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教育不该借鉴中国应试的内容

合集下载

中英教育理念交锋 英国老师管教中国学生又会怎样?

中英教育理念交锋 英国老师管教中国学生又会怎样?

中英教育理念交锋英国老师管教中国学生又会怎样?5名中国老师到英国汉普郡一所顶级中学,进行一个月的“中国式教学”,BBC将此拍成《我们的孩子够坚强吗?中国学校》纪录片,穿校服,做早操,选班干部,抄板书,晚自习,小测验……一系列中国特色教育方式被应用于英国9年级的学生身上,中英教育差异在课堂上的正面碰撞,引发了媒体和网友对中西式教育观点交锋。

交锋一:中国注重课堂秩序而英国强调自由,水火不容?在BBC已经放出的预告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老师严肃地用英文告知学生:不许说话,不许问问题。

这也许实在是出于无奈。

而对于英国学生罗斯来说,要做到这样很难。

“学生什么都不能说,老师指东,我们就不能往西,我习惯了在课堂上讲出我的观点,大胆地提出想法。

”中国注重课堂秩序,而英国课堂强调自由,这两个课堂文化似乎水火不容。

英国网友“OhLottie”支持老师维持秩序:“她是对的,无论你在教室的前面、边上甚至是天花板上授课,如果学生课堂行为不端正,课堂效果势必受影响。

”网友“呆萌的节操君”认为中国的大班制度并不适合英国教学,“中国是大班制,我们五千年的教育体系从公学到私塾都是讲大课,老师在讲你若随时提问反驳容易混乱。

同学如果想发言都该举手示意。

”而该校校长尼尔?斯托格不赞同中国教师的教学方法,他认为,自己的学生并不像中国老师所描述的那么懒散,镜头外他们的学生并不是这样子的。

“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不尊重学生的话,那他肯定会遇到问题。

”南京市教科所洪劼劬老师则认为,中国学生经历过从小到大的纪律规范,老师们教给学生们很多知识性的东西,中国老师很注重听课效率,而在国外,课堂常常就是一个大讨论,老师更加强调学生自己思维的表达,他们每个孩子都可以滔滔不绝发表自己的观点。

期待中国老师能找到秩序与自由的平衡点。

交锋二:中方教学重预期效果,教学被指“无趣的”视频中数学老师邹海连曾表示,“我第一次跟他们讲勾股定理的时候,我决定让学生们先推论,证明,再运用这个定理。

当中国正淘汰应试教育时 英国却急于效仿BBC纪录片点燃舆论 英国人激烈争辩中式教育好坏

当中国正淘汰应试教育时 英国却急于效仿BBC纪录片点燃舆论 英国人激烈争辩中式教育好坏

英媒:当中国正淘汰应试教育时英国却急于效仿BBC纪录片点燃舆论英国人激烈争辩中式教育好坏英媒:当中国正淘汰应试教育时英国却急于效仿2015-08-05 15:19:00 环球网西蒙·詹金斯英国《卫报》8月4日文章,原题:中国的学校成了考试工厂,英国为什么急着照搬?中国学生在国际测试中成绩优异,大幅领先英国学生。

英国广播公司(BBC)4日晚播出的纪录片详解“中国教育优于英国”的伟大神话。

而与此同时,中国国内正反思并逐渐抛弃片中的教育方式。

在英国汉普郡的博航特中学拍摄的纪录片展示了中国老师面对具有破坏性、挑战性、无所事事的英国学生而大吃一惊的场面。

纪录片的言下之意即为,这就是中国孩子在国际测试中成绩比英国学生好得多的原因。

纪录片中所有一切都是围绕考试。

但有观点称,经合组织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数学排行榜早已不足信,中国的教育工作者赵勇(音译)就是最近的怀疑者之一。

原来,该结果是将全英和全美的15岁学生与中国的几个“考试工厂”中学生的测试成绩对比得出的,这些中国学校位于中国最富裕的城市,对比因此显得没有意义。

此外,最广为人知的分数都与数学有关,因为数学可以轻易死记硬背,成绩记录起来也更容易。

然而BBC 和英国政府仍然对这一数字滔滔不绝。

没人知道这些孩子未来的表现会如何,他们今后的生活会多忙碌、幸福、安全、充实。

大家都知道的是,美国和英国在半个世纪一如既往的测试成绩不佳后,已经在学术研究、科研专利、发明、创新等多方面领先世界。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赵勇写道,中国正急于向相反的方向前进。

