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第一本书
一、字音字形
酷.似(kù)掺.和(chān)装订.(dìnɡ)
脊.背(jǐ)wǎng(枉)读哄.堂大笑(hōnɡ)
ào(奥)秘
二、重要词语
1.酷似:极像。

2.幽默: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3.掺和:掺杂混合在一起。

4.凄惨:凄凉悲惨。

5.奥秘:奥妙神秘。

6.翻来覆去: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7.调教:一指调理教导(多指幼童),二指照料训练(牲畜等)。

8.知书识礼:有知识,懂礼貌。

指人有文化教养。

三、作者介绍
牛汉,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史成汉。

生于1923年,山西定襄人。

20世纪40年代开始创作诗歌,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

“文革”期间受到迫害,70年代创作了不少诗歌作品,著名的有《华南虎》《悼念一棵枫树》《半棵树》等,出版的诗集有《彩色的生活》《祖国》等。

本文是他的一篇随笔。

四、文体知识
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可以抒情,可以叙事,也可以议论。

随笔就是作者对人生、自然、社会、世情、艺术等的独特的心灵感悟所作的美妙而艺术的文字倾诉,篇幅短小而思想艺术性高,入题深而行文笔法妙。

1.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还特意补叙了乔元贞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

”这算得什么“出息”呢?作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交代?
点拨:没有课本的乔元贞考了第一名,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

但是,当“我”拿回那半本书时,元贞哭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

这样,那半本书或者说父亲为他装订的那本书,就“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了。

而“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去,再后来,“我”读了中学,读了大学,成了诗人。

而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的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

课文补述乔元贞的命运这一情节,引发我们更深入地思考生活与人生的命题,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改变命运”的现实说法。

2.核心图解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掺.和()枉.然()
脊.背()哄.堂大笑()
马zōng()ào()秘
磨ceng()翻来fù()去
答案:chān wǎng jǐhōng鬃奥蹭覆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我是怕他看见那本凄惨
..的课本生气。

(2)父亲是一个十分温厚
..的人。

(3)他很了解乔元贞家的苦楚
..。

(4)我早已把狗调教
..好了。

参考答案:(1)凄凉悲惨,这里指书被拦腰截断的样子惨不忍睹。

(2)性情温和宽厚。

(3)痛苦,指因贫穷而生活上受折磨。

(4)指对狗的照料训练。

3.分析下面这个比喻句的构成。

两条狗像小学生一般规规矩矩地在教室的窗户外面等我。

本体:______ 喻体:______
相似点:______ 效果:______
解析:抓住比喻词“……像……一般”来找出本体与喻体,比喻的作用一般是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本体与喻体相似的特点。

参考答案:本体是两条狗;喻体是小学生;相似点是规规矩矩;效果是幽默生动地表现出两条狗听话的特点。

4.《我的第一本书》是一篇________,但充满了诗意,一种来自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的苦涩诗意。

作者________就是一位诗人,被称为__________。

我们在七年级下册学过的他的诗__________,其中就暗示了诗人不屈的灵魂。

答案:随笔牛汉“诗坛硬汉”《华南虎》
5.下面语段有两处错误,请找出并改正。

①每个人的旅途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留下或多或少的遗憾和败笔,就如同只此一回的人生之书难免会出现“错别字”。

②这时,我们就要勇敢地去担当、去面对,去汲取教训振奋精神重新上路。

③让我们珍惜光阴,用心书写人生这本绘声绘色的百科全书,留一抹书
香,让后人去欣赏,去品味。

解析:②句“去担当、去面对”逻辑顺序不合理;③句“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修饰“书”,不合适。

