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课件)汇总

合集下载

魏晋南北朝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大学论文必备课件)

魏晋南北朝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大学论文必备课件)

B 嵇康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嘉彼钓叟,得鱼忘筌。郢人逝矣,谁与尽言。 《赠秀才入军》
(5)正始诗歌的特点
• 表达曲折、隐晦、风格清隽艰深
2、西晋、东晋诗歌
(1)西晋 左思《咏史》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 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 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旧业,七叶珥 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4. 绘画和书法
注重内在精神世界: 气韵生动
《 进 食 图 》
魏 晋 南 北 朝 嘉 峪 关 墓 室 壁 画
仕女出游图
二、文学成就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散 文、辞赋、小说、文学批评上。 这一时期诗歌发展的总趋势是慷慨任气、刚 健爽朗的建安风骨没能继承发展下去,而 精细的感情挖掘、精致的形式表达日渐成
(2)魏晋风度 超尘脱俗的精神,放达不羁的行为, 师心使气的风格,越名任心的性情。
(3)竹林七贤
嵇康、阮籍、阮咸、刘伶、山涛、 向秀、 王戎
竹林七贤
嵇康为司马昭所杀。康将刑东市, 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 已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 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
《晋书· 阮籍传》 “籍容貌环杰, 志气宏放,傲 然独得,任性 不羁,而喜怒 不形于色。或 闭户视书,累 月不出;或登 临山水,经日 忘归。”
• 刘伶恒纵酒放达,
或脱衣裸形在屋中。
人见讥之,伶曰:
“我以天地为栋宇,
屋室为裈衣,诸君
何为入我裈中!”
• 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 “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 “何可一日无此君?”
•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 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 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 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 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 见戴?”

魏晋南北朝文学PPT课件

魏晋南北朝文学PPT课件

1)开创了田园诗的新的艺术境界。在陶 渊明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第一次 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由此为后人开 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
2)平淡自然,语言朴素而含蕴丰美。
3)融理于景、融理于情。如“此中有真 意,欲辩已忘言。”就涉及到玄学中言 意之辩的命题。
.
24
南朝文学
南朝始自宋武帝刘裕取代东晋,包括宋、 齐、梁、陈四小朝。
.
30
3 鲍照
字明远,出身寒微,曾任临海王刘子顼 参军,刘子顼举兵叛乱失败时,死于乱 军中,世人因此称他为鲍参军。
鲍照的一生是不断向门阀制度抗争而最 终失败的一生。他的人生欲望极其强烈, 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行乐、 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并认为自 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
.
31
鲍照的诗用词警醒,色泽浓郁,节奏奔 放,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感情 冲动、激荡和紧张,造成一种前所未有 的、富于刺激性的总观。如其乐府诗 《拟行路难》:
字叔达,与齐帝室同宗,后起兵篡夺帝 位,建国号梁,为梁武帝。爱好民歌, 所作大多为乐府诗。其《江南弄》被追 溯为词的起源。
游戏五湖采莲归,发花田叶芳袭衣,为 君艳歌世所希。世所希,有如玉,江南 弄,采莲曲。
.
42
2 萧统
字德施,梁武帝长子。30岁去世,谥号 “昭明”。主持编撰《文选》,是我国 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
在思想方面,南渡后,士人们为了在心 理上逃避惨痛的现实,普遍将热情灌注 于哲学领域,玄学开始盛行。文学成了 玄学的牺牲,变得枯燥无味。在诗坛上 出现了用抽象语言来谈论哲理的玄言诗。
.
20
1陶渊明的生平简介
2 陶渊明诗文的思想内涵
陶渊明在其作品中表达了对“自然”社 会的向往,这种“自然”社会是他把儒 家虚构的纯朴无争的上古之世与道家宣 扬的小国寡民的社会模式结成一体的产 物。这些在他的《桃花源记》、《归去 来兮辞》和大量田园诗中都有显著的表 现。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PPT课件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PPT课件
鉴赏才能。创作需要才能,鉴赏需要才能。“将 阅文情,先标六观”(《文心雕龙·知音》) ◆要有丰富的“阅历”。所谓:“圆照之象,务先博 观”,“凡操千曲而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要对作品的“六观”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B、鉴赏者的性情
魏晋南北朝的文论家一方面以肯定的方式对欣赏 者的才能提出要求;另一方面又以否定的方式论 述了关于鉴赏性情的问题。 ◆信伪迷真 ◆文人相轻,崇己抑人。“暗于自见,谓己为贤” ,“各以所长,相轻所短”(曹丕《典论.论文》 ) ◆ 贵远贱近,贵古贱今。“贵远贱近,常人之用 情也。”(葛洪《抱朴子. 广譬》) ◆味诗法与意象法。这两种方法是魏晋南北朝文 论家常用的文学鉴赏方法。比如钟嵘的《诗品》 从整体上看采用了“溯流别”,“第高下”的方法。
A、缘情说。 魏晋南北朝的“缘情说”有三大特 征:
◆强调外物对主体情感的感召右摇动。 “阴阳参舒,春秋代序,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文心雕龙·物色》)“气之动物,物之感人, 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钟嵘《诗品序》)
◆强调“摇荡性情”之物,不仅是指“春风春鸟,秋 月秋蝉”之类的自然物象,同时也指“塞客衣单, 孀闺泪尽”社会现象。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概述
中国古代文论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高 潮,这个时期的文学理论成绩斐然,至少有 四个“第一”:第一部文论专著----《典论论 文》,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 赋》,第一部诗话——钟嵘的《诗品》和第 一部体大精深的文论巨制——刘勰的《文心 雕龙》。诸如“缘情说”、“虚静说”、 “物感说”等诗学范畴、美学范畴在这个时 期发展成熟。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三大分支---“作家论”、“创作论”、“鉴赏论”,在 魏晋南北朝时期,均获得了巨大的丰收,达 到了一个新境界。所以说魏晋南北朝的文学 理论在中国诗学史、美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 义。

