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学重点——精选推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胚位于颖果基部向外稃的一面,呈圆形或卵形凹陷。

紧包着颖果的苞片叫做稃片,与颖果紧贴的一片为内稃,对着的一片为外稃。

外稃顶端或背面可具一芒,系中脉延伸而成。

芒通常直或弯曲,有些种芒膝曲,形成芒柱和芒针两部分。

芒柱常螺旋状扭转,有的作两次膝曲,芒柱或芒针上有时被羽状毛,如针茅属(Stipa)的草种。

二、豆科草种的形态特征
豆科草种属双子叶植物。

豆科草种有明显的种脐、种孔、种脊和种瘤。

三、生育期和生育时期
生育期长短由遗传特性和各地气候环境条件及栽培管理等因素决定。

根据各牧草或饲料作物的栽培管理及发育特征,将整个生育期分为营养生长阶段和生殖生长阶段。

化的几个时期。

根据株丛形状和植株高度可分为上繁草、下繁草、半上繁草和莲座状丛草。

三、分蘖特性和繁殖方式:根据分蘖特性和营养繁殖方式分为根茎型、根蘖型、疏丛型、
密丛型、根茎-疏丛型、匍匐型、鳞茎型、根颈型、莲座型等。

四、根茎型草类根茎生长的特点:
①茎分布在距地表5~20cm深处;
②根茎自母枝长出,形成节和节间;
③根茎的节上生长的垂直的更新芽,并可形成枝条
④直枝条长出地面后形成绿色的茎和叶。

根茎状草类每年从老的根茎上生长出新的根茎,而新的根茎上又长出新的枝条,
这样就形成具有大量枝条的根茎网。

有些植物的根茎每年只延长几厘米,有的则
每年能延长1~1.5米。

疏丛型草类根茎生长的特点:
①疏丛状草类茎的基部有短的茎节,位于地表1~5cm深处。

②枝条从分蘖节上以锐角形式伸出,形成株丛。

③可形成草皮,但丛与丛之间缺乏联系,所以草皮不结实,易破碎,放牧过重时,丛间下凹形成很多小丘。

④疏丛状草类新枝条形成是从株丛边缘开始,所以年代较长的株丛中央部分积累了大量的植株残余物,影响了草丛生长,降低了牧草产量。

所以管理上常以耙耙去中央的残余物,同时施以有机肥料。

根颈型草类(轴根型):
有垂直于地面的粗壮的主根,由主根上生长出许多粗细不一致的侧根,根入土由十几厘
米到2~3米或更深。

根颈上生有更新芽,由芽可生长出分枝条,枝条上也有芽也可以生长枝条。

这类植物在越冬时主要保护根颈,根颈受冻整个植株便会死亡。

寿命多在几年至几十年,以种子繁殖为主,在透气良好土层深厚的土壤上生长发育最好。

此类草多为豆科或其他科杂类草,如苜蓿、草木犀、三叶草等。

五、衡量植物再生能力常采用三个指标:
再生速度:牧草被利用(放牧、刈割)后恢复到可被再次利用所需时间的长短或增长速度,第一、二次速度快,以后降低。

再生次数:一年的生长季节内牧草生长可供利用的次数。

草甸草原4-5次,干草原3-4次,荒漠化草原2-3次,荒漠1次。

再生强度:指再生草的产量(克/天)。

再生条件取决于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利用制度(早、晚、利用高度)。

植物贮藏营养物质的含量对再生有决定性的影响。

植物的再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长环境条件。

第二章
1、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
⏹建群种:群落的建造者,在形成群落基本特征和群落环境中起决定的作用,但个体
数量上不一定很多。

是主要层的优势种。

⏹优势种:植物群落中个体最多的植物种,即在数量上占优势地位的种类成分。

某层
中具有最多的植物个体,盖度最大的种。

⏹伴生种(常见种):群落中常见,具有一定数量的个体,同群落的优势种伴生在一起,
种类较多而数量比较少。

⏹偶见种:在群落中个体数量很少的植物种,存在是不稳定的。

偶然出现。

2、盖度(Coverage):某种植物枝叶遮盖地面的面积,表明植物的大小和所占空间的大小,可分为种盖度、层盖度、总盖度(群落盖度)、基盖度。

测定方法:目测法、样方方格法、点测法、线测法
⏹能量流动的渠道:
3、草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生物之间通过采食与被采食,捕食与被捕食而相互结成的一个食物链条关系。

