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山东省青岛超银中学初三全真化学试题模拟试卷(17)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2025学年山东省青岛超银中学初三全真化学试题模拟试卷(17)
请考生注意:
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
1.有三瓶无色、无味的气体x、y、z,它们分别是甲烷、氢气、一氧化碳中的一种,分别点燃三种气体,用干燥的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只有y和z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有水滴出现,燃烧后分别向烧杯中注入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只有x和y的烧杯内石灰水变浑浊。
则x、y、z分别是
A.CH4H2CO B.CH4CO H2
C.CO CH4H2D.H2CH4CO
2.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在加热的条件下,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时黑色粉末逐渐变为红色
B.电解水一段时间后,正负极产生气体的质量比约为1:2
C.打开盛有浓盐酸的瓶盖,在瓶口出现大量白烟
D.二氧化碳能使干燥的紫色石蕊纸花变红
3.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紫色石蕊能使酸变成红色B.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银白色的固体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D.盛放浓盐酸的瓶子打开瓶盖后能看到白雾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石油是一种混合物B.可燃冰是可再生能源
C.煤燃烧时只生成二氧化碳D.“西气东输”的“气”是指氢气
5.下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X元素信息不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碳的化学性质活泼
B.X表示N2
C.氧原子的质子数是8
D.三种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相同
6.下列熄灭蜡烛的方法,其对应原理错误的是()
A.扇灭-隔绝氧气B.剪掉灯芯-隔离可燃物
C.湿抹布盖灭-隔绝氧气D.水浇灭-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7.下列操作能降低水的硬度的是
A.静置B.过滤C.吸附D.蒸馏
8.下列鉴别物质的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选项需鉴别的物质主要实验操作
A硬水和蒸馏水滴加肥皂水观察现象
B棉纱线和羊毛线点燃并闻气味
C稀盐酸和稀硫酸滴加石蕊试液观察现象
D固体NaOH、NH4NO3、NaCl加水溶解测温度
A.A B.B C.C D.D
9.碳元素是构成物质种类最多的元素,下列有关碳元素及组成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碳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B.碳元素组成的单质:金刚石、石墨、C60,构成它们的微粒是相同的
C.利用焦炭的还原性可以来冶炼金属,其他无定形碳如木炭、活性炭也具有还原性
D.鉴别CO与CO2的方法有很多:如澄清石灰水、无色酚酞溶液、带火星的木条等
10.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A.称量固体B.稀释浓硫酸C.蒸发食盐水
D.滴加液体
11.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食盐水,因操作不当造成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低。
分析以下原因,其中一定不会导致这种误差发生的是
A.量取水时,仰视量筒的读数
B.称取固体时,左盘放祛码,右盘放食盐
C.配制溶液时,烧杯中原来留有水
D.配制好的溶液转移到细口试剂瓶时,有一些液体流到瓶外
12.如图所示,将少量液体X加入烧瓶中,观察到气球逐渐膨胀。
下表中液体X和固体Y的组合,符合题意的是()
①②③④
X过氧化氢溶液水水水
Y二氧化锰氯化钠氢氧化钠硝酸铵
A.①②B.①③C.①③④D.②③④
13.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读取液体体积B.倾倒液体
C.滴加液体D.加热液体
14.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稀释浓硫酸
B.点燃酒精灯
C.溶液pH测定
D.带火星的木条进行CO2验满
15.在甲、乙、丙三种金属中,将甲、丙分别浸入硝酸汞溶液中,只有丙的表面有汞析出;将乙、丙分别放入稀硫酸中,乙溶解而丙不反应,则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为
A.甲>丙>乙B.甲>乙>丙
C.乙>丙>甲D.丙>乙>甲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6.(1)已知:水的密度为1.0g/mL。
实验室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需要称取氯化钠2.5g,需要量取水___________________。
配制的操作示意图如下,该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为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经检测,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
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氯化钠固体不纯②称量时,砝码端忘垫质量相同的纸片
③量取水时,仰视读数④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
17.(8分)化学兴趣小组对某工业废水(含有H2SO4、Na2SO4)中H2SO4的含量进行测定.甲、乙两同学各提出不同的测定方法,请回答有关问题:
甲同学:取50g废水于烧杯中,逐渐滴入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NaOH 溶液,反应过
程溶液pH变化如图.
