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副嗜血杆菌病

合集下载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动物传染病,主要侵害猪只,可引起全身性出血和败血症,严重危害猪的生长和生产。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给养殖业造成了巨大损失。

以下将结合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特点和防控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流行特点1.易传播:副猪嗜血杆菌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主要通过口腔、呼吸道、皮肤等途径感染猪只,尤其是在密集养殖条件下易造成疫情扩散。

2.高致病性:副猪嗜血杆菌是一种致病性很强的细菌,容易侵入宿主的血液和组织引起全身性感染,对猪的健康和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

3.多发季节:副猪嗜血杆菌病在气温较高、湿度较大的夏秋季节易发生,因为这种环境条件更有利于副猪嗜血杆菌的生长繁殖。

4.潜伏期短:感染副猪嗜血杆菌后,猪只的潜伏期一般为1-3天,病变发展迅速,呈急性感染的特点,病情恶化迅速。

5.易引起死亡: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后,可导致全身出血、败血症、休克等严重症状,严重时会导致猪只死亡。

二、防控措施1.加强饲养管理: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和清洁,保持猪场通风良好,控制环境温湿度,减少细菌滋生的环境。

严格落实饲料卫生制度,防止食物受污染。

2.提高养殖水平:加强养殖人员的培训,提高防疫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定期做好猪只的健康检查,发现异常立即隔离治疗,避免病情扩散。

3.科学用药:对疑似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猪只及时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选用有效的抗生素和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说明书进行用药,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药物。

4.加强疫病监测:建立健全的疫病监测体系,定期对猪场和周边环境进行检测,掌握病情发展动态,及时采取相应防控措施。

5.加强入场检疫:引种猪只和疾病携带者进场前应进行严格检疫,阻止病原菌传播源的输入。

对疑似感染病例的肉及其制品,要及时销毁处理,避免病原菌在场内传播。

6.加强动物隔离:严格控制猪群流动,避免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猪只与其他健康猪只接触,减少疾病传播的可能性。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Actinobacillus suis)是一种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主要发生在猪类身上。

本文将介绍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措施。

特点:1. 发病特点:副猪嗜血杆菌病主要发生在生长发育期的猪,尤其是3-8周龄的仔猪和采食较差的生病猪。

高温、湿度大、密度过高、环境脏乱等因素是该病的发病高峰期的重要诱发因素。

2. 临床症状:副猪嗜血杆菌病主要表现为感染性贫血和红细胞破坏,临床症状包括食欲不振、厌食、腹泻、发热、呼吸急促、肌无力和贫血等。

病程较长,病死率较高。

3. 病理变化:病理变化主要包括多脏器病变和出血,主要累及脾、肝、肺和淋巴结等器官,可见出血点和出血灶。

诊断:1. 临床症状分析:通过仔细观察猪的临床症状,如贫血、发热、腹泻等,结合猪群的病变情况来推测是否为副猪嗜血杆菌病感染。

2. 细菌学检查:可以采集病猪的血液、淋巴结或脏器的组织样本,进行细菌学检查,如革兰染色和培养,从中分离出副猪嗜血杆菌并进行鉴定。

3. 病理学检查:对于病死猪,可以进行病理学检查,观察病理变化,如出血和病变器官的变化,进一步确定诊断。

治疗:1. 抗生素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对抗生素敏感,可以选择投入青霉素、头孢菌素等抗生素进行治疗,常用的抗生素剂量为每千克体重注射一次,连续3-5天。

2. 免疫治疗:可以使用疫苗进行预防和治疗。

疫苗接种可以增强猪的免疫力,减轻疾病的症状和传播程度,有效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3. 改善饲养环境:改善饲养环境可以减少猪群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的机会,如加强清洁消毒,改善通风条件,合理控制猪群密度等,以减少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生。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主要发生在猪类身上的感染性疾病,其特点是主要发生在生长发育期的猪,临床症状包括贫血、发热、腹泻等,诊断可以通过临床症状分析、细菌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进行,治疗可以采用抗生素治疗、免疫治疗和改善饲养环境等手段。

猪副嗜血杆菌病

猪副嗜血杆菌病

猪副嗜血杆菌病Haemophilus Suis猪副嗜血杆菌病是由猪副嗜血杆菌引起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的细菌性传染病,主要引起肺的浆膜和心包及腹腔浆膜和四肢关节浆膜的纤维素性炎为特征的呼吸到综合症。

一、病原副嗜血杆菌目前暂定为巴氏杆菌科嗜血杆菌属,镜下本菌有多种不同形态,从单个的球杆菌到长的、细长的以及丝状菌体。

无鞭毛,无芽孢,新分离的致病菌株有荚膜。

美蓝染色呈两极革兰氏染色阴性。

本菌需氧或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37℃,PH7.6-7.8。

初次分离培养时供给5%-10%CO2可促进生长。

本菌生长时需要X因子和V因子。

血液培养基上该菌落不出现溶血现象。

本菌存在大量的异源基因型,天然存在各种血清型,有15种血清型,4、5和13型常见。

用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法可将61个菌株分为29个型。

但各型毒力差别很大,某些血清型致病力较强。

本菌已在猪群中存在,时而侵入猪群中,可能导致猪群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全身性疾病。

本菌对外界的抵抗力不强。

干燥环境中易死亡,60℃5-20分钟被杀灭,4℃存活7-10天。

常用消毒药可将其杀死。

本菌对阿莫西林、泰农、红霉素、林可霉素、土霉素、卡那霉素、磺胺类药物敏感。

二、流行病学1、易感性:仔猪敏感,尤其断乳后10天左右多易发病。

2、传染源:患病或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该细菌寄生在鼻腔等上呼吸道内。

3、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直接接触感染,其它传染途径如消化道等亦可感染。

4流行特点:在一个猪群中,副嗜血杆菌的致病作用是影响其他许多全身性疾病严重程度和发生发展的因素,这与霉形体肺炎日趋流行有关,也与病毒型呼吸道病原体有关,其中有繁殖呼吸道综合症(PRRS)病毒、猪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冠状病毒。

