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理论课程双闭环全链条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动控制理论课程双闭环全链条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周凯锋鲁润林王顺龙龚沛堂林万通
来源:《大学教育》2024年第07期
[摘要]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培养与塑造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品质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课程思政则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入行的有效渠道之一。

文章从两个方面对自动控制理论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革新,如构建以思政知识为内闭环、专业知识为外闭环的双闭环教学模式,建立教师自身引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环环相扣的全链条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在内闭环中,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融入思政元素,旨在用“隐性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外闭环中,坚持专业知识阶段化,采取案例教学模式,借助“显性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实践证明,结合具体理论知识模块深入挖掘课程思政的双闭环全链条育人模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专业教学和思政育人方面同频共振,更好地实现全过程育人。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链条;双闭环教学模式;课程思政;自动控制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7-0081-05
党的二十大精神是推进一切工作的行动指南,也是培养与塑造当代大学生精神品质的思想武器。

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自动控制理论课程思政教学,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入行的有效渠道之一。

本文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采用双闭环全链条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开展自动控制理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以思政知识为内闭环、专业知识为外闭环的双闭环教学模式,能强化思政元素的隐性传递,增强学生的认同感;从教师自身引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四方面建立环环相扣的全链条思政育人模式,能使自动控制理论课的理论知识由浅入深、价值引领循序渐进。

该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能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一、自动控制理论课程分析
自动控制理论是昆明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基础课,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面较广且理论性强,要求学生在数学与物理方面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且有一定的实践能力。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自动控制思想与系统论的一整套方法论。

二、自动控制理论课程思政总体设计
本课程的思政元素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党的二十大精神,课程组分别从伟大建党精神、新时代十年的伟大成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使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任务五个方面出发,让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枯燥的理论授课增加鲜活实例,使课堂充满趣味性,用正确的“三观”引领学生,让学生正确认识本课程学习的重要意义;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来说,就是将规则意识(立德树人、价值塑造)与行为意识(品德修养、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知识见识、奋斗精神与综合素质)按照教学主线依次有机融入教学过程中,整体思政教學设计如图1所示。

三、双闭环结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内涵
本文提出基于思政知识与专业理论知识的双闭环育人模式,具体来说,一是针对自动控制理论课程,将思政知识负反馈作为内闭环,依托思政知识负反馈的内闭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将专业知识负反馈作为外闭环,有效调节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采用专业知识和思政知识齐头并进的策略,从而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是针对自动控制理论课程的专业理论知识,找到与思想教育相匹配的契合点,有机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如伟大建党精神、新时代十年的伟大成就、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使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任务等,使学生产生价值认同与情感共鸣,在其内心深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基于专业知识的单闭环传统教学模式与融入课程思政的双闭环教学模式的对比分析如表1所示。

四、全链条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内涵
从课前、课中到课后,为打通本课程全程育人之路、实现课程思政一体化设计,课程组针对不同教学环节的特点,精准打造具备不同功能的链环,构建如图2所示的全链条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该模式分别从教师引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四方面融入不同的思政元素,形成环环相扣、步步咬合的全面育人体系,每一链环均制定精准的育人目标,使课程每一链环都成为“滴灌式”育人的重要阵地。

(一)引领育人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因此,全链条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第一链环是教师引领育人,它是整个链条的基础和前提。

课程思政最终要通过教师这一关键主体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教师要以“政治素质强、国际视野宽、五术要求精、教育站位高”的中国“金师”为方向,率先垂范、以德施教,当好学生的引路人,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具备责任和职业素养意识,具体案例如表2所示。

(二)内容育人
课程组将本课程内容分为五大内容模块,本文以第一模块为例,即开学第一课与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为例,将新时代十年的伟大成就有机融入该内容模块的教学,具体案例如表3所示。

(三)方法育人
教学方法是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与增强教学效果的关键,也是全链条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的中心环节之一。

课程组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进一步活跃学生身心,使其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有所领悟,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参与意识、表现意识、科学思维,激发其实践和探索精神,具体案例如表4所示。

(四)评价育人
课程评价是衡量课程效果、保持课程持续改进的重要环节。

作为课程育人全链条中的第四链环,评价育人借助多维量化评价体系和新型考试模式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想引领和行为引导,培养学生的公平和责任意识、认真态度、持之以恒精神、科研素养和诚信品质,从而实现课程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具体案例如表5所示。

五、学习成效
本课程因其复杂的数学推导等内容而被公认为是难度较大的课程,本文采用双闭环全链条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激发学生学习自动控制理论课程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由图3的调查可知,教改后,学生认为自己学习本课程后,在对实际工程问题的分析能力、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工程知识的积累等方面的提升较教改前更为明显;其中有90.1%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提升得最为明显,而这是因为我们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所涵盖的问题导向、守正创新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具体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其学习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

六、育人效果
课程组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20级本科生的自动控制理论课程评价,对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等几个最主要的思政元素进行了调研。

由表6可知,对于爱国情怀、守正创新、科学精神、工匠精神、文化自信、社会责任、问题导向、大局意识等8个育人关键点的育人效果,学生的认可度都很高。

其中,认为育人效果提高很明显的占比72.6%~85.1%;认为提高较明显的占比11.2%~20.1%;认为提高一般的占比2.1%~9.2%;没有一个学生认为没有提高的。

其中,学生对守正创新这一育人关键点的认可度最高,占比达85.1%。

这是由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相关科研成果,以工程案例的形式有机融合伟大建党精神,让学生认识到守正创新的重要性;而学生对工匠精神这一育人关键点的认可度相对较低,但也有72.6%的学生认为其对育人效果提高很明显。

授课教师应在对工匠精神的具体阐述与具体融合方式等方面有所创新并持续改进。

同时,针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以及思政元素切入的自然性等问题,课程组对学习自动控制理论课程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00级103位学生进行了调研。

如图4所示,有65%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教学十分重要,但也有4%的学生认为其不是很重要;有79%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的切入十分自然,只有1%的学生认为切入不自然。

由此可见,本课程的思政元素切入方式较为合理,学生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理解还有提升空间,在今后的具体教学中我们将持续改进。

七、结语
党的二十大精神催人奋进,教师需要及时将其融入自動控制理论的授课环节,从而达到与国同频、与学生共振的效果和目的。

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本文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度融入自动控制理论课程,通过“外闭环”与“内闭环”的双环结合互动,依托全链条育人方式,将专业知识与思政知识有机融合,从而达到使学生“知行合一”的目的。

融入思政元素的双闭环全链条教学模式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使学生对课程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及能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22-10-17(2).
[2]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3] 张星红,郑秀丽,陈慧波,等.基于双闭环教学模式的“自动控制原理”教学改革研究[J].农机化综合研究,2022(2):155-157.
[4] 张星红,陈慧波,郑秀丽,等.“自动控制原理”理论教学探究[J].农机化综合研究,2022(3):133-135.
[5] 蒲清平,黄媛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1-14.
[6] 吴艳阳,黄婕,潘鹤林.化工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3(44):17-24.
[7] 成敏.《英美文学》课程思政建设探究:基于“六个下功夫”层面[J].公共英语教育,2022(14):123-125.
[8] 赵龙成.学科要求·路径创新·“四新”特征[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1(21):5-10.
[9] 朱迅德,吴靓,陈忠.《高电压技术》课程“三教改革”实践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21(6):74-75.
[10] 彭英慧,刘泉汝.惠阵江.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工科类课程教学路径探索:以“水利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1(12):96-100.
[责任编辑:林志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