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猪嗜血杆菌病

合集下载

副猪嗜血杆菌病

副猪嗜血杆菌病

六.治疗
七.注意:
1. 最好作药敏试验,没有条件时可选用多数人认为较为有效的 药物。
2. 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 3. 肌肉、静脉给药疗效较好。 4. 一头发病,全圈治疗。 5. 两种抗菌素联用,药量必须给足。
二.治疗:
1. 头胞噻肟60mg/kg WT(亦可选用先锋5号、 头胞三嗪、头胞拉啶、SMM)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副猪嗜血杆菌 病
付猪嗜血杆菌病(HPSD)是由付嗜血 杆菌(HPS)引起的传染病。
本病1910年德国学者Glasser发现此病 ,所以这种病又称格拉泽氏病。可引起 猪纤维蛋白性胸膜炎、腹膜炎、关节炎 、脑膜炎、心包炎,所以又称该病为多 发性浆膜炎。
临床上主要感染2周龄至4月龄的猪,特别是断奶前后和保 育期仔猪,发病率可达30-60%,死亡率可达50-70%。 感染的高峰在保育期28—56天。由于有发热、关节肿大、 脑膜炎等症状,所以极易和链球菌ss等病混肴。
HPSD关 节肿大积 液
HPSD纤维素胸 膜心胞炎
HPSD纤维素性 胸膜肺炎
PART . 01
HPSD绒毛心
五.防治
六.预防:
1. 加强饲养管理,首先要创造不同日龄猪生理需要的环境条 件,即合适的温度、湿度、光照、密度、清洁度和空气质 量。特别是温度和昼夜温差。
2. 根据猪的不同生长时期选用优质名牌饲料。特别注意不可 使用发霉变质的饲料,尤其是亚发霉状态的饲料。
用大剂量抗生素全群治疗。 四.同时注意对症治疗,如强心、抗
毒、解热、止喘等,以提高疗效。
2. 地 米:5mg-10mg 3. 鱼腥草:10cc-20cc
4天 每天2次 混合m
丁胺卡那: 0.6g-1g
地米:5mg10mg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动物传染病,主要侵害猪只,可引起全身性出血和败血症,严重危害猪的生长和生产。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给养殖业造成了巨大损失。

以下将结合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特点和防控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一、流行特点1.易传播:副猪嗜血杆菌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主要通过口腔、呼吸道、皮肤等途径感染猪只,尤其是在密集养殖条件下易造成疫情扩散。

2.高致病性:副猪嗜血杆菌是一种致病性很强的细菌,容易侵入宿主的血液和组织引起全身性感染,对猪的健康和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

3.多发季节:副猪嗜血杆菌病在气温较高、湿度较大的夏秋季节易发生,因为这种环境条件更有利于副猪嗜血杆菌的生长繁殖。

4.潜伏期短:感染副猪嗜血杆菌后,猪只的潜伏期一般为1-3天,病变发展迅速,呈急性感染的特点,病情恶化迅速。

5.易引起死亡: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后,可导致全身出血、败血症、休克等严重症状,严重时会导致猪只死亡。

二、防控措施1.加强饲养管理:定期对猪舍进行消毒和清洁,保持猪场通风良好,控制环境温湿度,减少细菌滋生的环境。

严格落实饲料卫生制度,防止食物受污染。

2.提高养殖水平:加强养殖人员的培训,提高防疫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定期做好猪只的健康检查,发现异常立即隔离治疗,避免病情扩散。

3.科学用药:对疑似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猪只及时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选用有效的抗生素和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说明书进行用药,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药物。

4.加强疫病监测:建立健全的疫病监测体系,定期对猪场和周边环境进行检测,掌握病情发展动态,及时采取相应防控措施。

5.加强入场检疫:引种猪只和疾病携带者进场前应进行严格检疫,阻止病原菌传播源的输入。

对疑似感染病例的肉及其制品,要及时销毁处理,避免病原菌在场内传播。

6.加强动物隔离:严格控制猪群流动,避免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猪只与其他健康猪只接触,减少疾病传播的可能性。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摘要】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以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对猪的健康和生长状况造成严重危害。

本文将介绍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病原特点、传播途径以及对猪只的主要危害。

接着探讨诊断方法,包括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在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治疗方案主要包括抗生素的使用和生物安全措施的加强。

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卫生防疫和猪只管理。

并发症可能包括系统性感染和严重的器官损害。

对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重视和未来研究方向的探讨也是本文的重点。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可以提高人们对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认识,加强预防和控制措施,保障猪只健康与生产安全。

【关键词】副猪嗜血杆菌病、特点、诊断、治疗、预防、并发症、危害性、重视、研究方向1. 引言1.1 介绍副猪嗜血杆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为副嗜杆菌病,是一种由副嗜血杆菌引起的传染病。

副嗜血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主要存在于猪的呼吸道和消化道中。

感染副嗜血杆菌后,猪会出现发热、嗜睡、厌食、咳嗽等症状,严重的情况下可以导致死亡。

副猪嗜血杆菌病在猪群中传播迅速,给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副嗜血杆菌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人类感染副嗜血杆菌后会出现发热、头痛、关节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引发败血症或呼吸道感染。

由于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危害性较大,对其的研究和防控工作显得至关重要。

只有加强对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认识,及时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和预防措施,才能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1.2 疾病的危害性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由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对生猪养殖业和人类健康都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这种病菌可以通过接触感染、食物污染等途径传播,不仅导致猪只生长发育不良、体重下降、生产性能下降,还可能引起腹泻、发热、厌食、呼吸困难等症状。

副猪嗜血杆菌还能产生毒素,对生猪和人类的健康造成危害。

在生猪养殖业中,副猪嗜血杆菌病不仅影响了猪只的生长和生产性能,还会导致养殖户的经济损失。

由于猪只感染了该病菌,会造成猪只死亡率增加,同时还会传播给其他健康的猪只,加重了疫情的蔓延。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Actinobacillus suis)是一种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主要发生在猪类身上。