①当加入30gNaOH溶液时,烧杯中的溶质为______(填化学式)。
②50g废水中H2SO4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乙同学:改用BaCl2溶液代替NaOH溶液测定废水中的H2SO4的含量,结果可能会_____(填“偏高”、“偏低”、“不变”),理由是_______。
18.(8分)我国海岸线长达3.2 万千米,海洋专属经济区幅员辽阔,海洋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十分远大。
海水中含有丰富的海水化学资源,已发现的海水化学物质有80 多种,可提取的化学物质达50 多种。
下图是利用海洋中的物质,制取纯碱,镁和溴的流程图:
流程图中步骤①—③中属于分
解反应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海洋环境与陆上不同,一旦被污染,即使采取措施,其危害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
因为治理海域污染,比治理陆上污染所花费的时间要长,技术上要复杂,难度要大,投资也高,而且还不易收到良好效果。
所以,保护海洋环境,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保护海洋环境人人有责,请列举一条保护海洋环境的措施
__________。
取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镁固体于烧杯中,再向烧杯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烧杯中沉淀的质量与滴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①此过程中可以观察到的明显现象是:__________。
②A 点处的溶质是_____填化学式.)
③求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不饱和溶液的质量为多少_____?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
19.(8分)同学们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后,小欣同学发现容器内液体是浑浊的,她很好奇,浑浊液体是什么?于是她和同学们一起将浑浊的液体过滤,得到滤液和固体,并对此展开了探究(溶解于水中的气体成分忽略不计)。
(提出问题)
滤液中的溶质以及过滤得到的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査阅资料)
①大理石中含有SiO2(不溶于水,且不与盐酸反应),可能含有少量的Fe2O3等。
②FeCl3溶液遇到硫氰化钾(KSCN)溶液能够很灵敏显现出红色。
(猜想验证)
I.经讨论,大家认为滤液中一定含有CaCl2。
Ⅱ.小欣同学根据资料中大理石的成分,猜想滤液中可能含有少量________。
她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硫氰化钾(KSCN)溶液,观察到滤液颜色无变化,由此得出结论:小欣的猜想不成立
Ⅲ.小雨又提出猜想,滤液中还可能含有________(填化学式)。
请你和小雨一起验证他的猜想。
Ⅳ.根据小雨的验证结果,可知过滤得到的固体中含有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 1、C 【解析】
甲烷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氢气只有氢元素组成,燃烧产物是水;一氧化碳含有碳、氧两种元素,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在x 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上没有水珠,说明没生成水,则是一氧化碳,在y 、z 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上有水珠出现,且y 杯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y 为甲烷,z 杯内壁上有水珠,注入的澄清石灰水没有变化,说明只生成了水,为氢气,所以x 、y 、z 分别是CO 、CH 4、H 1.故选C . 【点评】
解答本题首先要熟悉气体的性质,并能利用其性质对它进行检验、鉴别,对于可燃性的气体往往是通过检验其燃烧产物对它们进行鉴别. 2、A 【解析】
A 、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在加热的条件下,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生成铜,黑色粉末逐渐变为红色,故A 正确;
B 、电解水一段时间后,正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质量比为8:1,故B 错误;
C 、打开盛有浓盐酸的瓶盖,在瓶口出现大量白雾,而不是白烟,故C 错误;
D 、二氧化碳能与水化合生成了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变红,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燥的紫色石蕊纸花变红,故D 错误。
故选:A 。
3、D 【解析】
A 、酸能使紫色石蕊能变成红色,故A 错误;
B 、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23
23CO+Fe O 2Fe+3CO 高温
,生成黑色的固体,故B 错误;
C 、描述实验现象不能出现产物名称,应该描述为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放热,生成白色固体,故C 错误;
D 、浓盐酸易挥发,瓶口易形成盐酸小液滴,所以盛放浓盐酸的瓶子打开瓶盖后能看到白雾,故D 正确; 故选D 。
描述实验现象不能出现产物。
4、A 【解析】
