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中医学概要》教案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中医药学概论/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学时/学分:32 /2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适用专业:制药工程开课学院(部)、系(教研室):化学工程学院制药工程系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中医药学概论是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选修课。
中医药学概论是研究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及方剂的基本理论,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中药及方剂的功效及临床应用等基础知识的一门学科。
除了系统学习传统中医药知识外,还要结合现代研究手段,研究有关中医药理论、中药及复方中药(方剂)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等。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配伍禁忌等基本理论;常用中药的来源、性味,中药及方剂的功能、临床应用等有关知识,并能运用中医药理论知识进行解释。
了解有关中医药理论及中药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等现代研究的进展情况。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一)教学内容1.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的基本特征、中医学的思维方法、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五脏六腑等,中医药发展及作用地位,中医药现代化等。
2.中药概述与基本理论中药、中药学的定义、研究范围、目的与任务,中药学的基本内容,中药的起源,中药学在发展过程中历代医药学家的专著及特点,建国以来对中医药学整理、继承、提高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中药的产地、中药材的采收、中药的炮制、炮制方法、中药材的贮存、中药的性能、中药的应用、中药的配伍、中药的用法等。
中药的配伍及七情,用药配伍禁忌(包括十八反及十九畏),妊娠用药禁忌及服药禁忌;用药的剂量,剂量的准确含义(包括常用内服剂量、常用较大剂量、小儿用药剂量等);中药的煎服法,不同药物的特殊煎法,服药方法等。
3.常用中药3.1 解表药的定义、功效与主治、性能特点、配伍应用、使用注意。
发散风寒药(辛温解表药):麻黄、桂枝、紫苏、生姜等。
发散风热药(辛凉解表药):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等。
教案中医学概要

绪论第八章中药第一节中药的基本知识一、中药的采集药材的采收应在有效成分含量最多的时节进行。
二、中药的炮制(一)炮制的目的1.清除杂质和非药用部位,使药物纯净,用量准确。
2.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烈性或副作用。
如乌头,巴豆。
3、增强药物疗效。
如①蜜制—加强补益作用②姜制—加强止呕作用③酒制—通血脉散寒④醋制—入肝,理气止痛⑤盐水制—补肾。
4、改变药物的性能,更适合病情需要。
如生地—凉血,熟地—补血,生何首乌—泻下通便,制何首乌—补肝肾。
5、矫臭矫味,利于服用。
如紫河车漂去腥味,海藻昆布漂去咸味。
6、便于制剂和储藏。
7、引药入经。
(二)炮制的方法1、修制 2水制 3火制 4水火共制三、中药性能中药的性能(药性):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一)四气五味1、四气(四性):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
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
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的药物性属寒凉。
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的药物性属温热。
2、五味:酸、苦、甘、辛、咸五种药味。
(淡附于甘,涩附于酸)辛:能散能行。
具有发散,行气,行血,开窍,化湿等作用。
用于表证,气滞,血淤,窍闭神昏,湿浊内阻。
甘:能补能缓,能和。
有补益缓急和中的作用。
用于虚证,胃不和,拘急疼痛等证。
酸:能收能涩。
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用于虚汗,久泻,肺虚久咳,遗精滑精,遗尿等证。
(滑脱证)苦:能泻能燥。
有清热泻火,泻下通便,降泻肺气,燥湿的作用。
用于实热证,热结便秘,肺气上逆,湿证。
咸:能软能下。
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
用于瘰疬,痰核,燥结便秘等。
淡:能渗能利。
有渗湿利水作用。
用于水肿小便不利。
涩:收敛固涩。
与酸味作用相似。
辛散酸敛甘缓咸软苦泻淡渗(二)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指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趋势。
升浮药具有升阳,解表,祛风,散寒,催吐,开窍作用。
沉降药具有清热泻火,泻下通便,降逆止呕,止咳平喘,利水渗湿等作用。
高等专科学校教案中医药学概论

二、辨证论治
1.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通过四诊收集病人的病史、症状等病情资料,根据中医理论进行综合分析,辨别其疾病的证候,并制定其治疗方法的过程,即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就是辨证论治,其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隋代巢元方等编著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全书分67门,论述了1739种病候,对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等多学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分型、鉴别等方面进行了补充,内容丰富多彩。
唐代医家孙思邈集毕生精力,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两书是以记载方药和各种治疗方法为主的方书,《备急千金要方》为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分为30卷,载方5300首;其晚年所著的《千金翼方》,亦为30卷,载方2571首。两书详述了我国唐以前主要医学著作的理论、方剂、诊法、治法、食养,发展了脏腑辨证理论,使之更加丰富和系统化。
该书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62首,除去重复的方,两书实载方剂269首,使用药物达214种。
在剂型研制、组方用药及其加减上都有独到见解,并且疗效显著,享有“经方”之称。
张仲景在《内经》《难经》等理论指导下,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确定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将伤寒的各种证候,与六经所属脏腑的病变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对杂病的诊治,则根据脏腑病机理论进行证候分类,指导辨证论治。将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我国临证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
2.病理上的整体性
局部的病变大都是整体生理功能失调在局部的反映。
如肝失疏泄,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人体是形神统一的整体,精、气、血、津液的病变,可引起神的失常。而精神情志的失常,也能导致精、气、血、津液的病变。
《中医学概论》电子教案 第一篇 中医学基本理论 第四章

• (一)气机的概念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气
•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的运动形式是升、降、出、入。 • (二)气机的形式 • 1. 气机运动的基本规律 • 气升、降、出、入四个不同方向的不断运动,是气运动的基本规律和
具体表现形式。 • 2. 脏腑气机运动的一般规律 • 五脏藏精气,宜升;六腑传化物,宜降。五脏之中,心肺在上,在上
,耳目聪敏,生智慧,强意志,轻身延年。 • (四)濡润脏腑 • 精藏于肾,而不断地输布到五脏六腑等全身组织器官之中,起着滋养
作用,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
上一页
返回
第二节 气
• 一、气的概念
• (一)气的哲学含义 • 气是一种至精至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最基本的元素。天地万物的发
生、发展和变化,皆取决于气的气化作用。 • (二)气的医学含义 • 中医学的气的概念常常同时具有生命物质和生理功能两种含义。中医
• 三、气的功能
• 气具有推动、温煦、营养、固摄、防御、气化等作用。 • (一)推动作用 • 气的推动作用,是指气具有激发和推动作用,即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
生长、发育以及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能推动血液的生 成、运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气
• (二)温煦作用 • 气的温煦作用,是指气有温暖作用,是通过激发和推动脏腑器官生理
者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而连上下,为升降之枢纽 。左右为阴阳道路,肝主升发,从左而升,肺主肃降,从右而降,肝 左肺右,为气机升降的道路。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气
• 六腑虽以通为用,宜降,但在饮食物的消化和排泄过程中,也有吸收 水谷精微和津液的作用。
《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标准

