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地下水资源计算简介

合集下载

江苏省物价局关于调整水资源费的通知-苏价工[2004]136号

江苏省物价局关于调整水资源费的通知-苏价工[2004]136号

江苏省物价局关于调整水资源费的通知正文:---------------------------------------------------------------------------------------------------------------------------------------------------- 江苏省物价局关于调整水资源费的通知(苏价工[2004]136号)省水利厅、各市及常熟市物价局:水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和人民生活的基本保障,为科学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促进节约用水,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经省政府批准,决定调整水资源费标准。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调整原则一是有利于节约和保护水资源;二是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三是充分考虑用水户的承受能力,特别是农民的承受能力。

二、调整标准根据以上原则及省政府有关规定,我省各类用水的水资源费标准调整如下:(一)地表水水资源费除农村中农民生活用水和农业生产用水外,其他各类地表水用水户,水资源费标准调整为每立方米0.13元,具体规定如下:1、根据国家文件规定,对涉及农村中农民生活用水和农业生产用水免收水资源费(含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资源费)。

2、电厂用水。

按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1995]27号、国办函[1999]1号文件规定,对中央直属电力企业的循环冷却水,仍不征收水资源费。

其他电厂按消耗水量占用水总量的2%测算计收。

3、城市公用水厂的水资源费,随自来水到户价格变动时统一调整,在2004年底前调整到位。

对乡及乡以下农村水厂,免收农民生活用水部分的水资源费。

4、根据省委省政府有关规定,对省级以上农业龙头加工企业的生产用水,由所在地县(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核定年度用水计划,计划内用水减半征收水资源费。

(二)地下水水资源费1、苏、锡、常地下水禁采地区水资源费标准仍按省物价局苏价工[2001]11号文件执行。

江苏省水资源特点及可持续利用分析

江苏省水资源特点及可持续利用分析
(3 0m3人 ) 1 %。 20 / 的 9
江苏省位于我 国东部沿海 ,地处 水资源量 2 49 m ,地下水资源量 对 较丰富 ,现 状下垫 面条件下全 省综合 6 .亿 , 长江 、 淮河 、 沂沭泗下游 , 海拔 高度低 , 5 .亿 m , 53 3该省水 资源主要特点是 :
② 中深层 ~深层地下水 隙承压 水盆 地区域 ,0世 纪 7 代 2 0年
淮北地 区西南部 中深层 ~深层孔 种 补 排 关 系 的变 化 。
随着农 田除涝防渍排水 系统 的不 续 丰水年 , 降水入渗 量较大 , 地下水位较
初水 头接 近地表 面 ,局 部 高 出地 面 断完善 ,在增强 了地表排水能力 的同 高或 处于饱 和状 态时 ,人 工开采对地下 0 43 . .m。自上世纪 8 2~ 0年代开始 , 时 , 大大改善 了地下水的径流条件 , 水位 动态变化 的影 响较小 ;在枯水期或 由 也 于该 区域城市规模的扩大 ,中深层 ~
漏斗 区。 总面积达 3 0 k 50m。 ③裂隙岩 溶地 下水
泄 洪能力 ,也为地下水增加 了新的排 不 同程度 地改 变地 下水 的天 然状 态 , 人
泄 出路 ,加 大 了 地 下 水 向 地 表 水 的 泄 们应该及 时 了解 和掌握其变化 的特征和
该区基岩裂隙的岩溶水 年均水资 流 总量 ,对 沿河地区的地下水循环条 规律 , 以便对其进 行科学利用 和保护 , 实
安徽省淮 北地 区是 地下水开发 利用
条件下 的降水 ~入渗 ~蒸发型逐渐转 了一定 的影响 。 蚌埠闸上游局部河段 , 程度 较高 的地 区 ,其地 下水 的动态 变化 化为降水 ~入渗 ~潜水蒸发 、人工开 在枯水季蓄水期 间的某些 时段 ,由于 的影 响 因素是 多方面 的 ,但 各 因素 之间 采型和降水 ~入渗 ~人工开采 、蒸发 节制 闸抬高 了地表水位 ,河流补 给地 又是互相联 系 、 密不 可分 的。其 中, 降水

昆山浅层地下水简述

昆山浅层地下水简述

昆山浅层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一、浅层地下水赋存条件1.潜水含水层主要由全新世与晚更新世晚期的湖积、冲湖积粉质粘土、粉土和粘土层组成,因区内各处所处的沉积环境不同,故含水层岩性、厚度及底板埋藏条件亦有所不同,昆山市潜水含水层按赋存条件可以分为北、中、南三个区(图2-1)。

图2-1 昆山市潜水含水层岩性分区①北区分布在正仪——昆山城北——兵希——蓬郎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含水层岩性多为全新统湖积相、湖沼相灰色、灰黄色、青灰色的粉质粘土,在该区东部的陆杨、石牌、周市等地普遍发育分布一层淤质粉质粘土,厚度2-17m不等,多为软塑—流塑。