A. 石油是由多种物质组成,是混合物,正确;
B. 可燃冰是由天然气和水在低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冰状固体,天然
气不可再生,故可燃冰是不可再生能源,错误;C. 煤的主要成分是碳、氢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燃烧时主要生成物有二氧化碳、水,错误;D. “西气东输”的“气”是指天然气,错误。
故选A。
5、C
【解析】
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的左上角数字为原子序数,右上角的为元素符号,下边的是相对原子质量。
在同一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A、碳原子的质子数为6,最外层电子数为4,得、失电子都不太容易,所以碳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稳定。
B、X是氮的元素符号,N;
C、由图可知氧的质子数为8;
D、三种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分别为4、5、6、;选C
6、A
【解析】
A、扇灭是利用空气流动带走周围的热量,使温度降低到蜡烛的着火点以下,选项错误;
B、剪掉灯芯,隔离了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实现了灭火目的,选项正确;
C、用湿抹布盖灭时,使蜡烛与空气隔绝,蜡烛不再与氧气接触,使燃烧停止,选项正确;
D、水能够吸收热量,使蜡烛的温度降低至蜡烛的着火点以下,燃烧停止,选项正确,故选A。
物质燃烧时,需要三个燃烧条件同时具备,物质才能发生燃烧,而灭火时,只需切断一个燃烧条件,即实现一条灭火原理,就能实现灭火。
7、D
【解析】
静置、过滤、吸附不能除去水中可溶性钙镁化合物,蒸馏可除去水中的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因此能降低水的硬度,选项D正确。
故选D。
8、C
【解析】
A、蒸馏水属于软水;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在于所含的钙镁离子的多少,可用等量的肥皂水来区分等量的硬水和软水,加入肥皂水,若产生泡沫较多,则是蒸馏水,若产生泡沫较少,则是硬水,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
B、羊毛线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棉纱线和羊毛线灼烧分别产生烧焦羽毛、特殊气味,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
C、稀盐酸和稀硫酸均显酸性,均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不能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固体NaOH、NH4NO3溶于水分别放热、吸热,分别使温度升高、降低,NaCl溶于水温度几乎无变化,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
根据两种物质与同种试剂反应产生的不同现象来鉴别它们,若两种物质与同种物质反应的现象相同,则无法鉴别它们。
9、C
【解析】
A、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根据碳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碳原子的质子数为6,所以核外电子数也为6,A不正确;
B、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中金刚石、石墨是由原子构成的,而C60是由分子构成的,它们构成它们的微粒是不相同的,B 不正确;
C、利用焦炭的还原性可以来冶炼金属,其他无定形碳如木炭、活性炭也具有还原性,因为它们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化学性质相似,C正确;
D、鉴别CO与CO2的方法有很多:如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一氧化碳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与水不反应,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CO2能与水反应生成酸,酸遇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无法用无色酚酞溶液鉴别CO与CO2;带火星的木条遇到CO与CO2都不能使木条复燃,无法鉴别,D不正确。
故选C。
10、C
【解析】
试题分析:A、托盘天平应遵守“左物右码”的原则,错误,B、稀释浓硫酸时:应把浓硫酸沿烧杯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动使产生的热量迅速扩散,切不可把水直接倒入浓硫酸中,错误,C、进行蒸发操作时,应用玻璃棒搅拌,防止局部受热而导致液体飞溅,正确,D、滴加液体时,滴管应悬空垂直放在试管口上方,以免污染滴管,滴管管口不能伸入受滴容器(防止滴管沾上其他试剂),错误,故选C
考点:基本实验操作
11、D
【解析】
A、量取水仰视,会导致量取的水变多,溶液质量增大,质量分数减小,A选项会导致该误差,不合题意;
B、在称量时“左码右物”,再用到游码时会导致溶质质量减小,则质量分数减小,B选项可能会导致该误差,不合题意;
C、烧杯中原来留有水会导致量取的水变多,溶液质量增大,质量分数减小,C选项会导致该误差,不合题意;
D、配制好的溶液其质量分数已经固定,且溶液时均一且稳定的,故溅出少量溶液不会影响质量分数,D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
12、B
【解析】
要使图示的小气球鼓起来,就要使瓶内压强增大,要使瓶内压强增大可通过升温或放出气体实现。