本文将介绍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措施。

特点:1. 发病特点:副猪嗜血杆菌病主要发生在生长发育期的猪,尤其是3-8周龄的仔猪和采食较差的生病猪。

高温、湿度大、密度过高、环境脏乱等因素是该病的发病高峰期的重要诱发因素。

2. 临床症状:副猪嗜血杆菌病主要表现为感染性贫血和红细胞破坏,临床症状包括食欲不振、厌食、腹泻、发热、呼吸急促、肌无力和贫血等。

病程较长,病死率较高。

3. 病理变化:病理变化主要包括多脏器病变和出血,主要累及脾、肝、肺和淋巴结等器官,可见出血点和出血灶。

诊断:1. 临床症状分析:通过仔细观察猪的临床症状,如贫血、发热、腹泻等,结合猪群的病变情况来推测是否为副猪嗜血杆菌病感染。

2. 细菌学检查:可以采集病猪的血液、淋巴结或脏器的组织样本,进行细菌学检查,如革兰染色和培养,从中分离出副猪嗜血杆菌并进行鉴定。

3. 病理学检查:对于病死猪,可以进行病理学检查,观察病理变化,如出血和病变器官的变化,进一步确定诊断。

治疗:1. 抗生素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对抗生素敏感,可以选择投入青霉素、头孢菌素等抗生素进行治疗,常用的抗生素剂量为每千克体重注射一次,连续3-5天。

2. 免疫治疗:可以使用疫苗进行预防和治疗。

疫苗接种可以增强猪的免疫力,减轻疾病的症状和传播程度,有效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3. 改善饲养环境:改善饲养环境可以减少猪群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的机会,如加强清洁消毒,改善通风条件,合理控制猪群密度等,以减少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生。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主要发生在猪类身上的感染性疾病,其特点是主要发生在生长发育期的猪,临床症状包括贫血、发热、腹泻等,诊断可以通过临床症状分析、细菌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进行,治疗可以采用抗生素治疗、免疫治疗和改善饲养环境等手段。

猪副嗜血杆菌病

猪副嗜血杆菌病

猪副嗜血杆菌病Haemophilus Suis猪副嗜血杆菌病是由猪副嗜血杆菌引起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的细菌性传染病,主要引起肺的浆膜和心包及腹腔浆膜和四肢关节浆膜的纤维素性炎为特征的呼吸到综合症。

一、病原副嗜血杆菌目前暂定为巴氏杆菌科嗜血杆菌属,镜下本菌有多种不同形态,从单个的球杆菌到长的、细长的以及丝状菌体。

无鞭毛,无芽孢,新分离的致病菌株有荚膜。

美蓝染色呈两极革兰氏染色阴性。

本菌需氧或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37℃,PH7.6-7.8。

初次分离培养时供给5%-10%CO2可促进生长。

本菌生长时需要X因子和V因子。

血液培养基上该菌落不出现溶血现象。

本菌存在大量的异源基因型,天然存在各种血清型,有15种血清型,4、5和13型常见。

用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法可将61个菌株分为29个型。

但各型毒力差别很大,某些血清型致病力较强。

本菌已在猪群中存在,时而侵入猪群中,可能导致猪群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全身性疾病。

本菌对外界的抵抗力不强。

干燥环境中易死亡,60℃5-20分钟被杀灭,4℃存活7-10天。

常用消毒药可将其杀死。

本菌对阿莫西林、泰农、红霉素、林可霉素、土霉素、卡那霉素、磺胺类药物敏感。

二、流行病学1、易感性:仔猪敏感,尤其断乳后10天左右多易发病。

2、传染源:患病或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该细菌寄生在鼻腔等上呼吸道内。

3、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直接接触感染,其它传染途径如消化道等亦可感染。

4流行特点:在一个猪群中,副嗜血杆菌的致病作用是影响其他许多全身性疾病严重程度和发生发展的因素,这与霉形体肺炎日趋流行有关,也与病毒型呼吸道病原体有关,其中有繁殖呼吸道综合症(PRRS)病毒、猪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冠状病毒。

副嗜猪血杆菌与霉形体混感在一起患PRRS猪肺的检出率为51.2%(Kobayashi等,1996)。

应引起注意。

三、临床症状本病多因被PRRSV等病毒类和霉形体感染后猪场的仔猪发生和流行,多呈继发和混合感染,其临床症状缺乏特征性。

副猪嗜血杆菌

副猪嗜血杆菌

副猪嗜血杆菌病- 病原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也称格拉泽氏(格来西氏)病。

其病原为副猪嗜血杆菌。

本病菌属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形态多变,有15个以上血清型,其中血清型5、4和13最为常见。

一般条件下难以分离和培养,尤其是应用抗生素治疗过病猪的病料更甚,因而给本病的实验室诊断和免疫工作增加了较大难度。

由于本菌对抗生素极易产生耐药性,也给治疗工作造成极大麻烦。

本病菌对外界抵抗力不强,干燥环境易死亡.60℃可存活5—20分钟,4℃可存活7~10天,常用消毒药可将其杀灭。

本菌对氟喹诺酮类、头孢类、增效磺胺类、阿莫西林、氟苯尼考、土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等药物敏感;大多数菌株对红霉素、氨基苷类、壮观霉素和林可霉素有抵抗力;极易产生耐药性。

往往对发病初期敏感的药物,后期就有了耐受性,尤其是猪场长期而普遍使用的氨苄青霉素.本菌已对其产生了耐药性。

副猪嗜血杆菌病病猪和带毒猪是该病的传染源,一般通过呼吸系统传播,也可通过消化道传染。

2周到4月龄的猪都可能发生感染.但以5~8周龄的断奶保育仔猪最为多见.以致一些猪场的保育舍和生长舍猪群的死淘率因之而大大增加,给猪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有时哺乳仔猪也会发病,尤其是免疫水平较低的初产母猪产下的仔猪更易感染。

