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民族的内迁_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材料梳理西晋建立到灭亡的过程,分析理解“西晋为什么是一个短命王朝”,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2.结合教材图片,理解西晋八王之乱以来中原大乱,促使人口大规模迁徙。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西晋使我国从分裂复归于统一,这符合人民的愿望,也适应社会经济,民族文化发展的需要,从而肯定统一是中国历史最突出的特点。

2.西晋统一的短暂,固然有多种矛盾冲突的因素,但统治阶级的贪婪腐败却是导致当时政治黑暗不可忽略的重要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归纳理解西晋建立,短暂统一到灭亡的过程。

【教学难点】
认识北方各族内迁的原因和影响。

三、教材分析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是2016年人教新版教材七年级第四单元第十七课。

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三国鼎立》,这为过渡到本课时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本课内容在整本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下一课就要学习东晋南北朝时期相关内容了。

因此,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本课上承三国鼎立的分裂割据局面,主要介绍了三国归晋之后西晋的发展脉络。

本课看似头绪较多,实则三个部分之间联系紧密。

第一部分主要围绕着三国的灭亡西晋的建立,虽然完成了统一,但是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第二部分就是分析西晋统治阶层如何自取灭亡的了,通过三个实例分析了西晋灭亡的三个原因,而第三部分当中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以及西晋统治阶层的残暴统治也是造成其灭亡的重要原因。

当然,我们在讲第三部分的时候一定要进行必要的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各民
族共同发展这样的民族观念的德育教育。

四、导入新课
首先播放一首《滚滚长江东逝水》创设教学情境,音乐播放的过程中,发放本课学案,学生自主阅读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把握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接着对学生进行分组,以方便讲课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

(上课铃声响起)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大家先别着急坐下,咱们第一次见面谁也不认识谁,咱们来一个特别的打招呼,我说同学们好,同学们就回答我一个字好,两个字很好,三个字非常好五个字明天会更好,大家了解了吗?我们一起来试验一下。

师:同学们好
生:好,很好,非常好,明天会更好。

(整体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
师:下面我请大家看一段由咱们同学录制的一段视频
(播放视频)(学生看后哈哈大笑,课堂气氛再次高涨)大家知道这个视频讲的什么故事吗?
生:知道,三国归晋。

师:对,下面还有更精彩的内容等着大家,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七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五、教学过程
师:老师把这一课分成了三个章节,而且每个章节都给它们起了分成高大上的名字,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一幕。

【第一幕】
三国英雄尽落幕司马一氏领风骚
师:这一幕主要讲了三国灭亡的过程和西晋实现统一的过程,请同学们自主完成下面的课本基础知识,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自主完成,然后小组内统一答案,我们请一个同学来展示他的答案。

1、自主学习完成课本基础知识
蜀汉:刘备死后其子刘禅昏庸,公元司马昭率领魏军灭蜀
曹魏:三国后期,魏国实力最强,曹魏中期,司马懿控制了魏国的军政大权,公元司马懿的孙子自立为帝,改国号以为都,史称。

司马炎就是。

孙吴:公元,西晋灭吴,统一了天下。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完成最基础的课本知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题地位,同时在此基础上,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5分钟后,师请一位同学展示他的答案,教师及时的展开课堂评价,鼓励回答问题的同学,增强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师出示一张PPT图片,更直观的让学生了解三国灭亡和西晋统一过程,从而加深印象。

第一幕结束以后,师出示PPT图片的一段文字来引入第二幕的教学。

师:西晋实现统一以后,西晋的统治阶层又是如何管理这个庞大的帝国的呢?
我们就来学习第二幕
【第二幕】
司马一氏自寻死路神仙难救短命王朝
师:为什么说西晋的灭亡是统治阶层司马氏自寻思路的结果呢?我们通过三则材料案列来分析西晋灭亡的原因。