潜水含水层厚度大于12m,向南逐渐变薄,单井涌水量小于5m3/d,水位埋深较浅,一般0.5—1.5m左右。

②中区分布在正仪——昆山城北——兵希——蓬郎一线以南,大市——淀山湖以北的水网地区。

含水层岩性多为冲、湖积相灰色、灰黄色、褐黄色的粉质粘土,可——硬塑,在陆家、花桥等地发育有较厚的淤泥质粉质粘土。

含水层厚8—13m,西部的张浦、正仪、千灯等地潜水含水层厚8—9m,陆家镇以东,潜水含水层厚度逐渐增加,表现为西薄东厚的规律。

透水性和富水性较差,单井涌水量5-10m3/d,水位埋深一般1-1.5m。

③南区分布在周庄、锦溪、淀山湖的湖荡地区,该区含水层岩性以湖积相、湖沼相灰黄、灰绿色粉质粘、淤泥质粉质粘土组成。

含水层厚度大于10m,富水性较差,单井涌水量一般小于5m3/d,水位埋深较浅,一般0.5-1.5m。

2.微承压含水层除玉山周围地带含水层缺失外,其它地区皆有分布。

含水层岩性主要以灰色、灰黄色的粉土、粉质粘土夹粉砂、粉土夹砂、粉砂为主,多呈千层饼状。

受沉积环境控制,含水砂层厚度变化较大,但呈现出明显的南北薄、中间厚的变化规律(图2-2)。

正仪——玉山——兵希——蓬朗以南,大市——千灯——石浦以北微承压含水层较为发育,厚度较大,普遍大于20m,其中在张浦、千灯、陆家、花桥一线,含水层厚度大于25m,该条带南北方向,含水层逐渐变薄,石牌以北及周庄——锦溪——淀山湖一线以南区域含水层小于10m,石牌、阳澄湖及淀山湖等局部区域含水层小于5m。

江苏省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实施办法

江苏省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实施办法

江苏省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实施办法江苏省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实施办法(2009年10月30日省财政厅、省物价局、省水利厅苏财综[2009]67号、苏价工[2009]346号、苏水资[2009]66 号文件印发)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促进水资源节约、保护和合理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60号,以下简称《条例》)和国家财政部、发改委、水利部《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财综〔2008〕79号,以下简称《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本实施办法适用于本省范围内水资源费的征收、使用和管理工作。

第三条水资源费属于政府非税收入,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第四条水资源费包括地表水水资源费、地下水(含矿泉水、地热水)水资源费以及对超计划取水加收的水资源费。

第五条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工作实行省统一指导,层级监督、分级管理的原则。

各级财政、价格、水行政、审计等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省政府有关规定,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水资源费的征收、使用和管理工作。

第二章征收第六条除《条例》第四条规定不需要申领取水许可证的情形外,直接从江河、湖泊、水库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包括中央直属电厂)和个人,均应按本办法规定缴纳水资源费。

条七条水资源费实行计量征收、超计划累进加收制度,缴纳数额根据取水口所在地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和实际取水量确定。

第八条水资源费由县级以上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取水许可审批权限负责征收。

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下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代为征收。

委托征收应当以书面形式授权。

跨行政区域取水的,由取水口所在地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省定水资源费征收标准负责征收,行政区域之间的资金分配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与相关地区水行政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协商确定。

下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资源费征收未到位的,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直接征收或者补征,征收或者补征的水资源费直接缴入省级财政,不再与下级财政分成。

苏州城市规划区浅层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及利用对策

苏州城市规划区浅层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及利用对策
质优量大的深层地 下水作为水源, 由于长期过
l 浅层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
承压水,因二者含水层直接相交 ,从地下水系 统的观点分析 ,皆属于同一含水层系统 。 1 潜水的赋存条件与富水性 . 1 区内潜水Ⅱ 主要 由全新世与部分晚更新世
时期 的湖积 、冲湖积亚粘土 、亚砂土以及淤泥
M 为 含 水 层 厚 度 , M= . , 则 7m 5 影响半径 R根据库舍金影响半径经验公式
K=15l 4 75 4.3 d。 . ×2 , .- 8 m/
由于区内以前微承压井抽水资料极少 ,本 文仅采用我单位与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20 03 年联合进行的抽水试验的所得数据 f,对其富 3 】
Q 为 定 流 量 ,Q= . m f, ltt 2. 时 , 94 3 6 h +p' 9 /= 4
S 1 6 +D”59时 ,S 05 。 = . ;l 11d = . r2 。 5T / 渗透系数 K TM,式中:T为导水系数, =/
维普资讯
20 0 7年第 2 期
江 苏 丝

苏 州 城 市 规 划 区 浅 层 地 下 水 资 源 量
的 计 算 及 利 用 x- -策 J -
沈 海滨 ,林谊 ( 苏州 市节约 用水 办公 室,江 苏 苏州 250 ) 10 6
摘要:苏州城市规划 区内 地下水资源丰富,但是以前的相 关应用、研 究主要针对深层地下水,而 浅层地 下水 较 少涉及 。通过 对 区 内浅层地 下水 开采 工 艺技 术进 行试 验性研 究 ,提 出了 “ 子母 井” 的开采工艺,在浅层地下水水资源量的计算过程 中,利用一维太沙基 ( e ah ) Tr gi 沉降模型,初步 z 确定微承压水的水位控制值 ,并将地面沉降的定量标准作为开采的约束条件,计算潜水的垂向越 流补 给 量及 微承 压 水的 可开采 量 。 、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江苏省地下水超采区划分方案》的批复-苏政复[2013]59号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江苏省地下水超采区划分方案》的批复-苏政复[2013]59号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江苏省地下水超采区划分方案》的批复正文:----------------------------------------------------------------------------------------------------------------------------------------------------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江苏省地下水超采区划分方案》的批复(苏政复〔2013〕59号)省水利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国土资源厅:你们《关于报请批准〈江苏省地下水超采区划分方案〉的请示》(苏水资〔2013〕28号)悉。

经研究,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江苏省地下水超采区划分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望进行修改完善后,印发各地实施。

二、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大规模开发利用,我省部分地区地下水水位大幅下降,形成区域性地下水降落漏斗,诱发了地面沉降、裂缝等地质灾害。

加强地下水管理,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举措。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工作举措,全面推进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科学编制地下水禁采、限采方案。

要指导各地根据《方案》要求,制定实施细则,明确目标任务,统筹配置地表水、地下水和非传统水源,大力推进城乡区域供水,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注重地下水管理能力建设,积极发挥水资源价格杠杆调节作用,提升地下水管理水平。

严格地下水取水总量和水位双控制度,全面压缩地下水开采量,严守地下水水位控制红线。

省水利厅每年要向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通报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情况,提出地下水水位控制和开采管理要求。

