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C-QP-11生产管理控制程序(质量管理体系)-陶瓷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目的
对生产有关的各环节和要素进行有效控制,以确保生产按计划并且在受控状态下进行。
2.0 适应范围
本程序规适应于生产过程的策划、实施、控制和管理。
3.0 术语
3.1 本程序采用ISO9000:2015《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和本公司《质量手册》中的术语及其定义。
4.0 职责
4.1 生产部负责生产的策划,负责对生产过程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负责对生产的人、机、物、法、环的控制和管理。
4.2 开发部负责为生产提供设计和开发得出的工艺数据,实物样品母模。
4.3 质检部协助生产部对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的监控。
4.4 生产部负责对各自产品生产的管理。
5.0 工作程序
5.1 工作策划
生产部依据公司和订单的要求,结合产品的特性,进行生产的策划,协助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确定生产形式、工艺流程、特殊工艺要求、投入的人员、设备、使用的场地环境以及所需的原辅材料等。
策划中应同时考虑产品的质量要求和产品交货期等要求。
5.1.1策划中确认需增加的工艺文件、资料应组织人员进行收集或拟订,按《文件控制程序》的规定实施。
5.1.2 根据生产完成所需的原辅材料及需增购的设备/工具等,由生产部提出,经审批后实施采购和供给。
5.1.3生产活动所需的外招人员,由生产部配合办公室进行招聘,按《人力资源控制程序》的规定实施。
5.1.4属生产需解决的重大问题,生产部应向总经理汇报,经分析和研究后,拟制出对应措施并实施。
5.1.5研究并确定生产中的特殊过程和关键控制点
(1)本公司目前陶瓷产品生产中的特殊过程和关键控制点均为“产品烧成”和“产品烤彩”工序,(见手册附件“生产工艺流程图”所示);
(2)以上工序均为产品特性形成的重要工序,工艺难度较大,质量易于波动,对产品质量和生产成本有较大影响,有个别质量项目未
能在常规的检验中得到完全确认(如输美日用陶瓷的铅、镉溶出
量和卫生陶瓷的吸水率)。
5.1.6 特殊过程和关键控制点的控制要求:
(1)陶瓷生产人员必须严格执行相关的“窑炉操作规程”,在操作中主要控制好窑炉的“温度、烧成/烤花周期、保持恰当的装窑结构,处理好氧化阶段中窑炉的有效排气通风”,确保产品质量(包括日
用陶瓷铅、镉溶出量)能符合规定要求。
(2)烧窑人员需经资质认定,窑炉应保持良好性能(仪表应定期计量、每月最少一次进行窑炉温度校验),并保持记录,生产工艺应通过设计开发输出工艺的验证或批量生产前的试烧予以确认。
(3)当生产条件发生变化时,应对过程及其能力进行再确认。
5.1.7特殊过程和关键控制点的设置原则:
在今后的产品生产工艺中,产品特性以及生产方式发生变化时,应对特殊过程和关键控制点进行重新确定:
(1)特殊过程的特点:
----工序产品质量不能通过检验和试验得到完全验证
----产品质量需经破坏性试验或昂贵方法才能测出
----工序产品特性无法测量或不合格品的质量特性要在产品使用后才能显露出来
(2)关键工序的特点:
----对最终产品的质量及经济性有较大影响
----该工序是产品特性形成的工序
----工艺难度大,质量易波动或问题发生较多的工序
5.1.8当特殊过程和关键控制点重新确定时,应考虑原有的工序文件是否适应,必要时,应形成新的作业文件并贯彻实施。
5.2 生产计划、控制和管理
5.2.1生产部依据销售部传达的订单要求进行生产的计划,形成生产布产。
生产计划中应考虑到生产的各个要素,如“人、机、物、法、环”,充分考虑到生产的“瓶颈”和难点。
应采用产品试烧(试制)手段,日用瓷产品应严格执行《试烧规程》。
5.2.2 产品生产前应进行试烧,以确定原料、工艺的稳定性。
日用瓷的釉上彩产品,其花纸制作后应经试烧,作色相确认。
新产品使用的花纸和对铅、镉溶出量不明确的配方,应经试烧后进行铅、镉溶出量检测(委托商检实验室进行)。
经检测合格产品方可交付生产。
应注
