然自若。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谢①
毕亮
夜半,老伴入梦来。

清明节,老谢没回老家,自然没能去给老伴上坟。

大约老伴手头紧,从地府托梦来了。

醒来时,老谢说,梅子啊莫怪我,虽然我只是个伙夫,顺带干点接送孩子的活,但离了胡萝卜也整不出一桌酒,儿子他们需要我,你得理解。

一个月前,到了“交班”时间,老谢安顿好八十出头的老母亲,才从老家奔赴深圳,帮儿子带儿子,即带孙子。

所谓“交班”,也就是男女双方老人,来深圳帮忙带孩子,负责接孩子上学放学,他们半年轮一次岗,半年交接一次。

儿子儿媳下班晚,老谢家做夜饭要比邻居迟,所以,他总能闻到隔壁的菜香饭香。

邻居又在炒辣子鸡。

油烟途经排烟管,蹿到他们家。

多多撂下颜料笔,在鼻孔前方挥舞手掌,表达对刺鼻怪味的不满。

冲邻居墙壁努嘴,老谢说,多多,你猜炒的啥?闭眼作思考状,两秒过后,多多说,猜不到,爷爷你告诉我!老谢说,是辣子鸡。

这次炒法跟上回不一样,作料换了,没放干尖椒,放的是豆瓣酱。

他看见多多吞了一口涎水。

多多便笑:爷爷属狗的,鼻子灵,辨得出味。

老谢问过孙子多多,隔壁住的是不是四川人。

多多摇头,脑壳摇得似拨浪鼓。

老谢说,不是四川人的?多多说,他们是深圳人。

老谢就笑,多多在深圳出生,大概在他眼里,这座城市所有人都是深圳人。

聊邻居家的菜肴,是爷孙俩的固定话题。

有时候,老谢也跟多多扯更多闲话,比如他年轻时拜师学厨艺,饱得、饿得、热得、冷得,流过的血汗、吃过的苦头最终都长成身体里的血肉;比如如何炒菜,如何把菜做得风生水起、色香味俱全。

多多似懂非懂,偶尔眨眼或点头,表示认可。

老谢说,那边炒鸡蛋,这回放了香葱。

老谢说,今天他们做了回锅肉,该早点起锅,晚个九秒十秒,肉就老了。

老谢说,做辣子鸡,得用鸡腿肉,剔除骨头后改刀将肉切成小块,再添盐、胡椒粉,洒料酒拌匀,腌渍五分钟,再拌淀粉,下锅时一定得掌握好火候。

周末,是一家人能聚齐一起吃饭的日子。

坐饭桌上,老谢瞧出不对劲,儿子儿媳光顾夹菜扒饭,基本上是零交流。

就算说话,也是一问一答,这边问一句,那边答一句,那边问一句,这边答一句。

老谢看在眼里,喊孙子多多吃蔬菜,不能尽吃肉,不吃素,容易犯便秘。

他想找机会,跟儿子聊一聊,不能把日子过得别别扭扭的,谁谁都不舒服。

他总是寻不到机会开口,儿子一会儿躺他的卧房休息,一会儿坐书房电脑桌前处理事务,一会儿又陪多多看绘本、给多多讲故事。

老谢失眠了,他心里有事,放不下。

对老谢来讲,放不下的事,已不多,儿子的事,算一件。

要说最放不下的事,则是留守老家的母亲的生活起居。

来深圳后,老谢把母亲交给小妹,请小妹帮忙照顾。

他嘴里喊小妹,其实小妹也五十八了。

出门前,他跟小妹约定好,固定时间,每个星期六夜里八点,他会跟她和母亲打电话,没紧急事,小妹不用打给他。

所以,老谢最怕的,就是临时接到小妹电话。

又一天黄昏,手机铃响了,老谢一瞧,是小妹打来的。

他心头一紧,脑壳闪出一个念头——老母亲出事了。

小妹告诉他,母亲想吃他烧的红烧排骨。

幸好,母亲没事,老谢舒了口气,告诉小妹——排骨得挑一字肋排,砍成段,四五厘米长,放入沸水中祛除血水,准备干辣椒、丁香、姜片、盐、老抽、生抽、料酒、冰糖等作辅料……又说,要用大火收汁,待汤汁变浓,再添入味精后起锅。