魏晋南北朝文学.ppt

魏晋南北朝文学.ppt
门阀制度是两汉到隋唐最显著的选拔官员 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 被少数姓氏家族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其仕 途的影响要远大于本身的才能。直到唐代,门 阀制度才逐渐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 科举制度所取代。
三、思想文化特点
1、玄学兴起 玄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 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 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外部环境
一、时代特点:分裂与战乱
魏指三国曹魏。由于曹魏受汉室禅让,在三 国及后世被肯定为中原王朝,而蜀、吴为该时代 的附属割据王国,所以魏为正统,可称魏朝。而 晋主要指三国亡后,由司马氏所建的西晋与后来 割据南方的东晋(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 代),南北朝指晋朝正式灭亡后,南北对峙形成 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北方则 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直到统一中 国南北方后,近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才算结束。
3、道教兴盛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中国的传统宗教,是一 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 要宗旨是追求得道成仙、济世救人。
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 但直到汉朝之后才有教团产生,其个别派系为 奉老子为道德天尊,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 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
现在学术界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 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 道等一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 以“道”作为最高信仰。
(3)文学赏析
A、隐约跌宕的情感表达方式
忧(人生短暂;功业未就;贤才不得) 乐(得贤;安天下;) B、引用《诗经》成句,古朴庄重 C、运用比兴,形象生动,含蓄蕴藉
美国心理学家家 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 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 所提出“需求层次理论”