4.学会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活动一:多媒体教学及讲解
通过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学习关于气血津液的概念及生成、分布、分类、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2
任务五
病因病机
1.识记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性病因;
2.知道疾病的发病情况;
3.学会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的基本病机。
20
方剂学基础知识
讲解方剂组方特点、方剂的命名与剂型、方剂的应用、中成药稳定性。
4
常用中成药及应用
讲解解表中成药、清热中成药、温里中成药、理气中成药、理血中成药、补益中成药、安神中成药、祛痰中成药、祛湿中成药、祛风止痉中成药、开窍中成药、收涩中成药、消导中成药、泻下中成药、外用中成药处方、剂型规格、功效主治、组方分析、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活动二:实训操作
通过中药饮片的煎煮实践,对汤剂制备的具体步骤,汤剂制备器材,煎煮中药饮片的方法进行实地训练。
6
任务十二
常用中成药及应用
1.知道常用解表中成药、清热中成药、温里中成药、理气中成药、理血中成药、补益中成药、安神中成药、祛痰中成药、祛湿中成药、祛风止痉中成药、开窍中成药、收涩中成药、消导中成药、泻下中成药、外用中成药处方、剂型规格、功效主治、组方分析、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地点--药学实训中心
教师--专-兼职教师
教材—中医药学概论
校外项岗实习学时为100 占58.1%
实训、实习要求与
岗位技能一体化训练,实现学生适应药品营销和医院药房岗位的基本职业能力。
地 点—药品营销和医药药房岗位
教 师--兼职教师专人带教
教学资料--岗位操作规程
(二)教学任务安排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任务
《中医药学概论》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药剂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
本课程的中药内容是药剂专业所需的中医药学基本知识和技能.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中医药学的基本知识,中药用药禁忌、汤剂煎服等实用技能,熟悉常用中药、方剂及中成药应用,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药剂专业岗位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二、课程目标
1、掌握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用药禁忌、汤剂煎服等知识技能。
2、熟悉常用中药的名称、主要功效、用法用量及使用注意。
熟悉常用方剂的功效主治、使用注意。
3、了解常用中药来源,采制实践、炮制意义及处方应对等内容。
4、具有一定的运用中医药学基本知识,指导合理选用中药、中成药的能力。
5、具有从事药剂工作所应有的良好职业道德,科学工作态度,严谨细致的专业学风.
三、教学时间分配
四、教学内容和要求。
新编中医学概要

新编中医学概要【原创版】目录一、中医学的起源与发展二、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三、中医学的诊断方法四、中医学的治疗方法五、中医学的现代应用与挑战正文一、中医学的起源与发展中医学,起源于我国古代,是中华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远古时期,我国先民们就在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知识。
随着历史的推移,中医学逐渐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在唐宋时期,中医学迎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阶段,许多重要的医学典籍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相继问世,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认为天地万物由阴阳二气和五行(木、火、土、金、水)相互作用而产生。
脏腑经络学说则是研究人体内脏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相互关系的学说。
气血津液学说主要探讨了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和功能。
三、中医学的诊断方法中医学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等外在表现来了解病情;闻诊是通过嗅闻患者的口气、汗味、尿味、排泄物等来了解病情;问诊是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生活习惯等;切诊,又称脉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脏腑气血状况。
四诊合参,可以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为治疗提供依据。
四、中医学的治疗方法中医学的治疗方法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中草药治疗、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
治疗原则以调整阴阳、平衡五行、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为主。
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治愈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五、中医学的现代应用与挑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学在很多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然而,中医学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如何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提高临床疗效;如何用现代科学方法解释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等。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

三、津液病辨证 四、气血津液同病辨证 第三节病因辨证 一、外感病因辨证 二、内伤病因辨证 三、其他病因辨证 第四节脏腑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三、脾与胃病辨证 四、肝与胆病辨证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六、脏腑兼病辨证 第五节其他辨证方式简介
一、六经辨证 二、卫气营血辨证 三、三焦辨证 【教学要求】 .把握八纲、表证、里证、寒证、热证、实证、虚证、阴证、阳证的概念;把握气病、血病、津液病、阴阳病的 辨证及要紧内容;把握脏腑病的辨证要点和辨证的理论依据; .熟悉各类常见证候的辨证要点及其意义。 .了解各种常见证候的典型病症。了解三种外感病辨证方式的大体特点。 第六章中药学的基础知识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药的一样知识 一、中药产地与采收 二、中药炮制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
《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章绪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医药学进展简史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二、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的要紧内容 三、中药学的要紧内容 四、方剂学及中成药学的要紧内容 第二节中医药学的大体特点 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 【教学要求】 一、把握中医药学的两大大体特点 二、熟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和方剂学的要紧内容。
3、了解中医药学形成和进展概况。 第二章中医学对人体生理功能的熟悉 【教学内容】 第一节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一一阴阳五行学说 一、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大体内容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二、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大体内容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藏象学说 一、五脏 二、六腑 三、奇恒之腑
二、补阳药
三、补血药
四、补阴药
第十八节收涩药
【教学要求】
【学习目标】
.把握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 、活血祛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补虚药、收涩药的含义、功效、适应证;把握解 表药、清热药、泻下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的分类和各类的要紧功效和适应证;把握临床经常使用95种中药 的药性、功效、应用。95种中药:麻黄、桂枝、紫苏、荆芥、白芷、细辛、薄荷、桑叶、菊花、柴胡、葛根;石
中医学概要

中医学概要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同疾病斗争的经验结晶,历数千年而不衰,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是我国卫生事业所独具的特点和优势。
从中国医学发展史来看,在古代它所以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就在于它不断地吸收了同时代的先进科学知识,如天文、数学、哲学等来丰富和发展自己。
今天,中国医药学要更大发展,也需要运用现代科学的一切先进手段来研究它、发展它,使祖国的这块瑰宝放射出更加绚烂的光彩,造福于人类。
━中医篇━◎中医学概要--- 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阴阳学说古代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面对着生气勃勃,变化万千的客观世界,为了找寻万物运动的根源和总规律,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观察和研究。
首先确立了“万物生成、变化、消灭的根源,不在上帝鬼神,而在物质自然界内部“的朴素信念认为万物的运动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
继而再大胆推论和描绘了运动规律和结构模式,逐步加以系统、理论化,遂形成了阴阳和五行学说。
它是我国具有朴素的唯物论观点,并闪烁着辨证法光辉的古代哲学思想。
从春秋战国以来,阴阳和五行学说已成为人们认识和解释自然界某些事物和现象的论理工具。
它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深远的影响。
中医学术原始于经验,累积至一定程度乃上升为理论,理论的思想性则必然是当时流行的主要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
所以二千多年的《内经》中,已经用阴阳五行学说作为理论基础,对人体部位、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诊断、治疗、药物等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概括,从而形成了中国医药学所特有的理论体系。
其中孕育了可贵的物质第一性和辨证推理的核心。
因此,我们要学习中医,要掌握中医学术的理论内容,就必须首先理解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神经第一节阴阳学说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一切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它即可代表两方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中医学概要》课程教学大纲(临床医学专业)