副嗜猪血杆菌与霉形体混感在一起患PRRS猪肺的检出率为51.2%(Kobayashi等,1996)。

应引起注意。

三、临床症状本病多因被PRRSV等病毒类和霉形体感染后猪场的仔猪发生和流行,多呈继发和混合感染,其临床症状缺乏特征性。

副猪嗜血杆菌病

副猪嗜血杆菌病

(四)、淘汰无治疗价值的严重病猪。 中轻度病猪必须隔离治疗。 (五)、仔猪断奶前后7天饲料中加 入阿莫西林400g和强力霉素300g/吨 料或SDM800g+TMP100g/吨料。 (六)、有条件猪场应予半年进行一 次血清学检测,揭发病猪,同时及时 掌握HPSD抗体的消长情况,并随时 采取措施。
六、治疗
4、疫苗接种是目前预防HPSD 很有效的办法之一,国内外已 研制出付猪嗜血杆菌灭活菌, 可供临床使用。
5、为了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①及时确诊、及早治疗。
②最好同时使用两种敏感抗生素。
③猪群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应立即 用大剂量抗生素全群治疗。
④同时注意对症治疗,如强心、抗 毒、解热、止喘等,以提高疗效。
④关节症状:跗关节、腕关节等 关节肿胀跛行。
⑤脑膜炎症状:共济失调,全身 颤抖,有时出现抽风。
⑥皮肤症状:可视粘膜及耳等末 稍部位发绀,眼睑发乌,严重的 多在发病后2—3天死亡。
2、慢性型 (亚急性型)
多由急性或感染了中等毒株而发生。 除具有急性型的症状外,病猪消瘦, 虚弱,被毛粗乱,咳嗽,呼吸困难, 贫血,皮肤发白,关节肿大,不能 站立。两耳发绀,最后因衰竭,体 温下降而死亡。
1、注意: ①最好作药敏试验,没有条件时可选 用多数人认为较为有效的药物。 ②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 ③肌肉、静脉给药疗效较好。 ④一头发病,全圈治疗。 ⑤两种抗菌素联用,药量必须给足。
2、治疗:
①头胞噻肟60mg/kg WT(亦可选 用先锋5号、头胞三嗪、头胞拉啶、 SMM) 地 米:5mg-10mg 鱼腥草:10cc-20cc 4天 每天2次 混合m
临床上应注意和SS、PCP、 PM等细菌性疾病及PRRS、 PMWS等病毒性病鉴别。

副猪嗜血杆菌

副猪嗜血杆菌

副猪嗜血杆菌病- 病原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也称格拉泽氏(格来西氏)病。

其病原为副猪嗜血杆菌。

本病菌属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形态多变,有15个以上血清型,其中血清型5、4和13最为常见。

一般条件下难以分离和培养,尤其是应用抗生素治疗过病猪的病料更甚,因而给本病的实验室诊断和免疫工作增加了较大难度。

由于本菌对抗生素极易产生耐药性,也给治疗工作造成极大麻烦。

本病菌对外界抵抗力不强,干燥环境易死亡.60℃可存活5—20分钟,4℃可存活7~10天,常用消毒药可将其杀灭。

本菌对氟喹诺酮类、头孢类、增效磺胺类、阿莫西林、氟苯尼考、土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等药物敏感;大多数菌株对红霉素、氨基苷类、壮观霉素和林可霉素有抵抗力;极易产生耐药性。

往往对发病初期敏感的药物,后期就有了耐受性,尤其是猪场长期而普遍使用的氨苄青霉素.本菌已对其产生了耐药性。

副猪嗜血杆菌病病猪和带毒猪是该病的传染源,一般通过呼吸系统传播,也可通过消化道传染。

2周到4月龄的猪都可能发生感染.但以5~8周龄的断奶保育仔猪最为多见.以致一些猪场的保育舍和生长舍猪群的死淘率因之而大大增加,给猪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有时哺乳仔猪也会发病,尤其是免疫水平较低的初产母猪产下的仔猪更易感染。

发病率一般在10%~l5%不等,致死率约为50%,当混合感染严重时则死亡率会更高。

无明显季节性,但常于恶劣环境条件下多发。

本病菌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健猪鼻腔、咽喉等上呼吸道黏膜上也常有本病菌存在。

属于一种条件性常在菌。

当猪体健康良好、抵抗力强时,病原不呈致病作用,而一旦猪体健康水平下降、抵抗力弱时。

病原就会大量繁殖而出现临床症状,因此本病的发生与流行常与以下的应激因素有关:饲养管理应激饲料营养失调、日粮数量不足、缺少饮水或霉菌毒素危害等。

环境管理应激栏舍卫生条件恶劣、饲养密度过大、舍内通风不良、氨气浓重、高温高湿或阴冷潮湿等:生产管理应激断奶、转群、并栏、频密调栏、不当的阉割注射和引种长途运输等:副猪嗜血杆菌病极端气候应激天气骤变或过冷过热等:疾病因素应激各种原发性疾病发生之后,特别是在猪群发生了呼吸道疾病,如猪喘气病、流感、蓝耳病、伪狂犬病和呼吸道冠状病毒感染的猪场,猪只抵抗力下降,不但本病的发病率更高,危害程度会更大,也更加剧了原发病的病程或使病情复杂化。

副猪嗜血杆菌病—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猪场常见病及.doc

副猪嗜血杆菌病—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猪场常见病及.doc

副猪嗜血杆菌病—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猪场常见病及概述:二、细菌病1、副猪嗜血杆菌病——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副猪嗜血杆菌(HPS)是引起猪发生浆膜炎和关节炎的原凶,其特征是以浆液性、纤维蛋白性、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以及高死亡率为主征。

同时和猪嗜血杆菌(HS)一起参与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致猪发生传染性胸膜肺炎(PCPU)。

【临床症状】以咳嗽,呼吸困难,消瘦,跛行,被毛粗乱为主要临床表现。

早期体温41℃-42℃,食欲下降到食,呼吸困难,关节肿大,跛行和行走不协调,皮肤发绀,最后死亡。

耐过猪被毛粗乱,咳嗽、喘气,生长发育缓慢,有时可见到猝死病例(由败血症休克致死)。

临床表现决定炎性损伤的部位和程度。

在初次发生本病的猪场,发病迅速,接触病原后几天内就发病,出现体温高,反应迟钝,运动时或迫起时发出尖叫(疼痛),四肢关节肿大,跛行,颤抖、共济失痛,可视黏膜发绀,侧卧死亡。

急性期未死的可留下后遗症,即母猪流产,公猪慢性跛行,哺乳母猪因跛行疼痛,致母性行为极端弱化。

【剖检变化】病变主要在单个或多个浆膜面,包括胸膜、腹膜、心包膜、脑膜和关节滑膜。

出现浆液性、化脓性纤维蛋白渗出。

致使胸膜与肺发生纤维蛋白粘连,腹膜与腹腔各脏器之间发生粘连,脑膜与头骨的内膜以及脑实质之间粘连;关节腔滑液增多,内含纤维蛋白絮状物和伴发关节软骨损伤(可见软骨表面变粗糙)。