魏晋南北朝文学 课件

魏晋南北朝文学 课件

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战斗诗篇. "金刚怒目式" 第一节 首八句 第二节 中十二句 第三节 末十句 荆轲奉命除暴安良. 荆轲奉命除暴安良. 易水饯别的情景. 易水饯别的情景. 荆轲事败,世人景仰. 荆轲事败,世人景仰.
二,内容分析
三,艺术特色
1,刻画一个慷慨昂扬,浩气长存的壮士形象 ,刻画一个慷慨昂扬,
二,陶渊明的诗歌分类
1.田园诗 . A 恬静的自然风光和纯朴的田园生活.理想化,艺术化 理想化, 理想化 艺术化境界
诗人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和悠然自得的超脱心境,对黑暗现实和官 场丑恶的否定.如《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饮酒》[结庐在人境].
B 抒写躬耕生活体验和对劳动的热爱及与农民的深情厚谊.
咏荆轲
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情辞慷慨, 建安风骨 情辞慷慨,格调刚健 建安诗人 三曹,七子 ,蔡琰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课件

第三节 其他建安诗人 P155
单选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第三节 其他建安诗人 P156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简答
第三节 其他建安诗人 P156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悲愤诗 蔡琰
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存亡永 乖隔,不忍与之辞。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 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 回疑。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 观者皆嘘唏,行路亦呜咽。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第二节 刚健诗人左思与刘琨
二、刘琨 P168
单选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课后练习
1、史称“少负壮志,有纵横之才,善交胜己,而颇浮夸”的诗人是( )
A.左思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2、名词解释: “左思风力”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答案
1、B 2、C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第三节 其他建安诗人 P153
单选
课间休息和课后均可签到, 同学们签到一次即可!
第三节 其他建安诗人 P153
燕歌行二首·其一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 PPT课件

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 PPT课件

魏晋玄学简介
魏晋清谈在魏太和初成形,主要有荀粲、 傅嘏jiǎ、荀徽等人。正始间达到高潮。
专题介绍
魏晋玄学
两汉经学
汉武帝独尊儒术。两汉时期,儒学的地位空 前提高,尊五经,以经取士。传经之学和注 经之学成为专门的学问,是为“经学”,成 为官方意识形态。 经学的特点是一章一句地解经,因此叫“章句 之学”。(到宋代,才打破汉以来一章一句解 经的文风,注重把握总体思想,即义理,故 宋学又称“义理之学”。)
魏晋玄学对文学的影响
玄学是影文学》刘孝标注引檀道鸾《续晋阳秋》 曰: 自司马相如、王褒、扬雄诸贤,世尚赋颂,皆体则 《诗》《骚》,傍综百家之言。及至建安,而诗章 大盛。逮乎西朝之末,潘、陆之徒虽时有质文,而 宗归不异也。正始中,王弼、何晏好《庄》《老》 玄胜之谈,而世遂贵焉。


2、玄学的主题 (1)“三玄”:《老子》、《庄子》、《周 易》——再加上《论语》,构成为玄学兴起 的基本思想资料。 “三玄”代表着先秦哲学 思辨的最高成果。 (2)讨论的主要问题:名教与自然之辨、本 末有无之辨、言意之辨。




3、主要发展阶段和派别: 第一个阶段是正始时期(240—249) ,是魏晋玄学的形成 期。以何晏、王弼为代表。他们试图沟通儒道,祖述老庄, 纵横易孔,以“无”为立论之本,开始探讨有无、本末、体 何晏,约 193—249年前后,曹操继子,曹魏集团的掌权大 用等抽象论题,振起玄风,开启了魏晋玄学。这一时期最为 臣 。“好老庄言,作《道德论》及诸文赋,著述凡数十 推崇的经典是《论语》、《老子》、《周易》 篇”。哲学上主张以“无”为立论之本,提倡“贵无论”。 第二个阶段是竹林时期,是玄学的拓展期。得名于当时非常 魏晋玄学的创始者之一。 活跃的 “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 王弼(226—249年),中国哲学史上少有的天才哲学家, 咸、王戎。这一时期《庄子》取代了《论语》的地位,正式 魏晋玄学最重要的奠基人,魏晋时期思想最深邃的哲学家之 构成了“三玄”。阮籍、嵇康是“竹林玄学”的代表人物。 一。著作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 阮籍和嵇康以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为核心,将玄学探讨的领域 《老子微旨略例》、《论语释疑》等。 拓展到文学、美学、语言哲学等多个方面,并以自己的生命 《世说新语》:何晏欲注《老子》,注释到一半,去王弼处。 体证和实践玄学的精神,使魏晋玄学真正成为一种极具影响 王弼谈到自己注释《老子》的心得。何晏认为王弼的注释远 力的社会思潮。 胜过自己,于是放弃完成一半的注文,改而作《道德论》。