老人吃得清淡,记得少放味精和调味品。

五月十二日,从幼儿园回来,步行至小区楼下,老谢目睹邻居四川夫妻,他们站在自制的铁皮桶旁烧黄纸钱。

老谢忆起过世的老伴,还有老伴患癌症临终前那段灰暗的日子。

阳光普照,夏季的风吹在老谢身上,却令他感到无比寒冷……
(选自《人间盐粒》《江南》2018年第6期,有删改) [注]①题目为编者所加。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第三段属于插叙,交代了老谢前往深圳的无奈,揭示了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老漂”问题。

B. 小说人物语言具有个性化色彩。

老谢的语言和他的厨师身份很吻合,孙子多多的语言活泼有趣,很符合其年龄特点。

C. 老谢电话里告诉小妹红烧排骨的做法,非常细致,和前文照应,旨在再次突出他的厨师身份和厨艺的高超。

D. 小说结尾运用了反衬手法,以深圳夏日的阳光、暖风反衬了老谢想到患癌症的妻子去世前的痛苦情景时内心的悲伤。

5. 老谢是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并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6. 小说情节并不曲折,却很有内涵,请探究小说的情感意蕴。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这几天,一个叫“李子柒”的名字和她的故事真的火了。

据称,李子柒不仅在微博拥有2000多万粉丝,抖音拥有3000万粉丝,甚至还火到了海外。

截至目前李子柒虽然在YouTube只发布了104个视频,但总播放量却达到了让人瞠目的9.6 亿!而且这些视频连英文字幕都没有,也就是说各国老外虽然看不太懂却也深感“画面太美”。

这绝对称得上自媒体时代的一个奇迹。

然而这次李子柒的火却是缘于人们对她针锋相对的争议。

一种观点认为,李子柒的视频如此深受世界各地的粉丝喜爱,每年还能赚几百万美元,是非常成功的文化输出。

而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中国不需要这样的文化输出,因为李子柒镜头里展示的不是真实的中国,而是“落后”的农耕文化,会给国外造成一种“中国落后”“中国人都在务农”的印象,因此是一种负面文化输出。

另一方面,李子柒的视频也没有像有些人说的那样不堪,好像展示的都是中国负面、落后甚至腐朽的糟粕吧?与此相反,人们更多听到的是对她和她的视频人美、景美、意境更美的溢美之词。

纵使在有些人看来有些“太假”,或是背后有团队操盘,但对于一种商业视频制播来说也无伤大雅,人家拍的又不是纪录片。

诚然,李子柒作为一种“现象样本”确实值得关注和探讨,但没必要将其上纲上线或妖魔化。

她和前段时间同样引发热议的“口红一哥”李佳琦一样,就是自媒体和直播风口上崛起的一个成功网红,是互联网多元文化的
引领者和商业浪潮的一个弄潮儿。

(摘编自《对李子柒现象不必上纲上线》,东方网,2019年12月12日)材料二:
美食视频博主李子柒的视频让李子柒在海外圈粉无数,激起了许多国家的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甚至还引发了许多网友对文化输出的讨论。

李子柒是不是一种文化输出?有种看法认为,她传播的是偏生活化的简单意象,过于肤浅、过度娱乐,而且向外界展示的是一种“落后”的乡土生活,不能反映一个立体的中国。

这显然是一种误解,李子柒制作内容的出发点是卖货,不太可能肩负起“展示中国”的重任,但客观地说,在这个过程中她确实传播了一种文化面貌。

另一方面,把乡土生活理解为“落后”,未免有点太妄自菲薄了,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传统乡村或许有不相适应的一面,但农耕文明里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文化精神,难道不能真实地反映中国人吗?
李子柒的走红,对于今天如何向世界更好地展现中国文化、贡献中国智慧,也有一定启示。

现在,在传播环境的巨变之下,短视频以前所未有的跨文化融合优势,大大降低了人们的理解门槛,让一名博主收获不同文化背景的海外粉丝成为可能。

因此,及时丰富自己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

此外,大众文化的生动性和亲和力,相比那些主题鲜明的内容可能更有传播力,就像美国电影、日本动漫等各种软文化产品,让人爱看想看,才能把具象文化传播向外。

作为这一路径的探索者,李子柒的经验值得借鉴。

(摘编自《李子柒海外走红的启示》,《南方日报》,2019年12月10日)材料三:
讲好中国故事,不必只拘泥于宏大叙事。

“嫦娥”上天、“蛟龙”入海、高铁飞驰、5G网络通天下,我们的对外传播对这些成就多用笔墨,有利于构建一个开放、自信的中国形象,有利于在国际舆论场中创建更多的中国话语,但这并不意味着“小而美”的事物不值得传播。

