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凝血病临床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仑坛• 文章编号= 1009 -4237(2016)11 -0641 -04
创伤后凝血病临床对策
高劲谋
【摘要】大出血合并凝血病是严重创伤患者早期主要死亡原因,预防和早期诊断处理是降低死亡率和 并发症的关键,包含低压性复苏、止血性复苏和损害控制外科的“损害控制性复苏”策略,明显改善了创伤后
凝血病的救治结局。

本文主要针对创伤后凝血病的临床救治,给创伤外科医生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创伤;凝血病;出血;输血;损害控制;复苏
【中图分类号】R641 【文献标识码】 A 【DOI】10. 3969/j.issn. 1009 -4237.2016. 11.001
Post-traumatic coagulopathy:clinical strategies
GAO Jin-mou
(Department of Traumatology,Chongqing Emergency Medical Center, Chongqing 400014,China)
[A b stra c t】Massive bleeding associated with coagulopathy is the leading cause of death in the early stage in
the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 Prevention and timely recognition and management is critical for the reduction of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 ( DCR) , consisting of permissive hypotension, hemostatic re­
suscitation, and damage control surgery,is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outcomes obviously. This article mainly aims at
the clinical management in order to give some helpful suggestions for traumatic surgeons.
【Keywords】trauma; coagulopathy
; hemorrhage; transfusion; 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
创伤后凝血功能紊乱的命名目前尚未统一,如称为“消耗性凝血病”、“纤维蛋白溶解性出血”,甚至与休克时微循环衰竭期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混淆等。

目前常用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cute
traumatic coagulopathy,ATC)和创伤诱发凝血病(trauma-induced coagulopathy,TIC),ATC 为早期,发展为TIC。

多数研究报告对发病机制的阐述过于复 杂,实际并未完全弄清。

一般认为是多因素,与组织 损伤、休克、血液稀释、酸中毒、低体温和炎症反应等 有关[1_5],甚至认为与治疗用药也有关[5]。

但笔者 观察到不少获救的损伤严重度评分(ISS)為66分患 者,只要未出现大失血,并未发生凝血病。

已出现凝 血病者只要及时抢救多能脱险。

若是休克时DIC 导致凝血因子消耗,多很难纠正。

因此认为最主要 的原因还是大失血和大量输库血,这也是笔者采用 “创伤后凝血病”的原因,不过分突出组织损伤等因 素。

本文不过多涉及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等,而从创 伤急救实用性出发,结合笔者实践和国内外进展,讨 论创伤后凝血病防治策略。

1创伤后凝血病防治的重要性
严重创伤尤其多发伤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早期为“致死三联征”(lethal triad),即凝血病、酸中毒 和低体温,晚期为严重感染并发症导致的全身炎症作者单位:400014重庆,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创伤科反应综合征(SIRS)和进一步诱发的多器官功能衰 竭(MODS)。

因此,重视对“致死三联征”尤其是凝 血病的预防和治疗,是降低严重创伤患者早期死亡 率极其重要的环节。

20世纪80年代凝血病还是个 谈虎色变的话题,有的外科医生甚至采取消极绝望 态度,不完成应有的止血手术。

近30年来治疗观念 和方法不断进步,尤其自本世纪初“损害控制性复 苏’’(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DCR)的提出,以及 国内外学者对创伤大出血时输血原则达成新的共 识,创伤后凝血病的结局得到进一步改善[1-18]。

但 因其较高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目前仍是创伤外科医 生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2创伤后凝血病的发生原因
凝血病往往不是单独发生,而是在严重创伤后 出现“致死三联征”时的一个主要表现。

笔者在另 一项研究中观察到,凝血病发生率与出血量的相关 性,以及与ISS值的相关性,差异有显著性(此研究 结果另文发表),因此认为大失血和大量输库血仍 然是诱发“致死三联征”的最直接原因。