发病率一般在10%~l5%不等,致死率约为50%,当混合感染严重时则死亡率会更高。

无明显季节性,但常于恶劣环境条件下多发。

本病菌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健猪鼻腔、咽喉等上呼吸道黏膜上也常有本病菌存在。

属于一种条件性常在菌。

当猪体健康良好、抵抗力强时,病原不呈致病作用,而一旦猪体健康水平下降、抵抗力弱时。

病原就会大量繁殖而出现临床症状,因此本病的发生与流行常与以下的应激因素有关:饲养管理应激饲料营养失调、日粮数量不足、缺少饮水或霉菌毒素危害等。

环境管理应激栏舍卫生条件恶劣、饲养密度过大、舍内通风不良、氨气浓重、高温高湿或阴冷潮湿等:生产管理应激断奶、转群、并栏、频密调栏、不当的阉割注射和引种长途运输等:副猪嗜血杆菌病极端气候应激天气骤变或过冷过热等:疾病因素应激各种原发性疾病发生之后,特别是在猪群发生了呼吸道疾病,如猪喘气病、流感、蓝耳病、伪狂犬病和呼吸道冠状病毒感染的猪场,猪只抵抗力下降,不但本病的发病率更高,危害程度会更大,也更加剧了原发病的病程或使病情复杂化。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副猪嗜血杆菌是一种重要的动物源性致病菌之一,在畜牧业中具有很高的流行率。

副猪嗜血杆菌主要感染猪、牛、羊等动物,同时也可以感染人类,引起严重的人畜共患病。

在猪的感染中,副猪嗜血杆菌主要导致副伤寒、肉毒杆菌病、疱疹性口炎等疾病,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本文将介绍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以便兽医人员和畜牧业从业者更好地了解和预防该病。

一、特点副猪嗜血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形态为短杆状,具有明显的荧光特性。

在培养基上生长较慢,需要5-7天才能够形成典型的菌落。

副猪嗜血杆菌对温度适应范围较广,可以在4°C-37°C之间生长繁殖。

副猪嗜血杆菌对干燥和高温具有一定的耐受能力,可以在环境中长时间存活。

副猪嗜血杆菌对多种抗生素具有一定的耐药性,使得治疗变得更加困难。

二、诊断1. 临床表现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引起的副伤寒主要表现为发热、食欲减退、全身无力、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中毒性休克、心衰等并发症。

肉毒杆菌病的临床表现为肌肉僵直、呼吸困难、瞳孔散大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呼吸肌麻痹、窒息死亡。

疱疹性口炎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破损、溃疡、流涎等症状,严重者可引起食欲不振、呕吐、发热等症状。

2. 实验室检查在临床疑似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的患者中,需要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来进行确诊。

从患者的血液、粪便、组织样本中分离出细菌,并进行相关的培养和鉴定,可以明确诊断。

还可以利用血清学检查、PCR技术、荧光抗体法等进行辅助诊断。

三、治疗1. 抗生素治疗目前,对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的治疗主要依靠抗生素。

常用的抗生素包括氯霉素、庆大霉素、头孢菌素等,需根据药敏试验结果来确定具体的用药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副猪嗜血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较强,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治疗时,应该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来选用敏感的抗生素,避免盲目应用。

2. 对症治疗在治疗副猪嗜血杆菌感染时,要根据患者具体症状进行对症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课件

《副猪嗜血杆菌病》课件
《副猪嗜血杆菌病》PPT 课件
欢迎大家来到本次关于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课件。我们将深入研究这一疾病的 原因、传播途径、症状、预防方法以及治疗方式。
什么是副猪嗜血杆菌病?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影响猪只健康的常见疾病,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其特征是引起猪只呼吸道、消 化道和泌尿道感染。
病原体是什么?
副猪嗜血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它能产生多种毒素,导致猪只免疫系统的受损,影响猪只的正常 生长和发育。
传播途径是什么?
副猪嗜血杆菌通过空气、食物、水源和直接接触等途径传播。尤其是在养殖场环境不洁净、猪只密度高 的情况下更容易传播。
病症表现有哪些?
1 呼吸系统问题
猪只表现出咳嗽、呼吸 急促和肺炎等呼吸道症 状。
2 消化系统问题
3 尿液异常
猪只可能出现食欲不振、 腹泻和消化系统感染等 症状。
猪只可能出现血尿、尿 频和尿路感染等尿液异 常。
综合防控
除疫苗接种外,加强饲养管理、环境卫生和 疫情监测也是预防疾病传播的重要措施。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危害有哪些?
副猪嗜血杆菌病会导致猪只的生长受阻,降低经济效益;同时,也会造成猪只福利下降和猪肉质量问题。
相关统计数据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副猪嗜血杆菌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每年导致数百 万头猪细菌培养
通过培养猪只体液样本中 的细菌,可以确定是否感 染副猪嗜血杆菌。
PCR检测
PCR技术可以快速检测出副 猪嗜血杆菌的DNA,提高 病原体检测的准确性。
血清学检测
通过检测猪只血液中的特 定抗体水平,可以确定是 否感染副猪嗜血杆菌。
疫苗预防是否有效?
疫苗有效
接种副猪嗜血杆菌疫苗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手 段,有效降低病例和死亡率。