中国教育者想知道为什么善于死记硬背的中国学生走出校园后如此软弱无力。

中国父母渴望孩子进入中国各地的英国私立学校;中国学生挤进美国和英国的大学。

这些学生已看到,在一个经济充满活力而又开放的社会,压迫性、机械式竞争的学校教育在未来是无法给受教育者以创造力、挑战能力和幸福的。

19世纪英国小说家狄更斯曾在长篇小说《艰难时世》中嘲笑基于考试的教育是盲目的,时至今日仍然如此。

跨文化视野下的中英教育方式差异以BBC记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为例

跨文化视野下的中英教育方式差异以BBC记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为例
跨文化视野下的中英教育方式差 异——以BBC记录片《我们的孩子
足够坚强吗》为例
基本内容
近年来,BBC记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引发了广泛。该片揭示了中 英教育方式的巨大差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探讨跨文化视野下的中英教育方 式差异的平台。本次演示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两种教育方式的异同点,并探讨其 背后的原因以及优缺点。
中英教育方式的优缺点:
中国的教育方式具有以下优点:
1、基础教育扎实:中国学生在基础知识掌握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这与应试 教育体制下的大量练习和记忆有关。
2、纪律性强:中国教育方式强调纪律和规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律性。
3、重视学术表现:中国教育体制对学术成绩的要求较高,有助于培养学生 的学术能力。
然而,中国的教育方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
1、缺乏创造力:由于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应试能力,中国教育在培养学生 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方面存在不足。
2、压力过大:由于高考的重要性,学生和家长面临巨大的压力,这也导致 了一些心理问题和教育问题的出现。
3、忽视个性发展:在追求共性的应试教育中,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往往被忽 视。
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英教育方式各有所长和所短。在全球化背景 下,这两种教育方式可以互相借鉴和学习。对于中国而言,可以加强学生个性的 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减轻学生和家长的压力,注重学术成绩的同时也学生的 心理健康和个人兴趣爱好。
对于英国而言,可以教育公平问题,拓宽学科设置和学术领域的发展,同时 也可以借鉴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来提高学生的基础教育水平。在未来的教育发展 中,中英两国可以相互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谢谢观看
在教育方法方面,中国倾向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授课模式,而英国则更注重 学生的参与和实践。中国的教育方法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 状态。而英国的教育方法则更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和成长。

中国教育制度与英国教育制度的异同(5篇)

中国教育制度与英国教育制度的异同(5篇)

中国教育制度与英国教育制度的异同(5篇)第一篇:中国教育制度与英国教育制度的异同China gives priority to the exam-oriented education,British pay more attention to professional interest.The Chinese education is “nine 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Most of schools are public schools.And the tuitions come from the government.And the British education is also compulsory education.But the school system is two-track system which included the public school and the private school.And the tutions are free in the public school while those come from the students' parents in the private school.The Chinese educational system is very simple.Most of students have to pass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And then they can go to college to study a major.But in Britain, the students have many choices to study.There are many technology schools.Every body can enter without certisfication and limeted age.The Chinese schools only have some subjects,such as Chinese,maths,English,history,physics and so on.The Chinese students must study these subjects every day.And they must work hard that they hardly have spare time.But in Britain, Curriculum setting,according to the kind of the school.The students have chances to choose an elective cource to expand their knowledge and visions.And they have much more spare time to play than Chinese students.British education advocate freedom and test, China's education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have a solid foundation of knowledgeSchool age of two countries are similar,education are compulsory to a extent.第二篇:中国教育制度中国の教育制度は、就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から構成される。

对比分析中英教育的差异

对比分析中英教育的差异

对比分析中英教育的差异中国的教育思想多年来一直都在强调“精英教育”和“应试模式”,不经意间忽略了个性差异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然而英国的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尽量发展个人才能,并将这些才能加以培训,进而贡献社会。

如何将我国的教育多一些娱乐性和实用性,更好的完善我们的教育体系值得我们不断研究。

1 中英教育领域的差异1.1 教育思想的差异英国的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尽量发展个人才能,并将这些才能加以培训,进而贡献社会。

其本质是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

这种教育思想鼓励学生不要盲从权威,而是要学会独立思考和创新以及与人合作的精神。

我国中小学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但是,多年来,我们的教育思想似乎都在强调“精英教育”和“应试模式”,忽略了个性差异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现在中国学生不满意的应该是本国教育的死板性,认为中国教育所提倡学习的东西要求很高,作业量大。

一整个学期就是在学习,真正能有自己娱乐时间的人是非常少的,每个人都在拼命的读书,就是为了不让自己的成绩下滑。

而学校的教育并不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所以在中国的学生群里,许多都是不会做家务事、不会灵活运用的学生。

当然,也有部分老师的教学方式具有个性化。

在英国的课堂上,学生普遍认为能尽情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的教学方式比较容易接受,师生间关系平等、和谐。

