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高县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上高县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第Ⅰ卷阅读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各题。

《逍遥游》是《庄子》内7篇之首,又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

不管《内篇》是否为庄子手订,把《逍遥游》放在首篇,客观上也的确显示了它在整个《庄子》中的突出地位。

这足以证明编书者是一位对庄子思想理解极深又有超群见解的人。

庄子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思想学说——逍遥哲学——的开创者。

“逍遥”一词在《诗经》中就已经消灭,但作为哲学概念和对人生心理状态的抽象哲学概念来使用,却始于《庄子》。

它的内涵虽然继承了《诗经》中的基本义项,但总体而言又不同于《诗经》中的“逍遥”,而是更丰富了。

从《逍遥游》的内容来看,“逍遥”在这里是指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近乎我们今日所说的“确定自由”。

追求“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整个庄子思想的核心。

庄子思想的浩大体系,就是围围着这个核心构建起来的,其它一切思想观念和理论元素无不与这一核心存在着紧密联系。

正是在这个基本点上,显示了庄子思想区分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质。

因此我们可以说,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就是一整套关于追求“逍遥”的“逍遥哲学”。

若从“逍遥哲学”这个角度来观看庄子思想的各个部分,我们就会发觉,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它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它的生疏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庄子的社会思想是它产生及形成的心理土壤,庄子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是它的具体表现和外化形式。

庄子认为,宇宙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不逍遥的,由于它们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是“有所待”的,即有条件的、受限制的,因而都是不自由的,即使那些自以为逍遥,表面上看去貌似逍遥的人与物,也是如此。

比如,在《逍遥游》中描写的貌似逍遥的大鹏,是很不自由的,由于体型太大,飞行时不仅需凭飓风之力来托负,而且还必需有大的空间才能展翅。

正是由于这个缘由,它才受到小鸟斥鴳的称赞。

斥鴳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大鹏优越,是最自由的。

其实这正反映了它由于生活环境的狭小所带来的局限,由于它无力量到宽敞天地中去游览,形成了目光短浅的习性。

这讲的是万物在空间上的局限。

在时间上也是如此。

朝菌不行能了解一天之外发生的事情,寒蝉不行能知道一年四季的变化,而生命长的冥灵和大椿也不能知道其生前死后的事。

这讲的就是万物在时间上的局限。

至于人类,看上去好像比动、植物自由得多,实际上他们所受的限制也更多,除了名、利、富、贵之外,还有伦理道德、感情欲望等多种牵累,而且对死亡的恐惊和担忧的精神负担,远远超过其它生物。

从受限制这个角度来端详人生,人是世界上全部事物之中最不自由的。

所以庄子认为只有“无己”的“至人”、“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才是进入确定自由境界的人,这就是庄子的抱负人格,而“逍遥游”也就成了庄子抱负的人生境界。

(节选于《智通庄子——游心于物之初》)
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而是继承于《诗经》,庄子的“逍遥”与《诗经》的“逍遥”相比内涵更加丰富。

B.宇宙中的万物都是不能真正逍遥的,因此他们的存在和表现都是“有所待”的,都是不自由的。

C.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庄子整个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它的生疏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

D.人虽然被称为万物之灵,但他和其他动植物一样都是深受外界条件限制的,都是不自由的,因此也就谈不上真正的逍遥。

2.下面关于庄子及其《逍遥游》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逍遥游》被放在《庄子》开卷第一篇,客观上显示了《逍遥游》在整部《庄子》中的突出地位。

B.《逍遥游》中的大鹏鸟看似很逍遥,斥鴳看似随心所欲,但它们同样都没有得到真正的逍遥自由。

C.“逍遥游”是庄子的抱负人格,是庄子抱负的人生境界,它在现实中是不行能实现的。

D.从《逍遥游》的内容我们可以获知,“逍遥”指的是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几乎相当于我们今日所说的“确定自由”。

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庄子真正理解了“逍遥”于人生的意义,所以才在妻子死后放声高歌,才在高官厚禄面前自愿躬耕于田间。

B.庄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追求“逍遥”,这也是庄子思想区分于其他全部思想的特质。