重土坯首检,确保坯体质量符合要求。
5.2.3生产部应对各批产品的生产情况进行检查和调控。
5.3 生产控制
5.3.1根据生产要求和生产实施需要,做好生产安排。
5.3.2 生产布产标明生产批次,产品编号,说明生产注意事项和要求。
5.3.3 将生产任务落实到作业组和个人。
工作任务安排中,应考虑到具体岗位人员的能力、质量控制的保证和生产进度的保证。
5.3.4生产安排中,应对生产关键工序和“瓶颈”工序加强管理和控制,使生产在整体上保持均衡。
5.3.5各工序在生产作业中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合理使用工具,生产管理人员应对生产过程实施监控,发现不规范现象,应及时作出纠正。
5.3.6生产中不得随意改变生产工艺。
新工艺的应用及特殊情况下需改变原生产工艺时,应征得生产部同意(涉及铅、镉控制的工艺应经铅、镉控制机构重新验证和审批),并经过试用确认可行后方可正式采用。
5.3.7生产过程中,各车间均对产品质量进行控制,并重视事前控制。
发现不合格品产生迹象时,应组织追踪、分析原因及早采取有效措施,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纠正、预防和改进措施控制程序》规定。
5.3.8生产中发现不合格品,应由工序人员收集后存放于车间指定的不合格品存放区,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规定。
5.3.9生产中应做好生产物资、半成品、产成品的标识,包括产品的检验/试验状态标识,严防混淆和错用,卫生陶瓷应对工序产品标注生产工号。
按《标识及可追溯性控制程序》规定。
5.3.10各车间必须保持生产环境/场地和物品存放的条理化,保持道路畅通、场地整洁。
5.3.11生产设备的使用和管理,应执行《生产设备控制程序》的规定。
5.4 生产统计和记录
5.4.1生产部应配合销售部的跟单人员对各批产品的生产进度进行跟踪和统计,发现影响出货问题时,应及时分析原因,采取纠正和补救措施。
5.4.2应做好各自产品的生产统计,准确地向生产部提供统计数据。
今后日用瓷厂应创造条件,逐步实现电脑统计和分析。
5.4.3各工序均应做好生产记录,包括釉浆浓度监测,产品烧成、烤彩等重要记录。
各项记录应定期收集和检查,属生产部要求上交的记录,应按要求时间上交。
5.5 生产过程产品搬运的控制
5.5.1产品管理人员必须明确产品搬运和贮存的要求。
并执行《生产环境控制程序》的有关要求。
5.5.2产品搬运中必须对产品小心轻放。
严禁碰撞、强磨擦或导致产品跌落损坏。
5.5.3搬运人员应经常对运输工具(推车等)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车辆性能良好,严禁使用有故障的车辆进行产品运输。
5.5.4产品搬运过程和防护中,应执行《防护、交付控制程序》的相关规定。
5.6 产品交接和仓管控制
5.6.1生产部应做好产品交接并保持记录,各批产品完成后应进行对数,对剩余产品分类收存并登记。
仓管人员应做好物资管理,
各项收、发均应有记录,防止物资数量差错和物资错用。
仓库应保持条理化管理,加强对产品的标识,防止产品混淆。
应做好仓库的安全、防火和卫生管理,防止产品和物资受损。
各分厂负责人应对仓管工作实施监督和检查,及时纠正不符合现象。
5.6.2 仓管人员均应严格执行《仓库操作规程》。
6.0 主要相关文件
6.1 采购控制程序
6.2 人力资源控制程序
6.3 文件控制程序
6.4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
6.5 纠正、预防和改进措施控制程序
6.6 质量记录控制程序
6.7 各工序的作业操作规程
6.8 产品防护、交付控制程序
6.9 标识及批次控制程序
6.10 生产设备控制程序
6.11 生产环境控制程序
6.12 试烧规程
6.13 仓库管理规程
7.0 记录表格
7.1 布产单
7.2 生产日报表
7.3 生产进度表
7.4 试烧记录
7.5 日用瓷厂生产记录表(见质量记录目录表)
8.0 生产工艺流程图(见下页)
日用瓷生产工艺流程图
(日用瓷厂产品)
白胎、色釉产品 釉下彩产品 釉上彩产品
备注:上图中“▲”标示为键控过程。
由日用车间生产 由烤花车间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