1.2 教育侧重点的差异英国的教育重视过程,我们的教育重视结果。

英国中学生上课老师讲得少,学生动手多;中学阶段都开设职业技术课程,学校的生活教育、生产教育和技能培养面面俱到;优秀初高中毕业生也乐于选择职业院校深造。

而在我国,中学生上课老师讲得多,记忆背诵多;学校少有厨艺、木工等课程;优秀学生不愿意选择职业技术院校。

英国学生讲起自己的爱好特长一串一串的,很带劲。

学校家庭善于发现、乐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与学习考试无关的“偏门”、“杂技”也大行其道。

我国学生除了会读书,其它特长不好说。

论英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差异对学生的影响

论英国教育与中国教育的差异对学生的影响

文_学术探讨304摘要:我在参加工作五年后,有幸到了英国。

切身体会到西方的尝试教育,那种先让学生尝试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发现难点,然后在解决难点中积累经验,最后,得出结论,那是真正属于自己研究的成果。

…而在我上学和教学的传统的中国教育模式中,先将成人的经验告知学生,让学生按已有成功经验去操作(并非所谓的真学习)按部就班,在经验的指导下学习实践,同样,也是可以得到自己的结论,但是往往很难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

关键词:差异;尝试;评价;应试教育一、教学设计,课程设置让学生愉快学习在英国每个学校都很有自己的特色。

其中有两所学校是初中女子学校,他们认为专门是女生的学校,学生学习起来会更专心,学习成绩会更好。

还有一所移民学校,就是那个学校所在区域的居民大多来自于周边各个国家的移民,他们的母语不是英语,为了让每个学生学好英语,学校特别开设了英语听说读写的课程。

还有一所宗教(也就是天主教和基督教)学校,这所学校它招收学生的时候优先考虑的是学生有基督或天主教背景,有这样背景的学生就会被优先录取;因为是宗教学校,所以特别设置了宗教课程。

还有一所语言学校,这所学校特设有法语、西班牙语等许多外语课,也就是说这是一所专门为那些有语言天赋的学生开设的学校。

在这个学校里,我们遇到一位香港籍的中国初中留学生,她就会说五六个国家的语言。

还有一所希腊语学校,这个学校特别开设了希腊语课程,有希腊语言课,希腊音乐课等;在这所学校里,我们见到了希腊籍的外教老师,还听到了许多学生用希腊语唱的歌曲。

我觉得学校的这些特色跟英国的教育制度是分不开的,他们的教育制度规定,各个学校可以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自行制定课表。

在中国,课堂属于老师,老师在讲台上涛涛不绝的讲课,学生认真的听讲、记笔记,对课本的答案和教师的答案深信不疑,是一种倾向性的灌输式教育。

学生和老师之间缺乏紧密沟通,造成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牢而不固。

西方教育大都是基于人文思想展开的,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不为考试易教旨——中英教育方式对比实验的启示

不为考试易教旨——中英教育方式对比实验的启示

2015年第9期英国BBC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英国广播公司)近日播出的纪录片“Our kids tough enough ?”(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网上网下风靡一时:在伦敦大学教育学院与BBC 启动的研究项目———“The school that tur-ned Chinese ”(中国化的英国学校)关于中英教育方式的对比实验中,因为文化和观念的差异,由五位曾经在中国执教的华人教师组成的中式教育团队与英国学生冲突不断,引来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

一、史无前例的比较教育实验古希腊人在阿波罗神庙的门柱上刻着这样的神谕:“认识你自己”,古希腊哲人也通过多种形式告诉后人:认识人类自身(含教育)比认识外部世界更难。

因此,对教育这样高难度的认识活动更需要分享与交流,才能达到深化认识、共同提高的目的,这也是比较教育产生的动因。

然而,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几百年来,比较教育始终处于单向借鉴的阶段,这次由伦敦大学教育学院与BBC 邀请五位华人教师组成的中式教育团队在英格兰南部汉普郡Bohunt 中学(英国第一所开设汉语的公立学校,也是英国顶尖级的公立学校)开展的中英教育方式双向对比实验可谓史无前例。

五位英语娴熟的华人教师组成的中式教育团队接管50个英国孩子组成的中式教育班级,从校服到作息时间到座位编排到课堂教学模式,完全中国化,一个月后由第三方机构通过考试检测其效果,与英式教育班进行对比。

此举在比较教育研究史上堪称创举,它开创了比较教育实证研究的先河,因而其意义远超实验研究本身。

能在比较教育史上看到这么原汁原味的对比实验,除了要感谢伦敦大学教育学院与BBC 的实验设计,还要感谢这五位华人教师,他们娴熟的英语是这次实验得以展开的关键,值得点赞的还有他们勇于接受挑战和无论在何种教育体制下的敬业精神。

他们能在被英国媒体称之为马拉松式的中国教育作息制度下坚持经年,不仅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而且还对这种中式教育充满了信心,更是显得难能可贵。