《中医学概要》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学时数:54 理论环节学时数:46 实践环节学时数:8学分:3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先修课程:开课单位:临床医学系一、课程性质及任务根据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本课程为专业基础课之一。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特点及诊断学有关基础知识,熟悉中药、方剂基本知识,了解中医部分常见病及针灸辨证论治常识,为学习专业课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教学过程,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为指导,阐释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及内容。
具体要求分掌握握、熟悉、了解三级(说见各章)。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尽量运用通俗的语言证券交易述,力求概念清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要努力做到启发式教学,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和少而精的原则,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好课堂讨论和见习,并要尽可借助直观教具,如图表、幻灯、电影、录像等,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理论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1.了解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2.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论治。
阴阳五行学说1.了解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熟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了解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掌握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的特性及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五行的生克乘侮。
熟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藏象1.了解脏象的含义和内容。
了解脏象学说的特点。
2.掌握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熟悉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关系。
3.熟悉六腑的生理特性。
4.熟悉脏与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5.了解气的概念。
熟悉气的分类。
掌握气的功能。
了解血的概念。
了解血的生成。
熟悉血的功能。
掌握血的循行。
了解津液的概念。
掌握津液的生成与输布。
熟悉津液的功能。
经络1.了解经络学说在中医学基础理论中的地位及其意义。
了解经络的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的气血,腾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的通路。
2024版《中医学概要》教案

2024/1/26
15
切诊
通过脉诊判断脏腑功能盛衰及气血运 行状况
结合望、闻、问诊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和辨证施治
2024/1/26
按诊了解局部病变性质、程度及与周 围组织关系
16
2024/1/26
04
CATALOGUE
中药治疗与方剂学
17
中药性能及配伍禁忌
四气五味
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和 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是中 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理。
2024/1/26
24
其他非药物治疗方法简介
2024/1/26
01
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是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
状况,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整脏腑
功能等作用。
02
刮痧
刮痧是通过特制的刮痧器具和相应的手法,蘸取一定的介质,在体表进
行反复刮动、摩擦,使皮肤局部出现红色粟粒状,或暗红色出血点等
了解脏腑功能及气血 津液状况
2024/1/26
判断病情轻重、寒热 虚实等证候
13
闻诊
听患者声音、呼吸、咳嗽等异常表现
嗅患者口气、体味等气味变化
2024/1/26
推断病位、病因及病情发展趋势
14
问诊
询问患者主诉、现病史、既往史 等相关信息
了解患者饮食起居、情志变化等 生活细节
评估患者体质类型及易患疾病倾 向
劳。
2024/1/26
形神共养
注重形体保养和精神调 摄,使形神相生、形与
神俱。
动静结合
审因施养
以动养形,以静养神, 动静结合,形神共养。
27
根据不同体质、年龄、 性别、地域等因素,制 定个性化的养生方案。
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版教学设计

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版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了解中医药学的基本概念、历史渊源和基本理论•掌握中医药学的常用术语和诊疗方法•熟悉中医药学在各种常见疾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与理解2. 组织形式本课程采取理论授课、案例研讨、课堂讨论、实践操作和文献阅读等多种教学形式,特别是注重实践操作与案例研讨的结合,在学生中形成以问题为导向、以案例为基础、以探究为目标的教学思路。
3. 教学内容第一章:中医药理论基础•中医药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中医药学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学术体系第二章:中医药常用术语和诊法•中医药学的常用术语和诊法•症状学和脏象学•望、闻、问、切四诊法第三章:中医药治疗常见疾病•呼吸系统常见疾病•消化系统常见疾病•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疾病•心血管系统常见疾病•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其他常见疾病第四章:中药学•中药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中药的药性、功效和常见配伍•中药炮制与质量控制4. 教学方法•知识点讲解:采用板书、PPT等形式进行讲解,注重对重点难点的讲解和解读;•实践操作:通过现场演示和学生亲自操作,提高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案例研讨:由学生自己带来真实的临床病例,进行案例研讨和分析,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围绕中医药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研讨和探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文献阅读:通过让学生阅读专业文献,增强学生对中医药治疗的认识和理解。
5. 教材使用本课程主要使用《中医药学概论》第七版,也可参考其他中医药学教材和专业文献。
同时,可邀请专业人士进行课堂讲解和实践操作指导。
6. 课程评价•思考题:课后布置思考题,以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以检验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小组讨论:组织小组讨论,以检验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期末考试:开展整体性的期末考试,以检验学生对中医药学的掌握情况。
7. 教学效果本课程将学生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形成对中医药学的系统、全面认识。
《中医学概论》电子教案 第二篇 四诊与辨证 第十章

• 【临床表现】实证的表现很多,很难概括。临床一般是新起暴病多为 实证,病情急剧者多为实证,体质壮实者多为实证。
• (二)虚证 • 【概念】是对人体正气虚弱、不足为主所产生的各种虚弱证候的概括
上一页
返回
第二节 气血辨证
• 一、气虚类证
• (一)气虚证 • 【概念】元气不足,气的推动、温煦、固摄、防御、气化等功能减退
,或脏腑组织的机能活动减退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 【临床表现】少气懒言,声音低微,呼吸气短,神疲乏力,自汗,活
动后诸症加重,舌质淡嫩,脉虚等。 • (二)气陷证 • 【概念】气虚无力升举,清阳之气不升而反下陷,内脏位置不能维固
• 【临床表现】各类热证的表现不尽一致,其常见证候有发热,恶热喜 冷,口渴欲饮,面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小便短黄,大便干结 ,舌红苔黄,脉数等。
• 三、虚实辨证
•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 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 (一)实证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一节 八纲辨证
而下垂所表现的虚弱证候。气陷证一般是由气虚证发展而来,为气虚 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气血辨证
• 【临床表现】头晕眼花,耳鸣,疲乏,气短,自觉气下坠感,或内脏 位置下垂,或有脱肛、阴挺等症。
• (三)气不固证 • 【概念】气虚而失其固摄之能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 【临床表现】自汗,易感冒,出血,二便失禁,滑精、滑胎等。 • (四)气脱证 • 【概念】元气亏虚已极,气息奄奄欲脱的危重证候。 • 【临床表现】呼吸微弱而不规则,或见昏迷或昏仆,汗出不止,面色
《中医学概论》电子教案 第四篇 常见病辨证论治 第三十章

第三十章 妇科常见病辨证论治
• 第十五节 带下病 • 第十六节 妊娠恶阻 • 第十七节 胎漏、胎动不安 • 第十八节 堕胎、小产 • 第十九节 滑 胎 • 第二十节 产后恶露 • 第二十一节 产后大便难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三十章 妇科常见病辨证论治
• 第二十二节 产后发热 • 第二十三节 产后缺乳 • 第二十四节 产后身痛 • 第二十五节 不 孕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月经后期
• 三、辨证论治
• 1. 血虚 • 【临床表现】月经周期延后,经量少,色淡质稀,伴有头晕眼花,面
、唇、舌淡白或萎黄,脉细弱等。 • 【治法】补血益气调经。 • 【方药】参芪四物汤:当归15 g,川芎9 g,白芍15 g,熟地9 g,人
参9 g,黄芪18 g。 • 2. 血瘀
第三十章 妇科常见病辨证论治
• 第一节 月经先期 • 第二节 月经后期 • 第三节 月经先后无定期 • 第四节 月经过多 • 第五节 月经过少 • 第六节 经期延长 • 第七节 崩 漏
下一页 返回
第三十章 妇科常见病辨证论治
• 第八节 闭 经 • 第九节 痛 经 • 第十节 经行乳房胀痛 • 第十一节 经行发热 • 第十二节 经行泄泻 • 第十三节 经行吐衄 • 第十四节 绝经前后诸症
上一页
返回
第三节 月经先后无定期
• 月经周期提前或拖后无规律性,称为月经先后不定期,也称经乱。
• 一、病因病机
• 月经先后不定期,主要由于肝气郁结和肾气虚衰所致。肝主疏泄而藏 血,在调节月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肝气条达,气血调畅,则月经正 常。因情志抑郁,或愤怒伤肝,导致肝的疏泄失常,气血失调,血海 蓄溢失常,则发生月经先后无定期。肾藏精而产生天癸, 天癸是促 使月经形成和来潮的主要物质,肾中精气充足,则月经按时而至;若 肾中精气不足,藏泄失职,冲任失调,血海蓄溢失常,以致月经先后 不定期。
《中医学概要》优秀导学案