四、加强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工作的组织协调。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是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加强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健全工作机制,保障顺利推进。

江苏省政府关于江苏省地下水压采方案(2014-2020年)的批复-苏政复〔2015〕19号

江苏省政府关于江苏省地下水压采方案(2014-2020年)的批复-苏政复〔2015〕19号

江苏省政府关于江苏省地下水压采方案(2014-2020年)的批复正文:---------------------------------------------------------------------------------------------------------------------------------------------------- 江苏省政府关于江苏省地下水压采方案(2014-2020年)的批复苏政复〔2015〕19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水利厅、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财政厅、国土资源厅、环保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南水北调办公室:省水利厅、省发展改革委《关于报请批准〈江苏省地下水压采方案(2014-2020年)〉的请示》(苏水资〔2015〕9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江苏省地下水压采方案(2014-2020年)》(以下简称《方案》)。

由省水利厅、省发展改革委将《方案》印发各地、各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二、《方案》实施要认真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保护优先、全面节约、合理开发、高效利用,采取综合措施,严格地下水开发利用管理,实现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加快地下水替代水源工程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通过实施《方案》,在2016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海门禁采区和高铁沿线禁采区地下水禁采任务;到2020年,全省地下水取水量比现状水平年(2013年,取水量7.42亿立方米)减少3.36亿立方米,超采区全面达到用水总量控制和水位红线控制要求。

四、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是地下水压采工作的责任主体,要抓紧制定本地区地下水压采实施方案,逐级分解落实压采任务、工作责任和推进措施。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深入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

拓宽投资渠道,加快区域供水等地下水替代水源工程建设步伐。

充分发挥价格杠杆调节作用,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引导用水户优先使用地表水、自来水、再生水等水资源。

地下水资源量计算方法

地下水资源量计算方法

地下水资源量计算方法
地下水资源量是指地下水的可用量,它是地下水的总量减去不可用量的剩余量。

地下水资
源量的计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考虑到地下水的可用性、可抽取性和可利用性等因素。

首先,要计算地下水资源量,必须先确定地下水的总量。

这可以通过地质勘探、地下水测
量和地下水模拟等方法来确定。

其次,要计算地下水资源量,必须确定地下水的可用性。

这可以通过地下水的化学成分、温度、溶解氧含量、污染物含量等指标来确定。

此外,要计算地下水资源量,还必须确定地下水的可抽取性和可利用性。

可抽取性是指地
下水的可抽取量,可以通过地下水的压力、流量和抽取深度等指标来确定。

可利用性是指
地下水的可利用量,可以通过地下水的可抽取量、可抽取深度和可抽取时间等指标来确定。

最后,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考虑到地下水的可用性、可抽取性和
可利用性等因素。

在计算地下水资源量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确
定地下水的可用量。

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与评价

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与评价
二、地下水资源的分类
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提出了自己的地下水资源分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于2001年颁布的国家标准《供水水文 地质勘察规范》(GB50027-2001)中仍执行该方案。
该方案将地下水资源划分为补给量、储存量和允许开采 量三类:
a
12
第九章 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与评价
§1 地下水资源的特点及分类
二、地下水资源的分类
1、补给量 指天然状态或开采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通过各种途
径进入含水层(或含水系统)的水量。
一般包括地下水径流补给量、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量、 地表水的入渗补给量、越流补给量和人工补给量等。 2、储存量
指地下水在补给与排泄过程中,某一时间段内,在含 水层(或含水系统)中储存的重力水体积。
简言之,允许开采量就是用合理的取水工程,能从含 水系统或取水地段中取得出来,但不会引起一切不良后果 的最大出水量。
a
16
第九章 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与评价
§1 地下水资源的特点及分类
a
13
第九章 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与评价
§1 地下水资源的特点及分类
二、地下水资源的分类
2、储存量
在潜水含水层中,储存量的变化主要反映为水体积的改变, 称为体(容)积储存量,可用下式计算:
W=μ·F·h 式中:W—地下水的储存量(m3);
μ—含水层的给水度; F—潜水含水层的面积(m2); h—潜水含水层的厚度(m) 。
a
6
第九章 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与评价
§1 地下水资源的特点及分类
一、地下水资源的特点
3、可恢复性
又称为可再生性。地下水始终处于流动状态,在不断 接受外界水量和溶质补充的同时,也将系统内部水量连同 水中所含的物质排泄出去。

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与评价课件

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与评价课件

地下水资源总结
重要性
地下水资源是珍贵 的水资源之一
保护
保护地下水资源是 重要任务
发展情况
地下水资源的发展 情况值得关注
管理
管理地下水资源是 保障水资源可持续
利用的关键
地下水资源展望
未来发展趋势
展望地下水资源的 未来发展方向
可持续利用
促进地下水资源可 持续利用的途径
社会共识
加强社会共识,推 动地下水资源可持
● 04
第四章 地下水资源的管理与 保护
地下水资源管理制度
各国建立了不同的地下水资源管理制度,包括法律法规、行 政管理,保障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些管理制度 有助于规范地下水资源的利用方式,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地下水资源保护措施
划定地下水保 护区
明确限制开发范围
推广节水技术
减少浪费,提高利 用率
地下水位监测
监测地下水位的变 化情况
水文地球化学 分析
研究地下水的化学 成分
地下水资源质 量评价
评估地下水的饮用 水标准
水文地质勘探
分析地下水的地质 属性
地下水资源量的调查与监测
技术手段
地下水位监测 水文地质勘探
实地调查
调查地下水资源状况 收集数据信息
监测方式
实时监测地下水资源 建立资源数据库
动态变化
地下水的形成与运移
形成
来源于降水、融雪、 河水、湖水等表水
的渗透
运移
通过岩石的孔隙、 裂隙等通道进行运 移,受到地质构造、 土层性质等因素影