【防制措施】(1)免疫接种副猪嗜血杆菌灭活苗;(2)加强饲养管理,保持清洁卫生,通风良好,防寒防署,尽量减少其它呼吸道病原的入侵,杜绝不同生产期的猪混养于一栏,减少牲猪的流动,提高猪的抗病力。

(3)本菌对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四环素类、增效磺胺等药物敏感。

可用上述一种或联合用药,该菌对青霉素、壮观霉素、林可霉素有抗药性,不建议使用。

(4)药物治疗:建议选用对副猪嗜血杆菌敏感的喹诺酮类产品恩诺沙星(选用包被恩诺沙星,无苦味、定向吸收、有效血液浓度高,效果突出)。

2、猪链球菌病猪链球菌是由多种不同血清型链球菌发生多种症候群的传染病的总称。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常见的猪类传染病,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

副猪嗜血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主要存在于猪的鼻腔、口腔、咽喉和气管等部位,是猪的常见呼吸道细菌之一。

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可引起猪的呼吸道疾病、结膜炎、败血症和关节炎等疾病,严重影响猪的生产性能和养殖效益。

本文将介绍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

一、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副猪嗜血杆菌感染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疾病,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咳嗽、打喷嚏、流清鼻涕、呼吸困难等。

猪群中出现多发性病例,严重时死亡率较高。

副猪嗜血杆菌还可引起结膜炎、败血症和关节炎等疾病,严重影响猪的生长发育。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直接接触传播、气溶胶传播、水、食物和粪口传播等多种方式。

猪群密度过大、饲养环境差、长期接触潜在感染源的生猪容易发生疫情。

二、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病理学检查和实验室细菌学检查等综合分析。

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猪的临床症状观察、组织病理学检查、病原学检查和血清学检查等。

2. 组织病理学检查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的猪在活体解剖时,可见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肿、浆液性分泌物增多,肺部出现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和肉样肺等病变。

化脓性支气管炎和肺炎为其主要病变。

3. 病原学检查实验室细菌学检查是明确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的重要手段。

可采用痰液、支气管灌洗液、肺组织和血液等标本进行培养和分离鉴定。

副猪嗜血杆菌在常规培养基上形成不透明灰白色光滑菌落,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氏染色可见有大量的多形杆菌。

4. 血清学检查血清学检查是副猪嗜血杆菌病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通过血清学检测可检测到抗体水平的变化,有助于明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情况。

三、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治疗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后可迅速发病,病程急性,病死率高,治疗应尽早进行。

目前可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和养护治疗。

1. 药物治疗(1)抗生素治疗:常用的抗生素包括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等,药物疗程一般为7-10天。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doc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doc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概述:近些年,猪场流行疾病频发,如圆环病毒病、气喘病、蓝耳病等,造成猪群抵抗力下降,再加上猪舍环境管理不当,副猪嗜血杆菌就很容易乘虚而入。

对此,本文小编专门为大家详细介绍下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养猪户一定要做好以下防治措施:一、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1、初步诊断从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上,做出初步判断。

1)临床症状患病猪只精神沉郁,体温升高40.5~42.5℃,反应迟钝,食欲下降或废绝,咳嗽,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体表皮肤发红或苍白,耳尖发紫,眼睑水肿,部分病猪出现起立困难,行走缓慢或不愿站立,跛行,四肢关节肿大,共济失调,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有时也会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如天气骤变等。

病猪喜卧,不愿站立,行走缓慢或呈犬坐样,腹股沟淋巴结肿大;部分病猪发绀;四肢及腹部皮肤发红;部分病猪出现下痢、皮毛苍白贫血,尿液颜色呈茶红色;也有的猪可以耐过急性期,但会表现出慢性关节炎、脑膜炎等,耐过急性期的猪有的因为腹膜黏连而引起肠梗阻等胃肠道疾病。

慢性病例多见于保育猪,主要是食欲不振,咳嗽,消瘦,背毛粗乱,四肢无力或跛行,生长不良。

2)剖检变化剖检病死猪尸体可以发现有浆液性和纤维素性的胸膜炎症状,部分会出现脑膜炎。

这些部位损伤数量不同,会在胸腔、腹腔、关节腔等地方产生黄色、淡红色的液体,和空气接触后会凝结成果冻状,四肢关节发热,发炎。

2、实验室诊断将病猪送至实验室检验,进行涂片镜检,分离培养,药物试验等一系列操作后,能够了解到猪的浆膜、肺、器官等部位都有革兰氏阴性菌,有球状、长丝状、短杆状等等形态,而且以短杆状为最多。

美蓝染色呈两极着色。

从发病猪身体上收集病料,进行巧克力琼脂平板接种,会形成光滑突起的菌落,半透明状,颜色浅灰,直径在0.5~1.0mm,涂片可观察到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表现出丝状。

临床中结合症状,实验室检验,解剖结果可以进行综合的判断是否属于副猪嗜血杆菌病。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疾病,该病在猪群中较为常见,但也有发生在人类身上的情况。

副猪嗜血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存活,对氧气和二氧化碳耐受性较强,因此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致病菌。

本文将详细介绍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措施。

一、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1. 病原学特点: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一种疾病,该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具有弯曲的形态,在革兰氏染色中呈现为红色。

该菌对氧气和二氧化碳有一定的耐受性,可以在自然环境中长时间存活。

2. 传播途径:副猪嗜血杆菌病主要通过口-粪传播途径传播,猪群中的感染者可以通过粪便排出病原体,被健康猪群摄入后发病。

副猪嗜血杆菌也可以通过呼吸道、皮肤黏膜等途径进入机体引发感染。

3. 临床表现:副猪嗜血杆菌病在猪群中常表现为发热、厌食、呼吸困难、腹泻等症状。

患病猪常出现明显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如发热、关节疼痛等。

部分患猪可能出现败血症。

4. 潜在的人畜共患病:除了在猪群中引起疫情外,副猪嗜血杆菌病也有发生在人类身上的情况。

研究表明,人类通过接触受感染的猪肉或者猪粪便等方式也可能感染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相应的疾病。

1. 临床症状: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发热、厌食、呼吸困难、腹泻等。

临床医生应当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2. 实验室检查:猪群中出现疑似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情况,应当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

主要包括病理组织学检查、细菌培养和鉴定、分子生物学检测等。

3. 分子生物学检测:近年来,PCR和核酸杂交技术已经成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重要诊断手段。