比如李子柒制作的短视频,其内容主要反映的是乡村生活的点点滴滴,乍看起来似乎没什么稀奇,但实际上,这些视频结合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时令、节气等元素,融合了中国农耕文明中的传统习俗,这种精致、可亲、具有烟火气和人情味的文化产品,可以说某种程度上打开了一扇扇小小的窗子,让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以了解中国文化、爱上中国文化,进而拉近彼此的距离。

讲好中国故事,在于是否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

国内媒体如今在海外落地的不少,但有广泛影响力的还不够多,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出在表达方式上,宣传甚至说教的意味太浓,悬在“臭氧层”之外,让人难以接近。

其实,“讲好中国故事”,这个提法本身就已经为文化传播指明了方向:告诉国际社会我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我们从哪里来、爱好什么、过着怎样的生活。

能够做到这些,也就真正实现了有效传播。

李子柒在海外大火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她的视频,没有配发字幕,很多外国网友听不懂她在讲什么,但这并没有影响传播效果。

因为,她用了另外一种全世界人民都“听得懂的语言”:最真实的生活。

我们生而为人,都
向往田园牧歌般的美好,都对地球另一个角落人们的生活充满好奇。

这既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华文明与世界对话的价值共识。

讲好中国故事,多一些有感而发,少一些刻意为之。

李子柒说,当初自己的想法很简单,只是想告诉那些远离了乡土、自然的人们,原生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不曾刻意策划,只做一个农耕生活忠实的“记录者”,她着眼于平凡的生活,却收获了不平凡的成就。

这也告诉我们,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回归初心,做最纯粹、有意义的事情。

所谓“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生活中那些感人至深的人或事,也会在大洋彼岸引发共鸣。

遵从内心的召唤,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无形中或许就契合了不同文明、不同价值观的交汇点,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达到传播的目的,这比带着很强的动机、预设宣传目标,然后再生搬硬套罗织内容形成的产品要好得多。

(摘编自《李子柒走红海外带给我们什么启示?》,中国网,2019年12月11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李子柒及其故事在海内外的火爆,与其在微博、抖音及YouTube上的粉丝数量有关,也得益于她的短视频没有字幕,画面很美。

B.李子柒视频内容,多展现中国乡村的人美、景美、意境美,但其背后有团队支持,存在商业运作,这使她的视频“太假”,从而招致批评。

C.李子柒的走红,反映了传播环境变化背景下,短视频独有的跨文化融合优势,具有消除理解障碍、沟通不同文化背景的巨大作用。

D.透过李子柒的走红,回归初心,用无心之举,讲述生活中的感人至深的故事,比带有强烈的动机及明确的预设的传播效果要好很多。

8.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自媒体时代的一个奇迹,针对李子柒的火爆,存在着两种尖锐对立的观点,即成功的文化输出和负面的文化输出。

B.对李子柒现象,既不能将其农村乡土题材视频等同于落后粗鄙,也不应将其提升至文化输出的高度进行道德绑架。

C.李子柒的视频,传播的是一种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传统农民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农耕文明里的文化精神。

D.李子柒现象为利用生动亲和的大众文化,探索如何使文化产品达到与美国电影、日本动漫等一样的效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9.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李子柒在微博、抖音等平台拥有众多粉丝,只是自媒体和直播界的一个成功网红而已。


B.“尽管李子柒没有想到有众多的海内外粉丝,但传播中她自觉担当了弘扬、输出文化的重任。


C.“李子柒在镜头里展示了真实的中国,展示了真实的中国农村和乡土,不是有意展示乡村的落后与丑陋。


D.“李子柒的视频深受海内外大众喜爱,但她和李佳琦一样,是互联网多元文化的引领者。


10.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11.在如何看待李子柒现象的问题上,三则材料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行而供翼,非渍淖也;行而俯项,非击戾也;偶视而先俯,非恐惧也。