魏晋南北朝文学课件

魏晋南北朝文学课件

3、鲍照:
鲍照(约414—466)字明远,祖 籍上党,后迁于东海。
“元嘉三大家” “家世贫贱”,“负锸下农”(《谢秣陵令
表》)
刘义庆 鲍参军 《鲍参军集》。
鲍照的诗歌分成五言古体和乐府体二大类。
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发唱惊挺, 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魄。亦犹五色 之有红、紫,八音之有郑、卫。斯鲍照之遗 烈也。”
2、曹丕:
(187—226)字子桓 诗歌:游子思乡、思妇怀远之情 语言通俗流畅,感情委婉细致,清丽浅显 形式多样,四、五、六、七、杂言都有 《燕歌行》: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
散文:《与吴质书》 《典论·论文》: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 篇专门性的论著
3、曹植: (1)生平: 曹植(192—232)字子建 “建安之杰” “绣虎”
散文:《大人先生传》 铺排 辞采 对偶 单行散句交错其间
2、嵇康: 嵇康(223—262)字叔夜,谯郡铚人
。嵇中散 《嵇中散集》
“龙章凤姿”
《三国志》注引《魏氏春秋》:“康所著文论 六七万言,皆为世所玩咏。”
《声无哀乐论》、《管蔡论》、《难自然好 学论》
《与山巨源绝交书》
影响:
南朝:隐士 唐:陶诗影响所及,范围不是很大 宋:陶渊明开始受到普遍一致的推崇 苏轼:“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
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与苏辙书》)
第五章 南朝诗文与民歌
一、刘宋诗文
《文心雕龙·明诗》: 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
,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 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 力以追新。
《美女篇》《吁嗟篇》《赠白马王彪》

魏晋南北朝文学 课件

魏晋南北朝文学 课件
(五)赏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58
谢 灵 运
59
(五)比较谢诗与陶诗 首先是从写意到摹象。 其次是从启示性到写实性
❖ 二、鲍照及其创新 (一)鲍照其人
(二) 鲍照诗歌的主要内容 (三)作品赏析
60
❖ 1 《拟行路难》其四 这首诗突出一个“愁”字,语言质朴,不以 文辞取胜,而以真情动人。
❖ 2 《拟行路难》其六 全诗感情偏于激愤,几乎近于控诉。
❖ 一、正始之音 正始文学的主要作家有何晏、王弼等正始名 士和嵇康、阮籍等“竹林七贤”。
❖ 二、阮籍――正始诗人的代表,苦闷的象征 (一)生平思想 (二)《咏怀诗》
16
阮 籍
17
1 赏析《咏怀诗》其一 思考·讨论: “孤鸿”二句是单纯写景还是有所寄托? 你认为诗人的“忧思”是什么? 清人方东树说:“此是八十一首发端,不过 总言所以咏怀不能已于言之故” 。
❖ (三)太康体
❖ 三 陆机、潘岳等人的创作
24
❖ (一)陆机 1 作者简介 2 赏析《赴洛道中作》其一 3 陆机的拟古诗
❖ (二)潘 岳 1 作者简介 2 赏析《悼亡诗》其一 3 哀诔之文
25
❖ (三)傅玄
❖ 1 作者简介
❖ 2 欣赏傅玄的《杂言》