这些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猪群中的感染情况,为疾病的防控提供了便利。

4. 免疫学检测:免疫学检测技术如ELISA、免疫荧光等也可以用于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通过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抗体来确定感染情况。

1. 抗生素治疗:一旦确诊为副猪嗜血杆菌病,应当立即进行抗生素治疗。

猪副嗜血杆菌病

猪副嗜血杆菌病

猪副嗜血杆菌病猪副嗜血杆菌病是一种严重影响猪类健康的疾病。

它由称为猪副嗜血杆菌的细菌引起,可以导致猪群的大规模感染,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本文将详细介绍猪副嗜血杆菌病的病因、临床表现、预防和控制措施等方面的信息。

1. 病因:猪副嗜血杆菌(Actinobacillus suis)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属于嗜血杆菌科。

它通常存在于猪的口腔、上呼吸道和消化道中,可以通过鼻腔、口腔溅射或浸泡的方式进行传播。

另外,猪副嗜血杆菌还可以通过感染后代的方式传播至下一代猪。

疫苗对此病的预防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个细菌是感染猪群的主要途径。

2. 临床表现:猪副嗜血杆菌病主要通过猪的体外分泌物,如唾液、鼻液、尿液和粪便来传播。

当猪出现疾病时,常会出现病程急、高热、食欲不振、腹泻、抽搐、呼吸困难等症状。

此外,患病猪出现感染症状时,可能会出现眼睑肿胀、全身淤血、呼吸困难和发热等症状。

3. 预防和控制措施:为了预防和控制猪副嗜血杆菌病的传播,猪养殖场应采取以下措施:3.1. 加强猪场的卫生管理:定期对猪舍进行清洁消毒,确保猪场环境的清洁卫生。

另外,减少猪的感染机会,阻止疾病的蔓延。

3.2. 重视采食卫生:饲喂猪的食物应该是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生产和储存,以避免受到病菌的污染。

3.3. 合理使用抗生素:当猪感染猪副嗜血杆菌病时,及时使用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以减少疾病对猪群造成的伤害。

3.4. 疫苗接种:对于有疫情的地区或受威胁的猪群,及时接种相应的猪副嗜血杆菌疫苗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4. 总结:猪副嗜血杆菌病是一种严重的猪类疾病,对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预防和控制该病的传播,养殖场应加强猪场的卫生管理和采食卫生,并合理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此外,疫苗接种也是防止猪副嗜血杆菌病传播的重要手段。

我们应该意识到该病的危害,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来预防和控制它的传播。

通过合理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可以降低猪副嗜血杆菌病对养殖业的影响,保障猪群的健康。

猪副嗜血杆菌病症状及治疗

猪副嗜血杆菌病症状及治疗

猪副嗜血杆菌病症状及治疗猪副嗜血杆菌病别称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格拉泽氏病等,由猪副嗜血杆菌引起,这种细菌在环境中普遍存在,对于采用无特定病原或用药早起断奶技术而没有猪副嗜血杆菌污染的猪群,初次感染到这种细菌时后果会相当严重,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猪副嗜血杆菌病症状及治疗吧!发生症状猪副嗜血杆菌只感染猪,可以影响从2周龄到4月龄的青年猪,主要在断奶前后和保育阶段发病,通常见于5~8周龄的猪,发病率一般在10~15%,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

急性病例往往首先发生于膘情良好的猪,病猪发热(40.5~42.0℃)、精神沉郁、食欲下降、呼吸困难、腹式呼吸、皮肤发红或苍白、耳梢发紫、眼睑皮下水肿、行走缓慢或不愿站立、腕关节和跗关节肿大、共济失调、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有时会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

慢性病例多见于保育猪,主要是食欲下降、咳嗽、呼吸困难、被毛粗乱、四肢无力或跛行、生长不良、直至衰褐而死亡。

传播途径猪副嗜血杆菌病通过呼吸系统传播,当猪群中存在繁殖呼吸综合症、流感或地方性肺炎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环境差、断水等情况下该病更容易发生,饲养环境不良时本病多发,断奶、转群、混群或运输也是常见的诱因。

猪副嗜血杆菌也会作为继发的病原伴随其它主要病原混合感染,尤其是地方性猪肺炎。

在肺炎中,猪副嗜血杆菌被假定为一种随机入侵的次要病原,是一种典型的“机会主义”病原,只在与其它病毒或细菌协同时才引发疾病。

预防措施1、严格消毒:彻底清理猪舍卫生,用2%氢氧化钠水溶液喷洒猪圈地面和墙壁,2小时后用清水冲净,再用科星复合碘喷雾消毒,连续喷雾消毒4~5天。

2、加强管理:对全群猪用电解质加维生素C粉饮水5~7天,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应激反应。

治疗方法1、重症注射液:肌内注射,每次0.2毫升/千克,每早肌注1次,连用5~7天。

2、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肌内注射,每次20毫克/千克,每晚肌注1次,连用5~7天。

3、土霉素纯原粉:大群猪口服土霉素纯原粉30毫克/千克,每日1次,连用5~7天。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特点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 养猪技术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特点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 养猪技术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特点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养猪技术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病,是由于感染副猪嗜血杆菌而导致,主要特征是纤维素性浆膜炎、多发性关节炎、脑膜炎和胸膜炎,对任何年龄段的猪群都具有严重危害,且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尤其是近几年,该病已经成为对全球养猪业造成危害的一种典型细菌性疾病,严重损害养猪业的经济效益。

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特点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和防控措施。

1、流行特点传播途径。

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带菌猪,特别是带菌猪会造成较大面积的传播。

一般来说,除无特定病原体猪外,大部分猪都含有该菌,往往在健康猪的呼吸道内存在,具有微弱毒力。

发病率的高低与猪免疫状况、细菌毒力密切相关。

另外,长途运输、气候炎热、受凉、较长时间处于饥饿状态等,也会影响该病的发生。

发生特点。

任何年龄的猪都能够感染该病,一般在断奶前后以及保育阶段比较容易发病,发病率通常为10%~15%,病情严重时死亡率能够达到50%左右。

部分仔猪群由于没有获得母源抗体,会在断奶后1周出现发病,在断奶后10~42天达到发病高峰。

该病尽管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但是春、秋、冬三季的发病率相比于夏季要高。

在整个猪群中,副猪嗜血杆菌的致病作用主要是对其他多种全身性疾病的轻重程度以及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既与病毒性呼吸道冠状病毒相关,也与支原体肺炎逐渐流行相关。

2、临床症状病猪主要表现出体温升高,食欲不振,被毛失去光泽,腹泻,呼吸困难,咳嗽,共济失调,关节肿胀等,且还会伴有化脓性鼻炎、化脓性支气管肺炎、心包炎以及胸膜炎等。