C.“逍遥”是一种不受外界所困的境界,那么只要我们不为功名、红尘所累就可以达到真正的“逍遥”。

D.从庄子的《逍遥游》我们可以知道,人要想获得更多的自由,那我们就得回归自然的怀抱,与自然融为一体。

【答案】
1.B
2.C
3.C
【解析】
1.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力量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留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转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认真分
析,联系题干,此题的选项B结合文本内容“庄子认为,宇宙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不逍遥的,由于它们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是有所待的,即有条件的、受限制的,因而都是不自由的,即使那些自以为逍遥,表面上看去貌似逍遥的人与物,也是如此”可知,因果关系倒置。

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关于庄子及其《逍遥游》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选项C结合文本最终一段内容:所以庄子认为只有“无己”的“至人”、“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才是进入确定自由境界的人,这就是庄子的抱负人格,而“逍遥游”也就成了庄子抱负的人生境界可知,抱负人格是“至人”、“神人”和“圣人”。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力量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愿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留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比选项查找微小的差别。

C项结合文本最终一段内容:所以庄子认为只有“无己”的“至人”、“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才是进入确定自由境界的人,这就是庄子的抱负人格,而“逍遥游”也就成了庄子抱负的人生境界可知,抱负人格是“至人”、“神人”和“圣人”。

3.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愿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留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比选项查找微小的差别,选项C结合文本内容“实际上他们所受的限制也更多,除了名、利、富、贵之外,还有伦理道德、感情欲望等多种牵累,而且对死亡的恐惊和担忧的精神负担,远远超过其它生物。

从受限制这个角度来端详人生,人是世界上全部事物之中最不自由的”可知,真正的“逍遥”
是不存在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各题。

城市人的压力
【英】克瑞斯·罗斯
我在大街上走着,步履匆忙,由于我快要迟到了,但是我想不起来是被什么事耽搁了。

我留意到我手中拿着一只香蕉,可是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拿着这只香蕉,只是模糊觉得这只香蕉对我格外重要,而且确定与耽搁我的事有关。

然后,在一个拐弯口,我遇到了艾丝尔姨妈。

这应当是一件很惊异的事情,由于我已经有20多年没有见过她了。

“姨妈,你好。

”我对她说,“我们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见面了!”艾丝尔姨妈见到我后并不惊异。

“当心你手中的香蕉!”她说。

我大笑,由于我知道这是一根重要的香蕉,我会当心的。

她提出与我同行,这让我很犯难,由于我快要迟到了,必需加快步伐,艾丝尔姨妈走得实在太慢了。

拐了一个弯,一头大象挡在我们面前。

大象消灭在别的城市大街上或许不算是惊异的事,可这是曼彻斯特呀!然而,不知为什么,我并没有感到惊异。

我想的是:“糟糕,大象拦住了去路,我真的要迟到了,艾丝尔姨妈和我在一起,我手里还有一只重要的香蕉……”
我格外焦急,然后就醒了。

“只是一个梦。

”我长舒一口气,但还是觉得有些不行思议,怎么会梦到大象、香蕉和艾丝尔姨妈呢?收音机还在播放着节目,它每天早晨6点钟自动开启,起到闹钟的作用。

我抬头看了一眼表,已经是7点7分了。

我必需加快行动,我洗漱时听到一则新闻:一头大象从马戏团逃到大街上,给行人带来了很多麻烦。

我恍然大悟,或许我是在半睡半醒的状态下听到了这则新闻的,然后就梦到了大象。

我吃完早饭,预备去上班。

我在一家电影公司上班,负责策划、创意、写剧本。

我突然想,假如有一部关于大象消灭在曼彻斯特大街上的电影,效果确定会不错。

我拿包的时候,发觉包旁边有一张纸条,纸条上是我妻子的笔迹:“下班回家时,不要忘了顺路买一些香蕉!”我突然明白梦中的香蕉为什么是重要的东西,由于我妻子最近在减肥,好几次让我买香蕉回家,而我每次都忘了。