大失血丢 失大量凝血因子;库血中的凝血因子则已破坏,很少 能输新鲜全血,仅输红细胞更使凝血因子缺乏。

失血性休克后的低氧导致线粒体上的三羧酸循环不能 进行,糖代谢为酵解方式,乳酸、丙酮酸等产物造成 代谢性酸中毒;而大量输入已酸化的库血又加重酸 中毒。

失血性休克时代谢障碍导致低体温;输入冷
藏的库血更使之加重。

这三者互相影响,促成彼此 加重,形成恶性循环:凝血病使出血难以控制致继续 出血,休克加重也使后二者加重;反之酸中毒和低体 温破坏了凝血机制应有的化学和物理条件,使凝血 障碍更加重。

大失血时未及时输血而过多输入晶体 液,使血液稀释导致凝血障碍,是导致凝血病的另一 常见因素。

除上述原因外,严重钝性肝脏损伤时大 范围肝组织损害,导致凝血酶原等因子合成下降;并发大量胆漏时,脂溶性维生素K的吸收障碍,也更 易出现凝血病。

同时,在抢救手术中的Pringle法阻 断入肝血流,阻断时间过长可影响肝功能(虽可能 仅为暂时性),也会加重凝血障碍。

在笔者另一项 研究中,将同等出血量下有无严重钝性肝脏损伤的 两组凝血病发生率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

重型颅脑损伤也易诱发凝血病,但与大失血和 大量输血无关,有特殊发病机制,本文不详述。

3创伤后凝血病的早期判断
根据笔者临床工作经验,主要有3种情况易发 生创伤后凝血病:单病种创伤或多发伤时合并有严 重钝性肝脏损伤;严重骨盆骨折(尤其开放性时,出血凶猛不能自限);严重多发伤失血总量过大,如多 发伤伴多处肢体开放性骨折、下肢广泛撕脱伤或大 量血胸等。

实验室检查项目不应根据单项凝血指标来判 断,除一般项目外,粘弹性试验对诊断凝血病和指导 “止血性复苏”具有较大价值[2’5’12_14’16’18_2°]。

传统 的实验室检查正在被更为快捷简便的床旁凝血功能 监测(point-of-care tests)取代[5’M]。

应强调的是,实验室各项指标、数据是用于完善和进一步支持诊断,决非尽早实施抢救治疗措施的前提。

因此,作为临 床第一线的创伤外科医生,不可过多依赖和等待这 些指标和数据,而应主要根据临床现象及时作出判 断,采取抢救对策。

主要注意以下三点:(1)创伤后 有大失血和大量输血,“大量”的概念可参照国内外 学者意见[1243];笔者认为,成年人出血总量超过3 OOOmL时,凝血障碍几乎不可避免。

这一出血量临 界点,除了基于长期观察,还根据笔者在另一项研究 中,将出血量>3 OOOmL和<3 OOOmL两组的凝血病
发生率比较,发现差异具有显著性。

(2)已手术止 血后,微小的血管断端和创面仍广泛渗血。

(3)空针抽取患者血样,静置后不凝固,这样即使观察15min,也比等待实验室出具报告快。

4创伤后凝血病主要防治手段
随着治疗观念和方法的进步,对创伤后凝血病束手无策的状态已得到改善。

从20世纪90年代初 开始,凝血病死亡率大幅度下降,这与在严重肝脏损 伤和严重骨盆骨折大出血救治中止血手段的颠覆性 进步有关。

因为这两种损伤在创伤后凝血病患者中
占有很大的比例(共刀%)。

4. 1 “非控制性失血休克”(uncontrolled hemorrhag­ic shock,UHS)的复苏策略 DCR是“非控制性失血
休克”救治原则,也是防治“致死三联征”最重要的 策略。

D C R的概念首先由美国创伤外科医师Hol­comb 等[6_7]于2006 年正式提出 ,主要包括三项内 容:未控制出血前限制性即低压性复苏(收缩压80 ~90mmHg);—开始即实施止血性复苏;按损害控 制外科(DC S)原则迅速止血。

因限制性液体复苏和 DCS在20世纪90年代初已提出,DCR最具实质性 的内容便是“止血性复苏”,即强调复苏一开始就重 视全凝血因子同时输入,建议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 (F F P)、血小板比例为1:1:1,并适当补充冷沉淀以 及重组Vila等;有条件时输新鲜温暖全血;注意钙的 补入和使用抗纤溶止血药物,注意所有液体升温后 输入,并及时纠正酸中毒[1_18]。