地下水资源的分类
表层地下水
位于地表以下浅层 的地下水,受到地 表水体影响较大
其他类型的地 下水资源

江苏水资源量

江苏水资源量

江苏水资源量1、地表水资源江苏省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在800—1100mm之间,平均降水总量(系列1956~2000年)为1020.6亿m3,相当于降水深999.8mm;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系列同上)为256.24亿m3,相当于年径流深251.0mm。

年降水量、年径流深均自北向南逐渐增加。

降水量、径流量年内分配不均匀,绝大部分集中在汛期,汛期降水量与全年降水量之比由北向南逐渐减少,北部沂沭泗地区汛期雨量占年雨量的70%左右,中部及苏南地区在60%左右;多年平均连续四个月径流占全年径流的比例自北向南由85%逐步递减到约50%;降水量、径流量年际变化也较大,从全省看,特丰水年(1991年),降水总量为1432.9亿m3,相当于降水深1403.8mm,径流量为619.34亿m3。

最枯水年(1978年),降水总量为567.2亿m3,相当于降水深555.7mm,径流量为-3.476亿m3,特丰水年与最枯水年降雨量的比为2.5,径流量特丰水年比最枯水年多622亿m3。

2、地下水资源地下水资源量为各项补给量之和。

经计算,全省多年平均地下水总补给量151.77亿m3,其中矿化度小于2g/l的地下水淡水水资源量全省120.24亿m3。

地下水主要消耗于潜水蒸发,约占73%,开采量仅占6%左右。

地下水可开采量是地下水资源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

全省淡水的可开采量为78.83亿m3,其中淮河流域48.38亿m3、长江下游干流区15.97亿m3、太湖流域14.49亿m3。

3、水资源总量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之和减去重复计算量,即为水资源总量,其中重复计算量为地表水体补给地下的部分。

江苏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34.57亿m3。

江苏省多年平均分区的水资源量见下表。

江苏省多年平均分区的水资源总量表从上表可以看出淮河流域、长江下游干流区、太湖区的总水资源量分别占全省总水资源量的58.6%、18.6%、22.9%,其中地表水资源分别全省地表水资源的56.4%、18.6%、25.0%,地下水资源分别占全省地下水资源的62.4%、18.6%、19.0%。

江苏姜堰孔隙承压地下水资源评价三维数值模拟

江苏姜堰孔隙承压地下水资源评价三维数值模拟

江苏姜堰孔隙承压地下水资源评价三维数值模拟
江苏姜堰是一个拥有丰富地下水资源的地区,其中孔隙承压地下水资源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类型。

因此需要对其进行评价和探讨,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采用三维数值模拟的方法,以孔隙承压地下水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对其资源特征、分布和变化情况的评价。

首先是资源特征方面,根据现有的研究数据,孔隙承压地下水的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但其地下水埋深较大,水质水温较低,对于实际的利用存在一定的限制。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孔隙承压地下水在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分布较为复杂,具有一定的不规则性,同时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时空变化规律。

其次是分布情况方面,通过模拟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孔隙承压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层次性。

从垂直分布来看,孔隙承压地下水在不同深度的地层中分布情况不同,且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从水平分布来看,在不同的区域内,其资源分布呈现出差异较大的情况。

最后是变化情况方面,模拟结果显示孔隙承压地下水资源的变化趋势与气候环境状态的变化密切相关。

例如,季节性降雨较多、地表水流量较大的时期,孔隙承压地下水资源的补给量较大,水位上升较快;而在干旱期,补给量较小,水位则会出现下降现象。

综上所述,孔隙承压地下水资源是江苏姜堰地区一种非常重要
的地下水资源类型,其分布特征、分布情况和变化情况等方面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同时,我们也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其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和方法,从而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江苏水环境容量计算案例PPT课件

江苏水环境容量计算案例PPT课件

第二部分 水环境容量的概念及基本计算方法 3.2 水环境容量计算 3.2.1 基本计算方法
W Q0 (Cs C0 ) KVCs qCs • 86.4
稀释容量
自净容量
当C=CS时,W 即为环境容 量,公式中 的单位为: Kg/天。
C W C0Q0 KV Q0 q
第二部分 水环境容量的概念及基本计算方法
5、水环境容量计算中几个主要问题的考虑
5.1 设计水文条件的选取原则
首先确定典型年,典型年的确定原则为根据 区域平均降水量资料,选取90%保证率的典型 年。
在典型年确定基础上,依据区域的月平均水 位资料分高、中、低三种情况确定边界水文计 算条件。根据确定的边界水文条件,利用研究 区域河网水量数学模型,分高、中、低三种方 案计算出研究区域各河道的水文设计条件。
水环境容量的确定是容量总量控制的基础。
第二部分 水环境容量的概念及基本计算方法
2、水环境容量计算的基本方法及分析
水质预测
污染源排污量
水体水质
水环境容量计算
第二部分 水环境容量的概念及基本计算方法
2.1 基本计算方法
水质预测
• 总体达标计算法
污染源排污量
水体水质
• 控制断面达标计算法
水环境容量计算
3.2.2 几个问题的讨论
(1)不均匀系数订正
总体达标水环境容量方法计算出的结果值偏大 ,一般称为偏不保守。故为了符合实际起见,引 入不均匀系数的概念进行订正。订正方法如下:
W订正=αW α为不均匀系数,α为界于0和1之间的一个数。
第二部分 水环境容量的概念及基本计算方法
对于大于1000宽的河流,不采用完全混合模型 进行水环境容量计算,而是采用岸边污染带控制 法进行水环境容量计算。对于小于1000宽的河流 ,进行不均匀系数订正,具体如下: 河宽:500-1000米 α=0.1-0.2

江苏省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江苏省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江苏省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前言江苏省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告主要收集权威机构数据如中国国家统计局等,通过整理及清洗,从数据出发解读江苏省水资源情况现状及趋势。

江苏省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告相关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任何机构及个人引用我方报告,均需要注明出处。