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叫做营养级。

食物网:草地生态系统中由许多长短不等的食物链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复杂的网状结构。

4、引种经验:
长日照植物:北方→南方不能开花
短日照植物:南方→北方在春天、秋天开花
北方→南方发育期缩短,常年开花
5、盐生植物
嗜盐植物:在体内积盐,生长在强的盐碱土上,依靠肉质的茎、叶积盐使渗透压升高。

如:碱蓬、滨藜、盐爪爪、珍珠柴等
泌盐植物:根细胞对盐的通透性大,吸收的盐类通过嫩枝和叶表皮分泌腺排出体外。

如:矶松、柽柳、胡杨、红砂。

滤盐(不透盐)植物:根对盐类的透过性很小,不吸收盐类,体内渗透压靠有机物维持。

在盐渍度较轻的土壤上生长的植物。

如蒿类植物。

6、植物和环境的相互关系:
一方面环境对植物具有生态作用,能影响和改变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
另一方面,植物对环境也具有适应性,植物以自身的变异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植物对综合环境条件的适应关系分为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

生活型:不同植物长期适应相似环境的结果使这些植物在外部形态上和对生境的要求上表现为相同或相似。

植物对相同环境条件进行趋同适应的结果。

生活型是划分草地类型的重要依据。

生活型可分为:乔木、灌木、多年生草本、一年生草本、苔藓类、地衣类。

第三章
一、草地资源的特点:
草地面积大、分布广。

我国有天然草地面积3.9亿多hm2,占国土面积的41.41%,可利用草地面积占总草地面积的84.26%,为世界第二大草地资源国家。

草地类型众多、地带性强。

中国草地划分: 18个草地类、144个草地组、824个草地型。

草地生产潜力雄厚。

草地饲用植物资源丰富,我国天然草地拥有饲用植物6704种,分属于246科,1545属。

野生植物资源丰富,人工栽培牧草328种,仅占野生饲用植物种数的5%。

二、我国现行的草地分类系统按照上述分类原则,分类(亚类)、组、型三级。

类—具有相同水热气候带特征和植被特征,具有独特地带性的草地,或具有广域性分布的隐域性特征的草地,各类之间的自然特征和经济利用特性有质的差异。

组—在草地类和亚类范围内,组成建群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植物所属经济类群相同的草地。

组是草地分类的中级分类单位。

型—具有相同层片结构以及各层片或主要层片的优势植物种相似,群落组成和生境条件相近似,反映出具有一致性的饲用意义和经济价值。

型是草地分类的低级单位,也是绘制大、中
比例尺草地类型图的主要依据和基本上图单位。

第四章
一、大力发展人工草地的意义
发展人工草地可以大大增加饲草产量,缓和畜草矛盾,促进畜牧业的稳定发展
天然草地全国平均年产草量为911kg/hm2,人工草地如紫花苜蓿等豆科牧草,一般情况下每
公顷可产干草4500—15000kg,禾本科牧草可产5000kg左右
建立人工草地可以提高饲草质量,促进畜牧业的优质高产。

建立人工草地对于保持水土、改良土壤以及保持生态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二、草田轮作:
在牧草及饲料作物栽培过程中,人们有意识地将计划种植的不同牧草、作物,按照它们的特
性和对土壤与后茬的影响,排成一定的顺序,在一定的田块上依次地周而复始地轮换种植。

草田轮作优点
1、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使饲料和牧草都能获得高产。

麦类消耗土壤氮,豆科作物固氮,块根作物需磷钾多,多年生牧草丰富土壤中的有机质,恢复团粒结构。

2 、改善饲料品质
3、减少和防除病虫害及杂草危害
第五章
一、放牧对草群成分的影响
1、草群中高大草类将消失,同时为下繁草类的生长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

2、借种子繁殖的草类数量会大大减少或完全消失
3、适口性好的牧草数量减少或衰退而适口性差的牧草或家畜不吃的牧草数量增加
4、草群中出现莲座状植物、根出叶植物及匍匐植物,不易被家畜采食,适应强度放牧
的结果。

二、放牧对土壤的影响
有利方面畜蹄的践踏具有耘耙镇压的作用
不利方面改变土壤的物理性状;造成牧草数量减少
三、草地利用率
在适度放牧情况下的采食量与产草量之比。

草地利用率(%)=适当采食量/某地段总产草量×100
在适宜利用条件下,草地的表现是既不放牧过重也不放牧过轻,牧草正常生长,并能维持家畜的正常生产生活
四、采食率
家畜实际采食牧草的量占牧草总产量的百分比
采食率(%) = 实际采食量/牧草总产量×100
采食量测定方法
双样方法:在放牧前,测定草地的产草量(A),放牧之后,测定牧草的剩余量(B)二者之差(A—B)即为家畜的采食量。