副猪嗜血杆菌病

副猪嗜血杆菌病

案例分析
病例:某养猪场出现副猪嗜血杆菌病 症状:猪只出现发热、呼吸困难、皮肤发红等症状 诊断:通过实验室检测确诊为副猪嗜血杆菌病 治疗:采用抗生素治疗控制病情减少损失
案例总结和启示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严重的猪 病可能导致猪只死亡和生产性能 下降。
启示:加强猪场管理提高生物安 全水平是预防和控制副猪嗜血杆 菌病的关键。
添加标题
临床症状:发热、 呼吸困难、皮肤发 红、关节肿胀等
添加标题
病理变化:肺脏、 肝脏、脾脏等器官 出现病变
添加标题
诊断方法:细菌培 养、血清学检测等
添加标题
防控措施:加强饲 养管理、疫苗免疫、 药物治疗等
临床症状
发热、咳嗽、呼吸困难 食欲不振、体重下降 皮肤发红、肿胀、疼痛 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 腹泻、呕吐、腹痛 神经系统症状如抽搐、昏迷等
定义: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 种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猪 呼吸道疾病
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呼 吸困难、咳嗽、腹泻等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 饲料、饮水等途径传播
流行病学
添加标题
病原体:副猪嗜血 杆菌
添加标题
传播途径:呼吸道、 消化道、皮肤伤口 等
添加标题
易感群体:猪尤其 是仔猪和生长猪
添加标题
流行季节:全年均 可发生但冬季和春 季较为常见
副猪嗜血杆菌病 可能导致猪肉价 格波动影响市场 稳定
副猪嗜血杆菌病 可能导致消费者 对猪肉的信任度 下降影响猪肉消 费
对公共卫生的启示和思考
副猪嗜血杆菌病 是一种严重的猪 病对人类健康构 成威胁
加强公共卫生监 测和预警及时发 现和控制疫情
提高公众对副猪 嗜血杆菌病的认 识和防范意识
加强国际合作共 同应对全球公共 卫生挑战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常见的猪类传染病,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

副猪嗜血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主要存在于猪的鼻腔、口腔、咽喉和气管等部位,是猪的常见呼吸道细菌之一。

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可引起猪的呼吸道疾病、结膜炎、败血症和关节炎等疾病,严重影响猪的生产性能和养殖效益。

本文将介绍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

一、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副猪嗜血杆菌感染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疾病,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咳嗽、打喷嚏、流清鼻涕、呼吸困难等。

猪群中出现多发性病例,严重时死亡率较高。

副猪嗜血杆菌还可引起结膜炎、败血症和关节炎等疾病,严重影响猪的生长发育。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直接接触传播、气溶胶传播、水、食物和粪口传播等多种方式。

猪群密度过大、饲养环境差、长期接触潜在感染源的生猪容易发生疫情。

二、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病理学检查和实验室细菌学检查等综合分析。

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猪的临床症状观察、组织病理学检查、病原学检查和血清学检查等。

2. 组织病理学检查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的猪在活体解剖时,可见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肿、浆液性分泌物增多,肺部出现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和肉样肺等病变。

化脓性支气管炎和肺炎为其主要病变。

3. 病原学检查实验室细菌学检查是明确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的重要手段。

可采用痰液、支气管灌洗液、肺组织和血液等标本进行培养和分离鉴定。

副猪嗜血杆菌在常规培养基上形成不透明灰白色光滑菌落,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杆菌,革兰氏染色可见有大量的多形杆菌。

4. 血清学检查血清学检查是副猪嗜血杆菌病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通过血清学检测可检测到抗体水平的变化,有助于明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情况。

三、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治疗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后可迅速发病,病程急性,病死率高,治疗应尽早进行。

目前可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和养护治疗。

1. 药物治疗(1)抗生素治疗:常用的抗生素包括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等,药物疗程一般为7-10天。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疾病,该病在猪群中较为常见,但也有发生在人类身上的情况。

副猪嗜血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存活,对氧气和二氧化碳耐受性较强,因此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致病菌。

本文将详细介绍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措施。

一、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1. 病原学特点: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一种疾病,该菌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具有弯曲的形态,在革兰氏染色中呈现为红色。

该菌对氧气和二氧化碳有一定的耐受性,可以在自然环境中长时间存活。

2. 传播途径:副猪嗜血杆菌病主要通过口-粪传播途径传播,猪群中的感染者可以通过粪便排出病原体,被健康猪群摄入后发病。

副猪嗜血杆菌也可以通过呼吸道、皮肤黏膜等途径进入机体引发感染。

3. 临床表现:副猪嗜血杆菌病在猪群中常表现为发热、厌食、呼吸困难、腹泻等症状。

患病猪常出现明显的全身性炎症反应,如发热、关节疼痛等。

部分患猪可能出现败血症。

4. 潜在的人畜共患病:除了在猪群中引起疫情外,副猪嗜血杆菌病也有发生在人类身上的情况。

研究表明,人类通过接触受感染的猪肉或者猪粪便等方式也可能感染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相应的疾病。

1. 临床症状: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发热、厌食、呼吸困难、腹泻等。

临床医生应当结合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2. 实验室检查:猪群中出现疑似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情况,应当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

主要包括病理组织学检查、细菌培养和鉴定、分子生物学检测等。

3. 分子生物学检测:近年来,PCR和核酸杂交技术已经成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重要诊断手段。

这些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猪群中的感染情况,为疾病的防控提供了便利。

4. 免疫学检测:免疫学检测技术如ELISA、免疫荧光等也可以用于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通过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抗体来确定感染情况。

1. 抗生素治疗:一旦确诊为副猪嗜血杆菌病,应当立即进行抗生素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一种猪类传染病,主要特点为高度致死性和病变范围广泛。

其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病理学检查,治疗方法包括使用合适的抗生素以及生物安全措施。

副猪嗜血杆菌病主要通过猪只之间的直接接触、空气传播和污染的饲料或水源进行传播。

感染后猪会出现食欲减退、体温上升、呼吸急促、下痢、皮肤发绀、出血等症状。

病程一般很短,大多数猪在感染后一天内死亡。

病变主要表现为全身性出血、淋巴结肿大、器官肿胀和气道充血等,尤其是肝脾肿大明显。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病理学检查。