妊娠母猪患病后会发生流产,公猪患病后会呈现跛行。

病猪发生急性感染后通常在2~5天内死亡,慢性感染通常经过大约15天由于严重衰竭而发生死亡,且病猪预后不良,往往会形成僵猪。

3、实验室诊断病料采集。

在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猪的胸腔积液、腹水、肝脏、心脏以及肺脏作为材料。

细菌分离与纯化。

在无菌条件下,先对病料表面使用经过灭菌的生理盐水进行冲洗,接着使用火焰进行消毒,再使用无菌剪刀剪取非病变与病变相交处的深部组织,在胰蛋白大豆琼脂(TSA)培养基上涂布,放在5%二氧化碳、37℃恒温培养箱中进行24 h培养,对生长情况进行观察,然后挑取单个菌落进行涂片镜检,接着进行纯化,再次于TSA培养基上接种,放于37℃恒温条件下进行24 h培养,会长出灰白色半透明状的圆形菌落,直径在1~1.5 mm左右,表面湿润、光滑。

副猪嗜血杆菌病综合防控措施

副猪嗜血杆菌病综合防控措施

动物诊所副猪嗜血杆菌病猪嗜血杆菌病综合防控措施综合防控措施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猪革拉泽氏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猪的一种以关节炎、纤维蛋白性浆膜炎和脑膜炎为特征性病变的接触性传染病。

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主要危害2~8周龄的保育仔猪、哺乳仔猪和生长猪,是影响我国养猪业健康发展的重大疫病之一。

一、流行病学副猪嗜血杆菌病四季均可发生,但以10月到次年3月发病较多,可感染不同阶段的猪群,一般在断乳前后和保育阶段的仔猪比较容易发病,成年猪感染后一般无症状。

多继发于病毒性疾病或混合感染,一般散发也可呈地方流行性,发病率通常在10%~15%,疫情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

传染源是病猪和带菌猪,主要通过污染物、飞沫、空气经呼吸道传播,也可以经消化道以及破损的皮肤传播。

本病菌是猪体内的常在菌,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常存在于健康猪群的咽喉、鼻腔等上呼吸道黏膜上。

当猪抵抗力下降或发生应激反应时,潜伏感染的细菌就会在体内大量繁殖,导致本病发生。

二、临床症状1.急性型。

急性型病例往往发生在体况良好的仔猪群,患病猪初期皮肤潮红,病情严重的猪呈现酱红色;可见黏膜发绀、精神沉郁、体温升高可达40~42℃,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鼻孔有黏液性或浆液性分泌物流出;关节肿胀发炎,共济失调,有的病猪四肢呈现划水样神经症状,一般在发病2~3天后死亡。

2.慢性型。

慢性型病例多发生于保育阶段的生猪,患病猪被毛粗乱,食欲下降,呼吸困难,并伴有轻微的咳嗽症状,四肢无力或跛行,末梢发绀,生长发育不良,通常经过两周左右因严重衰竭而死亡,耐过的病猪预后不良而成僵猪。

三、防控措施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治疗效果不好,预防应采用综合性的防控措施,在猪场饲养生产过程中遵循“养重于防,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原则。

1.加强饲养管理。

副猪嗜血杆菌是条件性致病菌,该病的发生与饲养管理水平密切相关。

在饲养管理上尽量消除或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发生,在疫苗接种和投药时尽量避免猪受到惊吓。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
羹X IJ M U S H O U Y I 畜 牧 兽 医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
口 吴 华 英
副 猪 嗜血 杆 菌 病 简 称 HPS,通 常 也被称为 多发性纤维 素性浆膜炎和关 节 炎 .在 断 奶 猪 和保 育 猪 中 比 较 常 见 , 由 于 处 于 该 猪 龄 的 猪 抵 抗 能 力 较 弱 , 因此 该 病 的 死 亡 率 较 高 。 随 着 相 关 技 术 的 发 展 .对 HPS进 行 有 效 防 治 已 经 取 得 较 大 进 步 。本 文 将 对 该 病 的流 行 特 点 以及 预 防进 行 研 究 。
2.1改 善 饲 养 管 理 条 件 在 养 殖 过 程 中 ,应 该 保 证 猪 圈 的 环 境 卫 生 .确 保 严 格 执 行 消 毒 制 度 。保 证 环 境 干 燥 。 同时 使 用 百 分 之 二 的 氢 氧 化 钠 溶 液 对 猪 圈 的 地 面 以及 周 围 墙 壁 进 行 处 理 ,一 段 时 间 后 使 用 清 水 进 行 冲洗 ,冲 洗 过 后 使 用 消 毒 设 备 完 成 消 毒 。 同 时 应 该 保 证 猪 圈 的饮 用 水 供 应 情 况 ,保 证 水 质 干 净 ,同 时 重 视 饲 料 的 质 量 ,确 保 为 猪 群 生 长 提 供 优 质 环 境 。通 过 保 证 外 部 环 境 的 干 净 正 经 ,为 猪 健 康 成 长 奠 定 基 础 ,避 免 出 现环 境 恶 劣 诱 发 疾 病 的 情 况 。 2.2避 免 刺 激 因 素 HPS的发 病 与 周 围 的刺 激 因素 有 很 大 关 联 ,因 此 在 猪 群 饲 养 过 程 中 应 该 通 过 控 制 饲 养 密 度 .保 证 猪 圈通 风 效 果 ,避 免 刺 激 因素 对 猪 群 的 影 响 。同 时 对 于 易 感 病 的 猪 应 该 进 行 隔 离 喂 养 ,有 效 避 免 相 关 疾 病 在 猪 群 内 的 传 播 。 同 时 在 饲 养 过 程 中 还 应 该 重 视 天 气 变 化 .如 需 在 饲 养 过 程 中进 行 长 途 运 输 或 者 免 疫 接 种 ,应 该 提 前 对 饮 水 进 行 电解 处 理 。通 过 饮 水 处 理 ,将 可 能 存 在 于 水 中 的 感 染 源 提 前 消 灭 掉 ,确 保 幼 崽 健 康 成 长 。 2-3及 时 进 行 免 疫 接 种 在 猪 群 饲 养 过 程 .还 应 该 及 时 制 定 科 学 的 免 疫 方 案 ,同 时 应 该 按 照 饲 养 规 模 做 好 猪 瘟 、 蓝 耳 病 等 疾 病 的 防

