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语文-高一-必修《琵琶行》学案 (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必修三第6课《琵琶行》学案
(平度一中鉴伟)
【明确学习目标】
掌握重要的文言知识;从叙事诗的角度理清情节;通过“月”的意象分析意境,体味作者的感情
【课前知识链接】
1、了解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

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

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

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

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他所称的“讽喻诗”,对后世颇有影响。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

他一生作诗很多,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等极为有名。

2、本文属于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

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

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

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

这首诗属于后者。

3.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

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

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二、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

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课前预习导航】
1、整体阅读诗歌,参照课下注释或借助工具书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贾.人铮铮
..悯.然迁谪.浔.阳大弦.间.关幽咽.
冷涩.悄.无言钿.头银篦.呕哑嘲哳
..
....虾蟆
2、阅读诗歌的“小序”,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明年:年长色.
衰:
..
..遂命酒:
使快弹数曲:
.....感.斯人言:
因为
..长句:
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
思考“序”中交代了什么内容?与全文的关系如何?
3、再读诗歌,用红笔在书本上标注出你认为重要的文言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将意思写到上面。

看看下列文言知识你是否掌握了
一词多义
言:感斯人言凡六百一十六言自言本是京城女
数:使快弹数曲一曲红绡不知数
语:琵琶声停欲语迟今夜闻君琵琶语
为:因为长句初为《霓裳》后《六幺》为君翻作《琵琶行》
轻:轻拢慢捻商人重利轻别离
泣: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
古今异义词
因为:古:两个词,于是创作
阑干:古:参差错杂,纵横散乱
向前:古:从前、刚才
老大:古:年龄大
颜色:古:容颜
文言句式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转徙于江湖间
使快弹数曲
送客湓浦口
4、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抄到下面。

5、找出文中写“月”的诗句,并思考在文中的作用
【课堂互动平台】
一、总结描写“月”的诗句的作用
二.写下阅读诗歌后的感受
三.作业:
1.诵读描写琵琶女弹奏的诗句,了解和分析作者描摹音乐的手法。

2.曲为心声,结合第三段琵琶女自述身世,试分析乐曲与琵琶女感情之间的联系。

【课后拓展阅读】
比较阅读《明湖居听书》片断
王小玉(白妞)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

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三万六千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唱了十几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

那知她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曲折。

几转之后,又高出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峭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又在扇子崖上。

愈翻愈险,愈翻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为骋其千回百转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

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就渐渐的听不见了。

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

约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

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

那弹弦子的亦全用抡指,忽大忽小,与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哪一声的为是。

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

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琵琶行》与《明湖居听书》的绘声艺术
声音没有实体形象,又一发即逝,难以捕捉,怎样描绘才能使之形象、可感呢? 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与清代刘鹗的《老残游记》中的《明湖居听书》,虽前者是诗歌,后者是小说,前者描绘的是琵琶声,后者描绘的是说书声,但两者在对声音的描写上却有相通相似之处、异曲同工之妙。

试比较分析如下:
二者对声音的描写都可分为正面描绘与侧面烘托两部分,从两方面写出了琵琶女及王小玉说书技艺的高超、绝伦。

先来看正面描绘:
(1)开场不凡
试音定调时,琵琶女“低眉信手”似漫不经心地“转轴拨弦三两声”,便“未成曲调先有情”;王小玉“把两块顽铁丁当了两下,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

两人技艺绝妙,都似随手拈来,轻轻两下,便吸引了听众。

(2)两者都描写了一个完整的演奏(说唱)过程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弹奏从“转轴拨弦”开始,而后“嘈嘈切切错杂弹”,继而“间
关莺语”“幽咽泉流”之后,便“声渐歇”,于无声处凝绝后是“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般的声音突起,最后以“裂帛”般的高音结束。

《明湖居听书》中说唱过程则是:声音不甚大。

越唱越高,拔个尖儿、回环转折,节节高起→于极高处陡然一落→渐低渐细→无声→忽又扬起→霍然收音。

二者描绘的声音都是从一般音阶开始,而后渐低,后至于无声,再又突然进发,在激烈高昂处结束,声音也由简而繁,抑扬结合,快慢相间,高低交错,刚柔并济,跌宕起伏。

既显示了演奏说唱者的高超技艺,又表明吸引入之处即在声音的迂回曲折,千变万化。

不同的是《明湖居听书》描绘的过程更具体,更复杂。

(3)两者都采用以形喻声的方法,化无形的声音为有形的形象,化不可捉摸的听觉为可见可感的事物
《琵琶行》在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加强其形象性,如“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音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其形象化,既有听觉,又有视觉形象。

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就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

在显示音乐旋律中的“滑”“涩”时,作者又用两个比喻“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间关”之声,轻快流利,“幽咽”之声,悲抑哽塞。

在短暂的停歇后,声音忽又扬起,“银瓶乍破”“铁骑突出”,形象地写出声音的高亢、清脆。

《明湖居听书》中不仅用看得见的景象、想像出的形象来比喻,还用经历过的事情、体验过的感觉来喻声音。

如“唱几句书,声音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用的是感觉,重在强调听觉上的舒适;言其声音到高处时,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这里又用想像出的形象来比喻,突出了声音的清脆、韧性、高亢;写声音的回环转折,而又节节高起,作者又用看得见的景象、经历过的事情作喻:“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绝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

”突出了声音愈唱愈高,而又雄浑高亢、婉转悠扬的特色,使声音的变幻、回环似有形的景致一般展现于眼前。

再如声暂歇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遂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同时显现,使人们通过联想,可以想像出声音如“花鸣春晓”“百鸟乱鸣”,也让人感到眼花缭乱,耳不暇接。

如此绘声绘色地再现干变万化的音乐形象,已使我们不能不惊佩作者的艺术才华,而作者在正面绘声之余,还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首先,两个主人公都是技艺高超之人,因此在写声音前,作者首先要写入(当然是略写)。

两人的出场都是千呼万唤才出现的,而亮相亦有相似之处:“琵琶女”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王小玉是“半低着头”,两人欲露还藏的姿态更引人注目,让人更急于知道其技艺如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