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复习方略】(新课标 浙江专用)高中语文 3.1.2 第二讲 文言虚词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胡叟与友人的交谈,显示出他对经典的独特见解,以及对当 时那些缺乏真才实学的读书人的不屑。 B.文章叙述了胡叟在京城受人召见的过程,刻画出他言辞犀利, 不能容忍他人怠慢自己的性格特征。
C.文章通过对胡叟为僧人解难一事的叙述,赞美胡叟敢为他人
着眼于辨析和判断“在文中”的用法。从近年高考命题来看, 对虚词的考查在题型上一般比较稳定。 浙江高考近年来一直采用比较的方式,即挑出字形相同的 虚词,比较它们的意义与用法,其特点是将8个句子分为四组,
要求考生比较、判断每组两句中同一虚词用法和意义的异同,
其中每组的第二个语句一般出自教材相关的篇目。这一命题形 式,不仅可以扩大考查的范围和信息量,而且能将课内与课外
【解题指南】 解答本题,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2)审读题干,看清题目要求“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的一组是”。
先确定所学课文语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再解释 阅读文段中加点的虚词。课文中学过的语句:A项“天之苍苍, 其正色邪”中的“其”为副词,“难道”。B项“倚歌而和之” 中的“而”为连词,表修饰。C项“风雨兴焉”中的“焉”为兼
来不通顺,可以改换,如“入”直译为“进入”,“进入长安”
不合习惯说法,可改为“来到长安”。
答案:(1)于是(他)来到长安观察风俗民情,不露姓名,隐 藏行踪,害怕别人看见并认出。 (2)我为德行而请命,拿钱财干什么?
附【译文】 胡叟,字伦许,是安定临泾人。家中历代为官,是西夏著
名大族。胡叟幼时聪明机敏,年方十三,就善于辩答疑问解释
﹒
言,精义入神者,其唯《易》乎?犹谓可思而过半。末世腐
﹒
儒,粗别刚柔之位,宁有探赜①未兆者哉?就道之义,非在今
矣。”及披读群籍,再阅于目,皆诵于口。好属文,既善为典
雅之词,又工为鄙俗之句。以姚政将衰,遂入长安观风化,隐
匿名行,惧人见知。时京兆韦祖思,少阅典坟,多蔑时辈,知、
叟至,召而见之。祖思习常,待叟不足。叟聊与叙温凉,拂衣
D项,第一个“于”是介词,到;第二个“于”是介词,对。
【特别提醒】做虚词辨析题时,“代入法”是一种切实可行、
行之有效的方法。虚词考试题一般分四组,每组两句,一课外
一课内,可将课内已掌握的虚词的意义、用法代入课外句中试 一试,结合上下文看看是否讲得通。
【一线穿珠】B选项两个句子中的文言虚词“而”均为连词,表 修饰。除此之外,文言虚词“而”还有哪些意义和用法?请举 ①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如“永州之野产异蛇, 例归纳一下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于此,从这里”。D项“且贰于楚也”中的“于”为介词,
“对”。
(3)结合题目要求,从中一一作出比较。 要注意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借助语句的 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意义是否
有区别。通过逐项比较,B项“拂衣而出”中的“而”为连词,
表修饰。从而确定答案为B。 答案:B
词考查有一种规律,越陌生的词语,其解释往往越会列为正确
项。“鸠”在现代汉语中有“鸠集”一词,“鸠集”即“纠 集”。 答案:A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 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 其唯《易》乎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
﹒
B.
拂衣而出
﹒
倚歌而和之
﹒
C.
遂得免焉 ﹒ 风雨兴焉 ﹒ 复还于蜀
写文章,既善于写典雅的文字,又擅长用通俗的语言。因姚氏
政权即将衰亡,于是(他)来到长安观察风俗民情,不露姓名, 隐藏行踪,害怕别人看见并认出。当时有京兆人韦祖思,从小熟 读经典,常常看不起当时的人,知胡叟来,召他相见。祖思以平 常的态度与胡叟见面,对胡叟很冷淡。胡叟勉强与他寒暄后,愤 怒地拂衣而去。祖思坚决挽留他,说:“正要与君讨论天人之间 的关系,为何仓促而回呢?”胡叟答道:“可以共论天人问题的 人早已死了,与君相交,何必说如此大话。”最终不入座而离去。 回到主人家,写长赋铺叙韦、杜二家事,一夜而成,当时他十八 岁。他追述韦、杜的过去,没有掩去其旧日美德,叙及中古,则
子的结构,“述前载”与“叙中世”,“无违旧美”与“有协
时事”,“奇其才”与“畏其笔”,一一对应。 答案: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末及鄙黩/人 皆奇其才/畏其笔(标“//”处可断可不断)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尠有屈焉
﹒
屈:屈辱
鸠:聚合 大辟:死刑 遗:赠送
B.鸠率僧旅 ﹒ C.将加大辟 D.遗其珍物
﹒﹒
﹒
【解题点拨】此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屈: 屈服。义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 大丈夫”一句中的“屈”。这四个实词,除了“鸠”比较陌生 外,其他都经常见。“大辟”对有的考生来说也是陌生的,但 在文言中算较常见,如方苞《狱中杂记》中有“惟大辟无可要, 然犹质其首”,其中的“大辟”就是古代的一种死刑。文言实
(2)吾为德请,财何为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点拨】第(1)句注意“风化”“隐匿”“知”等的翻译。 第(2)句注意“请”的翻译及“财何为也”的句式(“何为” 是“为何”的倒装)。翻译时以通顺为准,如直译后读起
仗义执言但又不求回报的高尚品德。 D.胡叟聪敏过人,少年成名,但因恃才傲物,言行偏激,得罪
了京兆韦祖思,以致仕途受阻,一生坎坷。
【解题点拨】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本题, 首先要根据选项内容找到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与
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D项“言行偏激,
D.