当“中国式教学”遭遇英国学生

当“中国式教学”遭遇英国学生

当“中国式教学”遭遇英国学生作者:雷辉志来源:《内蒙古教育·综合版》2015年第10期中国人对教育体系作反思与批判,近年成为时尚。

尤其中国传统教育有将人“器化”的嫌疑,更让一些批判者深恶痛绝:孩子不好好学功课,叫做“不成器”,把人的才具风度叫“器度”,把人的心胸叫“器量”,看重一个人叫“器重”等等。

他们认为,中国的教育对人的“器化”就是对人的物化,这样的教育必让人丧失自我,把人变成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最近,英国一所顶尖中学做了一个实验,煞有介事地海选了五位中国老师,请去该校用“原汁原味”的中国教育方式教授50位英国学生,结果却费力不讨好,英国学生吐槽“中式教育,就是把我们都当成机器人”,为本已成刻板印象的中国“器化式”教育再添一例。

英国《卫报》专栏作家詹金斯直言:“中国学校是考试工厂,英国根本没必要效仿”。

这个实验本来源起于一个良好的出发点,即根据近年由国际学生评估计划发布的调查报告都显示,中国最大城市上海,学生的数学、阅读和科学三项得分均排名第一,而英国学生则没有任何科目进入前20名。

英国教育部于是见贤思齐,希望通过引进“中国式教学”,提升英国的教育水准。

从英国广播公司(BBC)以“真人秀”方式拍摄的纪录片看,五位中国老师确实卖力到家,除了“政治思想课”因为实在无法示人未照搬过去外,其他包括墙上励志标语、广播体操、眼保健操、打扫教室、罚站墙角、把家长召来学校挨训,甚至老师斜眼盯人的吓阻表情等中国课堂里老师常用的大招小招,能搬去的都搬去了。

只可惜课堂里还是乱糟糟,纸飞机满屋飞,考试起来更是让老师大失所望。

最让老师气愤的是,一位14岁的学生居然站在教室后排烧起水来,打算泡茶喝。

当老师要禁止他时,这位学生还振振有词地说:“一天要学12小时,连杯茶都不能喝吗?这是剥夺我的人身权利!”这一幕幕让人哭笑不得的戏码,几乎每天在课堂里上演,以致中国老师抱怨英国孩子因为国家福利太好而过于懒散、不守纪律、不思上进;英国校长则抱怨中国老师的教学“麻木和无趣”,认为“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不尊重学生的话,那他肯定会遇到问题”。

英国高考制度及对中国高考改革的借鉴意义

英国高考制度及对中国高考改革的借鉴意义

英国高考制度及对中国高考改革的借鉴意义高考在中国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不仅决定了学生的升学和未来职业发展方向,还关系到教育公平和社会竞争力。

然而,近年来,中国的高考制度备受争议,严重的竞争压力以及过分注重分数导致了教育质量下降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增加。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可以借鉴英国的高考制度,从中汲取经验,为中国高考改革提供参考。

在英国,高考制度相对较为灵活。

首先,英国的高中生有更多的选择。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不同类型的学校,例如,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国际学校等。

这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使他们在个人发展方面更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潜力。

其次,在英国,高考的科目更加多样化。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不同的科目,例如科学、文学、艺术、体育等等。

这种多样化的科目设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特长,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选择方面更加灵活。

另外,在英国,高考的评价标准相对较为灵活。

高考成绩不仅仅依赖于笔试,还包括综合评价、口试和实践能力等等。

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能够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能力和潜力,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升学机会。

除了分数,英国的高考制度还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发展,例如领导能力、团队合作、创新思维等等。

这样的评价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减少了对分数的过分追逐,从而缓解了学生的竞争压力。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英国的高考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英国的高考制度相对分散,各个学校和地区有自己不同的考试标准和评价方式,这导致了教育的不公平和可比性的缺失。

此外,英国高考制度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但在升学录取方面可能相对不够严格,这导致了高等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对于中国高考改革来说,我们可以借鉴英国的经验,从中吸取有益的启示。

首先,我们可以加大对学生的选择权。

中国的高考制度过于统一,缺乏个性化的发展空间。

我们可以提供更多类型的学校,如艺术学校、体育学校等,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机会。

16外国的文化都是不好的我们一概不学习不借鉴

16外国的文化都是不好的我们一概不学习不借鉴

16外国的文化都是不好的我们一概不学习不借鉴对于“外国的文化都是不好的我们一概不学习不借鉴”这句话,我觉得是不准确的。

虽然人类社会具有不同的形态,但人类的精神活动是具有极大的相似性的,即使反映在教育活动及其教育规律上也具有很大程度上的普遍性,这是各国、各民族教育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和交流的客观前提。