绪论一、中医学地发展概况中医学理论体系地确立1.四大经典著作:(1).我国现存最早地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2).与《内经》相媲美地著作---------《难经》(3).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开创了辨证论治地先河)(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4).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2.外科鼻祖------华佗----麻沸散----世界最早地外科麻醉先河(五禽戏)董奉“杏林春暖”《针灸甲乙经》————第一部针灸学专著《雷公炮炙论》————我国最早地制药学专著3.金元四大家:(1)刘完素--------寒凉派-----“火热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火)(2)张子和--------攻下派------“邪去则正安”(3)李东垣--------补土派-------“内伤脾胃,百病由生”(4)朱丹溪--------滋阴派--------“阳常有余,阴常不足”4.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三、中医学地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整体: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地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地,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密切地联系,整个宇宙也是一个大地整体.1.人体是一个有机地整体. 五脏-----六腑-------五官-----五体如:肝系------肝,胆,目,筋.A.认识疾病:“肝火犯胃”------胃脘疼痛,泛酸,呕血.B.诊断疾病:舌诊,脉诊,观面色耳廓.“察外知内”C.治疗疾病:舌红疼痛——心火旺——泻心火D.养生:劳逸结合2.人与外界环境地统一性(1)人与自然界地统一性“天人相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疾病(季节性,地理环境)治疗(因时,因地)“旦慧昼安夕加夜甚”(2)人与社会地统一性(二)辨证论治1.诊疗手段:辨病论治,对症治疗,辨证论治.(1)病:有特定病因病机,发病形式,发展规律和转归地一种完整过程.如:感冒,痢疾(2)症:症状,疾病地具体表现.如:头痛,发热,腰酸,乏力.(3)证:证候,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地病理概括.辨证:四诊——资料——分析——概括——证.2.同病异治:痈疖初期,成脓期,溃脓期,恢复期.异病同治:脱肛子宫脱垂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第一节阴阳学说一、阴阳地基本概念1.阴阳地基本概念(最初涵义,范畴)2.阴阳既可代表两个相互对立地事物(如:水和火),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地两个方面(如:冷水和热水).3.阴阳地属性是相对地.(1)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以相互转化.如:60℃地水.(2)阴阳中复有阴阳.如:白天中地上午.“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二、阴阳学说地基本内容(一)阴阳地对立制约相反——对立——制约——动态平衡(二)阴阳地互根互用“孤阳不生,独阴不长”气与血地关系.(三)阴阳地消长平衡1.此消彼长.制约较强造成地.阴阳图2.此长彼消.制约不及造成地.3.此长彼亦长.互根互用得当地结果.“补气生血”4.此消彼亦消.互根互用不及地结果.“气虚引起地血虚”(四)阴阳地互相转化物极必反“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热极生寒,寒极生热”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地应用(一)说明人体地组织结构阳:上,背,体表,六腑,心阳,四肢外侧阴:下,腹,体内,五脏,心阴,四肢内侧(二)说明人体地生理活动物质——阴功能——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三)说明人体地病理变化阴阳平衡阴偏胜阳偏胜阳偏衰阴偏衰1.阴阳地偏盛(胜):“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2.阴阳地偏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四)用于疾病地诊断“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五)用于疾病地防治“热者寒之,寒者热之”“阳病治阴,阴病治阳”“虚则补之,实则泻之”阴阳偏盛阴阳偏衰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第二节五行学说一、五行地基本概念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地运动变化.二、五行学说地基本内容(一)五行地特性最初涵义;五材.“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生也.”“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二)对事物地五行分类表格(三)五行地生克乘侮木水火金土相克木水火金土相乘木水火金土相侮(反克)1.(1).相生:母子关系制化(2).相克:克我,我克,所胜,所不胜.2.(1)相乘:克制太过A太过相乘:“木乘土” B不及相乘:“土虚木乘”.(2)相侮:反克A太过:“木火刑金” B不及:“金虚木侮”.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地应用(一)说明五脏地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1、说明五脏地生理功能(1)、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地功能,(2)、心阳具有温煦地功能,(3)、脾主运化水谷,化生精微,乃气血生化之源,(4)、肺具有清肃之性,以肃降为顺,(5)、肾主水,藏精.2、说明五脏之间地相互关系(1)相互资生地关系,(2)相互制约地关系(二)说明五脏病变地相互影响1、相生关系地传变(1)母病及子:“水不涵木”(2)子病犯母:“心肝火旺”2、相克关系地传变(1)相乘:“木乘土”,“土虚木乘”(2)相侮:“木火刑金”(三)用于疾病地诊断(四)用于疾病地治疗1、控制疾病地传变太过—泻之不及—补之“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2、确定治则及治法(1)相生“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如:滋水涵木,培土生金.(2)相克“抑强扶弱”如: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3、用于中医地情志疗法.第二章藏象藏象:藏于体内地内脏,表现于外地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详于脏而略于腑,详于功能略于解剖”分类:1、五脏:肝、心、脾、肺、肾(是实体性器官,生化和贮藏精、气、血、津液,以藏为主)2、六腑: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胆(属管腔性器官,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以通为用)3、奇恒之腑:脑、脉、骨、髓、胆、女子胞(形态似脏,功能似腑)中医学中地脏腑与西医学脏器地概念是不完全相同地.第一节脏腑一、五脏(一)心1、心地生理功能(1)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以营养全身A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备三个条件:①心气充沛②血液充盈③脉道通畅B心主血脉地功能正常与否从以下四方面观察:①面色②舌色③脉象④胸中感觉(2)主神志:①精神意识思维活动②主宰人地生命活动2、心地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在志为喜(喜则气缓),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二)肺“华盖”“娇脏”1、肺地生理功能(1)主气,司呼吸:A主呼吸之气:吸入清气,排出浊气,完成人体与自然界地气体交换.B主一身之气:通过肺有规律地呼吸运动,带动全身地气机.“肺为气之主”(2)朝百脉、主治节.(3)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A宣发:①呼出浊气②向上向外布散津液和水谷精微③宣发卫气,调节腠理开合B肃降:①吸入清气②向下布散津液和水谷精微③肃清呼吸道地异物C通调水道:对体内水液地输布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地作用.“肺为水之上源”“肺主行水”提壶揭盖2、肺地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在志为忧(悲则气消)、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三)脾1、脾地生理功能(1)主运化:运输,消化吸收.①运化水谷“气血生化之源”“脾为后天之本”②运化水湿“脾为生痰之源”.(2)主升清:①将水谷精微向上输布,化生气血营养全身②维持内脏位置相对固定,使内脏不致下垂.