我想,我今日确定会把香蕉买回家的。

在我刚出门时,手机响了。

是我母亲的电话。

“有一个坏消息,”母亲说,“你还记得你的艾丝尔姨妈吗?”“记得。

”我说,“不过,我已经有20多年没有见过她了。

”“是的,她昨天晚上去世的。

她两周前就病得卧床不起,我对你说过的。

”惊异的梦最终得到了解释。

我匆忙赶路,但是发觉我越是想走快,却走得越慢。

我看了看手表,又发觉了一个惊异的事,手表的指针往逆时针方向旋转。

“这很有意思。

”我想,“假如手表是逆时针旋转,这说明我上班就不会迟到了……”然后,我又醒了。

这太惊异了。

我拧了一下自己的胳膊,很疼,确定这一次不是在梦境里,而是真的醒了。

时间是五点半,收音机还没有自动开启呢。

我不会迟到。

我看到了妻子,就问她:“你今日还需要买香蕉吗?”“为什么问我这个问题?”她显得很惊诧。

“我以为你要减肥呢?”“减肥?”她说,“我胖吗?”“哦,不……那么,你听说过大象的事吗?”我问。

“大象?”“对,一头大象从马戏团逃出来了。


“曼彻斯特没有马戏团,更没有大象。

你怎么了?是不是工作压力太大?或许你需要在家里休息一下。

”妻子说。

“不过,我先要给母亲打一个电话。

”我说。

“现在才五点半,你为什么要去打搅母亲呢?”妻子不明白我的意思。

“嗯,的确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

”我说。

“好了,放松一点,行吗?”妻子说完就出去了。

我马上给母亲打了电话。

“妈妈。

”“哦,友爱的,这么早打电话有什么事呀?”“你还记得艾丝尔姨妈吗?”“当然,不过,我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见过她了……”“她还好吗?”我打断母亲。

“我不知道,你怎么突然关怀起她了?”“哦,没什么,再见!”
放下电话,我想,或许妻子说的对,我需要好好休息一天,于是我拨通了老板的电话。

“是这样的。

”我说,“我今日身体不舒适,可能是这几天策划剧本过于劳累了。

”“你病的真不是时候,”老板说,“我们刚刚有了一个很好的创意,我本想今日和你好好谈论的。

这是一个动作片,故事情节也格外有意思。

我简洁说给你听一听:一头大象从马戏团逃到了一个大城市,它吃了一只被恐怖分子注射了具有放射性物质的香蕉后,变得焦虑急躁……”“我的艾丝尔姨妈什么时候在这部片中消灭?”“姨妈?什么姨妈?”老板很生气。

我挂断了电话。

期望这一切不过是一个城市人生活压力太大的症状。

(选自《小说中的小说》,译林出版社)
4.下列对小说的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梦境中,我遇到了二十多年没有见过的艾丝尔姨妈,却因可怕迟到而对与她同行感到犯难,这折射了城市人因紧赶劳碌而无暇顾及亲情的现实。

B.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由于老是遗忘给妻子买香蕉这件事情而心怀愧疚,所以才会在梦中觉得这是件重要的事,并提示自己肯定要把香蕉买回家。

C.在梦中,我拿着香蕉匆忙赶路,偶遇艾丝尔姨妈,又被一头大象拦住去路,这些莫名其妙的事情在后来的梦境中有了解释,并最终在现实中得到了证明。

D.当发觉被大象拦住去路的状况并不是现实中发生的事情后,我长舒了一口气,由于这样自己就不会由于上班迟到而被急躁的老板训斥了。

E.小说主要是写“我”的压力,而以“城市人的压力”为题,突出“我”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使“我”
的生存状态成为城市人生活的缩影,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5.小说为什么反复写到“香蕉、大象和艾丝尔姨妈”?请简要分析。

(3分)
6.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4.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答B.C不给分。

5.①起线索作用。

这些内容反复消灭在“我”的梦境中,贯穿全篇,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连贯;②示意小说主题。

无论是一根一般的香蕉,在城市里很难消灭的大象,还是二十多年未见面的姨妈,都在梦中给“我”以紧急、焦虑的感觉,它们的反复消灭,象征着压力的难以摆脱和排遣(压力大、重)。

③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通过反复写“香蕉、大象和艾丝尔姨妈”,表现了“我”在梦中和梦醒之后对梦境追因溯源的执着,表现了“我”的焦虑担忧和分不清梦境与现实的心理状态,使人物心理更真实,形象更鲜亮。