临床表现有助于与其他猪类疾病鉴别,例如猪瘟、猪流行性腹泻等。

病理学检查可以通过对死猪进行尸检,观察病理变化,包括器官肿胀、出血、肉眼可见的小出血点等。

可以进行病原学检查,通过分离和培养细菌,以及使用特异性试剂进行鉴定,确诊副猪嗜血杆菌感染。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生物安全措施。

抗生素是治疗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的关键。

常用的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等。

根据病菌的耐药性和病情严重程度,可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生物安全措施也十分重要,包括隔离治疗、加强饲料和水源的卫生管理,避免交叉感染等。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及治疗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动物和人类的疾病。

该病的特点是感染病原体后,可引起严重的肺炎、败血症和其他相关病症。

该病在动物中尤其常见,在猪、牛、羊等动物中发生率较高。

人类也可感染该病菌,且患者中有一定比例会发展成败血症和其他严重后果。

本文将讨论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

特点副猪嗜血杆菌属于革兰阴性菌,具有强大的致病力,引起机体的严重损害。

该病的潜伏期一般在3-7天之间,感染后会引起肺部感染、败血症等症状。

患者通常表现为腹泻、发热、呼吸急促、乏力等症状。

此外,患者还可能表现为肝脾肿大、皮肤瘀点、心脏杂音等体征。

诊断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需要依靠实验室检测。

在猪、牛、羊等动物中,检测技术包括细胞培养、免疫学检测和基因检测等。

在人类中,通过细胞培养的方法可以检测出病原菌。

此外,检测患者的血液或其他体液中的细菌DNA也是一种常用的诊断方法。

治疗目前,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治疗方法包括使用抗菌药物、补液和支持性治疗等。

抗菌药物的选择应根据病原菌的敏感性进行,常见的抗菌药物包括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等。

同时,患者需要采取支持性治疗措施,包括提供充足的营养、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对于严重的病例,还需要进行血液净化等方法。

结论副猪嗜血杆菌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治疗应该根据病原菌的敏感性进行,同时协同使用支持性治疗措施。

由于该病在人类中的感染也十分常见,因此预防措施对于病情的控制十分关键,应该加强动物疫情监测和人类疾病防控工作。

猪副嗜血杆菌病

猪副嗜血杆菌病

“副猪嗜血杆菌病就是蓝耳的影子病”,种猪群在发蓝耳病(包 括类NADC+30)的时候,除了会发生母猪(妊娠超过90日龄)流 产或者早产、死木畸形胎比率超过8%以上等繁殖症状,另外一 个重要的指标就是保育育成率(感染HPs后会明显降低) 。
临床症状
• 哺乳和保育阶段的仔猪发病呈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最早出 现的临床症状是发热,体温一般在40~41℃,眼睑发红、浮 肿,皮肤和可视黏膜发绀,食欲不振、甚至厌食,反应迟钝, 肌肉颤抖,腕关节、跗关节肿大,负重无力,跛行,并表现疼 痛;病情严重时,出现呼吸困难,喘气,腹式呼吸,有的病猪 出现震颤、共济失调,临死前表现角弓反张、四肢划水等症状。
猪副嗜血杆菌病
猪副嗜血杆菌病
•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HPs)引起的一种主要 危害2-10周龄仔猪的传染病,副猪主要传染源是带菌的 母猪。本病在规模化猪场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危害 严重,特别到了冬季,因保育舍存在保暖与通风的矛盾, 部分保育猪染病从而导致死淘率大幅度增加。
• 副猪嗜血杆菌是猪群中的一种常在菌,在健康仔猪体内也常能 分离到。本病经常是在运输应激、断奶时猪舍温差过大、或者 人工捕捉等应激使猪只的抵抗力降低的情况下发病,故又称之 为“运输病”。主要危害3周龄~ 10周龄的仔猪,其中以5~8 周龄的保育阶段的仔猪多发,其他日龄的猪只亦能感染。发病 率一般为10%~15%,既可以整窝仔猪感染发病,也可以一 窝中部分猪只发病,死亡率可高达50%。
冲净,干燥后再次使用过氧乙酸或醛类消毒剂进行消毒 • 加强管理 • 对全群猪用优质多维饮水3~5d,减少应激反应,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做
好病毒性疾病(猪蓝耳病、猪圆环病、猪瘟等)的免疫及监测。
世界农牧食品行业领导者
A world leader in agvri-food

副猪嗜血杆菌

副猪嗜血杆菌

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是猪上呼吸道的一种常在菌,副猪嗜血杆菌病又称格拉泽氏病。

可引起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影响2周龄~4月龄猪, 主要在断奶前后和仔猪阶段发病, 常见于5~8周龄猪, 发病率一般为10%~15%, 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以上[1],其他年龄段的青年猪、母猪及种公猪亦可感染,有的以隐性感染或慢性跛行为重,也可通过直接接触呼吸道和消化道等途径传播。

最近研究人员发现HPS 不仅可以感染家猪,也可以感染野猪。

A. Olvera 等[2]从42 头捕获的欧洲野猪中分离到2 株HPS,属于血清2 型,为首次从野猪中分离到HPS。

随着规模化、集约化猪场的发展,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以猪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呼吸困难、高热及高死亡率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疾病已逐渐成为世界范围的重要疾病。

近年来,由于受蓝耳病等猪流行病的影响,猪免疫功能下降,猪副嗜血杆菌病时有发生,给养猪户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3]。

因为引起该病的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型较多(已知有15个血清型),发病症状和剖检变化表现不一,不同的血清型对某种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的敏感程度不一样,大量菌株对四环素、红霉素、氨基糖苷类和林可霉素有明显的抵抗力[4],为了获得较好的疗效,在积极做好预防工作的同时,建立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无疑是预防、控制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前提条件,国内外在近几年相继建立的诊断技术有ELISA、PCR和基因芯片技术,满足了其流行病学监测及现地诊断与防制的迫切需要。