(3)主统血:统摄血液在脉中运行,防止溢出脉外.2、脾地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在志为思(思则气结),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四)肝1、肝地生理功能(1)肝主疏泄:疏通发泄“刚脏”①调畅气机②促进消化吸收A协调脾胃气机地升降B调节胆汁地分泌和排泄③调畅情志④影响男子排精,女子月经“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2)主藏血:储藏和调节血量.2、肝地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在志为怒(怒则气上)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五)肾1、肾地生理功能(1)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功能藏精:贮藏精气,防止精气从体内无故丢失,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精:广义之精和狭义之精.肾精:有形地,物质,散为肾气肾气:无形地,功能,聚为肾精肾精与肾气为同一物质,合称肾中精气肾中精气是产生肾阴肾阳地物质基础,肾阴肾阳是机体阴阳地根本“真阴真阳,元阴元阳”(2)主水:主持和调节水液代谢①将饮食中地津液吸收并布散全身②将代谢后地浊液排出体外“水脏”“肾为水之下源”(3)主纳气:摄纳肺吸入地清气,防止呼吸表浅.“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呼气,肾主纳气”2、肾地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在志为恐(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在液为唾,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和二阴.二、六腑(一)胆(1)储藏和排泄胆汁(2)主决断(二)胃(1)主受纳腐熟水谷“水谷之海”(2)主通降(三)小肠(1)主受盛和化物(2)泌别清浊“小肠主液”“利小便而实大便”(四)大肠:传化糟粕(五)膀胱:储藏和排泄尿液(六)三焦(1)通行元气(2)疏通水道三、奇恒之府(一)脑“脑为髓之海”(二)女子胞“主月经和孕育胎儿”三、脏腑之间地关系(一)脏与脏之间地关系1、心与肺:气与血地关系2、心与脾:血液地生成和运行3、心与肝:血液运行和精神情志方面4、心与肾:心位居于上,五行属火,火曰炎上肾位居于下,五行属水,水曰润下“水火既济”5、肺与脾:气地生成和水液地输布“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6、肺与肝:气机地调节方面7、肺与肾:水液代谢和呼吸运动8、肝与脾:消化和气血运行9、肝与肾:精血互生,阴阳协调,藏泄配合10、脾与肾:先后天相互滋生和水液代谢(二)脏与腑之间地关系:阴阳表里相互配合关系1、心与小肠:心火下于小肠2、肺与大肠:肺气肃降,有利于大肠地传导和津液地下达3、脾与胃:①纳运协调②升降相因③燥湿相济4、肝与胆:胆汁地分泌和排泄5、肾与膀胱:尿液地储藏和排泄(三)腑与腑之间地关系“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第二节气、血、津液一、气气:不断运动着地具有很强活力地精微物质,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地基本物质.(一)气地生成与运动1、生成来源①禀受于父母地先天之精气②饮食中化生地水谷精气③自然界地清气2、气机:气地升降出入,四种形式地运动(二)气地分布和分类1、元气①来源:肾中精气②分布:通过三焦到达全身③功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组织器官生理功能2、宗气①来源:A肺吸入地清气B脾化生地水谷精气②分布:胸中③功能:A走息道以行呼吸B贯心脉以行气血3、营气①来源:脾化生地水谷精气(营养丰富地)②分布:脉中③功能:A化生血液B营养全身4、卫气①来源:脾化生地水谷精气(活力较强地)②分布:脉外③功能:A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B温养脏腑、肌肉、皮毛C调节控制腠理开合,汗液排泄,维持体温相对恒定(三)气地功能1、推动作用:①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组织器官生理功能②推动血液和津液地生成运行2、温煦作用:①推动各脏腑组织器官地生理功能②血和津液地运行③人体体温地恒定3、防御作用:①防止外邪入侵②驱邪外出4、固摄作用:控制液态物质,防止无故丢失5气化作用:精气血津液等地新陈代谢和相互转化二、血(一)血地生成血液=营气+津液(二)血地功能1、滋润营养作用2、神志活动地主要物质基础(三)血地循环血液地正常运行决定于气地推动和固摄作用地协调平衡三、津液津液:体内一切正常水液地总称.(一)津液地生成、输布和排泄(二)津液地功能1、滋润和营养地功能2、化生血液3、调节机体阴阳地相对平衡五、神(一)神地形成(二)津液地作用四、气、血、津液地相互关系(一)气与血地关系1、气为血之帅①气能生血A营气B气化②气能行血③气能摄血2、血为气之母①血能载气②血能生气(二)气与津液地关系1、气能生津2、气能行津3、气能摄津4、津能载气(三)血与津液地关系血液=营气+津液“津血同源”第三章经络第一节经络地概念和组成一、经络地概念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地通路,是经脉和络脉地总称.二、经络系统地组成第二节十二经脉一、十二经脉地命名“内为阴,外为阳;脏为阴,腑为阳;上为手,下为足.”十二经脉名称分类表﹡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经在前缘,脾经在中线.在内踝尖上八寸处交叉后,脾经在前缘,肝经在中线.二、十二正经地走向、交接及分布规律(一)十二经脉地走向及交接规律头面手三阳经胸手三阴经手足(腹)三足三阴阳足三、十二经脉地表里络属关系及流注次序流注次序:肺大胃脾心小膀,肾包三焦胆肝脏.第三节奇经八脉一、奇经八脉地含义二、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地区别与联系十四经脉: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三、奇经八脉地功能一源三歧:冲任督三脉同起于胞中,出于会阴.任脉沿前正中线上行.“阴脉之海”任主胞胎督脉沿后正中线上行.“阳脉之海”冲脉“十二经脉之海”“血海”带脉约束诸经,司妇女带下.第四节经络地功能与作用(一)经络具有联系脏腑和肢体地作用(二)经络具有运气气血,濡养周身地作用(三)经络具有抗御外邪,保卫机体地作用(四)感应传导作用第四章病因病机第一节病因一、概述病因:引起疾病地原因.包括六淫、七情、疠气、饮食、劳逸、痰饮、淤血等.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二、六淫六淫(六邪):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地总称. 六淫致病地一般特点:1、外感性:邪气从肌表口鼻侵入;2、季节性:如夏季多暑病,冬季多寒病;3、地区性:如西北多寒病、燥病,东南多湿病、温病;4、相兼性:如风寒感冒,风寒湿痹.(一)风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2、风性善行而数变;3、风性主动;4、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附:内风(与肝地功能失调有关)(二)寒伤寒中寒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主痛;3、寒性收引;4、寒性清澈.附:内寒(与阳虚有关)(三)暑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2、暑易伤津耗气;3、暑多夹湿.(四)湿1、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易阻遏气机;2、湿性重浊;3、湿性粘滞;4、湿性趋下.附:内湿(与脾虚有关)(五)燥1、燥易伤津,燥性干涩;2、燥易伤肺.附:内燥(与津伤血亏有关)(六)火(热)“温为热之渐,火为热之极”1、火性炎上;2、火易耗气伤津;3、火易生风动血;4、火易致肿疡.壮火食气,少火生气附:内火(五志过极皆为火,邪气郁而化火)(二)疠气: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地致病因素.致病特点:1、传染性强,易于流行;2、发病急骤,病情较重;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三、内伤七情(一)七情地含义七情:人地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二)七情与五脏气血地关系(三)七情地致病特点1、直接伤及五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2、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3、影响病情发展.三、其他因素(一)饮食失宜1、饥饱失常2、饮食不洁3、饮食偏嗜(二)劳逸过度1、过度劳累2、过度安逸(三)外伤、虫兽伤四、继发病因(一)痰饮1、痰饮:水液代谢障碍形成地病理产物.津停为湿,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凝为痰.有形之痰无形之痰2、痰饮地形成:肺、脾、肾、三焦功能失常所导致.3、痰饮地致病特点:A易阻滞气机,阻碍气血运行;B致病广泛,变化多端;C病势缠绵,病程较长;D易扰乱神明;E舌苔多滑腻.(二)瘀血1、淤血:离经之血和经脉及脏腑内停留地血液.2、淤血地形成:气虚、气滞、血寒、血热、外伤.3、淤血地致病特点:A疼痛:刺痛,固定不移,拒按,昼轻夜重;B肿块:固定不移,拒按;C出血:血色紫暗夹有血块.第二节病机病机: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地机制.一、邪正斗争正气,邪气地含义1、正邪相争与发病A正气不足是发病地内在根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B邪气侵袭是发病地重要条件;C正邪相争地胜负决定发病与否.2、邪正盛衰与疾病地虚实变化“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3、邪正盛衰与疾病地转归A正胜邪退,则病势向愈;B邪盛正衰,则病势恶化.