然夫士欲独修其身,不以得罪于比俗之人也。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

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其折骨绝筋,终身不可以相及也;将有所止之,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不识步道者,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意亦有所止之与?夫“坚白”“同异”“有厚无厚”①之察,非不察也,然而君子不辨,止之也;倚魁②之行,非不难也,然而君子不行,止之也。

故学曰:“迟彼止而待我,我行而就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同至也?”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板,丘山崇成。

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

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其为人也多暇日者,其出入不远矣。

(节选自《荀子》,有删改)【注】①“坚白”“同异”“有厚无厚”:都是当时名家学派的辩题。

②倚魁:怪诞骇俗之行。

1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终身不可以相及也及:到达
B.意亦有所止之与意:意思
C. 然而君子不辩辩:辩论,辩驳
D. 彼人之才性之相县也县:通“悬”,悬殊
1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B. 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C. 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D. 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以“良马”“劣马”为喻,以“一日而千里”与“十驾则亦及之”作对比,意在揭示行为要有目的、有止境,并要有作为,这样才能到达目的地。

B. 荀子认为,没有目的地,去走没有终点的路,只能骨折筋断,终身不可相及;如果有目的,那么千里虽远,也只是早晚的问题,必定能走到目的地。

C. 荀子认为“坚白”“同异”“有厚无厚”的辩说并不明了,所以君子不去争论,就停止下来了;倚魁之行,因为不难做,所以君子就停下不去做。

D. 荀子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并不大,整日游手好闲的人的成就不会远超常人。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夫士欲独修其身,不以得罪于比俗之人也。

(2)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回答各题。

代别离·秋窗风雨夕
曹雪芹
秋花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1】短檠【2】,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脉脉【3】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4】
苏轼
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

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

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

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

注释:【1】爇ruò:点燃。

【2】檠qíng:灯架,蜡烛台。

【3】脉脉:细雨连绵。

【4】此词创作于公元1094年8月。

是时,作者由定州贬往英州、惠州。

16. 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在诗人眼中,蜡烛也具有灵性。

曹诗中它会同主人公一起因悲愁而流泪,在这里,外界的物象被赋予了强烈的主观情感,正像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B. 曹诗共用了十五个“秋”字,五个“风”字,五个“雨”字,对秋意极力铺陈渲染,反复咏叹,形成一种“秋”气弥漫、“秋”味浓郁的诗境。

C. 苏诗中“更听寒蛩促机杼”一句深秋蟋蟀的鸣叫,引出似在催促妇人织布之意,表现诗人沉浸于田园生活,不畏贬谪的达观态度。

朴中见真,实中见情。

D. 苏诗中“夜凉枕簟已知秋”这句明写秋凉,实写人心之凄凉,与李清照的词“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有异曲同工之妙。

17. 比较两首诗,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不同时空的两位诗人,面对萧瑟的秋景,各选角度,倾诉心怀,曹诗描写了风雨之夜的情境,苏诗描写了雨夜梦醒的情景,共同表达了主人公伤秋的悲情。

B. 两位诗人都描写了秋雨之凉,并擅长以声写雨。

曹雪芹描写了秋雨伴着漏声潇潇而下的情形,苏轼则被梧桐叶上的秋雨声惊破梦境。

C. 两位诗人都擅长化用前人诗句表达情感。

曹诗中“罗衾不奈秋风力”巧妙地化用李煜词句“罗衾不耐五更寒”;苏诗中“梧桐叶上三更雨”一句化用了温庭筠词句“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D. 同是写秋,但两首诗体裁并不相同。

曹诗是一首拟乐府诗,“代”,犹“拟”,“仿作”之意。

而苏诗由语言形式可判定是一首七言律诗。

18. 两首诗都因秋雨引发悲秋之情,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主旨的不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9.按要求补写句子中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结尾处主客的精神达到了本质的飞跃:先写“__________”表现忘记了空间,再写不知道东方日出表现忘记了时间。

主客皆进入了“________”的无需钦羡水月永恒的豁达超然之“乐境”。

(2)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积累重要性,并用行路来加以形象化论述。

《老子》中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子·劝学》中则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在《师说》中针对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现象,先讽刺他们因为惧怕自己地位卑微而耻于从师学习,再说“ _____________”来概括士大夫的心理,这心理使得从师学习的风尚难以恢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