Cr2O3法:根据家畜粪便中有机物质量(食入牧草的不消化部分)及牧草有机物质的消化量来测定家畜采食量。

食道瘘管法:可直接测定采食量。

在一定放牧时期内,一定草地面积上,在不影响草地生产力及保证家畜正常生长发育时,所能容纳放牧家畜的数量。

它是反映草地本身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指标。

面积单位:hm2/羊单位·年,在一定时期内,单位数量家畜所需草地的面积
分区轮放:按一定的放牧方案,在放牧地内,严格控制牲畜的采食时间和采食范围,使草地和牲畜都获得较大利益。

六、分区轮放
按一定的放牧方案,在放牧地内,严格控制牲畜的采食时间和采食范围,使草地和牲畜都获得较大利益。

分区轮牧的优点
1、减少牧草浪费,节约草地面积。

2、改进植被成分,提高牧草的产量和品质,轮牧均匀利用草地,防止杂草滋生,优良牧草较多,自由放牧摧残优良牧草植被成分变坏。

3、增加畜产品,轮牧避免家畜活动过多消耗热能,均匀利用草地,家畜健康生长发育。

4、加强放牧地的管理,利于有计划采取相应的农业技术措施。

5、防止家畜寄生蠕虫病的传播,轮牧经安排不在同一草地连续放牧6天以上,减少感染幼虫的机会。

第六章
一、干草的调制方法
⏹干燥时间应当尽量缩短
⏹干燥末期,牧草各部位的含水量应当力求均匀
⏹凋萎牧草也应尽量防止雨、露的淋湿和避免在阳光下长期曝晒
⏹搂草、集草等应在牧草细嫩部分还未折断或折断不多时进行
二、牧草在干燥过程中的变化
在干草调制过程中要生产优质干草,营养物质损失最小,就必须使牧草水分迅速散失。

刈割后牧草水分散失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特点:散发掉游离水;干燥速度快均匀。

第二阶段特点:散发掉结合水;干燥速度慢而不匀。

第七章
一、目前我国草地退化现状及芜地的巩固措施
恶化,草地生产力下降,利用性能降低。

退化草地一般特征:草群种类成分发生变化
草群中优良牧草的生长发育减弱
草地生境条件恶化
出现鼠虫害
天然草地退化现状:草地退化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
我国现有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有程度不同的退化,其中退化、
沙化、碱化草原面积已达13500万公顷;
农业部统计:我国每年在每亩草地的投资为3-4分钱,而每亩
草地的产值为2元钱。

在200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称:草场退化和植被破坏使草原质量不断下降,20世纪90年代末与90年代初相比,北方天然草原产草量下降30%至50%,载畜能力大幅降低全国草原普遍超载过牧,其中北方草原普遍超载30%至50%,又导致草原加速退化。

天然草地退化的原因:
自然因素:气候的反常,特别是雨量的减少,造成草原发生旱灾。

人为因素:草地载畜量过高,不合理的放牧制度,开垦草地,搂草挖药材砍伐林木对草原的破坏。

退化草地恢复的方法:
地生产力。

治标改良方法:改善和调节土壤水分供应:灌溉、排水、积雪等。

改善土壤营养状况:施肥、施用石灰、微量元素等。

改善土壤通气性:松耙、划破草皮等。

清除杂草和有害植物:除莠、火烧。

清除地面石块、土丘和灌木
底改良的方法,但需巨大的投资。

对天然草地采取一定的农业技术措施,调节和改善草地生态环境中土、水、
肥、气、热和植被等自然因素,促进牧草生长,提高草地生产能力的一种方
法。

愿食的,有时甚至滋生对家畜有害或有毒的一些植物,这些饲用价值低、
妨碍优良牧草生长、直接或间接伤害家畜的植物统称为草地杂草。

是在不破坏天然草地植被的情况下,对草皮进行划缝的一种草地培育措施。

作用:(1)消除地面枯草,促进嫩枝和某些根茎牧草的生长。

(2)耙松草皮和土壤表层,有利于通气和水分的渗入。

(3)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保墒作用。

(4)有利于草地植物的天然下种和人工补播。

(5)消灭杂草和寄生植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