江苏省水资源情况数据分析报告深度解读江苏省水资源情况核心指标从从水资源总量,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人均水资源量等不同角度分析并对江苏省水资源情况现状及发展态势梳理,相信能为你全面、客观的呈现江苏省水资源情况价值信息,帮助机构和个人提供重要决策参考及借鉴。

目录第一节江苏省水资源情况现状概况 (1)第二节江苏省水资源总量指标分析 (3)一、江苏省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 (3)二、全国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 (3)三、江苏省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比重统计 (3)四、江苏省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五、江苏省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六、全国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七、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八、江苏省水资源总量同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第三节江苏省地表水资源量指标分析 (7)一、江苏省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 (7)二、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分析 (7)三、江苏省地表水资源量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比重统计分析 (7)四、江苏省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五、江苏省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六、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七、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 (9)八、江苏省地表水资源量同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0)第四节江苏省地下水资源量指标分析 (11)一、江苏省地下水资源量现状统计 (11)二、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现状统计分析 (11)三、江苏省地下水资源量占全国地下水资源量比重统计分析 (11)四、江苏省地下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2)五、江苏省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2)六、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3)七、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3)八、江苏省地下水资源量同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4)第五节江苏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指标分析 (15)一、江苏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现状统计 (15)二、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现状统计 (15)三、江苏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占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比重统计 (15)四、江苏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6)五、江苏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6)六、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6-2018)统计分析 (17)七、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7-2018)变动分析 (17)八、江苏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同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18)第六节江苏省人均水资源量指标分析 (19)一、江苏省人均水资源量现状统计 (19)二、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现状统计 (19)三、江苏省人均水资源量占全国人均水资源量比重统计 (19)四、江苏省人均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 (20)五、江苏省人均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 (20)六、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 (21)七、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 (21)八、江苏省人均水资源量同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22)图表目录表1:江苏省水资源情况现状统计表 (1)表2:江苏省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表 (3)表3:全国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表 (3)表4:江苏省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比重统计表 (3)表5:江苏省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表 (4)表6:江苏省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4)表7:全国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表 (5)表8: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5)表9:江苏省水资源总量同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 (6)表10:江苏省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 (7)表11: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 (7)表12:江苏省地表水资源量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比重统计表 (7)表13:江苏省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表 (8)表14:江苏省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8)表15: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表 (9)表16: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9)表17:江苏省地表水资源量同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10表17:江苏省地表水资源量同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0)表18:江苏省地下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 (11)表19: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现状统计分析表 (11)表20:江苏省地下水资源量占全国地下水资源量比重统计表 (11)表21:江苏省地下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表 (12)表22:江苏省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2)表23: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表 (13)表24: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比上年增长%) (13)表25:江苏省地下水资源量同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4)表26:江苏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现状统计表 (15)表27: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现状统计表 (15)表28:江苏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占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比重统计表..15 表29:江苏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6-2018)统计表 (16)表30:江苏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6)表31: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6-2018)统计表 (17)表32: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7)表33:江苏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同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18)表34:江苏省人均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 (19)表35: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 (19)表36:江苏省人均水资源量占全国人均水资源量比重统计表 (19)表37:江苏省人均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表 (20)表38:江苏省人均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0)表39: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表 (21)表40: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 (21)表41:江苏省人均水资源量同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对比统计表 (22)第一节江苏省水资源情况现状概况江苏省水资源情况现状详细情况见下表(2018年):表1:江苏省水资源情况现状统计表第二节江苏省水资源总量指标分析一、江苏省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表2:江苏省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表二、全国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表3:全国水资源总量现状统计表三、江苏省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比重统计分析表4:江苏省水资源总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比重统计表四、江苏省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分析表5:江苏省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表五、江苏省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6:江苏省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六、全国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分析表7:全国水资源总量(2016-2018)统计表七、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8: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八、江苏省水资源总量同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表9:江苏省水资源总量同全国水资源总量(2017-2018)变动对比表(比上年增长%)第三节江苏省地表水资源量指标分析一、江苏省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10:江苏省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二、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分析表11: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三、江苏省地表水资源量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比重统计分析表12:江苏省地表水资源量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比重统计表四、江苏省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表13:江苏省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表五、江苏省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14:江苏省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六、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表15: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表七、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16: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八、江苏省地表水资源量同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表17:江苏省地表水资源量同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对比表(比上年增长%)第四节江苏省地下水资源量指标分析一、江苏省地下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18:江苏省地下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二、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现状统计分析表19: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三、江苏省地下水资源量占全国地下水资源量比重统计分析表20:江苏省地下水资源量占全国地下水资源量比重统计表四、江苏省地下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表21:江苏省地下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表五、江苏省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22:江苏省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六、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表23: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表七、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24: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八、江苏省地下水资源量同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表25:江苏省地下水资源量同全国地下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对比表(比上年增长%)第五节江苏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指标分析一、江苏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现状统计表26:江苏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现状统计表二、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现状统计表27: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现状统计表三、江苏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占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比重统计分析表28:江苏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占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比重统计表指标数量(亿立方米)占总值比重四、江苏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6-2018)统计分析表29:江苏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6-2018)统计表五、江苏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30:江苏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六、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6-2018)统计分析表31: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6-2018)统计表七、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32: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八、江苏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同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表33:江苏省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同全国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2017-2018)变动对比表(比上年增长%)第六节江苏省人均水资源量指标分析一、江苏省人均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34:江苏省人均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二、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35: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现状统计表三、江苏省人均水资源量占全国人均水资源量比重统计分析表36:江苏省人均水资源量占全国人均水资源量比重统计表四、江苏省人均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表37:江苏省人均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表五、江苏省人均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38:江苏省人均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六、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分析表39: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016-2018)统计表年份指标数量(立方米/人)七、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分析表40: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统计表(比上年增长%)八、江苏省人均水资源量同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表41:江苏省人均水资源量同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017-2018)变动对比表(比上年增长%)2018 -4.00% -4.95%。