即要使小气球鼓起来,所加入的液体与瓶中固体要么放出大量的热要么生成气体。
①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混合能生成大量的氧气,会使气球膨胀起来。
②氯化钠溶于水后,温度没有明显变化,气球没有明显变化。
③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瓶中气温升高气体膨胀体积变大,瓶内压强增大,小气球鼓起来。
④NH4NO3粉末溶于水,温度降低,瓶内压强减小,气球会变小。
能使气球逐渐膨胀的是①③
故选B
13、D
【解析】
试题分析:量筒量取液体时应读取凹液面的最低处,故A错误,倾倒液体时瓶塞倒放,且瓶口紧挨试管口,故B错;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应悬空,故C错误;给液体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不能超过容积的三分之一并且用外焰加热。
故D 正确。
考点:实验的基本操作。
14、C
【解析】
A、量筒不能加热,稀释浓硫酸不能在量筒中进行,操作错误;
B、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盏酒精灯,操作错误;
C、溶液pH测定:用干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溶液并滴在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相同颜色的pH值,操作正确;
D、应该用燃着的木条进行CO2验满实验,不能使用带火星的木条,操作错误。
故选C。
15、C
【解析】
将甲、丙分别浸入硝酸汞溶液中,只有丙的表面有汞析出,说明活动性:丙>汞>甲;将乙、丙分别放入稀硫酸中,乙溶解而丙不反应,说明活动性:乙>氢>丙;则三种金属活动性顺序为乙>丙>甲。
故选:C。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6、47.5mLC B D E A①②③
【解析】
(1)5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氯化钠溶液溶质的质量为2.5g,
那么溶剂水的质量=50g-2.5g=47.5g,水的体积=47.5g÷1.0g/mL=47.5mL;
(2)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是:计算、称量、溶解,故顺序是CBDEA;
(3)溶质的质量分数等于溶质的质量除以溶液的质量。
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那么可能的溶质的质量偏少或溶剂的质量偏大。
故可能是氯化钠固体不纯或称量时,砝码端忘垫质量相同的纸片或量取水时,仰视读数;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由于溶液具有均一性,故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
17、NaOH 、Na 2SO 4 19.6% 偏高 Na 2SO 4与BaCl 2反应
【解析】
(1)①当加入 30gNaOH 溶液时,氢氧化钠过量,烧杯中的溶质为过量的NaOH 、生成的Na 2SO 4;
②设50g 废水中 H 2SO 4的质量为x
242422NaOH+ H SO Na SO 2H O
2=+8098
20g x
0%⨯ 2080%98=20g x
⨯ x=4.9g
50g 废水中 H 2SO 4的质量分数是4.9g ÷50g ×100%=9.8%
(2)硫酸、硫酸钠都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改用BaCl 2溶液代替NaOH 溶液测定废水中的H 2SO 4的含量,结果可能会偏高。
18、③ 工业废水处理后排放等合理答案即可 沉淀逐渐溶解或消失 MgCl 2 157.6g
【解析】
(1)由流程图中步骤①--③中的反应可知,反应③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了生成了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
(2)保护海洋环境的措施有很多,例如:不向海洋中丢弃废弃物或污染物等;
(3)①由于氢氧化镁和稀盐酸的反应生成了氯化镁和水,此过程中可以观察到的明显现象是固体溶解;
②由图象可知,A 点处氢氧化镁未完全溶解,加入的稀盐酸全部参加了反应,溶质是氯化镁,化学式:MgCl 2; ③设求恰好完全反应时,反应的氢氧化镁的质量为x
222Mg(OH)2HCl MgCl 2H O
5873
x 146g 10%
+=+⨯ 58x =73146g 10%
⨯ x=11.6g
所得不饱和溶液的质量为:11.6g+146g=157.6g 。
故答为:(1)③;(2)不向海洋中丢弃废弃物或污染物等;(3)①固体溶解;②MgCl2;③所得不饱和溶液的质量为157.6g。
溶液和化学反应融合的题目,是综合性的题型,要求比较高。
通常学生在计算时常常会忽视了实际参加反应的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这就要求学生足够细心、会分析、且条理分明。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
19、FeCl3HCl 红SiO2
【解析】
猜想验证:Ⅱ大理石中含少量Fe2O3,三氧化二铁可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故滤液中可能含有少量FeCl3;
Ⅲ滤液中可能还含有过量的盐酸,故滤液中还可能含有HCl;
实验操作为: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实验结论为:小丽的猜想成立,故实验现象为溶液变成红色;
Ⅳ小雨的猜想成立,滤液中含有HCl,说明碳酸钙已经完全反应,大理石中含二氧化硅,则过滤所得的固体中含Si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