二、阴阳失调1、阴阳偏盛“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2、阴阳偏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3、阴阳互损“阳损及阴,阴损及阳”4、阴阳格拒A阴盛格阳:真寒假热证B阳盛格阴:真热假寒证5、阴阳亡失亡阳亡阴阴阳离决第五章诊法四诊:望、闻、问、切.诊断地基本原则:整体审察,四诊合参.第一节望诊望诊:医生运用视觉对病人地全身、局部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地变化进行观察以了解病情.一、望全身情况望全身:观察病人地神、色、形、态.(一)望神:两目,神志,语言,反应.1、有神(得神):病轻易治,预后良好.2、少神(神气不足):脏腑功能减弱,多见于虚证.3、失神(无神):病重难治,预后不良.循衣摸床撮空理线4、假神:精气极度衰竭,阴阳即将离决,是危重病人临终前地征兆. 回光返照残灯复明5、神乱.(二)望面色:颜色和光泽1、正常面色(常色):微黄红润有光泽. 主色客色2、病色主病(1)青色:主寒证,淤血,痛证,惊风.A面色苍白淡青——多属寒邪外袭;B面色青灰,口唇青紫,伴心胸疼痛——多属心阳不振,心血淤阻;C小儿高热,鼻柱眉间及口唇四周青紫——惊风.(2)黄色:主虚证(脾虚),湿证.A萎黄(黄无光泽):脾胃虚弱,气血不足;B黄胖(黄而虚浮):脾虚湿蕴;C黄疸(身目俱黄):①阳黄(黄而鲜明如橘色)——湿热②阴黄(黄而晦暗如烟熏)——寒湿(3)白色:主虚寒证,血虚证,虫证.A晄白(白而虚浮)——多为阳虚;B淡白(白无光华)——多为血虚;C苍白,伴冷汗淋漓——多为阳气暴脱;D面部有白色斑点——多见于肠道寄生虫病.(4)赤色:主热证.A实热证——满面通红;B虚热证——两颧潮红娇嫩;C戴阳证(真寒假热证)——重病久病之人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游移不定.(5)黑色:主肾虚证,水饮证,寒证.A面黑暗淡——多属肾阳虚,阴寒凝滞之虚寒证;B面黑干焦——多属肾阴虚;C眼眶周围发黑——为肾虚或有水饮,或为寒湿带下;D面色黎黑,肌肤甲错——多由血淤日久而致.(三)望形体:了解病人体质地强弱和脏腑气血地盛衰.1、形肥而食少乏力:多为脾虚有湿(胖人多痰湿);2、形瘦而食多:多为胃中有火(瘦人多火).(四)望姿态1、喜动者为阳证,喜静者为阴证.2、卧时蜷卧成团,喜衣被者多为寒证;卧时仰面伸足,去衣被者多为热证.二、望局部情况1头形:肾(1)头颅均匀增大,颅缝开裂,面部较小,眼球偏下(太阳落山症)智力低下——脑积水;(2)前额左右突出,头顶平坦,颅呈方形——佝偻病.2、囟门:(1)囟门凹陷:多属虚证,见于吐泻伤津或先天不足(六个月内微陷属于正常);(2)囟门突起:多属实证,见于火邪上攻或颅内水液停聚(哭闹时暂时突起属于正常);(3)囟门迟闭:肾气不足佝偻病:五迟:立,行,发,语,齿.五软:头,项,口,手足,肌肉.3、头发(1)突然出现片状脱发(斑秃):多属血虚受风;(2)头发稀疏易落或干枯不荣:多属精血不足.4、面部(1)腮肿:一侧或两侧腮部以耳垂为中心肿起,边界不清,按之有柔韧感或压痛感,为痄腮;(2)惊恐貌——小儿惊风,狂犬病,甲亢;苦笑貌——破伤风,新生儿脐风;狮面——麻风.5、颈项(1)颈前喉结处有肿块突起,可随吞咽上下移动——肝郁气滞痰凝或与地方水土有关;(2)颈侧颌下有肿块如豆,累累如串珠称瘰疬(颈外侧淋巴结核)——外感风火时毒,挟痰结于颈部.6、胸胁(1)胸廓膨隆(桶状胸)——多见于久病咳喘耗伤肺肾,日久变形;(2)串珠肋,鸡胸——佝偻病.(一)望目1、目赤红肿——多为肝经风热;2、白睛发黄——多为黄疸;3、目眦淡白——多为气血不足;4、眼睑浮肿——多为水肿,眼窝凹陷——多为津液亏耗;5、目睛上视、直视或斜视——多为肝风内动;6、瞳孔散大——肾精耗竭或中毒,若一侧逐渐散大多见于中风或颅脑外伤或脑瘤;7、眼球突出——甲亢;8、昏睡露睛——脾胃虚弱;9、眼睑下垂——脾肾亏虚.(二)望鼻1、鼻流清涕——多为外感风寒;2、鼻流浊涕——多为外感风热;3、久流浊涕而有腥臭味者——鼻渊(鼻窦炎).(三)望口唇1、唇色淡白——多属虚寒或血虚;2、唇色青紫——多是寒凝血淤;3、唇色深红而干——多属实热;4、口唇糜烂——脾胃湿热或阴虚火旺;5、口唇樱桃红色——多属于煤气中毒;6、口角流涎——见于小儿属脾虚湿盛,见于成人多为中风;7、口噤不开——多见于破伤风.(四)望咽喉:咽喉为肺胃之门户1、咽喉红肿疼痛,甚则溃烂——多为肺胃热盛;2、咽喉鲜红娇嫩,肿痛不甚——虚火上炎;3、咽喉有灰白假膜,坚韧难剥,重剥出血,随即复生——白喉.(五)望皮肤1、头面四肢或全身皮肤浮肿——水肿;2、只有腹部鼓起,腹壁青筋暴露,四肢消瘦——肝气郁滞,湿阻血淤所致鼓胀;3、皮肤面目俱黄者——黄疸;4、脐孔或腹正中线有半球状物突起——脐疝;5、皮肤起红点,点大成片,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斑;6、皮肤红点形如粟粒,抚之碍手,压之褪色——疹. (六)望小儿指纹风关,气关,命关.浮沉分表里;色泽辨病性;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三、望舌(一)概述:自然光线,自然伸舌,舌质舌苔,注意染苔包括舌质和舌苔两方面.1、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2、舌面脏腑分布:舌尖——心肺,舌中——脾胃,舌根——肾,舌边——肝胆;(二)内容1、望舌质包括舌色、舌形和舌态.(1)舌色:①淡白舌:主虚证,寒证和气血两虚证.A淡白湿润,舌体胖嫩——阳虚证B淡白无泽,舌体瘦薄——气血两虚.②红舌:主热证.A舌边尖红——多见于外感表热证初起.B舌红,苔黄厚——多属实热证.C舌红,少苔或无苔——多属虚热证.③绛舌:主热入营血,阴虚火旺证.④紫舌:主淤血,寒证,热证.A舌色紫暗或见淤斑——多属气滞血淤.B舌绛紫而干——热盛.C舌淡紫润滑——寒证.(2)舌形①老嫩:A老舌——主实证,热证.B嫩舌——主虚证,寒证.②肿胀:A鲜红肿胀——心脾有热;B青紫灰暗肿胀——中毒.C胖大舌边有齿痕——水湿痰饮阻滞.③瘦薄:A瘦薄而色淡——多属气血两虚.B瘦薄色红而干——多属阴虚火旺.④裂纹:A舌红绛有裂纹——热盛伤津或阴液亏损. B舌淡白有裂纹——血虚.⑤芒刺:热盛.(3)舌态①强硬(舌强)②痿软③震颤:A舌淡白而颤动——血虚生风.B舌红绛而颤动——热极生风.④吐弄2.望舌苔:包括苔色和苔质.(1)望苔质①厚薄:A薄苔——正常舌苔或病邪在表.B厚苔——邪盛入里或内有痰湿,食积.②润燥:A滑苔——水湿内停.B燥苔——热盛津伤或津液亏耗.③腐腻:A腐苔——食积,痰浊.B腻苔——食积,痰饮,湿浊.④剥苔(镜面舌):阴虚.(2)望苔色①白苔:主表证,寒证.A薄白苔——病在表. B白厚腻苔——多属湿浊,食积.②黄苔:主里证,热证.黄腻苔——湿热或食积.③灰黑苔:主热极,寒盛.A苔灰黑而干——热极B苔灰黑而润——寒盛.四、望排泄物(一)望痰涎1、痰白而清稀——寒痰;2、痰黄而粘稠——热痰;3、痰少而粘,难于咳出——燥痰;4、痰白滑量多,容易咳出——湿痰;5、痰中带血或咳出鲜血——热伤肺络;6、咳出脓血腥臭痰——肺痈(肺脓肿);7、口流清涎量多——脾胃虚寒;8、口流黏涎——脾胃湿热.(二)望呕吐物1、呕吐物秽浊有酸臭味——胃热;2、呕吐物清稀无臭味——胃寒;3、吐黄绿苦水——肝胆湿热;4、呕吐清稀痰涎——痰饮中阻;5、呕吐鲜血——肝火犯胃或胃有积热;6、吐不消化食物,味酸腐——伤食. (三)望二便1、大便清稀如水——寒湿泄泻;2、大便黄粘如糜——湿热泄泻;3、便下脓血——痢疾;4、先便后血,血色黑者——肠胃病;5、先血后便,血色鲜红者——痔疮;。
《中医学概要》教案(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绪论一、中医学的发展概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1.四大经典著作:(1).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2).与《内经》相媲美的著作------ 《难经》(3).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著作------- 《伤寒杂病论》(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4).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神农本草经》2.外科鼻祖-- 华佗麻沸散世界最早的外科麻醉先河(五禽戏)董奉“杏林春暖”《针灸甲乙经》————第一部针灸学专著《雷公炮炙论》————我国最早的制药学专著3.金元四大家:(1)刘完素----- 寒凉派--- “火热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火)(2)张子和----- 攻下派--- “邪去则正安”(3)李东垣----- 补土派---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4)朱丹溪----- 滋阴派-----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4.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一)整体观念整体: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整个宇宙也是一个大的整体。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五脏六腑------- 五官五体如:肝系--- 肝,胆,目,筋。
A.认识疾病:“肝火犯胃” 胃脘疼痛,泛酸,呕血。
B.诊断疾病:舌诊,脉诊,观面色耳廓。
“察外知内” C.治疗疾病:舌红疼痛——心火旺——泻心火D.养生:劳逸结合2.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1)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天人相应”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疾病(季节性,地理环境)治疗(因时,因地)“旦慧昼安夕加夜甚”(2)人与社会的统一性(二)辨证论治1.诊疗手段:辨病论治,对症治疗,辨证论治。
(1)病:有特定病因病机,发病形式,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过程。
如:感冒,痢疾(2)症:症状,疾病的具体表现。
如:头痛,发热,腰酸,乏力。
(3)证:证候,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新编中医学概要