答案:②句“去担当”与“去面对”调换顺序;③句“绘声绘色”改为“丰富多彩”。

课内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6~9题。

我是开春上的小学,放暑假的第二天,父亲回来了。

我正在院子里看着晾晒的小麦,不停地轰赶麻雀,祖母最讨厌麦子里掺和上麻雀粪。

新打的小麦经阳光晒透发出甜蜜蜜的味道,非常容易催眠和催梦。

父亲把我喊醒,我见他用手翻着金黄的麦粒,回过头问我:“你考的第几名?”我说:“第二名。

”父亲摸摸我额头上的“马鬃”,欣慰地夸奖了我一句:“不错。

”祖母在房子里听着我们说话,大声说:“他们班一共才三个学生。

”父亲问:“第三名是谁?”我低头不语,祖母替我回答:“第三名是二黄毛。

”二黄毛一只手几个指头都说不上来,村里人谁都知道。

父亲板起了面孔,对我说:“把书本拿来,我考考你。

”他就地坐下,我磨磨蹭蹭,不想去拿,背书认字倒难不住我,我是怕他看见那本凄惨的课本生气。

父亲是一个十分温厚的人,我以为可以赖过去。

他觉出其中有什么奥秘,逼我立即拿来,我只好进屋把书拿了出来。

父亲看着我拿来的所谓小学一年级国语第一册,愣了半天,翻来覆去地看。

我垂着头立在他的面前。

我的课本哪里还像本书!简直是一团纸。

书是拦腰断的,只有下半部分,没有封面,没有头尾。

我以为父亲要揍我了,可是没有。

他愁苦地望着我泪水盈眶的眼睛,问:“那一半呢?”我说:“那一半送给乔元贞了。

”父亲问:“为什么送给他?”我回答说:“他们家买不起书,教师规定,每人要有一本,而且得摆在课桌上,我只好把书用刀裁成两半,他一半我一半。

”父亲问我:“你两人怎么读书?”我说:“我早已把书从头到尾背熟了。

乔元贞所以考第一,是因为我把自己的名字写错了,把‘史承汉’的‘承’字中间少写了一横。

”父亲深深叹着气。

他很了解乔元贞家的苦楚,说:“元贞比你有出息。

”为了好写,后来父亲把我的名字中的“承”改作“成”。

父亲让我背书,我一口气背完了。

“狗,大狗,小狗,大狗跳,小狗也跳,大狗叫,小狗也叫……”背得一字不差。

父亲跟乔元贞他爹乔海自小是好朋友,乔家极贫穷,乔海隔两三年从静乐县回家住一阵子,他在静乐县的山沟里当塾师。

脸又黑又皱,脊背弓得像个“驮灯狮子”(陶瓷灯具)。

父亲对我说:“你从元贞那里把那半本书拿来。

”我不懂父亲为什么要这样,送给人家的书怎么好意思要回来?元贞把半本书交给我时,哭着说:“我妈不让我上学了。


晚上,我看见父亲在昏黄的麻油灯下裁了好多白纸。

第二天早晨,父亲把我叫到他的房子里,把两本装订成册的课本递给我。

父亲的手真巧,他居然把我们两个的半本书修修补补,装订成了两本完完整整的书,补写的字跟印上去的一样好看。

父亲把两本课本用牛皮纸包了皮,在封皮上写上名字。

元贞不再上学了,但我还是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他。

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

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6.用自己的话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答案:写了“我的第一本书”不同寻常的经历。

7.当父亲弄清“我”那“凄惨的课本”的原委后,并没有批评“我”,只是“深深叹着气”。

试揣摩,父亲的叹气包含什么含义?
解析:要结合文中交代的父亲的性格和他与乔元贞父亲的关系揣摩人物情感。

参考答案:父亲是个知书识礼的人,这深深的叹息,既包含着对儿子做法的默许,也为儿子同学家的生活贫困而深表同情。

8.通过父亲的言行,你看出父亲是个怎样的人?试发表你的看法。

解析:要看文中对父亲评价的语句“温厚”“知书识礼”,再细品其言行。

参考答案:父亲温厚善良,知书识礼,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友情,对孩子负责,同时也乐于助人。

9.通过读“第一本书”的故事,你认为“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解析:要从字面和内涵两方面考虑。

参考答案:“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

这人生的第一课,蕴涵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间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10~13题。

