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书法培训公开课:写意在中国书法中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侯书院,太原最好的书法培训机构。
有关书法的艺术本质,争论了若干年,至今也未有较清晰的理性答案。
其难点在:书法是什么?这个看似简单实则极其复杂的书学基础理论的核心课题。
书法是艺术,这一过去辩论过而现今不成问题的肯定性结论,已被广大学人所认同,然而我们还要继续争论什么呢?就连书法与写字是否是一回事的书学原则问题,在论说中都往往采取抽象肯定而具体否定的态度。
由此来看,问题还远未得到真正解决。
传统的“书法是艺术”之含义,是指古往今来除宋代印刷体以外的一切汉字遗存。
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秦汉篆隶碑文及唐楷、馆阁体等。
如果说上述所谓书法是实用书法(虽然其有某些艺术特征或装饰美术性),不属于艺术书法范畴,肯定会有一大批书家起来反对反驳。
避免节外生枝,暂且存疑。
要说书法的艺术本质是写意而非写实,我们可以找出大量的古今书学言论来作证,如杨雄的“心画”说,蔡邕的“散怀抱”说、钟繇的“笔迹流美”说等,都表明汉魏书论前贤的书法本质观是“写心”。
而到了书圣王羲之那里,则把晋人“尚意重韵”的艺术思想和创作实践推向了极致:“吾尽心精作亦久,寻诸旧书,为钟、张故为绝伦,其余为是小佳,不足在意。
去此二贤,仆书次之。
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得其妙者,事事皆然。
”(《论书》)
早在1300年前,孙过庭在《书谱》中,对书法的艺术本质提出了许多重要见解。
他在形象地描述“钟、张、二王”书作的点画、结体、章法美之后,提出“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的书艺本质观。
其哲学思维高度,我们今人也未能企及。
他评鉴王羲之的《乐毅论》、《东方朔画赞》、《黄庭经》、《太师箴》、《兰亭序》、《告誓文》等书作情趣意态各异,并批评那些不学无术之辈,强说自己是学王羲之的字体后,指出:“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
既失其情,理乖其实,原夫所致,安有体哉!”从正反两方面阐释他的书法“写意”本质观。
他在论述真书与草书艺术辩证关系时说:“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
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
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
回互虽殊,大体相涉。
”明确指出:真书若无使转和情性的点画,只能“犹可记文”而“殊非翰札”;草书若无点画和情性的使转,同样“殆于专谨”而绝非书法。
这段深邃精确的判断,区别“写字”之实用与艺术之间不同性质的言论,被清人包世臣称为:“千年黑洞,今凿开一线天。
”(《艺舟双楫》)可惜的是,没有引起我们现代人的足够重视,还在那里无休止的争论而不见天日。
综上所述,书法的艺术本质是写意而非写实的命题,一旦被论证确立,我们就找到了一条通向艺术自由之真理的阳光大道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