1 病原学副猪嗜血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属于巴斯德菌科嗜血杆菌属,无芽孢,不运动,兼性厌氧[5]。

荚膜易在培养过程中丢失。

副猪嗜血杆菌的生长依赖“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 或V 因子),在常规培养基中不能生长,尤其是应用抗生素治疗过病猪的病料,因因而给本病的诊断带来困难,而副猪嗜血杆菌的真实发病率可能为实际确诊的10倍多[6]。

副猪嗜血杆菌病

副猪嗜血杆菌病

副猪嗜血杆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也写作猪副嗜血杆菌病,又称格拉泽氏病或革拉泽氏病。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猪的疾病,表现为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纤维素性胸膜炎和脑膜炎等。

一、流行病学副猪嗜血杆菌主要通过空气、猪与猪之间的接触及排泄物进行传播,主要传染源为病猪和带菌猪。

通常只感染猪,有较强的宿主特异性。

通常情况下,母猪和育肥猪是副猪嗜血杆菌的携带者。

可影响2-4周龄猪,主要在断奶后和保育期间发病。

感染高峰为4-6周龄的猪。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病率在10%~15%,严重时病死率可达50%。

二、临床表现急性病例,往往首先发生于体况良好的猪,病猪发热(40.5-42.0℃)、精神沉郁、食欲几乎废绝,呼吸困难,体表皮肤多呈苍白,耳梢发紫(樱桃红),眼睑皮下水肿,行走缓慢或不愿站立,腕关节、跗关节肿大,共济失调,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

有时也会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

与仔猪水肿病很相似,临床中应注意区分,以免造成误诊。

慢性病例,多见于保育猪,主要是食欲下降,咳嗽,呼吸困难,被毛粗乱,四肢无力或跛行,贫血、生长不良,甚至衰竭而死亡。

感染母猪多出现关节肿胀、跛行、颤抖等亚临床症状。

这也是引起哺乳仔猪感染的主要原因。

三、剖检变化主要表现多发性纤维素性或浆液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

主要表现为胸膜炎、腹膜炎、脑膜炎、心包炎、关节炎、多发性浆膜炎(简称六炎)。

多见纤维素性或浆液性渗出,胸水、腹水增多且浑浊,有时肺脏发生粘连、肿胀、出血、淤血。

四、诊断确诊可根据病史、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实验室检验等。

有条件可做细菌分离鉴定。

鉴别与猪传染性胸膜肺炎鉴别:猪传染性胸膜肺炎主要由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引起。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和副猪嗜血杆菌形态上极其相似。

另外,副猪嗜血杆菌病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阳性血清存在交叉反应,不能使用间接血凝实验进行鉴别。

但副猪嗜血杆菌病主要在断奶后和保育期间发病,发病表现为纤维性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胸膜炎和脑膜炎。

副猪嗜血杆菌病

副猪嗜血杆菌病

7、流行特点
以30-60KG的仔猪和架子猪的 感受性较多,成年多呈隐性 感染或仅见轻微的临床症状。
肥育猪耳朵、臀部皮肤发绀
五 、临床症状
1、本病多继发于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 征病毒、猪流感病毒、猪呼吸道冠状病 毒、猪肺支原体、猪圆环病毒2型等病原
体感染,或与这些病原体混合感染。
在流行初期多见后躯软弱,两后肢交叉 或并在一起支撑,难以站立甚至后躯麻 痹,站立不稳,跛行,共济失调,后期 有的呈犬坐姿势。呼吸急促,可听到喘 息声,人为驱赶或触诊尖叫。
慢性病例表现皮肤苍白和生长不良
6、生长猪表现为发热、 轻微的脑膜脑炎、关节 炎、跛行、肺炎、心包 炎、腹膜炎、咳嗽。
7、急性病猪体温升高,可达41℃左 右,精神沉郁,身体颤抖,呼吸困 难,全身淤血,皮肤发绀,反应迟 钝,咳嗽,呼吸困难,共济失调, 肌肉震颤、麻痹和惊厥。关节肿胀, 跛行,斜卧,虚弱,继而因窒息和 心衰死亡。急性感染后的母猪可发 生流产。
(1) 重症注射液 肌内注射,每 次0.2mL/kg,每早肌注1次,连用 5~7d。 (2) 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 肌内 注射,每次20mg/kg,每晚肌注1 次,连用5~7d。 (3)大群猪口服土霉素纯原粉 30mg/kg,每日1次,连用5~7d。
(4)抗生素饮水对严重的该病爆 发可能无效。一旦出现临床症状, 应立即采取抗生素拌料的方式对 整个猪群治疗,发病猪大剂量肌 注抗生素。大多数血清型的猪副 嗜血杆菌对头孢菌素、氟甲砜、 庆大、壮观霉素、磺胺及喹诺酮 类等药物敏感,对四环素、氨基 苷类和林可霉素有一定抵抗力。
可疑病猪应当进行隔离饲养 维持一个足够的适应期,因为 潜伏有HP.S的猪有可能引起 全群发病.应及时给予治疗, 以减少对该病的传播。
5、加强饲养管理,给予全价 饲料保证营养,增加机体抗 病能力