副猪嗜血杆菌病

副猪嗜血杆菌病

副猪嗜血杆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也写作猪副嗜血杆菌病,又称格拉泽氏病或革拉泽氏病。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猪的疾病,表现为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纤维素性胸膜炎和脑膜炎等。

一、流行病学副猪嗜血杆菌主要通过空气、猪与猪之间的接触及排泄物进行传播,主要传染源为病猪和带菌猪。

通常只感染猪,有较强的宿主特异性。

通常情况下,母猪和育肥猪是副猪嗜血杆菌的携带者。

可影响2-4周龄猪,主要在断奶后和保育期间发病。

感染高峰为4-6周龄的猪。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病率在10%~15%,严重时病死率可达50%。

二、临床表现急性病例,往往首先发生于体况良好的猪,病猪发热(40.5-42.0℃)、精神沉郁、食欲几乎废绝,呼吸困难,体表皮肤多呈苍白,耳梢发紫(樱桃红),眼睑皮下水肿,行走缓慢或不愿站立,腕关节、跗关节肿大,共济失调,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

有时也会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

与仔猪水肿病很相似,临床中应注意区分,以免造成误诊。

慢性病例,多见于保育猪,主要是食欲下降,咳嗽,呼吸困难,被毛粗乱,四肢无力或跛行,贫血、生长不良,甚至衰竭而死亡。

感染母猪多出现关节肿胀、跛行、颤抖等亚临床症状。

这也是引起哺乳仔猪感染的主要原因。

三、剖检变化主要表现多发性纤维素性或浆液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

主要表现为胸膜炎、腹膜炎、脑膜炎、心包炎、关节炎、多发性浆膜炎(简称六炎)。

多见纤维素性或浆液性渗出,胸水、腹水增多且浑浊,有时肺脏发生粘连、肿胀、出血、淤血。

四、诊断确诊可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实验室检验等。

有条件可做细菌分离鉴定。

鉴别与猪传染性胸膜肺炎鉴别:猪传染性胸膜肺炎主要由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引起。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和副猪嗜血杆菌形态上极其相似。

另外,副猪嗜血杆菌病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阳性血清存在交叉反应,不能使用间接血凝实验进行鉴别。

但副猪嗜血杆菌病主要在断奶后和保育期间发病,发病表现为纤维性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胸膜炎和脑膜炎。

副猪嗜血杆菌病

副猪嗜血杆菌病

7、流行特点
以30-60KG的仔猪和架子猪的 感受性较多,成年多呈隐性 感染或仅见轻微的临床症状。
肥育猪耳朵、臀部皮肤发绀
五 、临床症状
1、本病多继发于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 征病毒、猪流感病毒、猪呼吸道冠状病 毒、猪肺支原体、猪圆环病毒2型等病原
体感染,或与这些病原体混合感染。
在流行初期多见后躯软弱,两后肢交叉 或并在一起支撑,难以站立甚至后躯麻 痹,站立不稳,跛行,共济失调,后期 有的呈犬坐姿势。呼吸急促,可听到喘 息声,人为驱赶或触诊尖叫。
慢性病例表现皮肤苍白和生长不良
6、生长猪表现为发热、 轻微的脑膜脑炎、关节 炎、跛行、肺炎、心包 炎、腹膜炎、咳嗽。
7、急性病猪体温升高,可达41℃左 右,精神沉郁,身体颤抖,呼吸困 难,全身淤血,皮肤发绀,反应迟 钝,咳嗽,呼吸困难,共济失调, 肌肉震颤、麻痹和惊厥。关节肿胀, 跛行,斜卧,虚弱,继而因窒息和 心衰死亡。急性感染后的母猪可发 生流产。
(1) 重症注射液 肌内注射,每 次0.2mL/kg,每早肌注1次,连用 5~7d。 (2) 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 肌内 注射,每次20mg/kg,每晚肌注1 次,连用5~7d。 (3)大群猪口服土霉素纯原粉 30mg/kg,每日1次,连用5~7d。
(4)抗生素饮水对严重的该病爆 发可能无效。一旦出现临床症状, 应立即采取抗生素拌料的方式对 整个猪群治疗,发病猪大剂量肌 注抗生素。大多数血清型的猪副 嗜血杆菌对头孢菌素、氟甲砜、 庆大、壮观霉素、磺胺及喹诺酮 类等药物敏感,对四环素、氨基 苷类和林可霉素有一定抵抗力。
可疑病猪应当进行隔离饲养 维持一个足够的适应期,因为 潜伏有HP.S的猪有可能引起 全群发病.应及时给予治疗, 以减少对该病的传播。
5、加强饲养管理,给予全价 饲料保证营养,增加机体抗 病能力

《副猪嗜血杆菌病》课件

《副猪嗜血杆菌病》课件
《副猪嗜血杆菌病》PPT 课件
欢迎大家来到本次关于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课件。我们将深入研究这一疾病的 原因、传播途径、症状、预防方法以及治疗方式。
什么是副猪嗜血杆菌病?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影响猪只健康的常见疾病,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其特征是引起猪只呼吸道、消 化道和泌尿道感染。
病原体是什么?
副猪嗜血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它能产生多种毒素,导致猪只免疫系统的受损,影响猪只的正常 生长和发育。
传播途径是什么?
副猪嗜血杆菌通过空气、食物、水源和直接接触等途径传播。尤其是在养殖场环境不洁净、猪只密度高 的情况下更容易传播。
病症表现有哪些?
1 呼吸系统问题
猪只表现出咳嗽、呼吸 急促和肺炎等呼吸道症 状。
2 消化系统问题
3 尿液异常
猪只可能出现食欲不振、 腹泻和消化系统感染等 症状。
猪只可能出现血尿、尿 频和尿路感染等尿液异 常。
综合防控
除疫苗接种外,加强饲养管理、环境卫生和 疫情监测也是预防疾病传播的重要措施。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危害有哪些?
副猪嗜血杆菌病会导致猪只的生长受阻,降低经济效益;同时,也会造成猪只福利下降和猪肉质量问题。
相关统计数据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副猪嗜血杆菌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每年导致数百 万头猪细菌培养
通过培养猪只体液样本中 的细菌,可以确定是否感 染副猪嗜血杆菌。
PCR检测
PCR技术可以快速检测出副 猪嗜血杆菌的DNA,提高 病原体检测的准确性。
血清学检测
通过检测猪只血液中的特 定抗体水平,可以确定是 否感染副猪嗜血杆菌。
疫苗预防是否有效?
疫苗有效
接种副猪嗜血杆菌疫苗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手 段,有效降低病例和死亡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副嗜血杆菌病又称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呈散发性的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