因此,虽然前一个问题重点谈到了教育理论创新要注意中国教育问题的“特殊性”,但也同样不能否认人类教育知识所具有的“通约性”,即人类对于共有的教育现象、教育实践的客观理性认知,在学理层面上可以做到相互了解、相互通约。

“如果将外国的教育传统弃之不顾,一方面,我们失去的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与文化参照,在教育国际化的时代,我们将无法确认教育学的‘文化身份’;另外一方面,我们失去的还是一个刺激我们理论构建活力的重要动力,形成中国化教育学的力量必将大打折扣。

”因此,思考教育学本土化问题,也不能看到引进国外理论就抵触,还要有开放的眼光,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遇到问题就向国外寻药方,不能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还要“食而化之”。

而且“本土化”一词本身就暗含着这样的意义,“化”作为该词的后缀,即表示事物自身原有的性质或状态发生变化。

所以,如果只注重将国外的教育理论照搬照抄到中国,而忽略了融合与发展,就绝不可称之为“本土化”。

毛泽东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曾经指出:“文化上对外国的东西一概排斥,或者全盘吸收,都是错误的。

应该越搞越中国化,而不是越搞越洋化。

这样争论就可以统一了。

要反对教条主义,反对保守主义,这两个东西对中国都是不利的。

学外国不等于一切照搬。

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向外国人学习是为了今天的中国人。

他同时指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学”指的“是基本理论,这是中外一致的,不应该分中西。

”可以说,毛泽东在这篇谈话中集中谈到了中西文化结合创新的三个重要问题,一是指出了中西文化结合,有利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二是在交叉融合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以创新为主的原则;三是提醒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既要反对教条主义又要反对保守主义,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英国教育部长我们需要中国的填鸭式教育

英国教育部长我们需要中国的填鸭式教育

英国教育部长:我们需要中国的填鸭式教育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经开始了。

多年以来,高考制度饱受争议,一方面有人说高考制度是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而更多的声音说高考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是填鸭式教育,在高考指挥棒下,我们的人才观单一而单薄。

没想到的是,在我国饱受诟病的应试教育制度,却在英国受到大力提倡。

有趣的是,英国的教育制度又是许多国人向往和赞赏的。

英国教育部长曾公开表示,他们需要中国的填鸭式教育。

据英国媒体报道,事情起因于卡梅伦政府在此之前建议测试每个11岁孩子的乘法计算技能,因而遭到英国全国教师工会秘书长克里斯廷·布洛尔反对。

布洛尔认为:“查看乘法表轻而易举。

我们必须确保儿童及年轻人使用智能手机计算的能力,这样他们只要动动手指就好了。

”2016年1月11日,卡梅伦在伦敦北部伊士灵顿的演说中反驳布洛尔:轻视知识就是轻视我们下一代的生活机会,这种观念是彻头彻尾的错误。

没错,让卡梅伦和英国教师工会争执不下的就是“九九乘法口诀”,我们在小学早已经倒背如流。

但英国人从小依赖计算器,一旦离开计算器,许多成人连简单的乘除法都没法做出来。

甚至包括卡梅伦自己在内的英国精英。

2015年2月份,他被记者追问“9乘以8等于多少”时,他思索再三竟表示:为了防止在电视节目上说错,还是决定不回答这个问题。

他在演讲中,号召英国人向“虎妈”学习。

“不管你多聪明,如果你不相信持续的努力和专注,如果你不相信你能从失败中站起来,你就无法实现你的潜能。

这也是《虎妈战歌》的全部主旨:奋斗,努力,相信你能成功,并且锲而不舍。

”他说。

卡梅伦所说的《虎妈战歌》是一本育儿方面的书,作者是耶鲁大学教授蔡美儿。

五年前,作为一位美籍中国妈妈,蔡美儿将自己的中式教育经历写成《虎妈战歌》一书并出版后,引发了一场中美教育论战。

《虎妈战歌》以“奋斗、努力,相信你能成功”为主旨,与西方教育中尊重孩子的理念不同,蔡美儿认为应该掌握孩子人生最初的“选择权”。

“孩子年幼时,不了解社会,也不可能会有明智、成熟的选择,需要家长为其作出正确的‘选择’,家长要负起这个责任,督促孩子去实现这个‘选择’。

中式教育实验一个月,英国学生抵触激烈,结句出乎意料。

中式教育实验一个月,英国学生抵触激烈,结句出乎意料。

中式教育实验一个月,英国学生抵触激烈,结句出乎意料。

一个月的中式教育实验,英国学生对此表示抗拒,几经磨难才能把这种新的教育形式介入英国的教育体系。

让他们接受中式教育却遭遇激烈的抵触,因为他们更惯于自主的学习环境,而不是传统的师生之间的相互控制。

英国学生在获得新知识时,经常会把它们与自己的经历相比较,他们想要知识就可以拥有,而不是被全盘控制。

在中式教育模式中,学生被推动前进而没有自主性,结果就是他们表现出激烈的抗拒,令人出乎意料。

当给英国学生实施中式教育的实验时,他们感到震惊,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他们并不习惯传统的教学形式,熟悉的课堂模式,甚至被迫选择一个完全陌生的新学习环境,这让他们感到不安。