雷隐隐,感妾心;倾耳听,非车音。
18
❖ 2 赏析《咏怀诗》其三十一 ❖ 3 赏析《咏怀诗》其三十三 ❖ 4 赏析《咏怀诗》其六十七 ❖ (三)阮籍诗的风格
风格隐约曲折, “百代之下,难以情测” ❖ (四)阮籍《咏怀诗》的影响
19
❖ 三、竹林七贤和嵇康、应璩 (一)简介“竹林七贤” (二)嵇 康 ❖其四言诗是继曹操之后又一批成功之作。 (三)应 璩 ❖ 以《百一诗》闻名于世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小说优质教学课件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小说优质教学课件

关于志怪小说兴盛的原因:
鲁迅指出这一时期志怪小说兴盛的原因, 是受了民间巫风、道教及佛教的刺激,说 明了志怪小说产生的根源。
社会政治的混乱引起的宗教迷信思想的盛 行与志怪小说的创作有着密切的关系。
志怪小说兴盛的社会背景
(一)社会上流传的巫术灵验的故事
(二)方术盛行,关于神仙的故事层出不穷
1.《搜神记》的内容:
一是“承于前载” ;
二是“采访近世之事” 。有以下 几个方面:
一是鞭挞统治阶级凶恶残暴,表现 人民反抗精神的故事。如《搜神记》 中《干将莫邪》、《三王墓》。
楚干将、莫邪为楚王作剑,三年乃成。王怒,欲 杀之。其妻重身当产,夫语妻曰:“吾为王作剑, 三年乃成,王怒,往必杀我。汝若生子是男,大, 告之曰:‘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 背。’”于是即将雌剑往见楚王。王大怒,使相 之,剑有二,一雄一雌,雌来,雄不来。王怒, 即杀之。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 “吾父所在?”母曰:“汝父为楚王作剑,三年 乃成,王怒,杀之。去时嘱我:‘语汝子:出户 望南山,松生石上,剑在其背。’”于是子出户 南望,不见有山,但睹堂前松柱下石低之上,即 以斧破其背,得剑。日夜思欲报楚王。
一天,楚王在梦中恍惚看到一个男儿,双眉之间 有一尺宽的距离,相貌出奇不凡,并说道定要报 仇。楚王立刻以千金悬赏捉拿他。男儿听到这种 情况,逃亡而去,躲入深山唱歌。路过的客旅中 有一个遇到他悲歌的,对他说:“你年纪轻轻的, 为什么痛哭得如此悲伤呢?”男儿说:“我是干 将、莫邪的儿子,楚王杀死了我的父亲,我定要 报这杀父之仇。”客人说:“听说楚王悬赏千金 购买你的头,拿你的头和剑来,我为你报这冤 仇。”男儿说:“太好了!”说罢立即割颈自刎, 两手捧着自己的头和雄剑奉献给客人,自己的尸 体僵直地站立着,死而不倒。客人说:“我不会 辜负你的。”这样,尸体才倒下。

古代文学课件8.魏晋文学

古代文学课件8.魏晋文学

第四节
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
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亦即“建安风骨”。
所谓“建安风骨”,所谓“建安风骨”是 指在汉乐府民歌现实主义传统影响下,建 安作家的作品内容和风格所表现出来的时 代特色. 风”指思想感情,“骨”指语言辞采, “建安风骨”,实即概括说明建安文学思 想坚实、感情深挚、语言质朴、格调清新 的鲜明个性。在文学史上,又称建安风力、 汉魏风骨,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南宋严 羽的《沧浪诗话》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第一节 曹操与曹丕
所谓建安文学,就是汉末魏初文学,其主
要作家大都生活在汉献帝建安时期 从作家上看,当时大量文人从事诗歌创作, 留下名的近百人,出名的有三曹、七子、 蔡琰,以邺城为中心,形成了诗的王国与 乐园。
一、曹操 字孟德
3、曹操的诗歌创作。
形式上主要用四言为主的乐府古题,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丈夫志四海,
万里犹比邻。恩爱苟(gǒu,姑且)不亏, 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衿(jīn)帱(chóu) 〔共一被而眠〕,然后展殷勤?忧思成疾 疢(chèn,热病),无乃儿女仁。仓卒骨 肉情,能不怀苦辛?
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虚无求列仙,
松子久吾欺。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 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王其爱玉体, 俱享黄鬓期,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