④香蕉、大象和艾丝尔姨妈这些不相干的形象在“我”的梦境中和“我”醒来后的话语中反复消灭,将梦境与现实混淆在一起,增加了小说的荒诞性和戏剧性。

6.①焦虑紧急,惶恐担忧:总可怕迟到,在梦中匆忙赶路,却又早早醒来;潜意识里总觉得遗忘了重要的事情;混淆梦境和现实。

②工作勤勉努力:为被耽搁了时间不能快走而焦急;策划剧本劳累过度导致精神紧急焦虑;在梦中也不忘思考策划剧本。

③执着,追根究底:对梦中发生的不行思议的事情,在梦境和现实中反复查找答案。

④因工作压力大而无暇他顾(只有工作而疏于关怀生活和亲人):在梦中,“我”对于在曼彻斯特的大街上看到大象这样惊异的事情不感到一点惊异,只担忧它拦住了自己的路会导致自己迟到;
“我”是关怀妻子的,所以潜意识里觉得她要减肥,为她买香蕉是件很重要的事,但实际上却并不知道她到底需要什么;从“我”醒来后打电话问妈妈艾丝尔姨妈的状况来看,“我”是牵挂着她的,但是在梦中见了她却只担忧她走得慢会让自己迟到。

⑤不擅长跟人沟通,也不会顾及他人的感受。

为弄清梦境是真是假而一大早就打电话打搅母亲;老板跟“我”沟通剧本创意时,“我”的插话很生硬,让老板生气。

【解析】
4.
试题分析:B项“老是遗忘给妻子买香蕉这件事情”是梦境,而非现实;C项“最终在现实中得到了证明”理解不精确;D项“被急躁的老板训斥”依据不充分,从小说结尾处不足以断言老板脾气急躁。

【考点定位】观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力量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依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此题的选项B.D就是文本内容表述不当。

由于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留意查找这些硬伤。

5.
【技巧点拨】解答此类题①整体感知。

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

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

要认真阅读和深化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生疏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开在评价中消灭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

②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

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挂念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

如本题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通过反复写“香蕉、大象和艾丝尔姨妈”,表现了“我”在梦中和梦醒之后对梦境追因溯源的执着,表现了“我”的焦虑担忧和分不清梦境与现实的心理状态,使人物心理更真实,形象更鲜亮。

6.
【技巧点拨】本题做法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人物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人物的生活经受或人生轨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共性;把握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人物的自我生疏和评价等。

筛选归纳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

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留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的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

首先,要借助联想与想象,让作品中的人物在自己的头脑里“活”起来;其次,要以情节与环境为依托,分析、综合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最终,在全面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分析形象的艺术性和社会意义。

如本题焦虑紧急,惶恐担忧:总可怕迟到,在梦中匆忙赶路,却又早早醒来;潜意识里总觉得遗忘了重要的事情;混淆梦境和现实。

②工作勤勉努力:为被耽搁了时间不能快走而焦急;策划剧本劳累过度导致精神紧急焦虑;在梦中也不忘思考策划剧本。

三、有用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各题。

埃里克·史蒂文·兰德尔
郭晓强
1957年2月3日,兰德尔诞生于美国纽约市的布鲁克林。

兰德尔从小就表现出对数学的极大爱好,并且确定称得上是一位数学天才,他在全美数学测试中获得其次名,并在纽约一所高级中学以最高等级毕业。

17岁时,兰德尔就证明准完善数的存在,这项成就使他获得威斯丁豪斯奖学金,同时来到有名的普林斯顿高校数学系学习,于1978年获得学士学位。

毕业后,兰德尔又因获得罗氏奖学金而有机会进入牛津高校连续深造,于1981年获得数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

兰德尔在数学方面一帆风顺,按常规好像应成为一名数学家,然而他的共性却转变了他的职业轨迹。

兰德尔虽然宠爱纯数学,但不情愿将数学作为终身职业,这是由于钻研数学需要在清静的环境中,过一种僧侣般的生活,而兰德尔自认为不是一个好的修道士,他更宠爱和四周的人进行沟通,因此他打算毕业后转到其他专业。