副猪嗜血杆菌病课件

副猪嗜血杆菌病课件

2009年执业兽医师考试真题分析
189.某猪场30~40日龄保育猪发生以咳嗽和
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的传染病,伴有关节肿大。
剖检见心包炎,肺脏与胸壁粘连,腹腔组织器
官表面覆盖纤维素性渗出物。此病可能是
A.猪丹毒病
B.猪支原体肺炎
C.副猪嗜血杆菌病 D.猪传染性萎缩
E.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26 26
四、发病机理
黏膜损伤可能会增加细菌入侵的机会。在猪 感染的早期阶段,菌血症十分明显,肝、肾和 脑膜上的瘀斑和瘀点构成了败血症损伤;血浆 中可检测到高水平的内毒素,许多器官出现纤 维蛋白血栓。随后在多种浆膜表面产生典型的 纤维蛋白化脓性多发性浆膜炎、多发性关节炎 和脑膜炎。
五、临床症状
五、临床症状
九、思考题
九、思考题
1、如何从临诊症状方面区分副猪嗜血杆菌 病与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2、针对副猪嗜血杆菌众多血清型,应如何 研制疫苗进行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免疫预防?
Thanks!
副猪嗜血杆菌病 (Haemophilus parasuis)
一、概念及背景 二、病原 三、流行病学 四、发病机理 五、临诊症状 六、病理变化 七、诊断 八、防制 九、思考题
一、概念及背景
一、概念及背景
本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猪的多发性浆膜炎 和关节炎,主要临诊症状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
消瘦、跛行、共济失调和被毛粗乱等;剖检病理变 化表现为胸膜炎、肺炎、心包炎、腹膜炎、关节炎 和脑膜炎等。
现出典型的“卫星生长”现象,并且不出现溶血。
副猪嗜血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
二、病原
该菌的血清型复杂多样,按Kieletein-Rapp-Gabriedson (KRG)琼脂扩散血清分型方法,至少可将副猪嗜血 杆菌分为15种血清型,另有20%以上的分离株血清型 不可定型。各血清型菌株之间的致病力存在极大的 差异,其中血清1、5、10、12、13、14型毒力最强, 其次是血清2、4、8、15型,血清3、6、7、9、11型 的毒力较弱。另外,副猪嗜血杆菌还具有明显的地 方性特征,相同血清型的不同地方分离株可能毒力 不同。