曹彰死后,曹植与曹彪返回封地途中,又为官使 所阻,因而不能同行,诗人悲愤已极,写下这首 五言诗送给曹彪,表达了自己当时那种悼念死者, 憎恨小人和倾吐了兄弟骨肉依依惜别的心情。 任城王曹彰是曹植的同母兄,与曹植关系极好, 失兄之痛,是诗人愤懑情绪的由因之一。白马王 指曹彪,“白马”地名,在今河南渭县东,彪是 植的异母弟,曹植与曹彪不能同行,受到了限制, 不得已离别,这对曹植精神上是又一沉重打击, 所以,失兄之痛,别弟之情,受阻之恨,便是该 诗写下的缘由。

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85页PPT

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85页PPT
曾封为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 王。
• “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 (《三国志·陈思王传》)
(二)、曹植的诗歌创作
• 1、前期创作 • 主要抒发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
漫的情调和奋发进取得精神。 • (1)功业精神与报国信念:如《白马篇》 • (2)游宴、唱和之作:《名都篇》 • (3)抒写友情之作:《赠丁仪》、《赠王
曹植诗歌选讲
• 《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
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
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
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弃身锋刃
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
诗的先河,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将汉乐府代抒闺怨 的传统加以文人化的改造。
• 这种代言体的诗歌表现形式对后世产生着深远
的影响,南朝以及唐代的闺怨诗、宫怨诗都承接
着这种表现形式而将其发扬光大。如李白的《长
干行》、金昌绪《春怨》等都是典型的代言体诗 歌。
三、曹植
• (一)、曹植生平简介 •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同母弟。

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
个性色彩和浓郁的的悲剧色彩,就是“建安风骨”
这一美学范畴的内涵。
第二节 三曹
• 一、曹操 • (一)生平、思想 • 1、生平 •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
郡(安徽亳县)人,父亲曹嵩是得宠宦官曹腾的养 子,官至太尉。建安元年,受封为丞相,官渡一 战击败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逐步统一了北 方,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曹丕称帝建魏后, 追尊他为武帝,史称魏武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文学一、课程性质1、《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

2、文学史vs 思想史、批评史、文艺理论。

二、学习目标1.系统了解中国文学自魏晋至隋唐的发展演变历史;2.把握重要作家作品的创作特征及其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3.准确掌握各种文学流派及文学团体创作风格及创作主张;4.理解文学史上各种文体的演变、文学思潮的兴替。

三、教学内容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

四、考核内容共分三个层次,不同内容应达到不同的能力层次要求:(一)识记:客观知识点、常识——准确、清晰地识记认识;(单选、多选题、填空题)(二)理解:基本术语概念及较单纯明晰的文学现象——深入理解、准确解释;(名词解释)(三)应用:作家作品创作特色、文体发展演变、文学思潮内涵影响等——综合理解、全面阐释。

(简答、论述题)五、参考书目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一)魏晋南北朝文学刘义庆,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年汤用彤《魏晋玄学》中华书局1985年罗宗强《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王运熙,杨明《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006年逯钦立《陶渊明集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赵东栓《魏晋南北朝文学》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二)隋唐文学陈伯海《唐诗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9年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上海古籍1984年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1989年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概况•1、时代基本特点•2、士族门阀制度的产生•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他们之间的根本区别不是基于官职的高下或财产的多寡,而是基于宗族的血统。

•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以致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3、社会思想的自由、活跃•从社会思想来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

相对而言,这一时期的社会思想显得自由活跃,各种学说同时并兴,某些异端思想也得以流行,是继战国“百家争鸣”以后,我国历史上又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点1、文学的自觉,三个标志: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1)汉代:指学术。