新编中医学概要1. 介绍中医学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它以中医药为基础,包括中医诊断、中医治疗和中医预防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对中医学的概要进行编写,介绍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以及重要的中药药物等内容。
2. 中医的基本理论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经络学说等。
其中,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构成的,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五行学说将自然界的事物分为木、火、土、金、水五个元素,相互关系形成生克制化的规律。
气血理论认为气和血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气血的运行与调节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经络系统,通过经络的运行,气血得以运输,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3. 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的诊断方法主要有望闻问切四诊法。
望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眼底等,以了解患者的病情。
闻指借助听力来判断患者的声音、呼吸等变化,从而判断病情。
问是指医生通过与患者交谈,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等信息。
切指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观察脉搏的形态、节律等,以判断患者的病情。
4. 中医的治疗原则中医的治疗原则包括辨证施治、因势利导、治疗病因等。
辨证施治是中医的核心原则,即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来辨证施治。
因势利导是指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治疗病因是中医治疗的重要原则,中医强调治疗病因,通过调整患者的体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5. 中医的重要中药药物中医药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药物具有丰富的种类和疗效。
常用的中药药物包括黄芪、人参、当归、陈皮等。
黄芪具有补气、益阳、提高免疫力等作用。
人参具有补气、益阳、健脾等作用。
当归具有活血、养血、调经等作用。
陈皮具有理气、燥湿、化痰等作用。
这些中药药物在中医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6. 结论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拥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治疗方法。
它注重辨证施治,强调治疗病因,倡导因势利导。
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中医药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份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大体内容《中医药学概论》是中央电大医科类药品经营与治理专业的一门统设必修课,药学专业的统设选修课。
本课程课内学时72,共4学分。
《中医药学概论》涉及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的基础知识。
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把握必然的中医基础理论、大体知识和大体技术,初步运用中医理论和中药知识和方剂理论,为尔后从事药品经营与治理相关工作打下初步的中医药学基础。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和分工本课程的前期课程是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人体生理学、医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等医学基础课,后续课程是临床各科专业课。
三、课程的教学大体要求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把握和明白得中医基础理论的大体知识;中医学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大体特点;中医学望闻问切四种大体诊病方式;中医学八纲、脏腑等要紧辨证方式;中药的四气五味、起落浮沉、归经、配伍禁忌等大体理论;经常使用中药的来源、性味及功能;方剂学的大体理论;经常使用方剂的有关知识等。
四、教学方式和教学形式建议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在严格的制度保障和较好的组织与指导下进行的,不是没有要求的自由学习。
专门是对教学环节的实施和学习进程的指导,需要中央电大课程主持教师、教学点的责任教师、辅导教师一起尽力来完成。
同时也要求学生与各级教师踊跃互动,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各地教学点,应依照自己教学点辅导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形和本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具体安排本教学点的课程实施。
要使学生了解中医药学概论课程的学习资源和教学组织要求,对学生上网学习、参加集中辅导、参加小组讨论、收看电视课、参加见习、完成形成性作业册应有具体的要求、组织和检查方法;帮忙学生制定学习打算;对外聘辅导教师的资格应把关,专门是对每一年新聘用的辅导教师应使其了解电大的教学模式和辅导要求。
五、教学资源的选择与配合为适应远距离开放教育学习的需要,本课程采纳多种媒体教材进行学习,在多种媒体一体化整体设计的基础上,以文字教材为主媒体,录像教材等为辅助媒体,为学习者提供自主选择学习媒体的方便。
《中医学概论》电子教案 第四篇 常见病辨证论治 第二十九章