江苏省地下水资源计算简介

江苏省地下水资源计算简介

江苏省地下⽔资源计算简介江苏省地下⽔资源计算简介陆⼩明,严锋,朱道军(江苏省⽔⽂⽔资源勘测局,江苏南京210029)摘要:根据⽔利部⽔规总院的统⼀部署,从江苏省的实际出发,对主要的⽔⽂地质参数进⾏了率定,并以此为基础,把江苏省分为南北两⽚分别计算,对江苏省的地下⽔资源量作了全⾯评价。

关键词:地下⽔;资源;计算为实现⽔资源永续利⽤和做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利部⽔利⽔电规划设计总院统⼀部署下,我省进⾏了地下⽔资源量的全⾯评价。

本次评价的地下⽔资源量是指全省地下⽔体中参与⽔循环且可以逐年更新的动态⽔量,是对近期下垫⾯条件下以1980~2000年平均值代表多年平均地下⽔资源量。

1 参数的确定⽔⽂地质参数是各项补给量、排泄量以及地下⽔蓄变量计算的重要依据,由于⽔⽂地质参数与⽔⽂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候、⽔系、⼟壤岩性存在密切关系,因此根据近期地下⽔测井动态资料,对主要参数给⽔度µ、降⾬⼊渗补给系数α、潜⽔蒸发系数C进⾏了分析、率定。

1.1 给⽔度µ给⽔度µ是浅层地下⽔资源评价的主要参数,指饱和岩⼟在重⼒作⽤下⾃由排出的重⼒⽔的体积与该饱和岩⼟体积的⽐值。

µ值⼤⼩主要与岩性及其结构特征有关,根据本省主要的5种不同包⽓带岩性,在每种岩性上分别取资料质量较好的长观井,⽤地下⽔动态分析法计算µ值,把计算结果与我省的实验结果相⽐较,综合分析对⽐合理取值后,确定了我省不同岩性的给⽔度µ,见表1。

1.2 降⽔⼊渗补给系数α降⽔⼊渗补给系数α值,是指降⽔⼊渗补给量与相应降⽔量的⽐值,主要受包⽓带岩性、地下⽔埋深、降⽔量⼤⼩和强度、⼟壤前期含⽔量、微地形地貌、植被等因素的影响。

本次α值在原计算µ值的基础上,计算出不同埋深、不同降⽔量下的α值,见表2。

1.3 潜⽔蒸发系数C潜⽔蒸发系数C是指计算时段内潜⽔蒸发量与相应时段的⽔⾯蒸发量的⽐值,主要受⽔⾯蒸发量、包⽓带岩性、地下⽔埋深、植被状况的影响。

江苏水资源量

江苏水资源量

江苏水资源量1、地表水资源江苏省各地多年平均降水量在800—1100mm之间,平均降水总量(系列1956~2000年)为1020.6亿m3,相当于降水深999.8mm;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系列同上)为256.24亿m3,相当于年径流深251.0mm。

年降水量、年径流深均自北向南逐渐增加。

降水量、径流量年内分配不均匀,绝大部分集中在汛期,汛期降水量与全年降水量之比由北向南逐渐减少,北部沂沭泗地区汛期雨量占年雨量的70%左右,中部及苏南地区在60%左右;多年平均连续四个月径流占全年径流的比例自北向南由85%逐步递减到约50%;降水量、径流量年际变化也较大,从全省看,特丰水年(1991年),降水总量为1432.9亿m3,相当于降水深1403.8mm,径流量为619.34亿m3。

最枯水年(1978年),降水总量为567.2亿m3,相当于降水深555.7mm,径流量为-3.476亿m3,特丰水年与最枯水年降雨量的比为2.5,径流量特丰水年比最枯水年多622亿m3。

2、地下水资源地下水资源量为各项补给量之和。

经计算,全省多年平均地下水总补给量151.77亿m3,其中矿化度小于2g/l的地下水淡水水资源量全省120.24亿m3。

地下水主要消耗于潜水蒸发,约占73%,开采量仅占6%左右。

地下水可开采量是地下水资源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

全省淡水的可开采量为78.83亿m3,其中淮河流域48.38亿m3、长江下游干流区15.97亿m3、太湖流域14.49亿m3。

3、水资源总量地表水资源量与地下水资源量之和减去重复计算量,即为水资源总量,其中重复计算量为地表水体补给地下的部分。

江苏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34.57亿m3。

江苏省多年平均分区的水资源量见下表。

江苏省多年平均分区的水资源总量表从上表可以看出淮河流域、长江下游干流区、太湖区的总水资源量分别占全省总水资源量的58.6%、18.6%、22.9%,其中地表水资源分别全省地表水资源的56.4%、18.6%、25.0%,地下水资源分别占全省地下水资源的62.4%、18.6%、19.0%。

江苏地下水资源概况

江苏地下水资源概况

江苏地下水资源概况
刘兆凤;吴士良
【期刊名称】《江苏地质》
【年(卷),期】1998(022)A12
【摘要】江苏以平原为主,地下水主要赋存在第三系松散层中,以孔隙地下水为主,按系统观点,全省可划分4个地下水系统9个亚系统和21个水文地质区,全省地下水的可开采量为149.70亿m3/a,其中浅层地下水占93%。

目前全省地下水的开采量约为17亿m^3/a深层水占85%,地下水开采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资源使用问题和诱发的环境地质问题。