《史记·孝武本纪》:“而上向儒术,招贤良,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欲议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诸侯。

”(2)南朝,文学有了新的独立于学术的地位。

宋文帝立四学,文学与儒学、玄学、史学并立;(宋)范晔《后汉书》单列《文苑传》,与《儒林列传》等并立,都是重要的标志。

(3)文笔之分。

《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梁元帝萧绎《金楼子·立言篇》对文笔之分有进一步的说明:“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渭之笔。

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

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宫征靡曼,唇吻遒会,情灵摇荡。

”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已不限于有韵无韵,而强调了文之抒发感情以情动人的特点,并且更广泛地注重语言的形式美。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尤其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

曹丕的《典论·论文》,他将文体分为四科,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文赋》进一步将文体分为十类,对每一类的特点也有所论述。

他将诗和赋分成两类,并指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特点。

挚虞的《文章流别论》、(东晋)李充《翰林论》、(梁)任昉的《文章缘起》、《文心雕龙》。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有了自觉的追求。

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或者说最终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

“诗赋欲丽”的“丽”,“诗缘情而绮靡”的“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浏亮”;南朝,四声的发现及其在诗歌中的运用,再加上对用事的对偶的讲究,证明他们对语言的形式美有了更自觉的追求;《文心雕龙》以大量篇幅论述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涉及情采、声律、丽辞、比兴、夸饰、练字等许多方面。

2、文学批评的兴盛•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相对于文学创作异常地繁荣,(魏)曹丕《典论·论文》、(西晋)陆机《文赋》、(梁)刘勰《文心雕龙》、(梁)钟嵘《诗品》等论著以及(梁)萧统《文选》、(陈)徐陵《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3、文学主题与题材的变化(1)文学风尚与主题鲁迅先生《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汉文学史纲要》以及计划撰写的中国文学史的有关章目,对中古文学风尚作了深入的阐释和准确的概括。

他用“药、酒、女、佛”四个字来概括魏晋六朝文学现象。

•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从而形成了文学的悲剧性基调,以及作为悲剧性基调之补偿的放达。

在这种情况下,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了一些共同的主题,这就是: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

•(2)文学题材的新变•玄言诗•山水田园文学•山水田园文学继玄言诗而兴起,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从题材到风格都有了重大的突破,是中国文学史上划时代的大事。

•此外,咏怀诗、咏史诗、边塞诗、游仙诗、宫体诗等诗歌题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文学的士族化、家族化和宫廷化•(1)文学的士族化•士族因之拥有世袭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因而,自然造成了士族对文化的特权。

魏晋南北朝的大多数作家都出生于世家大族。

•西晋的左思和此后东晋的郭璞、刘宋时的鲍照,是魏晋南北朝庶族文学的卓越代表。

•(2)文学的家族化•文学家族主要有:三曹、阮瑀与阮藉、嵇康与其子嵇绍、三张(张载及其弟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及其从子潘尼)、傅玄及其从子傅咸、谢氏家族(谢安、谢混、谢灵运、谢瞻、谢晦、谢曜、谢惠连、谢眺)、萧衍及其子萧纲、萧绎。

•(3)文学的宫廷化•晋宋以后,文学的士族化,更兼有了宫廷化的特色。

文人从广阔的社会生活退缩回贵族的、宫廷的狭小圈子,放纵感观于世俗的享乐,又陶醉于家族门第的光环,迷恋于个人情感的玩味,沉溺于贵族文化的雕琢。

当时作家的吟咏性情,侧重于月露风云、闺房衽席,“宫体”之号,由斯而起。

•5、文学样式的丰富多样(1)诗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体也进一步丰富发展起来。

五言古诗得到长足的发展并达到鼎盛;七言古诗在这时也确立起来;齐梁“永明体”的出现又为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奠定了基础。