随着世界养猪业的发展,规模化饲养技术的应用和饲养高度密集,以及突发新的呼吸道综合征等因素存在,使得该病日趋流行,危害日渐严重。

近两年来,我国副嗜血杆菌在养猪场引起猪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的报道屡见不鲜,特别是规模化猪场在受到蓝耳病、圆环病等感染之后免疫功能下降时,猪副嗜血杆菌病伺机暴发,导致较严重的经济损失。

流行病学猪副嗜血杆菌主要发生在断奶后和保育阶段的幼猪,发病率一般在10%~15%,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该细菌寄生在鼻腔等上呼吸道内,属于条件性细菌,可以受多种因素诱发。

患猪或带菌猪主要通过空气、直接接触感染其它健康猪,其它传播途径如消化道等亦可感染。

目前只有较大的化验室在做实验室检验,故一般养猪场不易及时得到正确诊断。

从该病发病情况分析,主要与猪场的猪体抵抗力、环境卫生、饲养密度有极大关系,如果猪发生过蓝耳病等,抵抗力下降时,副嗜血杆菌易乘虚而入;猪群密度大,过分拥挤,舍内空气混浊,氨气味浓,转群、混群或运输时多发。

猪有呼吸道疾病,如支原体肺炎、猪流感、伪狂犬病和猪呼吸道冠状病毒感染时,副嗜血杆菌的存在可加剧它们的病情,使病情复杂化。

临床症状1.急性型:往往首先发生于膘情良好的猪,病猪发热、体温升高至40.5℃~42.0℃,精神沉郁,反应迟钝,食欲下降或厌食不吃,咳嗽,呼吸困难,腹式呼吸,心跳加快,体表皮肤发红或苍白,耳梢发紫,眼睑皮下水肿,部分病猪出现鼻流脓液,行走缓慢或不愿站立,出现跛行或一侧性跛行,腕关节、跗关节肿大,共济失调,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

有时也会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严重时母猪流产。

在发生关节炎时,可见一个或几个关节肿胀、发热,初期疼痛,多见于腕关节和跗关节,起立困难,后肢不协调。

2.慢性病例多见于保育猪,主要是食欲下降,咳嗽,呼吸困难,皮毛粗乱,四肢无力或跛行,生长不良,甚至衰竭而死亡。

剖检变化解剖时可见胸膜炎、腹膜炎、脑膜炎、心包炎、关节炎等多发性炎症,有纤维素性或浆液性渗出,胸水、腹水增多,肺脏肿胀、出血、淤血,有时肺脏与胸腔发生粘连,这些现象常以不同组合出现,较少单独存在。

诊断根据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尤其是剖检病变),即可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细菌分离鉴定或血清学检查。

在血清学诊断方面,主要通过琼脂扩散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和间接血凝试验等。

本病主要与传染性胸膜肺炎鉴别:猪副嗜血杆菌感染引起的病变包括脑膜炎、胸膜炎、心包炎、腹膜炎和关节炎,呈多发性;而典型的传染性胸膜肺炎则引起的病变主要是纤维蛋白性胸膜炎和心包炎,并局限于胸腔。

防治措施猪场一旦得到正确诊断或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时,必须应用大剂量的抗菌素进行治疗,并且应当对整个猪群或同群猪进行药物预防;大多数猪副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氟喹诺酮类、头孢菌素、四环素、庆大霉素和增效磺胺类药物敏感,但对红霉素、氨基甙类、壮观霉素和林可霉素有抵抗力。

猪场发生本病时可采取下列措施:①将猪舍内所有病猪隔离,淘汰无饲养价值的僵猪或严重病猪;将猪舍冲洗干净,严格消毒,改善猪舍通风条件,疏散猪群,减少密度,严禁混养。

②全群投药:阿莫西林400克,5%普乐健1000克,金霉素2000克/吨料,连喂7天,停3天,再加喂3天。

或者任选泰妙菌素50~100PPM,氟甲砜霉素50~100PPM,除病杀1000PPM,利高霉素44~1000PPM,泰乐菌素、磺胺二甲嘧啶各100PPM,林可霉素200PPM,环丙沙星150PPM等一至两种药物拌料。

③对隔离的病猪,能吃料者按以上方法处理,不吃料或食欲差者,可改于水中加阿莫西林200克/吨水,并肌注沙星类药物或30%普乐健注射液3.5~7.0毫升/10千克体重。

④消除各种诱因,改善饲养管理与环境消毒,减少各种应激,尤其要做好猪瘟、伪狂犬病、蓝耳病等预防免疫工作。

⑤免疫:预防可用灭活苗免疫母猪,初免猪产前40天一免,产前20天二免。

在经免猪产前30天免疫一次即可。

受本病严重威胁的猪场,小猪也要进行免疫,从10日龄到60日龄的猪都要注射,每次一毫升,最好一免后过15天再重复注射一次。

攻毒试验的结果,改变了我们当时的判断,认为主要病因并不是蓝耳病和圆环病毒,而是猪副嗜血杆菌。

遂放弃了制作自家苗的方案,把控制疫情的重点,转移到猪副嗜血杆菌病的防治: 产前7周和4周母猪分两次,每次每头肌肉注射猪副嗜血杆菌疫苗(Hiprasuis-Glasser) 2ml。

挑选病残小猪紧急免疫(每头2ml)一次,两周后加强免疫一次。

全场所有猪饲料中每吨添加阿奇环素(湖南农大药业有限公司) 1kg,连用一周。

发病猪每kg体重肌肉注射阿奇星0.1ml治疗。

经过抗生素预防和治疗一周后,全场疾病基本得到控制。

紧急免疫过的病残小猪呈两极分化状态,80%正常康复,20%症状加重死亡。

最令人欣慰的是,在对母猪产前两次副嗜血杆菌疫苗免疫后约一个月,产房的生产形势开始彻底改观,超过该场养猪历史上最好的水平。

两个月后,全场疾病被彻底控制,生产呈现出该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好形势。

各种疫苗的免疫效果明显改善,小猪经两次猪瘟细胞苗(21日5头份,63日5头份)免疫,84日龄抽血送检,连续3批(每批16头),抗体滴度100%合格(1:160), 1:320以上个体占90%以上。