他们尝试去改变,但对他们来说任何新的学习方式都是挑战,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教学模式。

因此,这个一个月的中式教育实验表现出英国学生抵触激烈的状态,最终结果出乎意料。

他们迫切希望能够返回自由学习的环境,而不是被约束的教学模式。

英国学生很顽固,他们反抗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内在自由的渴望十分强烈,他们只想自由学习,而不是被控制,这就是他们抵制中式教育实验的原因。

英国留学中西文化的差异明显

英国留学中西文化的差异明显

英国留学中西文化的差异明显从古至今,中西文化的差异明显,中西两国的不同教育方式和理念使得孩子在学习上的态度、方法和行为迥然不同。

中国孩子长期受到儒家文化影响,遵循“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学习方针;国外的小孩更愿意和喜欢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寻找乐趣,更尊重其个性的发展。

近日,有学者提出,应当辩证地看待中英两国学生的特点和测试排名,从而取长补短,共同借鉴和促进。

据英国报社报道,中国学生的好成绩,与强调高强度高密度训练方式的中国教育体制的关系,密不可分。

自从英国教育部提出向中国学习,尤其副部长特鲁斯到中国取经后,从英教改细则看,英国学生的课业难度将加大。

就此前的PISA(国际学生能力评估)成绩来看,也有专家认为英教改有为大选赢选票等更深层次原因。

儒家文化让理念不同?长期以来,重视纸笔考试的中国在PISA测试上具有优势。

据了解,早在2011年,美国“全球教育与经济研究中心”主席曾撰文称中国上海教育具有特殊优势,如特有的教研系统、教师培训,与教师、校长待遇挂钩的绩效评价等。

香港大学校长资深顾问程介明认为,中国学生所取得的好成绩可归功于中国的教育体制。

政府部门的大力投入提高了中国学生学习的强度和密度,而这是许多欧美国家的学生都难以比拟的。

香港大学教授梁贯成称,儒家文化或成教学理念差别的主要原因:“东亚教师是对所教学科内容有透彻认识的学者,而非西方国家只是教学专家。

与西方更强调‘愉快学习’不同,东亚老师认为刻苦是学习应有的态度。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上海PISA项目组负责人、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张民选教授认为,“中英两国应相互取经。

”他说比如上海学生在建模和对结果的解释和评价方面相对薄弱。

根据报告,65个参加PISA测试的国家和地区中,能够达到数学能力高水平的学生平均值是12.6%,上海的高水平学生达55.4%。

“相信这是英国代表团最想要取经的地方。

”张民选说。

“应辩证看测试结果”来自杜伦大学教育学院的史蒂芬·戈拉德教授说,目前英国存在数学教师短缺的情况,这是由于英国教育对数学的不重视所导致的。

专家详解英国考试制度与国内的不同处

专家详解英国考试制度与国内的不同处

专家详解英国考试制度与国内的不同处大多数学生都表示英国的教育方式与中国截然不同,其中区别最大的当属英国的考试制度了。

专家详细解析了英国考试制度与国内的不同。

在很多中国学生的思维中,考试应当有着各种题型:单选、多选、判断、简答、计算、综合题等。

但是在英国大学的考试制度中,绝大多数都只采取一种形式——主观题。

作为英国精英教育的代表,剑桥大学的校长乐思哲明确表示:“如果只考封闭式的问题,那考试只会变成死记硬背的记忆测试,我们想做的,远不止是记忆测试,我们更希望知道学生怎么想,怎么构建自己的想法。

”所以英国教育拒绝那些可以连蒙带猜、只有标准答案的封闭式问题。

虽然在这种英式考核制度下,学生不需要死记公式和定理,但这并不意味着考试难度降低了。

2009年前往英国中学读A-Level,现在在牛津大学读大二的Jenny说:在这样的考核制度下,难度非但没有降低,反而提升了,因为学生需要对知识有着更强的驾驭能力,并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使用这些公式和定理,而且还要知道使用它们的目的,并用大段的文字去论述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公式,并采取适当的研究方法去分析这个公式所得出的结果。

英国大学也非常人性化,知道这是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所以会给学生一个多月的时间去做研究、写论文,但由于英语不是中国人的母语,所以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时间仍然很紧。