•(2)文•骈文在这一时期开始兴盛。

•(3)赋•在汉代盛极一时的大赋,演变而为抒情小赋。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1、建安、正始文学•建安风骨的美学特征•代表作家: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

•正始之音•代表作家:竹林七贤•2、两晋文学•西晋,太康诗坛: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左思)•东晋玄言诗,孙绰、许询、王羲之•晋宋之际的大诗人陶渊明及其田园诗•3、南朝文学•宋初:谢灵运及其山水诗,鲍照的诗歌创作(七言歌行、边塞诗)•齐梁时期:“永明体”的产生,沈约、谢眺、王融等•梁陈两代:浮靡轻艳的宫体诗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南朝乐府民歌:《西州曲》•4、北朝文学•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散文:•郦道元《水经注》•杨衒之《洛阳伽蓝记》•颜之推《颜氏家训》第一章建安文学•第一节建安文学的总体特征——建安风骨•一、“建安风骨”(汉魏风骨)的概念•“风骨”一词,刘勰最先提出并给以正面阐述,见《文心雕龙》“风骨篇”。

•所谓“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它与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有关;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语言准确、简洁、明晰,文章就能表现得有力。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所谓“风骨”,乃是指作品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简练刚健的特点。

而建安风骨的形成,就是基于其作品中的慷慨悲凉的感情及其在艺术表现上的上述特征。

二、建安风骨的内涵与特征•1、功业意识与慷慨文风。

建安文人“雅好慷慨”、“志深笔长”、“梗概多气”。

(《文心雕龙·时序》)•2、生命意识与悲凉文风。

例如,锺嵘曾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诗品》)•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把建安文学的特征概括为:清峻、通脱、骋词、华靡•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色彩和浓郁的的悲剧色彩,就是“建安风骨”这一美学范畴的内涵。

第二节三曹•一、曹操•(一)生平、思想•1、生平•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安徽亳县)人,父亲曹嵩是得宠宦官曹腾的养子,官至太尉。

建安元年,受封为丞相,官渡一战击败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逐步统一了北方,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

曹丕称帝建魏后,追尊他为武帝,史称魏武帝。

•2、儒法兼取、礼刑互用的思想•曹操于政教军事,颇杂刑名;取用人才,不拘资限,甚至不拘品行。

史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曹操也无法全然否定儒家的伦理纲常与道德规范。

因此,他对儒学、礼志又有一定的认同。

•3、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一方面,曹操在经学方面有较深造诣。

另一方面,对书法、音乐、围棋、药理、建筑等都相当精通,可谓多才多艺。

曹操生平著述颇丰,据清代姚振宗《三国艺文志》考证,后代流传的著作有十九种之多。

而影响最大的,是开一代文风,鲁迅先生称他“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二)曹操的诗•1、曹操乐府诗概述•曹操诗今存22首,全部是乐府诗。

•2、曹操诗歌的题材内容(纪事、述志、游仙、咏史)•3、曹操诗歌的风格特色•①主体风格:慷慨悲凉,气韵沉雄。

•钟嵘《诗品》:“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敖陶孙《诗评》:“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②开创了四言诗的新境界•曹操的四言诗苍劲有力,慷慨苍凉,已完全脱出“三百篇”之境,更非汉人四言可比。

如《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古人山水之作,莫如康乐、宣城;盛唐王、孟、李、杜诸公,搜抉灵奥,可谓至矣。

然总不如曹操‘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二语,此老殆不易及。

”(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卷一)诗歌选讲:《短歌行》•全篇以比兴手法,反复申说诗人时不我待的焦虑,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决心,曲折抑扬,感人至深。

•全诗熔叙事、写景、说理、抒情于一炉,并能相得益彰。

情因景生,理以事明,含蓄蕴藉,意境清幽,语言质朴、自然。

•吴琪《六朝选诗定论》中评此诗:•“从来真英雄,虽极刻薄,亦定有几分凶吉与民同患意,思其与天下贤才交游,一定有一段缱绻体恤情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