祖母的呼唤
牛汉
(1)耳朵也能记忆。

那幽深的洞穴是童年牧歌的一个源头。

(2)我十四岁离开家乡以后,有几年十分想家,常在睡梦中被故乡的声音唤醒,有母亲急促而沉重的脚步声,有祖母深夜在炕头因胃痛发出的压抑的呻吟。

几十年之后,在生命承受着不断的寂闷与苦难时,常常能听见祖母殷切的呼唤。

她的呼唤似乎可以穿透几千里的风尘与云雾,越过时间的沟壑与迷障:
(3)“成汉,快快回家,狼下山了!”我本姓史,成汉是我的本名。

(4)童年时,每当黄昏,特别是冬天,天昏黑得很突然,随着田野上冷峭的风,从我们村许多家的门口,响起呼唤儿孙回家吃饭的声音。

男人的声音极少,总是母亲或祖母的声音。

喊我回家的是我的祖母。

祖母身体病弱,在许多呼唤声中,她的声音最细最弱,但不论在河边,在树林里,还是在村里哪个角落,我一下子就能在几十个声调不同的呼唤声中分辨出来。

她的声音发颤,发抖,但并不沙哑,听起来很清晰。

(5)有时候,我在很远很远的田野上和一群孩子们逮田鼠,追兔子,用锹挖甜根苗(甘草),祖母喊出第一声,只凭感觉,我就能听见,立刻回一声:“奶奶,我听见了。

”挖甜根苗,常常挖到一米深,挖完后还要填起来,否则大人要追查,因为甜根苗多半长在地边上。

时间耽误一会,祖母又喊了起来:“狼下山了,狼过河了,成汉,快回来!”偶然有几次,听到母亲急促而忿怒的呼吼:“你再不回来,不准进门!”祖母的声音拉得很长,充满韧性,就像她擀的杂面条那么细那么有弹力。

有时全村的呼唤声都停息了,只耍野成性的我还没回去,祖母焦急地一声接一声喊我,声音格外高,像扩大了几十倍,小河、树林、小草都帮着她喊。

(6)大人们喊孩子们回家,不是没有道理。

我们那一带,狼叨走孩子的事不止发生过一次。

前几年,从家乡来的妹妹告诉我,我离家后,我们家大门口,大白天,狼就叨走一个两三岁的孩子。

狼叨孩子非常狡猾,它从隐秘的远处一颠一颠不出一点声息地跑来,据说它有一只前爪总是贴着肚皮不让沾地,以保存这个趾爪的锐利,所以人们叫它瘸腿狼。

狼奔跑时背部就像波浪似的一起一伏,远远望去,异常恐怖。

它悄悄在你背后停下来,你几乎没有感觉。

它像人一般站立起来,用一只前爪轻轻拍拍你的后背,你以为是熟人跟你打招呼,一回头,狼就用保存得很好的那个趾爪深深刺入你的喉部。

因此,祖母常常警诫我:在野地走路,有谁拍你的背,千万不能回头。

(7)祖母最后的呼唤声,带着担忧和焦急,我听得出来,她是一边吁喘,一边使尽力气在呼唤我啊!她的脚缠得很小,个子又瘦又高,总在一米七以上,走路时颤颤巍巍的,她只有扶着我家的大门框才能站稳。

久而久之,我家大门的一边门框,由于她几乎天天呼唤我回家,手扶着的那个部位变得光滑而发暗。

祖母如果不用手扶着门框,不仅站不稳,呼唤声也无法持久。

天寒地冻,为了不至于冻坏,祖母奇小的双脚不时在原地蹬踏,她站立的那地方渐渐形成两块凹处,像牛皮鼓面的中央,因不断敲击而出现的斑驳痕迹。

(8)我风风火火地一到大门口,祖母的手便离开门框扶着我的肩头。

她从不骂我,至多说一句:“你也不知道肚子饿。


(9)半个世纪来,或许是命运对我的赐予,我仍在风风雨雨的旷野上奔跑着,求索着;写诗,依我的体验,跟童年时入迷地逮田鼠、兔子,挖掘甜根苗的心态异常相似。

(10)祖母离开人世已有半个世纪之久了,但她那立在家门口焦急而担忧地呼唤我的声音,仍然一声接一声地在远方飘荡着:
(11)“成汉,快回家来,狼下山了……”
(12)我仿佛听见了狼的凄厉的嗥叫声。

(13)由于童年时心灵上感触到的对狼的那种恐怖,在人生道路上跋涉时我从不回头,生怕有一个趾爪轻轻地拍我的后背。

(14)“旷野上走路,千万不能回头!”祖母对我的这句叮咛,像警钟在我的心灵上响着。

(选自2011年《读者》第四期,有删改)
10.贯穿全文的叙事线索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祖母的呼唤
11.第(4)段中“童年时,每当黄昏,特别是冬天,天昏黑得很突然,随着田野上冷峭的风……”,这一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解析:揣摩语言,把握景物特点,看看渲染了什么氛围,凸显了什么情感。