写论文的过程中,中国学生的那些坏习惯也需要快速改变。

2011年英国约克大学就读研究生课程的Kevin,每一个英国大学都有着非常强大的论文检测系统,一旦抄袭网上的文章或者别人的文章被查实,学生将被处以非常严重的处罚,甚至遣返。

即使引用相关定理和理论,也不能照搬教科书。

英国老师对此有过非常精辟的评论:“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你对这个问题自己的看法。

如果你只是照抄别人的定理和理论,那我直接去看教科书就行,何必花时间看你写的论文?更何况这些定理和理论并不一定完全正确。

中国教师在英国教学为何水土不服

中国教师在英国教学为何水土不服

中国教师在英国教学为何水土不服
陈冰
【期刊名称】《基础教育论坛》
【年(卷),期】2015(000)0Z2
【摘要】<正>中英教学法孰优孰劣,没法比较,也没法得出结论。

但是,这次实验可以显现很多深层次的文化差别。

BBC拍了一部纪录片,来测试"中国式教学"能不能在英国适应。

这个项目叫做"中国化的英国学校"。

BBC花半年时间筛选中国教师,然后花一个月时间在英国汉普郡的博航特中学开设"中国实验班",不仅全天作息安排和中国学校相同,所有课程也都由中国老师来上,并且全程跟拍,最后剪辑出一部几十分钟的纪录片。

一开始,在中英媒体的报道,已经显现出文化差别。

英国媒体的报道大多写实,标题多是"中国式教育能适应英国孩子吗?"中国媒体大多自负,标题多是【总页数】1页(P9)
【作者】陈冰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9.1
【相关文献】
1.中国教师在英国教学为何水土不服 [J], 陈冰
2.英国奥运冠军的中国教师梦——埃里克·利迪尔的人生价值取向 [J], 王韶峰;田雨普
3.五位中国教师赴英教学为何水土不服 [J], 雷冬冬;
4.聚焦数学教学知识发展传播中国教师成长经验r——《华人如何获取和提高数学教学知识》评介 [J], 张楠
5.“中国教师被英国请去教数学”不应过分乐观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请不要轻易怀疑“中国式教学”

请不要轻易怀疑“中国式教学”

请不要轻易怀疑“中国式教学”
邓文圣
【期刊名称】《基础教育论坛》
【年(卷),期】2015(000)0Z2
【摘要】<正>英国广播公司(BBC)今年费大力气拍了一部纪录片,邀请5名中国中学老师到英国汉普郡一所顶级中学,对该校的学生进行一个月的"中国式教学",结果,中国老师明显"水土不服",英国学生的不少举动让他们十分"抓狂",而英国学生也无法适应高强度教学,被中国老师训哭。

(东方网8月4日)看到这则消息,一定有不少有过一定"海外经历"或对海外教育特别认同的朋友,马上站起来斥责中国教师的古板教条和没有尊重学生人性的爱心,甚至进一步
【总页数】1页(P10)
【作者】邓文圣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2.4
【相关文献】
1.请不要轻易怀疑“中国式教学” [J], 邓文圣
2.请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思考 [J], 缪生莺
3.请不要轻易放弃 [J], 王岩
4.北大:请不要轻易改变自己 [J], 薛文平
5.请不要轻易对高校专业亮“红牌” [J], 孙建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利物浦大学中文提醒不要“舞弊”是怎么回事?校方怎么回应?

利物浦大学中文提醒不要“舞弊”是怎么回事?校方怎么回应?

利物浦大学中文提醒不要“舞弊”是怎么回事?校方怎么回
应?
近日,英国利物浦大学面向国际学生发送了一封邮件,提醒学生在考试期间作弊的严重后果。

在邮件中,校方专门对“cheating”用了“舞弊”进行标注。

此举在该校就读的中国学生中引发巨大争议。

学生认为学校不该在面向国际学生的英文邮件中单独使用中文解释敏感词汇,此举涉嫌歧视。

而校方给出的解释是“学校的中国学生通常不熟悉‘cheating’这一英文单词,所以我们提供了它的中文翻译‘舞弊’”。

“我个人认为,这是绝对无法接受且不恰当的,这基本就是种族主义。

”一位中国留学生说道。

有网友则是直接以同样的方式回击利物浦大学的做法:“这里是利物浦大学。

我发现有些英国员工不能理解中文里‘种族歧视’一词的意思,因此我提供了翻译:racism。


除此之外,更有超过1000人在公益请愿网站上签名,要求利物浦大学校方就此事公开道歉。

请愿书写道:“这是一种不负责任、傲慢且带有歧视性的行为,它伤害的所有国际学生,尤其是那些来自中国文化的学生。

我们特此要求利物浦大学向所有国际学生公开道歉。


事后,英国利物浦大学官方微博发布了中英文《校长声明》一文,该校校长Janet Beer教授在声明中作出了公开致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去英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