﹒
且贰于楚也
﹒
【解题点拨】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 解题时,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意义和用法。B项,两 个“而”的用法都是连词,表修饰。A项,第一个“其”是语气 副词,表推测,大概;第二个“其”是副词,难道。C项,第一
个“焉”是句末语气词;第二个“焉”是兼词,于此,从这里。
(2)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文言文
中会多次出现。 (3)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 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 表达不同的语气。
4.掌握文言虚词需注意的事项 (1)要重点掌握考纲列举的文言虚词。《考试大纲》和浙
江省《考试说明》明确划定了“而、何、乎、乃、其、且、若、
不可或缺的部分。古今汉语中,差别最大的不是实词,而是虚
词。“之乎者也”已成为文言文最显著的特色。 2.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种类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代词、助词、叹词以及
兼词等,数量虽然不多,但使用频率较高,用法也非常灵活。
3.文言虚词的特点
(1)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 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
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个文言虚 词作为高考的考查范围。
(2)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是指对在阅
读材料中出现的文言虚词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准确把握其意义 和用法,而不是要求考生孤立地去历数哪些常见文言虚词具有 哪些意义和用法。
5.考查特点
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一般难度不大,立足于“常见”,
﹒
而出。祖思固留之,曰:“当与君论天人之际,何遽而反乎?” 叟对曰:“论天人者其亡久矣,与君相知,何夸言若是也。” 遂不坐而去。至主人家,赋韦、杜二族,一宿而成,时年十有八 矣。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末及鄙黩②人皆奇其才
畏其笔。世犹传诵之,以为笑狎。
叟孤飘坎壈,未有仕路,遂入汉中。刘义隆梁、秦二州刺 史冯翊吉翰,以叟才士,颇相礼接。授叟末佐,不称其怀。未 几,翰迁益州,叟随入蜀,多为豪俊所尚。时蜀沙门法成,鸠
事理,闻名于城乡。他以思考感悟的见解,与成人交互辩论, 也很少屈服。学问不由师傅传授,友人劝他,胡叟说:“先圣
的著说中,精深而得变化之道理的,难道不是只有《易经》
吗?(我)还是认为通过思考就多半能感悟到道理的。衰败世 道中的迂腐儒生,略能区分乾坤的方位而已,岂有能从不显明 的征兆中探索深奥道理的人?求师问道的道理,不是现在能施行 的。”及至翻读各类书籍,阅览两遍,都能背诵。(胡叟)喜欢
知识紧密地结合起来,体现出高考文言文“注重迁移、突出运
用”这一“能力立意”的考查趋势。
(2010·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18分) 胡叟,字伦许,安定临泾人也。世有冠冕,为西夏著姓。 叟少聪敏,年十三,辨疑释理,知名乡国。其意之所悟,与成
人交论,尠有屈焉。学不师受,友人劝之,叟曰:“先圣之
﹒ 率僧旅,几于千人,铸丈六金像。刘义隆恶其聚众,将加大 ﹒ ﹒
辟。叟闻之,即赴丹阳,启申其美,遂得免焉。复还于蜀。法
﹒
﹒
成感之,遗其珍物,价直千余匹。叟谓法成曰:“纬萧何人,
﹒
能弃明珠?吾为德请,财何为也?”一无所受。 (节选自《魏书·胡叟传》) 【注】①探赜:探索深奥的道理。②鄙黩:轻贱侮慢。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不知其可也”(《论语》)。⑥代词,这样,此,如“同是被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一想】解答该题应该遵循哪些步骤呢?
第二讲
文言虚词
浙江省最新《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是“常见文言虚 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其实就是依据上下文(语境)来
判定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是历年高考试题中文言文
阅读的重点考查内容。
1.文言虚词的内涵 文言虚词是指那些意义比较抽象,基本不能明确地表示意 义,而只能组织实词使句子结构完整的词,它是构成文言句子
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②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③连词,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承接关系,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④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⑤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如“人而无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罪了京兆韦祖思,以致仕途受阻,一生坎坷”有误,文中并 没有写他得罪京兆韦祖思,他“仕途受阻,一生坎坷”也与韦
祖思没有关系。
答案:D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其 述 前 载 无 违 旧 美 叙 中 世 有 协 时 事 而 末 及
鄙 黩 人 皆 奇 其 才 畏 其 笔 【解题点拨】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对这段文字的断句需 要注意三点:一、主语的转换,由胡叟到人们;二、句中的谓 语动词,“述”“无”“叙”“有”“奇”“畏”等;三、句
刘义隆厌恶他聚集徒众,将要把他处以死刑。胡叟得知此事,
符合当时的情况,而近代则叙有轻贱侮慢的事。人们都惊叹他的
才华,畏惧他文笔含讥。至今还有人传诵他的文章,作为谈资。
胡叟孤独漂泊坎坷失意,没有入仕的途径,于是到汉中。
刘义隆的梁、秦二州刺史冯翊人吉翰,因胡叟是有才华之人, 便以礼相待。授胡叟为小官,不符合胡叟本意。不久,吉翰调 任益州,胡叟随其入蜀,常常被益州豪士俊杰所推重。当时蜀 有僧人法成,聚合僧徒,有近千人,共铸一丈六尺高的金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