第一节 疖
• 脓尽用生肌散掺白玉膏收口。 • (3)蝼蛄疖宜作十字形切开,如遇出血,可用棉垫加多头带缚扎以
压迫止血。若有死骨,待松动时用镊子钳出。可配合垫棉法,使皮肉 粘连而愈合。
上一页
返回
第二节 痈
• 痈是指发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局部光软无 头,红肿疼痛(少数初起皮色不变), 结块范围多在6~9 cm,发病 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或伴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 状,一般不会损伤筋骨,也不易造成内陷。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十九章 外科常见病辨证论治
• 第十七节 精 癃 • 第十八节 精 浊 • 第十九节 臁 疮 • 第二十节 褥 疮 • 第二十一节 附骨疽 • 第二十二节 脱 疽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十九章 外科常见病辨证论治
• 第二十三节 黄水疮 • 第二十四节 脚湿气 • 第二十五节 湿 疮 • 第二十六节 瘾 疹
• (二)外治 • (1)初起小者用千捶膏盖贴或三黄洗剂外搽;大者用金黄散或玉露
散,以金银花露或菊花露调成糊状敷于患处,或紫金锭水调外敷;也 可用鲜野菊花叶、蒲公英、芙蓉叶、龙葵、败酱草、丝瓜叶取其一种 ,洗净捣烂敷于患处,每天1~2次,或煎后每日外洗2次。 • (2)脓成宜切开排脓,掺九一丹、太乙膏盖贴;深者可用药线引流 。
• 【治法】清热解毒,行瘀活血。 • 【方药】仙方活命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白芷9 g,赤芍9 g,生归尾
9 g,炒皂角刺9 g, 炙穿山甲9 g,天花粉9 g,乳香9 g,没药9 g, 金银花30 g,陈皮9 g,黄连9 g,黄柏9 g,黄芩9 g,栀子9 g,甘 草6 g。 • 发于上部,加牛蒡子、野菊花各15 g;发于中部,加龙胆草9 g;发 于下部,加苍术、牛膝各9 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概要》教案
整理表
姓名:
职业工种:
申请级别:
受理机构:
填报日期:
A4打印/ 修订/ 内容可编辑
《中医学》教学大纲
供川北医学院护理本科专业使用
(卫生部规划教材,第六版)
前言
《中医学》是一门简单介绍中医学基本特点、基本理论,四诊和辩证的诊病方法,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及中药的组方原则,据病因病机、病人体质及地域等特点确立治疗原则和选方用药的中医基础和临床综合运用的学科。
本门课程总学时为15学时,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
[教学要求与内容]
第一章导论(3学时)
【目的与要求】
1 .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 .熟悉中医学形成与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及各阶段的代表医著。
3 .了解中医学科的优势。
【教学内容】
1.中医学的历史沿革:初步形成、发展、繁荣及近现代状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
强调人是一个有机整
体;人的生命健康与疾病均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强调中医认识疾病的基本规律。
简单了解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
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3学时)
【目的与要求】
1 .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2 .掌握五行的概念、属性及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 .了解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主要了解应用阴阳五行学说确立的治则治法。
【教学内容】
1.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强调相互关联事物或现象属性对立概括,明确阴阳特征、相对性、
可分性及阴阳划分。
2.掌握阴阳之间相互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3.了解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掌握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概念、特性、事物的五行归类、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的生理
病理关系。
5.了解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章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3学时)
【目的与要求】
1 .掌握五脏、六腑的组成及共同生理功能,奇恒之腑的组成及概念。
2 .掌握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功能及系统连属,了解六腑的生理功能。
【教学内容】
1.掌握脏腑的分类、组成及共同的生理功能。
2.重点掌握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即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功能和系统连属
3.了解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
第四章病因病机(3学时)
【目的与要求】
1 .熟悉病因的分类。
2 .重点掌握外感病因中六淫共同致病特点和各自的致病特点;简单了解疠气的概念和致病特
点。
3掌握内伤病因的组成和七情的治病特点;简单了解劳逸、饮食的致病特点。
4 .了解可致病的病理产物即痰饮、瘀血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和致病特点;了解结石的致病特点。
【教学内容】
1.概述:简单了解病因与病因学说的概念。
掌握病因的分类:即外感、内伤、病理产物
及其他治病因素;掌握六淫的概念、共同治病特点;了解疠气的概念及致病特点。
2.外感致病因素:重点讲述六淫的各自致病特点,即“风、寒、湿、暑、燥、火”各自的
致病特点。
3.内伤致病因素:掌握七情概念及其致病特点。
了解饮食和劳逸的致病特点。
4.可致病的病理产物:了解痰饮和瘀血的定义、形成原因及致病特点。
了解结石的定义、
形成原因及致病特点。
第十章针灸(3学时)
【目的与要求】
1.了解腧穴的分类。
2.熟悉腧穴的定位方法。
3.熟悉常用穴位的定位,了解其主治病症。
【教学内容】
1.了解腧穴的分类。
2.熟悉腧穴的定位方法。
3.熟悉常用穴位合谷、手三里、颊车、足三里、三阴交、睛明、委中、昆仑、至阴、涌泉、
内关、大椎、百会、水沟、关元、神阙、中脘、膻中、印堂、太阳、安眠等的定位,了解其主治病症。
分配表
整理丨尼克
本文档信息来自于网络,如您发现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联系我修正;如您发现内容涉嫌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