立思辰留学360表示,英国教育制度历经数百年的发展,以高水准的教学质量而名扬四海。

且英国作为现代大学的发源地,世界最古老大学坐落的地方,素以高水平的教育和严谨的学风为特色。

立思辰留学介绍到,“英国的学校教育正变得越来越没有创造力,绝对不能再将更多的关注用于那些机械化的考试上。

”伊顿公学校长托尼·立特近日到上海参加世界名中学联盟(WLSA)奖学金签约仪式,他说,英国和中国的教育之间,有很多可以互相交流和借鉴的内容,但不应该借鉴中国教育中过于应试的那一方面。

中国学生在学业方面的表现,仅仅只是教育的一方面,绝不是教育的全部。

英国教育不该借鉴中国应试的内容
上海参加PISA测试连续两次获得第一,引起了一些发达国家的关注。

鉴于英国在数学教育方面的落后,以及在各种标准化国际学业水平测试中的落后,英国今年重新修订了学业考试制度,希望能够提高学生整体的学业水平。

并且建立了中英两国的教育交流制度,主要在两国的小学数学教师之间进行交流。

但是托尼却认为,现在英国过于推崇中国教育中那种过于关注学生学业和考试成绩的做法。

不久前,他面对英国教育大臣尼克·吉伯就直言不讳地指出,对考试成绩的过分重视,使得学生的创造力受到了极大的压制。

“年轻人总是充满活力和创造力,当你看到一个年轻人坐在自己的桌子前两三个小时不和任何人交流,仅仅做题目——这一切只是为了考试时得到一个好分数,然后这样的年轻人直接走上社会,这能够想象吗?”托尼·里特说。

伊顿公学的学生也太爽了
此次在中国,托尼发现,“英国正在学习的那些教育经验,事实上正是中国同行致力改变的。

”在托尼看来,英国教育体系要向中国学习的,是那些让学生永远不放弃自己的内容,而不是通过各种学业考试
来考核学生。

“如果我们机械地学习和考察,只将学生的成绩作为考核的重要标准,那将对我们所有人都造成极大的伤害。


一切教育都根植于文化
不仅在英国,在美国也同样如此。

由于近年来美国学生在标准化学业水平测试中的落后,以及今年6月份一次面向40个发达国家进行的14到18周岁的学生学业水平测试中,美国排名只有17名,因此美国重新制订了关于阅读和科学技术等基础教育领域的考核标准和政策,部分州于今年进行了第一次评估。

但这些基于学生学业能力的评估和测试,却在美国国内引出了不同的声音。

不少反对者称,美国的教育体系现在正在学习中国教育体系中过于重视分数的部分,这看上去可以用最小的投入换去最大的回报,即短期之内使得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所提高,但从长期来看,却非常糟糕。

反对者认为,评价教育的好坏只用分数,无助于学生未来的人生。

不少学者认为,中国的教育中有自己的特色,包括教师的专业化,教师之间的合作,以及教师的继续教育制度,比如每5年必须要完成240小时的进修……这些都是中国教育体系或者说是上海的教育体系中值得推广的部分。

正如中国目前正在致力于改变的应试教育有自己的产生背景,英国等发达国家的教育特色也有很深的本国文化烙印。

“教育永远都是根植于文化,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将别国的教育方式或者成功经验不加改变地就移植到本国,这对教育是一种危害。


托尼还提出,目前有越来越多的海外学校到中国开设分校,尤其是哈罗公学等海外一些著名中学,但“任何学校提供的有特色的教育,都和文化有很深的契合度。


“伊顿公学不会到中国来开设分校,因为作为一所寄宿制的男校,从课程到教育理念到学校的文化,都根植于英国文化,分校也许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特别的课程,但无法给学生提供文化的熏陶。

”他说:“本来伊顿公学的教育理念就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全球领袖。

绝对不是应试。

我们参加的世界名中学联盟,就是因为联盟里不管是中国还是其它国家的合作伙伴,都不是以应试为目标的。


此次在复旦附中举行的世界名中学联盟(WLSA)奖学金签约仪式上,WLSA将设立总额2亿元人民币的奖学金,这些奖学金将为那些具有卓越潜质的贫困学生提供资助,在中学阶段资助金额为45万到60万元人民币,大学阶段将资助150万到200万。

有两名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获得了金额为45万和100万元人民币的奖学金。

WLSA联盟(The World Leading Schools Association)即世界名中学联盟,是由欧盟教育基金会(CHEER)联合英国伊顿公学(Eton College)、复旦附中、北京市第四中学、美国哈佛西湖中学(Harvard- Westlake School)、澳洲基隆文法学院(Geelong Grammar School)和美国格鲁顿中学(Groton School)共同创办的国际性非盈利性的组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