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地球之巅PPT31 人教版 (共67张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在突击顶峰的过程中,登山 队员先后遇到了哪些些困难?
登顶过程中,队员在体力衰弱 的情形下,承受着寒冷、黑夜、 和缺氧对生命的严峻考验
2、课文详写了哪些典型事例 表现队员们坚强的意志和大 无畏的精神。
作者重点写了征服“第二台 阶”和刘连满宁可自己牺牲 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
3、用简洁的语句复述登山队 员突击顶峰的经过。
语段欣赏:
(一)集体朗读第15段。
(二)自由阅读,试对这段文字进行点评。
这段文字真实地描述了刘 连满同志在险境中复杂 的心里变化历程,层次分明, 质朴中见真情。
最后冲刺——登上“第二台阶”——迎 接黑夜和缺氧的挑战——刘连满决定留 下自己的氧气——三位登山队员在前进 道路上的搏斗——最后阶段的无氧攀登, 最终到达顶峰
珠峰不仅巍峨宏大,而且气势磅礴。在它周围20公里的范围内, 群峰林立,山峦叠嶂。仅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多座。
冰塔林
千 年 寒 冰
北 坳 冰 墙
珠 穆 朗 玛 峰
珠峰中绒布 冰川的景色
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 珠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停下来,这里是登 山队的大本营。参加这次活动的共有214名队 员和工作人员为确保登顶成功,他们把夺取 珠峰的战斗分成四个“战役”来进行,分别 制定到达6400米、7600米和8300米的攀登高 度,再返回大本营的计划。最后从8300米处 突击顶峰。3月27日傍晚,登山队完成第一个 “战役”安全返回大本营。28日,另一批登 山队出发了,打响了第二个“战役”。
1960年5月,英 勇的中国登山健儿 从珠穆朗玛峰北坡 成功登顶,书写了 世界登山史上的新 记录,他们的行为表现了人类最优秀的 品质:坚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团结 合作和自我牺牲精神。
第一部分(1---3): 向顶峰突击前的基本情况, 表明所处环境的艰苦。
通往北坳的冰壁
第二部分(4—22)
在突击顶峰的过程中面临的 种种险阻。
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 先出去。”
这位教育家激动地抱起女孩,好久才放下。 他对校长说:“这个实验我做过许多次,每次 孩子们都争着往外拉铅锤,把瓶子弄倒了。今 天,我的实验终于获得了成功。
思考
1、这个实验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从这个实验中,你想到些什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珠穆朗玛峰
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
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海拔8848米,是地球上第 一高峰,位于东经86.9。地处中尼边界东段,北坡在中华人民共和 国西藏自治区的定曰县境内,藏语称“珠穆朗玛”,意为“神女第 三”。在尼泊尔被称为SAGARMATHA(天空之神)。 珠穆朗玛峰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威武雄壮昂首天外,地形极 端险峻,环境异常复杂。雪线高度:北坡5,800~6,200米,南坡 为5,500~6,100米。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 山上一些地方常年积雪不化,冰川、冰坡、冰塔林到处可见。峰顶 空气稀薄,含氧量只有东部平原的四分之一。又有高达数十米的冰 陡崖和步步陷阱的明暗冰裂缝,还有险象环生雪崩区。
教育家拿起茶杯向“井”里灌水,他一边灌,一边喊: “危险!快上来!一……二……” 一个女孩低声对两个同伴说:“快!你第一,你 第二,我最后。”
“三”字刚出口,三个学生就顺利地把小铅锤一 个一个提了出来。
教育家问这个女孩:“你刚才跟他俩说了什么?” 女孩如实的告诉了他。 “你为什并说说他们的作用。 一、渲染登山环境的恶劣,这是 为了衬托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 往直前的精神。二、描写美丽的 珠峰景色,生动形象,增强了真 实性和感染力,更给人以美的享 受。
珠峰夜景
晨色
5、文中刘连满的形象令人感 动、难忘。他的哪些行动给 你留下深刻印象?从中表现 出怎样的优秀品质 自我牺牲、团结协作的精神。联 系全篇通讯看,登顶的胜利,是 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 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
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表现他舍己为人的 牺牲精神。
中国登山队员靠什么克服 这些困难的?
靠的是坚强的意力、坚韧 的毅力、团结合作和勇于牺牲 的精神。
从这些感人的情节 中,你看到了年轻 的中国登山队员那 些优秀的品质?
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 句子,请找出来,想想它们在文章 中起什么作用?
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 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 朗玛峰的景色。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 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 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 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 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6500米
途中
6500米仰望珠峰
前 进 营 地
第三部分(23)
经过努力终于登上了顶峰, 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 球之巅。
三、快速 默读课文,把握主要信息 整体感知课文
中国登山队队员在突击主 峰时遇到哪些困难?
