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中民俗知识思想性例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教材中民俗知识思想性例探
民俗是一个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民,在不同时期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风俗习惯。

小学语文教材选文注意到多个民族、不同区哉、不同年代、范围较宽阔。

其中蕴含的民俗知识,不仅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载体,更是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接受思想教育的宝贵材料。

因此,研究语文教材中的民俗知识,挖掘其思想内涵,充分发挥它的教育效能显得十分重要。

小学语文教材中含有民俗知识的课文约占70%左右,思想内涵盈溢,道德营养丰富,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礼仪习俗。

1、《草原》(第11册):蒙古同胞“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客人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了大盘子的手抓羊肉和奶酒”,主人举杯再举杯。

饭后姑娘们表演舞蹈,小伙子表演套马、摔跤。

这些礼义习俗,具有很浓的草原气息。

它不便反映内蒙古大草原人民热情好客粗犷奔放的性格,同时还充分说明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友谊是深厚的,民族紧密团结,国家兴旺发达。

2、《将相和》(第十一册),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人勇敢机智,对朋友团结谦让,使廉颇深受感动,他“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地位就不顾国家利益,真不应该。

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这一礼仪习俗正体现了中华民族尽忠报国,顾全大局,爱憎分明,淳厚正直的崇高风尚。

二、运输习俗。

1、《山间又响马铃声》(第10册):在麻山苗族的山道上有二十多匹马“从远处慢慢地走来,领头的那匹马,眉心间载朵大红花,脖子上套着响当当的铜铃。

它们有的驮着酒桶,有的驮着百货箱,在山间的小路上鱼贯而行,气势可真不小!”利用马驮运货物是这个寨子由史以来的习俗,可是十年浩动,使得生产队的马病的病,死的死,运输瘫痪,人民生活贫穷,现在竞又有这样大的马队活跃在寨内外,课文正是通过这一运输习俗的描写来歌颂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偏僻山寨带来的巨大变化。

2、《挑山工》(第10册):“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

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两头垂下几根绳子,挂着沉甸甸的物品。

”登山的时候,如何起步、斜行、换肩踩实脚下,不碰担物,这是泰山人传统的习俗所练就出来的“绝技”。

他们担着物在狭窄的山道上自如地拾级上下,确是一件不易事,而泰山的挑山工却能做到,这是他们长期实践的结晶。

课文借此来说明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干什么事都必须遵循规律,脚踏实地,持之以恒。

三、猎捕习俗。

1、《鸬鹚》(第9册)“灰黑色的鸬鹚站在船舷上”,渔人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这些水鸟都扑扑地钻进水里捕鱼去了。

”鸬鹚不断地跳上船“送他们捕到的鱼,”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

“不用网,不用钩,而用水鸟鸬鹚捕鱼,这是此处渔人捕鱼的习俗。

鸟息,渔人精心照料,人与鸟相伴,显得那么的紧密,那么的和谐。

”课文正是通过这一习俗的描写来反映人民过着幸福平安的生活,展示了一个国泰民安、安居乐业的醉人画面。

2、《可爱的草塘》(第10册):北大荒,春天任你用瓢在水塘里舀鱼;冬天地上盖上厚厚的雪,“冻得野鸡连眼睛都睁不开。

它冷极了就把头往雪里扎,
你走到它跟前,像拔萝卜似的,一下子就把它拔出来了。

别看狍子跑得快,在雪地里就不行了,腿陷在雪坑里再也拔不出来,眼睁睁地让人逮!”从北荒人的猎捕习俗中不难看出北大荒地大、土肥、草茂、鱼多、野禽野兽众集,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开发的前景十分广阔。

四、认知习俗。

1、《看月食》(第4册):奶奶小时候认为月食是“天狗吃月亮。

人们担心天狗吞掉月亮,就拿着锣啊,脸盆啊,用木棍敲着满村跑。

敲着敲着就把天狗吓跑了。

”“天狗吃月亮”这是旧社会人们错误的认知习俗,课文正是通过生动的故事来否定这个错误的传说,进行正确的科普教育。

2、《年关》(第7册):刘老头年关逼债,我们小孩子又气又恨,有回点了花炮,扔到刘老头背后,“平”地响了,“吓了刘老头一大跳,他骂着走了,我们笑弯了腰。

”我得意地把这件事情跟父亲说了,父亲反而大怒,训斥说:“欠债还钱,没钱央告;明人不做暗事,做暗事不是英雄,不许使坏!”这也是旧社会劳动人民的为人准则,它既表现了劳动人民善良、正直、贫贱不移的品德,同时也从侧面揭示了旧社会穷苦人尚未觉醒宁愿忍受剥削的可悲心态。

五、劳作习俗。

1、《葡萄沟》(第4册):新疆吐鲁番有个地方叫葡萄沟,以盛产葡萄著称。

他们制作的葡萄干也十分有名。

到了秋季,他们在山坡上修了阴房,“样子很像碉堡,四壁留着许多小孔,里面钉着许多木架子。

成串的葡萄挂在架子上,利用流动的热空气,把水分蒸发掉,就成了葡萄干。

”这一劳作习俗,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

2、《赶花》(第12册):宁夏、青海、内蒙以及黄河对岸吕梁山区的养峰人,为了多彩蜜产好蜜,天南海北赶花季。

初夏到延安正赶上洋槐花开,接着到榆林绥米一带,赶上苜蓿花开,然后转回吕梁,正逢荆条花开,到了七、八月份又跑到三边一带,又值荞麦花开,到了腊月,赶到巴山蜀水,采集油菜花……养峰人的劳作习俗,充满诗情画意,养蜂人竞如此艰辛。

这也确是课文要给人们提示的“先苦后甜”普通而又朴素的道理。

六、信仰习俗。

1、《少年闰土》(第11册):”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从这样的信仰习俗中不但看到了少年闰土逗人喜爱的形象,还深刻地反映旧中国农村的愚昧落后,这注定了闰土以后的那种悲惨命运。

2、《腊八粥》(第8册):腊月初八做“腊八粥”这一风俗在民间流传已久。

“我”家做腊八粥的目的在变化:由供佛到纪念母亲,再到纪念周总理。

深深地表达了“我们对周总理无比爱戴、无限敬仰之情。


七、时节习俗。

1、《观潮》(第7册):“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接着写了观潮的人多以及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的无比雄伟和万千气象。

课文正是通过人民观潮的习俗的描写中赞颂了祖国河山的壮丽。

2、《花潮》(第8册):圆通公园的海棠花十分有名,每年三四月间“有那么多人,这样热闹地访问它,欣赏它。

”课文还写了海棠花的远景、近景、静景、动景,有色有香,有形有声,不仅写了花美,还寓寄着人民的生活愉快,幸福美满,春光似海,盛世如花。

另外,还有《少年闰土》中写到的祭祀习俗,《年头》中的丧葬习俗,《颐和园》、《赵州桥》中的建筑习俗,《李闯王渡黄河》中的计时习俗,《八角楼》、《三味书屋》中的器物习俗等,也同样有着很强的思想性,把它们一起挖掘出来,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提供素材,打好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