除实施止血性复苏 外,还可使用立止血和其他凝血酶类药物。

严重钝 性肝脏损伤或术后并发大量胆漏时,应注意补充维 生素K。

对于DCR中“止血性复苏”,笔者对此加以说 明,并对我国输血制度现状提出呼吁。

Holcomb 等[6]使用新鲜温暖全血,显然是因为在伊拉克战场 上,而他们提出的这一主张却与笔者多年观点不谋 而合。

在“成分输血”优越论甚嚣尘上的时期,笔者 多次指出它不适用于创伤大出血的抢救。

笔者在近 20年抢救大失血时经常使用献血者临场采血、配血 和即时输入的模式(新鲜温暖全血);20世纪90年 代初笔者单位创伤后凝血病死亡率大幅度下降,除了手术止血方法的突破,也和直接通过市卫生局领 导与重庆市中心血站沟通,可在数小时内立即获得 数千甚至上万毫升48h内采集的全血有极大关系。

但近年来因“制度”改变,不仅只能“成分输血”,即最多是“复原全血”,甚至血小板都需要“预约”,严重影响对患者的抢救。

中心血站管理者、制度的决 定者应当了解“DCR”等新观念。

输血制度如不改 革,只会拉大与国际创伤医学接轨的差距。

4.2严重创伤时DCS手术原则的重要性发生凝血病,则患者治疗难度和死亡率均显著增加。

出血 超过总血容量一半时(2 000 ~2 500mL),凝血病发 生概率明显增加。

因此,及时、迅速、彻底地止血,以
尽量减少出血量,是预防凝血病的关键措施。

积极手术止血加抗凝血病治疗是无可替代的救 命手段[2’8’11’13’16],无论患者如何危重,决不应放弃 基本的止血手术。

对大出血严重创伤患者的手术治 疗原则,一是DCS原则,即第一阶段不给患者更大 打击,仅迅速控制出血,继续复苏,纠正凝血病后再 做确定性手术。

二是“抢救生命第一,保留器官(肢 体)第二”原则。

因此时患者出血总量已到诱发凝 血病的临界点,而保留性手术常存在无法彻底止血 的状况,手术后的继续渗血终将导致凝血病发生。

不要寄希望于继续渗血用可靠输血来改善患者情 况,因为一般条件下很难有新鲜全血补充,继续大量 输入库血只能增加凝血病的发生。

换言之,手术必 须以彻底止血为主要目的,不可试图完成终极手术,以致造成更多出血并给患者带来更严重的生理紊 乱,导致凝血病发生。

笔者曾遇1例右下肢广泛撕 脱伤和开放性骨折,出血超过2 OOOmL。

术者不恰 当地采用自体血管移植保肢,术后下肢广泛渗血无 法控制,6h内又出血2500mL,导致凝血病和重度濒 死休克。

立即大量输血并改行右髋离断术,才挽回 患者性命。

4.3胸腹腔内大出血常用控制方法针对凝血病发生率高的严重肝脏损伤和骨盆骨折大出血,笔者 的主要止血对策分别为:严重肝脏损伤大出血迅速 用Pringle法控制,对IV和V级肝损伤尽可能作肝切
除(清创性或规则性);因病情危重不宜在肝断面耗 时止血时,则行选择性肝动脉结扎(垂危患者为争 取时间可作肝固有动脉结扎);结扎控制断面动脉 性出血后,如仍有压力较小的门脉性渗血,可用大棉 垫加肝周填塞(应先对断面用大网膜覆盖)。