1981年,兰德尔回到美国,通过普林斯顿高校一名教授的推举,最终在哈佛高校商学院获得一份工作,担当经济学助理教授。

当时兰德尔对经济学几乎一无所知,然而这丝毫没有难倒兰德尔,他认为经济学比纯数学更适合自己,不足之处可通过业余时间自学来弥补。

兰德尔自学力量惊人,并且在教学方面也具有超强的天赋,不久讲授经济学已得心应手并得到同学和同行的确定,于1987年升任为副教授。

在经济学方面已有所见长的兰德尔在工作中却发觉经济学也并非他的最爱,因此打算再次查找其他方向。

一个偶然的机会,兰德尔的弟弟亚瑟赐予兰德尔很大挂念。

亚瑟的专业是神经生物学,他送给兰德尔一些神经生物学方面的论文。

兰德尔虽然无法完全理解论文的含意,却已经被生命的巨大奇特吸引,尤其是对DNA 奇特的结构着迷,他再一次修改了自己的专业。

缺乏相关背景的兰德尔选修了哈佛高校的生物学课程,同时利用晚上的时间在试验室里进行果蝇基因的克隆工作。

兰德尔半开玩笑地说,他是在大街拐角偶然听到并理解了生物学,当然在坎布里奇大街上对生物学的争辩和对其他事物的争辩一样司空见惯。

在一次演讲中,兰德尔偶遇麻省理工学院的遗传学家伯特斯坦,伯特斯坦已开发出从基因组中查找导致简洁疾病发生的单一基因的方法,当时正打算处理更为简单的问题,争辩多基因的人类疾病,如癌症、糖尿病、精神分裂症和肥胖等。

兰德尔对此争辩很感爱好,因此演讲完毕后两人开头争辩如何将统计学应用于人类简单疾病基因争辩。

不久,他们就有了大致的答案。

由于兰德尔对遗传学的爱好,1984年他加入了麻省理工学院,其次年又成为怀特海生物医学争辩所的一名员工,与伯特斯坦合作,开头遗传学的争辩。

兰德尔仍旧是哈佛商学院的副教授,幸运的是他获得了麦克阿瑟奖学金(1987年),使他能够在教授经济学的同时,还可以进行生命科学的试验。

在麻省理工学院从事争辩的早期,兰德尔将自己在数学和经济学方面的学问充分应用到生物学领域,这些尝试获得了极大成功。

兰德尔开头使用新方法来革新传统的生物学争辩,如利用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来进行遗传位点定位,并初步建立了人和小鼠的一系列简洁图谱。

兰德尔还开发新方法,从人类基因组中查找有用的信息,从而能够发觉简单人类疾病的基础。

不久兰德尔意识到没有全面分析人类基因组的工具,这些单一方法将毫无用途。

兰德尔成功制备了早期人类全基因组的遗传图谱,该图谱包括大约400个标记物。

这项成就使兰德尔于1990年获得NIH人类基因组方案首个资助,从而在怀特海争辩所建立了“怀特海争辩所·麻省理工学院基因组争辩中心”,该中心成为人类基因组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兰德尔的工作经受也像他试图破译的DNA结构一样,呈螺旋结构,从数学到经济学最终到生命科学,他是当代罕见的科学天才之一。

(选自《遗传》,有删改)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兰德尔靠罗氏奖学金而进入牛津高校连续深造,后获得数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假如不改专业的话,他会成为一名宏大的数学家。

B.起初,兰德尔对经济学几乎一无所知,但他靠惊人的自学力量,不久之后就能得心应手地教授经济学了,他的经济学学问都是在业余时间里自学得来的。

C.坎布里奇大街上经常有人争辩生物学问题,跟争辩其他事物一样司空见惯,兰德尔在大街拐角偶然听到并理解了生物学。

D.兰德尔偶遇伯特斯坦,两人争辩怎样在人类简单疾病基因争辩中应用统计学,后来他还在遗传学的争辩方面与伯特斯坦进行合作。

E.兰德尔在争辩实践中生疏到,在争辩简单人类疾病的基础方面,只有有了全面分析人类基因组的工具,单一方法才能发挥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