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报——读《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报——读《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后感寻报——读《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后感
文◎王贞惠(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08教育原理)
摘要: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教育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的教育改革在沿袭传统与借鉴外国的选择中有过许多探索,然而,如若不能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根基,研读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改革与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本文试图对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做一些初浅的品读。
关键词:中国文化;教育;文化基础
泱泱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是一个五彩斑斓的谜题,有太多的未知在呼唤着我,好奇的心在历史的长河中漂浮,不知疲倦的上下求索:时光荏苒,凝聚成那璀璨的华夏文化,是浩瀚天宇中悬挂的熠熠繁星,穿越时光,在今天仍照亮着人们的心灵。
寻根,从历史中走来,有一些东西是我们永不能忘记的,它是流淌在身体中汩汩的血液,已经深深融入了我们的生命;寻根,迷茫的孩子在花花世界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太多的路口,究竟哪一条才能通往幸福的彼岸,无数的有识之士在现实中苦苦追寻……
我时常在想,为什么曾经的我们可以在西方人羡慕的目光中讲述那引以为豪的四大发明,为什么勇猛的蒙古铁骑曾让欧洲人胆战心惊,为什么隋唐时的中国可以以天朝的姿态,微笑着向全世界展示她的繁华和富有,而为什么现在,我们却一直为诺贝尔奖零的数字苦恼,为什么一批又一批的奥数天才、神童,一块又一块的奖牌、金牌却依然淹没在科学创新的叹息声中,为什么现在的我们,亦步亦趋的跟随着西方,在一股又一股理论新风吹过后,却不能真正的加快教育发展的步伐,教育,中国的教育到底缺了些什么,
在那个静静的雨夜,有幸拜读了顾明远先生的《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一书,伴着簌簌的雨声,听老先生从教育与文化的关系、中国文化及其基本特征、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性质和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等各个方面娓娓道来,我深深的感受到一个民族的文化对于教育的重要性。
离开历史文化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抛开民族文化的教育是无源水、无根木,必然不会常新。
何谓传统文化,关于文化的内涵,张岱年、方克立在《中国文化概论》-书中曾提到:“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 ‘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显然,文化是一种过程,是一种承载历史又昭示未来的变迁过程。
它是一个民族的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在社会意识形态上的体现。
历史的连续形成了传统,中国历史延续中所形成的社会文化体系就是中国传统文化。
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体系不管多么庞大复杂,总有它的基本文化精神和历史个性。
从中国文化的形成和演进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化总是和经济、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生成于自给自足的封建伦理社会之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从远古到清晚期以前,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古典文化。
它既包含着勤劳、勇敢、节俭、朴实、爱国等传统美德,但同时也有着散漫、迟缓、乐土重迁、轻视智力、目光短浅、不思进取、竞争意识薄弱等方面的消极影响。
这样的文化一方面体现了农民阶级的行为方式、心理状态和世界观,另一方面也迎合了统治者反对革命、抵制改革、强化统治、要求人民当顺民的愿望。
这种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相联系的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价值观的作用,强烈地左右着古代中国人的行为取向,而作为一种历史的积淀,至今仍然影响和制约着当代的中国人。
当前社会上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有两种有失偏颇的现象。
一种认为传统文化很好,但却仅停留在把圣哲们的书读懂弄通就可以了的层面。
表现出盲目排外,自高自大,不思进取;另一种认为传统文化一文不值,他们认为随着全球一体化、信息
技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富国强民,要把经济搞上去,唯有发展科技,传统文化是没有什么作用的。
这两种观点是
片面的。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干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早在几千年前,当西方还是愚昧的“神性”宗教文化时,我国已是“人文性”的伦理文化,它以“忠孝仁义”为核心,这种文化所积淀的民族心理的深层结构是一种无形而又巨大的力量,它构成的传统文化氛围。
维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己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情结。
如何正确看待我们的传统文化与目前社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呢,我认为可从三个方面来把握。
一是民族文化传统是现代化的立足点与出发点。
任何民族在今天所拥有的文化,无论是其优长处还是其劣短,都是历史积淀的结果。
没有一个民族能把自己先变成一张传统毫不相干的白纸,然后再在上面画上新的美景。
这种历史与现实,历史与未来的关系是无法割断的。
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有利于促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源泉与动力,它既是一个民族走向未来的起点,也是一个民族走向未来的依据。
三是中华民族具有从未中断的悠久而独特的文化历史,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民族从来就有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和恢弘气魄。
而对于外来文化,我们既要大胆吸收,更要择善而从。
文化引进的目的在于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决不能削弱或者放弃民族文化的主体性。
我们应当挖掘传统文化资源,采纳国外优秀文明成果,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教育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徐学莹曾在《教育学新编》一书中提到:“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活动,是一种文化过程,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可以说,教育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总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展开的,受到文化的制约,同时通过自身的活动,反作用于文化,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起着重要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历代的统治者都高度重视教育的作用,以教化治国,尊师重教。
传统文化赋予了中国传统教育以下几个特点:
(一)教育模式的多重组合
在中国传统教育体系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并重,官学和私学互相补充,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任用相结合,普通学校和专门学校并存,启蒙教育和成人教育兼顾。
(二)教育思想的百家争鸣
在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曾多次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学术思想十分活跃,教育观点的层出不穷,为传统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三)教育内容德才兼备、以德统智的总体取向
“德才兼备、必仁且智”是中国古代一贯的教育追求和人才标准。
具体来分析,古代教育家尤其是儒家学派的教育家们,更强调“德”对“才”的统率作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
(四)教学方法的丰富多彩
根据中国传统的直觉形象思维特点,教育家们擅长通过自然社会现象、日常生活事例以及比喻、寓言、故事和说唱等多种方式来进行知识的讲述,使学生感觉亲切生动,易于接受。
和世界其它国家的教育传统相比较,这是我国的教育自己的特点,我们的教育现代化建设,是在中国这块具有深厚文化积淀和同样沉重的历史包袱的土地上进行的。
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把握,是教育改革的前提和出发点。
因此,深度研习中国传统文化,剔除糟粕,弘扬精华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社会赋予教育的责任。
著名教育家杨贤江曾经说过:“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不管是茹毛饮血的古代社会,还是科技发达的现今世界,教育一直是贯穿古今的永恒主题。
从先秦的德育与狩猎等生活经验到西汉的儒家思想:从宋明理学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再从“新文化”到学会生存、学会关心,都是以中国传统为底蕴进行着文化传承。
民
族文化是我们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充分地加以利用,取其精华融入我们的教育过程的始终。
把目光投向历史,吸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使之服务于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我想
这也许会是目前教育困境的一种突破。
参考文献:
[1]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 008.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顾明远,高益民,现代化与中国文化传统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