Pringle 法不能控制的肝后涌血,表明有近肝静脉损伤。

先迅速将肝压向脊柱和下腔静脉方向暂缓出血,如患 者和技术条件允许,立即作全肝血流阻断,切除毁损 的半肝后,修补肝后静脉。

条件不允许时,可采用笔 者推荐的“改良肝周填塞法”,注意准确地针对肝后 静脉区域[21]。

骨盆骨折大出血尤其是骨断端刺破 会阴的开放性骨折时,出血不能自限,必须分秒必争 地采取止血措施,主要行髂内动脉断血术(结扎或 栓塞)附加骨盆外固定支架。

只在仍然无效时才再 做盆腔填塞,因后者并发症多且必须剖腹,而断血术 加支架多数可达到止血效果。

断血术包括结扎和栓 塞两种方法,如果有其他器官损伤需要行剖腹手术,则在开腹后首先行双侧髂内动脉结扎术,再实施其 他器官的手术;若无其他剖腹术指征,则行双侧髂内动脉造影和栓塞[22]。

需要特别指出,断血术(结扎或栓塞)既可止血 又不造成器官或局部缺血坏死,显然没阻断全部血 流,而是明显降低血流压力和速度,使损伤处较易形 成凝血块;器官供血则依靠侧支循环并逐渐代偿增 加。