参考答案:“黄昏”“冬天”“天昏黑得很突然”“田野上冷峭的风”,这些词句一步一步地渲染了一个冬天傍晚寒冷黑暗的气氛,就在这种氛围中,一声一声的呼唤声响起来。

既显出一种温情,又展示出一种画面,颇有情味。

12.第(6)段中,作者很形象很逼真地写了狼袭人的情景,阴森可怖。

请结合上下文体会文中的狼除了狡猾、凶残、阴险之外,还蕴涵着怎样的喻意?
参考答案:一种猝不及防的险境,一种人生道路上的艰险困境与挫折。

13.第(7)段详写了祖母呼唤“我”时的形体动作,请细心品味语言,体会这样描写的妙处。

解析:体会写出了人物什么特点,表达了人物什么情感。

参考答案:两处都属逼真的细节描写:门框和两处凹处,形象地写出了祖母脚小、病弱的特点以及祖母呼唤“我”时间的长久,突出了祖母对“我”的关爱,同时又侧面地写出了“我”童年时的顽劣。

【综合性学习】
14.随着时代的进步,如今的孩子似乎不再拥有作者牛汉笔下苦难的童年,可是在中国,还有这样一群儿童:父母为生计外出打工,把他们留在了农村。

这个特殊群体被称为“留守儿童”。

下面是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部分调查数据,请你认真分析,回答问题。

项目百分比
非常想父母65.0
认为应该和父母共同生活79.3
害怕陌生人40.0
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43.5
觉得自己很一般52.7
总是害怕被身边人欺负34.7
(1)从以上数据中可以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针对留守儿童现象,拟写一则公益广告词。

(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1)留守儿童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普遍有胆怯、孤僻、自卑等心理问题。

(2)示例:留下你的关爱,守护她的心灵。

【体验中考】
15.(2011·湖南永州中考)“好读书”活动中,小强同学在校园网上发帖如下,阅读后请完成下面题目。

好书,如良师益友。

清晨,微风轻轻细细地穿过窗幔,舒展一下慵.懒的双臂,随手从床头抽出一本书,或默
读或诵读,心,被朝霞笼罩,恍然升起一丝恬淡宁静。

于是,书给你一天的好心情。

读朱自清平淡质朴的散文,我们体悟到生活的每一天就是如此平凡而细琐。

读鲁迅那深刻、睿.智的言辞,我们不时被睿智和哲理启迪,渐渐变得敏锐、成熟,对自身和社会有一
个明晰、透彻的认识。

读老舍触摸社会的小说,那诙谐、逼真的描写和信手拈.来的对白似乎
就在你我身边,让我们亲身感受到人物的命运;细细品味,我们就能看到时代的影子,重读一段浓缩的历史……
好书如人生四季,或()如春,或()似夏,或()如秋,或()如冬,伴着怡.人的墨香,拔响智慧的心曲,让我们的思想和情感得到一次又一次的升华。

(1)给帖中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慵.懒yōng睿.智ruì
信手拈.来niān 怡.人yí
B.慵.懒rōng 睿.智zuì
信手拈.来liān 怡.人dài
C.慵.懒yōng 睿.智ruì
信手拈.来zān 怡.人yí
D.慵.懒rōng 睿.智zuì
信手拈.来niān 怡.人dài
(2)帖中画横线的句子,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微风轻轻细细地穿过窗幔
B.心,被朝霞笼罩
C.对自身和社会有一个明晰、透彻的认识
D.拔响智慧的心曲
(3)依次填入帖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或()如春,或()似夏,或()如秋,或()如冬
A.恬静激烈丰富沉思
B.恬淡激情充实静思
C.激情充实沉思静思
D.恬静激情充实沉思
(4)帖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一个病句,请结合语境加以修改。

那诙谐、逼真的描写和信手拈来的对白似乎就在你我身边,让我们亲身感受到人物的命运。

答案:(1)A (2)D (3)B (4)删去“似乎就在你我身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