副猪嗜血杆菌

副猪嗜血杆菌

猪副嗜血杆菌病 百科名片
病猪的病变器官猪副嗜血杆菌病又称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也称格拉泽氏病。是由猪副嗜血杆菌引起。这种细菌在环境中普遍存在,世界各地都有,甚至是健康的猪群当中也能发现。对于采用无特定病原或用药早起断奶技术而没有猪副嗜血杆菌污染的猪群,初次感染到这种细菌时后果会相当严重。
4 免疫
用自家苗(最好是能分离到该菌,增殖、灭活后加入该苗中)、猪副嗜血杆菌多价灭活苗能取得较好效果。种猪用猪副嗜血杆菌多价灭活苗免疫能有效保护小猪早期发病,降低复发的可能性。免
疫的同时最好结合科学的药物治疗,能达到标本兼治的功效。猪副嗜血杆菌病是以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和高死亡率为特征的传染病,严重危害仔猪和青年猪的健康,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母猪:初免猪产前40天一免,产前20天二免。经免猪产前30天免疫一次即可。受本病严重威胁的猪场,小猪也要进行免疫,根据猪场发病日龄推断免疫时间,仔猪免疫一般安排在7日龄到30日龄内进行,每次一毫升,最好一免后过15天再重复免疫一次,二免距发病时间要有10天以上的间隔。 消除诱因,加强饲养管理与环境消毒,减少各种应激,在疾病流行期间有条件的猪场仔猪断奶时可暂不混群,对混群的一定要严格把关,把病猪集中隔离在同一猪舍,对断奶后保育猪“分级饲养”,这样也可减少PRRS、PCV-2在猪群中的传播。注意保温和温差的变化;在猪群断奶、转群、混群或运输前后可在饮水中加一些抗应激的药物如维生素以C等,同时在料中添加以上推荐药物组合可有效防止本病的发生。 猪副嗜血杆菌病的有效防制,如同猪场其它任何一种疾病的防治一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加强主要病毒性疾病的免疫、选择有效的药物组合对猪群进行常规的预防保健、改善猪群饲养管理、重新思考我们的猪舍设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一个猪群稳定的生产。 目前,猪副嗜血杆菌病发生呈递增趋势,且以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及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为特征,影响猪生产的各个阶段,给养猪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因此,应对本病引起高度重视 。 副猪嗜血杆菌控制关键在预防保健 产房后期仔猪、断奶保育猪死亡解剖发现肺脏水肿炎症、心包积液或绒毛心,关节液增多或化脓,有的急性死亡多数消瘦死亡送检发病活体检出副嗜血杆菌、链球菌等,发病猪即使使用药敏试验药物治疗无效。副猪嗜血杆菌是蓝耳病、圆环病毒的影子。采用大连三仪动物药品公司生产的“抗菌肽”系列连续饮水可以有效控制本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药物
5% 头孢噻呋,青霉素、氨必西林、氟喹诺槽、庆大霉素、 头孢噻呋,青霉素、氨必西林、氟喹诺槽、庆大霉素、 壮观霉素、增效磺胺、氟甲砜霉素、 壮观霉素、增效磺胺、氟甲砜霉素、枝原净 大多菌株对四环素、红霉素等有一定抵抗力。 大多菌株对四环素、红霉素等有一定抵抗力。 抗生素预防或口服药物治疗对严重HPs暴发可能无效。 抗生素预防或口服药物治疗对严重HPs暴发可能无效。 HPs暴发可能无效
粘膜损伤,增加细菌入侵机会。
菌血症十分明显, 菌血症十分明显,肝、 肾和脑膜上的瘀斑和瘀 点构成了败血症损伤; 从鼻窦和气管内分离出本菌;在扁桃体内? 点构成了败血症损伤; 血浆中可检测到高水平 接种后30h 的内毒素, 的内毒素,许多器官出 现纤维蛋白血栓。 现纤维蛋白血栓。
接种后12h
血液培养物中可分离出该菌; 接种后36~108h
保育仔猪 保育仔猪——断奶换料后连用 天 断奶换料后连用7天 断奶换料后连用
爱乐新50ppm+阿莫西林250ppm 爱乐新50ppm+阿莫西林250ppm 阿莫西林 盐酸林可霉素22g/kg 硫酸壮观霉素22g/kg 盐酸林可霉素22g/kg + 硫酸壮观霉素22g/kg 林可霉素22g 枝原净100ppm+金霉素 金霉素300ppm +阿莫西林 阿莫西林250ppm 枝原净 金霉素 阿莫西林 氟甲砜霉素80ppm, 5% 头孢噻呋 氟甲砜霉素
副猪嗜血杆菌病
Haemophilus Parasuis
特点
Glasser’s 病 常见于5~8周龄;发病率可达40%,严重时病死率可达50% 。 临床症状:体温升高、关节肿胀、呼吸困难等 剖解变化:浆液性-纤维蛋白性多发性浆膜炎、 多发性关节炎。
病原学
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 菌落形态:小而透明,在血液培养基上无溶血现象 菌落形态:小而透明, 形态:多形态,球状,丝状。通常可见荚膜。 形态:多形态,球状,丝状。通常可见荚膜。 生长特性: 生长特性: 需要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或 因子) 需要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或V因子) (NAD 不需要X因子 血红素或其它卟啉类物质 不需要 因子(血红素或其它卟啉类物质 因子 血红素或其它卟啉类物质) 血液培养基\巧克力培养基\ 血液培养基\巧克力培养基\葡萄球菌菌台
病理变化
腹膜、心包膜和胸膜: 腹膜、心包膜和胸膜:
浆液性和化脓性纤维蛋白渗出物 表面,尤其是腕关节和跗关节。 波及脑膜和关节 表面,尤其是腕关节和跗关节。 急性败血病: 急性败血病: 少发,呈现发绀、皮下和肺水肿,乃致死亡。 少发,呈现发绀、皮下和肺水肿,乃致死亡。 无典型的浆膜炎 筋膜炎、肌炎、化脓性鼻炎。 筋膜炎、肌炎、化脓性鼻炎。
全身各组织中可分离出该菌。
多种浆膜表面复制产生了典 型的纤维蛋白化脓性多浆膜 多关节炎和脑膜炎。 炎、多关节炎和脑膜炎。
流行病学
1. 易感动物: 易感动物: 只感染猪,30-50日龄最易感 只感染猪, 日龄最易感 2. 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 不同畜群混养,在猪群中引入新种猪; 不同畜群混养,在猪群中引入新种猪; 健康猪可带菌 3. 发病率、死亡率高、影响猪生产的各个阶段 发病率、死亡率高、
血清型和毒力
血清型 3、6、7、8、9、11 2、4、15 1、5、10、12、13、14 毒力 无 中等 高 致病性 不能引起临床症状 多发性浆膜炎,但不引起死亡 4天内引起死亡或发病
发病机理
猪副嗜血杆菌的有毒菌株 鼻内接种 CDCD猪
化脓性鼻炎、 化脓性鼻炎、病灶处纤毛丢 失以及鼻粘膜和气管粘膜的 细胞急性膨胀
临床症状
潜伏期:几天。 潜伏期:几天。 发热,食欲不振,厌食消瘦,被毛粗乱,反应迟钝。 发热,食欲不振,厌食消瘦,被毛粗乱,反应迟钝。 咳嗽、呼吸困难,疼痛(由尖叫推断 。 咳嗽、呼吸困难,疼痛 由尖叫推断 由尖叫推断)。 关节肿胀,跛行,颤抖,共济失调。 关节肿胀,跛行,颤抖,共济失调。 可视粘膜发绀,侧卧,随之可能死亡。 可视粘膜发绀,侧卧,随之可能死亡。 急性感染后可能留下后遗症:母猪流产,公猪慢性跛行。 急性感染后可能留下后遗症:母猪流产,公猪慢性跛行。 应用抗菌素治疗感染母猪,效果不明显。 应用抗菌素治疗感染母猪,效果不明显。
诊 断
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
选择浆膜表面物质 脑脊髓液 心脏血液 肺脏 5%CO2、胰蛋白胨 % 、 血液可以提高生长速度
PCR
在一个猪群中可出现几个菌株或血清型
在单个猪上可发现不同的菌株或血清型

副猪嗜血杆菌灭活疫苗 副猪嗜血杆菌灭活疫苗
母猪:产前3-4周 母猪:产前3 仔猪:2周龄、4-5周龄各1次 仔猪: 周龄、 周龄各1
母猪接种后, 母猪接种后,4周龄内仔猪可以产生保护作用 目前,尚无一种灭活菌苗同时对付所有分离菌株 目前,
药物预防与治疗
母猪 ——产前、产后各连续使用 天 产前、 产前 产后各连续使用7天
爱乐新30ppm+阿莫西林250ppm 爱乐新30ppm+阿莫西林250ppm 阿莫西林 盐酸林可霉素22g/kg 硫酸壮观霉素22g/kg 盐酸林可霉素22g/kg + 硫酸壮观霉素22g/kg 林可霉素22g/ 枝原净100ppm+金霉素300ppm+阿莫西林250ppm 枝原净100ppm+金霉素300ppm+阿莫西林250ppm 100ppm+金霉素300ppm+阿莫西林
2006-5-25
血清型:15种(扩散试验) 血清型:15种 扩散试验)
血清型5、 和 最为常见 血清型 、4和13最为常见 日本、德国、美国、 日本、德国、美国、加拿大 型特异性抗原: 型特异性抗原: 多糖(可能是荚膜或脂多糖(LPS)) 多糖(可能是荚膜或脂多糖 ) 对热稳定 很多分离菌的血清型不可定 一些分离菌不表达足够多的型特异性抗原 很可能还存在另外一些血清型。 很可能还存在另外一些血清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