因此,断血术应在尚未出现严重凝血障碍时实 施才有更好效果。

但是,已有凝血病不应视为断血 术的禁忌证。

因为障碍非衰竭,虽已不是最佳时机,在无更好止血办法时仍是重要选择。

断血术配合准 确及时的止血性复苏治疗至关重要。

胸腔大出血时,肺门钳闭、大血管侧方钳闭或阻 断加旁路、气囊止血、大血管腔内覆膜支架等,均是 常用的方法。

对于胸壁的广泛渗血,正压通气是有 一定作用的止血手段,但胸内压过高导致的循环障 碍同样是致命威胁,需在严密观察下准确调整。

腹部大出血尤其腹主动脉大出血,位置较低可 阻断远近端,显露修复;位置较高时,开胸阻断降主 动脉;剪开左侧腹膜,将左侧器官游离翻起,充分显 露动脉和修复。

修复需较长时间者,建立旁路后进 行。

多数大静脉在不得已时可结扎,包括肾下水平 的下腔静脉。

肠系膜下动脉如毁损严重,紧急时可结扎;上动 脉必须修复。

脏器主血管损伤除可切除相应器官 者,需重建有困难时,可先置管建立临时通道,待凝 血病纠正后再作确定性重建。

参考文献:
[1 ] Davenport RA,Brohi K. Cause of trauma-induced coagulop-
ath y[J]. Curr Opin Anaesthesiol,2016,29(2) ;212 -219. [2] Frith D,Davenport R,Brohi K. Acute traumatic coagulopa-
th y[J]. Curr Opin A naesthesiol,2012,25(2) ;229 -234. [3 ] Gando S, Hayakawo M. Pathophysiology of trauma -in­
duced coagulopathy and management of critical bleeding
requiring massive transfusion [ J ]. Semin Thromb Hemost,
2016,42(2) ;155 -165.
[4 ] Maegele M. The coagulopathy of trauma[ J]. Eur J Trauma
Emerg Surg,2014,40(2) ;113 -126.
[5] Katrancha ED,Gonzalez LS 3rd. Trauma-induced coagulop-
ath y[J]. Crit Care N urse,2014,34(4) ;54 -63.
[6] Holcomb JB,Jenkins D,Rhee P,e t al. Damage control re­
suscitation :directly addressing the early coagulopathy of traum a[J]. J Trauma, 2007 ,62(2) ;307 -310.
[7] Hess JR,Holcomb JB,Hoyt DB. Damage control resuscita­
tion :the need for specific blood products to treat the coag­
ulopathy of trauma [ J ]. Transfusion, 2006,46 ( 5 ) : 685 -
686.
[8] Cotton BA, Reddy N, Hatch QM,et al. Damage control re­
suscit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a reduction in resuscitation
volumes and improvement in survival in 390 damage control
laparotomy patients [ J ]. Ann Surg, 2011,254 ( 4 ) ; 598 -
605.
[9] Morel N,Delaunay F,Dabadie P,e t al. Damage control re­
suscitation using warm fresh whole blood :a paramount role
for leukocytes and derived microparticles in the prevention
of coagulation abnormalities [ J ]. J Trauma, 2010,68 ( 5 ):
1266 -1267.
[10] Spinella PC,Perkins JG,Grathwohl KW,et al. Warm fresh
whole blood is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survival for patients with combat-related traumatic injuries
[J].J Trauma,2009,66(4S) :S69 -76.
[11]高劲谋.损伤控制复苏的研究进展[j].中华创伤杂
志,2013,29(3) :193 -195.
[12]文爱清,张连阳,蒋东坡,等.严重创伤输血专家共识
[J].中华创伤杂志,2〇B,29(8) :7〇6_71〇.
[13] Rossaint R, Bouillon B, Cerny V, et al. The European
guideline on management of major bleeding and coagulop­
athy following trauma:fourth edition[ J]. Crit Care,2016,
20(1) : 100.
[14] Simmons JW,Pittet JF, Pierce B. Trauma-induced coagu­
lopathy [ J ].Curr Anesthesiol R ep, 2014,4(3);190 -
199.
[15] Cap A,H unt BJ. The pathogenesis of traumatic coagulopa­
th y[J]. Anaesthesia,2015,70(S I) ;96 -101,e32-34. [16] Schochl H,Voelckel W,Schlimp CJ. Management of trau­
matic haemorrhage - European perspective [ J ]. Anaesthe-
sia,2015,70(S1) :102 -107,e35 -37.
[17] Etxaniz A,Pita E. Management of bleeding and coagulopa­
thy following major trauma [ J ]. Rev Esp Anestesiol Re-
anim,2016,63(5) ;289 -296.
[18] Cap A, Hunt B. Acute traumatic coagulopathy [ J ]. Curr
Opin Crit Care,2014,20(6) ;638 -645.
[19] Hagemo JS,Christiaans SC,Stanworth SJ,et al. Detection
of acute traumatic coagulopathy and massive transfusion
requirements by means of rotational thromboelastometry :
an international prospective validation study [ J ]. Crit
Care,2015,19(1) :97.
[20] Goodman MD, Makley AT, Hanseman DJ, et al. All the
bang without the bucks :defining essential point -of -
care testing for traumatic coagulopathy [ J ]. J Trauma A­
cute Care Surg,2015 ,79( 1) : 117 - 124.
[21]高劲谋.肝脏损伤诊治进展[J].创伤外科杂志,2008,
10(4) ;292 -294.
[22]高劲谋.骨盆骨折合并脏器损伤的救治[J].创伤外科
杂志,2011,13(4) :289 -291.
(收稿曰期:2016 -06-24;修回曰期:2016 -07-26)
(本文编辑:郭卫)
《创伤外科杂志》2017年征稿征订启事
《创伤外科杂志》是国内较早出版反映创伤外科临床救治以及基础研究方面的专业性医学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中国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核心期刊。

《创伤外科杂志》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数据库(C N K 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群、国家版本数据库、《中文科技资料目录》、《中华首席医学网》等全国检索系统收录(如作者对收人以上数据库有异议,请来函说明)。

主要栏目:创伤临床研究、基础研究、药物应用等论著;国内外创伤救治和研究进展综述、评论等;创伤救治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介绍以及创伤临床方面的短篇论著、经验交流、病例报告、技术与方法、专题讲座等。

刊载内容涉及急诊科、神经外科、骨科、胸部外科、腹部外科、颌面外科、眼科、耳鼻咽喉科、泌尿外科、皮肤科、烧伤科、麻醉科、康复科及影像技术等各专科的创伤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等。

主要读者对象为从事创伤外科及相关学科工作的临床、教学和科研人员。

本刊拥有广告经营权,可刊登医疗器械、临床药品及医学实验用品等广告,亦欢迎刊登医学信息介绍、医院及科室新闻报道等。

《创伤外科杂志》全国邮政局发行,邮发代号:78-111;标准16开,80页,月刊,每月15日发行;定价:每期15. 00元,全年180. 00 元。

联系方式:重庆市渝中区大坪长江支路10号《创伤外科杂志》编辑部,邮政编码:400042;电话:023 -68757484 68757485 68706804;网址:http://w w w. cswkzzl999. com(欢迎网上投稿);E-mail: jts200808@ sina. com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