而此前相应的抗体合格率,经常在40%左右徘徊。

在珠海场进行疫情控制的过程中,广州场的控制措施基本上与其保持同步。

当珠海场疫情完全得到控制后,广州场也逐渐得到彻底改观。

与此同时,我们在广州场进行过与珠海场过类似攻毒试验,两批共10头猪同样复制不到任何蓝耳病和圆环病毒症状。

这两个场的经验,似乎告诉我们: 当前猪场疾病复杂和难以控制的主要病原,可能并不是蓝耳病和圆环病毒,而是猪副嗜血杆菌。

当然,仅仅只凭两个场的经验,来判断整个养猪行业的趋势,难免以偏概全。

要作出准确和科学的判断,仍有待各生产场的进一步试验和验证。

但这两个场的经验,最起码给猪场有效控制当前越来越复杂的疾病,开辟了一条新路,值得其他养猪场进一步探索。

3 猪副嗜血杆菌的特点由于长期以来我们都把猪场疾病复杂化的主要病原,归结为蓝耳病和圆环病毒,而把猪副嗜血杆菌病,仅仅当作是猪场一种常见的普通疾病,以致猪副嗜血杆菌病在猪场潜在的巨大影响,可能长期被我们忽视了。

目前大学兽医专业学生正在使用的《家畜传染病学》教材,很多都找不到有关对猪副嗜血杆菌病的叙述。

与其他疾病相比,猪副嗜血杆菌病具有如下特点:3.1 血清型多样。

按kieletein-rapp-gabriedson(krg)血清分型方法,至少可将副猪嗜血杆菌分为15种血清型,另有20%以上的分离株不能分型。

由于血清型多样,而且各血清型之间交叉免疫力差,为猪副嗜血杆菌病的疫苗预防,带来很大的困难。

3.2 耐药性产生快。

猪副嗜血杆菌,可能是当前猪场所有致病菌中,耐药性产生速度最快的一种细菌。

从珠海场多年防治猪副嗜血杆菌病的经过看,一种敏感的抗生素,使用半年后就开始耐药(需要加大剂量),一年后完全失效。

2002年,敏感的药物是磺胺六甲及其与其他药物的组合,相应地,2003年是阿莫西林,2004年是氟苯尼考,2005年是先锋类。

2006年中开始,由于先锋类及其与其他药物的组合方案又告失效,才造成副嗜血杆菌的又一次大流行,而且症状和危害,比以前的任何一次都要严重。

3.3 对猪场危害巨大。

由于感染或潜伏感染副嗜血杆菌的病猪,容易造成免疫失败(详见本文第4节),因而导致其他疾病在猪场混合感染流行,使猪场疾病复杂化。

4 猪副嗜血杆菌在猪场的主要表现4.1 小猪和中大猪。

发病初期病猪高烧,且持续不退(从发病一直到死亡,病猪持续性高烧),体温40.5—42oC(严重的可达43oC),体表皮肤发红,严重者被烧成酱红色,个别甚至皮肤坏死脱落。

病猪精神萎顿,食欲、饮欲废绝,畏寒,打堆而卧,昏睡不醒。

呼吸急促,呈腹式呼吸。

发病后期,病猪进行性消瘦,皮肤逐渐苍白,发青,变紫。

关节肿大,被毛粗乱(典型的毛毛猪,如刺猬),耳杂发绀,全身淋巴结,特别是腹股沟结淋巴结严重肿大。

解剖这类病猪,几乎都有心包积水和纤维素渗出性肺炎特征性病理变化。

严重者肺脏和胸腔粘连,心肌与心包粘连呈绒毛心。

心源性水肿,在离心脏较远,血液循环较慢的后肢关节腔及关节腔附近皮下,多可见浅黄色冻胶状水肿液。

4.2 容易继发沙门氏杆菌。

目前虽无法准确说明副嗜血杆菌与沙门氏杆菌的内在联系,但发生副嗜血杆菌病的病猪,的确很容易继发沙门氏杆菌,表现出又拉又喘的症状。

用抗生素抑制住猪副嗜血杆菌后,一旦停止抗生素治疗,60%以上的康复猪继发沙门氏杆菌。

若不及时用药,病猪将逐渐消瘦,拉糠麸状带渣的黄色(后期变为暗红色甚至黑色)粪便,皮肤苍白,衰竭死亡。

这类病猪大都可见腹股沟皮下密集的紫色出血班点,有的腹股沟皮下浅表静脉扩张突出,颜色变蓝或发紫。

解剖几乎都可以见到典型的沙门氏杆菌症状,从结肠到直肠,肠内膜遍布圆形(¢3—4mm),乳白色,火山样突出的溃疡结节,越往后段越密集。

切开病灶,有脓性分泌物排出。

4.3 公母猪。

公母猪的副嗜血杆菌病症状常被人忽视,或误以为是其他疾病。

其实,以下所描述的症状,都与副嗜血杆菌有关,经过副嗜血杆菌疫苗免疫,并结合敏感抗生素治疗后,将很快消失。

主要表现为流产,死胎、木乃尹增多,产后无奶。

便秘,粪便干硬,常见粪球表面附着一层粘液,严重者粘液带血。

个别母猪产后高烧,呼吸急促,急性死亡。

严重病例表现为神经症状,步态不稳,横冲直撞,最后全身抽搐,衰竭死亡。

特征性的表现是母猪产期延迟,有的超预产期7天以上。

小猪初生体重小,产后精神状态差。

产后小猪见最早3天发病,常整窝高烧,腹式呼吸,呼吸急促,昏睡不醒,继而顽固性腹泻,后相继死亡(这类小猪单纯性抗生素治疗效果很差,但进行副嗜血杆菌免疫,并结合抗生素治疗,80%以上可以康复)。

发病母猪解剖几乎都可以看到纤维素渗出性肺炎变化,心肌表面点状出血,偶见心包积水。

这种病理变化,可能是母猪出现神经症状的原因。

妊娠后期母猪负担重,由于心肌炎症(或心包积水)及肺部炎症,发生循环障碍,脑部血液供应不足,缺氧、酸中毒,从而导致痉挛性抽搐。

4.4 免疫抑制。

副嗜血杆菌虽不是免疫性疾病,但猪场副嗜血杆菌流行严重时,免疫效果都很差,通过控制副嗜血杆菌后,可以得到明显的改善。

可能的原因是: 猪感染副嗜血杆菌后,由于群体性体温长期高热不退(大多数体温都在41.5oC以上),使病毒在体内被灭活,一些弱毒苗(如猪瘟、伪狂犬疫苗)在体内无法定植,因而造成免疫失败。

此外,副嗜血杆菌造成循环衰竭,新陈代谢障碍,也可能是造成免疫应答能力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于这种免疫失败现象,很多技术人员把它们归之于免疫抑制,大量使用各种免疫增效剂(如黄芪多糖、左旋咪唑),但效果都不理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