【总页数】4页(P26-29)
【作者】刘兆凤;吴士良
【作者单位】江苏省地质工程勘察院;江苏省地质工程勘察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1.72
【相关文献】
1.集贤县区域地下水资源概况分析 [J], 于立明
2.抚顺地下水资源概况及问题分析 [J], 周仕江
3.冠县地下水资源概况及开发利用建议 [J], 刘兆茂;宋学印
4.淮河流域地下水资源概况及开发潜力 [J], 龚建师;束龙仓;赵贵章;王赫生;李亮;周锴锷;叶永红;朱春芳;徐乃政;陶小虎;檀梦皎
5.雄安新区地下水资源概况、特征及可开采潜力 [J], 李海涛;尤冰;凤蔚;王凯霖;赵凯;李刚;张源;李木子;孙璐;陈一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文地质勘查: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地下水允许开采量计算

水文地质勘查: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地下水允许开采量计算

Q排 Q流出 Q越出 Q溢出 Q蒸发 Q实开 (m 3 /d)
式中
和 ——分别为重力给水度和弹性释水系数(贮水系数);
h 和H ——分别为潜水含水层厚度和承压水头变化值,m。 由前述对允许开采量的分析可知:
表示省略了的项目或要素
如果是稳定型开采动态,则允许开采量为:
式中
Q允 Q补 Q排 (m3 / d )
元),电模拟法
渗流运动参数和给定边 界条件、起始条件;一 个水文年以上的水位、 水量动态观测或一段时 间抽水流场资料
含水层均质程度较高、边界条 件简单,可概化为已有计算公 式要求模式
含水层非均质、但内部结构清 楚,边界条件复杂、但能查清, 对评价精度要求高、面积较大
以观测资料、 统计理论为基
础的方法
渠系渗漏补给、农业田间灌溉渗漏补给、水库渗漏
补给等;Q’径、Q’’径为分别为地下水径流流入、 流出量(m3/d);Q凝为凝结水补给量(m3/d);Q溢 为地下水泄流及泉水溢出量(m3/d);Q蒸为潜水蒸 发量(m3/d); Q开为实际开采量(m3/d); Q’越、 Q’’越为相邻含水层的越流补给量、向相邻含水层 的排泄量(m3/d)。
1)水均衡法的基本原理 对一个均衡区(地段或水文地质单元)的含水 层系统来说,在任一时段Δt内补给量与排泄量之 差,恒等于此含水层中水储存量的变化量。 据此可以建立潜水和承压水的水均衡方程式:
水量平衡
Q补
Q排
F
h (潜水) t
Q补
Q排
F
H (承压水) t
Q补 Q流入 Q越入 Q河渗 Q雨渗 Q人补 (m 3 /d)
小结
本次课程讲述了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确定方法中的水均衡法。要求大 家理解水均衡法的含义、步骤、特点及适用条件,重点是掌握如何用水均 衡法确定地下水的允许开采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地下水资源计算简介
陆小明,严锋,朱道军
(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江苏南京210029)
摘要:根据水利部水规总院的统一部署,从江苏省的实际出发,对主要的水文地质参数进行了率定,并以此为基础,把江苏省分为南北两片分别计算,对江苏省的地下水资源量作了全面评价。

关键词:地下水;资源;计算
为实现水资源永续利用和做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统一部署下,我省进行了地下水资源量的全面评价。

本次评价的地下水资源量是指全省地下水体中参与水循环且可以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是对近期下垫面条件下以1980~2000年平均值代表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

1 参数的确定
水文地质参数是各项补给量、排泄量以及地下水蓄变量计算的重要依据,由于水文地质参数与水文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气候、水系、土壤岩性存在密切关系,因此根据近期地下水测井动态资料,对主要参数给水度μ、降雨入渗补给系数α、潜水蒸发系数C进行了分析、率定。

1.1 给水度μ
给水度μ是浅层地下水资源评价的主要参数,指饱和岩土在重力作用下自由排出的重力水的体积与该饱和岩土体积的比值。

μ值大小主要与岩性及其结构特征有关,根据本省主要的5种不同包气带岩性,在每种岩性上分别取资料质量较好的长观井,用地下水动态分析法计算μ值,把计算结果与我省的实验结果相比较,综合分析对比合理取值后,确定了我省不同岩性的给水度μ,见表1。

1.2 降水入渗补给系数α
降水入渗补给系数α值,是指降水入渗补给量与相应降水量的比值,主要受包气带岩性、地下水埋深、降水量大小和强度、土壤前期含水量、微地形地貌、植被等因素的影响。

本次α值在原计算μ值的基础上,计算出不同埋深、不同降
水量下的α值,见表2。

1.3 潜水蒸发系数C
潜水蒸发系数C是指计算时段内潜水蒸发量与相应时段的水面蒸发量的比值,主要受水面蒸发量、包气带岩性、地下水埋深、植被状况的影响。

我省根据地下水动态资料及水面蒸发量,推求不同岩性的埋深Z~潜水蒸发系数C关系曲线,取值详见表3。

1.4 灌溉入渗补给系数β
灌溉入渗补给系数β是田间灌渠入渗补给量与进入田间的灌水量的比值,影响β值大小的因素主要是包气带岩性,地下水埋深、灌溉定额及耕地的平整程度。

我省根据历次研究资料,推求出不同的β值,不同岩性、地区取值见表4。

1.5 渗透率φ
渗透率φ是指水稻田生长期,每天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水量,主要影响因素是
耕植层土壤的岩性及水稻泡田期在耕植层地表面以下“稳渗层”的厚度。

我省曾在全省各地以不同水稻品种、不同灌水深度、不同植株密度,进行了水稻需水量试验,求得一系列水稻淹灌期水田渗漏量,根据试验结果,结合各地情况确定φ值,具体取用值见表5。

表5 江苏省平原区渗透率φ取值表
1.6 渗透系数K
渗透系数K为地下水水力坡降等于1时的渗流速度,影响其大小的主要因素是岩性及其结构特征。

我省根据以往历年抽水试验成果进行分析,其采用值见表6。

2 地下水资源量
2.1 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资源量
2.1.1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各项补给量
根据水均衡原理,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是以水量均衡原理为理论依据,现状实际资料和参数试验分析成果为基础数据进行计算的。