(1)山路险峻
(2)天气严寒 (3)缺乏氧气 (4)身体虚弱 (5)黑夜登山
四名勇士登上第二台阶。 刘连满因过度疲劳停止攀登,他冒 着死亡的危险,将氧气留给队友。 三名勇士在氧气用完的情况下登 上了峰巅。
登上地球之巅
有关知识 作者介绍 课文结构 问题探究 延伸拓展 郭超人
1。丰富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地理知识。
2。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3 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1934-2000,男。湖北武穴人,汉族, 中共党员,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 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先后任新华社 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 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1992 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中共十三届, 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50年代曾采 写大量新闻报道揭露农奴制的黑暗,60 年代随中国登上对完成攀登珠穆朗玛峰 和希夏邦马烽的报道,70年代采写的 《驯水记》歌颂了中国人民与大自然作 斗争的伟大业绩,在陕西采写的《安康 调查》揭露了“四人帮”在农村推行极 “左”路线的弊端。已出版的新闻作品 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四年间》《万 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
激励学生学习的名言格言 220、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221、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冯两努——香港著名推销商) 222、绊脚石乃是进身之阶。 223、销售世界上第一号的产品——不是汽车,而是自己。在你成功地把自己推销给别人之前,你必须百分之百的把自己推销给自己。 224、即使爬到最高的山上,一次也只能脚踏实地地迈一步。 225、积极思考造成积极人生,消极思考造成消极人生。 226、人之所以有一张嘴,而有两只耳朵,原因是听的要比说的多一倍。 227、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228、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229、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 230、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 231、出门走好路,出口说好话,出手做好事。 232、旁观者的姓名永远爬不到比赛的计分板上。 233、怠惰是贫穷的制造厂。 234、莫找借口失败,只找理由成功。(不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找方法) 235、如果我们想要更多的玫瑰花,就必须种植更多的玫瑰树。 236、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237、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238、回避现实的人,未来将更不理想。 239、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40、伟人所达到并保持着的高处,并不是一飞就到的,而是他们在同伴们都睡着的时候,一步步艰辛地向上爬 241、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延时间最不费力。 242、坚韧是成功的一大要素,只要在门上敲得够久、够大声,终会把人唤醒的。 243、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244、没有口水与汗水,就没有成功的泪水。 245、一个有信念者所开发出的力量,大于99个只有兴趣者。 246、环境不会改变,解决之道在于改变自己。 247、两粒种子,一片森林。 248、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249、如果你希望成功,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250、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6)高山反应
本文叙事,详略得当,说说文 章重点写了什么?为什么要详写?
(1)详写征服“第二台阶”的经过。因为 这一“台阶”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 越的,1924年英国赫赫有名的登山家马洛 里和欧文就是在这一带失踪的。中国登山 队员逾越“第二台阶”表现了他们坚强的 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表现了他们团队协 作的精神。 (2)详写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
一 次 成 功 的 实 验
延伸拓展 一次成功的实验
一位教育家来到一所小学,请校长找来三个学生,让他们 做个游戏。 这位教育家从提包里拿出一个瓶子,又取出三个系 着绳子的小铅锤。他把瓶子放在地上, 把三个小铅锤 分给三个学生,让他们拿着绳子头,先后把铅锤放到瓶子 里。
他对三个学生说:“这个瓶子是一口井,不过现在井 里没有水。你们手里拿着的铅锤代表你们自己。井口很窄, 一次只能上来一个人。”说完,他又问:“记住了吗?” 三个学生齐声回答:“记住了。”
二、请同学跳读 课文,说出本
文的写作顺序,根据提示理清 课文结构。
字音学习
găo jì biān 冰镐 体力不济 砭骨 zhì 滞留 bè ng 迸散 zhì 窒息 wēi 崔巍 púfú 匍匐
词语积累
养精蓄锐:养足精神,积蓄力量。
凄厉: (声音)凄凉而尖锐。 窒息: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其他气体过多 或者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呼吸困难甚至 停止呼吸。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 毫不犹豫。 匍匐:爬行。 异口同声: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
背景资料: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从珠穆朗玛峰北 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郭超人, 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 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 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 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 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这篇课 文就节选自这篇通讯。
这次的难度明显增加,冰崩和雪崩随时都可能 出 现。登山队员十多个小时没吃饭,没喝水,硬是 打通了通往 北坳的大道 。4月11日队长带人终于上 升到7300 米的高度,为第三次行军到 8000米,进 行了必要的侦察并确定了初步 方案。29日,登山 队开始了第三次征服高度的战斗。经过两 天的奋 斗,他们终于安全到达7600米,这是我国 当时登 山史的新高度。5月2日登山队开始了对被人称为 8000米以上高度的“死亡地带”的征服,第二天 晚上登上了8600 米的高度,并安全返回返回大本 营。5月24日上午,登顶的总攻终于打响,四名精 选的队员从8500米的高度开始了对珠峰的冲刺。 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节选的.
顶峰
本文
8300米 7600米 6400米
5120米
5月29日,队员经过两天到达 7600米 。5月3日登上8600米 并安全返回大本营。
28日,另一批队员出发。4 月11日到达7300米 3月27日傍晚 大本营
本文以时间顺序,记叙了四位勇士攀登珠穆朗玛峰巅的经过。 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1~8段) 第二部分 (9~15段) 第三部分 (16~23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