请同学们先看第一案例,完成材料分析,小组内讨论答案,然后请同学展示答案。

时间控制在15分钟,然后请生A B C三位同学分别回答问题。

(环节设置的目的,我们初一的学生在背诵知识点上的能力是有的,难就难在能否把课本的知识运用到材料解析题当中去,而这三则案例的设置,就是通过三则史料,让学生通过习题,得出三个结论,从而揭示西晋灭亡的原因)
(1)、自寻死路案例一
司马炎的舅父后将军王恺同散骑常侍石崇竞相夸富。

石崇就用香椒和泥。

王恺用紫丝绫做成四十里的步障,石崇就用彩织锦做成步障五十里。

王恺摆出司马炎赐
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回答:
1、说明了当时统治阶层什么样的生活风气?
2、以此为鉴,作为一名文明中学生你又会怎么做呢?
给的二尺高的珊瑚,石崇把珊瑚打碎,拿出六、七个三尺多高的珊瑚.....
(2)、自寻死路案例二
材料一:晋武帝认为曹魏未分封同姓诸侯王,缺乏屏藩,于是于太始元年(265年)封宗室27人为王,他还陆续用宗室诸王在中央与地方充当重要官职,甚至担任军事重镇的长官,出镇的亲王既握军符,复综民事。

因此,可以凭借其势力发动叛乱。

材料二:晋武帝的长子司马衷智力低下,只知道吃喝玩乐,后来登基成为晋惠帝。

他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昏庸无能的皇帝。

由于他的昏庸各地诸侯王都想争夺皇帝的宝座,他们之间展开了一场又一场厮杀,史称“八王之乱”。

材料三: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数十万人丧生,灾祸连年,病疫流行,关中诸郡,百姓饥馑,白骨蔽野,百无一存。

——《晋书》
根据材料指出:
1、晋武帝实行了什么制度?这种制度在西晋之前的朝代有哪些王朝实行过?
2、这种制度在晋惠帝即位后,出现了何种乱局?
3.这种乱局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
(3)、自寻死路案例三
材料一:各族内迁以后,与汉人杂处。

魏晋统治者强迫各族人民沉重的赋税,汉族的官僚、地主多以少数民族人为奴婢。

残酷的民族压迫,使各少数民族对西晋统治者“怨恨之气,毒于骨髓”,因而反抗不断地发生。

材料二:公元316年,匈奴围攻西晋,晋愍(min)帝司马邺(ye)自缚双手,绑
在羊车上,出城投降,至此,西晋统一只维持了这么短的时间,就被胡人灭了。

案例三诊断
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回答:
1、西晋统治者如何对待内迁的少数民族的?
2、少数民族对此满意吗?引发了什么严重后果?
师:三则案例我们都做完了,那同学们能否总结出西晋灭亡的原因了呢?让我们一起来完成环节4案例会诊。

(4)案例会诊
同学们总结三则自寻死路案例,你能分析出西晋灭亡的原因吗?
(师出示一段视频,是学生自己录制的,采访了两位回族的同学,让他们谈谈他们对他们身边发生的民族关系的感受,从而认识到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各民族共同发展,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才能繁荣昌盛,我们的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以一段视频导入第三幕
【第三幕】
中华各族本一家五族内迁促融合
(师:请同学们自主完成第三幕的基础知识部分,小组内讨论答案,然后请两位同学展示答案。


(1)、自主学习迅速完成基础知识
1、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的时间,内迁的民族名称、、、、。

2、原来生活在西北的和,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和,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有
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

3、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的政权。

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 ”
4、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站,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

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苻坚任用汉人为丞相,锐意改革。

他们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招抚流民,还大力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那时候,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

(2)拓展思维一
北方游牧民族,原本过着牧马放羊,逐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抬头看蓝天,低头看草原,这样的生活多好啊为什么要内迁呢?
(3)拓展思维二
思考:
1.通过两幅图片你发现北方民族内迁以后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方式上有了什么变化?
2这种变化产生了什么重要的影响?
(生自主完成拓展思维一二)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的进行课堂补充,尤其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民族关
系的德育教育)
六、整体把握课堂知识课堂小结尤为主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