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各项补给量首先按均衡计算区进行计算,然后按不同矿化度分区面积,分别计算出各均衡计算区内不同矿化度(矿化度的单位均为g/l)的水资源量,最后分别汇总出行政区与水资源分区的水资源量。

(1)降水入渗补给量
降水入渗补给量指降水(包括坡面流和填洼水)渗入到土壤中并在重力作用下渗透补给地下水的水量。

采用公式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Pr=10-1*P*α*F
式中:Pr──降水入渗补给量(万m3);
P──降水量(mm);
α──降水入渗补给系数(无因次);
F──均衡计算区计算面积(km2)。

降水入渗补给系数α值,采用本次分析成果按各计算区包气带主要岩性、相应补给期地下水平埋深、平均年雨量选取;年降雨量P为80~2000年同步系列观测值;计算面积为我省开发利用调查基础上减去水面面积与城镇建设用地,全省平原区降水入渗补给量为1006665万m3/a,其中矿化度≤2g/l的为785450万m3/a,2~5的为46830m3/a,大于5的为174385万m3/a(矿化度单位为g/l,下同)。

(2)河道、湖库渗漏补给量
当河道、湖库水位高于两岸地下水位时,地表水渗漏补给地下水。

我省灌溉总渠以北计算了此量的多年均值,采用地下水动力学法进行计算,公式如下:Q河补=10-4*K*I*A*L*t
──渗漏补给量(万m3);
式中:Q
河湖库补
K──渗透系数(m/d);
I──垂直于剖面的水力坡降;
A──单位长度垂直于地下水流向的剖面面积(m2/m);
L──河道或湖库长度(m);
t──河道或湖库过水(或渗漏)时间(d)。

全省河道及湖库对地下水的补给量为3750万m3/a,其中矿化度≤2的为3384 万m3,2~5的为54万m3/a,大于5的为312万m3/a。

(3)渠系渗漏补给量
渠系水位一般均高于其岸边的地下水水位,故渠系水一役均补给地下水。

本次评价只计算干、支两级渠道的渗漏补给量,我省灌溉总渠以北进行了此项量的多年均值计算,采用系数法进行计算,公式为:
Q渠系=m·Q渠首引
式中:Q
──渠系渗漏补给量(万m3);
渠系
Q渠首引──渠首引水量(万m3);
m──渠系渗漏补给系数(无因次)。

全省北方片的渠系渗漏补给量为11200万m3/a,其中矿化度≤2g/l的为9531 万m3/a,2~5的为259万m3/a,大于5的为1410万m3/a。

(4)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
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是指渠灌水进入田间后,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水量。

我省这次评价将斗、农、毛三级渠道的渗漏补给量纳入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并将本水资源一级区河川基流量形成的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单独列出,此量根据地表水体中河川基流占河川径流量的比例而定。

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只计算多年均值,采用公式为:
Q渠灌=β渠·Q渠田
──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万m3);
式中:Q
渠灌
β渠──渠灌田间入渗补给系数(无因次);
Q渠田──渠灌水进入田间的水量(万m3)。

全省的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为281046万m3/a,矿化度≤2g/l的补给量为233663万m3/a,2~5的为11067万m3/a,大于5的为36317万m3/a。

其中矿化度≤2g/l的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中由河川基流形成的为24048万m3/a。

(5)井灌回归补给量
井灌回归补给量指井灌浅层地下水进入田间后,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水量,井灌回归补给包括井灌水输水渠道的渗漏补给量,我省对北方片有开发利用地区进行了井灌回归补给量多年均值的计算,计算结果为4500万m3/a。

2.1.2 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总补给量、水资源量
以上各项补给量之和为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总补给量,扣除井灌回归补给量后为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水资源量。

我省平原区浅层总补给量为1307161万m3/a,
资源量为1302661万m3/a,其中地下水矿化度≤2g/l总补给量为1036528万m3/a,水资源量为1032028万m3/a,2~5的资源量为58209万m3/a,大于5的资源量为212423万m3/a。

2.2 山丘区浅层地下水资源量
山丘区浅层地下水资源量采用排泄法计算,根据我省的具体情况,除河川基流量外,其它各项排泄量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计,即河川基流量为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

河川基流量是指河川径流量中由地下水渗漏补给河水的部分,即河道对地下水的排泄量。

通过分割河川径流量过程线的方法计算,由于我省基本没有天然径流站,有的小区域径流站受水利工程和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不具备割基流的条件,所以我省借用与邻省具有相近水文地质条件山丘区的基流成果,采用模数类比法进行我省1956-2000年河川基流量的计算。

我省多年平均河川基流量为108882万m3,总排泄量也为108882万m3。

因此我省山丘区浅层地下水资源量为108882万m3/a,矿化度全部小于2g/l。

2.3 全省浅层地下水资源量
山丘区与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间存在着相互转化关系,在确定地下水资源量时,需要扣除山丘区与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的重复计算量,才能较准确地反映全省的地下水资源量。

2.3.1 重复计算量
平原区河道渗漏,渠系渗漏和渠灌田间回归补给均由河川径流量而补给,其中部分补给量来自山丘区河川基流,而基流量已计入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中。

因此,在确定全省地下水资源量时应扣除重复部分。

根据地表水体中河川基流占河川径流量的比例,算出渠系及田间入渗补给量中由基流形成的补给量,作为其重复计算量。

全省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为24048万m3/a。

分流域见表7。

2.3.2 全省地下水资源量
全省地下水资源量为山丘区与平原区水资源量之和扣除重复计算量。

全省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08882万m3/a,平原区水资源量为1302661万m3/a,重复计算量为246577万m3,则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1387495万m3。

其中矿化度≤2g/l的为1116862万m3,2~5的为58209万m3,>5的为212423万m3。

全省地下水资源量分流域成果见表7,分矿化度分布见图1。

表7 江苏省流域分区地下水资源量成果表
单位:万m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